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名利场》中上流社会的阴暗面

论《名利场》中上流社会的阴暗面

论《名利场》中上流社会的阴暗面
论《名利场》中上流社会的阴暗面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3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4 浅析中西方综艺节目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5 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

6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7 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

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 非智力因素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2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13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5

16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17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

18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19 美国女性地位变化浅析

20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21 通往女性自由之旅--论约翰·罗伯特·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22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23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24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25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26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27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

28 《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

29 从动物习语分析、比较中美文化

30 对比分析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主义——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

31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32 《呼啸山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

33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4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35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36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37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

38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

39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40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41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42 《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

43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

44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45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

46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47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48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49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50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51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生态意识对比

5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53 On Loss of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54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55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56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57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58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59 从合作原则分析《老友记》中的人物性格刻画

60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61 论政治演说中平行结构的应用

62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63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

64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65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66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6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8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69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70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

71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72 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73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

74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

75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76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77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8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对比

79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8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81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

82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83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

84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85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86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87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8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89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90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91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

92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93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94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95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96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

97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

98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99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100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01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

102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03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104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

105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106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107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108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09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110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11 (英语系经贸英语)电子商务bc运营模式——以亚马逊为例

1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3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114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的主题研究

115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

116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117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18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119 从文化角度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12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eroin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njustice to Dou E 121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

122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123 理雅各与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的比较

12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25 《洛丽塔》主题与艺术技巧之探析

126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27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28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

129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130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131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32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3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134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

135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

136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137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138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139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140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

141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142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

143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44 美国主流文化形成探析

145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46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47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

148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149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150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51 从合作原则分析《绝望的主妇》中的语言间接性及其幽默效果

152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15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154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55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56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157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

158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5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161 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3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

164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67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

168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

169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70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171 优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词汇互动教学的运用分析

172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173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

174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175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176 反殖民主义战士还是殖民拥护者——对黑暗之心的解读

177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78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79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

180 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181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182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183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184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85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86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

187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188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89 谈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190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

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2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93 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

194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95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96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197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19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199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

200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名利场讽刺手法分析

An Analysis on Satirical Devices in How to Live Well on Nothing a Year, V anity Fair In How to Live Well on Nothing a Year, Vanity Fair, a quite representative excerpt, Thackeray abundantly and appropriately employs the satirical device by elaborate description of the well-crafted and compelling features of the characters in profoundly cynical and trenchant words, which outright reveals his marvelous capability in writing satire.To achieve the ironic artistic effect, he used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making large quantities of literary comparisons, employing symbolism in naming, making sarcastic comments on the characters and using cultural allusions and etc.Moreover, the way Thackeray employs satirical device is never too deliberate but exceedingly natural and smooth, making the author’s sarcastic attitude between the lines peculiarly amusing to perceive by the reader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How to Live Well on Nothing a Year, when describing the luxuriant and comfortable lives that Mr. and Mrs. Crawley led soon after their arrival in Paris, the author wrote, “who may have been disposed during this period of elation to slight the people”, in which the satirical tone was rather crystal-clear. The phrase “disposed to” vividly indicated that Mr. Crawley did or paid literally nothing but could still live well and be fervidly welcomed simply on the aristocratic prestige of the Crawley family, or more precisely, his aunt, revealing the hypocrisy and absurdity of the aristocrats of higher class. “This period of elation to slight the people” showed Mr. Crawley’ s genuine attitude towards the military and the war: he actually despised them and only wanted to make a great fortune from the war, no matter how despicable and abhorrent that was. A s Thackeray put it in a satirical tone, “Our friend the Colonel had a great aptitude for all games of chance, and exercising himself, as he continually did, with thecards”, he described Mr. Crawley’ s tireless indulgence in gambling of all kinds as “exercising himself with the cards”, sneering at his pursuit of nothing serious or meaningful but indulgent pleasure in gambling. As Thackeray employed an omniscient narrator to tell the story, he even started with “our friend” to refer to Mr. Crawley in asuperficially easygoing tone, further heightening the effect of satire. In this chapter of Vanity Fair, sometimes the satirical device Thackeray employed could be rather obscure in form but still efficient in conveying ironic meaning. While describing the days

