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的: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金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內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緘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昔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竞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

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

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

(1)"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S 不会一下子说完全。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这里的“复制” 是“自我复制S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的这个特点,学生不会自发地推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性状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表现 出来的? ”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讲过的如“蛋白质对某种性状(血型、酶、激素等)的 控制作用”以及“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这一结论,使学生意识到:“性状 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这时结合上面的推论:“遗传物质应能保证生物性状的 连续性S 而“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提问:“那么,遗传物质 是否会与蛋白质有关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遗传物质可能就是蛋白质,或者能够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这一结论的得出就 不难被学生接受了。

(3)从“某种物质作为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可能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还是相对不 稳

定,极易变化的呢? ”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对遗传物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思考和推论, 学生可能会想到:“遗传物质的结构可能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对这个过于绝对的推 断教师可以再提问:“如果遗传物质稳定到了绝对不变的程度,那么生物就应该是绝对 不变的。你认为这个推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吗?"在这时学生自然会意识到:“遗传物 质的结构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也应该而且可能发生少量的变化/这时教师要再予以 补充:“这些遗传物质在结构上的少量变化,还应该是可遗传的/至此,教师可进行关 于遗传物质特点的小结并做板书,写出遗传物质的四个特点。

3. 遗传物质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 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产生可以遗传的变异;(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 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4. 在前面教材內容中,我们学习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其中很 关键的一个知识点是染色体的复制与传递规律,也就是说,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 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此,可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正是因 为染色体连绵不断地向后代传递,才使生物的后代具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染色体的化 学成分主要是DNA 和蛋白质,那么,DNA 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呢?在20世纪50年代 前人们还不清楚,科学家发现寄生在细菌细胞內的病毒一一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外壳和 DMA 组成,与染色体成分相似,通过侵染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在此年代还利用 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发现DNA 具有转化功能,是遗传物质。

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阅读课本內容,思考如下问题:

(1) 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內,小鼠怎样?不死亡。

(2) 将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內,小鼠怎样?患败血症死。

(3) 将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內,小鼠怎样?不死亡。

(4) 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 后的S 型细菌混合

后, 注射到小鼠体內,小鼠 怎样?患败血症死亡。

(5) 为什么将两种 不死亡的细菌混合后 会致

死呢?因为混合 后的细菌中,被转化为 有毒性的S 型细菌,而 且这

种性状的转化可 以遗传。

(6)那么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通过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 物

质,分别加入到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与R 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 才能 够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①S 型细菌体内DNA 不受加热影响,当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 型细菌DNA 进入R 型细菌体内,这叫DNA 传导。其结果在S 型D"A 的控制下,利用R 型细菌体内的 化学S 型活细菌 DNA DNA 水解物

多糖 脂类

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组成了具有毒性S型细菌。

②用各种酶分别处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分别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步,只有DNA被处理后,小鼠正常生长,也充分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都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因为噬菌体的结构成分比较简单「所以用它来做分析研究非常方便。“实验是由赫尔希和他的学生蔡斯在1951?1952年做的。他们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沖和35S对两组噬菌体进行了巧妙的标记: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吒个标记噬菌体內部的DNA,另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 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放射性物质会不断放岀射线,可以检测出来,这样通过观察放射性物质的行踪,就可以判断放射性物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行踪,从而和蛋白质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的作用了。”如图所示:

判断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MA遗传给后代的,因此, DM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RNAo有些病毒不含有DNA, 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习题反馈

1、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 )o

A.都是DNA

B.都是RNA

C.是DNA 和RNA

D.是DNA 或R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附带能够说明DNA的什么特点?(AC )

A?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B?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 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 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的烟草叶片上,那么发 生烟草花叶病的是(AC )

A.接种RNA 的植株

B.接种蛋白质外壳的植株

C.接种烟草花叶病毒的植株

D.所有接种过的植株

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S 型肺炎双球菌特性的是(C )o

A ?菌落光滑

B ?有多糖荚膜C.无毒性D.能使小鼠患肺炎

5、 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沖、%做了如下表所示的 标记: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回答:

(1) 子噬菌体的DNA 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UP (2) 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2s_

(3) 此实验证明了: DMA 是遗传物质。

(七)板书

§2.2. 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 ?从生殖过程分析: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 ?性和 连续性2?从染色体化学组成分析:DNA 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 「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1.细胞核遗传:受细胞核內 的控制2.细胞质遗传: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共 [结果 遗传物质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 ?

