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东美先生观点为例的探讨

论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东美先生观点为例的探讨

论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东美先生观点为例的探讨
论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东美先生观点为例的探讨

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

以方東美1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2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內容摘要: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即是從神話、宗教時代進入哲學時

期,此歷程代表的是文明朝向合理性的發展,脫離原始與蠻荒;然

而,原始的意義等於蠻荒嗎?文明從神話、宗教進入哲學時期後,

哲學強調的純理性原則與藉理性反對宗教即為合理嗎?本文將透過

方東美先生的觀點,一方面指出原始儒家透過《周易》強調原創性

哲學的意義;另一方面,將分析哲學與宗教關係中合一之特性,指

出原始儒家從宗教時期進入哲學時期後,仍有復歸宗教需求的特

徵。即如依歷史進展而言,中原地區在商周之際確實已從宗教時代

進入哲學時期;但史實仍告訴吾人,進入哲學時期後,哲學家仍需

根據人性內涵,還原出宗教需求在哲學時期潛在而實存之狀態。此

1方東美(1899年-1977年),原名珣,字東美,安徽桐城人。方先生是新儒家(劉述先最早提出)或是新道家(陳鼓應、胡軍等人主張)學界有不同看法;例如李明輝先生即認為「我們只能說:他(方東美)欣賞儒家思想的某些側面,卻不宜說: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亦有學者稱方先生為「不屬於任何一派而極有成就的學者」。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84,頁150。項退結:〈當代中國哲學的特色與內容〉,《中國人的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頁255。劉述先觀點參見〈方東美先生哲學思想概述〉一文,收錄於羅義俊編:《評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頁458-490。胡軍:〈方東美哲學思想的道家精神〉,《中國哲學史》,2000年1期,頁70-76。

「原始儒家」一概念除了方東美先生使用外,從1994至今學界約有三十餘篇論文探討,例如(1)胡治洪:〈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與重光——《緇衣》郭店本、上博本與傳世本斠論〉,《孔子研究》,2007/01。(2)楊高男:〈原始儒家倫理政治的理論創設〉,《雲南社會科》學,2006/01。(3) 楊高男:〈原始儒家倫理政治的理論特質〉,《湖湘論壇》,2007/02。(4) 鄭臣:〈原始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5) 黃明晶:〈原始儒家的精神〉,《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等等論文。王邦雄先生亦曾探討「先秦原始儒家」,參見為牟宗三先生《時代與感受》一書所撰「導言」,頁7-9。(鵝湖出版社,1984。)

2本文曾發表於「中國哲學會」主辦2010年「方東美與懷海德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哲學系,2010/12/19。本文是筆者系列研究之部分,前期相關論文分別為〈論儒家「天人合一」之可能與不可能性〉、〈論儒學之宗教性:以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為例的思考〉與〈在儒學與宗教之間:論以人象天之哲學意涵〉。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外,方先生透過字源學、哲學制定,以及哲學人類學等方法的探討

歷程,亦值得吾人效法。

關鍵字:方東美、原始儒家、哲學制定、宗教性

一、原始儒家及其宗教性之內涵

人類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即是從神話、宗教進入哲學時期,方先生認為「中國上古之形上學基調表現宛若一部神話、宗教、與詩歌之三重奏大合唱」,3此三種表達類型分別代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神話時代的特徵為以人創造之神話故事(包含合理與不合理的)嘗試解釋世界起源,生命之意義與價值,代表人文宗教出現前的原始宗教階段;4而宗教時代在本文中主要指紀元前後興起的人文宗教,其意義在於對原始與神話文明進行更為複雜的人文性設計;哲學時期的重要特徵,則為以理性原則解讀人與世界的關係。根據此分析,本文之問題意識如下:本文試圖思考文明從神話宗教進入哲學時期後,哲學強調的純理性與藉理性為唯一標準進而反對宗教,其立場是否合理;同時「原始」文明的意義是否等同於「蠻荒」,此亦為本文欲探究的問題。5本文將以方先生對原始儒家宗教性的探討為案例分析上述問題,方先生對原始儒家、道家都有其定見,認為儒家的基本價值是生命的創造精神,道家的基本目標則是超脫之精神,兩者皆為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以下將先說明方先生對原始儒家宗教性之定位與研究方法,同時分析上述之問題意識。

3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59。

4所謂的神話,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在《神話簡史》中認為神話是指:「人創造出故事,將自己放進更宏觀的世界裡,顯現潛在的模式,讓自己感覺即使現實生活中處處是沮喪和混亂,生命卻真的有它的意義和價值」阿姆斯壯(Armstrong, Karen):《神話簡史》,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05,頁10。在其另一本著作《神的歷史》中則認為神話的作用在於其象徵意義,是描述創世唯一合適的方式;同時,神話表達了文明的內在意義,它所寫的乃是事物的自然本質,神話同時也表達了他們的信念。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神的歷史》,台北:立緒文化,1997,頁20-24。關於神話,賀麟則認為「神話是原始人解釋周圍環境的嘗試,是關於自然、神和粗糙的哲理的原始記述。J賀麟:《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頁14。

5本文有此疑慮乃因觀察到在科學昌明時代我們仍深受宗教的影響,例如凱倫.阿姆斯壯即認為「儘管目前西方社會的基調乃是傾向世俗的,但是神的觀念仍然影響著數以百萬計人們的生活。」參見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神的歷史》,台北:立緒文化,1997,頁9。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一)原始儒家之定位

方先生所謂之原始儒家主要有兩時期其探討的縱深相當久遠,彼言道:

余論原始儒家家,析為為二期:第一期之儒家承受一套原始初民之上

古思想遺跡,企圖納諸理性哲學。第二期之儒家則根據另外一套不同

之久遠傳承,創建一體大思精之思想體釆,肯定人性之祟高峻極,天

地之大美莊嚴,二者者雍容浹化,合德無間……漢儒固可列為儒家第

三期,聊充附屬耳……哲學見地,卑無甚高,姑置之弗論可也。……

余意概謂兩大哲學文獻:一曰尚書,一曰易經。6

從引文可見遠從紀元前二十三世紀起,經歷商周至春秋戰國都是原始儒家之發展期;其中第一期主要是指原始初民之上古思想遺跡,企圖納諸理性哲學。第二期則從紀元前一一二二年商周交替之際至春秋戰國時期,其間對宗教與哲學的交互影響有較多論述,探討之文本則以《尚書》與《周易》為主,7《詩經》、《周禮》與《禮記》為輔。8其區分原始儒家與宋明儒家或有正名之意,9但主要目的仍在於尋求儒學之根源,避免儒學史成為無根源之哲學史。

根據方先生的觀察,中原地區從紀元前二十三世紀中葉至紀元前十一世紀初期近一千多年有關宇宙論的型態,方先生稱此時期為Proto cosmology,即所謂宇宙論萌芽的時期。10方先生指出夏朝年代約為紀元前二十一世紀初至前十六世紀初,商代則約為紀元前十六世紀初至前十一世紀初;至周武王時代,殷之聖賢中微子已死,只有箕子算是殷遺老,是為政權交替之際的文化傳承者,箕子把古代自夏禹以來流傳之重要學說列為主文,其精確竟義有待解說,如此一方面是古

6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58。

7亦有學者持不同看法,例如胡軍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所以孔子以前的典籍如《尚書》和《周易》當然也就不能算在原始儒家的帳上。」參見胡軍:〈也論方東美哲學思想的儒家精神〉,《中國哲學史》,2001年4期,頁106。

8方先生說:如果要想仔細了解這一層,只憑《尚書》是不夠的,還要把世界根源從宗教上發現其秘密之源起。然後透過《周禮》、《禮記》與《詩經》來了解,拿詩來歌頌宇宙的精神主體。參見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04。9方先生認為宋明儒家「思想架構旁雜不純……不免援道證佛,變亂孔孟儒家宗旨」。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4。

10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88。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代遺文,一方是解說。11即此時期於中原地區約為夏商兩代,其文獻記錄貧乏,僅能依靠殷代箕子口述之文本。方先生認為儒家文本自遠古以來,約略可分為守舊與創新兩系統。12守舊一派在時間上注重永恆與歷史傳統,或稱為復古的一派,其思想根源在《尚書》,特別是〈洪範〉篇。《尚書》雖具復古之價值,但仍代表古代中國思想由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學的轉變。13創造的一派則是根據《周易》十翼之註來說,重視孔子及其弟子之創新的貢獻,強調對時間觀念與創造過程的重視。14而漢代儒生從伏生、劉向、劉歆至董仲舒一派,則為方氏評為墮落的一派。15原始儒家除了代表中原地區由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學的轉變,最明顯特性在於顯現出當時的哲學家以文化理想治國的企圖;以《尚書.洪範》為例,方氏指出本篇之重點在「皇極」觀念,他說:

「皇極,皇建其有極」。斯乃洪範一篇哲學寶藏之核心所在,是其大頭

腦處:肯定當建「大中」為存在及價值之無上極則,且為人人之所當

共尊……蓋「大中」者,乃是「本初」,代表近代比較宗教史家所謂之

「天上原型」,萬物資始「大中」,復歸本「大中」。16

11參見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53。

此時期的資料雖然存在,但基本上仍是不充分的,我們亦可參考西方人類學之研究成果,例如默西亞.埃里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指出《詩經》等資料提供給我們的只是有關於商朝宗教的某些側面,基本上只是王室信仰與祭典;正如新石器時代一樣,神話學及神學方面大部分是不可知的。默西亞.埃里亞德:《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台北:商周出版,2001,頁18-19。(Eliade方先生譯為愛理亞德,參見《原始儒家道家哲學》,頁92。)另外,如果我們試圖靠神話解釋原初中國之思想內涵有可能也會失望,在「中國高度文明裡沒有諸神故事,沒有天界戰鬥,垂死的神祇或神聖的婚姻」。參見阿姆斯壯(Armstrong, Karen):《神話簡史》,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05,頁114-115。

12方先生認為儒家自遠古以來其精神可謂ancient and modern, dynamic and static交替,一方面守舊,二方面創新,頗為複雜。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46。

13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47。

14此創新之一派為方先生歸為原始儒家第二期,以《周易》為代表文獻;其形上學特徵有二:第一、肯定乾元天道之創造力,第二、強調人性之內在秉彝,即價值。參見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23。

15《周易》十翼之彖、象、文言、說卦、繫詞等,旨在說明時間以及創造過程,可稱為儒家開創的一面。漢代由伏生、劉向、劉歆至董仲舒一派,外表為儒,其實是陰陽家,雜家,是墮落的一派。參見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46。另外,方先生稱「董仲舒為儒家之罪人」,參見同書頁53。

16參見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61。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方先生此一「大中觀念」涉及哲學與宗教兩層面,一是哲學所欲探討的萬物起源、萬物資始;另一則是宗教所欲追求之「天上原型」,17由於其為哲學與宗教共同的起點,故是原始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一旦「大中」觀念落實於政治中,方先生認為從《尚書》〈洪範〉篇,可觀察到原初儒家不僅視國家為一政治機構,而且更視為是一文化園地、教育機構。例如「天官冡宰」講六典,其中治典只是一項,此外還有政典、教典等,處處拿文化理想來支配國家;即先透過道德的修養與知識的修養,使人民都變成開明的人民,然後才可以從事開明的國家建設。18方先生「大中」觀念給我們的啟示在於,若以統治者言,由於人的品質將保障決策的品質,即正確的決策品質最重要,因此其源頭──決策者本身的品格即是關鍵;若以人民而言,文化素養將決定人民遵守法令的情形,即人民的素質決定其實踐道德與遵守法律的程度。即不論領袖或人民,兩者共通之處皆在於文化涵養,強調先以文化理想為社會基礎,進而再發展其他法治與實務層次的各項工作。此統合「道德」(主要指哲學與文化之中的理想)、「教育」與「政治」三合一的特性,即是原始儒家從宇宙論思想萌芽經歷夏商兩代,由神秘宗教到道德哲學的轉變最重要之歷史特徵。

(二)方先生對宗教性之看法

方先生所謂之宗教性,其內容主要是探討潛藏在人類一切經驗、世界現象之後的秘密,包含探討之方法與憑藉的資料。19相較於一般宗教研究對象是經驗之外的

17有關「大中」為許多宗教所欲追求之「天上原型」,方先生觀點亦受愛理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教授影響(商周出版社譯為默西亞.埃里亞德),他說:「現在我們由近代巴黎大學比較宗教學的權威愛理亞德教授的幾本書可以知道,像「歷史與宇宙」、「神話與真際」、或「聖界與俗界」,我們發現他把「大中」當作主要的宗教符號,不僅在中國的夏商周如此,而且在近東的巴比倫、敘利亞、印度河流域上的建築及神話也都有這種信仰,中國亦不例外。參見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15。

根據Eliade的觀察,中國哲學所關心的是人倫日用之行為標準,關切的是人如何能活在當下,因此探討天和死後世界類似西方形上學和神學的思想並非其關注之重心;相對的,人每日之行為準則道德標準反而長期受到關注,例如君子與聖人等觀念即是其代表。參見默西亞.埃里亞德:《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台北:商周出版,2001,頁33。

18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68。

19在科學未發達以前,而原始儒家、道家、墨家思亦尚未完全發展以前……中國儒家思想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對於宇宙的秘密,我們用什麼方法去探索、去說明?這個問題大而言之,就是一個宗教的間題,要透過宗教來說明藏在人類一切經驗,世界一切現象之後的秘密。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92。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神秘世界,或是人與諸神或神靈間的關係,20方先生歸納出原始儒家對宗教性之探討方向著重在人的創造性。21透過創造性或中國哲學之生生觀念,以理性方式呈現出人如何透過宗教解釋人的各種經驗與世間之現象;甚至於依此創造性而說人性與神性的互通,以人性源於神性,在神性所象徵的無限觀念下,中國哲學中之性、天、自然都是可以互通的概念。22在此觀點下,他認為中原地區宗教的屬性與西方傳統不同;在此文化中,宗教與人倫密不可分,宗教的本質就是倫理,即一開始此地區就是以理性開明的倫理文化代替神秘宗教。23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便已經大致定型了,多以理性的道德價值支配人心。24

方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特重人之宗教性的看法,亦可從整個哲學史中特重「天人關係」之探討,而非追問「天」的終極性意義而得到印證。再者,從《孟子》盡心知天,以及《中庸》的天道與人道之一貫,皆可顯示出此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觀與西方大不相同;但這並非即是意味西方文化以神為本,儒家文化以人為本位的二分說法成立。事實反而可能較接近牟宗三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特質》所言,一般人常說基督教以「神」為本,儒家以「人」為本這是不中肯的,儒學之宗教性其實是著重如何「通過人的覺悟而體現天道」,是盡人之性;因人以創造性本身做為本體,故盡

20《大英百科全書》「宗教」條目。2010年,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取日期:2010年8月12日

21「人之發現神也不是發現與他隔閡的某物。神決非一樣事物,祂是一種能力,一種創造力,是一種精神,充滿了無限的愛,將宇宙萬有消融於愛的汪洋中。」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頁325-326。

22「在中國哲學裹,人性源於神性,而此神性乃是無窮的創造力,它範圍天地,而且是生生不息的;這種創生的力量,自其崇高輝煌方面來看,是天……自其充滿了生命,賦予萬物以精神來看,是性,性即自然。」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頁271。

23以理性的倫理文化代替神秘宗教,在原始儒家中本為原初儒者在某些歷史條件下,所進行的歷史之自然的選擇;但在今日「倫理本位」已成為文化差異研究時中西文化最大的不同點。例如余秉賾認為:「現代新儒學的倫理本位,既基于它對傳統儒學的學術傳承,也基于它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所作的理論回應。」余秉賾:〈方東美的哲學觀〉,《學術界》,1995年第2期,頁21。

24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5-16。方先生所言「以理性開明的倫理文化代替神秘宗教」或「以理性的道德價值支配人心的情緒」事實上即是一種哲學家實踐其「文化理想」的方式,其中統合了「道德(文化)、哲學與宗教」三者為一。方先生在另一本書較具體地指出此點,他說:「一個真正具有文化理想者,應當具有高度的宗教信仰,與高度的哲學智慧」。方東美:《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頁212。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性就可以知天。25牟先生的看法說明了中國文化雖然高度重視人文精神,但並不能說以人為本即是反宗教,或是欠缺深刻的宗教精神,它有可能是另一種型式之圓成的宗教;此種極圓成的宗教精神,方先生則認為它是以道德型態呈現的。

方先生指出中國文化中的宗教性,重點在於其宗教精神必須透過倫理來實踐,即透過道德修養以發揚其宗教情操;具體而言,即對生命尊重、使自己與萬物為一體,此乃各派新儒家一致的主張。26例如孔子所言「朝聞道,夕死可以」、27「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28以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29其中儒者終生追求「仁」的信念,即透過追求「仁」的努力,而使其從信念(belief)層次,升華至何以使人置死生於外的信仰(faith)層次,30在此歷程中,明顯地呈現出一種與儒家學者之生命相關連之深刻的儒學之宗教性。31即中原地區之哲學時代的來臨代表的是其人文精神的進一步發展,但人文與宗教不必然相衝突,儒學與宗教兩者之間未嘗沒有其合法性及其自身特殊的涵義。32方先生對儒家宗教性的看法,認為其主要是透過倫理文化與踐仁知天的努力而完成,此種看法在

25除上述觀點外,牟先生又指出:自事方面看,儒教不是普通所謂宗教,因它不具備普通宗教的儀式;它將宗教轉化為日常生活軌道中之禮樂。但自理方面看,它保持有高度的宗教性,並且是極圓成的宗教精神。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頁106。

26「基於這種宗教虔敬的精神,後代各派新儒家一致主張:凡是具備完滿人性的人,都應該對生命表示相同的尊敬,使自己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頁328。