《名利场》中女主人公蓓基形象分析

摘要蓓基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成名作《名利场》中塑造的一个出身贫贱、受尽歧视,梦想摆脱困境,苦心经营,不择手段踏入上层社会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蓓基形象的分析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女性的处境。 关键词:《名利场》蓓基形象 《名利场》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创作的一部“没有男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847-1848年,以19世纪初叶热闹的英国上流社会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追名逐利、冷酷虚假、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黑暗面和道德危机。作品以女主人蓓基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出身贫贱、受尽歧视,梦想摆脱困境,苦心经营,不择手段踏入上层社会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人生经历复杂多变、情感生活曲折动荡的人物,蓓基勇敢坚强、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她不仅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积极的进取精神,而且还能巧妙运用名利场中的规则,勇敢反抗阶级社会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以特殊的方式主宰社会,但对名利和地位的疯狂追逐也使她抛弃了良心、荣誉和尊严,最终落得孤独终老的结局。蓓基是作品中最具魅力、最具光彩的人物形象,她身上既闪烁着独特的人性活力和性格魅力,同时也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唯利是图、惟势是趋的丑恶本质。 一确定目标,积极进取 蓓基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嗜酒如命的穷画师,在蓓基十七岁时因酒癫症而亡。早年丧母,少年丧父的悲惨经历不仅使蓓基从小游离于社会不同文化群体间,而且还使她学会了和各种各样人打交道的本领。为了生存,她必须承受周遭的白眼和生活坎坷,“贫穷的生活使她养成阴沉沉的脾气”,强烈的生存欲望使她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地要求社会的接纳:为了生存,她必须磨练坚韧、机警、狡诈、精明的性格;为了生存,她梦想摆脱困境进入上层社会,努力将自己的生命力表现出来。父亲死后,无依无靠的蓓基寄宿在一个半似修道院半似监狱的女子学校,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尽管她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家的天赋和母亲的表演艺术,尽管她能说一口纯正的法语,具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却由于出身贫穷卑微而饱受富家小姐和女校长的歧视和怠慢。但她唯一的朋友――一个没有什么都爱好、没有性格、没有自己漂亮的女孩爱米莉,却因出身富贵、家庭富裕而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喜爱。冷眼、折磨使她看透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屈辱、虐待使她悟透了人与人之间的悬殊是由金钱和地位决定的,怨恨、不平使她形成了冷酷、自私、嫉妒的性格;对势利社会的痛恨,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不满使她的人格发生了严重异化,产生了反抗歧视的情绪,聪明机警、果敢好强、独立勇敢的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和社会进行抗争。而这种反抗在学校时就大获全胜:为了摆脱她,女校长为她写了封评语极佳的推荐信,牧师乔瑟夫为她魂不守舍,等等。她以毒攻毒的反抗行为不仅得到社会的承认,还成为她实践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探索。 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人格的成熟,蓓基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反抗并不能彻底改变她的生活境况,因此她将希望寄托于婚姻,希望嫁个家道殷实或血统高贵的男人,一劳永逸的改变穷困的生活状况。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争名夺利、腐化堕落的时代,作为家庭角色的妇女只是男人的附庸和奴婢,地位低下受尽冷落,她们的社会功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争得应有的权利。为改变这种生活处境,一些受过教育却没有财产的女性只能依靠婚姻作为反抗社会、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途径。现实环境的严苛与努力奋斗的期待使得蓓基明确地将嫁给贵族作为跻身上流社会的捷径,为此,根本没有资格站在上流社会单身贵族未婚妻队伍里的蓓基使尽浑身解数通过施展情色魅力一步步接近贵族的边缘,成为贵族圈的焦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名利场”中的一个小人物,在丧失女性主体意识的环境中,蓓基凭借自己的精明与算计,损人利己地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终于改变了自己受歧视的社会地位,爬到社会上层,跻身富贵行列,成为上流社会一颗娇艳的明星,争得了人的尊严和平等。