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

谢直 ?和性状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噬菌体的基本结构{1?外壳:蛋白质2?内部:DNA

分子}

1DNA 是遗传物质的嘩即 侵染过程{1?吸附在细菌表面2?注入噬菌体DNA3. 合成

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 和蛋白质4?组装成子代噬菌体5?释放出

新的噬菌体}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1 ?绝大多数生物,如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含DNA 的病

毒,以DNA 作为

遗传物质;2.部分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以RNA

定直

是了 遗巾 D N A 是

主 要 的< 遗 传

物 质

作为遗传物质}

(A)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中职教材《作物遗传与育种》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

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

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通过归纳和比较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过程;第三是情感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发表见解,能提髙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感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K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髙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假如我们都回到19世纪末,已经了解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及受精过程染色体是稳定有规律变化的,又知道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那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 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这节课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实验后,我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根据前面提供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我再让其与艾弗里实验进行对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

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拋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是多媒体课件的颜色不够鲜明,动画不够灵活,课件运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改

进的方面。

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章第1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精品导学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伞藻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学习重点】:1.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1、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说出DNA的结构。 【自学导航】: 1.生物学上,,叫做遗传。 2.伞藻嫁接实验表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中,即是的控制中心。3.染色体是分裂期细胞内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且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5.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和。 6.DNA是的简称,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7.DNA是由两条长链而成的规则的结构,其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做,不同的基因存着不同的,控制生物体不同的。 8.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通常都包含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个基因。 : 一、遗传 列举: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归纳】遗传的定义: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活动一】: 观察:伞藻嫁接实验: 1、找出伞藻A和伞藻B的不同特点(伞帽形状、伞藻颜色) (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海生绿藻,细胞核位于假根内。) 2、合作交流:

(1)、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 (2)、通过对伞藻嫁接试验的观察你得到什么启示? 【归纳总结】: 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中,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三、染色体: 在细胞核中易被染成的物质。 【活动二】: 观察:几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合作交流: 1、通常情况下,染色体在不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有什么规律? 2、通常情况下,染色体在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有什么规律? 【归纳总结】: (1)不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存在,数目、形态和结构。 (2)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存在,数目,形态。 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 其中,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DNA 【活动三】: 观察:DNA分子模型和双螺旋结构示意图,合作交流: 1、DNA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基因? 【归纳总结】: 1、DNA分子是由盘旋而成的的结构. 2、DNA上有许多与有关的,这些片断叫。 3、不同的基因贮存着,即生物的不同特征是由控制。【活动四】: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苏教版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二、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学案 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学 案济南版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辨能力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观点。学习关键: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感悟(教师个案修订)导入正题展示陈佩斯父子图片,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观察、分析,回答亲代和子代相似的现象就叫遗传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学生结合以下自学思考题自学73页内容并认真观察图 4、475页内容,了解染色体的概念、数目和组成(1)什么是染色体?(2)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什么特点?(3)染色体的化学成份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总结所学内容: 1、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和。 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DNA结构特点同学们认真观察75页图示,学习讨论DNA 分子结构及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以下问题 1、DNA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 2、生物的不同特征是由控制的。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3、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 4、为什么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生总结:画出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 四、盘点收获: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达标测试: 1、下面关于染色体、基因、DNA的表述错误的是() A、均位于细胞核中 B、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C、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小片段 D、所有细胞核内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2、有关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描述,恰当的是() A、染色体仅由DNA组成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导学案(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习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思考P93图4.4-1,归纳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 2、理解遗传、基因的概念; 3、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理解遗传、基因的概念; 3、知道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形成的生物个体为什么总是或多或少地跟亲代相像呢?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遗传物质、转基因、细胞核移植等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目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 1、遗传:。其具有性。 2、科学实验证明,生物的遗传主要是与中储存的遗传信息有关。 3、染色体由和组成。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 的数目和形态是的,一般还出现。 4、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 5、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包含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包含有 ______个基因,它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或者说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小组合作探究】 1、观察思考教材P93图4.4-1“伞藻嫁接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伞藻A提供伞柄时发育成的伞帽是什么形状,提供假根时发育成的伞帽是什么形状? (2)在实验中伞藻B提供伞柄时发育成的伞帽是什么形状,提供假根时发育成的伞帽是什么形状?? (3)伞帽形状发育与哪部分结构有关? (4)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用图或文字等可能的形式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3、完成教材P96-97“巩固提高” 【预习检测】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A.适应 B.遗传 C.生殖 D.变异 2.作为携带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它的组成是() A.基因和脂肪 B.DNA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糖类 D.无机物和糖类 3.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就是染色体,染色体就是DNA B.DNA上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 C.DNA分子是直线形的 D.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5.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 A.染色体 B.DNA C.基因 D.细胞核 6.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的蛋白质上 B.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C.基因就是一个DNA分子

