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工作压力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工作压力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工作压力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工作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人群的压力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日趋关注的焦点。工作场所中员工健康和安全的严峻状况催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OHP

)。OHP 是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品质,保护和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感的一门应用性科学。职业健康心理学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就是工作压力。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工作压力降低了社会生产率,使员工的健

康受损,增加了企业成本消耗。据估计,压力相关的病兆和疾病,例如缺勤、企业的医疗开销和生产率降低等,对工业造成的损失很大。虽然人们也意识到工作压力对组织和个人是个日渐严重的问题,但是怎样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减轻工作压

力还是个问题。

1.工作压力简介

1.1工作压力理论模型

工作压力是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工作压力

张妮斯

李珂

摘要:工作压力是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发展,工作压力问题日益突出,它降

低了生产率,使员工的健康受损,增加了成本消耗。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压力的消极面,干预方法也是以预防和治疗为主。然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压力研究方法,提出积极压力的概念,倡导以健康、整合的方式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压力模型。并提出在预防和治疗消极压力的同时,也要重视激发积极压力。

关键词:工作压力积极心理学积极压力整合模型

作者简介:张妮斯,湖南师范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基础心理学专业。现主要研究方向是进化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

作者简介:李珂,湖南师范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基础心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心理测量。

7

范畴,但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概念。总结归纳起来,关于工作压力有四种比较著名的概念理论模型: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Robert Kahn):该理论把工作压力定义为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与员工的技能和价值观不匹配引发的反应等。所谓匹配,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与工作要求(即明确的角色期望)的匹配。当个人与环境不相匹配时,就会引起疾病。

要求—控制模型(Karasek,Theorell,Karase):将那些高责任、低自主性的工作划分为高度紧张的工作。高度紧张的工作往往与抑郁、工作不满以及病假天数的增长相联系。此模型指出“最佳”工作是那些自主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高要求与高决策权想匹配。

认知评估理论(Lazarus,Delongis Folkman):强调在不同情境下,如危险或非危险情况下,个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当面对同一压力源时,积极和消极反的反应会同时出现,所以需要将其视为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结构。该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发现了压力源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是因人而异的。

三个层面的压力预防模型(Quick):改变压力源、控制个体压力反应以及为消失症状寻求转业治疗。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该理论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层面的压力预防模型。这三个层面分别是:改变压力源、控制个体压力反应以及为消失症状寻求专业治疗。

1.2工作压力源

关于压力源的研究是其它研究的基础,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工作压力源分类。

Kahn,Wolfe,Quinn,Snoek Rosenthal对工作压力源做了较早的归类。他们认为工作压力源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希望不能得到满足、工作过度负荷、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冲突。

Ivancevich和M atteson等将工作压力源分为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他们还将短期的生理和行为的结果与长期的疾病适应区分开来。具体来说,他们将压力源分为五个基本类型:生理条件、个人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组织外因素。

1.3工作压力的后果

过高的工作压力对个体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情绪上、行为上以及身体上。无论对个体哪方面的影响都会直接对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

工作压力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表现在降低工作者对组织的承诺、内在的满意感、以及工作动机,并出现离职倾向;情感衰竭。对行为的影响可表现在缺勤、离职,以及工作绩效降低。

工作压力对身体上产生的消极后果是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如:抑郁症状、严重头疼、头晕、疲劳、炎症。虽然很多研究者都怀疑工作压力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频率,然后在实际研究中却较少发现证据,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研究中所涉及的工作压力还没有严重到改变机能的程度。

由于工作压力引起的对工作本身的影响除了缺勤、离职和工作效率下降外,还会引起企业之间关系紧张、高事故率、较差的组织气氛、低士气、工作中的敌对等问题。

已有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工作压力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个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和对企业工作效率的负面作用。对于工作压力的预防,强调了预防消极压力的重要性,而对压力的正向作用研究较少,要使工作压力研究成果有效的服务社会,我们需要拓展研究范围,从更加全面视野来看待工作压力。

2.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压力

2.1积极压力的概念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积极心理学是有关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个体特质和积极习惯的科学。这些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知足、开心、流畅和满足。这些特

