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人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它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有力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人。他生长在书香继世的家庭,19岁参加县、府、道三级考试连获第一,名震乡里。但此后他应考举人,几十年未中,怀才不遇。在他30岁时,曾到江苏宝应做了短暂时间的幕宾(秘书),得以熟悉江南风俗,了解官府内情,接触思想开放的女性,为创作积累了素材。蒲松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他在《聊斋》中抨击赃官酷吏的标准,而儒家的道德观念则是他讽谕世态的准绳。

《聊斋》是在广泛搜集传说的基础上写成,但其大量代表作品却是蒲松龄的艺术创造。作者不仅常使篇幅增长数倍,主题、品格、面貌也焕然一新。《聊斋》的文体分为笔记和短篇小说两种,前者承继笔记小说传统,是传闻的记录,篇幅短小;后者承传奇小说传统,多作者创作,篇幅漫长。其主要题材主要分为五类:一歌颂爱情类,以青年男女婚恋情爱为主题,女主角多非生人,与之相恋的书生也多是情种,篇篇都是发于人性的爱的赞歌;二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类,以种种神奇意象揭示其贪赃虐民本质,入骨三分;三是暴露科场弊端类,揭露了科场的种种劣迹,展示当中昏庸腐败的考官、精神扭曲的考生等;四是讽喻世情,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对不良世风极尽嘲讽,分为高度寓言化类、纪实类、以奇幻意象渲染某种癖性类和以写实手法表现恶劣世情类四种;五是异闻笔记类,有鬼怪异闻和现实异闻两类,除保持了传说原貌,记录民俗外,还有许多富于思想与艺术的成分。

《聊斋》将深刻的历史事实,融汇于千奇百怪的鬼狐故事之中,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它是神话与现实结合的艺术,种种神异形象多是显示现实本质的艺术手段;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美情作品大都富有神奇幻异的色彩,拥有众多出奇特异的人物;它讲求构思艺术,意象新奇,变化无穷,又情节曲折,山重水复;它语言精妙,高超的描摹艺术在文言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既继承与发展了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文体,使其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上大有发展,又模仿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创造了“异史氏曰”,评议人物,讽谕世风,在体例创新上贡献突出。

《聊斋》是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和艺术高峰。远至清朝文坛名人王士祯,近至现代的鲁迅,都给予它高度评价。《聊斋》面世距今虽已有三百多年,但仍历久不衰。手稿本、影印本、会注会评本、新注本、新评本、白话本等不断推出,改编自《聊斋》的戏曲、电影、电视剧多不胜数。至上世纪末,《聊斋》已被译为二十多种外文。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能够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能够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能够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 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 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 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能够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以前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 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 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 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 个茶棚。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 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 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 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能够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的 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课外阅读】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课外阅读】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通俗俚曲”十四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一册,《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二册)。另外还有墓碑未载的部分编选与辑录作品等。由于古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龄的著作分别称为:《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聊斋俚曲》、《聊斋戏》等。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如写明末清初战乱的《韩方》、《鬼隶》、《乱离》、《野狗》、《张氏妇》等篇以及为抚慰落魄书生与孤身塾师的《绿衣女》、《小谢》篇等。 《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以狐鬼花妖神仙怪异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

