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1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1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1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1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药学(基地班)甘彦雄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我们要时刻怀揣着危机感,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抓住机遇,发扬光大,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的前沿,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危机感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归纳总结,中医药学便以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学科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终于成为现在看到的以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为理论基础,四诊八纲为诊断手法,以针灸推拿等为治疗方法的自成体系的学科。但是在这璀璨的光环下,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的,中医药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时刻要怀揣着危机感,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医药必须加快发展的脚步,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世界医学上占有一席之地。

1.中医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战胜了这些困难,中医药才能发扬光大。

1.1就中医药的基础理论而言,它还没有脱离自然哲学性质,有较弱的现实相关性。实验科学的西医是靠实验依据来说明现象间联系的,而经验科学不能不依靠某种理论建立的结构来说明。因而对中医的质疑便接踵而来。在近代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以《天演论》(阐述进化论的著作)为代表的西方思潮席卷华夏。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对中医药的抨击更加激烈。如孙中山晚年肝癌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坚持不服中药;鲁迅、郭沫若等一生不愿找中医。其实这与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文化一切都好而中华文化一切都坏的心理密不可分。但中医药确有其观的疗效,他们便认为是中药的功劳,于是提出“废医存药”。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医的指导,中药怎么充分发挥其功效?在1929年“废止中医案”“民国元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的“中医是封建医,应该随着封建社会消失而消失”言论以及前几年网上签名要求将中医排除在医改计划外的行为等活动高潮后,中医仍然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胜利了。因为中医药的疗效是大家看得见的,尤其是在非典等疾病面前展现的强大疗效,使反对中医的声音自然消失了。

1.2刚刚提到抨击中医的人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思想进化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中医自身本有一套理论,如今却为自己的生存找依据,费力地去求助于另一种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有人竟

然为带上一点“科学”的皮毛而沾沾自喜[1]。

其实我们应当反思进化论的负面作用:它还不成熟不完善。斯宾塞的进化论是为早期资本主义而构建的,不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意见[2]。西医在征服疾病和增进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医学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对人文的排斥,医学人文精神失落了。医学高科技表现出对人的异化:医学中病与人的分离,技术实体和病人客体的分离;脱离人性全面要求而形成的医患关系简单化,医学非人格化等。也就是说,医生们往往完全依赖仪器,所作诊断全凭仪器检查的结果,而不是鲜活的客观认识。医疗仪器不仅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经常发生故障,所导致的误诊率也不会低。还有西医抗生素的滥用,正使越来越多的耐药菌产生,而实验研究却未证明抗生素的疗程应为多长[3]。这里我并非否认西医,而是想表明凡事都有长短,不能因为中医的某些不足而废止它。

1.3除了外界想要取消中医,最令人担忧的是中医内部也在渐渐瓦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融。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等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就是说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人学医相对容易。如黄甫谧42岁研究医学而成《针灸甲乙经》;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等皆学医很晚,然而转入医学后短短几年后医术就传诵当时。在经历了清末留学运动开始、废除科举、实行白话文、简化汉字等一系列运动后,传统文化流失得所剩无几。现在我们学生中小学灌输着西方思维,数学英语等课时是语文的数倍,而语文课中的文言文又屈指可数,这样到了大学学习中医药在思维上非常吃力,还要学英语、计算机,以至于到了博士研究生时仍然不能独立以中医思维应诊。原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曾说,不少毕业生根本不信中医,反而成为“掘墓人”。不得不反思,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刻不容缓。多背古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便会在日积月累中循序渐进,然后直接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原文,结合实际临床经验,不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如果老是用批判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呢?怎么学得进呢?态度很重要,必须完全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路去奉行,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为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在整体掌握了后再回头考虑,很多曾经疑惑的东西就是有道理的了。

1.4面对诸多批评性意见,中医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一听到别人批评的声音,就斥为数典忘祖,这样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中医的很多内容是思辨性的,它们是大脑构建的东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东西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如五行本身是有漏洞的,曾受过战国时代一些诸子的批判,结果都被秦始皇焚了,而五行随着医书保存了下来。所以秦汉时阴阳五行非常流行,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可以想象,正是有了诸子的批判,五行学说才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现在面对这些批评,我们应该做的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去不断发展完善。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这样不仅仅只是方便了服药,更加重要的意义是解决了中药定量的问题。这样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中成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这也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但那么多

