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局解习题答案

局解习题答案

《局部解剖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头 部

(一)名词解释

1.是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

2.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3.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4.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5.覆盖于额顶枕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6.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若发生感染,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7.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8.是介于大脑枕叶与小脑上面之间由硬脑膜形成的一个呈水平位的拱形隔板,构成颅后窝的顶。

(二)选择题

1.C 2.D 3.A 4.A 5.C 6.E 7.D 8.D 9.D 10.E 11.C 12.A 13.D 14.A 15.E 16.C 17.D 18.E 19.A 20.B 21.E

22.ABCE 23.ABCD 24.ABE 25.ACD 26.ABCDE 27.ABE 28.BCDE 29.BCE 30.CD 31.ABCDE

(三)填空题

1.颅 面

2.中、内1/3 眶上血管和神经

3.中点下方约1cm 眶下血管及神经

4.颏血管和神经 颏神经麻醉

5.颞骨的颧突 颧骨的颞突

6.脑膜中动脉前支 硬膜外血肿

7.下颌骨下缘 咬肌前缘

8.眼神经 下颌神经

9.咬肌后份 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

10.颧弓下1.5cm 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颊粘膜上的腮腺乳头

11.鼻翼与口角 耳屏间切迹

12.枕额肌的额腹 该肌枕腹

13.腱膜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14.垂体窝 灰结节

15.硬脑膜窦 蝶鞍和垂体

16.颈内动脉 展神经

17.第一段 面神经

(四)问答题

1.眶上切迹(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眶下孔(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cm处)、颏孔(在距中线2.5cm

的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处)。

2.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3.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4.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

5..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6..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腮腺分为浅、深两部: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卵圆形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向内深至咽侧壁。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腮腺鞘有以下特点:①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隔为许多小叶。因此,腮腺化脓时可形成多个散在的小脓灶,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②腮腺鞘的浅层致密,深层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脓肿易穿过深层形成咽旁脓肿。

7.腮腺管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8.腮腺内有血管神经纵横穿行:纵行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上述血管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腮腺手术中最易损伤面神经,可引起面瘫。

9.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舌下间隙。

10.额顶枕区软组织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颞区软组织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

11.海绵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海绵窦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12.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若发生感染,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13.垂体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借漏斗

穿鞍膈中央的隔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垂体前叶肿瘤可将鞍膈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垂体肿瘤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向下生长可使垂体窝的深度增加,甚至侵及蝶窦;向两侧扩展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瘀血及脑神经受损的症状。

14.累及了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等三层软组织。不可以只缝合皮肤,因为头皮裂伤如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由于枕额肌的收缩,伤口裂开较大,应将其仔细缝合,以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止血和创口的愈合。头皮下血肿发生在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若发生感染,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





第二章 颈 部

一、颈部层次结构、舌骨上区和颈动脉三角



(一)名词解释

1.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前方为颈总动脉,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暂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

2.位于锁骨中1/3上方。在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

3.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4.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借一横支相吻合,称为颈静脉弓。

5.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约3~4cm处,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6.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

7.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侧壁外侧的部分为咽旁间隙。

8.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向两侧至椎外侧区,经腋鞘扩散至腋窝。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二)选择题

1.D 2.B 3.D 4.E 5.C 6.B 7.D 8.E 9.D 10.E

11.C 12.B 13.D 14.C 15.B 16.D

17.ACE 18.BCDE 19.ACDE 20.ABCD 21.ACD 22.ABCE

23.ABCDE 24.BCDE 25.BD 26.BCE

(三)填空题

1.固有颈部 项部

2.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的凹陷 气管颈段

3.锁骨下动脉的搏动 臂丛

4.颈外静脉 胸锁乳突肌

5.下颌后静脉后支 枕静脉

6.耳大神经 锁骨上神经

7.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

8.气管前筋膜 气管颈部

9.椎前筋膜 颊咽筋膜

10.椎前筋膜 颈椎结核脓肿

11

.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二腹肌后腹

12.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

13.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14.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

15.颈动脉三角 下颌下三角

16.颈动脉三角 下颌下三角

(四)问答题

1.颈部深筋膜即颈筋膜,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筒鞘状结构。该筋膜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颈筋膜中层即气管前筋膜亦称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另一部分包绕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的第二道防线。并伸入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鞘。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该筋膜向上附于颅底,向两侧包绕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并向腋腔走行,形成腋鞘。

2.颈筋膜间隙主要有:

(1)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下部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后缘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内含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颈前静脉弓、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2)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向下与前纵隔交通。

(3)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向下与后纵隔相交通。

(4)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向两侧至椎外侧区,经腋鞘扩散至腋窝。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3.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4.气管前间隙是位于气管与气管前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结、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静脉、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和左头臂静脉,幼儿的胸腺上部也位于此间隙内。