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鲁迅语);兼采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及戏曲文学等艺术技巧,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 从作品内涵看,《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宽泛。一介布衣寒儒蒲松龄不仅关注着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的吏治腐败,贪暴不仁,而且也关心着社会各阶层与世风、民瘼。他尤不能容忍的是自己深受其害的科场不公与考官昏庸,其中还寄托了他向往美好人生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促织》、《潞令》、《鴞鸟》、《梦狼》、《放蝶》、《胭脂》、《商妇》、《张鸿渐》、《盗户》、《公孙夏》、《梅女》、《伍秋月》、《席方平》、《续黄粱》;《画壁》、《考城隍》、《钟生》、《陈锡九》、《张诚》、《二商》、《曾友于》、《辛十四娘》、《林氏》、《马介甫》、《大男》、《云翠仙》、《姚安》、《韦公子》、《宫梦弼》、《雷曹》、《素秋》、《酒友》、《崔猛》、《义犬》、《大力将军》、《丁前溪》、《种梨》;《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何仙》、《贾奉雉》、《饿鬼》、《三仙》、《神女》、《考弊司》、《胡四娘》;《红玉》、《绿衣女》、《连琐》、《香玉》、《小谢》、《嫦娥》、《爱奴》、《凤仙》、《青梅》、《娇娜》、《乔女》、《连城》等。 《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空前而绝后。独具匠心的蒲松龄超人之处,在善于虚构,突破常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假幻设以寓意,虚拟鬼狐花妖,实写现实人间,借以抒情,用以警世。然而这些创新成就却遭到后来纪昀的反对,而纪昀所反对的,也正是这部名著数百年盛传不衰的根源。

从_聊斋志异_看蒲松龄创作时的复杂心态

ISSN1009-8976 CN22-1322 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卷第3期 J.Changchun In st.T ech.(Soc.Sci.Edi.),2002,V o l.3,N o.3 12 24 29-31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创作时的复杂心态 马 跃 (黑龙江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系,哈尔滨150027) 摘 要 《聊斋志异》展示了一个万象森罗的瑰异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交错点上,从四个角度阐析了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复杂心态,概括了《聊斋志异》中有代表性的四类典型故事的成因,反映了蒲松龄作为一位文坛怪杰的坎坷人生境遇,透视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 《聊斋志异》;蒲松龄;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976(2002)0320029203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祖上即治举子业,但功名皆不显,至蒲松龄的父亲,即已弃儒从商。蒲松龄早年便热衷科名,十分顺利,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第子员,文名籍诸生间。但自中秀才后,乡试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出员,四年后去世。31岁时,因无以为生而为宝应县幕宾,由于厌恶官场,此年便辞幕还乡。此后主要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至70岁方“撤帐归来”。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历时数十年,其间数易其稿,才完成这部文言小说集,全书近500篇,综合了六朝志怪与唐宋传奇之特长,故事情节离奇,人物形象生动,极富个性,正是他对明清易代时乱世生活的审美反映。正如徐珂说蒲松龄“因目击国初离乱时事,官玩民偷,风漓俗靡,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抒孤愤而谂识者,则词章经济志节皆与之俱传矣。每当授徒乡间,长昼多暇,独舒蒲席于大树下,左茗右烟,手握葵扇,偃蹇终日。遇行客渔樵,必遮邀茗烟,谈谑间作,虽床篇鄙亵之语,市进荒伦之言,亦倾听无倦言。……晚归篝灯,组织听闻,或合数人之语言为一事,或合数事之曲折为一传,但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其文非一朝所猝办,其事亦非一日所网罗。历二十年,稿三数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著作。”(徐珂《清稗类钞?著作类》“聊斋志异”条)蒲松龄在 收稿日期:2002206206 作者简介:马跃(1974,42),男(满),辽宁东港,助教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0467)2385053《聊斋志异?自序》中开宗明义:“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从以上可看出,他满腔的“孤愤”无以倾诉,只有借谈狐说鬼,嬉笑怒骂来一抒胸臆。 蒲松龄作为一位文坛怪杰,处在如此窘迫的生活境遇中,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交错点上,他的文化心态是十分复杂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热衷科举,大志难伸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加之书香家庭文化气氛的熏陶,蒲松龄十分热衷科举,特别是其青年时曾说过“当今以时艺试士,则诗之为物,亦魔道也,分以外者也。”(蒲松龄《郢中诗杜序》)他终生痴心不改。但他的科举之途却是饱经了屡战屡败的惨痛遭遇。蒲松龄中秀才之前极其顺利,甚至名噪一时,此时的他,心中充满了自信,但此后却永远没能过乡试这一关,这使他终生都深怀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激愤。他在诗里写道:“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这真切地表露了其终生追求科举而大志难伸的悲凉心态。这种心态自然会倾泻到《聊斋志异》描写科举的篇章中。如《司文郎》描写了一个瞎和尚能以鼻代目,嗅别八股文的优劣。可是,他所做出的判断和发榜的结果正好相反;优者下第,劣者却高中了。他叹气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在这里,蒲松龄对于那些有眼无珠的试官发出了轻蔑的嘲笑。《叶生》里的叶生“所如不偶,困于名场”,最后得出了结论说:“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对于这样的读书人,蒲松龄以自己的遭遇出发,显然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加以描写的。《王子安》假狐狸对秀才王才安醉时嘲戏,形象地写出当时应试举子们的心理。篇末作者又叙述秀才应试时,以入场、出场、失败一直到打算再考,中间的经过情况和心理变化,说他们有七似。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似被系之猱,似钳毒之蛇,似破卵之鸠。蒲松龄就个人的体验,和对旁人的观察,刻画出在科举制度下,士子们的可耻、可鄙、可怜