病人吃着统一标准的药物,那么辨证论治就失去了意义。由此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中药到底要不要标准化生产。中医给不同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抓药时也不太精确,熬药时熬出的分量也不尽相同,结果病人的摄入量很难保证。但如果不标准化生产,又怎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正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生产再多品种的中成药也只能是“中药西用”,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进步。

2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他能否融入现代社会。只有为世人所接受,才能谈得上发展。要被世人接受,就要从理论、方法、技术、话语等方面让人们理解。不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2.1中医的发展不妨借鉴一下西医。西医曾经是远远比不上中医的。中世纪几次大瘟疫几乎毁灭了欧洲;中国也是有瘟疫的,但由于中医,疫情很快抑制,也没有大面积的死亡,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直到十八世纪抗生素的发现,西医才在疾病控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西医这些年之所以快速发展到如此程度,是它紧密结合了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成就。例如X光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就成了CT,磁共振与计算机结合就制成了核磁共振技术MRI,理论方面结合生理学生物学药理学。西药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也是因为西药开发应用结合了最先进技术,吸引了资本家企业家重视,取得了丰厚经济效益。要发展中医,还要吸收社会资本的流向转到中医药来。这个产业如果不能让资本升值,不能让企业家赚钱,让资本大量流到这个领域,它的发展是滞后的。政府输血式的投入,生命力是短暂的,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中医药就没有出路[4]。不仅技术层面大可借鉴西医,理论层面也一定要做到知道那么多经验的原理,而不能认为一个方子有效就一直用下去而不管它为什么有效。假如在古代一个门廊上安装一声控灯,一个人叩门时灯亮了,另一个人跺脚时灯亮了,还有一个人拍手时灯亮了。由于三人间缺乏交流,不同经验就形成了叩门灯亮、跺脚灯亮、拍手灯亮三个理论。如果我们对不同经验经过严格实验检验,就会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超过一定分贝的声响使灯亮。如果我们再深究其所以然,找到电源开关等,就会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声控开关打开、光线暗、电源连接、灯完好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超过一定分贝的声响使灯亮[5]。现在中医师在不清楚药物化学成分情况下开出药方(多为复方)。弄清患者服用的药物到底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是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医获取信息应该超越感官的生理极限,并且使中医的诊断经验成为可以量化和复制的方法。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找出2000年临床经验的原因,做到知其所以然。

2.2除了我们自身努力外,还得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使国人使世界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少误解,还可以吸引外界的力量来发展中医。例如人们往往认为中医没有外科,没有解剖。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就是比较常见的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皆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最近报道的某中医师针灸微创手术治疗痔疮。广泛利用《百家讲坛》这类多媒体平台,向公众讲解中医思想技术,也可让中医人相互交流最新成果,相互启迪促进,都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

[6]。另一支日本汉方医学也是硕果累累。这里着重说一下台湾的中医研究。例如为了研究舌诊,他们用红外线拍摄舌头,用摄像机拍摄舌头的动作,将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作分析,再用舌诊仪定定出舌缘曲线,准确测量舌苔厚薄,建立彩色标尺,环境设定,弄出舌色空间,圈出红、淡红、紫、青、暗等颜色,用统计分析方法重复校对,把舌头分区,舌尖心肺,舌根肾,亮旁肝胆、中间脾胃,做成了舌象模型,帮助中医的临床诊疗[7]。这样让传统的医学融入现代,得到转化。且不论他们的方法好坏,这种研究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2.4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共同发展中医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只有我们在研究中医药。在很多方面,国外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研究已经非常领先了,这里不再赘述。要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就应该让世界来研究中医药。

