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学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4月30日

摘要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使货币定义和计量复杂化,金融创新放大了货币乘数。同时,金融创新减少了货币需求量,改变了货币内涵和需求结构。金融创新从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传导机制方面对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挑战。金融创新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金融创新对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中介目标进行着影响。金融创新使传统的传导机制受阻。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供求货币政策有效性

Title Impac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n money supply and money demand

Abstract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expanded the currency supplies main body, caused the currency definition and the measurement complication,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enlarged the currency multiplicator.At the same tim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reduced the currency demand, changed the currency connotation and the demand structure.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from the policy tool, the intermediary goal, the conduction machine-made aspect proposes the challenge to Keynes's monetary policy validity.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reduced the bank reserve against deposits mechanism function, weakened the rediscount policy effectiveness, strengthened the open market service function.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to the interest rate, the money supply, the exchange rate and so on the intermediary goal is carrying on the influence.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causes traditional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to be blocked.

Keywords Financial innovation Currency supply and demand

Monetary policy Validity

目录

1引言 (1)

2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动因 (1)

2.1 1 规避风险的创新 (1)

2.1 2 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 (1)

2.1 3 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的创新 (1)

3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2)

3.1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

3.2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1 引言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变革,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具有很大的影响。

2 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动因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对经营管理体制、市场资金交易机制、金融商品供给和组织结构等方式进行的创造性变革。通过金融商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使货币供求机制和金融体系结构改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达到高度统一,从而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创新的动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避风险的创新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进而带动利率的上升,并且波动剧烈。利率风险的上升降低了长期证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持有这种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处境被动。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创造出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可变利率存单、可变利率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等。为了防范汇率风险,推出了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利率(货币)互换等金融工具。为了防范资本市场风险,出现了对冲基金,指数化基金以及指数联结产品等。

2.2 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相继立法,对银行经营实行严格的管理和限制。金融机构为求得自身的发展,就要发掘法规的漏洞,在边缘地带推出新的业务形式。例如,美国法律规定,对储蓄可支付利息,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银行为了争取客户,20 世纪 70年代便创新了自动转账制度(ATS)。

2.3 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的创新

为适应“新经济”浪潮和 IT产业的发展,兴起了风险投资公司。为满足套利和投机动机的需求,产生了对冲基金。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和金融业兼并收购浪潮中涌现了金融集团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制度创新的两条主线:第一,金融监管当局适应金融创新形式发展,适度放松金融管制;第二,金融监管当局根据金融结构的变化,改进管制方法和

手段,以期获得在金融创新环境下的有效监管效果。

3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3.1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1.1.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

随着金融创新的继续,在混业经营的国家里,货币供给由过去的中央银行提供通货和商业银行提供存款二类主题,扩展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主题。银行、信用卡公司、IT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传统企业,都成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中央银行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货币与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加大,特性难以区分,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之间,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界限模糊,导致货币定义与计量日益困难、复杂。

3.1.2.金融创新放大了货币乘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

货币乘数反映了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既定时,货币乘数是至关重要的变量。金融创新从提高持币的机会成本和促进金融制度发达这两个方面对通货- 存款比率产生了向下的压力。一方面,金融创新提高了通货以外的金融资产报酬率,从而增大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使公众减少现金货币持有量;另一方面,由于转账结算的速度与便利程度提高,降低了银行存款的成本费用,使公众更愿意持有活期存款而相应减少现金持有量。因此,通货- 存款比率将出现大幅度下降,货币乘数反比例升高。

金融创新使定期存款比率(t)发生变化。该比率与货币乘数也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在金融创新中, 非存款性金融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市场发达,证券交易的服务日益完善,从而提高了银行存款以外其他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公众在其资产组合的调整中就会将一部分定期存款转换为证券类金融资产。若活期存款不变,定期存款减少将降低 t,加大货币乘数。但若银行在创新中也不断推出新型定期存款种类,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当活期存款不变时,该比率可能会有所上升。因此,定期存款比率(t)经常出现时高时低的情况,致使货币乘数变化不太稳定。