蒲松龄《聊斋志异》读后感6篇

蒲松龄《聊斋志异》读后感6篇 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认为,认为别人的都是好的,但恰恰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倘若鬼狐安心做法力高强的鬼狐,人安心做平凡的人,这世间会不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平静。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分把人、神、鬼之间的情仇爱恨刻画的如此精妙的小说作品。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给过它这样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甚至大文豪鲁迅先生也不惜笔墨,为这本书写了一句话——“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没错,他就是“柳泉居士”蒲松龄的最具得意之作——《聊斋志异》。今年寒假,我奉老妈之命仔细阅读并揣摩此书,嘿,还真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大概有三大类:一来是批判过去的封建习俗与礼教,歌颂真爱与圆满婚姻的故事,如《连城》、《小翠》、《婴宁》、《白秋练》等;二来是揭露当时朝政和官场的黑暗及恶霸豪绅的罪恶,如《促织》、《席方平》、《司文卿》、《续黄粱》等;三来是告诉人们一些哲理的,有寓言性质的故事,如《崂山道士》、《狼三则》、《画皮》等。经过了反复咀嚼,我发现故事几乎全是短篇,最长不超过三四千字,最短的才二十多字,但每篇文章都有他自己体身的主旨,而且每篇文章的情节都曲折离奇,作者简洁生动而又不失主人公的独特个性,语言精简,寓意深刻,堪比寓言故事。作者为了揭示每篇文

