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导学案动物中毒病

高三《疾病防治》复习学案 课题:动物中毒病班级:14畜牧姓名: 课型:复习课课时:3 使用时间: 编制人:李伟丽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毒定义以及常见的毒物有哪些,能列举几例中毒原因和几项主要症状。 2、掌握畜禽中毒的诊断方法有哪些,治疗原则是什么及相对应的药物。 3、能说出霉玉米中毒、黑斑病甘薯中毒、氢氰酸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有机磷中毒、食盐中毒、喹乙 醇中毒、磺胺类中毒的病因和症状;能区分氢氰酸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4、了解霉牧草中毒、棉籽饼中毒、栎树叶中毒 5、掌握有机磷中毒、食盐中毒、磺胺类中毒的治疗方法 重点:霉玉米中毒、有机磷中毒、黑斑病甘薯中毒难点:氢氰酸中、亚硝酸盐中毒 二、课前预习 1、()是毒物。 2、根据毒物来源,中毒的病因一般包括() 3、急性中毒的一般症状:突然发病,呕吐、腹痛、腹泻、鼓气、采食、反刍异常,体温() 4、畜禽中毒的一般诊断方法:()()() ()() 5、治疗原则①中和解毒:例:() ②保护性解毒:例() ③氧化解毒:例() ④吸附解毒:例() 6、霉玉米中毒(会产生的毒素是:) 母猪: 猪公猪: 症状仔猪: 鸡(蛋鸡): 7、黑斑病甘薯中毒又叫()、() 症状:多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腹部肿大,呼出()气体,粪便初期干硬,带有(),后腹泻,胸部听诊呈()呈()、湿性啰音,闻及() 8、氢氰酸中毒:①采食了()所引起。②症状:发病迅速,最快3-5分钟死亡,呼吸困难,可视黏膜潮红,瞳孔(),尸斑颜色(),有()味。 ③诊断方法:() ④特异解毒药物() 9、亚硝酸盐中毒(儿童3g即可致死,0、2-0、5g引起中毒) ①主要由于采食()引起。民间称() ②症状:呕吐,口吐白沫,流涎,体温()肌肉(),结膜( ),四肢末端发凉,紫色。血液粘稠呈() ③治疗:药物()区别氢氰酸中毒。 10、棉籽饼中毒:①病因:长期饲喂或一次大量喂给()均可引起中毒;当饲料中()缺乏时,可增加家畜的敏感性。 ②症状:磨牙、肌肉(),有的出现视力(),尿少(),瞳孔() 11、有机磷中毒 ①病因:采食了()引起。 ②症状:一般在()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病畜流涎,呕吐,吐沫,轻度出 汗,病情加重食欲废绝,(),大出汗。肌肉震颤,(),视力减弱。呼出( )气体。 ③治疗:轻度()重度() 12、食盐中毒 ①病因:() ②症状:猪() 鸡() ③治疗:首要的措施是() 轻度中毒者()中毒中毒者() 静脉注射() 13、敌鼠钠盐中毒:瞳孔(),治疗可注射() 14、磺胺类药物中毒: ①病因: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用药量大或持续时间长,添加饲料内(),使用磺胺药后,没有()就可能引起中毒。 ②症状:急性中毒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兴奋,腹泻,神经症状,产蛋(),用药超过1周时,病鸡表现沉郁、厌食、刻预增加、腹泻、鸡冠()停药以后经()产蛋才能恢复正常。粪便()。剖检课件

广87甘薯新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广87甘薯新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作者:张立新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7期 鲁山县农业局张立新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一)甘薯茎线虫病 1、病症:甘薯茎线虫病又叫甘薯糠心病、甘薯空心病。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茎蔓基部。薯块因感染来源不同,可分为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种。茎蔓发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 出现黄褐色裂纹,后变成褐色,髓部呈白色干腐,严重的基蔓短,叶变黄或主蔓枯死。 2、防治方法:严禁病种薯、病苗调运;选用抗病品种,如豫薯12号、苏薯8号;建立无 病留种田,选用无病薯种或高剪苗;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 少菌源;提倡与烟草、水稻、棉花、高粱等作物轮作;种薯可用51~54℃温汤浸种。药剂防治 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浸薯苗10min。 (二)甘薯黑斑病 1、病症:甘薯黑斑病在甘薯幼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病,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的茎蔓。育苗期染病,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枯 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病苗移栽大田后,生长弱,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 病斑,稍凹陷,初期病斑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茎基部叶片变黄 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严重时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块根以收获前后发病为多,病斑 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病薯变苦,不能食用。 2、防治方法:防治甘薯黑斑病主要以农业措施为主,实行轮作倒茬,坚持与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轮作,力避连作或与番茄、辣椒、马铃薯等作物连作。建立无病留种田,采 用高剪苗进行大田种植。药剂防治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3~5min,每千克 药液浸种薯10 000kg,晾干后入窖;或用50%多菌灵250~300倍液,浸蘸苗基部深6~10cm,维 持2~3min。 (三)甘薯根腐病 1、病症。甘薯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幼苗,先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以后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皮下组织疏松。地上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发病轻的,入秋后秧蔓上大量现蕾开花;发病重的,地 下根茎全部变黑腐烂,主茎由下而上干枯,以致全株枯死。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 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 2、防治方法。甘薯根腐病为土壤传染,田间扩展靠流水和耕作活动。一般砂土地比黏土 地发病重,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主要采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徐薯18、苏 薯7号、商薯19等。 (四)甘薯病毒病

