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目录

背景: (2)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2)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5)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7)

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 (9)

举例: (9)

背景: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加入WTO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稳步健康发展。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年度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

2000 112.3 156.2 286.5

2001 118.1 159.8 277.9

2002 124.1 180.2 304.3

2003 188.9 212.4 401.3

2004 230.9 279.7 510.6

2005 286.5 271.8 558.3

2006 319.8 310.3 630.1

2007 409.7 266.2 775.9

2008 583.3 402.2 985.5

2009 521.7 392.1 913.8

2010 719.1 488.8 1207.9

(表一:2000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数据)

(图一:中国农产品2000至2010年进出口额曲线图)由此可知:

1.从2000-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对外贸易仍以进口为主。

2.尽管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低于进口总额,但出口总额每年仍以很大速度增长,且进大于出的局面得到了改善。

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的情况:

(图二:2009年主要出口农产品饼状图)

水产

粮食

畜禽

果蔬茶叶

秸秆饲料

其他

(图三:2010年主要出农产品饼状图)

(表二:2009年和2010年的主要要出口农产品)

由此可知:

我国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水产、果蔬茶叶、畜牧、秸秆饲料、其他等。

(表三:2000-20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趋势图)

由此可知:

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在过去10年都有增加, 但农产品贸易出现了显著的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较多, 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趋于减少。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有绝对优势。

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

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

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

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

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

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

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

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

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农村劳动力多,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

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这

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我国的蔬菜、水果、畜

产品、水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和价格竞争力。

市场区位优势。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

长潜力的市场,日、韩、香港、台湾、印尼、泰国等都是重

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我国

对亚洲市场出口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

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要强于种植业,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

(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1997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达到3602万t,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9.87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 200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6270万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苹果、柑橘、梨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4)出口商品质量优势。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

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农业部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450多项,行业标准1550项,开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活动,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早稻和高产高油大豆等优质专用农产品迅速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品质量的提高。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这几类产品。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价格已分别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4%、43%和45%。这种价格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的粮、棉油等农产品极易遭到国外价廉质优的同类农产品的冲击。

(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粮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而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相对应的是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一化: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外贸农产

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而占全国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偏少,造成外贸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种状况造成对局部世界市场过分依赖。

(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再次,如果按照国外统计口径计算完全生产成本,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都已超过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与国外差距明显。我国畜产品用于加工的肉、蛋产品占全国总产的3%~4%和1%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30%~40%,有的高达70%。从小麦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标差异不大,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缺,而且质量差。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摘自《中国商务年鉴》

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

1水产品及其制品和园艺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也是中国农业生产上具有优势的产品。

2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 尤其是果蔬产品、水海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3根据赫-俄理论,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而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所以,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就不奇怪了。

举例:

比较中国和泰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中国与泰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较接近,在排名前10位的出口产品中,中国与泰国有6种产品是一致的,如肉及食

用杂碎、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产品、蔬菜、谷物,内及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制品以及蔬菜及水果制品。在6种产品中,中国有5种产品是排名前5位的出口农产品,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产品、蔬菜、谷物、肉及鱼和其他永生动物制品和蔬菜及水果制品。泰国有4种产品是排名在前5位的出口农产品,如鱼及其他永生动物产品、谷物、肉及鱼其他水生动物制品和蔬菜及水果制品。而且,这6种产品集中在劳动

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及其制品、肉及食用杂碎、肉及鱼和其他永生动物制品等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与泰国在出口农产品结构上有较高的相似度。与此同时,两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也有些不同,泰国主要出口橡胶及其制品、糖及糖食、杂项食品、木及木制品、纸及纸制品。而中国主要出口其他动物产品、食用水果、茶叶及调味香料和油籽,籽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饮料、酒及醋。

