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素质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到如今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有关素质教育概念在教育理论界没有一个定论。正是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概念认识的模糊性和不统一性,使得基层学校层面在实施素质的时候以偏盖全,误区多多。再加上传统科举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得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即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然后,什么是党的教育方针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只有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就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为素质教育而生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国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深入的进行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基础教育各阶段都设置了不同课程门类,通过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与有效实施,共同实现学生培养目标。

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实验的一大亮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理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新课程结构性的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对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相当的价值,它与学科课程同样重要。从课程形态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把课堂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着眼于“整体的学生”而开发的整体、连贯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间接掌握上,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亲身实践,去体验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并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实际接触和相互作用.获得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最鲜活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

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我校是一所军训及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自2003年创办以来,一直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寻找一条能有效与新课改

结合,切实扎实推动素质教育的路子。经过不断地探索,现在出有成效,2011年我校开发出了“学生军训既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为我校的素质教育事业走向正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最有效的载体

教育学原理认为,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受到遗传、环境与教育这三种因素的影响,而学校教育活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教师主导的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特殊社会活动。其中课程是这种活动的载体。也就是说。学生是通过课程学习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这就需要学校为其提供结构合理、内容适中、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成长需要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基础教育各阶段都设置了不同课程门类,通过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与有效实施,共同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实验的一大亮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理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新课程结构性的突破。

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不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是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使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自然使它与学科课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在素质教育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学科课程常常以间接经验为主,以逻辑性、学科性、简约性为其显著特征。综合实践课则不以单一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性,而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基于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生对活动的意义。其实,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早已清晰地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早就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古人亦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是读“有字之书”,即间接经验学习;后者则是“读”“无字之书”。即直接经验的实践。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实践才能出人才、出真知,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是无法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

时下不少课堂教学仍然以灌输为主,缺乏启发性,导致学生记忆了大量知识却形成不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其实际操作能力也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许多学生学了外语却不能很好应用于交流,学了哲学却未能形成哲学思维方法,学了电学却不会使用家用电器,学了生物却不知生活中的花鸟虫鱼;尽管学了道德规范的条条框框,也转化不了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以一定的间接经验为基础,但主要有赖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积累直接经验。

(二)接受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习。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是指人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之前人的学习理论有了重大突破,对学习本质的内在机制有更为科学的揭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习内容及达成目标的需要而作出选择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较适合于间接性经验的获得,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而实践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实现能力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情感性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的。然而,由于受传统学科教学中“知识本位”教学论以及“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接受”几乎成为

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被动静听、机械记忆、反复操练、再现知识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泯灭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整合打开了一条通道。由于课程形态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满足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停留于对书本知识和现成答案的间接把握上,而是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与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借以增长见识与才干,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一种“做中学”的习得模式,其基本的活动方式包括试验、调查、考察、设计、制作、公益劳动、社会宣传、表演、社区服务等等。其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切身体验。这种集实践性、体验性、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于一体的课程形态,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近期效果与长远效益的关系

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有些显性的素质目标可在近期达成。而一些隐性的素质目标则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实现。日本一位学者曾经用“冰山模型”来比喻人的“学力结构”:露在冰山之上的是知识、理解与技能,这些显性素质可通过短期训练形成,经反复演练

一般也可得以巩固,而且应付考试也会取得较好的近期成就:而在冰山之下的是隐性素质,比如思考力、判断力、观察力、兴趣、情感、价值观等,则需要长期积累,但一旦形成就可终身受用。笔者认为,冰山之下的隐性素质更接近“素质”本真。这样一个立体的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所有课程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

在学校就读期间,学生一方面通过学科课程学习获得一些显性知识,另一方面还通过亲自体验和感悟获得那些不可传授的经验、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后者才能达成有长远效益的隐性目标。据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处理好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近期效果与长期效益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获得原理性知识和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去获得书本之外的直接经验,进而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隐性素质。当然,不同形态的课程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形成中的功能与作用各有侧重,我们只有将各类课程开足搞好,将学生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共同完成育人目标,才能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对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我们只有深化对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理解,掌握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实施方式。才能不断提高