章的深刻含义,在故事末尾,仿照《史记》篇末的“大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来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见解,妈妈说,这种写法在古典小说中视极其少见的。 读《聊斋志异》,人们就仿佛走进了灿烂辉煌的人物画廊,每个人的独特像貌和性格都是那么鲜明,看得让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仔细分析,这本书是还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思想成分,如封建的社会和道德观,迷信于鬼神的报应等,真是妙不可言。 《聊斋志异》是我在寒假读到最好的一本书,看完这部名作,我可真是受益匪浅。 寒假期间,又捧起《聊斋志异》读了起来。这本书我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颇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聊斋志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异”字。《聊斋志异》几乎很少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狰狞恐怖的,反倒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甚至是可爱的。正是以这些花妖鬼狐为载体,蒲松龄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人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它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有力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人。他生长在书香继世的家庭,19岁参加县、府、道三级考试连获第一,名震乡里。但此后他应考举人,几十年未中,怀才不遇。在他30岁时,曾到江苏宝应做了短暂时间的幕宾(秘书),得以熟悉江南风俗,了解官府内情,接触思想开放的女性,为创作积累了素材。蒲松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他在《聊斋》中抨击赃官酷吏的标准,而儒家的道德观念则是他讽谕世态的准绳。 《聊斋》是在广泛搜集传说的基础上写成,但其大量代表作品却是蒲松龄的艺术创造。作者不仅常使篇幅增长数倍,主题、品格、面貌也焕然一新。《聊斋》的文体分为笔记和短篇小说两种,前者承继笔记小说传统,是传闻的记录,篇幅短小;后者承传奇小说传统,多作者创作,篇幅漫长。其主要题材主要分为五类:一歌颂爱情类,以青年男女婚恋情爱为主题,女主角多非生人,与之相恋的书生也多是情种,篇篇都是发于人性的爱的赞歌;二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类,以种种神奇意象揭示其贪赃虐民本质,入骨三分;三是暴露科场弊端类,揭露了科场的种种劣迹,展示当中昏庸腐败的考官、精神扭曲的考生等;四是讽喻世情,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对不良世风极尽嘲讽,分为高度寓言化类、纪实类、以奇幻意象渲染某种癖性类和以写实手法表现恶劣世情类四种;五是异闻笔记类,有鬼怪异闻和现实异闻两类,除保持了传说原貌,记录民俗外,还有许多富于思想与艺术的成分。 《聊斋》将深刻的历史事实,融汇于千奇百怪的鬼狐故事之中,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它是神话与现实结合的艺术,种种神异形象多是显示现实本质的艺术手段;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美情作品大都富有神奇幻异的色彩,拥有众多出奇特异的人物;它讲求构思艺术,意象新奇,变化无穷,又情节曲折,山重水复;它语言精妙,高超的描摹艺术在文言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既继承与发展了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文体,使其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上大有发展,又模仿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创造了“异史氏曰”,评议人物,讽谕世风,在体例创新上贡献突出。 《聊斋》是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和艺术高峰。远至清朝文坛名人王士祯,近至现代的鲁迅,都给予它高度评价。《聊斋》面世距今虽已有三百多年,但仍历久不衰。手稿本、影印本、会注会评本、新注本、新评本、白话本等不断推出,改编自《聊斋》的戏曲、电影、电视剧多不胜数。至上世纪末,《聊斋》已被译为二十多种外文。

蒲松龄的名言名句大全

蒲松龄的名言名句大全 蒲松龄年代:清朝蒲松龄作品:《聊斋志异》蒲松龄简介: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蒲松龄的白日梦。他的这种梦,就是想表达男性的一厢情愿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即《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更需要依靠他的想象,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象,《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收集500余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蒲松龄的名言名句大全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聊斋志异》

2、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蒲松龄《聊斋志异》 3、长街亭,烟花绽,我挑灯回看,月如梭,红尘辗,你把琴再叹听弦断,只恨别离难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聊斋志异》 4、站在千年前的江堤,波涛拍打着岩石。千年的思绪混为一滩!三世情殇,千年轮回,几经琼楼,朱红阁楼;竹林弄影,轻解罗帐,回眸百映红。沙场醉卧,指点江山,笑谈风云,几度岁月几度缠;抚一曲离别,舞一曲殇情,几许哀怨,几经沧桑,刹那芳华朱颜逝,醉舞残雪又何妨?品前世之酒,吟今世之歌,诉未完相思!你,我拿三生只换你一世。——蒲松龄《聊斋志异》 5、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山河拱手,为君一笑。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蒲松龄《聊斋志异》 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佟客聊斋志异蒲松龄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佟客聊斋志异蒲松龄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佟客聊斋志异蒲松龄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 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 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曰:“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 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 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刀尺许,以削 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 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更既深,忽闻隔院 纷拏②。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 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 “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 “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 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 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

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 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 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 家后,不听床头人呜泣而止哉?”(选自《聊斋志异》)注:①跨蹇:骑驴②纷拏:喧闹③搒掠:用板子拷 打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自海外归耳适:刚刚,才 B.董骇极,亦请过手过手:交手 C.盗坐名相索坐名:点名 D.而卒食言卒:最终 答:B(借到手中玩赏)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3分) 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不如因善遇之 B.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C.董乃自述所好/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中的性别逆化现象