高中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证实DNA 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能概述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 (5)掌握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2)D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3)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关系又是活动:结合 作出它们之 样 的 ? 学的知识 的关系图 生 思 考讨 论 回答 相 应的问题 通 过 学生 课 前的 准备 , 给出 本 内容 的 考点 和 相应 知 识点 , 学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 之间 怎 学生 所 类, 间 逐一分析讨论各考 点对应的 知识点 和,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由学生分 析回答相应的练 习 巩固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 进一步的回忆。复习内容: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专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探讨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探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通过综合分析实验流程,总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重点难点】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预习提问】 1、肺炎双球菌 种类 项目 S型细菌R型细菌 菌落 菌体有多糖类荚膜 毒性 2、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3、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何得到含有35S标记的亲代噬菌体? 【我的疑问】 矫正、归纳

【讨论解问】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斯的实验(体内转化)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 2、艾弗里的实验(体外转化) 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以自己为模板,利用体内的物质合 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2、过程 3.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即DNA 是遗传物质。 4.实验思想:将和蛋白质等分开,直接地、去观察各自 的作用。 矫正、归纳

【架构生问】 【课堂检测】 ( )1. 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 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 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 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 )2.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 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 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 ) 3、(多选)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矫正、归纳

高中生物 4.3《遗传的物质基础》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 4.3《遗传的物质基础》导学案新人 教版 4、3《遗传的物质基础》导学案(新人教版) 【考纲点击】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基因的概念。 4、DNA分子的复制。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核心要点突破】 一、遗传物质的探索 1、经典实验 2、生物遗传物质总结生物所含核酸所含核苷酸含氮碱基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原核、真核生物)两种:DN A、RNA8种:四种核糖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5种: A、T、 C、G、U均为DNA病毒DNA病毒1种:DNA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A、T、 C、GDNARNA病毒1种:RNA4种核糖核苷酸4种:

A、U、 C、GRNA 【典例1】 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① DNA是遗传物质②RNA是遗传物质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⑤糖类不是遗传物质⑥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典例2】 噬菌体在细菌体中合成自己的蛋白质需要( ) A、噬菌体的DNA和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DNA和氨基酸 D、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二、DNA分子的功能 2、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复制转录翻译时间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模板DNA的两条单链DNA的一条链mRNA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条件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ATP酶、ATP、tRNA产物两个相同的子代DNA一个单链RNA(mRN A、tRN A、rRNA)多肽链模板去向分别进入两个子代DNA分子中恢复原状,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分解成单个核糖核苷酸特点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碱基配对A-T, T-AC-G, G-CA-U, T-AC-G, G-CA-U, U-AC-G, G-C遗传信息传递DNA→DNADNA→RNAmRNA→蛋白质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注意:(1)复制和转录发生在DNA存在的部位(因为这两个过程都是以DNA为模板的),如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拟核、质粒等部位。(2)转录的产物有3类RNA,但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是mRNA,mRNA在翻译过程中起模板作用。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 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一个基因一种或多种性状控制控制多个基因一种性状 5、DNA复制和表达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可形成个子代DNA分子,其中含最初母链的DNA分子占DNA 分子总数的2/,即1/;含有的最初母链占DNA单链总数的2/=。(2)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若DNA分子含有某碱基a个,则此DNA分子复制n次需要含有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1)个;

