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章

P2 人类行为

定义: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求,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生理行为:吃饭睡觉生育

社会行为:交友等等

外显行为:可直接观察的

内在行为:不容易直接观察,如情感活动,思考过程。

个人行为或集体行为

理性行为或非理性行为(1、接触与摩擦 2、情绪感染 3、集体激动)

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相对标准:1、符合社会规范,被人们普遍接受的 2、良好的社会适应,正常的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异常行为社会适应性不良或适应困难的行为,通常会带来危害。 3、健康的个体发展。当个人行为符合个人生理、心理、情绪发展阶段特征的可归属为正常行为。)

P6 暗示

直接暗示: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直接发出暗示。

间接暗示:对不确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反暗示: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有意识反暗示:激将法等

自我暗示:又叫自我控制,依靠思想语言想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情绪和意志,加深观念认识,执着某一行动。

P7 塔尔得人类行为模仿的主要定律

1、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

2、因传递而是信号减弱时会导致模仿变形

人类行为模仿逻辑定律:1、逻辑冲突率。发明与旧物相悖,二者发生冲突,不易被接受,需经过长期的冲突、摩擦、选择后方被接受。

3、逻辑结合率。发明与旧物不矛盾,模仿加入原有事物,成为文化积累。

人类模仿非逻辑定律:1、模仿总是由内向外,先是思想模仿,后是行为模仿。先是目标模仿,后是手段模仿。

2、模仿是向上的。地位低的人模仿地位高的人。

3、模仿新奇与模仿古老互相交提。

P8 竞争与冲突

竞争与冲突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行为类型。

生物竞争:生存竞争,生物本能,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社会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竞争因不同的标准被分为不同的种类(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等等)

社会竞争发生条件:1、资源分配不均。2、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竞争目标。3、对象相同。3、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4、一方成功。另一方丧失机会。

社会冲突:是一种互相反对的行为方式,它与竞争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所不同。

竞争与冲突区别:1、冲突带有敌对情绪。2冲突的根源是个人或群体间在利益、意见、态度等方面的对立,是互相反对,互相打击的。

P10 调适与同化

调适: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调试。2人类与社会环境的调适。

社工开展以调适为目标的服务:1、由冲突引起的调试,在冲突过程中和冲突结束后都需要调试,人需要调整自己来适应冲突中或冲突后的社会环境。2、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人需要调适自己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3、由于文化交流或人口迁移引起的调试。

同化:调适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成员完全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或行为习惯,接受了新的社会环境。或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个人融化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过程。

同化的原因:人口社会流动和社会文化交融。

人口流动引起同化的形式:通婚,移居,入侵。

文化交融引起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变迁。

同化的一般规律: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

语言是同化的媒介,也是同化的重要内容。

P12 差序格局

费孝通提出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人们行为和人际关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己”为中心。差序格局中的“己”是从属于家庭的社会个体。

差序格局主张建立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秩序。主张人治和因人而异,在此基础上实现天地人的内在和谐。

P14 各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引入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解决

之后,个体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品质或美德。如无法解决,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停滞。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源于主题的动作,个体主要运用组织,同化,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发展心理。组织是最基本的一环,同化和顺应辅助。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各阶段的时间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哈维格斯特的人生发展阶段与任务理论:个体学习过程应该伴随人的一生。个体是不能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去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这就会产生许多加速学习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使个体感到不适,由此产生心理危机和冲突。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促使个体去完成发展任务的力量有:1、来自身体成熟和体力发展规律。2、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和社会期望。3、基于或直接来自于个体自身价值观和抱负。

P25 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个体免于恐惧、孤独、希望得到保障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体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获得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个人获得他人或社会尊重的需要

P27 人类需要理论

多依和高夫《人类需要理论》:健康和自主为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满足,社会成员才能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避免受到伤害。满足物类别:营养食物和干净的水;保护性的房屋;没有伤害的工作环境:没有伤害的物理环境;适当的健康照顾;儿童的保障;重要的初级人际关系;安全的物理环境保障;安全的经济保障;适当的教育和安全的计划生育和儿童照顾。基本需要具有普世性。

