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解读古人养生睡眠术 睡眠诗词精选图

解读古人养生睡眠术 睡眠诗词精选图

解读古人养生睡眠术 睡眠诗词精选图
解读古人养生睡眠术 睡眠诗词精选图

解读古人睡眠术图

原始人的睡眠几乎不讲场所,倒地便睡,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人们方始睡到高于地面的板床上。随着礼义的萌生,睡觉也有了一定的规矩,“寝不言”“寝不尸”(《论语-乡党》)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两条。

睡觉时所盖的被,最早恐怕就是衣服,俗语所谓“日当衣衫夜当被”,可能确实是上古的实情。后来有了专用的被,古代的被亦如现代那样是长方形的,睡头的一边称为“被头”,也有的人对这种形状的被子不满意,认为当做成正方形的,“则或坐或睡,更不须觅被头”(《老学庵笔记》卷二),但终究是一句笑话,没有真正实行过。

至于类似现在的鸭绒被也早在唐代已出现,刘恂在《岭

表录异》中载:“南道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纳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

古人于睡觉之道,讲究“睡心”,“心不睡而眼睡,犹之未睡也”,“勿有心觅睡,觅睡得睡,其为睡也甜”(《闲情偶寄》卷六),这也是颇合于现代科学道理的。

睡眠之法,自古就有人研究、探讨。以明末清初大医家曹庭栋总结得尤为系统,其“操、纵二法”更为人们所推崇。

“操”则须先“贯想头顶”(意念领先),而后“默数鼻息”(用鼻子呼吸,并默记其次数),然后再“返观丹田”(再把意念收回到自己的丹田中来)。如此反复多次,便可使“心有着落,得不分驰”,渐渐进入梦乡。

“纵”则与“操”相反,“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即遥远、无垠、不着边际的地方),甚至于忘却自己,亦能渐入朦胧睡境之中。

上述两种睡眠方法,不论采取哪一种,都不能“操”之过急,“纵”之不当,最重要的是要心静,忘己。所以古之“寤、寐”有别:“神栖于目谓之寤;神栖于心始为寐”。只有“心”与“神”相会,才能真正入睡。

睡眠姿势古人也相当讲究。《希夷睡诀》提倡:右侧卧,则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左侧卧,与前相悖。佛门规定右侧卧,名之曰“吉祥睡”,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人的心脏在左侧,如果左侧卧则可能

压迫心脏。

至于睡的方向,则众说纷纭。有权威的《礼记?玉藻》要求“恒东首”,即一年四季均头向东睡。据说是日出东方。“恒东首”是“面生气而卧”于人体有益。但是《保生心鉴》则提出: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如果东西没床,则“以南首为当”。

古代的养生学家,他们认为睡觉的方向应该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在《备急千金药方》:“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在春夏季的时候,头要向东,脚要向西;秋冬的时候,头要向西,脚要朝东。

为什么睡觉要如此讲究呢?《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它是属阳,阳气是上升的,那么东方是属阳,主生,所以头要向东顺应大自然的生发之气,用来

养我们的阳;秋冬二季它是属阴,阳气是收敛、潜藏的,那么西方是属阴,主降,所以头要向西顺应大自然的潜藏之气,用来养我们的阴气。这些古人的生活讲究对人体是有益的。

现代人也有这方面的讲究,但他认为是地球的磁场影响,所以人睡觉的时候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这样能使磁力线平稳的穿过人体。而这个观点与古代的养生学家有所不同。

惬意的睡在现代是奢侈品,在古代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明张东海的《睡丞记》记载一个故事:华亭丞拜访一位乡绅,在客厅椅座上等候主人,竟睡着了。主人出来见客人睡着,陪客人对坐,也睡着了。客人醒来见主人正睡,又继续睡;主人醒来见客人还在睡,也闭目再睡。天黑客醒,主人还在睡觉,客人悄悄离去。宾主始终没有照面。整个过程如一幕哑剧,背景是古意盎然的黄昏,安静得连时针的走步声都没有,主客对瞌,天地也昏昏欲睡。陆游有诗专写此事: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古人的睡有时像行为艺术。唐宋之际的传奇人物陈希夷达到了睡的巅峰,有时一睡数年,所谓“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无年”。陈希夷后来因睡成仙。宋朝寇朝一曾经随陈希夷学睡,仅学一点皮毛,便已经出神入化。刘垂范访寇朝一,逢寇睡觉,鼾声回旋激荡,刘回来对人说:“寇先生睡