5.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三角内主要结构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和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和下颌下淋巴结。



二、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一)名词解释

1.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和迷

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2.也称舌下神经袢,由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构成舌下神经降支(实为第1颈神经纤维),称颈袢上根,与第2、3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构成的颈袢下根在环状软骨水平结合成颈袢,由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3.又称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此三角位于锁骨上方,在体表明显凹陷,故又称锁骨上大窝,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上缘中1/3围成,其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

4.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在临床体检时,常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5.同侧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汇合处形成向两外上开放的角,称为静脉角,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6.甲状腺鞘,即甲状腺假被膜,由气管前筋膜包裹甲状腺而成,与甲状腺真被膜之间形成的间隙为囊鞘间隙。

7.胸膜顶上方自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称胸膜上膜,又称Sibson筋膜。



(二)选择题

1.B 2.E 3.B 4.D 5.B 6.C 7.D 8.C 9.E 10.C 11.C 12.A 13.B 14.E 15.B 16.D 17.ACDE 18.ABC 19.ABCD 20.ACDE 21.BDE 22.CD 23.BCD 24.ABCDE 25.ACE 26.ABD

(三)填空题

1.甲状腺鞘 囊鞘间隙

2.喉上神经外支 喉返神经

3.紧贴 远离

4.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下角

5.同侧 对侧

6.正中位置 后仰

7.锁骨下动脉 臂丛

8.斜角肌间隙 锁骨中点

9.甲状腺上动脉 甲状腺下动脉

10.胸锁乳突肌 枕小神经

11.颈上中下 节间支

12.第2、3颈椎横突 第6颈椎横突

13.第7颈椎 颈胸神经节

14.胸骨柄 第1胸椎体

(四)问答题

1.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其浅面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与皮神经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三角内浅层有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层有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在气管前筋膜深部有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

2.颈椎结核脓肿常积于椎前间隙内,脓肿溃破后,可向两侧至椎外侧区,经腋鞘扩散至腋窝;向下经咽后间隙至后纵隔。

3.甲状腺呈“H”形,分为峡部和两侧叶。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甲状腺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

侧,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4.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如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时,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5.甲状腺的动脉有: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前壁,伴喉上神经外支行向前下方;甲状腺下动脉是甲状颈干的分支,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行,发分支分别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分布于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及食管等。甲状腺最下动脉较小,出现率约为10%,主要起自主动脉弓或头臂干,沿气管上行至甲状腺峡,参与甲状腺动脉之间的吻合。甲状腺的静脉分上、中、下三对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汇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汇入头臂静脉。两侧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前与峡部的属支吻合成甲状腺奇静脉丛。手术时,结扎血管应注意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喉上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在靠近甲状腺上极处分开,因此,结扎血管应靠近甲状腺上极。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靠近甲状腺下极处关系复杂,因此,结扎血管应远离甲状腺下极。

6.气管颈部的位置:气管颈部上与第6颈椎下缘接环状软骨,下方平胸骨颈静脉切迹移行为气管胸部。气管颈部的毗邻,前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气管颈部的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二者之间的气管食管旁沟内有喉返神经,其后外侧为颈动脉鞘和颈交感干。气管切开术时切开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应注意的问题:保持头部位置正中,防止气管左右移位。注意10%的人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幼儿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等可高出胸廓上口,因此,幼儿行气管切开术,一般不低于第5气管软骨。(与问题无关,删除本段)

7.胸膜顶的前方有前斜角肌、锁骨下动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以及左颈根部的胸导管;后方有颈交感干、第1、2肋和第1胸神经前支;外侧为臂丛和中斜角肌;内侧邻气管、食管及左侧尚有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

8.颈部淋巴结数目较多,除收纳头、颈部淋巴外,还收集胸部及上

肢的部分淋巴。按部位可分为颈上、颈前和颈外侧淋巴结群。颈上部淋巴结沿头、颈交界处由后向前作环状排列,收集头面部淋巴,直接或间接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位置表浅,分为5组: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颈前淋巴结位于颈前正中,分为颈前浅淋巴结和颈前深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颈外侧淋巴结群以颈筋膜浅层为界分为颈外侧浅淋巴结(沿颈外静脉排列)和颈外侧深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列)。颈外侧深淋巴结又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其中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





第三章 胸 部

一、胸壁、膈、胸膜和肺

(一)名词解释

1.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向前突的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2.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延续共同围成左、右各一的密闭腔隙。

3.出入肺门的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各结构的总称,外包以胸膜。

4.位于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5.乳腺腺叶间结缔组织中,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的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