P28 自然环境的含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通常所称的自然界

P30 社会环境的含义

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一般指围绕某个人或者人类的外部世界。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P33 什么叫社会角色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于特定地位,并按照这个地位规范行为,这就是个人的社会角色。

第二章

P51 投射合理化升华(防御机制调节心理)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归之于某一外部对象,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感情或倾向。

合理化:个体遭受挫折时利用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隐瞒自我动机,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御机制。

阿德勒荣格主要心理学观点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主要是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人出生便有自卑感,个体渴望对这种自卑感进行补偿,并追求完美,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中心思想。

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的生活风格才是正确的生活风格。

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了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理或精神最重要的无意识部分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这反应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影响人的思维、情绪、行动,决定人类先天的特定反应倾向

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或古老的意象。

人类心理类型说:个性有内倾和外倾。四种功能:感觉、直觉、思维、情感。

外倾-内倾:个体较多注意外部客观环境还是内部概念或思想架构。

感觉-直觉:收集信息时重视感官经验还是辨别寻找事物的意义。

思维-感情:做决定时依据客观的逻辑推理还是主观的情感和价值。

P62 最近发展区

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能力更高的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P65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描述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是如何进行道德问题推理的。

目的: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道德水平,个体之所以遵守规则的原因是外在的而非内化的。个体的道德判断基于自我需求的满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取向是服从与避免受罚。

第二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以自我需求为优先考虑倾向,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理解不同个体的想法。

习俗道德时期:道德取向由利己转变为对社会的整体运作有帮助的判断标准。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以是否符合他人要求为导向。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服从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为导向。

后习俗道德时期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会有所不同。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平、公正、尊严这些普遍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P6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能够通过直接经验学习,更注重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学习是以认知为中介的,而非环境的必然结果。

观察学习需要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产生和动机过程。

P71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

人类具有更高级的天性。

致力于研究健康的人,提出自我实现概念,具体指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层次。

高峰体验,自发产生的神秘感。

P72积极关注全功能人

积极关注:从自我知觉开始,人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并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强烈而持久的动力源。

全功能的人:1、全功能的人适应良好。2、对经验持开放态度,刺激物无论是机体内部还是外界环境,都顺利地被自我接受。3、生活在当下即存在生活。4、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建立和谐关系。5、他们更加整合、更加完整。6、他们具有对人性的基本信任。

P75布鲁默符号互动论

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符号是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和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和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三个前提:1、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2、意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3、在人与事物接触过程中,人通过对事物的解释过程而驾驭并修正这些事物的意义。

总结:1、符号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3、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4、符号互动是能动的、可变的过程,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随符号互动的变化而变化。

P76印象管理

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

第三章

P84 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功能

1、提供感情支持

2、满足性爱

3、生育和社会化

4、家庭保障的功能

5、经济活动的功能

P89群体的类型功能什么叫群体

含义:取决于不同理论家的研究重点,一般定义为群体指二人以上,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的活动,以获得某个目标的人所组成的小型集合。

四个要素:1、群体成员交往具有社会性。2、群体成员的交往具有规范性和目标性。3、群体成员具有较强归属感。4、群体成员的活动具有持续性。

类型:1、我群与他群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P92群体在个人成长中的功能

1、实现归属的需要

2、提高我们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3、获得一种把我们自己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途径

4、获得一种更强的安全感

5、完成某一个特定任务或者一系列任务。

P95学校在个人成长中的功能

1、学校对个人进行长期系统和正规的教育,传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和复杂的科学技术

知识。

2、学校向个体灌输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教育他们学会服从规范和制度,使其形成良好的

