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一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

城市群竞争力是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课题,它从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方位切入,将研究对象(区域)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运用管理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出不同城市群发展的相对优势、劣势,为政府制定区域政策、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在外部经济危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来看,五区域分享前十,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间差距缩小;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滑,内蒙古吉林竞争力增长连续领先。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第一)、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报告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回溯计算。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分别是防城港、清远、赣州、通化、鄂尔多斯、乐山、廊坊、咸阳、澳门、大连。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发展阶段,这反映出中国城市竞相争先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城市都有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城市。 报告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八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门、杭州、中山、东莞和武汉。 企业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唐山、深圳、北京、广州、武汉、包头、绍兴和南京。

XXXX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城市排名2010---内含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及湖北各城市经济分析 2010年09月17日星期五22:01 中国网北京4月26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指出,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报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东南沿海相对下降,北部中部快速提升;五区域分享前十名,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建差距缩小;省区城市竞争力逆转,中西部省份增长迅速。 倪鹏飞表示,去年是四区域分享前十名,今年是五区域分享前十名。再细分一下,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已经有一个城市大连,沿海城市竞争力北进南退。 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

和香港发布。 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70名 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沪) 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京) 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广东1) 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广东2) 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津) 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江苏1) 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渝) 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浙江1) 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 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 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广东3) 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湖北1) 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年1月)截选 报告摘要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35.6%)。 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40.6%)和东部(39.3%)地区。 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增长迅速,但增长不均衡。IPv4地址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落后于网民的增速,IPv4地址的增速如果持续落后于中国网民的增速,未来将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发展的瓶颈因素。 CN域名和CN域名下网站增速均超过域名总体和网站总体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中国互联网资源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去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08年底,中国博客作者已经达到16200万人。 网络游戏在各个应用中排在第六位。在中小学生的应用排序中是第三的位置,网络游戏是中小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应用。 大学生使用的前三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和总体相比,网络新闻在大学生的使用序列中下降了一个位次,而网络视频则较总体提升了一个位次,排在各个应用的第四位。 根据网民使用的网络应用,结合他们的网络应用数量、在互联网的时间花费,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大序列、七大群体: ?重度用户序列:他们无论在使用的网络应用数量还是在上网时长上都远高于网民总体的平均水平。 ?网络依赖群:此群体占网民总规模的近11%,他们在各种网络应用上的群体特

