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全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3.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出现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唐中期有了火药的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4.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5.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6.唐朝流通的货币“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唐高祖下令造的,意为开辟新纪元之意。

7.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8.清朝乾隆平定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维吾尔族的。

9.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

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3.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割香港给英国,这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赔款是2100万元,不是白银而是西班牙银元,折合白银1512万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4.近代被迫开放和现代改革开放的区别:近代开放和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是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主权受到损害,以便利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现代改革开放是主权在我,是为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5.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时间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都曾侵占过北京。

6.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八国联军中的“奥”指奥匈帝国,不是奥地利,当时还没有奥地利。而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是八国,二是十一国,多了比荷西三国,《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是“保证严谨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7.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是其失败的根源。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8.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区别:近代化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近代史是指现代史之前的历史,即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历史,时间是1840年—1949年。揭开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的京师同文馆,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9.近代化探索中,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探索的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西方政治制度。

10.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身参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1.三民主义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为民国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府,其建立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高潮,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是20世纪中国经历的第一次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两次巨变指: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近现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三大事件是: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

12.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但中国近代化思想解放运动只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爱国的进步的运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

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公车上书”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质来说的。

13.洋务派和维新派异同:

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试图富国强兵。

不同: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辛亥革命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14.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5.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性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6.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不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显然其危害比《马关条约》更为严重。

17.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不是彻底胜利。

18.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结果的主力军。

1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

向;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20.几个历史转折:

(1)党史上的转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其他转折: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社会性质改变的一定是重大转折,转折不一定改变社会性质。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 (1)汉武帝的大一统 (2)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 (3)唐与吐蕃的交往 (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4、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 (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 (3)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4)四大发明 (1)孔子、百家争鸣 (2)《史记》《资治通鉴》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中共探索革命道路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2)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6、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五计划、一届人大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 9、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 (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2)50年代的中国外交

中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中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一、“基本”类 1、人的基本情形有四种:喜怒哀惧。 2、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道德和法律。 3、诚信的基本要求: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4、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 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分严重。 1 2、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二、“基础”、“基石”类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民主平等。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 6、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三、“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1、人类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A、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关系)。 B、奴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占有关系) C、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主要的阶级(租佃关系) D、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关系) E、共产主义社会:无对立阶级(平等关系) 2、历史上曾在伊拉克这一地区创造高度文明的国家是古巴比伦王国,它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的,在两河流域还诞生了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3、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刹帝利最有利 4、与古印度有关的文明: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5、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实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文明 6、为后世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欧洲字母文字的渊源是腓尼基字母。 7、我们今天使用的纪年方式是从耶稣出生这年算起的。

8、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他们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9、、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朝)、指南针(北宋) 10、从发源地来看,古代希腊文明不同于亚非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曾经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的国家有雅典和古罗马。 11、《汉谟拉比法典》地位、目的、影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制定者:汉谟拉比; 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影响:留给人类宝贵遗产,表明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2、雅典奴隶制发展顶峰的时间、执政者、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参政议政的人: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人物: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加政治的权力。(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170万年前,我国最早人类。 2、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 半坡人:黄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黄帝:“人文初祖” 炎黄联盟→“炎黄子孙”。 4、尧、舜、禹禅让。 (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巨变 1、禹建立夏—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3、春秋五霸(典故) 4、战国七雄 5、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 6、商鞅变法(内容、影响)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书同文、车同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 5、汉初休养生息 6、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正是归属中央政权(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三国鼎立:曹丕(魏),刘备(蜀汉),孙权(吴) 3、三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北民南迁和江南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逐渐赶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2、唐太宗“贞观之治” 3、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鼎盛时期 4、开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荣“渤海郡王”(东北)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漠北)边疆稳定 皮罗阁“云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远嫁松赞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高度繁荣、全面辉煌

中考生物易错点试题(及答案)