中音乐,雄美可听,是用双门鼻孔吹奏的梦乡曲。”人问:“记谱没有?”刘以浓墨涂纸,说叫《混沌谱》。

看古人睡觉会羡慕死我们的。许多古人成天睡意朦胧,不舍昼夜,随时可睡,想咋睡就咋睡。《列子》记黄帝昼寝,梦游华胥国;诸葛亮睡足醒来,伸着懒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陶渊明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睡成上古人物,这样的午睡实在痛快;白居易《闲眠》诗写道:“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懒觉睡到太阳晒屁股,一天只要一顿饭、两碗茶,再无所求了。

宋蔡季通的《睡诀》教人入睡之法:“侧而屈身躺下,睡深了再伸手脚,先睡心,后睡眼。”古人可以睡心,对现代人却有难度。因为白日的喧嚣躁动,我们的心实在难以宁静、难以入眠了,夜晚还得加班做梦,受恶梦的折磨。

即使身体也不容易睡踏实。受夜生活、不夜灯光与噪音的剥蚀,现代人正在丧失夜晚,也在丧失睡眠。关于睡眠,我自己就有诸多苦恼,没时间睡,想睡睡不着,困得要死可偏偏必须起床上班等等,总归老睡不够,睡不踏实,睡不痛快。

人生由醒和睡两部分组成,醒要混得出色,睡也应该睡得安宁,这样一生才圆满。我是厚今薄古、更愿意活在现代

的。但如果白天黑夜可以分开,我的理想是白天生活在当代,晚上回古代睡觉。所以我是白天进步、晚上复古的人。

古代肯定回不去了,所以我主张每天太阳下山后,全世界实行宵禁,关闭所有电机和人造光源,使地球的夜晚只有月光、星光、烛光,只有风声、雨声、浪声、虫声。有这样的仿古之夜,即使心不能安眠,我们的五官四肢、五脏六腑也许能睡舒坦一点。

古代睡眠环境太好,大家不免贪睡,但不小心也会睡出大祸。宰予因为白日睡觉,孔子大发雷霆,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被圣人这么一骂,宰予的千秋名声算是臭了。这一睡觉事件不仅让孔子愤怒,还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本来他对人是信任的,现在不信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这么豁达的人,何以如此仇视昼寝,令人诧异。今天我们谁没有睡过午觉,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还白日梦游华胥国呢,是不是黄帝和全体午睡过的中国人都是朽木,都是粪土之墙呢?我想让孔子愤怒的,不是白天睡觉事情本身,而是宰予作为学生,竟敢白天呼呼大睡,公然一副不谦虚、不认真、不在乎、不虔诚、不恭敬、不当回事的姿态。这是何等可恶的态度!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

这是一个严重的态度问题。中国人从来不大重视事情的真相、是非、曲直,而只关注持的什么态度。态度问题是中

国人生存的首要问题,攸关生死,必须终身警惕。我从小就被告知要老老实实做人,对想不通的事情都必须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要忠诚事业热爱工作,要尊重老师顺从长辈服从领导等等。没有解决好态度问题,就会吃大亏,栽大跟头,身败名裂,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中学时读过课文《周亚夫军细柳》,对周亚夫佩服得不得了。周亚夫以军中统帅身份,见了皇帝不拜,只是拱手行个礼:“甲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皇帝都哑口无言,叹为观止:“此真将军矣!”周亚夫后来平定七国叛乱,是汉朝了不起的功臣,结果还是死于非命,令人不解。洪迈在《容斋随笔》里对周亚夫在细柳的行为十分不以为然:那里离京城不过几十里地,当时又没有紧急军情,周的做法太过无礼,是高傲自负、目无君主。洪迈认为正是这种态度和性格,种下了他的死因。

宋朝我们的一位泉州老乡,也因为睡觉睡出态度问题,丢了性命。这位老乡叫蔡确,官做到宋朝的右丞相,老家在泉州东街,因他的名字,那条巷子叫蔡巷,后讹传为今日的菜巷。蔡确是王安石一派的,当时算改革派,改革派失势后,被贬到湖北的安陆。罢官后,蔡的心态还不错,睡眠也好,作《安陆十诗》,有这样的诗句:“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他的政敌吴处厚读后,在这一句诗后加了一问:“不知蔡确此时独笑何事?”呈交皇帝。

这个问题提得好,问得严厉!皇帝果然大怒:你蔡确以戴罪之身,居然睡得那么香,睡起还要“莞然独笑”,你什么态度?你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正确的认识?你还牛逼得意?就把他贬到“烟瘴最甚”的岭南新州。蔡确终于病死在那里。