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1月6日发布 本排名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两岸社会科学合作课题成果之一,本排名系统分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2011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20强,所参考的数据截止2010年10月13日。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是以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基础,并结合生态环境竞争力后计算得出。 城市经济竞争力涵盖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和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 城市文化竞争力涵盖教育实力,科技创新水平,文化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影响力,文化氛围,公民总体素质和公民意识,城市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城市社会竞争力涵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治安状况,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国际化程度和社会包容性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涵盖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盖率,生态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 1北京2上海3香港4深圳5广州 6台北7南京8大连9苏州10青岛 11无锡12佛山13重庆14宁波15杭州 16成都17武汉18澳门19天津20沈阳 21厦门22泉州23珠海24东莞25唐山 26福州27长沙28大庆29常州30西安 31烟台32潍坊33徐州34中山35济南 36鄂尔多斯37哈尔滨38长春39包头40呼和浩特 41绍兴42江门43惠州44新竹45温州 46高雄47湛江48淄博49秦皇岛50昆明 51南通52扬州53洛阳54郑州55乌鲁木齐 56威海57金华58芜湖59南宁60鞍山 61嘉兴62东营63漳州64株洲65营口 66台州67泰州68台南69镇江70马鞍山 71南昌72日照73湘潭74吉林75德阳 76太原77绵阳78兰州79宜昌80沧州 81襄阳82邯郸83延安84合肥85榆林 86桂林87淮安88柳州89岳阳90克拉玛依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深圳连续3年位居内地榜首 与去年一样,广东今年依旧2个城市进入前十:深圳排名第二,广州位居第六。这是深圳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二,居内地城市榜首。广州则从2006年起,一直徘徊在第5名和第6名。 广东其他城市中,佛山排名15位,比去年下降1名。东莞排名19位,下降4位。中山排名28位,下降5位。珠海排名29位,江门和惠州分别为61位和62位。阳江垫底,排名203名。 在中国51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中,深圳的结构、文化、开放竞争力3项分项竞争力也分摘全国第二、内地榜首的好名次。但广州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广州环境竞争力排名第38位,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41位,在广东所有入选城市中,这两项竞争力都排最后一名。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也对此有明显疑问,“广州怎么说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如果说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都这么失败,还能算前沿吗?” 河源清远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 让人惊喜的是,城市竞争力分别排名131和134位的河源和清远,在综合增长竞争力方面并列排名全国第一,这也是广东首次有城市摘得该名次。 -焦点问答 1、深圳为何连续三年内地第一? 问:深圳GDP排名全国第四,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为何其竞争力排名能连续三年位居内地第一? 章武(蓝皮书主编助理):从经济总量看,深圳确实不如这些城市,但城市竞争力考察是全面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发展成本、产业层次、生活质量等方面。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深圳的经济增长均高于上海、北京,经济效率高于上海但发展成本反而比它低,综合评比下来,深圳的分数确实是内地第一的。 2、深圳竞争力能否赶超香港? 问:深圳竞争力已经连续3年处于全国第二,内地城市第一,有无可能赶超香港,成为第一? 倪鹏飞:短期内都不太可能。两个城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中,香港有10项高于深圳,深圳只在文化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两项指标上略高于香港,可以说,香港在人才、资本、结构、综合区位、制度、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无论在局部还是整体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广州为何常年落后于深圳? 问:作为深圳的“大哥”,广州的经济总量一直比深圳大,但竞争力排名一直落后于深圳,这是为何?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cssn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主编倪鹏飞 执笔:倪鹏飞徐海东① 世界银行发布的多次评估报告指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更多报酬更高的工作机会,而这有赖于该经济体拥有良好的宜商环境,而良好的宜商环境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需求,并且能把这一需求输送出去的能力。 一、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的四个特征事实 1.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引领总体宜商竞争力 从2018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可以看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前5,第6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较为接近,竞争激烈。 表1 城市宜商竞争力前十分布 ①倪鹏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海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房地产金融。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全国宜商竞争力集聚现象显著 全国288个城市的总体宜商竞争力指数总体偏低,分化较为严重,集聚现象明显。具体将宜商竞争力按照0.2等分区间来看,有63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低于0.2,有147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2到0.4之间,占样本城市的51.04%,有60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4到0.6之间,仅有18个城市宜商竞争力大于0.6。 表2 城市宜商竞争力区间分布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3.层级越高、宜商竞争力越高、分化越低 具体一线城市(包含香港和澳门)的宜商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状态;二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状态,且内部差异最小,总体比较接近;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最低,分化也相对较为严重。 表3 各层级城市宜商竞争力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月21号,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根据蓝皮书统计排名,北京城市竞争力居内地城市首位。跟往年排名对比,北京综合竞争力首次超过上海。 数说报告 北京竞争力排名第3 蓝皮书指出,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北京位居香港、台北之后。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城市竞争力PK中,北京首次超越上海,紧随台北之后,位居第3。上海退居第4位,青岛取代大连的位置跻身前10。 东部沿海城市占七成 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位格局中,东部沿海占据七成,三成多为地级城市。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的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 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城市人口10年增2亿多 2011年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中,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较高,多集中在前100强,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本次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第10次,报告发现,过去10年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速异常迅猛。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2010年增加到了6.6557亿人,10年城市人口总量增加2亿多。此外,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速更为迅猛,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急剧变化。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10年城市化的模式不可持续。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但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二是土地过度的城市化,10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建成区面积相应增加了接近1倍;三是城市体系的偏颇,大量人口向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聚集,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比较分散。 ■报告背景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包含城市综合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指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变动,直接反映着城市各个方面的状况以及变化。 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据介绍,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用大半年时间参与了报告的调研和撰写。 ■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文化教育竞争力前三名:南京、上海和杭州 ◇医疗卫生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中国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报告