8

质包括了希望、智慧、创造性和勇气等。因此,积极心理学是有关优点和幸福,而非缺陷和痛苦的学科,其目的是发现和促进那些能使个体成功的特性。

当积极心理学运动深入到职业健康心理学,尤其是工作压力的研究领域时,对于积极个体情绪(短期和长期)的检验就变得十分必要,因为它能使我们了解压力体验的积极影响。Hans Selty 在他有关人类压力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积极压力(enstress)一说。Selty认为压力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它只是在积极和消极刺激下,身体所产生的无差异的生理反应。随后的一些心理学界在此概念下拓展了积极压力,将其定义为必要的良好健康状况和高效率的表现。他们还将积极压力视作引起积极肯定结果的压力反应效果。

积极压力:由积极心里状态导致的对某一压力源积极的心理反应,强调对压力的体验。

消极压力:由消极心理状态导致的对某一压力源消极的心理反应,强调对压力的反应。

积极压力反映了个体对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会为自己带来利益或提升自身幸福感。其实大多数的工作情境会引发个体的积极和消极反应。比如,一位刚刚得到晋升的员工体验到成绩被认可所带来的欢乐与满足,以及获得新的挑战目标所带来的兴奋。但此时此刻,这位员工却又会因为要远赴他乡而开始感到焦虑。

2.2积极压力的效应指标

每种压力反应,无论积极的或消极的,都有与其相关的效应指标,并且给结果变量(例如,健康)带来各种形式的影响。通过了解与积极压力相关的指标,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研究积极压力的结构,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估。

积极情感:指一种愉快的态度,其反映了个体热情、积极与机敏的程度。当信息加工时,处于积极情感状态的个体能够更具启发性,也就是策略性,能以更小的风险在问题中发现并掌握机遇。

意义感与可控性

意义感:是指个体对工作是否具有意义的一种情绪体验,工作中的问题和要求是否值得花费经历,是否值得对其作出承诺并全心投入,工作中的挑战是否令人愉悦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意义感。

可控感:是指个体对可支配资源是否能有效满足工作情境要求的一种感受。

期望:反映了个体对特定情境作出评估后,对可能得到的效益的与其感受。期望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定势,它以能成功达到目标而具备的决心和规划为基础。

2.3积极压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一直是压力应对的研究重点,主要关注那些导致不同压力(积极或消极)反应的个体因素。在一个更为积极的层面上,通过明确这些个体差异能够使个体对要求作出更积极的评价(将压力视为机遇而非威胁),并以此促进积极压力。换言之,这些特性能使个体相信他们有能力应对各种要求,或许还会引发体验过程。积极压力研究包括五方面内容:

乐观:乐观与良好的心境、坚持、成就、健康和长寿密切相关。乐观有狭义、广义两种。狭义的乐观指对特定积极结果的预期;广义的乐观指对未来全局性的与其,即世界将充满真善美,假恶丑将无处藏身。乐观可以令个体产生更加积极的压力评估,又能使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压力。

控制点:是一种综合预期,分内、外两类。内控人群认为结果都是由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外控人群相信结果是由他人的行为或诸如命运、机缘和运气等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的。内控人群倾向于将要求视作机遇而非威胁,并且相信自己拥有足以应对要求的资源。

坚韧性:个体对自身在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知,通过投入、挑战、控制自身行为、思维和情感体现出来。坚韧性的个体在应对压力时有转换性思维,例如:将压力源的威胁度降低或者更多地将其视作机遇而非威胁。

9

自立性:是指个体与他人构建关系的个性模式。自立性个体所持的信念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能够影响积极压力的个体特质。自立性的个体坚信他人是可以依赖的,而且会给予自己支持。

一致性感受:是指对人生是否能被理解,时候可控与富含意义的一种看法。一致性感受的核心就是对人生拥有明确的目标。它是积极、健康人群的核心特征。在面对压力时。一致性感受高的个体能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更善于调用自己与他人的资源,并因此更健康和幸福。