古人养生睡眠十法

中国人自古就很注意睡眠养生之道,古人有“不觅仙方觅睡方”的说法。其实现代人面临的睡眠问题更加严重,更应该注重睡眠养生,了解古人睡眠养生经验,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1、睡眠不可总是采用仰卧姿式

古人说:“睡不厌蹴,觉不厌舒”。睡时宜侧身屈膝,则精力不散;醒时宜舒展活动,则气血流通。如果仰卧,则体直。“不舒”肌肉不能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噩梦,还影响呼吸与心跳。因此,除患有某些特殊疾病者外,不宜长期仰卧睡眠。短时间仰卧并无害。

2、睡眠不可忧虑

睡时一定要专心安稳思睡,不可想事。古人说:“先睡心,后睡身”,是睡眠的重要秘诀。如果睡下以后总在思虑日间或过去未来的杂事,甚至忧愁焦虑,不但会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

3、睡前不可恼怒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睡眠的养生之道

睡眠的养生之道 谈到健康,中国人不得不提养生,“养生无他、眠食二要”,可见睡眠的重要。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这也是许多长寿者的养生秘诀。传统中医养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可见,睡眠为第一大补。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因此,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下面为您介绍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1、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2、睡足觉 中医理论认为,“眠食二者,乃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机体能量、恢复精力、缓解疲劳,有“养阴培元”之效。中医有云“卧则血归于肝”,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3点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候,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让精神更加饱满,让心情愉快起来。 3、睡个“子午觉” 中医养生非常强调“子午觉”的作用,也就是说晚上(子时)要熟睡,白天(午时)要稍微休息一段时间。每天午时阳气正盛,休憩一会儿可以养阳。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容易进入深睡眠,醒来后反而让人感觉没有精神。 4、睡前调呼吸 所谓“静则生阴,阴盛则寐”,缓慢均匀的呼吸对进入睡眠很有帮助。这是因为人体呼吸的节奏慢了,心跳就会随之自然减慢,气血运行、生命活动也会慢慢缓和下来,这样的状态下,人才能安然入睡。一般来说,临睡之前不宜做大剂量的运动,也不宜有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可以适当静坐、散步,或听点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渐入 佳“静”。 5、静卧放松法

(完整)二十四节气养生详解

(完整)二十四节气养生详解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二十四节气养生详解)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二十四节气养生详解的全部内容。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指导着我们养生!来看看中医药专家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吧! 小雪-大雪(2016。11.22~2016。12。21) 养生关键词:萝卜加梨养藏精气 平时大家都习惯熟吃萝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过来.因为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中医认为生 吃白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所以,从清热生津的角度来说,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虚寒者不要生吃萝卜。 大雪节气时寒冷干燥的天气让人体出现不适,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对于中老年男性而言,大雪之后更要注意“养藏”。从饮食养生的角度来说,在大雪时节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莲藕熟吃有健脾开胃, 止泻固精功效。 冬至-小寒(2016。12。21~2017。1。20) 养生关键词:防寒保暖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间点,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如果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张仲景为治疗百姓 耳朵冻伤发明的,把驱寒活血的药搅拌在肉馅里,给冻伤的百姓。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前后常拉耳垂、提耳尖、摩耳廓,直到耳部感到发热, 有利于全身保健。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我国古代将一年分成自立春到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这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创造。作为一部完整的农业气候历,在指导中国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周。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以我们所处的北半来说,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经到了夏天和冬天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浊,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科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农业发展初期,由于播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开始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出现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概念。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家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对季节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渐形成了节气的概念。春秋时已用土圭测日影定节气。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它是以北斗星柄的方位定节气。定立春为阴历的正月节(节气),雨水为正月中(中气),依此类推。全年共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后人就把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后传入朝鲜、日本等邻国。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采用,并传至今日。 节气交替产生的天气变化对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在冬季升高。人体的白细胞在冬季较高,12月份最高。人体的血小板在3-4月份较高,在8月份降低。成年人的凝血酶无在冬、春季时低,并在气团活动及气压变化时出现波动。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元冬季低于夏季,冷空气扣可降低。人体内的血清蛋白,总蛋白数自冬至夏会减少,白蛋白夏天高,冬天低,球蛋白冬季高,夏季低。人体的血容量会在冷气团、冷风后降低,受热后增加。人体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在12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体体的血磷在2月份最低,夏秋最高。人体的血钙在2-3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血镁在2月份最低,12月最高。血碘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人体毛细血管的抵抗力会在冷风后增强,暖风后降低。人体组织的穿透力会在冷风后减少,暖冈后增强。 节气交替所产生气象中的温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对人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气压与体的影响,概括起来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 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体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人每天需要大约750豪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耗用。当自然界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的氧分压和动肪血氧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从低地登到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由于人体(特别是脑)缺氧,还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