(一)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香港雄居首位,东南沿海领先,环渤海次之 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都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特区。其中名列前3位的是香港、上海、北京。这三个城市由于人口和产业的超载,以致在资源的丰度方面显示出不足,但其自然区位优势度、经济区位优势度和政治文化区位优势度方面都位居前列,因此在城市综合区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51个城市中,东南沿海的城市有25个,环渤海地区的城市有9个,这两个地区的城市数量占到了51个城市中的67%。可见,东南沿海和环渤海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城市综合区位竞争力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其中,综合区位竞争力排在前20名的城市基本上是东部沿海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如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以及内地具有区域中心性的省会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等。东部沿海的其他地级市和内地的省会城市在综合区位竞争力上相对落后。 重庆、长春和沈阳这三个内地城市之所以能够以第6、8、10名跻身前10位,是因为尽管其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优势度都不强,但资源优势度和政治文化优势度都很高,所以在综合区位竞争力中能处于前列。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资源的优势地位已越来越不重要,因此,这些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不断改善并提升自己的经济区位优势。区位优势虽然对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关联性并不强。东部沿海大部分的地级市如潍坊、绍兴、嘉兴等,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如呼和浩特、石家庄等,有的临近海洋,有的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综合区位竞争力都很强,但由于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中心性不强,因此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还是较为落后的。优越的区位固然可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但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区位条件处于劣势的城市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二)自然区位便利度:香港荣膺城市之冠,东部沿海优势明显,中心城市毫不逊色 香港、上海、天津的自然区位便利度荣膺中国内地诸城之冠。香港不仅背靠中国内地,面朝南海,拥有天然良港,扼珠江内河与南海交通的咽喉,是南中国的门户;又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南海与台湾海峡之交,是亚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冲;上海位于太平洋东部海岸的中心,长江入海口;天津毗邻渤海,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另外,苏州、厦门、青岛、广州、深圳等城市虽然没有优良的港口条件,但也临近海洋,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区位。 51个城市中,东部沿海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凭借优良的港口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充分发挥着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往的绝对优势。内地的省会城市如武汉、郑州、沈阳、西安等城市虽然没有临近海洋的优势,但由于其基本地处全国乃至区域的中心地理位置,在区域的发展中起着承南启北、连东接西的作用,也显现出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自然区位优势度明显较弱的城市主要是内地的地级市,如柳州。呼和浩特、石家庄、长沙、昆明、太原虽然也是内地的省会城市,但由于这些城市不仅没有临近海洋的便利区位,而且在全国乃至区域中也并不处于中心的位置,因此,自然区位优势度很弱。 自然区位优势作为一种静止不变的固有优势,是区域与生俱来的,因此在区域的竞争力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但随着城市开放度的提高,自然区位的绝对优势在城市的竞争力中并不具有主要的作用,例如大连、武汉、郑州等城市的自然区位优势很强,但是其综合区位竞争力却相对较为落后,因此,自然区位的优势与综合区位竞争力的关联性并不强。 (三)经济区位优势度:上海优势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足鼎立 上海的经济区位优势度位居第一,香港和北京次之。上海和北京作为历史上开放较早的通商口岸,积淀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而且其临近东部太平洋的优势使其在与国外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并有富庶的经济腹地长江三角洲;香港邻近内地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为其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北京是全国铁路、航空、通讯中心和枢纽,交通区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历时两年时间完成的《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6月22日、25日在韩国首尔和中国南京发布。 本次报告的主题为“创新:城市竞争力不竭之源”。本报告从产出的角度,使用绿色GDP规模、人均绿色GDP、地均绿色GDP、经济增长、专利申请数、跨国公司指数等6项指标数据,编制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GUCI),从多侧面比较和分析500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及其具体构成指标数据,全面了解全球城市的发展和竞争的格局,通过研究发现: 世界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首先,美欧等顶尖城市依然占据着城市竞争体系的高峰,显示无可匹敌的强劲竞争力,同时,其要素环境也表现优越,表明其未来依然有着持续引领的潜力。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其次,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心区及大都市区表现突出,增长迅速,同时,其要素环境排名普遍靠前,彰显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预示其将快速赶超顶尖城市,进入较高水平梯队。如,上海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50,排名37,提升最多达9位。且北京,上海要素排名分列全球第8和全球第15名。再次,新兴工业化国家整体城市体现大幅度提升态势,在要素环境排名中表现尤为突出,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总之,一方面,顶尖城市实力依然抢眼,另一方面,新兴城市追赶态势凶猛激烈,这种态势将刺激迅速变化的世界城市竞争力格局继续进行,而且愈演愈烈。 综合竞争力:纽约与伦敦雄踞,圣何塞与上海提升最快。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新加坡、首尔和香港。 前50强中美国占20个;欧盟占16个;中国占3个。前100名美国占38席,欧盟占33席,中国占3席。前200名美国占64席,欧盟占66席,中国占13席。中间100名亚洲有52个城市,后200名是亚洲和其他各洲的聚集地。 经济规模:中国城市演绎提升奇迹,欧美城市平庸稳中稍降。排前10位城市是:东京、巴黎、纽约、伦敦、洛杉矶、首尔、香港、大阪、墨西哥城和悉尼。 发展水平: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蝉联三甲,亚洲城市潜力巨大。排前10位城市是: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华盛顿、利兹、休斯敦、洛杉矶、日内瓦、波士顿、纽约。 经济聚集:欧洲城市独占鳌头,收入呈高度集聚化。排前10位城市是:日内瓦、纽约、芝加哥、巴塞罗那、都柏林、旧金山、澳门、首尔、圣安娜、名古屋。 经济增长:中国城市持续领先,亚洲经济迅猛增长。排前10位城市是:鄂尔多斯、包头、烟台、呼和浩特、巴库、东莞、中山、日照、惠州和威海,中国独占9席。 专利申请: 人均财富助力科技创新,中国科技创新弱势明显。排前10位城市是:辛辛那提、威尔明顿、波特兰、温莎、西雅图、帕罗奥多、魁北克、明尼阿波利斯、斯图加特和普利茅斯。美国占6个,加拿大占2个。 国际影响力: 亚洲城市迅速提升,中低收入城市国际化趋势增强。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香港、北京、巴黎、上海、莫斯科和首尔。