2.5中医药要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或许还得从根本上去改革基础理论。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其基础理论的发展上的。阴阳五行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指导中医药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如今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证都变化了,也产生了许多新证,是致使中医师辩证困难、甚至无证可辨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医理论不能与时俱进,就只能固步自封了。其实中医及其理论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异化、争鸣与进化的。金元四大家的争鸣就不再赘述了,因为他们都还是基于《黄帝内经》的,不知大家是否想过存在《黄帝外经》呢?的确有,不仅如此还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它们都曾是中医的基础理论[8]。虽然它们都遗失了,但我们不妨大胆猜想这些书中肯定有与《黄帝内经》不同点方面,或许与《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还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有史料[9]证明先秦至西汉中期五行配属五脏的情况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与《黄帝内经》所说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有极大的出入。我想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中医基础理论本来就是在不断进步更新、充实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今天就应该寻求新的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如果把一个个临床经验比作珍珠的话,那么基础理论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链子。只要能够更加牢固地串起临床经验这些珍珠,换一个链子也没关系。例如韩日等把中医主体基础理论剥除掉,照样可以将中医与其本国实践相结合,成为韩医和汉方医学,并且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中医的眼科、骨科等也越来越淡化中医基础理论;外国接收针灸术并非全盘接受中医针灸理论。那么就是说更新中医基础理论是可行的。但说来容易做来难,中医药之塔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新理论谈何容易。不过再难也得去做,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否则其他改革只能是皮毛。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在没有真正找到合适的方法前,也只能以阴阳五行为指导。

2.6如果能够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或许另一条路就是真正与西医融合成为“现代医”。我们先换个角度,从少数民族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来看。客观上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的医学,应该叫“汉医”呀,还有藏族的藏医,苗族的苗医,蒙古族的蒙医等等,他们都该拥有同样的地位吧。不过由于汉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强势地单方面将“汉医”升格为中医,似乎有失公允,还不知道少数民族医学认同否。“汉医”也吸收了少数民族医学的精髓,也用自己的理论使用着他们的药物,诸如云南白药、苗药咳速停糖浆、藏药肉蔻五味丸等等,为更多人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再来看中西医的关系。中医与西医其实是在曾经交流不便的条件下的区域性医学,只是西医随西方文化的传播而广布世界,成为世界医学的主导。(这与少数民族医学与“汉医”的关系何其相似)西医只

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叫法,外国人都称其为正统医学,而称中医为替代疗法,并被分为针灸疗法与草药疗法,与指压法、亚历山大技术、香味疗法、脊柱疗法、顺势疗法、催眠疗法、水疗、音乐疗法、静思、自然疗法正骨术等其他外国民族医学并称[10]。虽然国人津津乐道于中医得到了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认可,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只是被他们作为辅助疗法的地位。我想这是中医被人为地独立与西医之外了。其实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医应当融入“西医”,以一个整体的形象进化为“世界医”,才是中医发展的最终路径。在这方面,我们已看到了希望:清热解毒赋予了抗感染新概念,发现了清热解毒不直接杀灭病原体也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也不一定由消灭艾滋病病毒来治疗艾滋病,癌症等也可通过与癌细胞和平共处来达到治疗目的。就像引起口腔溃疡的疱疹病毒长期与人共存的事实一样。还有活血化瘀的研究提高了血液流变学价值等先期成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说西医是研究景物的前景,那么中医是研究景物的背景,因此能看清许多西医看不到的东西。现在西医临床上注意到了某些内部病症在体表远离病灶的部位出现一些反映点,其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其实质就是针灸穴位[11]。古典针灸解剖正好研究了西医解剖成零件般的研究无法发现的生命现象。而至今西医也没想到通过刺激这些反映点来治疗相应疾病。所以我们中医要与西医融合,找出办法既看清前景,又看清背景。这样就不存在中西医之别了,而是包含丰富中华民族内涵的“世界医”了,中医也借机将影响力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并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但这个过程也是极其漫长而艰巨的,因为中西医说着不同的话语,兼容性极差,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这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解决的,也是以前与将来的中医人要解决的。

3综上所述,中医药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可以战胜的,作为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肩负起

这些就是我半年多来对中医药的一孔之见,错误一定不少,甚至有的观点还自相矛盾。但我认为写出来还是有必要的,这毕竟是个过程,能够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指明方向。另一个目的也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刘理想.中医存废之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

[2]吴怌.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9

[3][10]弗农·科尔曼朱毅.别让医生杀了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4]徐延豪.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医,