适应能力,为个体提供了一个积累、练习社会交往技能的场所。

3、学校是培养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自我的场所。

P104 社会流动

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在其社会地位上的变动,即他们从已有的地位向新的地位的转换过程类型: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原因:个人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时期: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间的流动。

P105 人类行为如何受制度影响

1、强制性和权威性

2、独立性和普遍性

3、持续稳定性

P109什么叫社区儿童保护网络

指包括儿童生活的家庭、社区、民政部门、等等一系列组织共同组成的基于社区的儿童保护网络组织,各个部门派出专人组成社区儿童保护办公室,建立联动的保护机制。

第四章

P120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主流文化:一个社会的主要的文化取向,它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生活习俗等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共同维护的文化类型。

亚文化:也称次文化,指一个社会次一级群体的文化,它具有其所属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也具有其本身独特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世界观。

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第五章

P156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直接影响:情绪急剧变化分泌茶酚胺,影响胎儿生存环境。

间接影响:情绪变化经历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痉挛,严重时危及生命,胎儿早产。

P160 保护母婴的社会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十四条

第六章

P168 大脑单侧化

指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分化,在孕期出现,出生后持续发展。

一般左半球负责语言与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处理形象思维。

P169 达尔文反射踏步反射寻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

达尔文反射:物体放入婴儿手中立即出现抓握动作。3-4月消失

寻乳反射:转头至受刺激侧,并张口寻找乳头。

踏步反射,双手支撑婴儿腋下,让婴儿保持站立姿势,将他的脚放在平面上时,会出现踏步动作。6-10周消失

莫罗反射:惊跳反射,受到惊吓时,姿势突然改变,胳膊抱在胸前,身体蜷缩等反应。3月后消失

游泳反射:俯卧放入水中会有游泳的动作。4-6月消失

P170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与顺序

1、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2、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3、从无意识动作到有意识动作

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手眼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P178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身体、言行、思想、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P183 依恋的三种功能婴儿社会?

1、寻求亲近

2、避风港

3、安全基地

P190 个案工作介入产后抑郁症

两种模式:人际治疗和认知治疗

人际治疗认为抑郁是在人际和社会情理之中形成的,致力于解决与个人当前人际关系和生活情境的相关问题。

认知治疗又称为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抑郁是因习得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负面观点而烦躁,致力于通过修正错误的认知来缓解抑郁症状。

第七章

P213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化印象

性别认同:人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既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性别角色:根据性别而来的社会分工、权利和义务,即男性或女性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或定位。

性别刻板化印象:不仅规定自己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去行动,还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同伴的行为。

P216 亲社会行为

指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期待的、具有利他性质的行为,对幼儿来说主要包括温和、合作、慷慨、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以及个人的行为应对群体负责。

P219 幼儿心理自闭

是一种精神异常行为,具有心里自闭行为的幼儿对外界信息的刺激缺乏积极反应。

第八章

P228 科尔博格道德理论?

P234霍夫曼父母管教方式

权威施压:体罚、惩罚性威胁或者用肢体方式控制儿童的行为

爱的撤回:儿童行为不当,父母将爱撤回。

循循善诱:透过解释和理性说明来影响儿童的想法和行为。

P239 罗森塔尔效应

潜移默化的效应(将态度或信念传递给某一个体)

P246 儿童的情绪问题

1、儿童多动症

2、表出行为:儿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他的情感问题。打架说谎偷窃损坏财物

3、分离焦虑失调:儿童持续至少两周过分焦虑、不想与依恋的人分开的的一种状态

4、畏校症

5、儿童忧郁症。

第九章

P255 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般特征:在意识、智力、情绪和道德层面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和规律性。

意识层面的矛盾性: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对内外世界的觉知。

智力层面的过渡性:智力是指个体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层面的双重性:情绪是指个体对需求满足状态的主观认识与表现。

道德层面的递进性:道德是个体具备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的总和。

P257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性断乳:青少年处于逐渐脱离父母管教、在心理及现实生活中走向独立阶段。