甘薯安全贮藏技术

甘薯安全贮藏技术 甘薯组织柔嫩、水分多,在收获、运输、贮藏过程中,容易碰伤薯皮,增加病菌感染机会,同时薯块水分散失快,降低了块根的贮藏性;甘薯不耐低温,容易遭受冷害和冻害而引起烂窖。所以必须抓好收获、运输、贮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甘薯安全贮藏。 1.适时收获一般地温降至18℃左右开始,在腾茬种麦的“寒露”前后收获,留种用的夏薯在“霜降”前收获,食用薯稍晚些,但一定要在初霜前收完。种用薯和食用薯宜在晴天上午收获,中午在田间晾晒,然后严格选薯,剔除在田间遭受水浸、冷害、冻害、破损和带病的薯块,精选后于当天下午运回窖内贮藏;另外,从收获到贮藏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轻装、轻运,以免碰伤薯皮。 2.贮藏窖的准备不管是哪种窖型,都要有良好的通气设备,较好的保温防寒功能,还要结构坚固,管理方便。窖址要选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土质坚实,并且管理、运输方便的地方建窖。甘薯入窖前,将新窖打扫干净,旧窖消毒灭菌。消毒方法是,可将窖壁及窖底刮去3~4厘米,以除掉附在窖壁上的各种病菌,并在窖底撒一层生石灰;也可用硫磺熏窖,一般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10克,点燃后封闭1~2天,之后

放出烟气。消毒灭菌后,将窖底铺上6~10厘米厚干净细沙,上面再铺放5厘米厚的秸秆或柴草,紧挨窖壁再竖向摆放5~7厘米厚的秸秆,以防湿保温。 3.适时入窖甘薯要随收获随入窖,堆放时要轻拿轻放,不 损伤薯皮,薯堆中间每隔1.5米竖立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秸秆把,有利于通风、散湿、散热。贮藏量一般占窖空间的 2/3为宜。 4.贮藏期间的管理 (1)贮藏前期管理。从薯块入窖到封窖。此期甘薯呼吸旺盛,温度高,湿度大,管理上以通风降温散湿为主,防止薯块糠心、发芽和病害浸染蔓延。薯块入窖后温度保持在20℃左右,促进薯块伤口愈合,7天之后打开窖门及通风口,通风降温散湿,使窖内温度降至1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如果白天窖外温度高,可将窖口用苇席或草帘遮盖,也可昼关夜开。若遇霜冻,注意防寒。当窖温稳定在14~15℃时进行封窖。 (2)贮藏中期管理。从封窖到来年气温开始回升。此期经历时间最长,而且正处在最寒冷的季节,同时薯块呼吸减弱,产生热量少,是薯块最易遭受冷害的时期。管理上以保温防寒为主,将窖温保持在12~14℃,不低于10℃,防止薯块遭受冷害。封窖时薯堆表面铺盖30厘米左右厚的干草,有利于薯窖的保温和防寒;也可在通风口正中放一把直径10厘米的秸秆,既有利于窖内外气体交换,又可防止外界冷空气大量侵入。

