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辩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政治进行专门、系统的定义,但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进行过论述。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政治特征的分析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为基点。

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的需要。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没有抽象和独立的社会政治现象。一定的政治状况、现象及其性质,归根到底要从经济事实上寻求原因,各阶级、各社会团体的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政治观点,通过一定的政治斗争,用一定的政治设施来保障和实现,政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集团的权威性统治。奴隶社会的政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经济统治地位,封建社会的政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则是以维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核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表明了政治现象的本质,要求人们在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上认识政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要求和客观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集团、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厉害冲突。政治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东西,而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具有特定的经济内容。经济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例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本来只是经济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会变成政治问题。经济成分的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反映到政治领域中来。

当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虽然说明了政治的经济根源,但并不意味着什么经济问题都具有政治的含义。一般的经济问题通常并不构成政治问题,甚至围绕经济问题所展开的某些利益冲突也不一定属于政治的范畴。政治学理论必须研究在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中,政治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政治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衡量任何阶级的政治是非功过的最根本的尺度,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二)政治在阶级社会中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

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社会集团。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最后都会上升为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领域中激烈的权利较量。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么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而形成的阶级关系就会集中反映到政治上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因而在研究政治现象时,

不能不注意政治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所提及的阶级斗争并非仅指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指各阶级内部其他类型的阶层关系。政治本身是反映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的,当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时,社会的阶级属性也会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但社会上依然存在人民内部各个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政治。国家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和解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局部利害冲突关系,管理某些社会公共事务,但这种职能也将逐渐交给社会。在没有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政治将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管理组织的唯一功能是管理公共事务,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三)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

任何阶级要实行阶级的政治统治,主要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一个阶级要取得和保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必须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机器,这样才能实现本阶级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将政治统治即取得和掌握国家政权看做政治斗争、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家政权是一个社会政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切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关。都是以国家政权的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政治因素。如阶级、政党、政治组织、政治斗争、政治革命、政治竞争、政治冲突、政治妥协都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的。

(四)政治是具有客观规律的社会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政治的形成、运动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不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可以支配的。政治既然是一种客观的运动过程,那它就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可以发现政治本身的基本规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从社会复杂的关系中,从政治关系的千头万绪中发现政治的规律性,从而自觉地运用政治中的规律来达到人们的目的。

政治同时还是艺术。政治是艺术意味着热门应该更加灵活、更加自觉和更加主动地运用政治的规律。如政治斗争、政策制定、政治权利的运用、政治谈判、政治交往等等,往往要求人们在政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政治是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政权扩大自己的影响,如何争取同盟者,如何打击敌人的一种艺术。

总之,对于政治本质的认识,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多方位多角度加以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上述不同时期学者对政治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将政治定义为:政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为实现统治者利益需要而建立的统治与管理体系,是人们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 问题2、从社会流派中获取的启发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体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从在的种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学说 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吸收了以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学者的“天赋人权”说和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上述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说、自由和平等说、民主共和制主张等合理因素,吸收了他们的理论和精神,摒弃、克服了他们无法超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彻底的发展了他们提出的各种原则。 二、英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 在阶级斗争学说放面,主要批判的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观点,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上述有关阶级斗争的历史知识、经济分析观点,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的作用等大体上正确的思想,而摒弃、批判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恐惧、厌恶的阶级局限性,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国家与暴力的作用的理论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国家学说。 三、空想社会主义着的一系列政治观点 圣西门认为但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绝不仅仅只在于贵族与资产阶级两者之间,而是一场无产者也已踏进的历史舞台,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由此,圣西门认识发哦经济对于政治的作用,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实际建立在经济及经济关系之上,故而提出“政治将完全潜化在经济中”。此后,傅立叶又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所蕴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预言资产阶级社会也有上升期,有它的下降时期,最后将走向灭亡。欧文在科学社会主义萌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切身实践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恩格斯在文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肯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否定的态度,但同时又提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点和致命弱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对暴力革命和转政的分析,对和谐社会的渴望等等。 问题1、马克思从空想到空想社会主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是确切意义上社会主义思潮的开始。空想社会主义前后经历三百年的历史,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以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来喝维拉斯坦维代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Political model of Marxist alienation view 编订:JinTai College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 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 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 改及打印。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 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 1844 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马克思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 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 20 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 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 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

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 20 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第一部分政治常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及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体系 1. 唯物论 2. 辩证法 3. 认识论 4. 历史唯物论 (三)根本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五)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唯心主义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意识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以及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的政治地位,以及相互间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态度。它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自有阶级和国家以来,政治观就成为政治上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观作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基本内容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府观、权力观、政党观、民族观、领袖观、公民观、契约观、公平观、法制观、民主观、自由观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基于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和优化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政治观,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时说:“政治的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的,经济才是利益的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更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只不过是经济的体现,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政治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明确的指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的政治”。二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阶级性。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的、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是与政治权力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一切社会经济利益要求,通过政治权力就能够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和实现。许崇德在《政治对象和体系议论》中说:“政治就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围绕着‘政治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从中也说明了“政治权力”才是政治的核心,才是活动的中心,才是政治的任务,由此可看出,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四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虽然政治在现实社会中表现得错综复杂,但其中却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政治是和世上的万物一致的,也是矛盾运动,也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以人们只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认识它,就会体现其生动活泼的艺术性,从而推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说过“政治是一种活动”这正体现了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辨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的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 (一)关于政治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一,政治是历史的。 马恩强调政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社会现象,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 第二,政治会消失。 政治既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那么这种代表阶级利益的政治也必然会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二)关于政治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三)关于政治本质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社会集团。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最后都会上升为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领域中激烈的权利较量。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么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而形成的阶级关系就会集中反映到政治上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因而在研究政治现象时,不能不注意政治的阶级属性。 (四)关于政治的核心问题与国家的关系 任何阶级要实行阶级的政治统治,主要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一个阶级要取得和保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必须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机器,这样才能实现本阶级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将政治统治即取得和掌握国家政权看做政治斗争、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关于政治斗争与政党组织的关系 1852年19月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以后,马恩反复申诉1848年革命的一个重要教训,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必须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工人阶级在它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要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做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的科学性 (二)鲜明的阶级性 (三)彻底的革命性 (四)广泛的实践性 (五)显著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及其产生