作者简介:曹雪雅(1994.12-),女,汉,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3 1、前言 蒲松龄出生于明朝末年,其后历经顺治康熙两朝,七十五年岁月,两件事贯穿了蒲氏的整个人生,一为科举,一为写书。蒲松龄一生曾四次参加科举,然而却屡次落第,仕途的坎坷,使蒲氏将一腔孤愤抑郁投注进志怪类小说《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创作过程中,对世俗民情的了解,进一步激发蒲氏致仕的使命感,使其在屡次落第后又屡次尝试。因而,蒲松龄的科举历程与《聊斋志异》的创作历程,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聊斋志异》从内容上,对女性角色的描述别具特色,一为形象的多样性既有不应存于世间的鬼魅精怪,又有世俗女性的代表。二为形象的美好性,这种美好性既包括德行的美好,也含有外在形貌的美好。三为性格的复杂性,其中有的女性形象以贤惠、善良著称;有的女性形象则以才能卓越、不输男子著称;有的女性形象活泼可爱,纯真无邪;然而也有的女性形象恶毒、粗鄙、善妒。 除了具有形象的多样性、美好性,以及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外,部分文章中,女性地位提高造就了女性强势主导男性的局面,更加值得引起注意。而这类强势女性形象又可从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即:家庭生活、婚恋经历、社会生产。 2、家庭生活中的性别逆化 从家庭生活方面来说,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一般遵从三从四德式的仕女教育。而《聊斋志异》中的部分女性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家庭生活中表现的自主又强势,承担了养家或教化丈夫的责任。现以《黄英》、《小翠》等篇为例,加以阐述: 《黄英》中菊妖黄英最可贵处,即为其独立性。 首先她具有经世处事的独立性:年余,陶竟不至。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黄英在弟弟离家时不仅能维护两人之前所经营的产业,还颇有主见的置地置产。 其次,她还具有思想上的独立性:当马文才耻以妻富时,黄英仍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且致力于说服丈夫改变观点妾非贪鄙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床头金任君挥去之,妾不靳也语气不卑不亢、坚持自我,其洒脱恣意的金钱观,气概磊磊,虽当世男子也难与其比肩;最后黄英看实难说服丈夫,竟毫不退让,而是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乃于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马。马安之,带有强烈对自我价值观念的维护。 黄英在外维护家庭的生存,在内引导丈夫的思想。而黄英的丈夫,在外不事生产,在内听从黄英的劝导,安于黄英所营造的富贵安闲的家室。这两者对比所呈现的现象,正是一种典型的性别逆化。 除《黄英》外,另有《小翠》中的狐女小翠,为母报恩嫁给绝痴的丈夫元丰,在生活中反过来照顾丈夫,五年约定期满后,又因不满婆婆的打骂敢于休弃丈夫、离家出走,拥有着可贵的人格自由与独立精神;《阿宝》中男女家室地位的悬殊,导致了思慕成疾的人竟是属于男性一方的孙子楚,而赚钱养家的则是女性一方的阿宝;以及《云翠仙》中带着丰厚嫁妆来到丈夫家,后又因为丈夫行事不义,毅然弃夫而去的云翠仙。这些女性形象无一不在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顶门立户的作用,而作品中的男性则明显处于弱势,或者无力赚钱养家,或者身染疾病,或者品行不端。 蒲松龄对家庭生活中的强势女性意象的塑造,凸显其行为的独立性,能力的卓越性,思想的自由性,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反叛精神,给予女性极大的尊重、赞美和鼓励。在客观上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女性地位维护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着解放女性自主意识的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整个社会氛围的松动,或者是某些文人读者的猎奇性阅读需求都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 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 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 我已尽能之。 ”僧笑, 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 如猿飞, 如鸟落, 腾跃移时, 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 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 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 此以武名, 遨游南北, 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 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 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 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 诘之, 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 “憨和尚汝师耶?若尔, 不必较手足, 愿拜下风。 ”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 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 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 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 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 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 股已断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失其所与,不知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孤愤”之情