2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頁71。

2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頁70。

2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頁163。

30信念主要屬於知性層次;而信仰則是較為整體的契入,只在形式上由知性行動決定。信仰是整體人性的回應,涵蓋了意志、情感、與認知三要素。艾美特(Dorothy M. Emmett),《形上思考之性質》(London: Macmillan, 1957),頁139。轉引自《人的宗教向度》(The Other Dimension: A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Religious Attitudes),杜普瑞(Louis Dupré):台北,幼獅文化,1986,頁44。

31方先生認為,若能將人的生命精神提升至盡善盡美的神聖境界,則是一種「全人」(God-man),或是「宗教人」(Homo religious),他認為中國哲學中有一原則──「To be human is to be divine」,就儒家而言即是聖人。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頁22。

32例如學者彭國翔指出:只要我們是著眼於「人文主義」和「humanism」之間,以及「宗教」和「religion」之間的彼此相通而非單向求同,無論以「人文主義」還是「宗教」來界定儒家傳統,又都未嘗沒有其合法性及其自身特殊的涵義。參見彭國翔:《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2。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當代仍受到重視而並有新的發展,被認為是一種有關生命之「終極的自我轉化」,33是完成儒學宗教性的修養過程。

(三)研究方法論之問題

在進入方先生探討之儒家宗教性前,我們有必要就其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進行歸納,其中主要有字源學、哲學制定、哲學人類學等方法值得注意。34在字源學部分,則如其對「皇極」、「大中」等文字觀念起源的追索。35在對《尚書.洪範》的研究裡,方先生的研究集中在探討洪範九疇之第五項的「皇極」;糾正漢儒對「惟辟作福」36之「辟」的解釋,並為漢儒譯為「大中」的方向尋求理論基礎。在哲學人類學的運用方面,如其對「神話」、「理性宗教」與「哲學」的區別,37以及其對《周易》之圖騰意義的分析。38

33杜維明對儒家宗教性的看法,亦認為其主要是透過倫理文化、道德實踐與精神修養歷程而完成。他說:在儒家的心目中成為宗教的人,意味著投身于充分地成為一個人(或做人)的學習過程。我們可以把成為宗教人的取向界定為一種「終極的自我轉化」,這種轉化既是一種群體行為,又是對超越者的一種誠敬的對話性回應,這個界定也是儒家對學習做人(修身)所作的界定。參見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頁105。

34另一方先生常用的貫穿其全部著作的方法則為「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但為集中探討本文主題,在此暫不論述。賀麟先生最早對方先生的中西比較方法有過評論,他說方先生對「於討論東西哲學文化,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虛懷欣賞的正當態度」。賀麟:《當代中國哲學》,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8,頁52。除賀麟外,亦可參考近人余秉頤的研究。余秉頤:〈評方東美的比較文化學〉,《學術界》,2003年4期,頁142-154。

35例如分析一般人對「皇極」的誤解,方先生認為「辟」,不應譯為君王;而是邪僻。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61-62。

36「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尚書.洪範》,頁20。

37方先生認為真正原始的思想,還未發展成「理性的宗教」時是宗教的最初狀態,在各民族中應稱之為「神話」;但神話並非都是迷信,說神話是迷信那只是新實證論者膚淺的觀點,必會對其中很深的宗教意義與哲學意義皆視而不見。參見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92-93。

38方先生運用人類學方法分析《周易》,指出遠在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多半有一種類型,也就是以一個符號來表達出來,是圖騰社會中的符號,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種族,代表種族如何凝聚和流傳。「乾」、「坤」兩卦是中國歷史在北京人後直到三代,某個歷史段落的圖騰社會中發展出來的符號,從這方面說,方先生認為「乾」、「坤」兩卦,就其單卦來說,它是圖騰符號,而這個圖騰符號,在某個社會中是大家共同接受;而它的根本來源說,是無法解釋交代的。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45-146。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在哲學方法方面,方先生有諸多創見,39一般對方先生哲學方法的探討皆以「超越的形上學」40為思考對象,重視其學說體系中理想與現實的相融通;此一方向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本文欲彰顯另一傳統探討方先生時較少注意,卻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此即方先生提出透過「哲學的制定」(philosophical enactment)觀念,反省宗教時期進入哲學時期意義之思考方法。此方法基本上是一觀察與處理「某種世界觀變化之方向與意義」的方法;即透過一套詮釋理論觀察過去之哲學家如何統合宗教與哲學。方先生對此說:

假使要從那種世界趨向轉到哲學的世界上來,在裡面就要作一種工

作,借理格耳的名詞說,就是「哲學的制定」(philosophical enactment)

把宗教的世界轉變成為哲學的世界,把宗教的人轉變成為理性人。41

此引文方先生是順著其論里格耳(Paul Ricoeur, 1913–2005)42的《惡之象徵意義》提出的,方先生指出此書談到人一度從有限世界如何體驗到無窮世界,在無窮境界中失落;然後再度發現自己是有限的、不純潔的,最後再設法從中逃離,發展出一神聖的世界。方先生特別指出此種人生的體悟不只是一度的變化,更在人生中

39多數學者認為方先生的研究,相當能「突破了傳統訓詁學的眼界,不限於文字的釋義,而從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大本大源處」來說明「皇極」和《尚書.洪範》的意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參見余秉頤:〈方東美對原始儒家、道家哲學的闡釋〉,《江准論壇》,2001年6期,頁63。

40方先生認為在哲學範疇中形上學是最重要的,他甚至於說「形上學的途徑,也就是哲學的途徑」。其所指之形上學是「超越的形上學」,「超越的形上學」是相對於「超絕的形上學」而立說,強調其哲學境界雖由現實與經驗出發,卻不為現實所限,要突破現實的缺點,以超脫到理想境界;到了最高的理想之境界,又可再迴向到人間現實中落實,再度使理想成為現實,又以現實啟發新的理想。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6。「超越的形上學」觀念另見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89。

41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97。

42里格耳(Paul Ricoeur, 1913–2005)中文有多種譯法,有譯為里克爾,亦有譯為呂格爾,本文仍依方先生譯法以求統一。里格耳是法國當代著名的詮釋學(hermeneutics)學者,其詮釋學理論主要是繼承了詮釋學的兩大傳統:由施萊爾馬赫(F. D. E. Schleimacher)與狄爾泰(W. Dilthey)所提出的方法詮釋學(methodological hermeneutics),及由海德格(M.

Heidegger)、嘉達美(H. G. Gadamer)所開創的存有論詮釋學(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可能有多次的變化。43方先生創造「哲學的制定」概念明顯與里格耳提出的「重新規定」(re-enactment)有關,但卻又與其不盡相同。

在里格耳而言,它代表透過哲學家自身之創造性的轉換形成宗教意識上的懺悔,以自然地轉變惡的潛能至實現之變化;即可說它是一種關於哲學家自身創造力的表達,在人生旅程中亦是可以是多次發生的。44然而方先生將「re-enactment」其改變為「enactment」,最大的不同則是它只有一次性的變化。筆者推測方先生改變里格耳的用法動機在於,里格耳用此詞時是論述「個人體悟」的變化,方先生則是論「時代演變」。即「個人」的體悟的變化可以反覆的re-enactment,但「時代」變化是不可逆僅具一次性的,即從宗教時期進入哲學時期,再往後發展至科學時期,歷史演變是較屬於不可逆或僅具有一次性特徵,所以方先生才將里格耳的「re-enactment」改變為「enactment」,故稱哲學家「把宗教的世界轉變成為哲學的世界」的任務是「philosophical enactment」。

方先生指出「哲學的制定」有兩項重要意義,一是從哲學任務之起點看,哲學的制定彰顯了哲學家必須有自身之創造力,在哲學工作的開始即設法統合外在的歷史與內在的靈感;例如周公如何面對商代歷史重祭祀之風氣,以及如何將此歷史與其內在制禮作樂的理想合一即是其挑戰。另一方面則從任務的終點看代表了思想範疇的轉換,例如方先生指出原始儒家把宗教世界轉變成為哲學世界、把宗教人轉變成為理性人即是思想範疇轉換。但方先生特別指出宗教與哲學兩時期之間並非完全無關,哲學家必須透過某些哲學觀念保留了兩世界間的通路。45方先生指出的哲學制定觀念所觀察的成果,事實上也是孔子哲學的歷史價值所在,孔子雖代表儒家哲學

43方先生特別指出「依此看來,我們可以說那個神奇世界是the world of mystery(神秘奧妙的世界),並且不只是一度的mystery,所以我上次曾杜撰了一個名詞叫做the world of mysteriously mysterious mystery」。參見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96。

44保羅.里格耳(Paul Ricoeur):《惡的象徵》,翁紹韋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頁3-9。

這種哲學家自身創造力的表達,只能透過對神話而得以明確的體驗的「重新規定」(re-enactment)而被重新發現,這種體驗之內涵正是應被努力揭示的。

45保留宗教與哲學兩世界間的通路是方先生最強調的,亦是其「哲學制定」方法論的目標;