金融创新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提缴率下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包括 rd和 rt,它们与货币乘数m之间也是负相关关系。虽然法定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 在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中属于外生变量。然而,金融创新却对这类观点提出了挑战。由于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对不同计提对象并且根据存款的流动性不同采用差别准备金率,即对商业银行和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高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这就为金融创新减少实际计提的法定准备金提供了余地。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些逃避计提法定准备金的新型负债种类。

金融创新使银行超额准备金率(e)下降,与货币乘数也是呈反方向变化的。金融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减少了银行持有超额储备的意愿:一是因收益较高的银行放款与投资机会增多,加大了持有超额储备的机会成本;二是因同业拆借等短期资金市场十分发达,降低了借入准备金的成本而提高了便利程度。银行可以随时以低成本借入来保持其流动性需要,银行自己保持超额准备金的必要性下降;三是公众对通货的偏好减弱,银行保有库存通货的需求量下降。三方面影响之和便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超额储备比率,从而加大了货币乘数。从金融创新对这四个指标的影响看,金融创新引起货币乘数的大幅提高,并增加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影响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2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2.1.减少货币需求量,改变货币内涵和需求结构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电子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一方面相对地降低了通货在广义货币和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减弱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扩大了货币的内涵,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形式,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着广泛的替代关系,不仅外在货币对经济发生作用,而且内在货币的变动也会对利率、产出、财富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发生影响。

3.2.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金融创新使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投资性货币需求增加。交易性货币充当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媒介,它的需求受规模变量的影响较大,而规模变量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交易性货币需求有可以预测和相对稳定的特点。投资性货币需求更多的是取决于机会成本和个人预期等因素。凯恩斯(J.M.Keynes)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资本家的气血冲动。而市场利率的多变性和人们心理预期的非理性往往削弱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结论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求能在创新浪潮推动下的金融升级型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Arrau, Patricio, et al. The Demand for Mone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ssessing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M].

[2] 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 胡乃武,刘睿.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马爱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研究述评[J].内蒙古统计,2006,(3)

.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 2012-04-05 13:25:08 ] 02.04--31.设原始存款5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6%,提现率为8%,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书上的公式12-3) 存款总额=500×1/(6%+8%+6%)=500×5 =2500(万元) 派生存款总额=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2500-500=2000(万元) 02.04--32.假定中国人民银行某年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数据 为:单位:亿元 (一)各项存款 120645 企业存款 42684 其中:企业活期存款 32356 企业定期存款 5682 自筹基本建设存款 4646 机关团体存款 575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63243 农村存款 2349 其他存款 6610 (二)金融债券 33 (三)流通中现金 13894 (四)对国际金融机构负责 391 请依据上述资料计算M 1、M 2 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各是多少? 答:(1)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13894+32356+2349+5759 =54358(亿元) (2)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54358+5682+4646+63243+6610 =134539(亿元) (注解:这里是未改版前的公式,与书本上的公式有出入,请大家学习好考试用书就可以了) 03.04--31.某商业银行吸收原始存款5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交存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准备金,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其余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若无现金漏损,请计算商业银行最大可能派生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由题意可知:因为法定准备金为1000万,所以法定准备金率1000/5000=20%,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00/5000=20%。无现金漏损,表示提现率为0%,计算如下: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5000×1/(20%+20% )=12500万元 派生存款=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12500-5000=7500万元 03.07--31.若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同期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8000亿元,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为多少?如果中央银行实际提供的货币供给量为2000亿元,请问流通中每1元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 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8000÷5=1600亿元 1元货币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实际货币需求量/名义货币需求量=1600÷2000=0.8 03.07--32.假设某商业银行吸收到100万元的原始存款,经过一段时间后,银行体系最终的派生存款为300万元。若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6%,客户提取现金比率为10%,试计算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案例一: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其中,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间的倍数关系,指单位基础货币所生成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主要受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受公众行为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央行确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金融机构行为决定。 2003年12月末,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5.23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23。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公开市场证券买卖、对金融机构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及投资等渠道。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对金融机构贷款,近年来主要是外汇占款。 一般而言,在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应保持同向运动。但在具体实践中,两者的运动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一是货币政策操作最终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一段时间(时滞),如当中央银行观察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时,采取发行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收回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放慢,但由于政策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货币供应量可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较高增长速度。二是货币乘数出现变化。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时,货币乘数会随之变化,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会派生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200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快速增长的情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在补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同时,为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将超额准备金率维持不变甚至提高,银行总存款准备金随之上升,基础货币总量有所增加。但由于货币乘数随准备金率的上升而缩小,基础货币扩张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由此逐步得到控制。 思考题: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不一致时可能带来什么影响?联系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案例二:从货币供应过程看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关系 我国中央银行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向社会供应货币的。基础货币,主要由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组成。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功能,放大数倍(货币乘数)后形成货币供应量。