2014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一、2014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城市整合自身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与文化资源参与区域资源分配竞争及国际资源分配竞争的能力。 《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大系统,由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商业贸易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社会体制竞争力、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人力资本教育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形象竞争力等在内的10项一级指标、50项二级指标、217 项三级指标构成。

二、2014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 城市成长竞争力就是城市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城市的社会组织体制,展示其创新活力并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能力。 《GN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实力指数、潜力指数、活力指数、能力指数四大指标综合而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67项三级指标。

三、2014中国城市资产质量排行榜 城市资产质量的特点是:城市发展动力强、经济运行良好、财政风险可控、负债率较低、投资环境较好、城市发展具备可持续性。 《GN中国城市资产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包括城市实力指数、城市资源指数、城市财政管理与无形资产指数、城市发展动力指数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80项三级指标构成。

四、2014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排行榜 风云首脑主要特征是:具国际国内影响力,领导、决策、学习、创新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性格魅力独特,对突发事件有很强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GN中国城市首脑经营管理素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由包括个人能力、城市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环境影响力等4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构成。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文根据2003-2011年中国22个城市群城市化“投入”与“产出”数据,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模型,测度各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和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忽略污染排放的城市化效率测度往往会高估城市化的真实效率水平;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偏低,主要成因是要素资源投入冗余和污染排放过量;22个城市群在城市化效率水平、效率损失来源及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改善 的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必须坚持生态城市化理念,充分考量资源约束和环境消耗,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不断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劳动地域合理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重视创新环境培育,提高城市群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化效率提升措施。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2-0066-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2.009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扩大内需、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受资源环境约束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效率偏低[1]。相对于单个大城市“摊大饼”式平面扩张的城市化模式,以城市群为城市化推进的主体空间形态理应更具效率。但城市群高密度聚集所产生的高强度相互作用,在推动城市群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高风险的生态环境威胁[2]。根据现有研究成果[2-4],若综合权衡城市群城市化的投入、期望和非期望产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中国城市群人口、经济、社会、空间景观城市化效率均不尽如人意。如何应对未来人口、产业向高密度城市群大规模集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如何保障城市群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化效率,即以较少的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环境等投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国外学术界关于城市化效率研究成果多侧重不同城市化模式的效率差异比较分析[5-6],较少关注具体的城市化效率问题。伴随中国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效率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学术热点,在城市化效率的内涵[7]、影响因素[8]、评价方法[9]、区域差异[10-11]及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一、引言 城市竞争力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及其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计划和调控,城市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式所制定的计划;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城市竞争力不再由政府计划或工矿企业发展所左右,而是被看不见、更加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代替。所以,研究城市竞争力以及决定因素在以城市为代表区域集团化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发展及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供思路。 (1)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比国内早,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egg,Boddy,Cheshire,Jensen-Butler 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D·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