甘薯无公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甘薯无公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肖利贞 摘要:论述了无公害食品甘薯的商品薯质量、安全卫生指标及产前对产地质量控制;产中实行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苗、净肥净水、控促结合与农业、物理、生物、检疫、药剂防治的综合病虫害无公害化防治技术以及产后的包装、贮存、运输.分级处理措施。 关键词:甘薯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低投入、高产出、抗旱、耐瘠、多用途即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甘薯是满足人们食物多元化、提供食品加工及能源化工原料的重要经济作物,甘薯营养丰富,除含有大量淀粉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含量十分丰富,其营养保健作用引起人们重新关注,是调剂人民生活的营养保健佳品,又是淀粉、发酵工业及生物新能源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鲜薯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地位又重新引起重视。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具有价格低廉优势的甘薯及其加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竞争力,已显示出巨大出口潜力。生产者与经销者应特别重视甘薯及其加工制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它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消费者利益,而且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我国对外出口的许多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过国际通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污染和安全问题,必须从产地质量控制和市场准入制度两个环节入手,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正因为如此,发展无公害甘薯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甘薯的无公害生产势在必行。据统计,2003年XX省已批准无公害甘薯产地有XX县双庙乡、伊川县鸦岭村和郏县纪村等8处。 1.无公害食品甘薯的商品薯质量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 无公害食品甘薯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并经国家检测机构检验合格,批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初级农产品,要求食品具备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四个特征,是绿色食品的过渡产品。 1.1商品薯质量指标甘薯商品质量包括商品合格质量、外观质量、口感质量及洁净 质量标准符合“甘薯”(ZB B23007-85)。鲜薯的检验标准遵照GB5501-85执行。 无公害甘薯内在质量要求:安全(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或将其控制在安全标准以下,不产生对人体健康任何危害)、卫生(农药残留、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优质(与绿色食品接近)、营养(淀粉加工用甘薯,要求淀粉率高;鲜食甘薯要求口感好,味道正,营养、保健)。 感官指标:鲜薯具有本品种的特征,包括外观、品质、口感等。同一品种或相似品种,鲜食商品薯要求外观好,薯块形状较好,大小均匀,皮色鲜艳,薯皮光滑,清洁不带杂,不干皱,无条沟,根眼浅且口感好。包括淀粉加工用薯均要求无明显缺陷(包括病虫害、绿皮薯、畸形、冻害、热伤、水渍、裂薯、黑心、空腔、腐烂、机械伤、发芽薯块等)不带泥土、茎叶、杂质,清洁,无污染,无异味。 1 . 2 安全卫生指标无公害食品甘薯安全卫生指标,符合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薯”(NY 5304-2005),使甘薯中各种有害、有毒物质限量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2.无公害甘薯生产技术 2.1栽植前准备 2.1.1产地选择 产地环境条件(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和“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评价准则”(NY/T5295-2004)的规定 作者简介:肖利贞(1938- ),男,研究员。XX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事甘薯育种、栽培与甘薯加工研究。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 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黑斑病又称甘薯黑疤病,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05年传入日本,1937年由日本鹿儿岛传入我国辽宁省盖县。随后,该病逐渐由北向南蔓延危害,已成为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10%,此外,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用病薯块作发酵原料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酶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精产量和质量。 症状 苗期、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受侵染的幼芽基部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后逐渐纵向扩大至3~5mm, 重时则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病苗衰弱,矮小,叶片发黄,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子囊壳和厚垣孢子)。 生长期症状:病苗移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而枯死,病轻的在接近土面处长出少 数侧根,但生长衰弱,叶片发黄脱落,遇干旱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即使成活,结薯也少。薯蔓上的病斑可蔓延到新结的薯块上,多在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

凹陷,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苦。 贮藏期症状: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直径1~5cm 不等,轮廓清晰。病部组织坚硬,可深入薯肉2~3mm ,薯肉呈黑绿色,味苦。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病菌子囊壳的颈),顶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病菌的子囊孢子)。贮藏后期常与其他真菌、细菌病害并发,引起腐烂。 病原 病原为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 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异名 有:Ceratostomella fimbriatum (Ell.& Halst.) Elliott 、 Ophiostoma fimbriatum (Ell. &Halst.)Nannf.。 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褐色或黑褐色, 寄生于寄主细胞间或偶有分枝伸入细胞内。直径约 3~5μm 。无性繁殖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 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 为9.3~50.6μm ×2.8~5.6μm 。孢子可随时萌发生出 芽管,芽管顶端再串生次生内生孢子,可连续产生 2~3次,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形成内生厚 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厚壁, 大小为10.3~18.9μm ×6.7~10.3μm 。大量产生于 病薯皮下,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需经一段时 间休眠后才可萌发。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子囊壳 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直径为105~140μm ;颈 部极长,称壳喙,长度为350~800μm 。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壁薄,成熟后自溶,子囊孢子散生在子囊壳内,潮湿时,子囊壳吸水产生 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状物。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5.6~7.9μm ×3.4~5.6μm 。见图4-1。子囊孢子形成后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在病害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6℃,适温为25~30℃。3种孢子的形成对温度要求不同,分生孢子在较低的温度下(10℃,30d)形成,厚垣孢子在较高的温度下(15℃;8d)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求更高的温度(15℃,15d ;20℃,4.5d)。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1~53℃。生长的pH 范围为3.7~9.2,最适pH6.6。3种孢子在薯汁、薯苗茎汁、1%蔗糖溶液中或薯块伤口处很易萌发,但在水中萌发率很低。 甘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易产生有性态。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似但有高度寄生专化性。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牵牛花、绿豆、红豆、四季豆、大豆、橡胶树、椰子、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植物。 病害循环 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7~9cm 深处的土壤内,病菌能存活2年以上。带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病菌附着于种薯表面或潜伏在种薯皮层组织内,育苗时,在病部产生大量孢子,传播并侵染附近的种薯和秧苗,发病轻则减少拔苗茬数,重则造成烂炕。带病薯苗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甘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甘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一、收获 (一)适时收获。无明显成熟期,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2℃-15℃时为最佳收获期。(二)注意事项 1.选择晴天收获,避免雨天收获。人工、机械起薯时要发力均匀,避免戳伤和损伤薯块。 2.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分别收获。 3.应去除薯块表面泥土,在粘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生长的甘薯,采后应及时除泥;在沙质土壤生长的甘薯,抹去甘薯表面附带的泥土即可,要注意避免伤薯。 4.田间筛选,筛选种薯时,应剔除带病虫、腐烂、损伤、不完整、有裂皮、受冻、畸形及杂薯等;筛选鲜食薯和加工薯时,应剔除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筛选过程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 5.收获后,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 6.收获、运输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05%的二氧化氯稀溶液擦拭,或0.1g/m3-0.2g/m3的二氧化氯或6g/m3-10g/m3的硫磺熏蒸等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化学方法,或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二、质量要求 (一)种薯。种薯级别分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用种,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各级别种薯质量要求 项目 允许率,% 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 纯度100.0 100.0 >99.5 >98.0 薯块整齐度≥90.0 ≥90.0 ≥85.0 ≥85.0 有缺陷薯≤1.0 ≤1.0 ≤3.0 ≤5.0 杂质≤1.0 <2.0 <2.0 <2.0 软腐病0 0 0 <1.0 镰刀菌干腐病和 腐烂 0 0 0 <1.0 茎线虫病0 0 0 ≤1.0 根结线虫病0 0 0 0 甘薯蚁象0 0 0 0 根腐病0 0 0 0 黑斑病0 0 ≤1.0 ≤2.0

