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知人论世品诗词-精选资料

知人论世品诗词-精选资料

知人论世品诗词-精选资料
知人论世品诗词-精选资料

知人论世品诗

教学背景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词

乃至豪放词的代表作,作品写于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对于这首词的教学,应在彻底、清晰、明确地理解、掌握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并结合朗读、背诵深刻体味诗歌的感情内容,这也是古典诗词以及精短散文学习的必然要求。此首词内容虽较为短小,但其语言艺术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可堪称词中之经典。其遣词造句及铺叙描写特别富于表现力的地方、言外之意最丰富的地方、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均须认真挖掘,细细品味,欣赏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及作者的情感与创意,分析作品的风格与写作手法,获得相应的启迪和感悟。这首词借咏史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上阙侧重写景,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下片侧重抒情,再现周瑜的形象并且赞美

他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

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在立意、作法、选材上也

极具典型性。诗词鉴赏教学的切入方式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方式,

都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内涵,触摸到文字背后鲜

活的灵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赤壁赋》,对这首词的背景

并不陌生,对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其它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课的教学,试图于完成教学要求的同时,让学生

掌握知人论事的作品品读方法。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

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

写法。

教学过程分析】

们可以读出哪些内容?

一首怀古词。

点往往不在于单纯地说古迹说古事,说古人,而在于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就像我们煎中药的“药引子”来引出今日之情。 因此, 我们在品读这类诗词时,要做到明古晓今,更重的是知人。

师:说到知人, 苏轼是我非常欣赏的文人。 有人说他是 2000

国文学史成就最高的人之一。 你看并且我和苏子都姓苏, 八百年前是一家,所以读他的作品,更能感同身受。我昨天做课 件时,即兴墨出了这首词,也想在这里朗读一下,抒发我激动的 心情。

师:老师所写的和课本有没有出入?

生:有。大江东流应是大江东去。

师:去、流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先来看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题目中我

生:念奴娇是词牌名, 赤壁是所写的内容,怀古代表了词是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 词的体裁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的特

年来,中

生:音韵上讲,去、尽、物是去声,流逝二声阳平,不押韵。

生:去显得更加有力度,学出了长江之水的汹涌奔腾。一去

不复返的雄壮气势。这里除了写长江之水的一去不复返,还暗含了时光如流水一般一直流去,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似水年华消逝在洪流之中。

师:可以说,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再找一找上片中还有没有展现赤壁雄奇壮阔的语句?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师:为何在这首词中苏轼要突出赤壁雄壮、险峻的特点,描写赤壁雄起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

生:烘托当年赤壁塵战、火烧曹营的场面。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周瑜的英雄形象。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乔初嫁了。

师:《三国志》中记载“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周瑜和小乔结婚是在建安三年,而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为何这里还用初嫁呢?

生:是为了突出周瑜的雄姿英发、文武全才、刚柔并济。

师:谈到周瑜,那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里写的是

周瑜,而不是骑马射虎的孙权,巧借东风的诸葛亮,也不是横槊

赋诗的曹操?

生:周瑜是风流人物,有儿女情长。

生:他们的出身相似,都是人臣,有可比之处。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我们可以来对照着看一下两个人各方

面的差别。

PPT)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师:那周瑜与自己比较,抒发了对周瑜的赞扬之情和对自己的慨叹。

下片中还有没有对周瑜的赞美语句?

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师:很好。怎么表现的呢?

生:谈笑间和樯橹灰飞烟灭形成对比。表现了周瑜的有勇有谋、泰然自若。

师:分析的很到位。好,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小组讨论)

生:积极的,表达了一种豁达、洒脱的情感,寄情山水之间,以求自解。

师:品读诗歌讲求知人论世,我们不妨从苏轼的经历和记录

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找找答案。

北边被贬黄州,住在安国寺,随僧人蔬食,与僧侣交往,追

求佛理,佛教思想是他心情真正的安宁下来,佛教禅宗倡导随缘

任远,超脱无碍的人生哲学影响。

还要问:苏轼的身心皆空是不是真正的空,他真正在山水间

得到了释怀吗?