第四章_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四章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 1、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负债。()T 2、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很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美国官方的货币分类,应归入 M之中。()F 1 3、大众持有现金的偏好增强,货币创造乘数会下降。()T 4、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创造乘数也就越大。()F 5、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F 6、如果一个存款者从银行提取了现金,那么,银行的准备率就会下降。()T 7、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含义是,当货币量增加10%时,物价水平也会上升10%。()T 8、在长期中,货币数量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但实际国内生产总是不变。()T 9、如果货币数量为500亿,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亿,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为1/4。()F 10、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利率水平越高,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量就越少。()T 1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引起实际货币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T 12、实际货币需求增加将引起利率下降。()F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D )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2、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D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投资; D、活期存款。 3、货币的经济学定义是:( C ) M; A、通货和活期存款; B、 1 C、所有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储藏和计量单位的东西; D、A和B。 4、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在于( A )。 A、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 B、作为价值贮藏手段; C、作为商品计价单位; 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 5、下列哪一种情况是货币( A )。 A、支票存款; B、银行的支票; C、信用卡; D、大额定期存款。 6、法定通货是指:。( D ) A、由黄金作保证; B、由意大利汽车制造商作为货币制造的; C、包括货币和在银行保险库储藏的黄金; D、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一种货币。 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D )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三章货币需求与货 币供给

第三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货币市场的均衡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M=Y/V ?M: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Y:经济生活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V:货币的流通速度 ?该理论的两个特点: ?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是出于交易动机(货币作为 交换媒介的职能); ?⑵商品的价格水平独立于货币流通,是个外生经济变 量,因此不能用货币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来解释通货膨胀的产生。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在其1911年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M=PY/V 或M/P=Y/V ?M:名义货币需求数量 ?P:商品的价格水平 ?M/P:货币购买力,即实际货币需求量 ?Y:社会总产出或总收入 ?V:货币的流通速度 ?该方程中的Y取决于一国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商业信心、消费者欲 望和消费者偏好等,是个稳定的值;V取决于社会惯例(支付制度与金融制度)、消费倾向(如节约与储藏的程度)、经济发展(如工业集中度)等因素,也是个稳定的值。 ?该方程最终说明: ?⑴商品的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同方向同比例变化。即当货币 数量按某一比例增加时,商品的价格水平也按同一比例上升;当货币数 量按某一比例减少时,商品的价格水平也按同一比例下降。 ?⑵货币数量的多少最终又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理论 M=KPY ?M:货币需求量 ?K:以现金形式保留的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 ?P:价格水平 ?Y:总产出或总收入水平 ?短期内Y是个既定的外生变量。短期内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是K和P。