(二) 选择题

1.A 2.A 3.D 4.A 5.D 6.A 7.B 8.E 9.D 10.D

11.ACDE 12.CE 13.ABCD 14.CE 15.ABCE 16.ABDE 17.CDE 18.BDE

(三)填空题

1.脏胸膜 壁胸膜

2.胸肌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3.锁骨下动脉 胸骨

4.肋膈隐窝 肋纵隔隐窝

5.第6肋 第10肋

6.壁胸膜 脏胸膜

7.左喉返神经 动脉韧带

8.胸骨角 降主动脉

9.肺静脉 肺动脉

10.支气管 肺静脉

11.支气管 肺静脉

12.肋角外侧 中部

13.第12胸椎 降主动脉

14.第10胸椎 食管

15.第8胸椎 下腔静脉

(四)问答题

1.左肺根的前下方为心包隆凸;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上方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后方有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左交感干、内脏大神经等。右肺根的前下方为心包隆凸;前方有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上方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下方有下腔静脉;后方是食管、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和右交感干等。

2.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注入腋胸肌淋巴结;乳房上部的淋巴注入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乳房内侧部的淋巴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管相吻合;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并与

腹前壁上部及膈下淋巴管相吻合;乳房深部的淋巴经乳房后间隙穿胸大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

3.胸膜前界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返折线。起自锁骨内侧1/3上方2~3cm处,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胸肋关节高度两侧靠拢,在中线偏左垂直向下,右侧直达第6胸肋关节移行为下界。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高度略转向外下,在胸骨侧缘外侧2~2.5cm下行,达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下界。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向上、下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切迹。上方者为上胸膜切迹(胸腺三角)。下方者为心切迹(心包三角)。

二、纵隔

(一)名词解释

1.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器官、结构及其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

2.心包横窦是心包腔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部分。其大小可容一指,是心血管手术阻断血流的部位。

3.位于左心房后面,左、右肺上、下静脉根部及下腔静脉的左侧与心包后壁间的间隙为心包斜窦。

4.心包前下窦是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的腔,位置较低,心包腔积液常积聚于此。

5.浆膜心包又分为衬于纤维心包内面的壁层以及覆于心表面的脏层,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相续连,两层间的间隙即为心包腔。

6.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为左、右肺动脉的分杈处稍左侧,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

7.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二)选择题

1.A 2.D 3.A 4.B 5.E 6.E 7.B 8.A 9.D 10.C 11.C 12D 13.C 14.E 15.B 16.C 17.ACDE 18.ABCDE 19.ABE 20.BCDE

(三)填空题

1.胸骨 脊柱

2.胸廓上口 膈

3.头臂干 左锁骨下动脉

4.乳糜池 主动脉裂孔

5.第五胸椎高度 颈部

6.第四胸椎 右肺根

(四)问答题

1. 气管胸段位于上纵隔后部正中,上端平颈静脉切迹与颈部相续,于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胸部的前方为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心丛。头臂干由前向右跨越气管,左颈总动脉由前向左跨过;后方有食管,后外有喉返神经;左侧有左迷走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右侧有奇静脉弓,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2.食管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食管胸部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右肺动脉、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脊柱胸段及食管后间隙,间隙内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和右肋间后动脉

;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上段和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右纵隔胸膜。此外,在食管两侧有迷走神经绕肺根后方下行,左侧者向下至食管前面,右侧者至食管后面,分别形成食管前、后丛。

3.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器官、结构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和肺。前界为胸骨、肋软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廊上口;下界为膈。

4.上纵隔的主要器官由前至后分三层: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动脉,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等。

5.胸导管起自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斜行向左,沿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平第7颈椎弯向前上,注入左静脉角。





第四章 腹 部

一、腹前外侧壁



(一)名词解释

1.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结构,在腹直肌前面的称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在腹直肌后面的称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

2.在脐下4~5cm处,腹直肌鞘的后层缺如,其下缘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

3.腹直肌鞘前、后两层在腹直肌外缘处融合,形成一半月形凸向外侧的弧形结构,称半月线。

4.腹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脐以上明显。

5. 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一小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增厚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6.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卷曲返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7.腹内斜肌下缘纤维呈弓状越过精索的前面延为腱膜,在腹直肌外缘与腹横肌腱膜相融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

8.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为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腹股沟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

9.腹股沟管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长约4~5cm,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10.腹股沟管深环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孔。

(二)选择题

1.E 2.E 3.A 4.B 5.D 6.A 7.B 8.A 9.C 10.D 11.B 12.D 13.C 14.E 15.D 16.D 17.C 18.A 19.C 20.C 21.ABDE 22.BE 23.BCDE 24.BCE 25.ABCDE 26.BDE 27.ACE 28.AB 29.ABD 30.