3.激发积极压力

在预防消极压力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工作中激发积极压力。相应的,如果我们真的致力于激发积极压力,就必须对其健康和积极作用进行测量和评估,在治疗创伤的同时,我们还要寻找重塑力量的方式。在控制职业健康问题的整体化框架中。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积极压力,就要认为员工对工作要求的理解和反应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除了希望明确工作中最能使员工投入的部分,着眼于积极压力激发的关着门更需要弄清楚为什么个体会对工作感到愉悦并考虑如何能增加积极工作体验。

激发积极压力,要关注个体对工作要求的反应。这首先要确定哪些积极压力反应是有效的,并与消极压力反应做明确的区分;再像研究消极压力与健康后果的关系一样,需了解积极压力与健康获益的关联。如果这种益处对个体而言十分明显,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积极压力能有效地改善健康,个体也应设法增加带来积极压力的要求。因此,关键在于帮助个体获得对积极压力的识别能力,同时完善消极压力识别能力。

激发积极压力,要关注那些可以促使积极压力反应的个体因素。针对积极情感在压力应对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在积极情感中的个体会有更多的积极评价和感知。因此,研究这些个体差异能够使个体对要求作出更积极的评价,从而此促进积极压力。

4.整合的工作压力模型

通过对积极压力的阐述,我们了解到积极压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聚焦于病理学和创伤治疗。我们已经对

10

压力源(压力的来源)、应对方式以及疾病症状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帮助个体和组织控制消极压力的进程中,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这一切仅仅是成功的一半。随着积极压力的提出,我们要改变对工作压力的传统看法,以一种更加全面和健康的态度来整合工作压力模型,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对压力进行干预措施。因此,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更整体化的压力模型,同时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内容整合到对要求的心理反应中。

此理论模型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人们对压力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及其相应结果。并且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体验,它是与应对的消极反应相对的积极反应。本模型的重点是纳入了积极压力的内容,即积极压力的来源,促进积极压力产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积极压力的体验。

5.讨论

全文从更加积极和整体的层面理解工作压力的理论,引入了积极压力的概念。所谓积极压力,即对压力反应的积极反应。在摆脱疾病与减少功能紊乱的基础上,积极压力更加强调良好的心理、精神和生理健康给个体带来积极作用的健康概念。虽然不少研究者看到了激发积极压力的重要性,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较之消极压力而言,有关积极压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例如,如何借鉴以往对消极压力的研究来进一步对积极压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组织通过何种手段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压力?个体差异是压力应对研究的重点,通过明确个体差异是否能促使个体对压力作出较为积极的评价?积极压力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还缺乏实证性研究,等等面对这些疑问,我们可以在此积极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以往对消极压力研究的诸多成果来更深入分析和论证积极压力。

参考文献:

[1]李永鑫,务凯.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和

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6):455-459

[2]石林.工作压力的研究状况与方向[J].心理科学,2003(3):494

[3]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33-434

[4]孙立志,沈选伟.西方工作压力研究概括[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74-76

[5]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6]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8]James Campbell Quick and Lois E.Tetrick.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etive of

working pressure

Abstract:Work stress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study.The issue of work stress becomes increasingly seriou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It will make productivity decline,damage staff’s healthy,and increase costs.Previous studies mostly pay attention on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stress,and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are always mainly include prevention and therapy.However,the ri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of work stress,and advanced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stress.Positive psychology recommend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construct an entire work stress model in a health and integrative way.And it points out that psychologists should take note on inspiring the positive stress when they prevent or treat the negative stress.

Key word:work stress,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stress,integration model