(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第三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随着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的兴起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家对大量金融创新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不同等原因,他们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但总体上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其主要成果集中于对金融创新动因的研究。一、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W.L.Sill)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这里的金融约束主要包括: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指政府制定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地位对企业实现最优化的限制,前者会对金融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则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方式和供求数量来影响金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外部约束的存在会使金融企业的效率降低和机会成本上升,因而要通过创新来弥补这些损失。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金融企业内部制定的利润目标、增长率目标、资产比等指标,金融企业主要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经营风险,以保证经营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克服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从而形成了对创新的需求。 西尔柏使用线性规划模型(Linear Programming Model)来解释约束诱导理论。在模型中,金融创新被认为是各种约束因子的函数,金融企业受制于金融约束引起的成本增加而产生了金融创新的需求,因而金融创新是为了降低各种约束所引起的上升成本。西尔柏还认为技术和立法也在金融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理论是从微观金融组织的行为分析入手,侧重于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以此来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但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创新涉及较少。但是,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要使创新规范化和合理化,还需要有制度创新作保障。 二、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J·Kane)提出了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Circumventive Innova-tion Theorem)。所谓“规避创新”,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和管制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行为。凯恩认为,现实中,政府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宏观局面,制定了各种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为此,会有意识地寻

银行金融创新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一)

银行金融创新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一)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吸引顾客提高利润、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金融创新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然而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本文拟从金融中介机构的角度,分析金融创新与风险二者的关系,并就金融机构角色的转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与风险防范策略。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风险防范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代理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的促动作用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国外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对金融创新实行了深入研究,有西尔伯(Wil-liam.L.Silber,1983)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凯恩(E.J.Kane,1984)的规避管制型金融创新论、戴维斯 (L.E.Davies,1971)和诺斯(D.North,1971)的制度型金融创新、希克斯(J.R.Hicks,1976)和尼汉斯(J.Niehans,1976)交易成本说、莫利纽克斯(Molyneux,1999)和沙姆洛克(Shamroukh,1999)的金融创新扩散理论等。我国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金融创新内涵实行研究的有陈岱孙、厉以宁(1991)、黄达(1992)、生柳荣(2000)等,对金融监管创新、体制创新实行研究有谢平(2001)、巴曙松(2003)等,对金融创新的经济影响研究的有潘成夫(2002)、孙伯良(2005)等。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金融创新,但无外乎是宏观、微观、中观3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考虑金融体制或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微观层面主要是指微观的金融主体为了追求利润而实行的各种创新;中观层面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本文着重研究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我们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或金融管理当局为实现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相互协调的最优化,利用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将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实行重新组合,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以及制度安排实行创造性的变革。如果以金融创新的成果表现形式来划分,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 二、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金融创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但能推动经济增长,还能推动金融发展、促动金融深化。其中,金融发展是最广义的概念,泛指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但因为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研究的重点不同,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把金融

第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习题及答案

第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习题及答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10-1章货币需求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供应量削减三分之一,会导致 ( c )。 A.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三分之一 B.交易总量削减三分之一 C.物价水平下跌三分之一 D.物价水平提高三分之一 2.费雪在交易方程式中假定( d )。 和V短期内稳定和P短期内稳定 和V短期内稳定和V短期内稳定 3.费雪交易方程式中关于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结论是 ( b)。 A.货币数量是果、物价水平是因 B.货币数量是因、物价水平是果 C.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互为因果 D.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没有因果关系 4.剑桥方程式中的M研究的是( c )。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C.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5.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b )。 A.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6.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是 ( c )。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C.谨慎性的货币需求 7.流动性陷阱是指( a )。 A.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低于“正常”水平时,人们预期债券价格(),货币需求量( c )。 A.上升,增加 B.上升,减少 C.下跌,增加 D.下跌,减少 9.在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中,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是因为( b )。 A.机会成本的存在 B.交易成本的存在 C.时间因素的影响 D.非流动性成本的存在 10.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d )。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讲:货币需求与供给 本讲内容概要 第一节货币需求 第二节货币供给 第三节货币本质 第四节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部门(个人、企业)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M d 表示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没有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即直接以名义货币来表示的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后的货币需求,即用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实际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数量论 M d V=PY 其中: 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P 表示价格水平 Y 表示一定时期产出(GDP) 意义:在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货币与价格水平等比例变化。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有三种动机 交易性动机:与收入成正比 预防性动机:与收入成正比 投机性动机:与利息成反比 M d /P=L1(Y)+L2(r)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货币需求的是一个人的永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除此以外,债券和股票收益率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收入 (2)利率 (3)其他资产的收益率 四、货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认为,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货币流通速度(V),用公式表示为 M=PQ/V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不仅表达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货币需要量