[5][11]黄龙祥.走出中医看中医.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8]班固.汉书·艺术志

[9]东汉.许慎.五经异议. 西汉.杨雄.太玄经·玄数.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中医发展前景

我们研究的是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中医护理的发展无非是两点,第一点就是以疗效为中心,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第二点就是必须改变中药汤剂粗、苦、繁、重的服用方法。 现在很多人都说在中医人才的培养方面相当的欠缺甚至已经严重的偏离了方向。他们的调查结果如下:全国各中医药大学、中医各院课程表,西医课程占40%、公共课程占10%、选修课程占5%,中医课程占不到一半,有的中医经典被排除考试课程之外,学习好的学生从三年级就忙者考研,背英语单词,看政治课程,复习生理学,有的学生为了考研,甚至不参加临床实习,这样的学生根本没法学好中医。 而中医的研究生教育更是背道而驰,整天忙于西药基础课程、英语六级、论文答辩,这样的人才很难把握中医的精髓, 也就是说,当代社会根本没有中医发展的条件,学习时间非常有限,甚至有专家说,中医需要从小学起,并且至少实习两年以上,才能说对中医有点了解。他们认为中医的根本精髓便是“辩证论治”,无此一条,发展中医便是虚谈,而甚至有调查显示中医院有百分之六十点二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辩证施护,目前开展临床辩证施护的普遍较低。 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而在中医的药材及使用方面,操作繁琐,道地药材较少,保存较差,煎煮麻烦等等类的观点层出不穷。 这就直接的说明了为什么至今中医的发展仍然是如此的缓慢 虽然发展前景如此堪忧,但也不能全部否认它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形式还是很乐观的。 随着 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激烈的职场竞争的更是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人们寻求一个更好的高质量的放松场所 经济的飞跃让人们更注重养生之道 那么保健与美容就将登上重要的社会舞台,然而现在很多的美容机构之所以收益甚微,原因就在于他们大多数打着中医的幌子而没有真正的扎实的中医技术。在此大家可以顺便了解下当前美容业发展的困惑 一是,加盟商没有做好产品和基础知识的培训,还有缺少终端客户服务和指导 二是,人才的竞争和流失,是美容院的服务和品牌价值得不到提升。 三是,经营缺少创新,做法陈旧,服务老套 四是,没有做好客户的贴心管理,忽略了客户的家庭和朋友人脉关系 其实目前美容行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大大的改进,他的管理模式还是相当的不成熟。例如,当前美容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家庭模式,第二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关于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XXX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与疾病做抗争的宝贵知识结晶。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医事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特别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疑难病症等方面有独特疗效。使用中医中药能够有效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目前,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健全。XX县中医医院作为县级中医药龙头单位,肩负着XX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旺的历史使命。医院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XX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

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作用的发挥。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 我国《宪法》和《条例》都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但落实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环节缺失,诸如像《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第十条第三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第八条第二十九款“完善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医保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全部单味或复方中药饮片及药材纳入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适当降低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服务的自付比例。对住院病人采取中医特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认清形势放眼未来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科学,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近百年来逐步退缩,而西医却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中医科学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下面笔者谨提出几点看法,望同道指正。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70%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