他反對哲學家遺忘了宗教世界。他說:「假使一個哲學家忘記自己還應該有宗教家的身份,就只能形成世俗的哲學,只承認世俗的世界;這就造成一層雲霧,把神聖世界與平凡世界隔絕了,把人類萬物與宇宙中生命之源的精神隔絕了,最後造成足了流弊,使上帝被放逐了。」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21。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之開啟,但他在哲學時代開始後仍對中國宗教影響深遠。46

面對原始儒家對宗教之轉化的研究,上述三種方法中,本文認為第三種「哲學的制定」是最困難的方法,因為字源學與哲學人類學方法至少有文獻與考古資料可供參照,其中之歸納與分類的方法較多,較有可遵循的研究道路。而「哲學的制定」所面對的不確定性則最高,其目標在「觀察與處理某種世界觀變化方向」,找出理論變化背後的「隱藏性背景」進而賦予哲學解釋,47其中的創造力亦多屬演繹與推論層次,與普通重歸納性之思辨能力不同;然而,此一操作雖屬困難,但依歷史言其影響巨大,即一旦其形成某種思潮,如孔子學說形成,則其影響可持續數千年,此亦為方先生特別重視此方法的原因。48

二、方東美先生對原始儒家之宗教性的觀點

從周代透過禮樂改變了商朝祭祀習俗以來,周公孔子再次為中原文明開創了新的可能性;即其理論提醒吾人於俗世生活中發現宗教向度不但是可能的,亦是必要的。49方先生的研究即本於此可能性,指出哲學時期開始後,宗教影響力於文明中仍舊實存的內在因素;為求說明之便,本文從歷史進展與存在需求兩方面作分析。

(一)依歷史進展而言:從宗教時代進入哲學時期

1. 方先生的觀察:從神話、宗教至成周的禮樂之治,說明了人類追求理性化(精

46孔子對中國的宗教影響卻非常深遠,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事實上,他的道德和政治改革是源自宗教的觀念;而他也沒有拒絕任何重要的傳統觀念,如道、天、祭祖;此外,他讚美且重新詮釋這些儀式和風俗的宗教價值。參見默西亞.埃里亞德:《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台北:商周出版,2001,頁32。

47理論變化背後的「隱藏性背景」則如方先生所言:箕子於《尚書.洪範》九疇所陳,其意涵可藉一套「隱藏的本體論」而賦予哲學之解釋,以通其義;「隱藏」一辭,尤關緊要,此種本體論,若在中國哲學充份發展之際,如孔、老、墨時,原不難予以明晰之詮表。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99。

48這令我們自然地想到雅斯培(Karl T. Jaspers, 1883-1969)的軸心世紀(Axial Age或Axial Era)所列舉之諸多代表性之宗教家與哲學家之意義似乎亦在於此,即他們多是有能力統合現實與理想兩世界,並能完成轉換時代困境,並使時代前行之歷史巨人。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指出世界各大文明在西元前一千年之內各自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哲學突破,有革命性的思潮湧現,並決定了之後世界文明的走向。

49默西亞.埃里亞德:《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台北:商周出版,2001,頁34。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確化)與道德化(高價值化)的目標

從宇宙論萌芽至神話與宗教時代,自然現象轉變為自然神祇的神話,50再從神話、宗教發展至哲學,進而至科學;這是一條文明發展的不歸之路,也是一條不可逆之路。其中之深義乃是人類表達類型之變化,從圖形發展至文字,從神話發展至哲學,其中之意義既是人類表達之合理化進程,同時更是人類追求精確化的發展史。然而,對此民族而言只論合理化是不足的,因為合理化僅是中性價值,其早熟之智慧更要求其文明追求高價值的道德化,此即其政治發展。就政治言,方先生認為此階段變化是從神權宗教演變至道德哲學;此帝王制度原是神權,而神權如果沒有哲學的智慧、限制和指導,即可能形成以暴力壓治平民。其中與道德哲學的關係在於思考如何能使神權之神所代表的威權,轉化為人間世的道德規範與哲學理想;此即成周之哲學意義,代表此文明從宗教時代進入哲學時代。方先生對此指出:從武王到周公到成王,可說是古文化上一個大革命,是神秘宗教轉變至現實世界上來說明一般人的共同生活;而這生活轉移到一個普遍範疇──清明道德理性的範疇當中,因此成周時代在中國文化上形成了一個道德革命。這個革命一方面保留了原始宗教價值,而把它轉化成道德價值,把神聖世界和現實世界連繫在一起,成就一個的人類生命的道德秩序。51此種結合聖俗兩界的規劃,或者說哲學真正能指導社會的歷史發展方向是稀有且珍貴的,亦由於此規劃更能使人性的完整度能透過道德實踐於人倫日用中展現。

2. 方先生透過「哲學的制定」方法對上述文化史轉變的觀察例證

上述道德革命發展方向的歷史價值不僅是從威權統治轉化為德治天下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思索當時的思想家如何形成此一成果,以及思索其中之哲學意義。此種思考即是方先生提出「哲學的制定」之方法的內涵,即促使吾人思考當時哲學家如何「重新制定」文明方向,竟能使此道德革命既保留了原始宗教之價值又能推進文明,使執政者能透過道德秩序而將聖俗兩界進行良好之統合,形成吾人所謂「禮樂之治」哲學形態的出現,並以此制度強調美善合一的價值觀。方先生曾指出中國哲學之精神或哲人的生命理想是以「美善合一」、「藝術、道德、宗教的合一」為目

50我們也可以在《管子》五行篇或四時篇裡看出,就是把本來構成自然現象資料再向四面追溯,於是在神話的解釋上,自然現象轉變為自然神祇的神話,這原是很自然的曲折。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88。

51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56。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標的,52同時他並肯定中原地區早熟之智慧是「先存在有某種價值觀再發展出哲學」的內涵。方先生認為,中國人的宇宙一方面是個道德的宇宙,一方面也是藝術世界,把這兩者合併起來產生一個普遍價值論,再去談普遍的哲學。53而此一價值觀則是從人的生命來體驗物的生命與整個宇宙的生命,例如方先生說孔子作象傳的時候,完全把人類外在的世界拉進來,在人類生命內部看世界;於是在象傳中產生了一個對世界的革命性觀念,就是把外在的自然界以藝術、道德的精神點化了,成為富有「美」、「善」的價值世界,即以此高尚的道德人格處理這個世界。54在此價值觀下,進而方形成一個以生命為中心的本體論,方先生指出此一本體論是一切集中在生命上,而生命的活動依據道德的理想、藝術的理想、價值的理想,以完成生命的創造活動。最具體的代表即是《周易.繫詞.大傳》,不僅形成一個本體論系統,更形成以價值為中心的本體論系統,從本體論、價值論的形成完成了一套價值中心的哲學。55

簡言之,此一哲學之特性是美善合一,以及藝術、道德、宗教的合一,56從道德性(moral nature)完成他的宗教性(religious nature);57因此成周之際的大革命,使得一切都往道德、往開明的教育走,就是向人類最高文化理想的發展。58本文認為應是由於內在價值轉變為美善合一,方能使人性之各種高度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在商代的宗教性統治後,進而方能接受周代藝術、道德、宗教三者合一的「禮樂之治」的哲學形態,促使此區域文明由宗教時期進入哲學時代。

52方先生視「藝術、道德、宗教的合一」自有其理論基礎,是以人與自然的合一為基本條件,特別重視「自然」與「人」兩大實體,並視人的文字表達為對自然之詮釋的延伸物。方先生說:「人與自然在精神上是不可分的,……自然是人類不朽的經典,人類則是自然壯美的文字,兩者關係既濃郁有親切」。方東美:〈中國人的藝術理想〉,《生命理想與文化類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頁386。「美善合一」觀念,另見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45。

53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32。

54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31。另見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46。

55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58-159。另見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45-147。

56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30。

57方東美:《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頁104。

58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80。

方先生同時指出周之哲學,可謂中原文明發展的高峰,在周之後,在統一之後秦立刻化為暴力的政權;漢代雖然成功但陋習依舊──「漢承秦弊」,歷代皆如此。接著唐承隋弊,宋承唐弊,明承元弊,到清承明弊,都未能扭轉局勢,中國歷史演變都是「每況愈下」。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3. 方先生提出「哲學的制定」觀念的意義

本文則認為方先生提出應對原始儒家的「哲學的制定」內涵,即對「從宗教世界轉變至哲學世界的歷程」進行省思具有下列兩項意義:第一是發掘當時的真相,還原中國哲學原本之宏觀規模;第二則是深掘當下之真理,避免當代中國哲學之發展仿傚科學價值,走向偏狹之趨勢