甘薯脱毒技术

甘薯脱毒技术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深松改土,作成“高胖”大垄;增施农家肥,配 方施肥;品种选择;培育壮苗;适时早栽;增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对甘薯脱毒技术实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改过去一 垄二犁成垄为三犁成垄,即按行距先用大耳铧带草把深开沟,而后用 三叉齿再深松8.5cm,施肥合垄作成67cm“高胖”大垄。加厚活土层,从而达到保水、保肥、增产的目的、采取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控氮、稳磷、补钾的施肥原则。一般施优质农肥45t/hm2,甘薯专用肥 (N∶P2O5∶K2O∶B为9∶6∶17∶1)750kg/hm2或氮磷钾复合肥 750kg/hm2、选择抗逆性强、品质优良、色泽美观、耐贮耐运、产量高、市场畅销的品种,如豫薯10、北京红、烟薯16;大力推广脱毒种苗栽植、蔓,分枝较多,蔓粗中等,薯块下膨纺锤形,红皮浅黄肉。该品 种淀粉含量高,食味好,结薯集中,薯块大而整齐,抗病性较强,且 耐贮藏性好,等,其中,主要包括:改过去一垄二犁成垄为三犁成垄,即按行距先用大耳铧带草把深开沟,而后用三叉齿再深松8.5cm,施肥合垄作成67cm“高胖”大垄。加厚活土层,从而达到保水、保肥、增 产的目的、主要病虫害有甘薯茎线虫病、甘薯黑斑病、甘薯软腐病、 甘薯小象甲、小地老虎、蛴螬等,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 田间病虫害发生,等。具体材料详见: 论文关键词:甘薯;栽培技术;脱毒技术 论文摘要:分析指出脱毒甘薯种苗的应用可显著提升瓦房店市甘薯产量,总结了脱毒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松土起垄、配方施肥、品 种选择、育苗、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脱 毒技术在甘薯无公害栽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瓦房店市现有甘薯面积1万公顷左右,平均产量22.5t/hm2。多年来,瓦房店市甘薯产量始终徘徊在22.5~24.0t/hm2,主要是由甘薯病毒病 造成的。甘薯在生长过程中感染病毒病,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 种性退化,薯蔓变细,节间变长,薯小而少,薯形细长,纤维增多,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 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微米x~微米。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微米x~微米。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 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

甘薯贮藏生理与影响因素.

甘薯贮藏生理及影响因素 甘薯薯块在贮藏期间虽然因外界条件关系而强迫休眠,事实它一直进行着比其他粮食作物籽实强度大得多的生理生化活动。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其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对贮藏条件的调节,控制薯块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过程,以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一、甘薯贮藏期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甘薯的呼吸作用 甘薯在贮藏期间,其呼吸作用强弱与薯块健康程度、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呼吸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营养物质的消耗程度,呼吸强度愈大,营养物质的消耗也愈多。人们贮藏甘薯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消耗并保持其鲜度,因此通常都是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把呼吸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即所谓强制休眠。甘薯在不同条件下会出现有氧呼吸与缺氧呼吸。正常的呼吸作用消耗着甘薯体内的糖分,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改变了薯窖里的气体正常比率,而释放的热量便成为保持贮藏窖内适宜温度的主要热源。由此可见,薯块的呼吸与贮藏有密切关系。甘薯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强度不同,其释放出的热量也不同。根据窖温变化,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种薯安全贮藏。 1.薯块类别与呼吸的关系 不同类别的薯块,呼吸作用有明显差别。中国农业科学院薯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指出,夏薯的呼吸强度,贮藏前期(50天)略高于春薯,但差异不大,贮藏中期(100天)春薯的呼吸强度明显降低,比夏薯低25%以上,说明夏薯的生活力强于春薯,因呼吸而释放的热量也高于春薯,这在比较冷凉的地区有利于保持贮藏期的适宜温度。黄淮流域春夏薯区,群众习惯用夏薯贮藏留种。春薯生长期较长,生活力较弱,抗拒不良条件的能力较差,且易带病而引起腐烂。但在贮藏技术现代化和无病条件下,春薯同样可以安全贮藏。 2.贮藏时期与呼吸的关系 甘薯在正常的贮藏温度(11~130C)条件下,从收获入窖到贮藏结束这段时期内,呼吸作用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即入窖后的一个月左右,呼吸强度初期迅速达到高峰,而后又几乎呈直线下降,然后进入较长期的相对平稳阶段,到后期呼吸强度又有上升的趋势(图5-1),这