南怀瑾谈睡眠养生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南怀瑾谈睡眠养生: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2011-03-05 13:36:26) 转载 分类:精彩转载 标签: 杂谈 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把冬天在被窝里懒床当成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但多睡是否健康,利弊有多少,还是听听大师的吧! 南怀瑾谈睡眠养生: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南怀谨: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

就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过了正子时大约十二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点钟,五、六点卯时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摆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卯时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一、睡眠的规则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人是动物,和植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收藏|发布者: david92003|查看数: 476|评论数: 1 摘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大寒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进入了“冬三月”的农闲季节,而随着大寒的到来冬季农闲接近尾声,在准备腌鱼、腊肉之时,已经隐隐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们的身、心状态也应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小寒

四季不同的睡眠养生法

四季不同的睡眠养生法 由于现代人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很难根据四季变化来严格调整作息,但对于工作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应该尽量使睡眠时间有规律。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衰老。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自然规律。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地生存。人们的就寝与起床时间同样如此,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一般说来,春天要夜卧早起,如果违反这一原则,就会伤肝;夏天的睡眠与春天相仿,如果违反这一原则,则要伤心;秋天适宜早卧早起,违反这一原则要伤肺;冬天则要早卧晚起,如果违反这一原则,就会伤肾。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论述一年四季应如何遵循就寝与起床时间以后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天和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保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假若违反了这个根本,生命根本就得付出代价,就要发生疾病;如果能顺从它,疾病也就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四季睡眠养生法则。 春季 春季3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该入夜即睡觉,早一些起床,到庭院中散散步,披开头发,舒展形体,使情志活泼,充满生机。 夏季 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应该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发,这就是适应夏天的调养。 秋季 秋季要早睡早起,像雄鸡一样,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使意志安逸宁静,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让意志外驰,使肺气保持清静,如果违反了,就要损伤肺气,到冬天容易生泄泻病。 冬季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些睡觉,晚些起床,最好等到日出再起,使意志好像埋伏般地安静,避严寒,保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否则,就会损伤肾气,到来年夏天,就容易发生痿厥之病。 另外,睡觉还要避免“倦欲卧而勿卧,醒欲起而勿起”。

二十四节气养生详解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指导着我们养生!来看看中医药专家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吧! 小雪-大雪(2016.11.22~2016.12.21) 养生关键词:萝卜加梨养藏精气 平时大家都习惯熟吃萝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过来。因为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中医认为生吃白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所以,从清热生津的角度来说,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虚寒者不要生吃萝卜。 大雪节气时寒冷干燥的天气让人体出现不适,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对于中老年男性而言,大雪之后更要注意“养藏”。从饮食养生的角度来说,在大雪时节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莲藕熟吃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功效。 冬至-小寒(2016.12.21~2017.1.20) 养生关键词:防寒保暖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间点,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如果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把驱寒活血的药搅拌在肉馅里,给冻伤的百姓。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前后常拉耳垂、提耳尖、摩耳廓,直到耳部感到发热,有利于全身保健。 小寒是寒冷期。气虚、阳虚、血虚这三类人群最怕冷。不妨试试以下三种汤品驱寒取暖: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大寒-立春(2017.1.20~2017.2.18) 养生关键词:防风寒护肝 大寒前后,年底应酬多、工作忙,缺乏运动,加上暖气和室外寒冷的轮流考验,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预防感冒除了加强锻炼,还可以通过食疗增加抵抗力。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要注重养护肝脏。除了注意饮食之外,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舒发了肝气。 雨水-惊蛰(2017.2.18~2017.3.20) 养生关键词:降火春捂 正月是新年,为赶回家过春节,火车汽车上人多温度高,易出现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症状,建议在车上少吃辛辣及卤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黄瓜等降火。