第一點關於發掘當時的真相,即是了解成周代政治的轉變乃受思想導引,是受周公等哲學家的理想影響因而改變了百姓生活。方先生對此則指出當時的思想家已使〈洪範〉的「皇極」觀念改變,此觀念早已非一抽象的本體論、價值論之標準,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最高標準。即先透過此現實生活中思想標準的轉化,隨後方有「從宗教之衰退中產生道德之純真,此後的政治取代神權而標榜一道德理想,形成具體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等,使人民享受具體的幸福」。59可見當時原始儒學的特性,是一方面保有宗教時期的某種理想目標,保有宗教對人性之慰藉與鼓舞功能,並用以取代神權模式。但另一方面仍與現實相關,符合現實歷史發展走向合理化的進程,最終即形成現實中具體的宗法制度。此一制度既可處理現實之治國目標,保有務實色彩;同時亦保有開放多元,即包含宗教理想與人文精神的處理方式。此中哲學相當能呈現出原初儒家寬廣的理論規模,其所呈現出的多樣功能與今日哲學特重分析的目標非常不同,亦值得注意。

第二點關於深掘當下之真理,消極而言,是避免仿效當代重視科學檢證價值觀而窄化了中國哲學;積極言而,主要是提醒吾人切莫輕視古典,例如對我們耳熟能詳的堯、舜等記載,其中之哲學深義必須加以重新探究。因為方先生指出堯、舜、禹、湯、文武等聖人,即由於其能將道德最高理想轉變為政治信念,進而發展教育措施、制禮作樂教化國人,故而方能使得周王室得以久傳。60其意義不僅是由道德理想、政治信念推動文化發展的步驟,更在於其背後一套「價值中心哲學」61在具體政治措施前早已形成。即透過方先生「哲學制定」的觀察方法,我們的焦點從個體道德擴大至整體文明;即不僅視堯舜以來的聖人傳統僅是個人言行表率,而進一步追問原始聖人思想所代表的文明演變之整體意義。

59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79。

60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79。

61「以個人之創造性為基礎,藉求圓成人性,齊昇宇宙萬般生命,止於至善……實乃一套價值中心之本體論也,堪稱代表儒家哲學之最高巔峰成就,俱見易經。」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47。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二)依存在需求而言:透過對「時間」觀念反思「宗教」於哲學時期潛在而實存之可能性

在中原地區由宗教時期進入哲學時代後,哲學家仍舊透過各種方式沉思宗教潛在而實存之功能,以避免形成理論對生命之消除,以及避免哲學思考陷入僵化即是原初儒學之重要工作;例如《論語.陽貨》中孔子感嘆「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其中對「禮」可能僵化的反省即是例證。在方先生理論中是透過相對於「空間化的時間」申論此哲學之重要任務,他認為亞里斯多德以來的時間觀念「害盡了歐洲人對於歷史觀念的形成」、「結果道德、美感、宗教、價值一概不要,導致了宗教和哲學的死亡」62,以下說明之。

1. 重新反思傳統「空間性的時間」觀念:希臘人的時間是在空間基礎上,是為

空間座標上的時間;儒家則視時間的本質在於變易,是生命性的時間觀方先生認為在儒學中「時間之本質在於變易」,然而「時間之真性寓諸變,時間之條理會於通,時間之效能存乎久……凡此一切,皆時間變易之理論條件。」63為區別中西之時間觀的不同,方先生又提到了羅素(B. A. W. Russell, 1872-1970),他說羅素認為「了解時間之不重要是為智慧之門」。為什麼以了解「時間」的不重要為智慧之門?因為希臘人把「時間」的體系轉變為「空間化」的體系,表面上看有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性,而這個過去、現在、未來,都可以化成「現在」的影像;即希臘人的「時間」是在「平面空間」之基礎上,是平面空間「座標軸」上的時間,事實上都是一種在「現在」被確定、被空間化的基礎下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

希臘人把真實的現在變成空間化的現在,這樣就便於把過去的影像納入了現在,把未來的影像也以前瞻的方式把它收到現在當中,然後以一個空間化的現在籠罩一切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就形成了支配整個西方對於時間觀念的思想,是一種時間的「直線進程」,以空間一條線來表現。64此觀念害盡了歐洲人對於歷史觀念的形成。以為過去不重要,因為現在是過去的延續,因此現在才重要;在此觀點下未來亦只是一個前瞻的現在,並要求將實在存在必須化成一個現在的影像才能存在。因此西方的歷史哲學中的「時間」只是一個「直線的進程」,這是一個線性而非存在性

62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63-164。

63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47-148。

64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62。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的歷程;線性歷程是可量化的,因為是可量化的因此又是中性價值的。此思想造成了近代科學一興起,馬上就要求道德中立、要求美學的中立,要求宗教中立。結果道德、美感、宗教、價值一概不要,導致了宗教和哲學的死亡,連講倫理學也只成了一個玩弄名詞的,只是講概念,而真正的道德精神,真正的價值卻喪失了。65方先生提出提出重新反思「時間」觀念的思考架構,其意義在於指出西方道德、美學的「中立」或「中性價值觀」導致宗教和哲學死亡的原因,在於希臘人把時間的體系化為空間的體系;如此一來即便仍有時間與空間之區分,但生命性的時間早已成為空間座標序列下的時間,僅是物理空間下的時間,而非以生命為基礎的時間,此即西方的時間觀。而《周易》的時間觀是以生命為基礎的,其中「生命性時間」的意義是大於「空間化之時間」的,原因在於生命乃為創造空間概念、創造所有文明之起點;或亦可視空間僅為生命展示其創造力之場域,即吾人可稱空間文明乃為時間性之生命運作之成果。這種缺失方先生認為西方在法國的柏格森,英國的懷德海之前,都未真正注重時間觀念,只從科學的觀點把宇宙任何現象,安排於空間的座標系統中,向前後左右發展也好,都只表現諸多空間的向度,都只是表現「並存的點」的空間關係,而沒有真正時間的先後。66本文重視方先生提出「時間」觀念的原因,在於方先生透過西方方法論──重新反思「時間」觀念的思考架構,相當精確的指出原始儒家的宗教性,是如何透過與「時間」同等次的「生命」性之觀念,在從宗教時期發展至哲學時期的轉變中使哲學與宗教合一,67將宗教性合理地保留在哲學的理論脈絡中。

2. 方先生認為原始儒家精神,是對「時間」的強調重於對「空間」的處理

方先生所謂原始儒家的精神,即透過對「時間」的強調重於對「空間」的處理而彰顯,其論點之根據源自《周易》特別是〈繫辭傳〉。他認為〈繫辭傳〉以「時間創造化育,生生不已」68代表了儒家與孔子的精神。他指出孔子在後來被稱之為「聖

65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63-164。

66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33。

67方先生多本著作中都推崇宗教與哲學合一的觀點,例如他說華嚴宗哲學「既為宗教又為哲學」。(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頁345。)在另一本書又說宗教與哲學合一有如下作用:從下層世界可以超脫解放,上升到最高正覺世間的精神領域裡面去,而且又能深深地了解,絕不停滯在那個地方,還要回轉頭來了解現實世界裡面的一切,甚至于要想辦法來處理現實世界、拯救現實世界。」方東美:《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頁371。

68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54-155。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之『時』者」,在《周易》中也屢言「時之義大矣哉」,即說明儒家處在任何時代都要把握時代精神,把一切活動皆投入「時間」之流中,看它如何發展與演變;亦因此重視(生命性的/迴旋的)時間之特性;也正因此相對於(西方)空間座標上的時間觀之差異,因此儒家的精神不易為近代西方所瞭解。69方先生又舉管子的「輪轉而無窮」,暗示了春秋戰國時代對「時間」觀念的重視;方先生稱它為迴旋的時間觀念而不是直線的時間觀念,其特性在於關注其中之變化。他說只有所謂「變易」70的方式才是一個創造的進程,它的立足點是現在,但要把過去的缺點淘汰,使得過去的優點集中在現在;然後以這個現在為一個跳板,再依據一種持續的創造過程,把現在轉變成為未來。如此就保持一種時間的持續性,一種歷史的持續性,然後才可以講創造。而這種進程所說明的時間是一個迴旋的結構,而不是直線的結構。這種迴旋結構的好處是,人在任何時間的段落都能夠含攝過去的要素,才不會成為一個貧乏的人,而是成為一個充實的人;能成為充實的人,方能以極大的創造力,由現在投射至未來。71

簡言之,在方先生觀念中「時間」是一迴旋的結構,而非直線的結構;時間非物理空間的時間,而是人類生命與創造力的代稱。方先生認為成周與春秋是中原地區之哲學時代來臨的兩大關鍵,其所以能由神權時代過度至哲學時期,在於周公、孔子兩哲學家都能真正地把握歷史,把歷史上一切秘密展開在與「生命」同等次的「時間」之流中,而非「空間性時間」中。進而使「宇宙與個人互逆雙運,和合無間」,在此特殊的「時間觀」中,方真能完成儒家「天人合德論」,這才是原始儒家的精神。72其中彰顯了「保持時間的持續性」與「歷史的持續性」的觀念,即是方先生透過《周易》觀察原始儒家的重要意義。

69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33。

70「變易」即是儒家「時間」觀的本質,方先生認為他提出時間本質的探討,乃為求彰顯大易之形上學意涵;並據此而提出「生之理、旁通之理、化育之理、創造生命之理」等有關易經哲學之四大原理。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47-156。