甘薯的贮藏方法

一、适时无伤收获 甘薯收获期的早晚与安全贮藏密切相关。收获过早,气温尚高,收后不能下窖贮藏。收获过晚,在田间受霜冻的甘薯易在贮藏中发生冷害。一般在气温降到15℃时便开始收获,霜前要收获完毕。 甘薯皮薄而且脆,收获和搬运时非常容易受损伤,这种损伤极易招致病菌侵染而导致腐烂。所以,甘薯贮藏前需要进行愈伤处理。 愈伤处理的具体作法是:收获后立即给予30~35℃、90%~95%相对湿度条件,并在这种条件下放置4~6天,这样可使受破坏的表面保护结构得以修复。愈伤处理应在甘薯收获后立即进行,相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愈伤期间还要注意保证足够的通风,防止C0_2的积累或缺氧,或产生凝结水。愈伤应在贮藏室或窖内进行。愈伤一旦结束,即应改为正常贮藏的温度、湿度条件,以后不再搬动,防止造成新的创伤。 二、贮藏条件 甘薯贮藏的适宜温度为13~15℃,相对湿度为85%~90%。甘薯对低温特别敏感,贮于13℃以下就会发生冷害。冷害的症状是甘薯内部变质,呈褐色或黑色,蒸熟后有异味和硬心。 三、贮藏方式与管理 1.室内贮藏可选择严密而温暖的屋子,靠墙根四周围砌一圈火道,搭一炉子用于加温,在地面上砌一囤子,囤高1~1.5米,宽1.5~2米,长度根据屋子大小和贮藏量的多少而定。囤底和四周垫适量的豆叶,起防寒保温作用。囤内摆放甘薯,入囤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剔除有病的甘薯。然后生火加温进行愈伤处理,愈伤后要通过窗上的风斗降温。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封堵门窗,在甘薯上盖6~9厘米厚的豆叶,天气寒冷时,上边再盖一层草帘防寒,并适当生火加温。 2.井窖贮藏选择地势高、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向下挖一井筒,一般直径1米左右,井筒深5~6米。井筒底部正中留一土台,再从井底向两侧水平方向挖宽约1米,高约1.5米的洞,挖进约1米以后再往大扩展成为贮藏室。贮藏室的大小可根据贮藏量多少而定。高1.5米、宽1.5米、长2~3米的贮藏室,一般可贮甘薯1 500~2000千克。井窖口要比平地高出30厘米左右,以防雨水或雪水流入窖内。贮藏室内要垫10~15厘米厚的干沙,其上放置甘薯。甘薯只能装七成满,以便留出换气的地方,否则会因湿、热而加重腐烂。工作人员下井进行管理时,要注意防止井内C02窒息。 3.棚窖贮藏一般挖宽约2米,长3~4米,深2米左右的地窖。如果地下水位过高,也可挖成半地下式,露出地面部分用土打墙。也有的挖成圆筒状,直径约2米。挖出的土垫在窖口四周,高出地面30厘米以上。窖口上架以木棍,然后再铺约30厘米厚的秸秆,秸秆上面再覆0.5~0.8米厚的土。在窖的东南角留一出入口,供通风换气使用。将甘薯由底向上逐块堆积,在甘薯与窖壁之间要围垫约10厘米厚的细软草,避免甘薯与窖壁直接接触。按近地表部位围草应加厚一些。薯堆高约1~1.3米,上面约留1米的空间。 贮藏初期采用自然通风的办法散热,但出入口一般要盖上草帘。等到窖温下降到13~15℃时,里面再盖上10~15厘米厚的干豆叶或稻壳。窖底覆土要从窖边四周向外1米远的地方开始,不使窖边土层冻结。在窖底纵横方向挖三条宽和深各约20厘米的通气沟,横沟与纵沟等距离交叉,两端沿窖壁通到薯堆的上面。通气沟上稀排木条或秫秸,注意不要被薯块堵塞。 4.屋窖贮藏屋窖的结构与普遍房屋相似,但墙壁屋顶很厚,四周密封,窗户打开,有加温用的火道,可进行高温愈伤处理。屋窖有大屋窖(贮1万~5万千克)和小屋窖两种。小屋窖的窖体小,省工省料,适合农户贮藏用,一般每窖可贮1 500~3 000千克。 小屋窖可利用旧屋的角落改建,也可以新建。一般长2~3米,宽2~2.3米。如修建半地下式,可向下挖0.7~1米再垒墙。若修建地上式,可自地面向上垒墙,墙厚0.7~1米,要垒成双层墙,中间填土或填碎草。墙高约2米,南边或东边留门。屋顶起脊,瓦顶或草顶皆可,顶厚约0.5米,房檐要包严,不能裂缝透风。前后墙要留对口窗,室内建回笼火道,室外在进火口处修建煤火灶。甘薯入窖前在窖内铺设秸秆或者其他干燥柔软的衬垫物。薯堆中间每隔1米左右放一个通气筒或高粱把。堆高1.3~1.5米,上留约0.5米空间,薯堆四周不可直接靠墙。 高温愈伤处理时,火要大,加温要猛,使窖温在1昼夜内上升至32~35℃。薯堆上、中、下都要放置温度计,每隔1~2小时检查一次温度,保持4~6天高温。高温处理后应打开窖口及对口窗,使窖温迅速