生:没有。

师:我们在苏轼的作品中找找答案。《江城子?密州出猎》

表达了他强国抗敌的主张和报效朝廷的壮志。被贬黄州舍药救民,被贬琼州,传播文明,使当地听到了朗朗书声。这又是儒家思想在苏轼身上的体现。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苏轼会感叹自己的壮志未酬,但苏轼毕竟是苏轼,在消沉中他能够发出人生如梦,不必过于执着的感叹,能够洒脱的将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

多。

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选取了知人论世的诗词教学方法,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

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很值得我反思的一点。

小学生必背宋词精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唐诗宋词精选集

1、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8、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0、蜀相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5、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6、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7、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8、水槛遣心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9、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李白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3、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初中宋词精选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诉衷情(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芯,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7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知其人论其世 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 (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词。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最新宋词精选及翻译(精)

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翻译: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翻译: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钗头凤·红酥手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翻译: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 1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 0901班向志敏学号:序号:35 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要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把握作者之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阅读附答案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 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 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

一生必背、最经典的50首宋词

1.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6.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7.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语宋词精选资料

精美宋词摘录 1 、赵令畤《清平乐》 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2 、张炎《八声甘州》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 问谁留楚佩, 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 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 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3 、张炎《鹧鸪天》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4 、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 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5 、张炎《朝中措》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6 、晏几道《蝶恋花》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红, 日日成香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 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恼乱层波横—寸, 斜阳只与黄昏 近。 7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 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 悴。 8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9 、欧阳修《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 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宋词精选

宋词精选 1、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2、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风流。 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5、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7、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 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譬如王教授解读冯延巳时: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经常有些词话里都提冯正中,广陵人,南唐著名词人,深得李璟信任,曾经两度做宰相。我们看这首词: 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有人说,很多书上也都讲,冯延巳贵为宰相,即使有时候有人诋毁他或者攻击他,有一段时间罢官,当不上宰相,也仍然居高位,还担任节度使之位。大家知道,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是极有权利的,唐朝时节度使的工资是宰相的两倍,加上他还有兵权,管理几个州,这几个州官员的任命以及军队都是他管。所以到中晚唐时期,很多节度使可以形成藩镇割据,在这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他是王,就是皇帝,甚至还有子孙相袭。节度使死了,儿子宣布自己留后,这就是等着皇帝重新任命,你不任命我就自己任命。所以按道理,冯延巳的词里不应该有这么多哀伤。有很多人不解。其实很好解。南唐只是一个割据的小朝廷,赵匡胤篡位之前北周一直大兵压境,一直等打到扬州、泰州这里,跟南京隔江相望,这时候你做皇帝也罢,做宰相也罢,你能够安安稳稳吗?夜里睡觉能安乐和美吗?

最新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关注诗人的影子——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描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六个能力考查层级的第四级——D级,然而,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一般为8分,约占总分的5﹪,也就是说,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高而分值却很低,属“性价比较低”类题。所以一些“精打细算”的考生将古代诗歌鉴赏归类为吃力不讨好的复习项目,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放弃这一题型。其实这是不明智的,8分虽少,但诗歌默写题分值更小只有5分,字音、字形、病句、成语各题分值最小只有3分,高考本是选拔性考试,随意说放弃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迎难而上,积少成多,能收聚沙成塔。其次,《考试说明》中对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范围的具体能力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与诗歌鉴赏能力要求遥遥呼应,诗歌鉴赏题的突破也是“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突破,同时它篇幅小、阅读量小,具有以小见大的优势。而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诗歌鉴赏题为出题者青睐,更是出自深远的考虑。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的教学、复习,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作别母校时有着万千离愁的学子形象,让我们随着他虔诚的寻梦的跫音同别康桥,真是让人不胜唏嘘。《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谈文学鉴赏活动简直像通过父母了解孩子一样天经地义,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小学生必背宋词精选