2018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二节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1.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A 、G 、C 、T)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 的高分子化合物。 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①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 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②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3.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一一对应,遵循卡伽夫法则 (碱基互补配 对):A 一定与T 配对,A 和T 的分子数相等;G 一定与C 配对, G 和C 的分子数相等;但A +T 的量不一定等于G +C 的量。依 据卡伽夫法则可以确定是双链DNA 还是单链DNA 。 4.不同生物的DNA 碱基对的数目可能相同,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肯定不同。 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代表了遗传信息。 错误! 1.DNA 的化学组成 (1)基本组成元素:C 、H 、O 、N 、P 五种元素。 (2)基本单元:脱氧核苷酸。 (3)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 脱氧核苷酸 ??? 脱氧核苷????? 脱氧核糖碱基、T 、G 、磷酸 (4)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①碱基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②种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巧学妙记 ] DNA 结构的“五、四、三、二、一” 五种元素:C 、H 、O 、N 、P ; 四种碱基:A 、G 、C 、T ,相应的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两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 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提示: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分布。 2.双链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 3.每个DNA 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数是多少?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的比例是多少? 提示:(1)2个;(2)1∶1∶1。 4.两个长度相同的双链DNA 分子,其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主要体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1.DNA 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磷酸基团; 表示脱氧核糖(O 表示氧原子,数字表示碳原子编 号);□表示含氮碱基,构成DNA 分子的含氮碱基共有4种,即A(腺嘌呤)、T(胸 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2)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中,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如图所示: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的: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 (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题组一两个经典实验的分析 1.(2011·广东卷,2)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 ) 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2012·重庆卷,2)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 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3.(2012·上海卷,11)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题组二遗传物质的探索 4.判断正误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2012·江苏,2B) () (2)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012·江苏,2D) ()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10·广东,4D) () (4)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2009·江苏,5A) () (5)酶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2009·江苏,5B) () 5.(2010·江苏卷,4)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20.2《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导学案1

第2节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地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说明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3.重点:能完成DNA粗提取实验的操作,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基因的重要作用。 【预习导学】 知识点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1.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每条染色体上有DNA 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多个。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3.每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并且通常是存在的,基因和染色体一样,在体细胞中也是存在的。 4.常用作遗传研究的昆虫是,它只有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另一条来自。 5.请选择填写下列生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猎犬的心肌细胞有()条, 水稻的叶肉细胞有()条, 黑人的皮肤细胞有()对。 A.46 B.78 C.24 D.23 6.人体内可能有三万个基因,这些各不相同的基因所组成的一套基因,就是人的。 知识点二: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蓝图 1.就好像盖房子的蓝图,它规划了和个体的,甚至衰老和死亡。 2.如果把生物体比作一个建筑物,那么建筑物的主要构件是。 3.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但不能控制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有很多性状表现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4.基因通过指导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包含的,从而控制生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合作探究】 1.骨细胞与骨骼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而表现出的性状不同,请分析其原因。 2.将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分别注入甲和乙两种细菌的细胞中,能繁殖出新的噬菌体的是() A.甲细菌 B.乙细菌 C.甲和乙细菌 D.甲或乙细菌 3.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提出问题 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那么这些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呢? 2.问题解决 大屏幕出示课本73页“分析讨论”中的文字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伞藻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接下来出示伞藻A 和伞藻B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一般能认识到颜色、伞帽的形状不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位于假根内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 1.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分析:T2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遗传物质是DNA。 2.噬菌体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答案】×分析: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而不是以细菌DNA为模板。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DNA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答案】×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而不是用15N标记的DNA。 4.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过程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答案】√分析:艾弗里等人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的时候还含有0.02%的蛋白质,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现了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离,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6.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答案】×分析: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7.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答案】×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而不是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 8.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分析:DNA能够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进一步通过翻译完成蛋白质的合成,所以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 浙科版必修2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通过“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使用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学生用书P39] 一、染色体结构与功能 1.结构: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2.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两种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T2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后,对标记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放射性同位素主要进入宿主细胞内,并且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2)实验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无毒R型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患败血症致死。从患病致死的小鼠血液中分离出活的S型菌。无论是活的R型菌还是死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都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由此可见,加热杀死的S 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 (2)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DNA时,R型菌才能转化为S型菌,若用DNA酶处理DNA样品,就不能使R 型菌发生转化,并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②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教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教案浙科 版必修2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 [学习目标] 1.了解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及实验证据。2.归纳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一、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1.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2.实验原理 (1)含15N的双链DNA密度较大,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下部。 (2)含14N的双链DNA密度较小,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上部。 (3)两条链分别含15N和14N的双链DNA密度介于双链均含15N的DNA和双链均含14N的DNA之间,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中部。 3.实验过程 (1)大肠杆菌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繁殖若干代。 (2)将上述大肠杆菌转到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 (3)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即分别取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和两次细胞分裂的大肠杆菌,并将其中的DNA分子分离出来。 (4)将提取的DNA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和分析,记录离心后离心管中DNA的位置。 4.实验结果(如图示) (1)离心管a: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底部(15N-15N-DNA)。 (2)离心管b: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中部(15N-14N-DNA)。 (3)离心管c:繁殖二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上部和离心管中部(14N-14N-DNA和15N -14N-DNA)。 5.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例1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