71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65-166。

72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33-134。「宇宙與個人互逆雙運,和合無間」見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60。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三、綜合評論

方先生論原始儒學發展原則在於觀察一民族創造能力的存續與否,亦在此原則下論述其進步與倒退兩種現象;我們先觀察方先生歸納出的兩種發展類型,再做綜合之評論。

(一)原始儒家所代表之中原文明的進展

方先生認為原始儒家的進展在逐漸萌芽的哲學宇宙論方面,乃至於生命哲學方面顯現出來,好似一切都在自然性之光的照耀之下;在這方面看來紀元前十一世紀的商周之際就出現出一個中國的理性文化初期,我們稱之為「早熟的中國文化」,宇宙的秘密好像都在理性之光下被揭開來了。73方先生認為這種早熟的中國文化的形成最具體地發展即是哲學革命與道德革命,這是以孔孟為代表的;當時的儒家首先把古代散亂的典籍重行整理,成詩三百、尚書百篇,進而述作春秋以挽回古代政治崩潰的命運。然後以唐虞三代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典型,形成儒家思想的倫理文化,並以此來維繫人心,這就是儒家復古的一面。但靠復古的一面還不夠,於是有精神上的重新創新,即所謂的《周易》。在《周易》中發現宇宙的秘密即是power of Cosmic creation,自天地說到人,其中人乃承受了宇宙創造之衝動,透過衝動中特殊的「生命性之時間觀」,再為人類開出一creative aspect of life,成為儒家思想中創新的一面。74即方先生強調《周易》與孔子詮釋之創造力,認為從原始儒家看就是能夠直透宇宙大化流行的創造力;把個人的生命當作中心,再貫徹到宇宙的一切神奇奧妙中,如此才能形成中國有創造性的思想家,75此即方先生所謂早熟的中國文化之成因。

(二)漢儒所代表的中原文明之倒退

方先生認為原始儒家在戰國有了變化,即就五行方面說;最初是從紀元前十一世紀追溯到紀元前二十三世紀這一千多年之間,然後歷經成周、春秋、戰國、秦漢的演變。特別在戰國與當時流行的陰陽家結合,陰陽思想逐漸滲透到儒學裹形成漢

73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90。

74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82。

75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1。

黃信二: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

代陽儒陰雜,腐蝕儒家哲學之複雜狀態。76又如董仲舒不接受《周易》系統回到《尚書》系統,彼言道:「道之大源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講永恆,抬出一個歷史上的威權認為永恆不變。方先生對此加以批判,認為從漢代起一直到今天思考只向永恆一方面看,不曉得人類生活是不斷地革新、創造,人類的社會組織不斷地擴大和變遷。如此把孔子的思想當作復古,是完全對《周易》這部書沒有體會。77簡言之,如以方先生強調《周易》與孔子詮釋之創造力為標準,董仲舒等儒者的保守觀點,即由於其思想較缺乏創造力,故被方先生視為代表文明之倒退。

(三)綜合評論

本文認為方先生重視原始儒家與強調詮釋之創造力,以《周易》發展為文明之進步,批評董仲舒等儒者的觀點代表中原文明之倒退,其方向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以下仍有兩點筆者補充的看法:

首先,原始儒家之精神在於理解人類之創造力應包含「合理性」與「宗教性」等面向;同時應避免在進入哲學時期後,即因特顯「合理化之要求」的價值觀而消除了人性中亦深具「宗教性需求」的可能性。本文認為方先生所以重視時間、重視生命存在,以及強調儒家創造力;此諸項要點實皆為同一等次觀念,皆是強調避免在哲學時期來臨後特重空間性、可檢證性理論,因而輕忽了時間性、宗教性的存在意義。如此即使人的創造性有所偏頗,進而消除了原本哲學家希望能透過某種哲學論述型態,彌補原初之神話與宗教所處理的人性需求中之功能。

其次,我們應再思考方先生為何視道德、生命、時間、創造力與宗教性為同等次之觀念。78本文認為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文化背景,即由於中國哲學特重道德與價值的特性,促使吾人反思中國人追求的目標到底是知識與理論,或是生命與修養。從歷史發展特徵看,儒道佛三家皆特重工夫論的特性,使我們發覺此民族之內在價

76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89。此外,方先生亦稱漢儒為第三期儒家,他說:「漢儒固可列為儒家之第三期,聊充附屬耳。良以其陽儒陰雜,經生煩屑……姑置之弗論可也。」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58。

77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152-153。

78方先生說:「一言以蔽之,上天之光明神力貫注人性,乃成就其內在的本來偉大,天德下貫,人德內充生故。余謂中國之人文主義,既為一種哲學統觀,復深具宗教根本意涵,其精義在是矣!」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頁105。

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

值強調對自我生命的處理,79因此其延伸而有者則是一種對深度生命的中和情感之追求;又此種追求外顯之表現,其中與個人相關者即是創造力與道德實踐,與群體相關者則是治國與平天下之理想。第二則是個人主觀上對哲學的定位,即在方先生長期浸潤中西哲學後,方先生認為僅重視邏輯思考有其弊端,特別是前述將「生命性時間」誤解為「空間性時間」的問題,將形成對中國哲學發展之窄化。因此,他方推崇原始儒學中美善合一的特性,並提醒吾人透過「哲學的制定」反思宗教時代進入哲學時代的意義,反省哲學對推動時代變革之真正功能;即以此宏觀的方式定義哲學,反對哲學潮流傾向特重知識,故其視周公與孔子的貢獻為一種道德的革命與哲學的革命。並指出成周之際的哲學意義主要在於其對神話與宗教的「正面處理」將其保留於原始儒家哲學中,而非「加以消除」。即是基於完善人性對宗教與哲學兩者的需求,進而方透過當時以「禮樂文化」為中心的哲學,而將藝術、道德、宗教三者,合一於原始儒學的詩教、禮教與樂教中,使先秦儒學充滿活力,持續影響往後兩千多年儒學的進展。

四、結語

方先生對原始儒家宗教性的研究,本文認為有下列五項意義與價值:

第一,方法論的啟示。方先生在探討原始儒家時並非僅是訓詁與考據,除了字源學方法外,方先生對神話、理性宗教與哲學的區別,以及對《周易》之圖騰意義的分析,皆彰顯了目前在中國哲學的研究上較少使用之哲學人類學方法的價值與重要性。此外,他提出「哲學的制定」(philosophical enactment)以反思宗教時代進入哲學時代時,哲學家的任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於此方法需以歷史宏觀為基礎,是故運用困難同時亦不易掌握其精神。其中之要領在於能夠觀察哲學家(原始儒家)如何能把宗教世界轉變成為哲學世界,並把宗教人轉變成為理性人的思想範疇轉換之運作歷程。具體而言,即是能觀察周公如何能對商代之宗教加以轉化,或者思考為何孔子在哲學時代開始後,需以倫理統合哲學與宗教,最後又能以此哲學

79此種強調對生命的處理與重視者,即是設法令生命整體活起來的思考方向,故而將視生命、時間、創造力與宗教性為同一等次之哲學觀念。如劉岳兵指出:「真正的宗教精神是活的精神,一切語言文字都難以闡釋,唯有通過實際的精神修養及躬行實踐的修習工夫,才能把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彰顯出來。」劉岳兵:〈方東美的哲學意境〉,《南開學報》,1997年第1期,頁37。

民族宗教法律篇答案

?
1、(单选题)《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发达地区的企业到民族自治地 方投资,应采取( )原则。
o o o o
A.无偿投资 B.盈利优先 C.互惠互利 D.无私援助
正确答案:C
?
用户选择:
2、(单选题)我国( )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o o o o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D
?
用户选择:
3、(单选题)《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 行建设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照顾作了( )规定。
o o o o
A.产品留成 B.亏损由国家补助 C.利润分成 D.对自然资源输出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
正确答案:D
? o o o
用户选择:
4、(单选题)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 )负责并报告工作。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B.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o
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
正确答案:A
?
用户选择:
5、(单选题)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符合《民族 区域自治法》规定?( )
o
A.自治机关对本地方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按照国家规定的原 则,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并须分别报国务院、省、自治 区、直辖市批准
o
B.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 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 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o
C.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国家规定设机动资金,但预备费 在预算中不得高于一般地区
o
D.国家财政体制下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由自治机关自主地 安排使用
正确答案:B
? o o o o
用户选择:
6、(单选题)我国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什么时候生效?( )
A.报国务院批准后生效 B.一经成立便生效 C.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D.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正确答案:C
?
用户选择:
7、(单选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 命令和指示, 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 家机关批准, 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那么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 起( )内给予答复。
o o o
A.九十日 B.六十日 C.三十日