同一性危机:1、时间管混淆。2、自我怀疑。3、角色固着。4、工作失控。5、两性混淆。6、权威混淆。7、价值混淆

消极情绪困扰:1、自卑。2、空虚。3、抑郁。4、嫉妒。5、孤独。

P270 青少年与流行文化

青少年与流行文化的交互影响:

特点:消费性,流行文化常以流行商品为载体,刺激广大青少年的消费欲。

娱乐性: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流行文化能满足青少年的放松减压需求。

多变性:流行文化追求范围上的最大而非时间上的最久。

市场经济下的流行文化带有明显的逐利性。

P273 青少年与网络网瘾

网瘾:过渡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

危害:生理层面

心理层面

社会层面

P277 青少年未婚怀孕?

P280 青少年离轨与犯罪社会学习理论失范理论标签理论如何干预?

离轨:社会学意义上的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犯罪:视犯罪为法律现象,以刑法规范来区分罪与非罪,法无明文不为罪。或包括法律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除法定犯罪行为外,也指一般违法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切行为方式,将青少年离轨与犯罪归因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

失范理论:个体在紧张和压力下会出下如下反应:1、遵从。2、革新。3、仪式主义。4、隐退主义。5、反叛。后四种反应都有可能产生离轨或犯罪行为。

标签理论:个人离轨或犯罪是因为被他人贴上了离轨者或犯罪者的标签,是他人定义和评价的结果。

犯罪发展趋势:1、低龄化。2、团伙化。3、智能化。4、多元化。

第十章

P304配偶选择的过滤理论

1、临近过滤

2、吸引力过滤

3、社会背景过滤

4、意见一致过滤

5、互补过滤器

p313 社会学习理论怎么解释家庭暴力

1、家庭暴力是可以习得的。

2、父母之间的暴力程度

原因:1、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意识惯性是深层原因。

2、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关系是重要原因

3、家庭成员背景的差异产生的对立情绪是重要媒介

4、家庭成员对家庭现状的合理性认识分歧是常见的现实起因。

5、社会干预和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健全是外部原因

p321 社工介入单亲家庭

宏观层面

中观层面

微观层面

第十一章

P329 丹尼尔人生结构理论?

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人际关系

P332 社工在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方面应从那些方面入手

1、帮助双方了解需求,在小区帮助如何分享性的议题,有矛盾时如何有效沟通,有困难时

如何及时发现、帮助、求助

2、在学校对青少年进行评估,及早发现高危人群,用个案或团体的方法进行干预

3、针对问题青少年干预,利用资源,全面协助。

P335 哪些因素影响婚姻的幸福

1、夫妻双方愿意为了家庭的福祉而主动改变自己

2、在接受改变的同时认识到有些事情讲易、做难,需要长时间进行改变。

3、接受自己和对方都是有局限的,不完美的。

4、要相互信任

5、互相依靠和互相独立中寻找平衡。

6、学习享受夫妻之家的生活,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

7、偶然因素

P341 女性与就业?

P350人生疲倦和中年危机

人生疲倦感是一种在心理上长期感到精疲力竭,失去兴趣的感受。

表现:1、情绪和体力的的筋疲力尽

2、工作效率降低,没有热情和主动性。

3、去人际化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行为

影响因素:1、与工作有关的因素

2、工作单位的组织特征

3、个人的因素

中年危机:个体在中年期陷入一种强烈的自我怀疑情绪之中。

P364老年学的社会心理理论科特雷尔?

P368 退休后的阶段

1、蜜月期

2、觉醒期

3、重新定位阶段

4、稳定阶段

5、退休人士结束或者转化阶段

P370 小区独居老人注意事项

1、生活自理能力

2、应变危机能力

P378 社会支持网络的来源、功能?