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doc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7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 (讨论稿) 说明: 当前,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类信息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为更好的促进国内高校图书馆这一工作的开展并与规范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于2008年4月组织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供图工委委员讨论,希望最终能形成图工委指导性文件向全国推广。 附:专家名单 参加本次工作的专家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专家组成员 杜慰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潘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乔占学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宋姬芳人民大学图书馆

苏玉华北京大学图书馆 孙平清华大学图书馆 王梦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谢志耘北京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熊丽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曾晓牧清华大学图书馆 赵飞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钟宇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讨论稿) 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1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1.2了解信息素质的内涵。 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2.1能够识别不同的信息源并了解其特点。 2.2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 2.3能够考虑到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

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1能够了解多种信息检索系统,并使用最恰当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信息检 索。 3.2能够组织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 3.3能够根据需要利用恰当的信息服务获取信息。 3.4能够关注常用的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的变化。 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能够有效利用。 4.1能够应用评价标准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 4.2能够将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五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5.1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信息。 5.2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信息。 六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独立或是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 6.1能够制定一个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具体任务的计划; 6.2能够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6.3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将获得的信息应用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 6.4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产品。

浅谈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素质教育

浅谈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浅谈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素质教育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素质教育目前,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一切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动力,也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一、要有良好职业道德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它们是国家各级各类干部的后备军,也是国家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教育出来人才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要使高校的教学管理有效地进行,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要作风正派、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扰。教务管理工作内容枯燥,事务繁琐,工作要求细致,工作中应坚持原则,平等待人,廉洁奉公,光明磊落,对考试、毕业审核等一些政策性较强的事务应严格把关。教务工作承担的任务决定了教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在工作上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平凡岗位、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对师生热情服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二、加强业务学习,实行现代化管理1、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来源渠道不一,加之教务管理人员整天限于繁杂的管理事务而不能自拔,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和业务培训提高,代写本科论文导致大多数高校的教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必须通过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召开教学管理研讨会,编印学习资料,组织观摩交流,进行经常性的在职培训,加强对教务人员的知识更新特别是教育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另外,

还要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蓝图,而专业课程是组成教学的基本单元,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作为教学管理者也必须熟悉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的组织和安排。2、每一个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做到言简意明、该断就断,以避免陷入被动境地。教务管理工作涉及各专业的教师、学生,情况复杂。管理人员必须能深入实际,对周围事物作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情况,善于获取与管理有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如高等院校的办学动向、新的管理方法、社会对专业的需求、人才的要求等)。另外,现代科学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管理。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务管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务管理人员每天要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不断开拓进取,增强研究创新能力。要不断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重视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程序,熟悉有关管理软件性能和使用技巧,在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时,正确分析信息的性质和轻重缓急,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当好院领导教学改革决策的好参谋。

高校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2012年4月11日学工会议发言稿 素质教育,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人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人的生理、心理、文化、能力和道德为内容,以激发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手段,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文件《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将未来南开大学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核心观点定义为“公能”。“公能”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袁宏所著《后汉纪·顺帝纪》:“峻(任峻)以公能,召拜选。文武吏各尽其用,发剔奸盗,不得旋踵,民间皆畏之。” 结合目前我院现状,所谓“公能”,即“公正能干”。“公正”是指要培养“明事理,辨是非,懂大体,晓全局”的学生,而“能干”则是指要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学生,这也将是我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文件中提到了新时期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转变: ——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即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是集教学、科研、队伍、基地等于一体的育人综合平台,学科建设要为“育人”服务。 ——在教育内容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即要超越知识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知识是提升素质的必要内涵和重要载体,既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努力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生动局面。既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学互动。 在这三个转变的思想指导下,本系同仁经讨论,对于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有一些想法,愿与诸位分享。 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四者是相互促进。美国各高校相当重视“通识”教育,创立了一整套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确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的人。20世纪50——70年代,哈佛校长德理克·博克指定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主持改革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哥伦比亚、哈佛、迪堡等许多大学都创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课程。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一个大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和工作,他们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应该将视角放在学生的“通识”教育上。并且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应该仅仅限于通过学生工作,学生活动以及有限的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而应该在课堂授课领域内增加比重,强