ABCDE 31.ABC 32.BCE 33.AD 34.ABCDE



(三)填空题

1.腹前外侧壁 腹后壁

2.水平 垂直

3.左右腹上 左右腹下

4.Camper筋膜 Scarpa筋膜

5.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6.第6肋间神经 第10肋间神经

7.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8.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 腹横肌腱膜

9.腹外斜肌 腹横肌

10.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 脐

11.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12.腹股沟斜疝 直疝

13.髂腹下神经 生殖股神经

14.脐正中襞 脐内侧襞 

15.腹股沟内侧窝 腹股沟外侧窝

16.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的起始部

17.腹横筋膜 联合腱

18.深环 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

19.浅环 腹外斜肌腱膜

20.精索和髂腹股沟神经 子宫圆韧带

(四)问答题

1.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膜腔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

2.阑尾切除术可选择通过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并与此线垂直的斜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

3.腹腔穿刺时常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连线的外上方进行。在行阑尾切除术时,如需向外侧延伸切口,应注意勿伤及旋髂深动脉。

4.腹股沟斜疝通过:腹环→腹股沟管→皮下环→阴囊或大阴唇皮下。腹股沟直疝通过:腹股沟三角→皮下环→阴囊或大阴唇皮下。

5.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一横指处,与之平行。男性有精索和髂腹股沟神经,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有两口四壁:内口为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孔;外口为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的外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二、腹膜腔与结肠上区脏器

(一)名词解释

1.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2.十二指肠上部近侧段粘膜平坦无皱襞,钡餐X线下呈三角形阴影,称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此部的前壁。 

3.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十二指肠升部末端与空肠起始部形成一个向上的弯曲,位于第2腰椎的左侧,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处。

4.十二指肠悬韧带亦称十二指肠悬肌或Treitz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

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膈右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手术时常用它来确认空肠的起始部。

5.膈下间隙是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膈之间的腹膜腔,又称结肠上区,此隙被肝分为肝上、肝下间隙。

6.肝的脏面,有左、右两条纵沟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横沟,三条沟呈H形。横沟称肝门或第一肝门,有肝管、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的分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

7.肝蒂为出入肝门的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的总称,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8.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三者组成。胆囊动脉常于三角内起自肝固有动脉右支,因而胆囊手术中一般在胆囊三角内寻找结扎胆囊动脉。

9.肝胰壶腹(Vater壶腹)为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后略膨大部,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

10.胃脾韧带是由胃底连于脾门的双层腹膜结构,内含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参与网膜囊左界的组成。

(二)选择题

1.D 2.C 3.A 4.C 5.C 6.B 7.B 8.A 9.A 10.B 11.E 12.A 13.A 14.A 15.B 16.B 17.C 18.B 19.D 20.D 21.E 22.A 23.B 24.E 25.A 26.D 27.C 28.C 29.C 30.B 31.D 32.B 33.B 34.C 35.C 36.E 37.E 38.D 39.ABCE 40.BC 41.ABC 42.ADE 43.ACD 44.ABCD 45.ACDE 46.ABDE 47.ABD 48.ABD 49.ABC 50.ADE 51.ABC

(三)填空题

1.膈 横结肠及其系膜

2.胃结肠韧带 胃脾韧带

3.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4.胆总管 肝门静脉

5.脾门 胃大弯左侧部

6.胃短血管 胃网膜左血管

7.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8.脾动脉 胃脾

9.腹腔干 肝固有动脉

10.肠系膜上动脉 腹主动脉

11.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

12.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左季肋区

13.前 居中

14.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 右肋弓

15.胆囊管 肝总管

16.Calot 胆囊动脉

17.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

18.四 十二指肠降部

19.十二指肠 脾门

20.胆总管 肝门静脉

21.脾肾韧带 脾结肠韧带

22.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四)问答题

1.胃后面隔网膜囊与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结构承托了胃,称为胃床。

2.胃的动脉供应及来源:胃左动脉:由腹腔干发出;胃右动脉:由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发出;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胃短动脉:发自脾动脉;胃后动脉:出现率70%,发自脾动脉。

3.胃的周围有: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胃胰韧带。

4.十二指肠按走向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与升部四部。十二

指肠的动脉主要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5.前上方:肝方叶、胆囊。后方:胆总管、胃十二指肠血管、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下方:胰头和胰颈。

6.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后方:右肾门、右肾血管及右输尿管。外侧:结肠右曲。内侧:胰头、胰管和胆总管。

7.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三个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胆总管在右、肝固有动脉在左、两者的后方为肝门静脉。

8.胰头由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供应。胰体和胰尾由右至左分别由胰背动脉、胰下动脉、脾动脉胰支和胰尾动脉供应。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其余分支均发自脾动脉。

