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 6.1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

准备

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提问: 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

“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

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

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

活动二:猜想: 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

2.教师统计分类

活动三:设计实验: 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

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

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

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

活动五:分析论证: 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

出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六:评估与交流: 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

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

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作业

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布置

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课堂

总结

课题 6.2力的合成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合力的理解。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力的计算。

教学

准备

钩码、细绳、小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二)进行新课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合力: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和)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和)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

的合成.

教师实验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情况(学生观察)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作业

布置

巩固加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课堂总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则;

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课题 6.2力的平衡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二力平衡条件的得出。

教学

准备

配套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讲述: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讲述: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讲述: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讲述: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讲述: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讲述: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讲述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讲述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 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作业

布置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课堂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课题7.1质量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⑵.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2、能力目标

⑴.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⑵.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⑷.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3、情感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测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说明:

①.质量单位是物理学的基本单位之一.它是学习密度等其它单位的基础。

②.天平的使用是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学生在这里第一次学习,要重点讲授。

2、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认识。

对质量的国际常用单位有具体认识。

说明:

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困难。

②.学生对1千克、1克没有具体认识.对常见物体的质量也没有具体认识。

教学

准备

天平及砝码、挂图、杆秤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木桌与木椅相比,哪个含的木材多?铝勺与铝锅,谁含的铝多?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引出“物体”与“物质”,知道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一般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区分“物体”与“物质”,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木桌与木椅是物体,木材是物质;铝勺与铝锅是物体,铝是物质。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从而认识到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讲述质量

(1)分析上述引入:木桌比木椅含有的木材多;铝锅比铝勺含有的铝多。由此得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讨论几个问题: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它的质量变不变?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把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带回地球,这块石头的质量变不变?一块冰化成水,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在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教师归纳: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的属性,与物体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3)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数学课中学过的千克、克等单位,指出千克、克就是质量单位。介绍巴黎国际计量局内的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课本P114图7-4。介绍国际单位:千克和其它单位:吨、克、毫克。介绍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再举例进行单位换算。

质量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千克(kg)②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出示1升水的质量为1千克。

举出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对1千克、1克形成具体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P115图7-6物体质量尺度的数量级表。

出示几道质量的单位换算题,让学生练习有关质量换算的规则。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⑴.介绍天平的作用。说明当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与砝码的质量相等。

⑵.出示演示用的托盘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再对照挂图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教师可通过边演示、边讲解。每一步操作都由教师先讲解,然后操作示范。

⑶.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天平。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刀口;指针;分度标尺;称量标尺;游码;底座。

天平的使用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的零

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的中央的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称量标尺

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

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①、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②、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③、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④、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

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⑤、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称量标尺的刻度值。

⑷.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秤量(天平的秤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作业布置

1、基本题

(1).月球的质量为7.3×1026g,合 kg。一头大象的质量为6t,合kg。

(2).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地球的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多少倍?

(3).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体积变大了,冰的质量是____kg。

2、提高题

(1).试判断质量为2.5×107mg的物体可能是下列的哪一个?()

A、一只兔子

B、一头小象

C、一个小学生

D、一只蚂蚁

(2).一位同学到商店去买2500个铁钉子,售货员给他称了1.5kg的铁钉。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利用天平很快地判断这1.5kg铁钉是否有2500个。写出你

的主要做法。

课堂

总结

正确认识质量。

课题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1、能从物质的形态、形状、空间位置等的变化中提取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不变性这一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即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

2、能从怎样比较质量多少的方法中领悟质量单位的意义,以及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3. 熟悉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对这些常用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对常见物体质量多少有一种基本的估测能力。

4. 认识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5. 通过宇宙中物质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的展示,以及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辩证的思想,拓展视野,打开思路。

6. 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与使用托盘天平,并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7. 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内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质量各单位间的相互换算和体积的测量。难点内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教学

准备

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量筒,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铁块,水。

教学过程(一)学会使用天平:

1、复习提问:托盘天平的主要构造有哪些?

2、托盘天平的调节:

先让同学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摘录,请同学对照托盘天平,仔细阅读说明书,实习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方法。

教师再结合实物讲解:(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当指针静止时观察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并观察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

提出问题:天平指针如果左偏,哪一边质量偏大?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标尺中央左右摆动的最大格数相等,横梁也就平衡了。

引导观察:将调平后的天平的两盘对调,将调平后的天平移动一下位置,天平是否平衡?操作观察,了解天平调节平衡后不能随便的更换托盘和移动位置,否则天平需要重新调平。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②向天平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了解天平使用时应注意:不能超过称量范围,必须用镊子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不能直接测量潮湿的物体、化学药品。

(二)、学会使用量筒或量杯:

提出问题:我们利用天平可以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测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引导学生先回顾小学学过的知识:体积的单位与换算关系,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然后利用体积计算公式,那么液体和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怎样测量体积呢?