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2.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3.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一、中药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医药的大量引进,中国传统医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没落。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药又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与青睐。万物皆分阴阳,药有中西之分,中西药之间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①中西医药相比之下中药有以下不足之处 1.中药疗效慢,西药立竿见影 西药有饮片,(缓释)胶囊,(粉)针剂等,尤其以其退热药见效快。而且注射用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跳过了胃肠吸收这一环节。西药饮片虽然有崩解时限,但西药吸收后其作用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中药(包括成药)普遍疗效慢。在中药各种制剂当中吸收最快的还属汤药,然而汤药除那些发汗药可以很快地退热以外,其他像理气、祛风、化湿、温补、润燥等这一类的中药还要坚持服药才会有疗效。 2.中药的熬制过程过于繁琐 中药的熬制方法多种多样:有些要先煎,有些要后下,有些要包煎。还有煎煮中药时要放多少水,火候多大,煎煮多长时间,剩多少药汤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复杂的煎煮方法,比如煎煮后兑白酒,一些胶状药如阿胶,鹿角胶需要洋化等等。大多数病人不清楚这些问题,言传口授也不如西药吃几个是几个来的方便。 3.中药质的问题。 从中药的种植开始就伴随着中药的质量问题。以前的天然药材无污染,疗效好。现在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迫使人们想方设法使产量增大。药还是那些药,但是药“胖”了,称量时还按照分量称,其有效成分必然减少,这只是其一。其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个大家都知道。其三,加工工艺,为节省成本,增加效率,中药炮制方法由人工化走向了机械化,但机械化毕竟是单一的,没有人工的灵活多变,北京同仁堂口号“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注重的就是中药饮片的质量。其四,储藏问题中虫蛀,发霉状况常见,由此很多药材需要冷藏保存。 4.中药量的问题。 某些中药饮片容易失水导致分量减轻,如生地,熟地,黄精,当归,瓜蒌,麦冬等。还有一些中药容易吸水而导致分量增加,如枸杞,吴茱萸。更有些饮片容易虫蛀;另外,中药是以两(克、钱)为单位的,称量方面有一定的误差,西药以粒、毫升为单位,所以中药分量的把握没有西药精准。 5.好的中药有,好的中医难求。 中医诊断都是靠望闻问切,而这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何有名的中医都是老中医,就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正确地辩证,合理地开方。但是老中医实在不多,大多是年轻的医生,中医发展任重道远。 6.部分中药相对来说很贵。 常用中药相对西药来说就几百来种,大多中草药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但有些很贵,如人参,西洋参等。动物药也相对来说价格不菲,如冬虫夏草,穿山甲,鹿茸,羚羊角粉等。有些中药难求,如牛黄多靠人工合成,但效果没有天然牛黄

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思考

【关键词】国学生命科学文化自卑中医药的魅力人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发展中医应该归在国学中,它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1 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1]《诗经》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书经》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哲学的代表。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合观察,类比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体系,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笔者经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很多西医药解决不了的绝症、危症、难症、奇病、怪病都被一个一个解决了、痊愈了,难道这不是中医药的魅力吗?这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吗?掌握了这一套科学原理,就可随心所欲、遇病不慌,从容处置,辨证施治,就能施展中医药魅力无穷的优势。 2 古人的风采与不幸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切,当然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对人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辰与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辰的运动,四时节气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等,都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的。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人体自在运动,自动调节等现象,说明中医理论的总结也与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是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就可透视人体,华佗就可以刮骨疗毒,开颅手术。这说明我们祖先的才智不比今人差。