第十七讲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七讲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史籍中常有“三教”之称。所谓“三教”,亦即儒教、佛教与道教。佛、道之为宗教,学术界似无异议。至于儒教是否亦属宗教,学者们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指出,“儒教”之“教”,是指教育之“教”,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有些学者则认为,儒教与佛、道二教一样,同属宗教。这里不想去评判二说孰是孰非,只准备扼要介绍一下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中看看儒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人世精神。 儒家自孔子起,就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孔子的一生,一直在实践这一主张。为了“用世”,他曾大声疾呼:“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济世”,孔子亲率弟子“斥于齐,逐于宋,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累累然若丧家之犬”(同上)。他虽然对管仲的越礼行为颇有微辞,但却推崇其“相桓公,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之仁乎?”他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论语·雍也》)其用世之心,济世之情,溢于言表。 孟子继承孔子的传统,主张“用世”,提倡“济天下”。他曾对齐王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并把自己视为“名世之士”,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同上)孟子的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来更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座右铭和

行为准则。 孔孟之后,历代儒家均提倡“人世”、“用世”,就连董仲舒那样的儒者,虽然一再声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但仍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春秋繁露·考功名》)降至宋明,理学家们更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宋明新儒学的学术重心,在于心性义理,讲修心养性、成贤作圣。但是,修养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成其为圣贤?朱子认为:“自古无不晓事之圣贤,亦无不通变之圣贤,亦无闭门独坐之圣贤。”(《宋元学案·朱子学案》)二程也主张圣贤应该是管事的圣贤,“人世”的圣贤,认为“世事虽多,净是人事。人事不叫人去做,更叫谁做?”陆九渊更以“同体大心”来说明“宇宙内事乃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分内事”(《宋元学案·象山学案》)。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把“忧世”看得比“仁”更重要,他说:“读者不知按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叶适集·赠薜子长》)。 两宋之后,有感于宋之灭亡,儒门学者对于“凭空蹈虚、高谈性命”更为深恶痛绝,明之宋濂便宣扬“真儒在用世”,主张“圭有补于世,死有闻于世(方孝孺:《送方生还宁海》);黄绾、方孝孺等更直接提倡“经世之学”,主张“以经纶天下为己任”,明言“儒者之道……无有不达乎世务而可以为儒者”(方孝孺:《庞统》)。明清之际及清代的一大批儒门思想家更大讲“经世致用”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 纵览儒学的历史发展,自先秦至明清凡两千余年,始终有一条主线贯串其中,即志存天下,积极用世。中国儒家的这种人世精神,现在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忧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为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推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校园,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在X镇小学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意义 通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无神论思想,从小学生抓起,使我镇广大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识别和抵御违法活动的能力,树立讲科学、树新风的道德情操。 二、活动的具体措施及要求 (一)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 主要内容为:《宪法》中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政策;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对正常的宗教活动提出的要求,对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等。 (二)活动形式 学校要结合实际,通过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

方式,向学生宣传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具体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堂内容丰富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课、印发一份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小资料、办好一期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板报、搞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橱窗展、组织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题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宗教活动记录。 (三)活动要求 1.目标要明确。 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使我镇广大小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了解掌握相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民族宗教意识。 2.工作要落实。 学校要结合实际,全面部署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对照要求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做好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及时上报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3.措施要细化。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学习。对小学生,主要普及有关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培养他们爱国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讲科学、讲纪律、讲道德的好品德。 对学生,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掌握《宪法》中关于民族宗教方面的规定,

中国传统宗教

汉译英: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本来就与文化难解难分,因为人类创造宗教的过程是一种更为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文化过程,它与文化一样,给人类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所以,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宗教是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的表现。 In the development ofhuman civilization ,Religionand culture have alreadybeen inextricably,Because theprocess that humancreate religion is a moreadvancedand complexprocess ofspiritual culture, and it is just like culture, providinga setof life style to human.So, broadly speaking, the history ofreligionisahumancultural history, religion is a socialand culturalphenomenon, theself-consciousnessof society, humanself-awareness,and the externalmanifestationof human nature. 英译汉:Different religions, faiths and attitudes to spirituality stand as collective and historical creations which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the various ways people have of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promise, challenge and tragedy of human life”. They are cross-cultural and internally diverse, as they interact with other cultural practices and values. 对于精神,不同宗教、信仰和态度作为集体和历史作品,它反映了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人们对承诺、挑战、悲剧的各种各样的妥协方式。他们是跨文化和内部文化的多样化,因为他们与其他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交互作用。 河南佛教学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佛学院,河南省佛教协会主办的四年制本科佛教高等院校。位于佛道圣地桐柏县龙潭河景区,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10月竣工。学院占地面积6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余平方米,具有教学、办公、生活、教学实践等功能。2011年3月正式招生,学院院长是释永信。 道教门神: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中文摘要】近年来,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的研究和争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的确立,特别是国家开始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以后,人们对传统价值意义的理解开始发生改变,人的文化认同和身心安顿等现实问题日趋尖锐复杂。由此,社会和学术界企图建立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系统来应对解决以上问题。论文的选题和意义:通过对当前国际环境分析得出,多元文化已然成为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亨廷顿据此提出了“文化冲突”的概念,儒家思想的价值和作用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在中国,历史证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须由先进的文化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要求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创新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性。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对引导儒家思想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参加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法、宗教比较、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儒家思想的宗教性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渊源及儒家思想宗教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其次,分析了宗教和

宗教性的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论证得出:儒家思想与中国原始宗教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孔子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周公,具有文化的连续性、继承性。虽然孔子对原始宗教加入了的人文关怀,但终究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制约。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神道设教具有显著的宗教性,作为儒家的代表思想的天命观继承了三代以来对原始“天”的崇拜,又更加抽象到主宰人生命运、自然世界的不可抗力、超自然力。儒家以神道设教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对天和祖先的敬畏,在其敬天法祖的思想下,对天和祖先的祭祀活 动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儒家思想有极强的内在道德超越性,使其信仰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具有宗教性和独特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伦理的指导法则,带有宗教性的禁欲等思想。但儒家思想缺少宗教所必须的宗教仪轨、宗教组织。综上所诉,儒家思想具有较强的宗教性,但不是完整意义的宗教。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About Confucianism whether for religious research and debate attention by academia.Since the 1990’s, Chinese society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s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reform and op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state policy, especially countries formally began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o locate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economy of traditional later, people value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began to change,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body and mind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2008-01-20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gel )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方面与西方精神资源相沟通并对话,另一方面由此而深化对于先秦、宋明儒学等五经传统、四书传统的认识。扬弃清世汉学,经受五四洗汰之后,始有当代新儒家重新省视东亚精神文明及其价值内核。儒学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智慧,是生命的学问。儒学是否是宗教或是否具有宗教性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宗教”的界定和对宗教的价值评价,而且涉及到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界定与评价。只有超越“绝对他者”的一元神宗教的界定方式,只有超越排斥性的、二分法的寡头人文主义的“启蒙心态”,才能真正理解“儒学是什么”、“儒家的特质是什么”和“儒学精髓与精义是什么”的问题。对于儒家道德所具有的宗教性功能的讨论,只是这场讨论的浮面的前奏,真正有意思的是关于儒家道德实践、儒家安身立命之道背后之超越理据的发掘和发挥。因此,围绕此一问题而展开的“性与天道”、“天人合一”、“超越内在”、“两行之理”、“自我转化”等方面的讨论,成为当代儒学的中心与重心。本文拟通过对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刘述先四人关于道德宗教意蕴的研究,展示当代新儒家这一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给下一世纪中国精神之继承与创新的多重启示。 一概述 本世纪曾不断发生过儒学究竟是不是哲学或是不是宗教的怀疑与争论,原因盖在于人们往往以西方思辨哲学或一元宗教作为唯一参照来评释东方儒家思想。世纪初,唯科学主义盛行,“宗教”在中国近乎成了贬词,与“迷信”打上等号。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胡适以进化论、生存竞争学说的信仰代宗教;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重佛法而不忍以佛法与宗教等量齐观;欧阳竟无亦说“佛法非哲学非宗教”。唯有处在广州、香港中西文化接触地带的康南海、陈焕章师徒,面对基督教势力的扩张,欲化儒家为儒教(孔教),但他们有太强的政治功利心,且对宗教的精神价值并无深层理解。 我国知识精英出于救亡图存、求富求强的心结,几几乎全都接受了近代西方的启蒙理性,并使之变成20世纪中国的强势意识形态。这就包括了对宗教的贬斥,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科学至上,乃至以平面化的科学、民主的尺度去衡量前现代文明中无比丰富的宗教、神话、艺术、哲学、民俗等等。其解释学框架是单线进化论,如孔德(https://www.docsj.com/doc/711799524.html,te)的“神学――形上学――科学”的三段论,特别是已成为我们几代人心灵积习的“进步――落后”的二分法。其“成见”“前识”正是以“排斥性”为特征的(排斥宗教、自然等)寡头的人文主义。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 有奖知识竞赛答题 一、单选题 1.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包头市现有()个民族。 A:43 ; B:50 ; C:55; D:51。 2. 2016年4月是包头市第()个民族政策宣传月。 A:7; B:3; C:8; D:5。 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A:2年;B:4年;C:3年;D:6年。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召开,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A:2015年;B:2009年;C:2014年; D:2016年。 5.全国共命名()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批;B:6批;C:10批;D:4批。 6.包头市有()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家;B:6家;C:1家;D:8家。