1、家人

2、朋友关系

3、对个体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人。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项严重社会问题,其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恶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据调查全市青少年犯罪绝对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去抓并且全力以赴抓好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青少年犯罪数量,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保证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续力。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吹响了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号角。同时为开展上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武器。应当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从个人原因看,既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观念的原因,也有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原因,从社会原因看,既有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法律的不健全等因素,也有不良交往、社会道德规范弱化等原因。本文从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以其抛砖引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认识 家庭教育伴随着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总体。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因而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模式(即祖父母4人父母2人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挫折为何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些原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小毛病,因为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最终发展成大问题。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离婚率也有所升高。在濒临破裂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之中,子女长期夹杂于冲突之中,脆弱的心灵受到摧残,行为出现偏差。 那么是不是在健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就不存在犯罪行为呢?并非如此,在健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监管力度及两代之间的亲疏关系对他们的行为同样有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与社会联结的关系为基础的,而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这种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但这种关系减弱,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实际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对父母不良监管方式和冷淡亲子关系的一种不合理反应。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所起重要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重视不足,有人甚至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扩大和深化,家庭教育已经不那么重要,家庭也不再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的,将直接导致在理论上忽视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在实务上犯治标不治本的错误。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家庭因素 (一)残缺家庭: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生活中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到了近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家庭关系开始松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不断增加,大大减弱了对缺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及保护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试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 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 2.社会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简单地反对理论”、和“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 3. 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和超我。 4.增权理论代表人物Solomon认为,受压制的人群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权力障碍和。 5.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首先出现的动作是,然后依次是翻身、独立坐起、手膝爬行、独立站立、行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关联性 B. 整体观 C.等级结构性 D. 动态平衡性 总分核分人

3.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5个阶段,其中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这是在()。【】 A. 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4.()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延伸至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毕生发展理论。【】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巴尔特斯 D.柯尔伯格 5.在埃利斯ABC人格理论中“B”代表的是()。【】A.情绪和行为结果 B.诱发性事件 C.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 A.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B.主要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C.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7.提出“镜中我”观点的是()。【】 A.米德 B.托马斯 C.布鲁默 D.库利 8. 下列不属于范斌提出的增权三个层次的是()。【】 A.个体层面的增权 B.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C.外力推动层面的增权 D.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 9.()主要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验到的症状。【】 A. 父亲产前忧郁症 B. 父亲怀孕综合症 C. 父亲综合症 D. 产翁综合症 10.能儿童交流良好,同时保持一定的控制,要求儿童有成熟行为的父母是()。 【】 A. 冷漠型父母 B. 溺爱型父母 C. 宽容型父母 D. 权威型父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认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李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李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文博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urvived, 7,000 years ago.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 some dam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gradually deepened, especi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hot issue of the wor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Keyword: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 Destroy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3月·B 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个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过程。13~19岁的青少年中学生善于迎合时代的潮流,适应变化的社会,但由于年龄等多种原因,也容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往往仅限于“养”而忽于“教” ;而学校教育则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学习成绩以应付升学考试上,也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和良好人格的培养,以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厌学、以自我为中心、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促进他们更好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基本责任。因此,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和教育对策,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一、社会适应行为的定义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 )是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社会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不断的学习、交往、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去承担社会责任、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心理和行为活动。 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活动而实现的,社会适应性也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社会适应,一定要研究适应行为。 关于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 )有许多种定义。这些定义有某些共同点,但是对适应行为究竟是能力还是行为习惯和方式,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此外,人们对适应行为与智力的关系仍有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而适应行为主要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些人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如皮亚杰),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二者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社会适应行为定义为: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它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适应行为包括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后者指个体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的状况。 二、社会适应行为的理论模型 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问题,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包括人格模式理论和智力模式理论。人格模式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与人格的形成、表现密切相关,稳定的适应行为就是人格特征。智力模式理论把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理解为智力或社会能力,与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加工密切相关。这两类理论模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郑溪璐 【摘要】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 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适应适应行为 教育论坛 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B试卷以及答案