老年人的睡眠保健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影响睡眠的内外因素复杂,包括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失眠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其实证者,多因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临床证型有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 老年人睡眠多表现为入眠时间延迟,容易早醒,熟睡和睡眠时间短,白天伴有头晕、疲乏、精力不足、情绪改变等表现。其正常睡眠和青壮年有以下区别。在睡眠和觉醒方式上,总体是早睡早起,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节律改变的缘故。 老年人入睡前的觉醒期有所延长,由青壮年期的5~15 min延长为10~25 min。 睡眠中的醒来次数增加。青壮年人在睡眠中可醒来1~2次,而老年人醒来的次数可超过5次。 老年人的睡眠程度浅,易唤醒,男性老人深睡眠的消失要较女性老人更早。 睡眠效率(睡眠中睡着时间占总卧床时间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青年人的睡眠效率一般达95%,而老年人约为80~85%。 老年人白天易打瞌睡。由于老年人深睡眠减少,睡眠中醒来次数增多,夜间睡着时间约为6 h,睡眠效率下降,致使精力恢复不佳,势必要以白天打瞌睡来弥补。老年人晚上睡眠特点是深睡眠减少、浅睡眠增加,觉醒增加和睡眠片断化,而白天出现以微睡为主要表现的打盹。 老年人可出现睡眠时相提前,即有早睡和早起的倾向,这可能与老年人核心体温节律的改变有关,因为老年人体温节律的变动幅度减少和时相提前。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具有脏腑老化、气血亏虚及阴阳失衡的生理特点,是引起老年性失眠的主要原因。 中老年失眠病理机制的转归在于气血虚少,阴液不足,阴阳失调,阳不得入阴之故,以虚证为主。病因主要认为与情志不遂而肝郁化火,思虑劳倦而耗伤心脾,年老久病而肾精亏损,瘀血阻络而脏腑失和,饮食不节而痰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对睡眠养生的认识睡眠起居对人体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千金方》中说:“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清代文人李渔曾言,“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肾,睡能坚骨强筋”。《养生三经》里也说:“安寝乃人生最乐。”4·2 睡眠养生的理论依据4·2·1 睡眠养生有利于阴阳平衡和心肾相交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对生命的涵养储备。 睡眠正则阴阳调,脑神安,气血畅,脏腑气血阴阳各司其职,气血运行于脏腑经脉之间各按其时且各守其序,人体形神乃得安康;睡眠紊乱则脑神不得安宁,神乱则气血失调,气血运行乖逆,必杂病丛生,病与不病全在期间。。

古人养生长寿的十大秘诀(图文)

古人养生长寿的十大秘诀(图文)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按摩头部 成书于春秓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 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

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是第二心脏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

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二十四节气及养生(超详细)

二十四节气及养生(超详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 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 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 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 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

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 日下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立春养生篇 2月3-5 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 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 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随着立 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 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 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 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简介有关睡眠与养生的基本知识

简介有关简介有关睡眠与养生睡眠与养生睡眠与养生的基本知识 的基本知识一、睡眠的规则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人是动物,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 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如一夜睡不着就换不了新细胞。如果说白天消亡一百万个细胞,一晚上只补回来五十万个细胞,这时你的身体就会出现亏空,时间长了,人就糠了,像糠萝卜似的。为什么世上有百岁老人呢?因为他们每晚都在21点钟准时睡觉。 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阳面前小如微尘,“与太阳对着干”是愚蠢的选择,迟早会

被太阳巨大的引力催垮。这是客观真理。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入睡难,睡眠质量不高的毛病。睡眠不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肝火过盛,睡觉警觉;胃火过剩,睡觉不安;肝阴不足,睡觉劳累。 二、睡眠与疾病 现代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形成“四大病”:水果病、冰箱病、电视电脑病、熬夜病。肝脏有一特点: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子时(23:00—1:00),其实23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并不是0点开始的,这是我们犯的误识。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了,如若不睡,大伤胆气,由于脏腑皆取决于胆也,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子时胆要更换胆汁,胆经渐旺人如不卧,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如果把胆给摘了,一摘就胆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50%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统的巨大潜能把它化掉。 丑时肝经最旺,丑时(1:00—3:00)不眠,肝无法解除掉有毒之物,产生新鲜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类肝病,现在有些人肝不太好,特别在欧洲平均4个人就有一个大三阳或是小三阳,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甲肝比较好治,乙肝就很难治。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晚上经常不睡觉,人太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从中医睡眠的保健养生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及不同类型 失眠病人如何从各方面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睡眠质量,达 到身心健康。 睡眠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保健 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 能活4天。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 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 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充足而高质量的睡 眠乃是人类的必需。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 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 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目前,睡眠医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 的大小、受程度,均有密切关系。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 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 《难经》始称“不寐”[1]。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2]。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 1.1睡子午觉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人的睡眠并非是越多越好.一般每日睡6~8小时。便能满足生理需求.而中老年人就更少些,夜间能睡5小时就可以。中午再午睡40分钟到l小时,即可保持精力充沛。 1.2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听舒缓的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1.3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从中医理论上讲,失眠的发生是涉及多个脏腑的,如心、肝、脾胃、肾等,但主要的病变在心,因为心藏神,心神的安定与否,与睡眠是直接相关的,故不论“心”自身疾病,还是脾胃、肝胆、肾、肺其它脏器疾病影响于心,均可引起失眠。