11

xx年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精心整理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 一、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洞察力)。 二、勇气:真诚、勇敢、坚持、热情。 三、仁慈与爱:友善、爱、社会智能。 四、正义: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 五、修养与节制:宽容、谦虚、谨慎、自律。 六、心灵的超越: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 1.创造力 常有新的主意和想法。喜欢创造新异的东西,总是有很多创意。认为自己很有创造力。常常能想出做事的不同方法,常常用不同的方法做事,喜欢学做不同的事。 培养策略: 1、鼓励学生用非传统的方式考虑问题和做事; 2、赞赏孩子的机灵、灵敏、足智多谋,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旦有了目标,就会使用创新并适当的行动来达到该目标; 4、鼓励做事不受陈规束缚,能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能够想出新思路、新方法; 5、鼓励喜欢从事发明、创造、创新活动。 2.好奇心 爱提问,对各种事情都很感兴趣,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总想知道更多,对许多事情,总是有许多的疑问,对不熟悉的人、地方或事物总是感到好奇。 培养策略: 1、鼓励学生总希望知道、了解更多的事物; 2、教育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无偏见、具有开放的好奇和对事物兴趣; 3、赞扬学生的爱提问、爱探究; 4、支持学生寻求新奇,对事物敏感也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容易觉得无聊。 3.开放的思想 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出一个决定时,会考虑每个选择的好处和坏处。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决定前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做最后决定前会考虑所有的可能性,经常能想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彻底地考虑事物并从各个角度来检验问题,不草率下结论; 2、指导学生善于依靠证据做决定,面对证据能够改变观点;

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1325-0 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中/英):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 开课学期:4 主讲教师:吴继霞 指定教材:《积极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雪主编,2014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它更应该也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 (3)课程达成目标 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方面的内容。(4)课程简介 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更应该也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 二、课程内容 绪论 1、教学内容 课程介绍&教学目标

第一节、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第二节、积极心理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积极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2、教学要求 了解:积极心理学诞生的背景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解:什么是积极,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意义和价值; 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涵义、研究主题、应用领域。 3、重点 积极心理学的涵义、研究主题、应用领域。 4、难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应用领域。 第一章幸福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积极情绪 第二节、幸福 第三节、增进幸福 2、教学要求 了解:幸福的心理机制、作用和测评方式; 理解:幸福的概念及障碍; 掌握:幸福的影响因素及增进幸福的策略; 应用:能够运用增进幸福的策略; 课程教育性: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幸福感。 3、重点 幸福的影响因素及增进幸福的策略。 4、难点 幸福的心理机制和测评方式。 第二章积极特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格特质理论和个性优势 第二节、奉行价值观―性格优势和美德分类体系 2、教学要求 了解:特质和特质理论; 理解:积极特质的作用; 掌握:积极品质的动机; 应用:运用相关理论,培养积极品质。 3、重点 积极特质的作用、动机。 4、难点 积极特质的作用、动机。 第三章希望和乐观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积极幻想

积极心理学MOOC课答案

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 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首席提到过积极心理学思想,从此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层面: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三大心理健康观分别是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积极心理学可以算做心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开辟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件。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巅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虽然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但是也承认挫折的重要性。 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同等重要,因此需要得到心理学界同等程度的重视。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那些发生在生活正常轨道上的事件。有鉴于传统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疾病和负面心理,积极心理学着重研究能使个人和社会繁盛的正面力量和美德,以帮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充实,组织机构更加昌盛卓越,社会更加和谐向上。此外,与以往对幸福的研究不同,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使用严谨的逻辑推论、实验研究等科学方法,其学术成果经同行评议和实证检验,被证明有效后才予以推广。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幸福领域靠直觉和孤例论述的局面,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的幸福提供系统、完善的理论和应用建议。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再加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极容易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不再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逆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建设幸福中国和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饱之后的重要目标,幸福感一词逐渐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879 年心理学独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主要承载了三个使命: 预防及治疗精神疾病、充实人类的生活和培育天才儿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中心放在了通过深入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缓解或治愈的方法上。这种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的做法,使得心理学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在这一阶段心理学研究仅仅关注于消极的心理问题,缺少对人类积极思想情绪的探究,同时也导致对其他两个使命的研究停滞不前。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对该现象进行了描述: 由于社会公众及心理学家对积极因素缺乏重视,同时他们固有的消极、病态的观念,导致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如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了解太少。然而事实上,对人性积极面的关注更有助于积极面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最初萌芽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在自家