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国贸80902 郁华萍指导老师:谭燕 摘要:世界经济的发展除了货物贸易又多了服务贸易这样一个新兴元素,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其对于如今的知识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来说,服务贸易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然而我国是以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国家,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所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型人才,大力发展服务业,以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本文从两个比较优势指数出发,计算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以及分行业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人力资本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addition to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is a new element,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human 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 the knowledge economy is now dominated era, service trade come very natur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competition. However, our country is mainly in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country, deficiencies still exist in the service trade competition. Since joining WTO in 2001, our country faced the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becomes the focal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requires our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ultivate new talent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service industr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wo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最新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改革取向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笔者认为战略发展选择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其最佳的途径是如何让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自由理性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逐利的众多经济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内生地决定各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 林毅夫教授等提出的中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经济学界颇有影响。其主要思想是:当前中国的各种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则相对比较稀缺。按照市场自由定价原则,稀缺程度高的资本、技术的市场价格将比劳动力价格高得多。在技术水平、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将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增强企业的自生存能力。一个产业的企业如果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那么这个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能力将增强,资本日渐丰裕,资本的机会成本将降低,那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自动地得到发展。表面看来,上述观点的论证比较严谨,结论也令人信服。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不能推出中国目前的战略选择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决定一个企业选择产业技术水平的根本动力是能否盈利,而决定利润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多少。在技术水平、总收益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

选择当然是进入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当技术条件发生变化,选择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能导致企业的净收益增加(增产导致的收益增加减去由于使资本密集技术导致的成本增加),那么企业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就将是理性的,符合经济效率。上述表述也可以用下述函数表示: π=P×Q-TC (1) Q=AF(K,L)(2) TC=f(K,L,r,w)(3) 其中,A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r表示资本的价格——利率,w表示工资,P表示企业生产产品的价格,TC表示总成本,Q表示生产产品的产量,π表示总利润。 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PQ一定的情况下,将多使用L,少用K的技术A,使TC变低,从而增加π。 但是,当提高技术水平,即A→A’时,在A’条件下,将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这时TC将上升,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导致产量Q上升。如果A→A’=>Δπ=ΔTR-ΔTC>0,则企业选择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将有利可为。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选择进入什么技术水平的行业,不仅要看其经济成本,还要看获得的收益情况,即产量的增加导致总收益的增加。因此,比较优势学说单从成本角度出发分析得出的中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论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上述分析也说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建立在下述条件之上的:①技术水平不变;②产量Q不变;③K和L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在上述条件成立和资本价格r远高于劳动的价格w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必然是进入劳动密集型产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 认证合同 申请号: 合同编号: 注册号: 委托方(甲方): 认证方(乙方):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初次认证?再认证?扩大认证范围?其它: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与认证方: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乙方)就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项目达成一致意见,共同约定如下: 1.内容和范围 1.1总则 乙方根据甲方的申请, 通过认证检查确认甲方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所选定的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及认证实施规则,以决定是否批准甲方获得或保持认证注册资格。 1.2甲方可按照下列两种认证方式之一申请认证(请在方框中打“?”) ?选项1:农业生产经营者认证(单一场所) ?选项1:农业生产经营者认证(未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多场所) ?选项1:农业生产经营者认证(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多场所) ?选项2: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认证 1.3认证级别(请在方框中打“?”) ?A+级认证(一级认证) ?A级认证(二级认证) 1.4甲方申请认证所依据的标准(请在方框中打“?”)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 ? GB/T 20014.2 良好农业规范第2部分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 GB/T 20014.3 良好农业规范第3部分作物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 GB/T 20014.4 良好农业规范第4部分大田作物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 GB/T 20014.5 良好农业规范第5部分水果蔬菜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 GB/T 20014.12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其它: 1.5甲方申请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范围、收获期、产地面积、产品数量: 1.6甲方的注册地址: 1.7甲方良好农业规范生产场所及地址: 1.8甲方若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需提交经营者签约名单。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实行

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姓名:边雪梅学号:20080410040120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而辩证分析比较优势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为中国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及其局限性,并从此角度探究分析我国应该如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从而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从狭义来讲是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出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只要两国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商品交换各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H—O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要素禀赋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使得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造成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产生差异,从而促使了国际贸易发生。“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使双方在相互贸易中都能得到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环境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使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的实际。之后,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廉。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产品的出口,随后,依靠劳动力优势发展起了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也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主要是出口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国家,他们的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而中国的劳动较资本而言较丰富,所以中国可以与资本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资源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的要素禀赋基础上的,这也验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总量的高增长,却不能代表高质量的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了固有的局限性,即“比较优势陷阱”。 三、比较优势的局限性——“比较优势陷阱”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讲演者小传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3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授予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 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

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以及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从中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在全球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如果一味运用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就会强化本国在这种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同时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未看到我国的比较优势而盲目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由于资金支持的不足而陷入到赶超的陷阱中。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先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引我国城乡中存在的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苹果良好农业规范