目录 论文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盖传奇风韵,明未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1】确实清代文人创作文言小说的热情丝毫未减,究其原因,清廷的高压政策,尤其是文字狱,严重打击和挫伤了文人的政治热情,使广大知识分子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向学术和创作,“今海内操觚之土,其趋不出二端,曰训古之学,曰词章之学。”【2】当大多数人埋首于故纸堆而穷经皓首却也有人醉心于志怪传奇以抒发感概。“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3】蒲松龄因此创作出《聊斋志异》;“文人例有嗜奇癖,心知其妄姑自欺。” 蒲松龄《聊斋自志》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4】显然《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是蒲松龄“寄托”之所在,其创作心态就是“泄愤”。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社会、现实、孤愤、表达、寄托 绪论: 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县、府、道三试,均获第一,从此“文明籍籍诸生间”【5】。当时的主考官施闰章以《孟子》“蚤起”为题,蒲松龄将其写成颇具小说意味的记叙文章,施大为赞赏:“直足以维风移俗”,“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6】。这给了蒲松龄很大鼓励,其后来屡困场屋可能与此有关。康熙九年,宝应知县孙蕙请其担任幕僚,“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7】。借助此诗,可知此番游幕并不开心。次年,蒲松龄回家备考,结果名落孙山,他写信给孙蕙说:“君疲牛马身犹病,我困遭逢数亦悭。”【8】孙则回复:“文章憎命,不其然乎?”【9】未料一语未谶,“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日夜攻苦,冀得一第”【10】。但“一第”始终未得,“设帐缙绅先生家”竟成为他以后的主要生活。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因答题“越幅”,被勒令出场。“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11】康熙四十一年,蒲松龄再次应考,其《寄紫庭》诗为此写道: 良兽高飞尽,吾鄙数何奇!莫下陵阳泪,三年黍一炊。 不恨前途远,止恨流光速。回想三年前,含涕犹在目。 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五夜闻鸡后,死灰复欲然。【12】 显然,这一次又告失败,他已63岁,经历“三年”也已不少,每次都是“含涕”,每次都是“虚悬”,命运却一直未加垂青,而“死灰复欲然”,说明他还没有彻底灰心。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终于结束坐馆生涯。长期坐馆,牺牲的是亲情,母亲不能侍奉,妻子无法安抚,儿子更难以培养,唯有“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13】;多少次叩击科举之门,多少次被拒之门外,其内心苦痛真是莫可言状!终其一生生活在社会底层,耳闻目睹诸多吏治腐败、民生疾苦,其内心激愤更是难以言说!终于,蒲松龄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认识、良好愿望、深刻思考等熔铸成一个词——“孤愤”,在《聊斋志异》里,他将这种“孤愤”宣泄的淋漓尽致。比如《叶生》,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郁闷而死后,混教人子“中亚魁”;叶生之魂说:“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意足矣。”这是叶生愤懑之极的心声,更是蒲松龄的影子,他也正是将满腹“孤愤”“寄托”在叶生身上。 本论: 一、揭露科举弊端,痛恨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十九岁时就连续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并且得到了当时山东学道、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