后院与五岁的女儿除野草时产生的。当时他的女儿顽皮地将种子抛向空中,影响了塞里格曼除草,于是他骂了女儿几句。年幼的女儿跑到爸爸身边,说: 爸爸,在我三岁到五岁的时候,我特别爱发牢骚,时常抱怨这个不顺心,那个不好,但是五岁以后,我决定不发牢骚了,那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因为时常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抱怨。但是爸爸,我觉得,既然我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发牢骚,你也可以不再总发脾气。此时,塞里格曼茅塞顿开,他发现女儿身上聚集着积极能量,她在积极发扬自己的优秀品质,促使她变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从这一天开始,塞里格曼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积极的情绪。从此,他开始了对积极心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 快乐+ 参与+ 意图。塞里格曼和Csikzentmihalyi 于2000年1月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自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其核心思想在于突出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因素,强调的是人类以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平衡,进而激发人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发挥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社会和其他人,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 ,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 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 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使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 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 培养出这些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

积极心理学

第一章积极心理学概论 绪论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谢尔顿、劳拉.金:“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定义:“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积极情绪体验(主观层次)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 ●积极人格特质(个体层面) ●积极的组织系统(群体层面) 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 第一节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产生:20世纪末,美国兴起,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和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zentmihalyi)。 1997 年塞利格曼就任APA 主席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 2、历史必然性——当今世界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1)心理学自身发展要求。它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除了关注消除痛苦之外,更多地关注创造快乐。 柏拉图:“让全民快乐是一切制度的根本。” (2)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稳定繁荣人类的积极品质 (3)中国普及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理由:中国人习惯于看到事情糟糕的一面,比欧美人更容易不快乐;小康社会阶段。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光明 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 三、评价 存在的问题:1、心理学中精神病理学的传统所带来的问题;2、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所引发的问题;3、Frankl 的思辨性观点所带来的问题。 研究中有待克服的问题:与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等。第二节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引导心理学目标的回归,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根本目标 二、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即研究积极力量并使人健康幸福 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分析人的行为和观点、问题,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 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人的某些行为或行为结果在一定刺激下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 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 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1)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 年时仅有20 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 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 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Lyubomirsky 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 等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 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 (3)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 Peterson 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一、思想基础 1.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塞翁失马与杞人忧天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比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辨证、无为而治思想,传统医学和养生学中的“扶正祛邪”“以正压邪”“养精固本”“标本兼治”等积极思想都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 2.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 消极心理学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事实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疾病的康复更有价值和更有积极的意义。 3.以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借鉴 (1)从专业侧重上分,目前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为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2)当前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向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心理辅导的工作取向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初见积极心理学的端倪,但尚未旗帜鲜明地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体系,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上,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明显重视不够。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基本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审视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环节和操作层面,不难发现:对培养人的积极方面重视不够,偏离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比如:过多地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心里健康教育象“救火”,哪里起火冒烟就扑向哪里;象“医护”服务,发现哪些人有问题,就“诊治护理”哪些人。这种被动的、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面弘扬“正气”、防患未然的主动意识和行动,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缺乏“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系统论思想。根本不符合“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新课程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因此成了空头口号。 2.以“提高学习效能”为突出效标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共同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提高学习效能”的航线,否则,就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停留在摆设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浅层次水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有三级操作性的目标,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遗憾的是并没有将提高学习效能纳入其中。 (3)能否“提高学习效能”是检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应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在于: 一、思想基础 1.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比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辨证、无为而治思想,传统医学和养生学中的“扶正祛邪”“以正压邪”“养精固本”“标本兼治”等积极思想都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 2.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 消极心理学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事实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疾病的康复更有价值和更有积极的意义。 3.以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借鉴 (1)从专业侧重上分,目前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为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2)当前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向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心理辅导的工作取向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初见积极心理学的端倪,但尚未旗帜鲜明地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体系,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上,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明显重视不够。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基本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审视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环节和操作层面,不难发现:对培养人的积极方面重视不够,偏离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比如:过多地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心里健康教育象“救火”,哪里起火冒烟就扑向哪里;象“医护”服务,发现哪些人有问题,就“诊治护理”哪些人。这种被动的、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面弘扬“正气”、防患未然

积极心理学答案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1、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2、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________的问题。(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 3、意大利画家安格尔的代表作_______用裸体少女和泉水暗示着人类的生殖本能,是歌颂人类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泉》 4、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5、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单选题) A、 幼儿园到小学 B、 小学到初中 C、 初中到高中 D、 高中到大学 我的答案:C