子质量为a)和15N -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 N 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代细菌DNA 分子中一条链是14N ,另一条链是15N B.Ⅱ代细菌含15N 的DNA 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4 C.预计Ⅲ代细菌DNA 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 +b 8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 B 解析 15N -DNA 在14N 的培养基上进行第一次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 分子均含有一条15N 的DNA 链和一条14N 的DNA 链。这样的DNA 用离心法分离后,应该全部处在试管的中部。Ⅰ 代的两个DNA 分子再分别进行复制,它们所产生的两个子代DNA 分别为全14N -DNA 分子和14N 、15N —DNA 分子。此时,将该DNA 作离心处理,产生的DNA 沉淀应该分别位于试管的上部和中 部。含15N 的DNA 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2 。培养一个大肠杆菌,则其Ⅲ代细菌DNA 分子共有8个,各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为(7a +b),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 +b 8 。 例2 (2018·杭州模拟)如图为科学家设计的DNA 合成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利用大肠杆菌来探究DNA 的复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获得试管①到试管③,细胞内的染色体复制了两次 B.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提取DNA 更方便 C.试管③中含有14N 的DNA 占34

精品导学案:3.1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整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

突破1遗传物质发现的经典实验分析及结论 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经典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格里菲思的实验中最关键的一组是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本实验的其他三组都是这一组实验的对照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对生物界而言的,需要许多实验共同来证明的结论,单独的某一实验只能证明DNA是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突破体验 1.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之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该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该实验是格里菲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答案 D 解析此实验并非是格里菲思所完成的。DNA酶具有专一性,使DNA分解,DNA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DNA却能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这一对比正好说明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即不能作为遗传物质,而反证了DNA是遗传物质。 突破2遗传物质应具备的条件与生物的遗传物质 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复制。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可能遗传给后代。 2.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 生物所含核酸所含核苷酸含氮碱基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原 核、真核生物) 2种 ? ? ?DNA RNA 8种 ?? ? ??四种脱氧 核苷酸 四种核糖 核苷酸 5种:A、T、 C、G、U 均为DNA 病毒DNA 病毒 1种,为DNA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A、T、 C、G DNA RNA 病毒 1种,为RNA4种核糖核苷酸 4种:A、U、 C、G RNA 突破体验 2.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有的生物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 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含有的这种核酸就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总之,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导学案济南版

遗传的物质基础 课时学导设计方案(一周学导设计方案顺序汇总)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解决课 学导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遗传的含义;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熟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并熟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A类) 能力目标: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够理解并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一结论。(B类) 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C类) 学导重点及方法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关遗传变异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是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难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问题预设1. 如何理解遗传?在生物细胞的若干个结构中,哪一结构被称为“遗传控制中心?(认真阅读并分析课本P73伞藻的嫁接实验,从中会得到此结论?)原因是什么? 2.染色体是由哪两种物质构成的?其中哪一种是最主要的遗传物质? 3.DNA分子具有怎样的特殊结构?如何理解基因?(结合课本P75图 4.4—3和图4.4—4认真阅读最下面一段)基因具有怎样的功能? 4.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 5.科学家将棕鼠体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注入已被抽出细胞核的黑鼠卵细胞内,激活后,移入白鼠的子 宫内,该细胞发育成的幼鼠的体色是怎样的?为什么? 6.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

高三生物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的分子基础.doc

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 小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项目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 结果 分析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S型细菌内存在着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S 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体内的DNA是“转化因子”,DNA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步骤①标记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 分析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32P标记的 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特别提示: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 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应无放射性,若存在放射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已被释放出来。原因之二是部分噬菌体并未侵入细菌内。 【例1】(2010·广东综合)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 这两个实验都没有经过重组DNA片段和诱发DNA突变;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 C [知识总结] 对“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这一经典实验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1)实验思路: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实验技术: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技术。(3)实验应用: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利用加热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虽然不再具有致病性,但仍具有免疫原性,机体会产生针对S型细菌的抗体。因此,在免疫学中,常利用加热等方法对病菌进行灭活处理,以获得减毒疫苗。 【互动探究1-1】(2009·宁夏模拟)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