(行业分析)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

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与2003年比较,2004年医药制造业总体和化学药的增长步伐都明显回落,而中药行业则与上期基本持平,利润增速还有所提升,行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突出。1997到200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3倍多,占整个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18.60%增长到2004年的26.10%。由于支持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持续存在,可以预计中药行业的这种稳定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1.2国际市场状况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强化,我国中药的出口额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7.7亿美元之后,曾持续走低,连年大幅度滑坡,落后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之后这种势头有所好转,出口额开始回升,2003年,则取得稳定增长,于8年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可以说国产中药在国际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1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药学(基地班)甘彦雄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我们要时刻怀揣着危机感,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抓住机遇,发扬光大,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的前沿,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危机感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归纳总结,中医药学便以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学科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终于成为现在看到的以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为理论基础,四诊八纲为诊断手法,以针灸推拿等为治疗方法的自成体系的学科。但是在这璀璨的光环下,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的,中医药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时刻要怀揣着危机感,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医药必须加快发展的脚步,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世界医学上占有一席之地。 1.中医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战胜了这些困难,中医药才能发扬光大。 1.1就中医药的基础理论而言,它还没有脱离自然哲学性质,有较弱的现实相关性。实验科学的西医是靠实验依据来说明现象间联系的,而经验科学不能不依靠某种理论建立的结构来说明。因而对中医的质疑便接踵而来。在近代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以《天演论》(阐述进化论的著作)为代表的西方思潮席卷华夏。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对中医药的抨击更加激烈。如孙中山晚年肝癌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坚持不服中药;鲁迅、郭沫若等一生不愿找中医。其实这与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文化一切都好而中华文化一切都坏的心理密不可分。但中医药确有其观的疗效,他们便认为是中药的功劳,于是提出“废医存药”。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医的指导,中药怎么充分发挥其功效?在1929年“废止中医案”“民国元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的“中医是封建医,应该随着封建社会消失而消失”言论以及前几年网上签名要求将中医排除在医改计划外的行为等活动高潮后,中医仍然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胜利了。因为中医药的疗效是大家看得见的,尤其是在非典等疾病面前展现的强大疗效,使反对中医的声音自然消失了。 1.2刚刚提到抨击中医的人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思想进化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中医自身本有一套理论,如今却为自己的生存找依据,费力地去求助于另一种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有人竟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解析中医文化传播现状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2.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3.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三、对中医药的偏见影响中医发展 1.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2.偏见之害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西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但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改制品种泛滥以及缺乏标准和规范等已成为主要制约瓶颈。因此,中医药产业发展必须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才能从世界医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该所研究员王智民不无忧心地说。 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医药在世界上生存状况可分为三类:一是融入类。在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传统医药和西药均受到政府支持,大众也认可。二是立法类。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部分省(州)出台法规,加强管理,保护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三是放任型,既非合法也非不合法,比如希腊、瑞典。只要不出医疗事故等,这些国家普遍任其发展。 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机遇:世界中药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西医“一统”医疗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中药产业也将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敬重,其成就和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人们开始重视现代社会的弊病,绿色环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连带着中医药也重新受到重视。当然,其中主要的是功利好奇的用心,而非审慎认真的尊重。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中国中医药也令人欣喜地复苏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会危害中医药行业的成长,甚至会断送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命;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论、对现状的认识还被当作决策的基本依据;而要使中医药成为一种世界性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尚未被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某些人的思考范围。 鉴于此,我们在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的现状和中西医药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前程无限的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应当拥有和西医药平等的地位,应该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一、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西医进人中国以后,中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概况。1840年鸦片战争后,刚创建不久的西医药(西医药迄今仅有200余年历史)由传教士带到中国。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中医,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据了主导乃至统治性的地位。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有文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要用西医的学术改造中医,使中医药面临灭绝的边缘。后来这种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并组织了西学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并于八十年代初将发展中医药列入了中国宪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发展远远不如西医快。实际上,解放以来,中医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乏有人打着弘扬中医药的旗号去发展西医药。这是中医药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悲哀。下面一组数字说明了这一点:1949年,全国有中医人员27.6万人,1972年下降至不足21万人,1999年为33.7万人。50年间仅增加6.1万人,即增长了22.1%。按万人中医人员数看,比50年代初期下降了一半还多。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8.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1999年达169.6万人。50年间增长了18倍。1999年全国有综合医院10793家,而中医院仅2 449家(其中不包括医学院校附属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数),二者相差悬殊。 1.中医药产业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等系列规范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中药企业的要求尚未严格实施。在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1 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1018家,占96.1%,同仁堂是全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其产值1996年也仅占当年全国中药产值6.8%。达到GMP标准的中药企业不足10%,另外还有近2000多家西药企业生产中药;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七十年代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CAGR为%,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

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国工业增速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总体来看,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仍在增长。根据中药材天地网综合指数,2016年8月1日中药材价格指数值为,而2007年8月1日,价格指数值为,复合增长率(CAGR)达%。 为防止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生产盲目效应,建议政府部门分析中药材的历史价格和走势,预判种植周期的价格变化,引导种植品种和数量。应避免片面地鼓励农民种植,而忽视产业链均衡发展。 政策方面,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

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思考

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思考 【关键词】国学生命科学文化自卑中医药的魅力人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发展中医应该归在国学中,它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1 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1]《诗经》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书经》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哲学的代表。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合观察,类比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体系,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最新资料推荐------------------------------------------------------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1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2 摘要: 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 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 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 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5 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 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 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 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 3 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 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 1 / 6

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 20 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 他们的古籍 Data Base 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 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 RB 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 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 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 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 2. 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