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_二_大寒养生

第10卷第02期?总第130期 2012年1月?下半月刊108 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二)※ ——大寒养生  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21) 关键词:养生歌;二十四节气;大寒;赏析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7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02-0108-02 [歌诀] 大寒阴尽生萌阳,关节脏腑脚寒凉。寡欲多睡沐阳光,户外锻炼要养藏。保阴潜阳高热量,切忌生冷黏腻肠。 1 原文解释 大寒节气,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四肢关节均处于寒凉状态。此时养生要以“藏”为主。每天早上可多睡一会儿,待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在阳光较好的时候,可以多出去晒晒太阳,到户外锻炼锻炼身体。饮食上宜多吃滋阴潜阳、热量高的食物,少吃生冷黏腻之品。注意调摄精神,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 2 节气特点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正值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大寒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最冷时期之一,特点是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燥,常有寒潮、大风天气,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3 养生要点 3.1 起居养生大寒养生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早睡晚起,每天早上适当多睡一会儿,待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早睡可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养阴气。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应多到外面晒晒太阳。晒太阳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晒太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患者病情恢复有一定益处。晒太阳也要掌握方法,一般来说,应重点晒头顶、后背等部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头顶正中线与两耳 ※基金项目: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十二五攻关项目 [No:SZ125008] △指导老师 尖连线的交点处),多晒百会可以调补阳气。后背是人体重要的一条经脉——督脉循行之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经常晒后背可调气血、补阳气。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在大寒时节养生,要特别注意脚部保暖。因为脚部对温度比较敏感,冬季地面温度下降,人体中脚与地面的距离最近,脚部温度下降速度比全身其他部位都快,加上脚部的自身保暖性能较差,毛细血管极易发生痉挛,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防止脚冷除了要加强脚部的保暖以外,还可采用泡脚的方法。足为肾之根,泡脚可温肾阳。泡脚时水温宜控制在40℃左右。水温过高,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另外,水温过高还容易破坏脚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皲裂。泡脚的时间以20~30min为宜,当感到全身发热、额头微有汗出即可。额头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额头出汗说明热气已温暖到脏腑经络。泡脚时还可掺入生姜、花椒等中药。生姜性热,泡脚时撒一点生姜皮,有助于驱寒;花椒性温热,可温中止痛、祛湿散寒。取一块棉布包50g花椒,用绳扎紧,加水煮开后,放置稍凉时泡脚,可温经止痛、活血通络。 3.2 饮食养生大寒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在饮食方面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养生原则。我国古代就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早晨喝补气温阳的人参、黄芪酒,借助早上自然界生发的阳气,有利于身体阳气的生发;晚上服用滋阴补肾的杞菊地黄丸,有利于身体阴液的滋补。除了服用以上药物以外,平日也可多食用一些滋阴潜阳且热量较高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应略有不同。首先,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食。大寒饮食还应重视补充热量。植物的根茎是蕴藏能量的仓库,多吃根茎类的蔬菜,如芋头、红薯、山药、土豆、南瓜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多种维(下转第125页)

道教睡觉养生法

人之一生,半在睡眠中度过,因之睡眠之于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医学,对人的睡眠多有研究,创造出一套道家的睡方与睡功,成为中华民族养生与医疗宝库中的瑰宝。古代道家的隐逸之士,称逍遥入睡为隐入黑甜乡,从中得到睡中三昧的艺术境界。其中五代北宋初高道陈抟便是最著名的睡仙,他经常在华山高卧数月,以睡方和睡功传道,为中国的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 睡方与睡功,被历代道家之士所重视。半山翁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可见华山处士陈抟(tuán)的睡方与睡功在社会上影响甚大。据道家养生学著作,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睡前必作轻微动作,揉眼、擦面、摩腹、刷牙、嗽口、濯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不可醉饱入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睡宜暖腹、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倾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老年人要睡午觉,青年人入寝不过午。因老年人气弱,故寝以养之,少壮阳气盛,昼寝反会阳亢而致目昏头重之疾。 明代郑暄《昨非庵日纂》记载:“《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着,乃不纷驰,应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又说:“ 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既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以上可谓入睡之方。 明代周履靖《赤凤髓》载有《华山十二睡功图》,以入睡为行的功夫,可以视为内丹功法的一种,相传乃华山高道陈抟所授。其睡功总诀云:“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月交光’也。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开

二十四节气养生方(大愿法师)