6、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单选题) A、 生的本能 B、 爱的本能 C、 性的本能 D、 建设的本能 我的答案:B 7、健康是指()。(单选题) A、 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 没有病痛。 C、 没有心理疾病。 D、 身心舒适。 我的答案:A 8、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单选题) A、 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 人的追求目标 C、 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 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我的答案:C 9、下列不属于生命意义的社会取向的是:()。(单选题) A、

积极心理学观后感

积极心理学观后感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整理了积极心理学的观后感,欢 迎大家阅读。 积极心理学观后感每个人都在说︰幸福似乎离我们愈 来愈远了,而生活的忧郁指数也年年增高?为什么时代进步给了我们好的生活享受,却又让我们如此不快乐呢?难道过好日子错了吗?还是其实幸福,也可以很简单?随着时代进步,物质生活不断的提升,可是人们的幸福感受似乎并未随着增 加;人们所拥有的物质环境,胜过从前年代,可是他们的幸 福感受却不见得高于早期年代的人们。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从其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自身生 存环境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把对幸福的研 究上升到科学层面,出现了许多与幸福感有关的实证研究。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认为主观幸 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 评价,它既包括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也包括积 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种情感反应。它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 观反映,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

主观性;它还是一种综合评价,既包括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 价,又包括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因此具有整体性;同时幸福感和人格有关,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乐观的 人即使遇到挫折和消极的事情,都能够积极看待,而悲观的 人总是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理论来解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如状态 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幸福事 件的多寡。虽然幸福事件的确能够增加幸福感,但该理论忽 略了个体的气质类型及归因方式,因为有些人是天生的悲观 者,什么样的事情在他眼中都可以解释为消极的事情。 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 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 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幸福感受可以提升,也可以学习。诚 如《不断幸福论》书中揭示,「情绪是无意识的,但感受是 有意识的」,这意味着感受是可以藉由认知的改变来加以控 制的,另外,「正面的感觉会让脑内的神经连结生长,而快 乐将会随着这些新的连结一起出现。所以,利用认知及行为 的感恩策略,于日常生活中找寻「观他人的功劳、恩惠」的 事物,「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能将「感谢化诸言语,当面向对方道谢」,那么幸福就像是美国作家Josh Billings 所说的,「假如你曾追寻到幸福,你可以了解,那就像一个 老妇人急着寻找她遗失的眼镜,却发现它好端端架在自己的

积极心理学_理念与行动

2003年3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3第2期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No.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苗元江,余嘉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现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即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在过去几十年里,消极心理学占居主导地位,忽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研 究,造成心理学知识中的巨大空场和心理科学贫困。积极心理学力主心理学应该而 且必须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其 目的是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幸福感;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3)02-0081-07 进入新世纪来,以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5积极心理学导论6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给似乎有些沉闷的心理科学带来新的冲动和活力。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0[1](p.5-14)。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消极心理学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0,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一、当代心理学的积极转向 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 收稿日期:2002-09-30 作者简介:苗元江(1963-),男,南京师大教科院心理系博士生,江西师大副教授。 余嘉元(1949-),男,南京师大教科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 81

积极心理学考试重点

目录 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3.基本主张............................................................................................... 4.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哪些............................................................... 5.简述情绪ABC理论..............................................................................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7.简述人际沟通的技巧(待定)........................................................... 8.简述挫折应对的策略........................................................................... 9.如何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10.如何更加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 ....................................................... 11.如何更有效的设定目标 ................................................................... 12.结合自身性格特点,谈谈如何促进自我成长 ............................... 13.结合情绪ABC理论,谈谈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 14.结合自身,谈谈如何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 15.如何理解心理冲突的意义和如何解决冲突 ...................................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总结道:“积极心理学是探究人 类适应复杂社会的美好行为,关注于构建人类的性格力量和德行的科学。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在 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使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分别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 3.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概念及沉静训练理论