从《聊斋志异》中的狐仙形象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从《聊斋志异》中的狐仙形象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刘晨 摘要:一部《聊斋志异》五百多篇关于神仙狐鬼精魅的志怪小说。就有八十多篇描写狐仙。其中狐仙的形象各异,与前代对狐的描写有独特之处。在蒲松龄先生笔下的狐通人情,性聪慧,从中可以表现这位落魄书生独特的女性观。 关键字:《聊斋志异》;蒲松龄;狐仙;女性观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一生清贫凄苦充满悲剧。年少成名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然而此后却始终不第。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来说“学而优则仕”是对他们人生价值与自我尊严的最好证明。然而,蒲松龄却直至71岁才破例补为贡生。他一生以设帐授学为业,始终未放弃对从仕的追求,面对人生的接连打击,他以“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自勉。作品流传于世并影响最大的为《聊斋志异》,全书将作者一生的不得志与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反映出来,“孤愤”之情贯穿全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聊斋志异》“专集之最有名者”。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集大成者当之无愧的应是《红楼梦》,而与《红楼梦》在形式上互补的则属较前于他的《聊斋志异》,书中多描写花妖狐魅,在这与个现实世界中完全不同的世界中,有一个美好而观之可亲的异人生物。 《聊斋志异》中有五百多篇故事,其中八十多篇是描写狐仙的。狐仙的形象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狐是亦正亦邪的形象,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说文解字》中狐的解释为“袄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在中国早期是祥瑞的代表。《玄中记》中:“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之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志。千岁即与天通,即天狐,为四大祥瑞之一”。汉之后,狐仙的形象渐渐与淫邪放荡联系在一起。“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化为为狐”。而在《聊斋志异》中的狐仙则“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知非复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一直作为男权主义下的附庸,她们对婚姻几乎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从《诗经》中的弃妇诗《氓》,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唐传奇中的李娃到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再到《红楼梦》中的女儿王国。女性在这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艰难的生存,是男权世界中情欲的工具,色情的对象,廉价的劳动力。千百难免来这种压迫从未停止,女子的三从四德“行不露足,笑不漏齿”,缠小脚。女性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各朝各代的文学作品因为主体的落后的女性观对女性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多为放荡,淫邪,一心胸狭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中国十大王朝之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明清小说足以与唐诗、宋词争领风骚,康熙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但祖上科举功名并不显赫,蒲松龄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十九岁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才考得一个岁贡。 科举不得志,蒲松龄只能一生乡居,做私塾先生,生活相当贫苦,“十年贫病出无驴,终岁不知肉味”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也正是因为科举的失意,使他从不满科举制度开始,逐渐看到现实生活中更多的黑暗,而贫困的生活,又使他能够了解农民的疾苦,以致他的部分作品能够摆脱个人的积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矛盾,表达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集六卷、文集四卷、通俗俚曲十四种,以及一部长篇白话小说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绝大部分篇目完成于康熙十九年左右,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 《聊斋志异》中绝大多数篇章,记述了当时民间和下层文士间流传的故事传说。蒲松龄也有借花娥狐魅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寄托自己的孤愤,以避开当时严酷的文字狱。 《聊斋志异》的主要篇章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全书中数量最多的,是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的作品通过花妖

狐媚与人的自由恋爱,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有的则揭露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种种阻碍,刻意表现男女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抗争。 蒲松龄一生深受科举之害,对它的弊端感受尤深,书中部分作品对科举制度的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类作品往往入木三分,思想性特别突出。有的写考官昏腐,从而使科举埋没人才;有的描写考场贿赂之风盛行;还有的描写庸官当道,只能择录庸人,科举导致庸庸相因的恶性循环。 《聊斋志异》还以大量篇幅,揭露了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在勾勒统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作者塑造了一系列被压迫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反抗斗争,并对他们寄予同情,尤其是同情那些处于封建压迫最底层的女性。 鲁迅说《聊着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光怪,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寓言的传统,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在许多篇章中,妖魅和幽幽冥间都起着重要作用。蒲松龄有意将妖魅人格化、社会化,借助妖魅的超现实能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物的刻画也很特别,生动是一方面,几笔就能传神,更重要的是作者表现人物不拘泥于现实,勇于突破生与死、人与妖的界限,因而给人一种亦真亦幻又鲜明可爱的感觉,情节的曲折也增加了作品的魅力,整体而言,《聊斋志异》是部针砭现实的好作品。 文言短篇小说在唐传奇已经逐渐衰落,明代小说繁盛时期,有人仿效唐传奇写作文言小说,但影响不大,《聊斋志异》问世之后风行