二十四节气养生方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1、小寒。 补肾御寒--核桃仁饼:碎核桃仁50克,面料250 克,白糖适量,混合,加水,搅匀,烙薄饼吃。 2、大寒 强肝壮胆--黄花合欢汤:黄花菜25克,合欢花10克,加水煮半小时,睡前一小时加蜂蜜喝。 补血的食方(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一副就能帮助延缓衰老。少喝冰冻的饮料,否则会伤元气。 健脾养气的食疗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熬水,弃渣留汁,加米煮粥。 3、立春

壮胆:多敲胆经和泡脚如果是冠心病,就用川芎30克香附15克丹参50克檀香10克煎好水后放5 克冰片,趁热气先熏再泡脚20至30分钟,早晚泡两次,对于冠心病有很好的帮助。 对于心肾不交的泡脚方法是:活磁实50酸枣仁和柏子仁各30克当归20克夜交藤15克煎水睡前泡脚。 高血压泡脚方:用钩藤20克切碎加少量的冰片,用布包好,扎紧,放在盆子里面用开水泡一下,早上起来和晚上睡以前都泡20分钟。 乙肝泡脚方:(此方也适合大众用)柴胡龙胆草元胡佛手路路通丹参鸡骨草珍珠草各10克煎水泡脚。 4、雨水 锻炼肺经:枸杞子、黄芪、菊花适量,泡水喝。 5、惊蛰 清大肠:柏子仁10克,白芝麻25克,打粉,大米适量,煮粥,吃时加蜂蜜。 6、春分3 月20日 防春困香囊:川芎10克,白芷10克,苍术20克,丁香50克,磨粉,取5 克装香囊,带身上,半月一换。 7、清明 柔肝养肝:百合60克,大米200 克或250克,者粥。

8、谷雨 养胃健脾:大米1000克,小米400 克,紫米100 克,玉米100 克,薏米100 克,扁豆100 克,红豆100 克,黄豆100 克, 绿豆100 克,黑豆100 克,莲子100 克,芡实100 克,煮粥。 9、立夏 健脾护心:菊花30克,麦冬15克,加水煮沸,弃渣留汁,喝时加蜂蜜。 10、小满 - 祛湿:山药冬瓜汤。 11、芒种 旺心脏(四物汤):当归(10克)川芎(8 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 12、夏至 滋阴养肾(夏至养生茶):五味子5 克,西洋参5 克,龙眼肉5 克,冰糖20克,炖服,多放点水,当茶喝。 13、小暑 清淡:大枣50克,龙眼肉15克,黑豆50克,煮汤喝。 14、大暑

睡眠时的脑电特征

睡眠时的脑电特征 睡眠状态是颇难进行客观研究的。直到本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克莱特曼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阿瑟林斯基研究眼球运动和睡眠的关系,啊瑟林斯基在他八岁的儿子阿芝德睡觉时,将他和脑记录仪相互连接,并在眼旁也连接上电极以记录眼球的运动。经过两年的观察和分析脑电图,发现良好的夜间睡眠由两部分组成,即“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和“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此后,克莱特曼和德门特在对人的研究中,将眼动和脑电活动模式联系起来,并和梦结合起来。明确肯定了睡眠包括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就是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前者是所谓的“安静”相睡眠,后者是所谓的“活动”相睡眠。这一发现是睡眠研究的一项突破,导致了睡眠生理学的深入研究。 ⒈人在睡眠时脑电谈呈现的电活动的基本形式: δ波0.5-3次/秒,波幅20-200微伏()范围。又称作“高幅慢波”,是睡眠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θ波4-7次/秒,在成人极度疲劳及麻醉状态下出现。 α波8-13次/秒,在成人头皮上引导记录时波幅在20-5-微伏()范围,又称“低幅快波”。是皮层处在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表现 β波14-30次/秒,波幅只有5-20微伏,是新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的主要脑电表现。 σ波围绕14次/秒 Κ-复合体波是在慢波2期所特定出现的一种波形,由负相和正相的大慢波组成。 α:人脑在三种状态下的脑电图特征: 清醒状态:人在清醒状态时,安静并且闭眼,皮层脑电活动脑电图以α波为主。睁开眼睛或接受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如果被试又安静闭眼时,则α波又重现。此时人的肌肉系统伴有高度的紧张性。在困倦时,一般可见到θ波。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δ波。 慢波睡眠:皮层脑电活动脑电图呈现高幅慢波,此期时肌肉仍然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这是一种浅睡眠状态。由于此期时无眼球快速转动的现象,因此慢波睡眠又称为非快眼动相睡眠。又由于此期脑电图呈现慢波形式,这可能是无数皮