……情感灾难2011年71、以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例,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系统的相互影响。2、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哪些?请列举,并说明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考试形式开卷(√ )、闭卷( ),在选项上打(√) 开课教研室 社会工作系 命题教师 盖中辉 命题时间 2012.5 使用学期 11-12-2 总张数 3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三、案例分析:校园同性恋者的处境 20岁的冰封是广州一所大学大二的学生。他的痛苦在高中时代已经开始。 高一时他开始住校,开学一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他突然被踢出了班上的Q 群,原因是他在G ay 吧里的交友信息无意中被一个女同学搜索到,同性恋身份因此曝光。冰封初、高中都做过班长,虽然因 为行为举止上的女生姿态被骂“变态、人妖、娘娘腔……”,他一直努力通过为同学做事来获得认可。 但寄宿制高中的生活让他变得越来越消极。尽管仍是班长,他管纪律时没有人听,宿舍里6个人 有4个人孤立他。有次晚自习他气急了吼了句“你们都给我安静 下来”,回到宿舍后就发现桌子上被人写满了“变态、垃圾”之类的字眼。 另有次合唱比赛前的音乐课,他在台上组织没有人理会,训练的老师来了问班上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有个男生就很大声地说“我们班有22.5个男生,22.5个女生”,全班哄堂大笑。冰封为此逃了 一节课,到操场上放声大哭。此后他就不再管班级事务,也不再努力地融入集体了。 但这并没有让同学停止欺侮,有天清晨他去上洗手间,几个男生在旁边将小便洒在他的头上,取 笑他娘娘腔。 冰封回忆当时的自己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进入高三也没有对大学的向往。“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再步入社会,每次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他觉得心力交瘁,“不如索性 独来独往”。 材料来源:2012年05月23日05:19??南方都市报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取向? 2、谈谈你本人对同性恋的道德评价。 3、从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念分析一下,应如何看待对同性恋歧视现象。 4、作为一个青少年社工作者,你会如何对待同性恋者冰封? 不良嗜好,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也高于其他儿童。广东心理学研究员张平(Zhang Ping ,音译)表示,留守儿童也更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在学校,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回家后则缺少必要的指导。 在将儿子带到深圳前,黄冬艳希望能够拉进母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但这并不容易做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她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当时,她对儿 子说“让妈妈喂你吧”,但小张毅却拿着鸡腿离开饭桌,朝着姐姐走过去。不一会,她又听到张毅让姐姐给他剪指甲,黄冬艳坚持帮儿子剪。她说:“你只听姐姐的,不听妈妈的是吗?”语气中带有一份痛苦,因为儿子显然忽视了她的存在。 张毅与母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电话,每月通话次数不多。张平表示用电话与孩子保持联系已经成为当下农民工的一种“标准做法”。电话中,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包括黄冬艳在内——只是问一下学习和家里的情况,其他的基本不问。这种有限的交流很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纽带。通常情况下,这种纽带只有在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才会形成。 由于孩子的父母在城里打工,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通常肩负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他们本就步入老年,身体状况不佳,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到田里干活,操持家务,这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巨大压力。张 平说:“中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偏远农村的祖父母辈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与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之间相距甚远。” …… 最近几年,中国留守儿童企图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陷入担忧之中。9 月,江西省3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企图跳下一座两层楼自杀,因为无法完成课堂作业带来的后果让 她们心生恐惧。据悉,提议自杀的那名女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两年前,陕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节选自:网易探索5月5日报道 问题:1、结合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分析材料中儿童张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 2、分析社会系统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资料