小学生必背宋词精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在长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通常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古诗词的诵读默写、内容大意、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赏析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鲜有教师深入古诗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细读文本,从而洞察文本的深邃意蕴,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两张浮光 掠影幻灯片展示或课后注释的浏览而过。然而,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精练,含义深邃,韵味无穷,又因其产生的时代和描绘的情景与当代生活大相径庭,更加难以探求 其精妙。这就需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细读文本,探求。本文就以新部编人教版初中教材中 诗词作品为例,探究文本细读背景下,知人论世方法在古诗词教学策略中的作用,些许拙见 如下: 一、知人论世可提高读者体验与古诗文旨趣的契合度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事,即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而 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何谓“文本细读”?王崧舟在《走向“多元”和“兼容”的文本细读》一文中这样定义:“所谓文本 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 准确、透辟的解读。”在文本细读目标下,读者的探索、品味和探索,逐渐消除阅读障碍,从而达到对文本中蕴含思想情感的深刻体悟和审美的再创造。 而古诗词大多是古人合时而著,缘事而发的思想精华,既有时代的底蕴,又是写作个性的彰显。要达到文本细读的要求,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词句篇章的全面解读,既要了解作 者生平经历,政治遭遇,思想气质,为人行事、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也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师承流派等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等因素。通过诸多因素 的参合,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善解人意,深解文意。体裁各异、意蕴丰富 的古诗词往往是,同一时代有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有不同的时期,同一题材有不同的旨趣,同一意象暗示不同的情感。只有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对各种鉴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 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从而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作者,品味出作品的本质与精髓,情感和美,最终实现了对文本地细读。 古诗词是古诗作者在特定古代生活中,就独特的生命体验,缘事而发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情 感的本真流露与反映。对于读者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教师引导学 生学习古诗词,只一味过分强调,单一引导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信马由缰地联想和想象, 而脱离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的状况,甚者忽略作者的生平遭遇、时代局限等关键因素,就会造成要么生硬化、概念化、套路化解读文本,落入难求深义浅阅读,要么过分地个性化 解读,难免会造成以己度人,已今知古,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的结果,读者体验与古 诗文旨趣的契合度无疑会大大降低。 二、知人论世是理解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突破口。 “诗言志,词言情”,古诗词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传达的是时代的声音。因为年代的 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等有距离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急于 关注诗词本身而不注重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学生的情感就难以与作者相融产生共鸣,难以 理解作者的志向,从而对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缺乏自主生成,教师的讲解灌输难 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才 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志向,知人论世是打开古诗词教学的一扇大门。 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苏轼,谈谈对苏轼的词作风格的了解,对学习词作蓄势。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

宋词的词牌名大全

宋词的词牌名大全 篇一:宋词词牌名大全 宋词词牌名大全 二画 丁儿八归八塞入塞九日三台大有大椿大酺个侬子夜无闷无怨 天香不见木笡五拍六丑比梅白萱白雪月慢犯花古记东仙乐正 乐令乐世长春西子西河西湖西施多丽导引寻梅竹枝合欢防露 红情出塞花犯芳草步月别怨杜宇阳春河传佳色尾犯招潮鸣梭 侧犯录调孤鸾征招南浦秋水秋霁胜常宣情眉妩垂阳相月品令 拜星胡州夏州春游春晴春弄绿腰绿意哨遍倾杯索酒消息离鸾 留家调笑薄幸黄金排歌探春望梅减兰情词渔父戚氏梁令塞姑 湘月琼台凯歌韵令催雪塞姑琴调禁烟解红疏影歌令赚煞瑶花 酹月暗香镇西踏月横云簇水鞮红露华

三字 一画 一七令一寸金一叶叶一叶乐一叶落一半子一江风一丝风一过金一梦金 一丛花一枝花一样花一点春一枝春一落春一年春一痕沙一落索一络索 一捻红一萼红一斛珠一斛球一剪梅一翦梅 二画 二郎神二色莲卜算子卜玉郎人月圆人南渡七娘子七娘仔八六子八宝妆 八拍蛮八音谐九能归九回肠九张帆十拍子十样花十爱词十二时十二红 十二郎十八香二十时丁香结 三画 三字令三台令三学士三部乐三登乐三奠子三株媚上行杯上升花上江虹 上马娇上西平上南平上平西上平南上小楼上束马上西楼上林春上阳春 下水船下手迟大江西大江乘大圣乐小圣乐小冲山小重山小阑干小桃红 小桃花小庭花小梅花小镇西小秦王小梁州千秋岁千秋节千年调千春词