苹果良好农业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苹果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和各生产环节的监控管理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地区苹果的生产。 2 标准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441-2001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NY5013 无公害食品苹果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药残留 pesticide residue 残留在农产品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和降解物的总称。 3.2 有害物质 malfeasance matter 对人、生物及环境具有毒害作用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重金属等物质。 3.3 危害分析 hazard assessment 对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进行判断、评估。 3.4 溯源体系 system of trace to the source 作物从种植(包括生产基地选择)到收获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农事活动的原始记录等。 3.5 有害生物 pest 危害植物或植物产品的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等生物。 3.6 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3.7 安全间隔期 plant harvest interval (PHI) 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收获间隔的天数。 4 记录保留 种植者应保留苹果各生产环节的原始记录(附表2),证实所有的农事操作遵循本标准的要求,从而完善整个溯源体系。必要的记录应保留2年或更长时间。 5 基地选择与管理 5.1 基地选择 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区域内,选择土层深厚,含有大量有机质,PH值6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试行

2006年第4号 为进一步推动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规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有关规定,制定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试行)》,现予以公告。 二OO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编号:CNCA—N—004:2006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 (试行) 2006-1-发布 2006-5-实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次 1.目的和范围 2.认证依据 3.认证依据使用要求 4.认证申请人 5.认证级别 6.认证方式及要求 7.申请人/认证证书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 8.认证程序 9.认证证书的保持 10.认证证书、认证标志的使用 11.申诉和投诉 12.认证收费 附件1 术语和定义 附件2 检查人员要求 附件3 认证机构要求 附件4 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质量管理体系 附件5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指南附件6 认证机构之间证书转换 附件7产品认证范围 附件8 检查表

1.目的和范围 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规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本规则规定了获得和保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所应遵守的程序和要求。 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认证机构开展作物、水果、蔬菜、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和家禽生产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水产品、花卉等另行规定)。 2. 认证依据 用于认证的良好农业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为: 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1部分术语 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2部分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3部分作物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4部分大田作物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5部分水果和蔬菜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6部分畜禽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7部分牛羊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8部分奶牛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9部分生猪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良好农业规范第10部分家禽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良好农业规范风险评估

良好农业规范(GAP)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游安君贾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摘要:风险评估是食品生产过程中控制潜在产品安全危害的基础。只有在充分的风险评估基础上,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危害控制措施。本文以植物性产品的初级生产为例,以良好农业规范相关要求为主线,浅述了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实施的风险评估思路。 良好农业规范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识别、评价和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安全危害。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点,对作物管理、土壤肥力保持、田间操作、植物保护控制等提出要求;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针对不同畜禽的生产方式和特点,对畜禽品种、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畜禽的健康、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畜禽的公路运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和追溯等提出了要求。 下面以植物性农产品种植过程为例,对其重点过程提出风险评估的思路。 一、新建种植基地的风险评估 新的种植基地在使用前,应就农作物生产适宜性、产品安全、种植管理人员健康和环境适应性等进行风险评估。评估过程从土壤类型、侵蚀程度、地下水质和水位,水源的持续供给,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严重程度、发生概率、控制可能性和可行性、控制措施、控制效果分析等,最终形成评估的结论。 (一).合法性评估 评估确认使用该土地完全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限,具有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合同、租赁协议等相关资质证明文件。建立的基地符合政府的规划和国家的政策,例如草原地开发为种植地应评估是否可能造成土地的沙化或荒漠化,是否遵循了退耕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产业政策。 (二).土地使用历史的评估 对土地以前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以预测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种类、潜在的风险、预期的控制重点环节等。对土地使用历史的评估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以前种植的农作物。例如以前长期种植某一种农作物,则考虑再种植该作物时,是否会产生重茬病的问题;种植棉花过程中除草剂的用量很大, 这对以后种植其它农作物是否有长期的影响。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CNCA-N-004:2014)

编号:CNCA—N—004:2014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次 1. 目的和范围 2. 认证机构要求 3. 认证人员要求 4. 认证依据及相关文件 5. 认证选项 6.认证级别及要求 7.认证范围 8.认证程序 9.认证后管理 10.再认证 11.认证证书、认证标志的管理 12.认证机构的转换 13.信息报告 14.认证收费 附件:1.术语和定义 2.多场所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良好农业规范注册数据要求 4.内部检查/审核要求 5.符合性规范检查表