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 马树霞 摘要:环境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在对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以及在教育学中占据 |I重要的地住。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 导致青少年思想健康的直接因素。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素质作为社会的健康思想在青少年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受到社会环境的现实影响。笔者针对近年来在校学生行为习惯缺失,全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本地域家庭.社会,特珠群 体.学校等进行了调查,本文就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作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难度 1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污染。除了来自家庭和学校不良影响,当今社会黄、赌、毒泛滥应当是最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的一个题。 (1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下岗待业以及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 (2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干 0、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引起青少年情绪的波动,甚至想入非非、萎靡不振,妨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 (3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诱惑。一是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二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 三是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四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财、物大流动,社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这给犯罪造成可乘之机。六是当前升学、就业困难, 部分青少年过早离开校门, 走上社会,在择业无望,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精神空虚,苦闷彷徨,对前途失去信心,在物质利益和金钱享受的驱动下,很容易染上恶习,走上犯罪的道路。 (4多元的社会文化缺失规范的诱导。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 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 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5虚拟的社会文化导致与现实的失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现手法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晌对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椐调查表明,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是 8:2。青少年教育的效果为什 么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发生变化,环境影响力增强,导致对青少年行为 习惯的良好养成形成一定难度。 (1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必然出现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目前,难以实现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造成人们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50小题.每题1.0分,共50.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小明今年16岁,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近两个月来他迷上网络游戏,经常请病假不去学校,甚至逃学。请问,小明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异常行为,其评判标准是什么?( ) A 不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B 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C 不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D 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E 不是;统计规律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小文的母亲许女士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因为小文现在几乎都不怎么和她讲话,即使她写信留言给小文,小文也爱理不理的。小文今年17岁,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在文艺方面很有天赋。小文近半年来经常因肚子痛请病假,母亲每次都让她在家休息。据许女士说,小文很像他父亲,因为小文的父亲在家也很少和她说话,她感觉自己在家都像面对两个木头人一样。后据社会工作者了解分析发现,其实是许女士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沟通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许女士留言而其丈夫不做任何回应。女儿小文则比较敏感,发现了父母之问这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而她认为很多时候是由母亲的错引起的,所以也就学习了父母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以下这个案例分析中错误的观点是( )。 A 目前对于小文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 B 家庭对于小文的影响,包含了家庭教养模式的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C 纵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成长模式 D 横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的互动模式对于小文成长的影响 E 在这里,纵向与横向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 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江口镇刘庄小学:高丽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家庭成员相互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如父母经常吵架、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 B 3岁~6岁 C 6岁~12岁 D 12岁~18岁 E 18岁~40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 B 身高 C 年龄 D 容貌 E 疾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怀 B 博爱 C 智慧 D 勤奋 E 创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 B 恋父情结 C 恋母情结 D 性驱力 E 潜意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贡献。 A 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罗杰斯 D 埃里克森 E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主要贡献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6题( )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A 需要 B 动机 C 驱力 D 诱因 E 力比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提示] 需要是有机体在某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驱力是机体内在的一种力量;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有目的行为的外在刺激物;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代表着内驱力的一种东西。 第7题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 A 婴幼儿期 B 儿童期 C 青少年期 D 成年早期 E 成年中期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博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兰州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院、系:统计系 专业 (方向):统计 年级、班: 08统计(1)班 学生姓名:陈娟娟 指导教师: 2011 年11 月25 日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开始先阐述人类自起源至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引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后,文章主要从各种环境问题入手,分别对当前世界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一列举,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锐减、矿产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作出详尽的分析论证,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深切剖析了各种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突出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目录 一、摘要 (1) 二、正文部分 (2) 参考文献 (16)

“正文部分”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有人类始即有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不断加强的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的作法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的基本规律,造成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活。要解决已出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环境问题产生,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更是社会物质生活正常进行必备的条件,对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从古自今,为改造自然,人类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着斗争,给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但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又存在极大的差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随着人类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变化的。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已有着几百万物种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激烈的争斗。起初,人类必须在与其他物种共处的居住区内获得自己的位置:随后,在争夺食物与安全的竞争中,人类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人类凭借聪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以及精巧的工具作为武器和掩护体,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竞争中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至此人类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 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 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依恋的类型: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忽视:严重地或长期地、有意或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例如足够饮食、衣服、住宿、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