黑斑病对甘薯叶酚类物质含量PPO及PAL活性的影响-广西植物

广西植物Guihaia 32(3):406-409 2012年5月  DOI:10.3969/j.issn.1000-3142.2012.05.024 黑斑病对甘薯叶酚类物质含量、 PPO及PAL活性的影响 王景景1,刘美艳1,谢逸萍2,孙厚俊2,张 健1* (1.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21)摘 要:选用对甘薯黑斑病抗性不同的品种南京-92(高抗)和烟台-252(高感)的叶片为材料,研究黑斑病对甘薯叶总酚含量、绿原酸含量、类黄酮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受黑斑病侵染时,南京-92叶片中类黄酮含量、绿原酸含量、PAL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烟台-252,可以作为选育和鉴定抗黑斑病品种的生理指标,但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差异不显著。接种后2~8d内,南京-92叶片内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增加迅速,与烟台-25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总酚含量和PPO活性的上升速度快、保持时间长,有利于提高对黑斑病的抵抗能力。 关键词:甘薯;黑斑病;总酚;绿原酸;类黄酮;苯丙氨酸解氨酶;酚氧化酶 中图分类号:S4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42(2012)03-0406-04 Effects of Ceratocystis fimbriata on phenolics content,PPO and PAL activityin sweet potato WANG Jing-Jing1,LIU Mei-Yan1,XIE Yi-Ping2, SUN Hou-Jun2,ZHANG Jian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11116,China;2.Sweet Potato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uzhou 221121,China) Abstract:Two varieties of sweet potato including high resistance-Nanjing-92and high susceptible-Yantai-252to Cer-atocystis fimbriata were used for detection the content of total phenol,chlorogenic acid,flavonoid and the activity ofPPO and PAL in sweet potato leav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lavonoid content,chlorogenic acid content and PALactivity of Nanjing-92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Yantai-252and even reache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ormal condition,which could be regarded as 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identifying and selecting resistant variety.It was also found that total phenol content and PPO activity of two varieties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normalcondition,however,when infected by C.fimbriata,total phenol content and PPO activity of Nanjing-92increasedsharply an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Yantai-252within 2th to 8th day.The total phenolcontent and PPO activity raised speedily and maintained long period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ability to C.fimbriataof sweet potato. Key words:sweet potato;Catalysts fimbriata;total phenol;chlorogenic acid;falconoid;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olyphenol oxidase *收稿日期:2011-12-23 修回日期:2012-04-08 基金项目:中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07-012-01);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协作课题(CARS-11-B-09-A)[Supported by Special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for the Public Interests(nyhyzx07-012-01);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Task of Sweet Patato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CARS-11-B-09-A)] 作者简介:王景景(1967-),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E-mail)zzzwangjing@126.com。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zhangjian@xznu.edu.cn)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 一、病原 真菌,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菌丝稀,呈茸毛或密绒状至絮状,具环状轮纹,灰白色;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2、3细胞宽,分隔3~8个,明显。隔者多,占89%,大小48.4~59.4×4.4~5.6(um),分生孢子梗短,具侧生瓶状小梗;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杆状,梗较长,单细胞者多,大小5.5~9.9×1.7~2.8(u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两个联生,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1~11.0u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N.sanguinea子囊壳散生或聚生,形状不规则,浅橙色至棕色或浅褐色,大小289~349×276~303(um);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大小12~14.4×4.8~6(um)。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典型土传病害,但病残体和带菌有机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带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三、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温度范围21~ 36℃,最适温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易诱发此病,连作地、砂土地发病重,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重,夏甘薯发病重于春甘薯,晚栽发病重于早栽。在pH5-9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6.5-7.5最为适宜。湿热致死温度,分生孢子为52℃,10分钟;厚垣孢子为54℃,10分钟;干热72℃下,分生孢子经历12h死尽,厚垣孢子18h死尽。重病地区病菌多存在于0-20cm的耕作层内,100-110cm的土层内仍有少量存在,连栽4茬后100-110cm土层菌量接近0-20cm土层。