名篇赏析与翻译

Unit Eight (学生用材料) Affirmative vs. Negative(正反翻译) 1.No deposit will be refunded unless ticket produced.(凭票退押金) 2.The plane cracked up through a bad landing.(飞机因着陆不慎而撞毁) 3.I have fallen behind with my correspondence.(我有一些信件没有及时答复) 4.All men between 18 and 45 without exception are expected to serve in the army during the war.(在战争期间所有在5岁的18到45岁的男子无一例外都要参加兵役) 5.If you forward the transcripts yourself, they can be considered official only if school envelope has remained sealed.(盖章)(如果证件由申请人本人递交,就会被认证为正式版的,除非学校没有盖章) 6.This book could not have been written or published without the help of dozens of people, and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all of them.(我十分的感激他们,没有他们这些人我就写不出来这本书也不会出版发行) Derogatory and Commendatory:(褒义贬义) 1.It is the height of my ambition to serve my country.(我最大的报复是为我的祖国服务) 2.I have no ambition for that distinction.(我对荣誉没有野心)(我不奢望那个荣誉) 3.He burns with an ambition to win a fame.(他急切成名) 4.His ambition is unbounded.(他的野心毫无止境) 5.She writes in an ambitious style.(她的文风矫揉造作) 6.The president has announced his ambitious program to modernize the country in ten years.(总 统雄心勃勃的宣布要在10年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 7.The old couple made persistent effort to search for their daughter lost in the war.(这对老夫妇执着地寻找着他们在战争中丢失的女儿) 8.She was vexed (生气的))by the persistent ringing of the phone.(正在叮叮作响的电话使他生 气) 野心勃勃的;有雄心的;热望的;炫耀的ambitious 名篇赏析(注意黑体单词的翻译) She was small and slight in person; pale, sandy-haired, and with eyes habitually cast down:(下降)when they looked up they were very large, odd, and attractive; so attractive that the Reverend Mr. Crisp, fresh from Oxford, and curate(助理牧师)to the Vicar of Chiswick, the Reverend Mr. Flowerdew, fell in love with Miss Sharp;…… By the side of many tall and bouncing(活泼的)young lad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Rebecca Sharp looked like a child. But she had the dismal(忧郁的) precocity(早熟)of poverty. Many a dun(讨债者)had she talked to, and turned away from her father’s door; many a tradesman had she coaxed(哄骗)and wheedled(哄骗)into good-humour, and into the granting(同意)of one meal more. She sate commonly with her father, who was very proud of her wit, and heard the talk of many of his wild companions—often but ill-suited(不合适的)for a girl to hear……. She had never mingled(融合)in the society of women: her father, reprobate(恶棍)as he was, was a man of talent; his conversation was a thousand times more agreeable to her than the talk of such of her own sex as she now encountered. The pompous(浮夸的)vanity(虚荣心)of the old schoolmistress(女校长/老师), the foolish good-humour of her sister, the silly chat and scandal of the elder girls, and the frigid(寒冷的)correctness of the governesses equally annoyed her; and she had no soft maternal heart, this unlucky girl, otherwise the prattle(闲聊)and talk of

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寄托对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鉴赏 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采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先就第三句说:《漫兴》中有沙上凫雏旁母眠,此句取景与杜

相同。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热衷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欧阳修说梅尧臣文词愈清新,心意难老大,有如妖娆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老自有余态,正是作者心意难老大的自我写照。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宇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它成为名句,其妙处是可以说清的。 三、四句写水旁岸上;五、六句则写水中洲渚。梅尧臣《游隐静山》有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会胜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夹洲后溪阔。是东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形象特征

XXXX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形象特征 (英文): A Brief Analysis of Rebecca Sharp’s Characteristics in Vanity Fair 系别:外语系 专业:英语 姓名: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 日期:2013年5 月