7.全国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包头有()家。 A:3家;B:6家;C:1家;D:10家。 8.鼓励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及有条件的企业在()开办职业技术学校,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 A:边疆地区 B:自治地方;C:发达地区; D:民族地区。 9.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一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政策。 A:优先录取;B:降分录取;C:加分优惠; D:单独划线。 10.()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A:尊重和保障; B:依法保护; C:鼓励支持; D:维护。 11. 2013年国家民委首批确认()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区、市、盟)”试点。 A:12家; B:16家; C:20家; D:10家。 12. 各地蒙古族祭敖包主要集中在农历()日。 A:4月18; B:6月初5; C:5月13; D:7月15。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策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 策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什么是民族平等的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什么是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人民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宗教工作的四条重要原则是什么 第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我国宗教坚持实行独立办教的原则。第三,我们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第四,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5、任免宗教教职人员有哪些程序和规定 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如伊斯兰教的伊玛目,一般应按以下程序产生: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举荐,信教群众民主评议,基层党政组织审查,县(市)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县(市)伊协聘任并颁发任职证书。宗教职人员主要从当地产生,本地确无合适人选需从外地搬请的,要经地、州(市)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宗教教职人员不能胜任宗教职务或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由当地伊协组织解聘。 6、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有那些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了,民族团结才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优势搞好沿边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国家利益与少数民族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与措施;实行“对口支援”和优惠政策,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国家从财力上保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毕业分配上实行照顾,注重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同时,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制定了计划生育和发展民族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政策。 7、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 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 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 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儒家非常重视宗教在政治、伦理上的教化功能,将儒学和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和世俗生活、百姓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儒教既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又得到自下而上的普通庶民的支持,这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并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3、道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道教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宇宙起源论。道教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此,道教徒探索了种种修炼方式,如内养功、炼丹等。 4、佛教 佛教是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古印度佛教有大乘教和小乘教两派。只注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称大乘佛教。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佛教基本思想有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和三法印

儒学与宗教之比较

儒学与宗教之比较 (张训) 摘要:提及儒学和宗教,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而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有些人认为儒学是宗教的同时,却有另外一批人反对这个观点,认为儒学不是宗教。然而,儒家是不是宗教呢事实上这是一个近、现代的课题。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几千年来,这并不成为一个问题,也没有人会质疑儒家的学者说:“你们儒家是不是宗教”但是自从明朝末年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之后,这个问题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一个时常困扰着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包括中国文化区所有的儒家学者、儒家崇信者,甚至东方儒家文化圈都包含在内,而且连西洋的学者也卷入其中,议论纷纷。本文将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产生说起,简单介绍两种对立的观点,最后作出自己的理解,以为管窥豹斑之说。 关键词:问题由来,争论的意见,神道与人道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与明朝末年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将中国儒家的思想介绍给西方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也就随之成为中西方文化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因此,至今的学术界对于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由来 西方人把孔子(Confucius)这个词输入西洋人的观念之中,是由利玛窦神父(Matteo Ricci 1552~1610)开始的,他把中文的孔夫子

一词拉丁化为Confutius。在一六九六年殷德释神父(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把Confutius改成Confucius。此后在英文和法文都采用此名,意大利文用Confucio,德文用Konfuzius,俄文用Konfutzii等等。于是儒家思想正式的传入了西方。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时候,和中国士大夫的交流中,充分显示儒释、道为三教,而且耶教(Christianity)和儒教(Confucianism)在教义上非常的接近[1] ,孔子和基督能相辅相成,他认为早期的中国人也相信上帝和灵魂不朽之说,但是朱熹的理学是无神论与唯物论,是古代儒教的腐蚀者。西洋人士对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众说纷云,但他们的目的不止于此。 理雅各布(James Legge)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和基督教的比较和描述》。他说:“我之所以谈儒、道,是在说明我们需要者乃在伟大的中国可以传基督教。真正的基督教是人类的最高形式。现在中国和其它国家的阻碍,已经不存在了。我个人深信他们会接受基督教,以便中国人自己决定自己,使他们能立足于社会规范之上。中国是英国长老会所选择的传教之区,我认为即是如此。” 他认为儒教正好是传播基督教的温床[2],所以西洋传教士的目的是使中国人成为基督徒,而“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他们在传教时所必须正视的问题。故而,西洋学者重视的是儒家思想对他们的裨益,其次才顾及儒家是否为宗教的问题。 二、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争论的两种意见之代表——任继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杜维明儒学宗教性思想探析

第23卷第3期2009年6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 ienc es) Vo l.23No.3 Jun.2009杜维明儒学宗教性思想探析* 韩国茹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要]20世纪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关于儒学宗教性的研究。第三代新儒家学者杜维明一方面继承了前辈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作出了他的创新。他关于儒学宗教性的主要观点包括两点:一是内在超越;二是一种作为群体行为的终极的自我转化。在第二点中他突出强调了社群是个人自我转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构成了他对儒学宗教性课题研究的特色。 [关键词]内在超越;终极的自我转化;信任社群 [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304(2009)03-0026-05 Studies on the Religious C haracter of C onfucianism of Du Weiming H AN Guo-ru (Depar tment o f Philosophy,Nankai U niver sity,T 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One of the m ost important issues of the study on Confucianism in20th century is about the re-lig ious char acter of Confucianism,on w hich Du Weiming,o ne o f the scholars of the thir d generatio n new-co nfucianists,not only accepts the results o f the antecessors,but also moves forw ard.Tw o ideas a-bout the r elig io us character of Co nfucianism are:one is Confucianism,bo th imm anent and transcendent, the o ther is the w isdom o f ultimate self-transfor matio n in society w hich em 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i duciar y com munity in self-cultivating,and the second idea makes his study distinctive. Key words:imm anent and transcendent;ultimate self-transform ation;fiduciary co mmunity 20世纪50年代以来,儒学宗教性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杜维明说,/讨论这个课题是及时的,乃是因为目前中国国内与海外华人正在讨论-儒家人文主义的第三期发展.问题0[1]。加之国际上正在进行着的儒耶之间的对话,儒学宗教性的研究对于世界范围内文明的发展以及宗教研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牟复礼曾经说过,/杜维明儒学观令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日益强调儒学的宗教性0[1]。杜维明的儒学宗教性理论,一方面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理论创新。 一、儒学宗教性的核心:内在超越 杜维明接受了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对于儒学宗教性的核心的阐释,即内在超越观念。他也认为儒学虽然不是有组织的宗教,不像基督教一样具有一个外在的/完全他者0(wholly other)的上帝,但是儒学却具有宗教性,有它自身的超越性观念,杜维明在不止一处提到了儒学也有它自身的超越者。/对超越者的一种诚敬的对话性的回应0[2],/儒家倡导的人文主义,既不否认也不轻视超越者0[2]。对杜维明来说这个超越者,在儒学的思想脉络里是指天、天道、诚、心等形而上的层面,特别是/诚0这个具有客观性的概念。杜维明认为这些观念是整个儒学思想的超越的支撑点。它们的超越性虽然不像上帝那样显而易见,但是它们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确实不能完全属于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宇宙(即使它们可以部分地被人体现于这个世界之内),是超越这些现实存在的。它们的意义结构与这个自然的、现实的世界的差别不能从量上加以说明,而只能是质的区别。 但是在提到这些超越者的象征符号时,杜维明 *[收稿日期]2009-02-26 [作者简介]韩国茹(1981-),女,河南新乡人,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现代新儒学研究。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答案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 姓名:单位: 1、我国56 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能够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2、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 ) A.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C.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D.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3、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 ) A.共同血缘关系 B.共同地域 C.共同心理素质 D.共同经济生活 4、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国家动乱,局势不稳,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主要是因为( )

A.我国没有民族矛盾 B.我国的民族矛盾不会引起社会动乱 C.我国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A 共同血缘 B 共同习俗 C 共同信仰 D 共同经济生活 6、我国的民族特点是:人数多;( );混居程度高。 A 大分散、小聚居 B 民族多 C 居住集中 D 居住地域广 7、( )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8、(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 共同团结进步 B 共同发展提高 C 共同繁荣进步 D 共同团结奋斗 9、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A 宪法 B 刑法 C 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民法 10、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5 个自治区,(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A30 B29 C40 D32 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 )个少数民族。 A8 B9 C10 D11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并畅谈党的民族政策好,学习上我都每堂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在短短的培训时间里,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我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此次培训可谓是精心谋划、精益求精。不仅有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更有提高工作能力的《犯罪心理学》,还有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人权法》等等,可以说教以致学,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给我们做了深入分析和讲解,让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对民族宗教知识有了更详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的工作领域更加广阔,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些都对监狱民警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次培训就是帮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获得了一笔财富,更强化了我们不断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让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作为一名年轻民警,不断获取知识、拓宽

视野、积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对我今后的工作来说,无疑将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今后,我要在本职工作中不断磨练、自我加压,勤练、苦练,将组织的信任、领导的关心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争取达到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要求,为推进监狱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