中考生物易错点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血液传染病。研究发现,成熟的疟原虫在消化和利用血红蛋白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对疟原虫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血红素),但这种有毒物质很快就会转化为无毒物质。某抗疟药物能够有效干扰这一转化过程,使有毒物质积累而杀死疟原虫。根据资料分析,该抗疟药物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是() A.疟原虫转移到人的肝脏部位后进入休眠状态 B.休眠态的疟原虫在肝脏细胞内发育成幼虫 C.疟原虫幼虫转移至血液中并在此发育成熟 D.成熟的疟原虫利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进行繁殖 2.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已成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下图甲为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图乙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关键期,每天需多吃些图甲中c、d层食物 B.图甲中c层物质在图乙h部位开始消化 C.图甲中e层物质的消化过程可用图乙中X曲线来表示 D.图乙中i处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因此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3.在四个相同的装置里分别装入等量的下表所示物质,搅拌均匀后密封,在对应温度的环境中同时放置一段时间。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装置物质温度(℃) ①酵母菌+葡萄糖+水25一30 ②酵母菌+水25一30 ③酵母菌+萄萄糖+水0一5 ④酵母菌+萄萄糖+水95一100 A.①②对照,可验证酵母菌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自葡萄糖 B.①③④对照,可验证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C.在某一时间段①中的酒精浓度逐渐增加 D.将③④重新置于25一30℃的环境中,酵母菌都能继续发酵 4.将一株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瓶中,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将其置于室外培养,测定晴

初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易错易混: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香港。 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且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5、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这是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就其相比而言主要“新”的表现。 6、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7、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革命中心的地区转移,即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西延安。 8、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吴起镇会师。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正式形成是在七七事变后。 10、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1、国共不同时期的谈判: (1)抗战时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正式合作抗日。 (2)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但没有实现合作。 两次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12、三大战役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 13、1949、4、23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并不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还没有结束。 14、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区别: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是“渡江战役”。 15、三个标志:解放战争(全面内战)开始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1949年4 月23日南京解放。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带动了民族资本开办工厂生产,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了。 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8、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20、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所有。 21、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造的完成。 22、“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2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24、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

(完整版)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易错题归纳,推荐文档

卜细胞 少,萝 ;D 成熟区,作用根吸 和 初中生物易错题归纳 一、吸水与失水 1、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吸收水和无机盐,根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下图分别表示根尖的结构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状态的示意图,请据 图回答问题: (1)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甲图中的【 D】成熟区。 (2)细胞中控制内外物质进出的结构是细胞膜。 (3)根吸收水分时,水分主要进入细胞内的结构是液泡。 (4)用糖拌西红柿,不久会有许多汁液流出,其原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大于或小于)西红柿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造成细胞失水,其状态如乙图所示。 (5)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浓度。(选填“大于”或“小于”) (6)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我们可以解释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A ) A.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细胞失水 B.土壤温度太高 C.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 2.学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 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液面升降的变化(如图一)。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外界溶液浓度。 (2)过了12小时候后观察发现: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变软;B萝卜洞里的水则变图一 变化。 卜变硬,那么,此时B萝图二发生了如图二中①(填序号)所示的 (3)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大于或小于)萝卜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 相关知识:1.在细胞的结构中,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形态的是细胞壁;控制物质进出 的是细胞膜;与吸水和失水有关的是液泡,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是叶绿体,与呼吸作用有关 的是线粒体。 2.在根尖的结构中,如图甲所示,A根冠,作用保护;B 分生区,作用细胞分裂;C 伸长区,作用根尖伸长失水 的主要器官。 二、泌尿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请根据泌尿系统结构示意图和下表中的相关信息回答: (1)人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和排出尿液,图②所示结构称之为输尿管,其主要作用是输送尿液。 (3)图③所示结构的功能是暂时贮存尿液。图中【①】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 C 液为尿液,它可以暂时贮存在【③】膀胱中,一旦有尿意,应及时排出。 (3)若某人胰岛素分泌不足,则从【④】排出的液体中可检测出葡萄糖。可用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4)如果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他有可能出现病变的是肾小管; (5)右图是尿液形成的示意图,图中①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血浆中有大分子蛋白质,而原尿中没有,这是因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没有,这是因为② 肾小管的重吸收。若化验出某人尿液中有葡萄糖,医生推断该病人的发病部位最可能是。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 甲乙丙丁 (1)水蜜桃味美汁多,生产上常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图【乙】芽接。 (2)图丙所示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其种子中能萌发成幼苗的结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3)若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康乃馨等花卉幼苗,生产上常利用的技术是图【丁】组织培养。 2. 成分 A 液(克/100 毫升) B 液(克/100 毫升) C 液(克/100 毫升) 水90 98 96 蛋白质8.00 O.03 0.00 葡萄糖0.10 0.10 O.00 无机盐O.72 0.72 1.10 尿素0.03 0.03 1.80