万年秋万年枝万年春万里春万年斯山外云山花子山桃红山坡羊山渐青 山鬼谣山亭柳山亭燕于飞乐于中好广寒枝广寒秋子夜歌川拨棹干荷叶女冠子 四画 天仙子天下乐天门谣天香引天净沙月儿高月下笛月中行月中桂月当听 月当窗月边娇月宫春月城春月华清风入松风中柳风光好风归云风马儿 风流子风蝶令风敲竹云雾敛云松令云鬓乱水仙子水龙吟水云游水漫声 水调歌水晶帘凤仙引凤池吟凤来朝凤求凰凤栖梧凤孤飞凤时春凤楼春 凤楼吟凤萧吟凤御杯凤凰间双双燕双飞燕双燕儿双头莲双瑞莲双声子 双带子双韵子双红豆双劝酒双荷叶双蕖怨双鸿鹑斗百花斗百草斗鸡回 斗婵娟斗鹌鹑无梦令无俗念无漏子无锡景太平时太平令太常引不水船 不是路不怕醉六六峰六么序六么令少年心少年游五更转五供养丰乐楼 丰年瑞中央乐开元乐升平乐王孙信木兰花见龙门内家娇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诗歌鉴赏入门技巧 诗歌是中国文学殿堂顶上的珍珠,它高据于人类的心智之上,以白色的灵光睥睨着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从文字开始的,而人类的艺术从诗歌开始的。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道难题,寻找鉴赏诗歌的钥匙——知人论世。 首先,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唐人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和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两首诗都有“望”字,结合原题赏析(1)作者所望的对象各是什么?(第一首:望的是“故园”,即故乡。第二首:望到北方的大片国土沦于战火之下。)(2)从“望”字入手作者体现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第一首表达的是对故园亲人的眷念之情。如路漫漫,泪不干;“报平安”,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口信报声平安吧!虽有眷念之情,却不失开阔豪迈的胸襟,不失“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壮志。而第二首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如眼看着山河破碎却无可奈何。)那么两首诗的格调为何相差甚远,原因就是第一首唐代国力强盛。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情感豪迈,而第二首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如元代由于异族统治,消极避世,鄙薄功名。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与背景来理解,这叫做“论世”。 其二,身处同一朝代的作家因其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例如唐人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和唐人杜甫《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前者抓住“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分析。“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真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可谓神来之笔。“西挂咸阳树”,“挂”的是什么?“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夸张地表现出来。对客人的牵挂,艺术地放大,这只有李白想象得到。这叫做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故思及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如此的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大胆。后者的情感悲凉。抓住“哭”“鬼”“愁”“老”“暮”“空”等来分析。“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而杜甫哭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哭”似乎已经成为杜甫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符合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那为什么李白与杜甫同处于唐代,且李白仅大杜甫十一岁,可李白如此豪迈飘逸,而杜老先生却总是愁眉苦脸呢?经历不同。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呢,李白更多的人生体验来自于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再加上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因而形成了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而杜甫呢,给他更深切感受的是安史之乱,诗歌的主导风格成熟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所以同一时代不同的作家因其主要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其三,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前者“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哀莫大于心死,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也就是陷入绝望,有什么比绝望更残酷的呢?多少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所以第一首比第二首的愁更浓更重。这样的愁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挣脱不了挥之不去。 后者虽也是愁,而且是很“愁”,但也仅仅是闺怨之愁,伤春之愁,盼归之愁,自然没有第一首那么伤感。同时根据两首词所处的时代,后一首点绛唇是写于北宋,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夫唱妇随、琴瑟和谐,所以她本质上是幸福的。而写第一首武陵春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这时的她丈夫死了,国家衰败了,家乡沦陷了,自己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这时的愁才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如她自己所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同一个作家写同样的愁,但愁的时间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就不一样。这就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