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节选《狼》

《狼》:节选自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二则)。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小说家。“聊斋”是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狼》是一篇寓言故事,揭示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解释加点词语。 (1)屠大窘 (2)缀行甚远 (3)弛担持刀 (4)一狼洞其中 5)屠自后断其股 6)狼亦黠矣 ⑺其一犬坐于前 ⑻恐前后受其敌⑼盖以诱敌 ⑽止有剩骨 ⑾一狼得骨止 ⑿狼不敢前 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⒁意暇甚 ⑴困窘,处境危急。⑵紧跟⑶放下⑷打洞⑸大腿⑹狡猾 ⑺像狗一样 ⑻攻击⑼敌方⑽通“只”⑾停止⑿上前⒀企图⒁神情

2、“其”在古汉语中常做代词,本文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如: 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 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两狼)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麦场)(麦场)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后狼)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柴堆)(屠户) 3、对下列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A.这段文字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 B.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狼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凶恶、狡猾。C.这段文字使故事的情节发生了转化。 D.这段文字描写了屠户的心理和行动。( B ) 4、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⑴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⑵一会儿,一只狼径

蒲松龄《狼三则》原文与翻译

蒲松龄《狼三则》原文与翻译 蒲松龄《狼三则》原文与翻译 《狼三则》蒲松龄 《狼三则》选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 原文 有屠人货①肉归,日已暮。歘②一狼来,瞰③担中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④;及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⑤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⑥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⑦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⑧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⑨,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⑩之,亦可笑已! 注释 ①货:出售、卖。 ②欻(xū):忽然。 ③瞰(kàn):看、窥视。

④却:退。 ⑤欲:想要。 ⑥示:给......看。 ⑦昧爽:拂晓,黎明。 ⑧逡巡:疑虑徘徊。 ⑨昂:贵。 ⑩罹:遭遇(祸患)。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户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在十八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部十分有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以独特的笔法在书中描绘了一大批狐怪的故事。 蒲松龄(1640-1715年)是中国清朝文学家。他出身于商人家庭,一生以教书为业。蒲松龄一生创作多部文学作品,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 《聊斋志异》共有四百三十一篇,其中短的三两百字,长的数千字。全书以讲狐说鬼的独特手法,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礼教的僵化,主张个性自由。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最为读者喜爱。这些爱情故事多为人与狐鬼相恋,表现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愿望。 《聊斋志异》中的狐狸大都以美丽善良的少女出现,其中尤以《小翠》中的小翠最有光彩。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作者以高超的技法塑造了一个清纯、善良、机智、特别惹人喜爱的少女形象。作家只在结尾处点明小翠本来是一只小狐狸,因为它的母亲在王太常家避过难,所以化作人形来报答王家。 同样是写狐狸,在《狐嫁女》中,蒲松龄描写了狐狸一家嫁女时的温馨场面。狐狸一家温文尔雅,把闯入它们中的人类视为友好的贵宾热情款待,使读者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与坎坷。 除了美丽的狐狸,《聊斋志异》中也有丑陋而性情善良的狐狸。《丑狐》讲一只丑陋的狐狸,看到一个书生非常贫穷,于是资助他一家的生活。等到自己有了漂亮的衣服、舒适的房子之后,这个书生却请来一位术士,要术士把丑狐赶走。丑狐对书生的忘恩负义非常气愤,不仅索回了给予书生的一切,还用怪物惩罚了他。作者借以表达对人类某些恶行的谴责。 《聊斋志异》中也有貌美而残忍的狐狸。《画皮》中的狐狸披着一张漂亮的人皮,以吸人血为生,当然这只狐狸最后被人杀死。 总的说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许多名义上是“狐狸”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寄托了一些人类不具有的优良品质。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二百多年以来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其中的不少篇目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广受人们喜爱。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简介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创作背景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奋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在《小谢》中,作者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后来陶生因事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