浅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关系

浅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关系 邱君梅 (商学院会计133班学号13313316) 摘要:大学生想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且信息检索能力是衡量现代社会人才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而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又是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依靠开设文献检索课、开放图书馆的方式。通过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的现状调研,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和文献检索课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对文献检索课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经途径。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文献检索课图书馆 1、信息素质教育 1.1、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提出 “信息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主席Paul Zurkowski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要于未来十年内在全美国实现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他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即是掌握如何使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以此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今社会,“信息素质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为了启发人的信息意识、提高人的信息能力、提升人的信息道德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教育和培训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运用、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目前,随着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普及应用,信息也随之得到空前的扩张。网络信息搜索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等也被引入到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当中,并且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也与对大学生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等用户教育相挂钩。

加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5期) Total No .285 收稿日期:2012—05—12 作者简介:张虹然(198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法。 王昕(1976—),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项目简介: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等院校创新型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3318。 加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张虹然,王昕 (河北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17) 摘要: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了适应21世纪对于科技人才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不容忽视。 关键词: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共识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006—03 现代大学生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就必须 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基础,业务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关键,身心素质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世界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高等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人文教育受到冷落,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质低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文化素 质教育的内涵, 理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实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1999年,原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至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框架基本形成。弄清楚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前提是要把握好文化素质的内涵,长久以来,由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对于文化素质理解有偏差,致使文化素质的概念理解也比较混乱。关于文 化素质的内涵,原西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 之老先生把“文化素质”看做知识和能力的汇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较广泛的知识;2. 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3.方法: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方法;4.仪态:有文质彬彬的仪态,语言举止文明优美;5.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可以把文化素质的含义总体归纳为:文化素质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归结起来,有关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理解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内容。学者们对人文知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着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研究。学术界一致认为,人文知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必须经过内化和升华才能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才能形成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不能只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恰恰相反,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然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上,教育界主要存在着两种分歧。其中,主流观点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是“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就是要改善其人文素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专 6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附1: 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认证条例 一、综合素质A级证书 第一条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由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学联共同设立。 第二条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认证制度旨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评价,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建立正确的导向激励机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同时向社会推荐优秀人才,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认证对象 第三条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认证范围为:我省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含本科生、专科生)。 第四条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认证对象无名额限制,凡符合本认证条例规定的,均可认证“综合素质A级证书”。 三、认证条件及认证办法 第五条认证基准 学业成绩总评优良,身心健康,无处分记录,曾获校级三好、优秀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或奖学金)一次及以上。 第六条认证条件 (一)参加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并受校级及以上表彰。 (二)获“挑战杯”等全国性科技竞赛鼓励奖或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三)在市(州)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校级

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在省级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其他类文章1篇及以上。 (四)文体活动中,获市(州)及以上奖励或校级一等奖。 (五)获国家级英语证书或国家大学英语四级425分以上(含425分)或计算机二级证书或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证书。 (六)取得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学习并毕业。 (七)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校级以上表彰,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 (八)取得会计、秘书、程序员、运动员等国家级证书(不包括英语和计算机)。 (九)担任班长、团支书或校院(系)团学组织部长及以上职务或担任校级学生社团负责人(含副职)职务。 (十)在其它方面(不含一至九项)有突出事迹或专长受到省级及以上奖励的,请单列申请,附有关证明材料,最多可算两项计入。 第七条认证办法 “综合素质A级证书”每年认证一次。授予符合本认证条例第五条之认证基准,同时在第六条所列认证项目中满足5项(含5项)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学生和满足4项(含4项)以上的大学专科在校学生。 四、组织机构 第八条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认证组织机构为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学生联合会。 第九条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学生联合会负责“综合素质A级证书”认证制度实施中的领导、组织评审和协调工作,是认证活动的最高机构,具有最终裁决权。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发展不平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教育职能部门对其管理缺乏力度;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内涵面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信息素质教育纳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就要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科学全面地设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及加强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高素质并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掌握信息资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潜在主体力量,他们的信息行为及其效率,将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结构的变化和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信息化进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以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20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组织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1.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统一性。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学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全国对信息素质教育没有一个统一