四、病害特征 ○1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慢,叶色逐渐变黄。○2大田期染病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发病轻的地下茎近地际处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败,分枝少,节间短,直立生长,叶片小且硬化增厚,逐渐变黄反卷,由下向上千枯脱落,最后仅剩生长点2~3片嫩叶,全株枯死。○3薯块,病薯块表皮粗糙,布满很多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病斑初期表皮不破裂,至中后期纵横龟裂,皮下组织变黑色,但无苦味,煮食后无硬心和异味。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南薯88号,济薯2号、10号,烟薯3号,徐薯2号、18号,烟薯3号、泰薯2号,鄂薯2号,海发5号,丰薯1号,南京92,郑州红4号,8148,济薯10号(78066)、济薯11号,鲁薯3号、鲁薯4号、鲁薯7号,短蔓红心王甘薯,皖84—559,商薯19、豫薯13等抗病品种。 (2)适时早栽,栽无病壮苗,深翻改土、增施净肥、适时浇水。 (3)建立三无留种地,培育无病种薯。 (4)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绿肥等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三年轮作、温水52-54℃下10分钟浸种薯和深翻改土。 (5)种薯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 倍药液浸种薯3~5 min ,lkg药液浸种薯10t,晾干后入窖。药剂浸苗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灵250~300倍药液,浸蘸薯苗基部深6~10cm,时间为2~3min。灌根处理:用96%恶霉灵3000倍药液灌根、处理土

甘薯的收获和储藏

甘薯属旋花科甘薯种蔓生性草本植物。它省水、抗旱、耐瘠薄,抗大风、冰雹,稳产性好,适应不良条件气候能力强,是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综合利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都非常高。甘薯全身都是宝,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甘薯品种很多,品种之间产量差异也很大,薯块的品质也各有不同。因此选用良种是甘薯高产栽培和提高薯块品质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土壤、肥、水及栽培条件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瘠薄地、旱地宜选用耐旱、耐瘠品种;地势低洼地区,要选用耐湿性强、茎叶不徒长、薯块短期在水渍地也不会腐烂的品种;在肥力较高的条件下,要选用茎叶不易徒长的耐肥品种。饲料用甘薯品种,要求茎叶旺盛、再生力强,生长快,叶大无苦味,薯块产量高,蛋白质、淀粉、胡萝卜素含量均高,并且适宜储藏。如丰收白、北京553等。适宜迁安市的主栽品种有冀薯98、济薯15、豫薯13、卢选1号、苏薯7号、北京553、冀薯4号、无糖1号等。 2 甘薯育苗 2.1 种薯消毒。排好种薯灌透水,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多菌灵1 000倍液喷洒种薯;种薯上床3 ~ 4 d保持35 ℃~ 38 ℃,可预防黑斑病和软腐病发生;拔苗时用杀菌剂浸根。 2.2 温度控制。高温催芽,中温长苗,低温炼苗。种薯上床后3 ~ 4 d高温催芽,保持35 ℃~ 38 ℃,而后降至29 ℃~ 31 ℃;苗高10 cm后降至28 ℃~ 25 ℃,中温长苗;拔苗前5 ~ 6 d降至22 ℃~ 20 ℃进行低温炼苗。 2.3 水分调节。排薯后灌透水,拔苗后喷小水,第2 d要灌透水,其他时间保持床面湿润,不要灌大水造成烂薯闷床。 2.4 空气调节。空气调节要结合温度控制和炼苗进行,通风降温要先开个小口,温度过高时逐步开大通风口。炼苗全部揭开薄膜在早晨进行,避免中午高温时突然降温。 3 栽培管理技术 3.1 适期栽种。甘薯的栽插期主要由温度、水分和耕作制度等条件确定。春薯须在表土5 cm 处的日平均土温为16 ℃左右时才宜栽插,也就是在晚霜以后达到18 ℃以上栽植,大致在五一节前后为适宜期。地膜覆盖促早栽培的可提前5 ~ 7 d栽植,栽后90 ~ 100 d可上市。 3.2 根据地力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配施化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控氮稳磷增钾。一般亩产3 000 ~ 4 000 kg鲜薯的地块,施有机肥3 000 ~ 4 000 kg、硫酸钾25 kg、过磷酸钙75 kg或磷酸二铵20 kg、碳酸氢铵25 kg作底肥。 3.3 深耕松土,起垄栽培。为甘薯营造深厚疏松的土壤条件,耕深20 cm以上,起垄高度15 ~ 20 cm。高水肥地区的大垄双行,垄宽73.3 ~ 80 cm,单垄种植垄宽50 ~ 60 cm;丘陵地则要小垄密植,风沙地可不起垄。起垄加大昼夜温差促进薯块膨大和养分积累,土层松软,减少气生根,一般增产10%以上。 3.4 查苗、补苗。甘薯栽插后3 ~ 4 d查苗,如发现缺苗,必须补苗,以保证全苗。补苗宜早,并要选用壮苗,在阴雨天或晴天午后进行,补苗后要浇透水并及早追肥,以利于早发根、缓苗和尽早长蔓,使苗全苗壮。 3.5 及时中耕、灌溉和排涝。中耕结合除草进行,时间在插后10 d至封垄前,一般进行2 ~ 3次,每隔10 d中耕1次。甘薯抗旱性较强,适宜土壤相对湿度60% ~ 70%,封垄前中耕除草2 ~ 3遍,栽后20 ~ 30 d遇旱浇1次缓苗水。中后期遇旱顺垄轻浇小水。甘薯怕涝,雨水大要排水。 3.6 防治病虫草害。除了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方法,还可穴施神农丹防治根腐病和线虫病。甘薯生长后期防治甘薯天蛾等食叶害虫,可用50%的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甘薯田除草可用氟乐乳油于整地后栽插前喷雾,苗后除草可用精禾草克、稳杀得等喷雾除治。