实践学校积极心理学开篇 第一章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二、积极心理学的常见问题 第二章沉静训练 一、什么是沉静训练? 二、沉静训练带给我们什么? 三、沉静训练名人 四、腹式呼吸 五、沉静训练注意要点 六、演练 第一章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 ——柏拉图(约公元前400年)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积极心理学可以称为心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开辟的领域,这个领域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件。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巅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虽然与其它心理学的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但是也承认挫折的重要性: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同等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生活的核心并不只是避免麻烦、防止困扰,因而更加关注人生中那些风景美好的一面。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那些发生在正常轨道上的事件。积极心理学认为,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可以通过消除恶劣的环境,也可以通过发现品格和塑造品格来实现。

积极心理学1998年正式命名,主要创建者以及积极倡导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时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也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创始这一领域的原因是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更多关注人类有偏差的方面而致力于如何纠正偏差。心理病理学的这一方面已经得到了认同。在理解、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心理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超过十几种的疾病,在过去被认定为无法医治,而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从心理方面还是药理方面。 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部分科学心理学家都不重视研究如何使人们做正确的事情,并且那些杰出的心理学家、优秀的演讲者和知名专家们很少谈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发展使得心理学家的内在假设显示出的是人类天性的病态模型。 积极心理学认为,现在已经到了矫正这种不平衡的时候,需要向病态模型提出挑战了。我们需要将同等程度的关注放在优势和弱点上,一方面修补坏的世界,另一方面塑造好的事物,一方面帮助那些有疾病的人,另一方面充实那些健康个体的生活。心理学家致力于提升人类的潜质,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需要在关注病态模型之外,寻找更多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就是,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的一面同样真实存在着。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话题并不是次要的、派生的、虚幻的、附带发生的或者其他猜想出来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悠久历史,在东方可以延伸到儒家和道家,在西方可以延伸到雅典哲学家。这些智者的书籍里设计的问题有一些都可以概括到积极心理学的范畴下。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美德本身是否是它的奖励?快乐是什么?追求快乐的过程应该是直接的,还是通过完成其他的追求实现?他人和社会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例如孟子提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仁义精神,是正气,所有也叫“浩然正气”。一个人如果有了“浩然之气”会怎样呢?第一,他就会以天下为己任,以正义为担当,而且“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第二,他就会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第三,他还会成为世界上最美的人,因为他的身上有一种人格

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 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的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新兴的学派,它是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它推动心理学家采用更加开放和欣赏性观点重新认识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什么是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的最好行为,关注系统地建设人类的性格力量和美德。人类自身的性格优势和美德是人类向往未来,不断追求美好生活,战胜弱点,治愈疾病的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学渊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首先,积极心理学是对当前人类社会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反思的结果,无论是在亚洲、欧洲、非洲还是美洲,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种族和宗教冲突的例子,许多冲突甚至造成了人间悲剧,如非洲的卢旺达、欧洲的科索沃和亚洲的中东地区等。其次,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带来的困惑,如抑郁症患者小龄化,有不安全感人数的增加,青少年性犯罪、儿童自杀、吸毒等问题。再次,西方广大的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渊源,Seligman自认为积极心理学渊源于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健康运动也对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艾库玛尔会议”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内容: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和积极的组织系统。 1. 积极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按时间状态的不同,把积极体验分为针对过去的积极体验,针对现在的积极体验,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针对过去的积极体验主要有满意感、满足感、骄傲感、成就感和宁静感等,针对现在的积极体验主要有福乐感、快乐感和愉快感等,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主要有乐观感、期待感等。 1.1对待过去的积极体验-----生活满意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克曼和坎贝尔提出“生活满意点(Life Satisfaction Set

积极心理学考试重要资料

目录 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 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 3. 基本主张 (2) 4. 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哪些 (2) 5. 简述情绪ABC理论 (2) 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 7. 简述人际沟通的技巧(待定) (3) 8. 简述挫折应对的策略 (4) 9. 如何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5) 10. 如何更加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 (5) 11. 如何更有效的设定目标 (6) 12. 结合自身性格特点,谈谈如何促进自我成长 (6) 13. 结合情绪ABC理论,谈谈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6) 14. 结合自身,谈谈如何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7) 15. 如何理解心理冲突的意义和如何解决冲突 (7)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总结道:“积极心理学是探究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的美好行为,关注于构建人类的性格力量和德行的科学。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