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1)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即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所需的货币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2)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就越多。 例: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强调的是()。 A.恒常收入的影响 B.资本的影响 C.利率的主导作用 D.汇率的主导作用 答案:A 例: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变量是()。 A.基础货币 B.超额储备 C.利率 D.货币供应量 答案:C 例:凯思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受未来()的影响。 A.利率不确定性 B.收入不稳定性 C.证券行市不稳定 D.国家政策 答案:A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1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和创造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由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货币存量总额。 2 货币供给量有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之分。 名义货币供给量是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 而实际货币供给量则是一定时点上剔除了物价因素影响后的货币存量。 二、货币层次 1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总量指标 M0=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广义)=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 简化版记忆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 M0+活期存款 M2(广义)= M1+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三、货币创造过程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 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资产证券化、表外业务、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市场为载体,以利率为传导机制,影响中介指标从而影响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最终实现这个政策目标。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全球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放松管制、技术发展和金融创新正在改变着经济。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影响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容 (1) 1.2国内研究现状 (1) 第2章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机理分析 (3) 2.1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的影响 (3) 2.2金融创新对货币工具的影响 (4) 2.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5) 2.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6) 2.5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总体评价 (6) 第3章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政策建议 (7) 3.1改进和完善货币政现中介目标 (7) 3.2改善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7) 3.3调整和改变货币政现工具的使用 (7) 3.4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第1章绪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资产证券化、表外业务、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市场为载体,以利率为传导机制,影响中介指标从而影响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最终实现这个政策目标。目前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对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货币政策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性,因此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1.1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容 金融创新就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即是指金融机构为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其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目的是盈利和效率;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要组合;即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的创新。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对中央银行来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中间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即调整和控制一些中间的或传导性的金融变量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如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股票价格等。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便引起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注意。国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讨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Lown,1987)的影响上;在货币上供给方面,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要点提示 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需求 2、现金交易说 3、剑桥方程式 4、流动性偏好理论 5、鲍莫尔模型 6、惠伦模型 7、资产选择理论 8、恒久收入 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 二、填空题 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学习资料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要点提示 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需求 2、现金交易说 3、剑桥方程式 4、流动性偏好理论 5、鲍莫尔模型 6、惠伦模型 7、资产选择理论 8、恒久收入 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 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 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 二、填空题 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第10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习题及答案

第10-1章货币需求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供应量削减三分之一,会导致( c )。 A.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三分之一 B.交易总量削减三分之一 C.物价水平下跌三分之一 D.物价水平提高三分之一 2.费雪在交易方程式中假定( d )。 A.M和V短期内稳定 B.T和P短期内稳定 C.P和V短期内稳定 D.T和V短期内稳定 3.费雪交易方程式中关于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结论是( b)。 A.货币数量是果、物价水平是因 B.货币数量是因、物价水平是果 C.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互为因果 D.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没有因果关系 4.剑桥方程式中的M研究的是( c )。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C.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5.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b )。 A.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6.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是( c )。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C.谨慎性的货币需求 7.流动性陷阱是指( a )。 A.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低于“正常”水平时,人们预期债券价格(),货币需求量( c )。 A.上升,增加 B.上升,减少 C.下跌,增加 D.下跌,减少 9.在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中,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是因为( b )。 A.机会成本的存在 B.交易成本的存在 C.时间因素的影响 D.非流动性成本的存在 10.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d )。 A.当期收入 B.过去的收入 C.未来的收入 D.恒久收入 11.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是对凯恩斯( a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12.惠伦的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是对凯恩斯(b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1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 c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14.弗里德曼认为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较高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相应( a)。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目录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 (2)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深化及启示 (13)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及其原因 (21)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概述 (31)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 大纲 一、金融衍生品:锋利的“双刃剑” 二、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一——巴林银行破产 1. 里森与巴林银行 2. 里森的交易策赂 3.恶瘤膨胀 4.反思: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根源 三、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二——中国航油 ( 新加坡 ) 股份有限公司的巨亏 1. “里森第二” 2. 御风术何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四、反思:衍生品是避险工具,还是灾星? 知识点汇总 T01: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T02: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一——巴林银行破产 T03: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二——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巨亏 T04:反思:衍生品是避险工具,还是灾星? 正文 金融衍生品,是指由原生性金融商品或基础性金融工具创造出的新型金融工具。它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这些合约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衍生品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 (Swap) 协议等。由于金融衍生品具有套期保值、防范风险的作用,衍生品的种类与数量在不断增加;衍生品