1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为规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本规则规定了获得和保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所应遵守的程序和要求。 1.2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蜜蜂养殖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目录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制定发布。 其他产品需要列入目录的,应当由认证机构或其他组织依据良好农业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国家认监委相关要求对该产品的适用性进行技术分析,经国家认监委组织评估批准后列入目录并公布。 1.3国际合作 国家认监委按照有利于促进贸易和平等互利的原则组织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国际合作。从事良好农业规范国际互认范围的认证活动,应符合本规则和国家认监委对外签署的国际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相关要求。 2认证机构要求 2.1从事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的条件和从事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技术能力,并获得国家认监委的批准。 2.2认证机构应在获得国家认监委批准后的12个月内,向国家认监委提交其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符合本规则和GB/T 27065《产品、过程与服务认证机构要求》的证明文件。认证机构在未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前,每个批准认证范围颁发认证证书数量不得超过5张。 2.3认证机构应当建立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使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检查和认证决定等环节相互分开、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2.4认证机构与认证委托人签订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合同,应明确认证委托人与认证机构之间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2.5认证机构应制订本机构现场检查表,并符合附件5的要求。检查表内容应涵盖良好农业规范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所有控制点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要求。现场检查时,对标示为“全部适用”的条款,都应进行检查。 2.6认证机构不得将是否获得认证与参与认证检查的检查员及其他人员的薪酬挂钩。 3认证人员要求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进行了回答。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比较优势的认识与运用的发展。 中国对于比较优势的运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即从起初的不认识,到后来的自发运用,再到自觉运用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中国推行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战略,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差异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之间的差别。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当作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同义语。为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得不动员中国成立之初极端有限的资源去扶植和发展极少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通过早期的建设我们认识到,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早期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那么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没有资本的支持,必将处于落后的位置;同时我们所扶植的产业也处于国家扭曲的价格机制下,再加上国家的层层保护措施,这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很难有竞争力的,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遵行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就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逐渐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提升,才逐渐把产业结构提升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我们的长项,我们的比较优势究竟在哪里,我们要实行怎样的发展战略。在客观分析中国的经济现状之后,我们认识到,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地域和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借鉴上述国家经验的同时,力图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使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制高点观后感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观纪录片《制高点》有感在《制高点》这部纪录片中,作者为我们回顾了20世纪,世界主要一些国家的经济体制,状况,改革情况,短期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情况等等。第一集讲述了两位经济学领域巨人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不同经济理念,前者从大萧条时代开始主张国家干预,后者则始终坚持自由经济理念,并认为国家干预是通向奴役之路。第二集讲的是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盛衰荣辱,以及著名的“休克疗法”在前苏联经济中的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三集讲述的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如何从亚洲扩散到俄罗斯再扩散到华尔街。整个纪录片中涉及各种国际经济学知识要点,看后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里将运用本学期学过的比较优势,来从一个角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各国都会不同程度的参考比较优势,来确定发展战略,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些理论分析上的死角,所以,对比较优势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一、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先进或要素稟赋丰裕而在某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主要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与别国取长补短,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水平。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则可以促进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全世界的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的缺陷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有完美的逻辑体系,但理论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构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提出了挑战。 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有限。二战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不是遵循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起来的。 3.比较优势法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无论是李嘉图提出的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禀赋理论,二者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均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从而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特征。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

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申请书

1.申请人信息/Applicant information: 2.申请内容/Applying Information: 2.2 申请认证级别/ Certification Grade of Application 2.3申请选项/Option of Application 2.4申请模块/Applying for Modules:

3. 是否申请附加服务/Applying for Additional Service(否,请忽略此项/If not, omit it.): 4. 申请产品信息/Applying for Products Information: 4.1 作物类产品/ Products, plants to be certified(如: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茶叶/e.g.: combinable crops, fruits, vegetables and tea) : 4.2 畜禽类产品/ Livestocks to be Certificated(如:生猪,家禽,牛羊,奶牛/e.g.: Pigs, Poultry, Cattle & Sheep, Dairy):

4.3 水产类产品/Aquaculture to be Certified:(如:鱼,虾,贝,蟹等/e.g.: fish, shrimp, shellfish, Crab, etc.): 5. 农场信息/Farm Information: 6. 农产品处理场所信息(仅适用于作物类产品)/Produce Handling Site Information(only applicable to Fruit, Vegetable, and Te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