睡眠为大补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睡眠为大补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熬夜已成为现代人的一大通病,然而中医却指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眠不好,就等于燃烧生命!中医重视睡眠,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教你如何睡得好! 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谈到健康,中国人不得不提养生,“养生无他、眠食二要”,可见睡眠的重要。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这也是许多长寿者的养生秘诀。传统中医养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可见,睡眠为第一大补。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因此,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下面为您介绍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1、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2、睡足觉 中医理论认为,“眠食二者,乃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机体能量、恢复精力、缓解疲劳,有“养阴培元”之效。中医有云“卧则血归于肝”,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3点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候,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让精神更加饱满,让心情愉快起来。 3、睡个“子午觉” 中医养生非常强调“子午觉”的作用,也就是说晚上(子时)要熟睡,白天(午时)要稍微休息一段时间。每天午时阳气正盛,休憩一会儿可以养阳。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容易进入深睡眠,醒来后反而让人感觉没有精神。 4、睡前调呼吸 所谓“静则生阴,阴盛则寐”,缓慢均匀的呼吸对进入睡眠很有帮助。这是因为人体呼吸的节奏慢了,心跳就会随之自然减慢,气血运行、生命活动也会慢慢缓和下来,这样的状态下,人才能安然入睡。一般来说,临睡之前不宜做大剂量的运动,也不宜有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可以适当静坐、散步,或听点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渐入佳“静”。 5、静卧放松法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大全)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立春虾仁韭菜(温补肝肾,助阳固精,健脾益胃)、蘑菇炒山药(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滋肺养胃); 雨水猪肝菠菜粥(促消化,补血健脾,养肝明目)、红枣煨肘子(补脾益胃,滋阴养血,适用于脾胃虚弱,阴虚血虚之症)、清炖鲫鱼(健脾益胃,利湿消肿,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 惊蛰清炒苋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脾胃虚寒者忌食)、党参黄芪粥(益气固表,增强体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感冒者)、葱豉豆腐汤(豆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健脾利尿); 春分菠菜豆腐汤(肠胃虚寒,腹泻者忌食)、玫瑰花烤羊心(藏红花3克,鲜玫瑰花50克或干玫瑰花15克,羊心串串蘸上玫瑰、藏红花汁,在烤箱中烤熟。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大蒜烧茄子(凉血止血,消肿止痛,适用于便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清明枸杞苗汆鸡片(滋肝补肾,益精明目)杏仁核桃汤(将姜片、杏仁、核桃煮开后拌入蜂蜜,小火10分钟,补肾润肺,止咳定喘)、蘑菇炖豆腐(健脾开胃,补气益血,理气止呃,清热化痰,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黄稠,肿瘤病人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等); 谷雨田七佛手炖墨鱼(疏风散邪,活血通络,行气止痛,适用于肋间神经痛)、参蒸膳段(鳝鱼、党参,熟火腿,清鸡汤。温中益气,活血通络,强健筋骨。适用于风寒湿痹引发的腰酸腿疼。)

立夏芹菜粥(清热除烦,降压降火);酸枣粥(主治虚劳心烦,不得睡卧,有实邪慎服)、桂圆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尤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健忘失眠,月经不调)。 小满薏苡红豆丸(两种豆磨成面,加入蜂蜜、水做成丸状,蒸熟,健脾益胃,祛湿)。马齿笕粥(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杀虫利尿)。山药薏苡煲泥鳅(补脾胃,祛湿热,止痒,对脾胃湿热型荨麻疹疗效尤佳)。 芒种甘草绿豆粥(芳香开胃,健脾化湿,消热利湿)。西红柿炒鸡蛋(生津解渴,养心安神)。香菇冬瓜球(补益肠胃,生津除烦); 夏至八宝鸭(健脾开胃,补虚养身)。凉拌苦瓜(清热祛暑,养血益气,补肾健脾)。荷叶茯苓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 小暑小炒羊肉(补虚劳,去寒冷,温补气血)。绿豆海带汤(清热解毒,防暑去火)皮蛋瘦肉粥(消暑宁神,补充水分。全年适用); 大暑藿香粥(芳香辟秽,化湿理气,治暑天外感而见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莲叶绿豆汤(清热消暑,防治热痱); 立秋清蒸茶鲫鱼(茶叶装入鱼腹中,清热利湿,生津止渴)。醋椒鱼(黄鱼,滋阴益胃,凉血生津)。五彩蜜珠果(苹果、鸭梨、菠萝、杨梅、荸荠、柠檬、白糖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处暑姜汁菠菜(养血滋阴,润肠通便)。蜜蒸百合(除烦润燥,润肺止咳)。百合蜂蜜羹(清心安神,润燥除烦,用于神经衰弱,睡眠不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