9.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属支有7条: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10.(1)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膜腔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2)胃可能在后壁穿孔。在胃大弯下方约1cm处横行切开胃结肠韧带,将胃翻向上方,可寻找暴露穿孔。(3)因胃内容物流入网膜囊内,故腹膜腔内未见漏出的胃内容物。如果胃内容物增多可能经网膜孔流向肝肾隐窝→右结肠旁沟→右髂窝→盆腔。(4)胃大部切除时,需处理: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胰韧带。结扎胃左、右血管,胃网膜左、右血管,胃后血管。切断胃壁时,在大弯侧的标志是胃网膜左动脉的第1胃壁支与胃短动脉间,在小弯侧的标志是胃左动脉的第1、2胃壁支间。

11.(1)肝外胆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2)胆总管分为四段:十二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段。(3)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常在十二肠上段进行。(4)进入腹膜腔后在小网膜右缘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寻找胆总管。(5)若需切除胆囊, 在胆囊三角内寻找结扎胆囊动脉。若发生动脉出血,可指压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固有动脉暂时控制出血。



三、结肠下区脏器和腹膜后隙



(一)名词解释

1.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降结肠,上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下为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向下开放的斜方形间隙,称为左肠系膜窦。

2.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升结肠,上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的约呈三角形的间隙,称右肠系膜窦。

3.临床上通常将回肠末段、盲肠及阑尾统称为回盲部。

4.回肠末端连

通盲肠,开口处的粘膜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皱襞,称为回盲瓣,有防止肠内容物由盲肠逆流入回肠的作用。

5.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McBurney点。阑尾炎时该处常有明显压痛。

6.阑尾根部体表投影也可在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称Lanz点。阑尾炎时该处常有明显压痛。

7.腹后壁的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腹膜后间隙,上起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膜。

8.肾角(脊肋角)为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9.肾内缘中部凹陷处称肾门,有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10.由肾门深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称肾窦,内有肾静脉及其属支、肾动脉及其分支、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结缔组织、神经、淋巴等。

11.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肾段有5个。肾段的划分,为肾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二)选择题

1.C 2.C 3.B 4.C 5.D 6.A 7.D 8.C 9.C 10.B 11.C 12.B 13.A 14.A 15.D 16.C 17.C 18.C 19.C 20.E 21.ABE 22.ACD 23.CDE 24.ACE 25.ABCDE 26.ABD 27.ABCD 28.ABC 29.ABE 30.BD 31.ABCD

(三)填空题

1.横结肠及其系膜 小骨盆上口

2.第2腰椎左侧 右骶髂关节前方

3.小肠系膜根 升结肠

4.降结肠 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

5.回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6.回肠末端 阑尾

7.脐 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

8.回结肠动脉 阑尾系膜游离缘

9.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10.第12肋下缘 竖脊肌外缘

11.第12胸椎 第3腰椎

12.第11胸椎 第2腰椎

13.胸膜 气胸

14.肾静脉 肾动脉

15.肾动脉 肾静脉

16.上极动脉 下极动脉

17.纤维囊 肾筋膜

18.腹腔干 肠系膜下动脉

19.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20.第5腰椎 左、右髂总静脉

21.下腔静脉 左肾静脉

(四)问答题

1.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和空、回肠动脉。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供血。

2.阑尾常见的位置有:①回肠前位;②盆位;③盲肠后位;④回肠后位;⑤盲肠下位。阑尾炎时,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McBurney点)有明显压痛。手术时,寻找阑尾的标志是盲肠前的结肠带。

3.左结肠旁沟内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右结肠旁沟内积液向上可流入肝肾隐

窝,向下可经右髂窝流入盆腔。

4.腹后壁的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间隙内的主要器官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胰、腹部的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腹膜后间隙的感染向上经腰肋三角蔓延到纵隔后间隙,向下蔓延到盆腔的腹膜后间隙。

5.肾位于脊柱的两侧,贴附于腹后壁。左肾高于右肾半个椎体,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端平第2腰椎;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下端平第3腰椎。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肾后面的上部。肾门相当于第1~2腰椎高度,其体表投影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处。右肾前面与肝右叶、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相邻,左肾前面与胃、胰、脾门、结肠左曲、空肠相邻。

6.肾蒂内结构有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肾窦内结构有肾静脉及其属支、肾动脉及其分支、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结缔组织、神经、淋巴等。

7.主动脉腹部的成对脏支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或卵巢动脉。下腔静脉的主要属支有髂总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肝静脉、膈下静脉和腰静脉。

8.(1)阑尾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2)阑尾切除术可选择通过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的斜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3)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以盲肠前的结肠带为标志,向下追踪可找到阑尾根部。若在右髂窝未发现阑尾, 应注意在肝下、小骨盆腔内等处寻找。(4)在阑尾系膜游离缘寻找结扎阑尾动脉。(5)阑尾穿孔,因体位不当,脓液向上可流入肝肾隐窝,向下可流入盆腔。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一、盆部