出示量筒:让学生观察量筒,认清测量单位、量程(即最大测量范围是多少)、分度值(即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倒入适量水,小组协作练习操作和读数,然后让学生表述观察的现象,并归纳出量筒的使用方法,并提示不管液面下凹还是上凸,读数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相平。然后出示量杯,认清构造,指出使用方法与量筒相同。

再提出问题:液体可以直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那么如何利用量筒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

学生讨论分析解决办法,交流补充,教师进行归纳排水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指出:①排水法仅适用于不吸水的物体,如果物体易吸水,如粉笔、海绵、棉花等物体就不能用排水法测量体积。

②量筒中初次装入的水体积要适量,既要能没过物体,又要使物体浸入后总体积

不超过量筒的量程。

作业布置

1.选择题:

①.天平用久了,砝码会磨损,用这种已被磨损的砝码来称物体的质量,其测量结果将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判断

②.一位同学在测某物体质量时,在天平右盘里无论怎样加减砝码,都不能使横梁平衡,可采用的方法是()A.交换左右两个托盘 B. 旋动平衡螺母

C.移动游码

D. 同时移动游码和旋动平衡螺母

2.实验探究题:请读出右图中量筒内水的体积。

3.问题解决题:

①.作业本中的一张纸的质量非常小,无法用天平直接测量出来,该

怎么测量?

②.现有一盒大头针,你能否不要用数数的方法很快估算出它们的数

量?

③.你在使用天平时觉有哪些不便?如何改进?

④.如何利用天平尽快的称出质量为100克的水?

课堂

总结

本节知识要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课题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⑵了解识别不同物质的一些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及单位的由来。

⑶学会查密度表,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定指引学生找到比较铜块和铁块不同以及盐水和水在某一方面的特性的不同之处——密度。从中体会研究归纳物质的特性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进而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密度概念、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棉花、牛奶、菜油、水、酒精、煤油、盐水;铜、铁、铝、泡沫、木块、钢球、玻璃球、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有关长度、体积、质量的知识,知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量杯、天平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去完成一次科学探索,学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二)、进行新课

1.联系生活,情景铺垫:

请看:老师带来的这几件实物,

出示第一组物质:两个体积相等,被染成白色的正方形实心铁块和木块。

提出问题:它们外形上有什么特点?猜想它们的质量相等吗?

演示:把实物分别放在天平两盘上,天平不平衡。

学生观察物质,找出共同点——体积相同;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质量不同。

提出问题:体积相同的物质为什么质量不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再看一组实验。

出示第二组物质:质量相同的,体积不同的铁块和木块

演示:将铁块和木块放在天平左右盘上。

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发现了这两样物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回答:质量相同,体积不相同。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两类现象吗?举例说明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质量相同时,体积不一定相同?

②为什么体积相同时,质量不一定相同?

③出现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学生不合理的猜想,不应全盘否定,应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

引导:看来同学们的疑问集中在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上?就请大家先猜想,出现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由同学们的分析可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仅取决于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体积,那么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一起来寻找答案。

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假设:

①可能与材料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硬度有关;③可能与质量有关;

④可能与体积有关;⑤可能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引导:怎么做实验?选哪些物质作探究对象?测哪些量?怎么设计记录表格?

启发:可以着重讨论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每个小组实验结果如果既要同种物质间进行比较又要不同种物质间进行比较至少做几次实验?②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③实验数据出现误差怎么办?怎样合理的处理实验数据?

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和优点。

学生四人为1个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推荐组员参与全班交流。

4.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应回避,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①水、酒精、煤油、盐水;铜、铁、铝、泡沫、塑料、木块、钢球,玻璃球等物质作为探究对象;②选取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等作为探究工具;③提供探究的记录的参考表格如课本P121所示;④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⑤对学生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给予指导。

学生自主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

①各小组任选两种物质进行实验;

②相互协作,合理分工;

③实验测量,填写数据。

计算数据,分析、讨论数据间的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5.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强调尊重事实,在误差范围内寻找物理规律。

在对多个小组实验分析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物质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通过对不同小组提供的实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共同的特点,归纳得出结论。

6.揭示规律,给出概念:

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教师指出:今天的结论是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得到的,其实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物理规律,今天的实验还远远不够。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的。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是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①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②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

③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kg/m3、 g/cm3。

7.观察图表,归纳理解:

请观察密度表,看看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带规律性的知识进行交流。

强调几点:①科学工作者精确测出的这些密度值以后是可以直接查表应用的; ②水的密度应该记住; ③应知道密度值表示的物理意义。如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观察密度表后进行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①固体、液体、气体中密度最大的、最小的各是什么物质?②固体、液体、气体中密度值一般相差的数量级是多少?③密度相同的物质有哪些?④密度表中采用的单位是哪个?⑤密度表中对温度和压强作了限定是什么意思?8.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问题:①旅游带回的纪念金币、银项链等如何鉴别真伪?②一捆已知质量及横截面积的铝线,如何利用密度表计算这捆铝线的长度?③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碑身高

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在长14.7m、宽2.9m、厚1m的碑心石

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例题:一块金属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多大?是什

么金属?

作业布置1.完成节后练习1、2、3。

2.完成《分层达标训练》中本节内容。

课堂总结

1.介绍对密度这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2.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其意义。

课题7.4阿基米德原理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观察日常生活中由于浮力而产生的现象;经历实验中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关注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有关浮力的现象。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做好三个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浮力,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对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理解。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一个,细线,水,盐水,溢水杯一个,鸡蛋一个,圆玻璃筒(直径比鸡蛋大,深度约30cm),支架带杠杆,砝码一盒,气球、排球各一个,石块或金属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让生看课本图7-17,7-18,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例: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引出:从本节起学习一种新的力,"浮力"。

浮力

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2、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7-19的实验。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

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

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

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 .

作业布置1 .完成节后练习1、2、3、4。

2 .完成《分层达标训练》中本节内容。

课堂总结1.什么是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相关因素

3.求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法(称量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