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角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及其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对政治现象进行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就其体系自身而言,包括政治哲学、政治理论、特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以及对于政治理想的设计和评价等等;就其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政治学说,列宁主义的政治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主要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要求和理论表现,也是政治思想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理论基础的初步建立。 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对于社会状况的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著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正式诞生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思想原则,它的基本点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历史主义和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它要求我们在面对政治领域的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把理论、历史和现状三方面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特别要把政治和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根据历史的和现实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基本角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基本角度是阶级分析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包括:关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观点;关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地表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的观点;关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历史使命和它自身只有组织成为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的观点;关于"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等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阶级斗争学说"。而运用这种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来思考、认识、分析、解决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换言之,制度变迁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正是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揭示阶级关系结构和阶级斗争在其中的作用。马克思又指出,阶级斗争是通过国家这个平台来推动制度变迁的。因为国家作为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维护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工具,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就是国家的本质。马克思正是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国家工具性分析方法来考察国家历史类型的。 由此,马克思权力政治学的主体主要是阶级。而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利益的平台是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国家,即通过相应的政治制度而实现的。我们认为,以阶级(即权力)和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存在。商品经济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但都是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真正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 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强调的是交换。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臵方式,指社会资源的配臵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商品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存在,但是市场经济则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因为有了社会化大生产才能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市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商品分析开始?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 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两重属性: 一是它作为有用物品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即它的使用价值; 二是它可用于交换别的产品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即它的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同种类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 价值 任何一种商品撇开使用价值之后,就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一切商品都凝结着这种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一,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没有价值。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品不一定有价值。 第三,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有价值。如:自用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只有同时具

浅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政治民主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713918993.html, 浅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政治民主观念 作者:邓荣华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2期 【摘要】在阶级社会当中,政治民主要以特定的阶级为基础。民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而且民主又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民主是由社会政治革命和民主的解放发展而来的,政治民主只是一个过程,其最终发展的方向是社会民主。 【关键词】政治民主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民主 马克思认为:“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谛,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谛,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①列宁对民主做了较详细的界定,“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力。”② 列宁对民主的表述主要包涵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把民主定性成为一种国家形式和国家形态;第二层是把民主定性成为一种公民平等的参政和议政的权利;第三层是把民主定性成为一种阶级统治。 首先,民主的内容会涉及到国家的一些政治问题,民主和专政二者之间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依相存。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其实质是一种阶级的统治。在现代社会,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会有民主和专制,国家的消亡意味着民主的消亡,国家和民主是紧密联系的。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就是无产阶级民主权利得到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会在无产阶级政权中消亡。 其次,民主是一个国家人民平等地参与到国家政治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大多数人的民主,国家的权利就会掌握在少数阶级的手中,不能够达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只有无产阶级政权当中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的权利才能真正地掌握在人民手中。列宁认为,只有人民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够超越资产阶级的民主,把民主的定义和范围不断扩大,保证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再次,列宁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民主,民主从实质上看就是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的统治,民主存在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统治,无产阶级的民主权利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而在无产阶级政权当中,实现了大部分人对少部分人的统治,只有在无产阶级政权当中才能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社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第一部分政治常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及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体系 1. 唯物论 2. 辩证法 3. 认识论 4. 历史唯物论 (三)根本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五)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论: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朱熹:“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主要缺陷: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缺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主要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懂辩证法)、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唯物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和政治学 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 2.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庸俗——代表人物: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1)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2)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支配制约作用。生产关系的含义: 1)狭义的: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广义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马克思政治经学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2)原因: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要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际,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三、社会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统一又有差异 A.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B.差异面:1)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生产关系时由于马克思没有责任和不需要去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而是重在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2)而社会注意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拓宽,应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1,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政策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某些有积极作用的经验与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辩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政治进行专门、系统的定义,但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进行过论述。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政治特征的分析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为基点。 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的需要。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没有抽象和独立的社会政治现象。一定的政治状况、现象及其性质,归根到底要从经济事实上寻求原因,各阶级、各社会团体的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政治观点,通过一定的政治斗争,用一定的政治设施来保障和实现,政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集团的权威性统治。奴隶社会的政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经济统治地位,封建社会的政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则是以维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核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表明了政治现象的本质,要求人们在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上认识政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要求和客观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集团、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厉害冲突。政治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东西,而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具有特定的经济内容。经济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例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本来只是经济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会变成政治问题。经济成分的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反映到政治领域中来。 当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虽然说明了政治的经济根源,但并不意味着什么经济问题都具有政治的含义。一般的经济问题通常并不构成政治问题,甚至围绕经济问题所展开的某些利益冲突也不一定属于政治的范畴。政治学理论必须研究在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中,政治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政治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衡量任何阶级的政治是非功过的最根本的尺度,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二)政治在阶级社会中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 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社会集团。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最后都会上升为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领域中激烈的权利较量。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么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而形成的阶级关系就会集中反映到政治上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因而在研究政治现象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