(一)名词解释

1.由盆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肛提肌,尾骨肌所构成,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其后部有肛管通过。

2.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及耻骨联合上缘共同连成的环行线。

3.两侧肛提肌的前内侧之间留有一个三角形的裂隙,称盆膈裂孔,位于直肠和耻骨联合之间,从下方封闭尿生殖膈,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4.卵巢和输卵管合称为子宫附件。

5.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称子宫峡。

6.阴道上部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形成的环形腔隙,称阴道穹。阴道穹后部较深,与子宫直肠陷凹相邻,腹膜腔内有积液时,可经此部进行穿刺或引流。

(二)选择题

1.C 2.C 3.B 4.C 5.D 6.E 7.C 8.A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A 16.B 17.ABDE 18.ABCDE 19.ABCE 20.ABDE 21.ABCDE 22.CE 23.ABDE 24.ADE

(三)填空题

1.耻骨后隙 骨盆直肠隙或直肠后隙

2.骨盆直肠隙 前列腺提肌

3.子宫主韧带 子宫阔韧带

4.闭孔内肌 梨状肌

5.前列腺提肌 耻尾肌

6.会阴神经 阴茎(蒂)背神经

7.中叶 两侧叶

8.直肠子宫陷凹 直肠阴道隔

9.直肠膀胱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10.子宫主韧带 耻骨子宫韧带

11.卵巢 输卵管

12.直肠上动脉 骶正中动脉

13.前列腺鞘 直肠膀胱隔

14.梨状肌筋膜 闭孔筋膜

15.精囊 阴道穹后部

16.输精管 交感干

17. 左髂总动脉末端 右髂外动脉的起始部

(四)问答题

1.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的下部等,环绕在肛管与直肠的交界处,共同构成肛直肠环,对肛门有重要的括约作用,手术时若不慎切断此环,可引起大便失禁。

2.输尿管盆部于髂血管处续输尿管腹部,在骨盆上口处,左输尿管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的前方入盆,右输尿管则越过右髂外动脉的起始部入盆。输尿管盆部沿盆腔侧壁经髂内血管,腰骶干及骶髂关节前方,继而在脐动脉起始段和闭孔血管,神经的内侧经过,至坐骨棘附近向前穿入膀胱旁组织中,继而(1)男性:输尿管于输精管的后外方,经输精管壶腹与精囊之间达膀胱底。(2)女性:输尿管由后外向前内,经子宫阔韧带基底部至子宫颈外侧约2cm处,有子宫动脉从其前上方跨过,两者距离很近,在施行子宫切除术,结扎子宫动脉时,切勿损伤输尿管。

3.女性腹膜腔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4.子宫的固定装置除韧带外,还有盆膈、尿生殖膈及阴道的承托,周围结缔组织牵拉等因素。子宫的韧带主要有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耻骨子宫韧带。



二、会 阴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的会阴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狭义的会阴即产科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狭小区域的软组织。

2.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所构成,有封闭盆膈裂孔、加固盆底的作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3.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的下部等,在肛管与直肠的移行处共同构成一个肌性环,称肛直肠环。对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手术时若不慎被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4.位于外生殖器(男性为阴茎根,女性为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是会阴深部的腱

性结构。附着于会阴中心腱的肌肉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及肛提肌等,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

5.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又称会阴浅袋。此隙开放,其内除会阴肌浅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分支及其伴行的静脉外,男性尚有阴茎脚、尿道球及其内的尿道;女性尚有尿道、阴道下部、阴蒂脚、前庭球以及前庭大腺。

6.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又称会阴深袋。此隙封闭,其内除会阴肌深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外,男性尚有尿道膜部及尿道球腺;女性尚有尿道及阴道下部。

7.指男性尿道的膜部及前列腺部。

8.指男性尿道的海绵体部。

9.睾丸鞘膜壁层和脏层于睾丸后缘处返折,两层之间形成内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隙,又称鞘膜腔。

(二)选择题

1.D 2.D 3.B 4.E 5.B 6.C 7.E 8.C 9.C 10.C 11.A 12.B 13.BC 14.AD 15.ABCE

(三)填空题

1.尾骨尖 骶结节韧带

2.肛提肌 会阴深横肌

3.两侧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 尿道和阴道

4.肉膜 精索内筋膜

(四)问答题

1.会阴手术时常将麻药由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的中点,经皮下注射至坐骨棘的下方行阴部神经阻滞。因会阴部的感觉神经是阴部神经,该神经在行程中绕坐骨棘进入坐骨直肠窝,此位置较恒定,易操作。