同时也是一种投机的对象,其交易所带来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金融衍生品:锋利的“双刃剑” 30多年来,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一方面为风险管理提供了许多非常有力的工具,与此同时,由于其所具有的强大杠杆作用,也给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它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运用得当的话,它在风险管理领域可谓是“游刃有余”;然而一旦失手就会造成重大伤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悠久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日经225指数期货交易)的失败而在顷刻之间倒闭。酿成这桩12.5亿美元巨亏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巴林银行派驻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首席交易员尼克·里森,灾难发生时年仅28岁。 事有凑巧,时隔10年,也同样是在新加坡,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也因为炒作金融衍生品失败而导致资金枯竭、资不抵债,最终不得不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新加坡)在一系列的石油期权和石油互换交易中,累计损失高达5.54亿美元。导致这桩丑闻的罪魁祸音,是时任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的陈久霖,时年43岁。 表1和表2分别是80年代以来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案例和与衍生品有关的金融危机案例。 表1: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案例

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创新(一)

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创新(一)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创新1一、背景及概念1二、创新成果1三、技术进步与国际金融新格局的形成4第二部分金融科学的发展6一、金融学分析方法数量化6二、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化7三、金融创新工程化8四、金融交易及管理电子化10第三部分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技术12一、金融工程的内涵12二、金融衍生产品的分类及创新12三、金融工程技术的分类15四、金融工程的发展趋势18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创新 一、背景及概念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利率和汇率出现了剧烈波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的旧有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失去市场,同时又给它们创造了新的潜在业务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长足发展及金融理论的突破促使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而创新成本却日益降低。在强大的外部需求召唤下,在美好的盈利前景吸引下,金融机构通过大量的创新活动,冲破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制约,导致全球金融业金融领域发生了一场至今仍在继续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形形色色的新业务、新市场、新机构风起云涌,不仅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而且还对金融体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对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金融新秩序有待形成。对于金融领域内发生的这些变革,我们将其统称为“金融创新”。 二、创新成果(1)金融工具创新从狭义上理解,金融创新通常指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的成果是极为丰富的,按照金融创新工具的功能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风险管理型创新、增强流动型创新、信用创造型创新和股权创造型创新四种。事实上以上分类也代表了金融创新的四种原动力。表1按金融中介功能分类的创新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型创新无疑是金融工具创新中最主要的一类。在八十年代,围绕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的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最为流行,其典型代表就是期货、期权和互换工具,以及用它们构造出的各种复杂的产品组合。进入了九十年代以后,诸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互换以及信用挂钩票据等以转移信用风险为核心的信用衍生工具经历了引入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并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创新的又一大热点。在1999年,在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中,金融互换、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仍然占有最主要的地位。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的增加,提高了资产持有者持有某项金融资产的机会成本,与此同时,整个社会负债水平的提高使得对债务成本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者都导致了债权、债务人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八十年代以来,银行业普遍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是增强流动型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而期货等衍生工具交易相对于现货交易具有流动性优势,也把众多的投资者从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上吸引了过来。在1999年仍然保留着这种趋势。对信贷的需求推动了信用创造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在八十年代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当中,对高杠杆债务融资的巨大需求使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家们开发出了垃圾债券,并风行一时。而针对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金融界创造出了以可转换债券为代表的一类新型融资工具,使投融资双方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从而扩大了融资规模。对于股权创造型金融创新,相对于信用创造型创新的发展较为迟缓。但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各种金融监管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强了要求,因此商业银行成为这方面创新的主要需求者和使用者。(2)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市场在近年来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首先,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由于资讯的进步,全球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外汇市场已经实现了24小时连续不断营业;欧洲货币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第二,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崛起,并在很多情况下超过了现货市场的规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早在80年代就迅速超过了有组织的交易所交易,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3)金融组织结构创新金融机构自身作为创新主体,也在不断经历着组织结构上的创新,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势头锐不可当。