信息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信息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中,信息对人们生活越来越重要。在21世纪信息增长速度传播速度加快,技术量和复杂性也不断增加。信息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去。信息甚至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判标准之一。所以信息素质成了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学习收集信息,了解信息,掌握信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养成良好的管理自身知识的习惯。 古往今来,信息素质不断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能的重视。1974年的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一份报告中最早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他说“他们接受过信息资源应用培训,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应用广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信息收集与检索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信息的收集于检索也就随之诞生。信息的无限增长和人们有效利用信息之间的矛盾促使了信息检索的产生和发展。信息检索起源于关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文摘索引等工作。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索引检索成为图书馆独立的工具和为图书馆的用户服务的项目。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走进了信息检索领域,使信息检索逐步迈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学会信息检索,需要就是学会为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而查找、识别、获取相关的事实,数据、知识的活动及过程。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收集与检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和研究信息收集与检索是的相关知识,如信息检索原理、信息检索语言、信息检索工具和系统以及信息检索技术和方法等实用技能。 现代化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程度和对它的看法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来说,了解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认识和学习图书馆收集、保管和利用各种类型的馆藏,促进信息资源与设施的利用,以满足用户在信息获取、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的机构。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时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文献的出现时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原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不断的发展,其功能也不断完善,知道今天还分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专业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等。 而我们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就是高等院校图书馆。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如何,有人认为数字化图书馆是唯一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的历史阶段内,仍应该是数字化文献和传统纸质文献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但是我们认为不论是数字化图书馆还是复合型图书馆,都不是目的,而是服务手段。图书馆的目的是服务,离开了服务,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动力。只有坚持服务,才能推动图书馆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建立和谐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产生重要意义。 工具书及参考型数据库对大学生的帮助 我们经常使用图书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获得知识或欣赏而从头至尾仔细阅读的图书;另一钟则是为了寻找资料线索或解决问题才去查阅的图书。前者即为普通图书,后者便是工具书。在计算机的网络数据库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查找信息更能满足人们高速度、快节奏、高精准度的需要。然而,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工具书以其对信息收集的完整、系统、精准及检索的完备,在目前的文献检索生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今天许多数据库都是在著名的大型工具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一些久负盛名的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高质效传递 [分值:] 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分值:]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是()。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分值:]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 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分值:] 6.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 7. 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 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 (讨论稿) 说明: 当前,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类信息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为更好的促进国内高校图书馆这一工作的开展并与规范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于2008年4月组织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供图工委委员讨论,希望最终能形成图工委指导性文件向全国推广。 附:专家名单 参加本次工作的专家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专家组成员 杜慰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潘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乔占学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宋姬芳人民大学图书馆 苏玉华北京大学图书馆 孙平清华大学图书馆 王梦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谢志耘北京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熊丽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曾晓牧清华大学图书馆 赵飞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钟宇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讨论稿) 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1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1.2了解信息素质的内涵。 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2.1能够识别不同的信息源并了解其特点。 2.2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 2.3能够考虑到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 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1能够了解多种信息检索系统,并使用最恰当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信息检 索。 3.2能够组织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 3.3能够根据需要利用恰当的信息服务获取信息。 3.4能够关注常用的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的变化。 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能够有效利用。 4.1能够应用评价标准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 4.2能够将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五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5.1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信息。 5.2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信息。 六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独立或是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 6.1能够制定一个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具体任务的计划; 6.2能够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6.3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将获得的信息应用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 6.4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产品。