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全球竞争、美国和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又加强了城市竞争力研究。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教授从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90年代初已是国际上研究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他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存在体(区域和城市);而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斯教授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法国的经济空间管理机构也都针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的探讨不如前两个地区深入。 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

皮书发布责任声明 (一)本新闻稿经本皮书主编授权发布。 (二)本新闻稿仅代表皮书报告作者(或课题组)的观点,不代表作者(或课题组)所在单位立场,也不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立场。 (三)任何媒体、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发布皮书新闻稿。 (四)任何媒体(包括网络)、个人对于皮书新闻稿的片面解读、歪曲报道,皮书作者(或课题组)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保留一切诉诸法律的权 利。 注:本声明面向媒体,在皮书新闻稿发布时使用。 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新闻稿 News Release 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现如今,中国经济在大国城市化、大国工业化、城市转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历史机遇之下,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蓝皮书提出要重新调整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城市体系。报告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蓝皮书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同时,蓝皮书还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

系新格局。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首超香港获第一 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其中,与201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从个体城市来看,北海市成为近三年来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20强城市中,天津、厦门、郑州、长沙分别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3个位次,深圳从过去两年的第2位上升至榜首位置,上海、台北、广州在近三年来一直稳居3~5位。 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香港高居第二位,首次被深圳超越。综合竞争力分项表现稍有差异:从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来看,香港整体很好,但“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城市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香港过于看重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专业服务这五大产业,而对不少规模较小、新兴但极有潜力的产业关注不足,从长远看缺乏新型产业业态的支撑和引领。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23、29、34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强,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 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4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知识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等六大分项竞争

基于综合城市化的城市群效率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比较

一、引言与文献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涵盖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为中国城市化的反复期,表现为前进与倒退并存;改革开放后至今为第四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2002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开始超常规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工业化国家快速增长期年均1个百分点,创造世界之最。[1]Roger C K 、Yao Shimou (1999)[2]也提到中国正经历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政府的工作报告或一些学者的研究文献都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视为值得欢呼庆祝的成功,[3]许多地区纷纷提出了要加速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整体城市化水平为17.92%,到2009年底,整体城市化水平为46.59%。与此同时,在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城市化水平更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2006年,长三角的城市化水平为62.91%,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为79.48%,京津冀的京津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84%,而同期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为43.90%,[4]这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超过全国约30个百分点。 中国的城市化吸引了诸多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城镇化这一课题,虽然已经过中国学者比较系统、长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仍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5] 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可以 2012年第1期 基于综合城市化的城市群效率研究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比较* 李胜会 冯邦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14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1045106410100513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2011sz00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0B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胜会,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广东广州,510640);冯邦彦,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不是一种自生成长的城市化,而是在外部力量主导下的“粗放型城市 化”。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虚高”,很大程度上只是人口的“被城市化”; 综合城市化指数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更具内涵,反映了城市化的真实程度。通过对综合城市化效率的研究,我 国三大城市群地区综合城市化效率总体有效性不足,尤其是大城市效率水平较低,而中小城市效率水平较 高。通过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高,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低;在效 率变化上,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效率改善均优于珠三角城市群。 [关键词]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城市群效率Malmquist-DEA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1-0066-08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 告2021 第一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 2021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月30日下午在京发布。报告指出,在全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的排名中,北京位居第一,这是北京第三年蝉联榜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这份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报告显示,2021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为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往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而在宜商城市的排名中,香港、北京、上海仍牢牢占据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三甲位置。不过,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无论是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得分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持续走低,降幅分别进一步扩大至22.34%和24.08%。 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杭州、苏州、武汉、大连。其中,北京已经连续三年蝉联第一,深圳超越上海成为最大看点。报告指出,知识城市间“马太效应”凸显,排名前十的城市科研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