A Brief Analysis of Rebecca Sharp’s Characteristic in Vanity fair ABSTRACT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1811-1863)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critical realistic writers. Vanity Fair is regarded as his masterpiece. Owing to its extraordinary literary merits, Vanity Fair is listed among the most notable nineteenth-century English novels. The novel is based on the popular British upper society in nineteenth century, and vividly describes a smart girl Rebecca who wanted to master her own fate and get out of poverty. In order to reach the upper society she was capable of everything. Through her efforts, she raised herself out of poverty into the upper class, but lost everything in the end. On the basis of the author’s background,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becca embodied in the novel Vanity Fair.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and his masterpiece Vanity Fair.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tics in a novel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aracteristics embodied in the novel Vanity Fair.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Rebecca Sharp’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e fourth part explores the cause of Rebecca Sharp’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st part has a summary of this thesis. Key Words: Thackeray; Vanity Fair; Rebecca Sharp; characteristics

名利场片段参考译文

翻译评析参考译文 她身量瘦小,脸色苍白,头发是淡黄色的。她惯常低垂眉目,抬起眼来看人时,眼睛显得很特别,不但大,而且动人。契息克的弗拉活丢牧师手下有一个副牧师,名叫克里斯泼,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竟因此爱上了她。夏泼小姐的眼风穿过契息克教堂,从学校的包座直射到牧师的讲台上,一下子就把克里斯泼牧师结果了。这个昏了头的小伙子曾经由他妈妈介绍给平克顿小姐,偶然也到她学校里去喝茶。他托那个独眼的买苹果女人给他传递情书,被人发现,信里的话简直等于向夏泼小姐求婚。克里斯泼太太得到消息,连忙从勃克斯登赶来,立刻把她的宝贝儿子带走。平克顿小姐想到自己的鸽笼里藏了一只老鹰,不由得心慌意乱,若不是有约在先,真想把她赶走。那女孩竭力辩白,说她只是在平克顿小姐监视之下和克里斯泼先生在茶会上见过两次面,从来没有跟他说过话。她虽然这么说,平克顿小姐仍旧将信将疑。(杨必译) 奥斯本先生自信是风月场上的能手,注定是太太小姐的心上人,因此不愿意跟命运闹别扭,洋洋自得的顺着定数做人。艾米不爱多说话,也不把心里的妒忌去麻烦他,只不过私底下自卑自叹的伤心罢了。虽然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和克劳莱太太眉来眼去,下死劲地兜搭,他自己只算艾米丽亚是不知就里的。利倍加一有空闲,他就骑着马陪她去兜风。对爱米丽亚,她只说联队里有事,爱米丽亚也明明知道他在撒谎。他把妻子仍在一边,有时让她独自一个人,有时把她交给她哥哥,自己却一黄昏一黄昏的跟克劳莱夫妇俩混在一起。他把钱输给丈夫,还自以为那妻子在为他销魂。看来这对好夫妻并没有同谋协议,明白规定有女的哄着小伙子,再由男的跟他斗牌赢他的钱。反正他们俩心里有数,罗登听凭奥斯本出出进进,一点也不生气。

名利场中人物简评

从《名利场》看上流社会的价值观 摘要 《名利场》是英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萨克雷的代表作。主要描写女主人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于是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以色相引诱、巴结权贵豪门,不择手段往上爬。这个人物并不邪恶,也不善良,但非常富有人情味,完全是时代的产物。作品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善于运用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勾勒来刻画人物,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关键词:当时背景、人物性格、发生的根源 大纲 1、当时的社会背景 2、贝姬·夏普的性格及行为 3、艾米利亚·赛得利性格及行为 4、乔治以及乔斯的人为性格及行为 5、多宾的性格及行为 6、人们的普遍思想(价值观) 主要部分 1、当时的社会背景 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中上层社会各式各等人