牛黑斑病甘薯中毒的防治

55555555555555555555 黑斑病甘薯中毒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5月,由于青绿饲料稀缺,存储的秸秆氨化饲料和青贮饲料,经过漫长的冬季,已经消耗将尽,因此,养殖户们就将便于贮存的块根薯类,作为这一时期的牛羊饲料,来维持牛羊正常生长。但秋季采收的薯类,经过近几个月的贮藏后,甘薯表面常寄生有甘薯酮、甘薯醇、甘薯宁、4-薯醇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耐高温的特性,即使经过蒸、煮、烤和制酒发酵等处理都不易破坏,因此,家畜食用过被以上毒素污染后的甘薯后,就会产生黑斑病甘薯中毒。 目前是黑斑病甘薯中毒的多发时期,笔者调查了几例发病牛,整理笔记如下: 1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大减。牛:反刍停止。多突然发作,气喘(呼吸每分钟可达60~100次,为胸腹式)。精神不振,食欲反刍停止,流涎,体温多数正常,少数在后期升高,可达40℃。肌肉发抖,流涎,粪干硬而带血,发病后期,出现呼吸困难、气喘、头颈伸直、鼻孔开张,多在1~2天内因窒息而死亡;慢性病例可拖延数天至1周或更长。 牛黑斑病甘薯中毒的防治 孙建萍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畜牧兽医局,云南建水654300) 1.3.8清洁工 负责运动场粪尿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 1.4员工的劳动管理 在劳动管理上,要充分调动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使劳动报酬与职工完成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相结合,实行目标管理。对销售人员制定销售量、职业规范。对育成牛、犊牛饲养工制定工作量,制定成活率、生长发育指标、饲养规程。对干乳牛、泌乳牛、育肥牛饲养工及挤乳工、送料工规定工作量和操作规程。对配种员规定工作量和繁殖指标。对技术员、场长应分别规定其职责。各岗位工作人员明白其任务和职责,各司其职。对完成饲料供应、乳牛产奶量、母牛受胎率、犊牛成活率、育成牛增重、牛病防治等有功人员,以及遵守操作规程人员,应予以奖励。 2北方地区散栏式千头牛场的结构 千头牛场的牛群结构如下:泌乳牛500头,最多达到600头。可建3~4栋散栏牛舍,每栋四列卧床约设150个卧床;产房1栋,设干乳牛床位50个和20个3×3米产栏;青年牛(15~24月龄)牛舍与育成牛(6~15月龄)牛舍各一栋,各设 150个牛位;大犊牛(3~6月龄)牛舍1栋;犊牛栏 50~100个,饲养0~3月龄哺乳犊牛,建立犊牛岛。另 外,千头牛场设一配种兽医室。 3散栏式规模奶牛场人员配置及管理的建议3.1北方地区散栏式规模奶牛场每头牛可按50~120平方米计算牛场总的占地面积,千头牛场约 需75亩到180亩,一般按120亩计算。 3.2千头牛场人员基本配置:场长1人,副场长2人;兽医配种4~6人;饲养员:犊牛1人,育成牛干 奶牛1人,泌乳牛3人,产房2人;用TMR 自动投料,饲养员和搅拌站人员3人,清粪人员2人,挤奶工4~6人;会计1人,司药兼保管1人,锅炉房1人,顶班1人,门房1人;共计35人。这样的规模奶牛场人员配置比国内传统牛场要少的多,但与国外现代千头牛场不超过10人的农场相比,我们人员仍较多,但全群千头的牛场所有员工加在一起,不宜超过 35人。 3.3要树立“场荣我荣,场辱我耻,团结进取,爱 岗敬业”的团队意识,向管理、向技术要效益。 3.4加强员工的培训:积极与当地市县畜牧主管 部门的联系,主动参与业务部门的养殖、防疫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综合素质,在奶牛饲养管理、繁殖配种、疫病防治方面有所创新。 今日畜牧兽医2014·12 56 科学养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