综合素质之教育观

综合素质之教育观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的考试中,主要考查单选题,材料题和写作,分值是150分。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写作五个模块。这一块的内容看似比较多,但是在学习起来是十分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职业理念中的教育观。 1.素质教育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发展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能接受教育,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比如小明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好,每次开班会班主任都让小明主持,该班主任违背了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一个老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变旧为新”等各项课余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一个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每个学生把旧衣物改造成自己喜欢的物品,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比如老师让学生自己改造旧衣物,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前老师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更加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我们都听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不仅重视我们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比如一个老师在讲“杠杆原理”知识点时,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其中的原理,说明这个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以前的教学更加关注每一门学科,现在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人格。比如班级小红同学比较自卑,老师发现后总是夸赞小红,不断的给小红鼓励,让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说明这名老师没有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资考试中,职业理念这一部分经常以单选、材料的形式进行考察,下面结合例题,带大家强化一下知识点: 巩固提高: 1.【单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B.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D.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了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创新教育。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高校如何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2企业管理文件夹3-去白字内容添加页脚/baike.baidu./view/1689.htm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2企业管理文件夹 3-去白字内容添加页脚/baike.baidu./view/1833.ht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2企业管理文件夹3-去白字内容添加页脚/baike.baidu./view/1784.htm和谐社 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其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

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创新战略包括一系列重要环节,除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外,还必须重视它们与观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联系,教育创新也不例外。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是说,教育创新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3. 学校管理、课外、校外活动、班主任工作。 1.发挥教师的作用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4.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3.素质教育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应当把学生视为独立的完整个体、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以学生的个性为本。 2.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2.体谅和宽容. 3.因材施教 学习主体。独立完整个人。潜力。尊敬 教师构建师生关系的途径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5.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正规的专业教育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3.校本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强化创新精神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5、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1、树立终身性学习。2、注重实效性学习。3、强调研究性学习。4、提高专业化学习。5、坚持工作中学习。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它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素质教育,美育先行

高校素质教育,美育先行 [摘要]在高校这块素质教育的阵营里,美育一直被放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后面。由此导致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学校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美育经费不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此项研究从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上,探讨美育对各项素质教育的承载作用及其对素质教育效果的推动作用,提出美育是成就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艺术教育 如今,在人们大声疾呼素质教育的时代,高校中重文化教育而轻艺术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作为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中依然被忽视,突出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没给以足够重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处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器材与教学资料普遍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艺术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艺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相对滞后;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等。 在这种现状下,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容易流于庸俗,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也很难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这种结果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以上问题,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是前提。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艺术修养对于大学生成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深入探讨美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是对审美对象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是采取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强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的教育。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高校美育是切实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美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方式

我国普通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823578521.html, 我国普通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 作者:朱晓琴 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12期 摘要: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已有 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存在着信息意识、观念淡薄,教材和师资队伍滞后,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和不足。立足现实,推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应当从建立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等方面入手,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关键词:普通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095-03 信息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引起我国高校尤其是图书馆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相关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总体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普通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刻意义、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等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做些探讨,以期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化拓展。 一、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1] “信息”是情报和知识的载体,是一种对事件和事物的抽象反映,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的描述。[2] “信息素质”是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素质和文献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的,指的是信息社会中个体所具备的各种信息品质和能够发现信息需求、查寻、分析判断、加工、筛选、综合利用、创造信息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是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多项基本素质的有机组合。[3]其中,信息 意识是前提,是指人们对于信息敏锐程度,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信息知识是基础,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能力是保证,是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及再生信息、传递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准则,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4]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素质在发达国家被公认为个人、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和民族在信息社会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信息素质教育被看作是国家兴衰存亡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许多发达国家各个教育阶段全面开展。在当今全球的竞争环境中,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竞争,最终都体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国家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