2.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的下部等,环绕在肛管与直肠的交界处,共同构成肛直肠环,对肛门有重要的括约作用,手术时若不慎切断此环,可引起大便失禁。

3.1前尿道损伤:尿液可外渗至会阴浅隙,并向前蔓延至阴茎、阴囊,向上可达腹前外侧壁的scarpa筋膜深面。2后尿道损伤:尿道膜部损伤,尿液仅渗入会阴深隙中,并不向外蔓延;尿道前列腺部损伤,尿液可渗入盆筋膜间隙,如耻骨后隙。

4.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和坐骨之间,为一对呈楔形的腔隙,左、右各一,位于肛管两侧,其外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下部及其筋膜,内侧壁是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及其筋膜,前界为尿生殖膈后缘,后界是骶结节韧带和臀大肌下缘,底朝下,为皮肤和浅筋膜,顶向上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内肌筋膜会合处构成。在外侧壁坐骨结节下缘上方2~4cm处,有由闭孔筋膜形成的阴部管又称Alcock管,管的后端有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进入。在坐骨直肠窝内,除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外,有大量脂肪和纤维隔称为坐骨直肠窝脂体,具有弹性缓冲作用,在排便时允许肛管充分扩张。当肛管周围感染时可引起此窝

内的炎症和脓肿。感染可经过肛管前方或后方扩散到对侧或穿过肛提肌蔓延至盆腔。



第六章 脊柱区

(一)名词解释

1. 由胸腰筋膜中层连接在第12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肾脏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暴露肾脏。

2. 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内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通过。

3. 位于腰区下部。下界为髂嵴,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底为腹内斜肌。为腹后壁的薄弱区,可形成腰疝。

4. 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下方。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

5. 位于肩胛骨下角的内侧。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内上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底为第6肋间隙。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6.是背部深筋膜的深层,在胸下部和腰部增厚,分三层,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后层覆盖于竖脊肌后面。

7.即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上面侧缘明显向上突起的椎体钩和下位椎体的相应部位呈斜坡样的唇缘所组成。椎体钩常出现骨质增生,可能压迫脊神经或椎血管。

8.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其内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并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

9.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此腔在第l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扩大为终池,池内有马尾。

(二)选择题

1.C 2.E 3.D 4.D 5.B 6.B 7.D 8.A 9.E 10.C 11.E 12.B 13.B 14.B 15.D 16.E 17.A 18.D 19.A 20.C 21.CD 22.DE 23.BCDE 24.ABC 25.BD 26.BCD 27.ABCDE 28.AB 29.ABCDE 30.ABD 31.BCD 32.BDE

(三)填空题

1.第4腰椎 第2骶椎

2.第7胸椎 第3胸椎

3.竖脊肌外侧缘 第12肋

4.肩胛骨内侧缘 斜方肌的外下缘

5.背阔肌 竖脊肌外侧缘

6.腹内斜肌后缘 第12肋

7.髂腹下 髂腹股沟

8.腹外斜肌后缘 背阔肌前下缘

9.锁骨下动脉 枕下三角

10.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11.硬脊膜 蛛网膜

12.椎管骨膜 硬脊膜

13.枕骨大孔 骶管裂孔

14.脊髓蛛网膜 软脊膜

15.第3~4或4~5腰 终池

16.枕下神经 椎动脉

17.竖脊肌 腰方肌

18.竖脊肌 腰方肌

(四)问答题

1.脊肋角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下缘之间的夹角,肾脏位于该角的深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2.腰上三角处由浅

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腹横肌腱膜、肾筋膜后层、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3.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下界为髂嵴,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底为腹内斜肌,此三角是腹后壁的一薄弱区,易形成腰疝。

4.腰上三角位于第12肋下方。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下界为腹内斜肌,上界为下后锯肌,底为腹横肌腱膜,三角内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通过。肾脏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也是腰疝好发的部位。

5.枕下三角的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内有枕下神经、椎动脉、枕大神经通过。

6.胸腰筋膜是背部深筋膜的深层,分为前、中、后三层。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后层位于竖脊肌后面。

7.皮肤、浅筋膜、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胸腰筋膜中层、腰方肌、胸腰筋膜深层、肾后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8.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的内侧,下界为背阔肌,内上界为斜方肌,外侧界为肩胛骨,底为第6肋间隙、脂肪组织、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9.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上面侧缘明显向上突起的椎体钩和下位椎体的相应部位呈斜坡样的唇缘所组成,椎体钩的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椎休钩常出现骨质增生,可能压迫脊神经或椎血管。

10.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被膜,从外向内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三层被膜及椎管骨膜围成硬膜外腔、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

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形成一张筒状的硬脊膜囊。上方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向下在平第2骶椎高度形成一盲端,并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软脊膜柔软并富含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齿状韧带,与硬脊膜相连。