37.88%,前20强城市占比高达49.94%。专利指数的61.25%集中在前10强城市,高科技进出口总额的80%都集中在前10强城市。 此外,报告还指出,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深圳、北京、广州、上海四个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的前十位。其中,在交通拥堵指数中,北京市位居首位。高峰平均车速仅为22.61公里/小时,上班族高峰时段用时为畅通时段的近2倍。在空气污染指数上,石家庄位居首位。报告认为,近年来,京津冀、华南、成渝地区多个城市出现严重雾霾天气,严重危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在前十名里,北京排名第6。而在房价收入比指数方面,前三位分别是温州、北京和深圳。 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将出现一个组织上集群化、规模上哑铃型、结构上多中心、联系上网络化的城市体系。在城市组织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系;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与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第二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1

中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年》

中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xx》 中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xx》,深圳超越香港夺得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第一的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xx》(以下简称《报告》)显示,xx年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 与xx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四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七位。 此外,xx年和谐城市竞争力十强依次为:深圳、北京、武汉、上海、厦门、宁波、苏州、青岛、大连、威海。 从很多方面看,这座城市对优秀企业仍旧有强大的吸力。xx年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杭州、苏州、武汉、大连。其中北京已经连续3年蝉联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表示,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安全,大城市正面临着公共安全问题,犯罪人口的基数不断扩大。在城市商业区、城乡结合部、车站、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存在着容易导致犯罪的消极因素,从而引起治安问题。

在交通方面,全国各大城市交通普遍拥堵,交通拥堵得分均值为1.74。北京、济南、哈尔滨、杭州、大连、广州、上海、深圳等跻身中国十大交通拥堵城市。 住房压力是大城市病的典型表征。大城市住房紧张问题明显,房价高企,严重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 全国38个大城市数据显示,医疗设施短缺、看病难问题严重,平均床位数仅为36.8个/万人。 要找出城市病的病根,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报告》称,聚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带来正面的积极效应,但是城市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聚集,一旦超出合理水平,就会导致负面的消极因素增加。 国际经验显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1万人。全国38个大城市数据显示,共有15个大城市中心城区超过最优规模。 《报告》称,单靠市场力量驱动下的城市发展通常会超出最优规模而造成“城市病”等严重问题,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解决之道在哪里?倪鹏飞说,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中国将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城市联系体系。城市功能网络化,即不同城市间形成水平分工和功能互补。

国内十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一)

国内十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一) 最近,在上海市委提出的“十五”发展规划建议中,突出强调上海“十五”’时期的发展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这一思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上海经济发展的历程看,这是上海继“八五”计划期间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九五”计划期间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在取得显著成绩后所确立的一个更高层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它将全面增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龙头的地位,并为上海真正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都市打下深厚的基础。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背景上海作为全国的上海,其发展规划不仅要针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而且必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向和内在要求。从这一角度观察,我们看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态势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的重要应对战略,同时也是上海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增强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内在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主要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幼稚期,加上我国原先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层次较低,更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各地区以本地的社会经济繁荣为目的而进行自我扩张的发展模式,经济能量、产业结构比较分散、国民经济整体的专业化协作联系被割裂,各经济部门间的协调性差,产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度存在缺陷,资源有效利用遭受阻碍,巨大的经济发展潜能被压抑。这些缺陷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目前的主要特征是:发展速度不慢,经济

总量不小,但经济质量不高,综合竞争力较弱。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对我国现有经济能力进行全面整合,努力在目前已经具有的经济总量基础上增强国民经济质量,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在全球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就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在以上探索过程中,以提高我国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来构建有机的区域性、全国性的经济协调和运作体系,强化国民经济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从而带动周边地区或更大区域,乃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回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思路,正越来越被接受和实施。我国的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辐射点,及重要的产业联系与分工协作架构的组织者。(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战略性举措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出现新的格局。其特征是: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世界各国市场全方位开放,资源利用和全产体系愈益全球化配置。导致强国的竞争优势全面凸现,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获取更大利益,而弱势竞争力国家则陷入困境之中。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综自竞争力已成为在世界市场中取胜的重要法宝。适应这一国际大趋势及国内经济发展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也从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强调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有效应对我国即将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开放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