物,都忙着争权夺位,争名求利,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名利、权势、利禄,原是相连相通的。 人们沉浸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权利、色情、背叛互相交织,没有一种主流纯粹的思想。当时的人们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欲望。下层社会的人想要进入上流的主流社会,而上层社会的人则永远看不起下层社会的人,互相利用,互相剥夺,19世纪的人们过着尔虞我诈的生活,没有任何人是这的信任的,除了金钱和地位。 2、贝姬·夏普的性格及人为 聪明而邪恶的夏普。他是酒鬼画师和穷女舞蹈演员的女儿,从很早开始就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和任何手段去夺得自己在上流社会的位置。他的生活目标就是获得财富和高贵的社会地位,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深信在他深处的社会中,社会生活规律就是下层对上层的奉承和谄媚,他的梦想就是变成这样的人,及巴结别人,也使被人巴结自己。 他准备了一切的事情——欺骗、背叛以及糟蹋别人的生活,当他第一次见到富家公子——乔斯。他就希望和他在一起,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可是他没有成功,结果他又不断的向上攀爬,当和他心爱的男人在一起之后,却因为1000英镑而分崩离析,他的情感是脆弱的,同时也是自私的。 他是一个邪恶自私、狡猾奸诈、虚伪放荡的女人,他到

浅析杨必译《名利场》中的翻译技巧

浅析杨必译《名利场》中的翻译技巧 【摘要】杨必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翻译的《名利场》被誉为翻译的名家名篇,深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她的译文使中国的读者感觉亲切,易于理解。本文选取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的第一章,分析她是如何使用翻译字、短语、句子等方面的翻译技巧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翻译;杨必;名利场 1.翻译家杨必 杨女士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的作品有(英)埃杰窝斯著《剥削世家》、(英)萨克雷著《名利场》。杨必女士出生于有名的书香世家,自幼喜爱文学,从小熟读《红楼梦》,有扎实的汉语功底。16岁入高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的英文名著,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曾任傅雷之子傅聪的英文老师。之后在傅雷和钱钟书的鼓励下开始翻译文学作品。 2.《名利场》的翻译 杨女士译的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的《名利场》(Vanity Fair)是世界名著,这部书发行甚广,杨女士译的非常好。她没有出国留学过,但是她聪明努力,并且长期跟在华的外国修女学习英文,所以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思果称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是难得的佳译。由于杨必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熟读《红楼梦》、《英雄儿女传》等小说,所以她的中文基础是非常好的。因此,她的译作在很多地方用词十分地道,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在读中国的小说,虽然和中国的小说风格不同,但是完全没有念不下去的感觉。下面我们通过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的第一章来看她的翻译。 由于杨女士有着深厚的汉语功底,因此她在《名利场》的翻译中多次灵活处理词的翻译,摆脱了“字的桎梏”。这是任何字典都不能教给我们的,杨女士翻译的词有时是字典上都没有的意思。 例:原文:Those virtues which characterise the young English gentlewoman,those accomplishments which become her birth and station,will not be found wanting in the amiable Miss Sedley,… 译文:英国大家闺秀所特有的品德,在她家世和地位上所应有的才学,温良的赛特笠小姐已经具备。…… 将gentlewoman译为“大家闺秀”让人感觉用词十分贴切,能让中国的读者确切地理解原作想表达的意思。让读者在脑海中对所描述的人物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

名利场英译汉赏析

一、基本信息: 1、原文:Vanity Fair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2、译者:杨必 3、选自《英译汉名篇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 二、佳译赏析 1、... being shot dead by a glance of her eyes which was fired all the way across Chiswick Church from the school-pew to the reading-desk. ……夏泼小姐的眼风穿过偰息克教堂,从学校的包座直 射到牧师的讲台上, 一下子就把克里斯泼牧师给结果 了。 Appreciation: 这句既带有比喻又有夸张。原文虽然没有出现喻体 “arrow”,作者实际将“glance”比喻成爱神的箭:which was fired all the way across…。后面的“shot dead”显然 不能按字面来翻或理解为“射死”。这里杨必处理的就非 常巧妙。她把“glance”译为“眼风”将“shot dead”译 为“结果了”,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和夸张效果。译文中增 加了“一下子”一词又充分传达了原文风趣幽默的风格。 2、…of such an eagle in the Chiswick dovecot caused a great flutter in the breast of Miss Pinkerton…but that she was