第七章 上 肢



一、肩 部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鼻烟壶”是位于腕和手背的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舟骨及大多角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搏动。

2.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构成向外侧开放的夹角。正常时为165°~170°,其补角为10°~20°,称提携角。

3.在上肢外展时,向上呈穹隆状的皮肤凹陷,其深面四

棱锥体形的腔隙称腋窝,由顶、底和四壁构成。

4.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5.在腋窝后壁,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围成一三角形间隙称三边孔,内有旋肩胛血管经过。

6.在腋窝后壁,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外科颈之间围成的四边形间隙称四边孔,内有腋神经及旋肱后动、静脉穿过。

7.腋鞘亦称颈腋管,由椎前筋膜向下外延续,包绕臂丛及腋血管而成。锁骨下臂丛麻醉需将药液注入此鞘内。

8.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称肌腱袖,又称肩袖。

(二)选择题

1.E 2.C 3.C 4.C 5.A 6.E 7.E 8.E 9.C 10.C 11.D 12.D 13.D 14.C 15.D 16.C 17.E 18.D 19.D 20.C 21.B 22.B 23.E 24.B 25.A 26.A 27.C 28.D 29.A 30.C 31.B 32.A 33.ABCDE 34.ABCD 35.ABC 36.ABCDE 37.AD 38.ACD 39.ACE 40.ABCD 41.ABC 42.AD 43.ABE

(三)填空题

1.肩部 颈、胸和背部

2.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 拇长伸肌腱

3.舟骨及大多角骨 桡动脉

4.肱骨头 尺骨头

5.肱骨 尺骨

6.锁骨中点 肘前横纹中点远侧2cm处

7.桡骨茎突前方 豌豆骨桡侧

8.肱骨内上髁与肱二头肌腱连线 豌豆骨桡侧

9.肩关节的下方 臂上段

10.胸大肌 锁胸筋膜

11.锁骨下肌 喙突

12.头静脉 胸外侧神经

13.三边孔 四边

14.旋肩胛血管 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

15.大圆肌 肱三头肌长头

16.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肱骨外科颈

17.第1肋外缘 胸小肌上缘

18.旋肩胛动脉 胸背动脉

19.臂丛 腋血管

20.腋神经 “方肩”

(四)问答题

1.解剖学“鼻烟壶”是位于腕和手背的桡侧面的凹陷,在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明显。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触及其搏动。

2.腋窝由顶、底和四壁构成。顶:由锁骨中1/3段、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底: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及腋筋膜。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后壁:由大圆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3.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四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

,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静脉穿过。

4.腋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延续,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3段。腋动脉第一段位于第1肋外侧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该段发出胸上动脉分布于第1、2肋间隙前部,胸肩峰动脉穿锁胸筋膜后,分布于三角肌、肩峰和胸大、小肌。腋动脉第二段位于胸小肌后方,其分支胸外侧动脉于腋中线前方,沿前锯肌表面下行,支配前锯肌。腋动脉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和大圆肌下缘之间,分支有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向下分为胸背动脉及旋肩胛动脉,胸背动脉营养背阔肌,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入冈下窝营养附近的肌肉;旋肱前、后动脉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5.腋淋巴结位于腋血管及其分支或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按部位分为5群。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侧端排列;胸肌淋巴结:在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肩胛下淋巴结:位于腋窝后壁,沿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排列;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

6.乳房外侧部癌肿时,癌细胞常先侵入胸肌淋巴结群。因为乳房外侧和上外部的淋巴往往汇集为2~3条大淋巴管向外上方走行,首先注入胸肌淋巴结群。在乳腺癌时,胸肌淋巴结群较其它淋巴结群更易受累,故乳癌根治术需将它一并切除。乳癌根治术时,除将乳房、胸肌和周围组织切除外,还要清扫腋区的淋巴结,在清扫这些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位于附近的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和头静脉。

7.腋神经来自臂丛的后束,肌支主要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致三角肌瘫痪,肩不能外展,可出现“方肩”。



二、臂部、肘部和前臂部

(一)名词解释

1.肱骨肌管(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的一个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的管道,内有桡神经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过。

2.肱二头肌腱膜是前臂筋膜在肘窝内向外上止于肱二头肌腱内侧的肘部深筋膜。该腱膜与肱二头肌腱交接处,是触摸肱动脉搏动和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

3.肘窝是肘前区略呈三角形的凹陷,尖指向远侧,底位于近侧。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

4.肘后三角是指肘关节在屈肘为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尖端三者形成一个尖向远侧的等腰三角形。当肘关节伸直时,三点则在一条直线上。

5.肘外侧三角是肘关节屈曲90°时,肱骨外上髁、桡骨头与尺骨鹰嘴尖端三者形成尖向前的三角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