近两年来,美国、日本、德国的金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7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创新浪潮,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融资方式及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现代金融业发生了本质变化。目前,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和风险,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结构和运行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 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全球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放松管制、技术发展和金融创新正在改变着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够通过增加风险分担的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非对称信息和代理成本等方式提高经济效率。与从前相比,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银行提供的服务方式、金融产品甚至自身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于其它金融机构的竞争使得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和规模渐降,银行业快速向其他业务领域扩张已成趋势。 当前中国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需要货币政策与之相适应。首先,金融创新会影响金融系统效率,从而对整个经济体系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并增加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也使得市场价格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能促进经济发展。其次,一些金融创新会改变经济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方式,也会影响央行进行决策所依靠的指标信息内容,而这些指标是央行决策的基础。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能充分应对金融创新挑战。这需要对不同货币和非货币指标进行分析,构成“完全信息”框架,能够从不同的来源获得信息,并用不同方法比较核实。采取兼容并蓄和分散化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数据分析,比较全面地分析金额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含义与基本理论 (一)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额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额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前者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外表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金融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一、什么是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中种种创造性的变革。这是20世纪70年代后被广泛使用的新词汇,它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活动和金融工具在短期内集中出现的新的发展。按照这一理解,有些经济学家把历史上的金融变革都看作当时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具有必然性: 西方国家70年代以来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背景。一方面,各国大量的财政赤字和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导致了利率的上升和动荡不安,提高了那些无息和利率受限制的金融资产的机会成本,使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对金融活动在数量、质量、种类、服务上的要求都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业务活动方式、金融工具和管理条例便显得很不适应。例如对利率的严格限定,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严格区分等等,都严重地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竞争的需要使金融体系内部产生了变革的要求,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又为这种变革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 三、金融创新的内容: ①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如资料处理、票据清算、市场交易电算化、全球性电子财务管理服务等; ②金融活动中各种新工具、新方式、新服务的出现,如电话提款业务、金融期货交易、自动划转帐户、可调换债券、可转让存款证、抵押贷款证券化等; ③银行管理方面的改进,如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权宜性资金管理等; ④金融机构业务限制的放松,如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相互交叉渗透、金融联合体的形成等;

⑤国际性、区域性新市场的形成,如欧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巴林金融市场等。 四、金融创新的作用: (1)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①对投资者来说,增加了资产选择的机会,提高了持有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 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②对筹资者来说,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形式灵活化,能够满足时间不一、数量不同的资金需求。 ③对金融机构来说,扩大了资金来源和运用的规模,减少了支付成本,节约了业务处理时间,提高了效率。 ④对经济发展来说,克服了资金融通障碍,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⑤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全球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放松管制、技术发展和金融创新正在改变着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够通过增加风险分担的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非对称信息和代理成本等方式提高经济效率。与从前相比,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银行提供的服务方式、金融产品甚至自身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其它金融机构的竞争使得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和规模渐降,银行业快速向其他业务领域扩张已成趋势。 (2)实现方式: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首先,金融创新通过大量提供具有特定的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第三、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二是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其次,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金融商品种类;第三,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第四,降低了交易成本与平均成本,使投资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