bound to her under a forfeit…and who never could thoroughly believe the young lady’s protestations… ……平克顿小姐想到自己的鸽笼里藏了一只老鹰,不由得心慌意乱,若不是有约在先…平克顿仍旧将信将疑 Appreciation: 原文的划线部分分别被译成四字词组,有力的增添的译文的表现力和文学色彩。更重要的是这些词组表意准确。这种高度归化的手法体现出杨必女士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翻译技巧的娴熟掌握。 3、The pompous vanity of the old school-mistress…the frigid correctness of the governess… 女校长最爱空架子和虚面子…女教师们又全是一丝不苟的老古板。 Appreciation: 杨必女士将“pompous vanity”分别译成两个三字词组 “空架子”和“虚面子,将“frigid correctness”合起来译成“老古板”。这里三字词组的表现力也非常丰富生 动,不但贴切也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4、1) many a dun had she talked to… 她常常和逼债的人打交道…… 2)…and heard the talk of many of his wild companions. 听他那些粗野的朋友聊天……

名利场 女性形象解读

《名利场》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马雨晴 2013级英语本科4班 134040104015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编写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喜爱,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小说通过对两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的描写,成功的再现了当时纸醉金迷的社会现状,同时表达了两种相反的价值观、爱情观等,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男权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名利场女性形象男权思想 萨克雷在《名利场》这部作品中,主要描写了两位女主人公:一位千方百计想跻身上流社会,追名逐利,不屈服于命运;另一位无心名利,满足于命运的安排。抨击了当时纸醉金迷的社会,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告诫人们不忘初心,遵守道德。笔者将对这两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形象并分析形象隐含的男性气质。 一、《名利场》作品介绍 (一)小说的作者介绍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1811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曾多次转学,但学术方面成绩平平甚至没有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大学,但在活动方面则成绩斐然,大学期间多次在重要杂志上发表文章。父亲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本可以衣食无忧但他由于管理不当,全部挥霍一空,于是他开始为生计奔波,为许多家杂志撰稿,同时他的家庭婚姻生活也是不幸的,他的妻子精神失常被隔离,于是他不仅承担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还要抚养孩子,可以说是孤单凄惨。但萨克雷爱社交,非常向往上流社会人们的舒适生活。一方面他同这些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人物往往又成为了他作品中的讽刺对象。因此,他的作品总是能深刻准确的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嘴脸,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说故事梗概 小说出现了两位女性形象,一位是利蓓加,一位是艾米利亚。利蓓加出身贫寒但却聪明伶俐,幼年时期经历了社会底层的艰苦于是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长大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智慧不断在上流社会打拼,为了在上流社会生活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择手段,经历了很多磨难之后是站稳了脚跟并获得男人们的倾慕。但是最终她背叛丈夫的事情败露,在贞洁之上的社会无疑是一个重磅新闻,于是她众叛亲离,最终还是没能完成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只得孤身一人,四处流浪。 另一位女主人公艾米利亚与利蓓加不同,她出身于贵族,善良单纯。她没有像利蓓加一样迷恋上流社会反而满足于命运的任何安排,一心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总是被命运无情的捉弄。她没有利蓓加那样的坚强,同时也没有利蓓加的生存技巧,只是安守本分,生活几经磨难却始终毫无怨言,默默忍受,最终被一份真挚的爱情打动,小说的结局,艾米利亚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二、两种女性形象的分析 (一)利蓓加:美丽邪恶形象 利蓓加八面玲珑,擅于心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任何的代价手段。她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自己之后的发展,不断的讨好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艾米利亚家见到约瑟夫时,为了吸引他的注意,将自己伪装成约瑟夫的崇拜者像一个害羞的少女一样不敢直视他的眼睛却大声向艾米利亚说:“他真帅!”(《名利场》p13以下只标注页码),后来,她成功的抓住了约瑟夫的心“上帝作证,我今晚就能向她求婚”(p19)。 利蓓加同时也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年幼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是个酒鬼,四处欠债,最后酒精中毒而死,十七岁的利蓓加饱尝人

《名利场》赏析

《名利场》赏析 晚上看书看到眼睛迷梦,倦意乍起,于是开个电脑找来一部不知自己何时下载的电影来催眠一下,选中《名利场》的最初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好熟悉,好象是部名著,因此也想用着不多的时间欣赏下大布头的作品。 《名利场》叙述一个失去了自己穷困潦倒的父亲和法国舞蹈演员母亲的女主人公贝基·夏普,在童年的生活中已经非常向往自己某一天能够拥有那些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的奢华生活,而由于自己低微的出身,在当时的壁垒森严等级制度的英国,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种奢望,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天生丽质的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规则范围内,成功运用一些常规与非常规手段征服了整个英国上流社会,在名利场中沉沦起伏,最终完成她自己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的人生体验。 虽然相比充斥整个戏剧中的名利浮华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在浮华的背后,戏剧中仍然可以找到一种相比名利浮华更加可贵的平实与真情。一直呵护关爱着艾米莉娅的军官(名字忘记了),以至最终与夏普共赴印度,回归自然生活的军官1(不记得名字)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让读者看到戴着虚伪面具的伪装面孔背后还有如此真挚的情感,超越虚华而朴实的情感。 当主人公的人生定位于空虚奢华的生活的时候,一切的资源都成为其实现如此最终目标的工具,姿色,才智,亲情,友情……而当一切的资源都被其利用透彻之后,回头过来,才知道所谓的名利不过是

刹那烟花。名与利,固然可求,但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如果过分追求名利,名利就会成为心头最大的诱惑,人也因此变得贪婪、虚伪,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颗纯洁的心。而当她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一颗永恒炽热的心依然在等候着她,她终于重新体认到了善良、宽容、谦和、淳朴、友爱、和平与宁静,寻找到了身体和心的归宿,让时光从的的身外从自己的心内慢慢地流逝如水,从中领略生命的全部意义。 主人公由平静而闲适的生活选择了闯入奢华虚无的名利场,一翻觥筹交错,灯红酒绿后,他会发觉生活中比名利更重要的还很多很多,于是,当最后平淡的生活向她走来的时候,她又重新回归平实,回归自然,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构成了一部完成而简练的名利场历险记,主人公收获的是真实的人生体验,而观众领悟到了除了这种体验的全程或许还应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走平实的人生之路,即使这条路崎岖而充满荆棘,但是这条路的风景更多,更加真实,更加惬意。

《名利场》译本句式翻译研究

《名利场》译本句式翻译研究 【摘要】萨克雷笔下的《名利场》创作语言诙谐风趣,文笔犀利,准确逼真的将该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翻译出来肯定困难重重。20世纪五十年代杨必女士翻译《名利场》,可以说是情节流畅、语言幽默,至今带给读者新颖的独特译本。 【关键词】萨克雷;《名利场》;翻译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名利场》是他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对于这部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看重的小说,本文作者在这里并不讨论它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朴实、或幽默、或哀婉,且议论风发,冷嘲热讽,也不讨论它的创新之处——全部故事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所以《名利场》的副题是《没有英雄的故事》,就是现代所谓“非英雄”的小说。 一、《名利场》评析 《名利场》在整个创作风格上摒弃了原有模式的禁锢,以真实的笔端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每个人物都有了生命一般。其实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也常常可以感受得到,人并非只有好与坏两种划分,现实世界里的人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好与坏都是在对比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如同小说里所描写的两位女性形象一样,她们其实并非大恶或大善之人,主人公从小便是一个乖巧伶俐的姑娘,从内心来说,她其实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但是由于从小便经历了贫穷所带来的苦难,最终她选择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自己走入上流社会。这些手段在常人看来确实不是很光彩,但是饱受贫穷折磨过后的她一心只想飞上高枝,丑小鸭变天鹅。与之有着明显区别的就是她的同窗好友,这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小姐,从小便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对于金钱的欲望本身就没有那么强烈,在她温柔的外表之下其实是一颗懦弱的心灵,她没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勇气,只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两个女性形象的设计其实就是当时整个英国社会的缩影,贫富分化下的她们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艰难险阻,只有知道幸福的真正意义,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人的价值的实现不是单单依靠金钱来衡量的,对于物质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只有精神世界丰富了,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随意追求名与利绝对不是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 作者萨克雷在构建小说情节方面主要是描写了两个女子迥然不同的命运。富家女爱米丽亚出身于一个资产者家庭,虽然她天真单纯,但是还存在一些自私的思想。虽然名利场上闹腾得沸沸扬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好像都与爱米丽亚没有任何关系,她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营造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小窝。天真单纯的爱米丽亚根本就不会明眼识人,但是她却爱上了一个见异思迁、虚情假意的花花公子——乔治·奥斯本,对于爱米丽亚的满怀痴情,奥斯本从来都没有放在心上,与爱米丽亚结婚后,他的心在爱米丽亚的身上仅仅停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又见异思迁,爱上了另外一个人。另一位女子是一位叫做蓓基的穷人家女儿,萨克雷描写了她的悲惨身世,蓓基的父亲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在利欲的驱使下,蓓基自私自利、不顾名誉,甚至丧尽天良。是这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里,蓓基一无所有,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美丽的容貌,所以她决心凭借这一点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一直想找一个有钱的男人将自己嫁出去。蓓基与爱米丽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蓓基认为任何人都是为了让她登上上层社会的生活而准备的,她可以踩着这些人去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开始的时候,她曾勾引爱米丽亚富有的税收官哥哥乔瑟夫,失败以后又勾引贵族子弟罗登上尉,并与这个年轻的军官结婚。不久之后,罗登的母亲去世,罗登的父亲毕脱从立刻向蓓基求婚,蓓基这时候非常懊悔,她后悔当初没有选择毕脱从而是嫁给了罗登,要不然她就可以一步登天做爵士夫人。然后,不久之后她就又有了新的目标,即勋爵斯丹恩。勋爵不仅让蓓基真正进入了她想要的上流社会,而且还有幸受到国王的召见。当蓓基在上流社会为了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她与勋爵的暧昧关系被丈夫罗登发现。蓓基遭到了罗登的抛

名利场读后感(共10篇)

名利场读后感(共10篇) 本文是关于名利场读后感(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高中生读后感:读名利场后的感想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平生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这个“闹哄哄的名利场”。当时的英国,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取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爆发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然而,封建势力也很强大,爵位仍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故事中的女主角丽贝卡.夏普小姐就是以法国巴黎的某个公爵家族为荣耀和护身符,并为自己的纯正的巴黎口音和语法而沾沾自喜。而名利场上另一位“靠翻筋斗过活”的“涂着两腮帮子胭脂”的小丑别德.克劳太太也一直幻想着她丈夫的哥哥毕克男爵能念在兄弟的份上将爵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并为此煞费心思。事实上偌大的一个名利场又有多少人为拉拢和巴结这些“勋爵”、“公爵”、“伯爵”甚至“男爵”之类的达官显贵而绞尽脑汁,甚至撕下那本就十分难说的脸皮呢?就连英国最有风度的公子自居的乔治.奥斯本上尉也能邀请到贝亚爱格思勋爵一家子赴宴而洋洋自得,虽然花了大把大把的英镑也是在所不惜。且“乔治的联队所隶属的那一师的将军请客,他得到了很大的面子,和贝亚爱格思勋爵的女儿的朗茜.铁色乌特小姐跳舞。”又因“靠着贝亚爱格思勋爵的面子,得到了一张邀请奥斯本上尉夫妇的帖子得意的不得了。其实,当时的英国中上流社会里各式各样的人物们又有几个人不忙着争权逐利呢?名利场》讲的是一贫一富两女孩的故事。两个女孩都美貌无比、能歌善舞。贫穷的女孩瑞贝卡用美貌和不择手段进入上流社会。富有的女孩艾米丽亚心地善良为人厚道。瑞贝卡有野心、心机重,所有的女孩在她面前都黯然失色。最后瑞贝卡沉迷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最终被丈夫抛弃,而艾米丽亚却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无比幸福。阅读这本书,可以增进我们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西方社会的弊病——势利。这本书中的两个女主角:艾米丽亚和瑞贝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瑞贝卡城府深、野心大、反应快。艾米丽亚单纯可爱,天真友善,对任何人都没有防备。这本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