中考《道德与法治》易混易错点归类整理

中考《道德与法治》易混易错点归类整理 易混知识点 人民当家作主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人民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大代表。× 人民 全国人大代表有立法权、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公民有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 “直接”删去 社会主义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的经济成分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 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 国有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有经济 中国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处开放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领导力量、主宰力量、控制力量)。×重要力量(、坚定力量、中坚力量)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决定力量(领导力量、主宰力量、控制力量)。× 重要力量(坚定力量、中坚力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源泉、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 党和国家始终把民生问题、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首要工作、中心工作、工作中心、工作重心、工作重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不是根本任务) 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共同富裕。× 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科技成就、人与自然 党和国家的各种措施有利于实现各族人民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同时富裕)。× 共同富裕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2021年中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类

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 中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类 九年级部分 1、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详细体现,是自立自强必然选取,是走向成熟重要标志。 2、环境和场合变化——角色(身份)变化——责任变化 3、同一种人在同一时间有着不同责任,要学会选取责任,责任随着人毕生; 4、谁对我负责,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5、不负责任必然受到道德谴责,导致严重后果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3月2日背诵家长签字: 6、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每个公民应备素质; 7、承担责任回报:往往属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但更重要是无形精神财富; 8、承担责任,一定会获得回报,固然也一定要付出代价; 9、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富有责任心人共有情感; 10、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集中体现。 3月3日背诵家长签字: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中期(21世纪中叶),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12、制定党基本路线根据和主线出发点 根据:国内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线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主线利益。 13、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月4日背诵家长签字: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内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内容。(也是国内一项基本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解决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华。 15、实现祖国统一基本方针: “一种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政治基本:坚持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则。 两岸统一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月5日背诵家长签字: 16、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国内发展主线基点。 17、国内人口现状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其她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18、实行筹划生育,是国内一项基本国策。筹划生育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详细规定: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9.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 20、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究竟是教诲和人才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诲决定一种国家和民族将来,是一种民族最主线事业。 3月6日背诵,家长签字: 21、实现社会主义当代化具备决定意义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22、要进一步推动科教兴国,核心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决定性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是提高教诲创新能力。

七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8.司母成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易混点:1. 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2.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3. 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4.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易考点: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二、分封制,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平民、奴隶进行分封给诸侯,建立侯国,诸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封,等级鲜明,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2.经济上: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4.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5、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易混易错: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6、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易混易错:都江堰和灵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是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另外,前者是秦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法家思想顺应时局需要,受到统治者青睐。(2)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考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秦汉魏晋时期 易错易混: 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影响。 (1)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易错题归纳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易错题 归纳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初中生物易错题归纳 一、吸水与失水 1、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吸收水和无机盐,根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 要器官。下图分别表示根尖的结构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状态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甲图中的【 D】成熟区。 (2)细胞中控制内外物质进出的结构是细胞膜。 (3)根吸收水分时,水分主要进入细胞内的结构是液泡。 (4)用糖拌西红柿,不久会有许多汁液流出,其原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大于或小于)西红柿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造成细胞失水,其状态如乙图所示。 (5)根细胞吸水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浓度。(选填“大于”或“小于”) (6)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我们可以解释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A ) A.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细胞失水 B.土壤温度太高 C.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土壤 缺乏足够的营养 2.学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 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液面升降的变化 (如图一)。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外界溶液浓度。

(2)过了12小时候后观察发现:A 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变软;B 萝卜洞里的水则变少,萝卜变硬,那么,此时B 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二中 ① (填序号)所示的变化。 (3)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小于 (大于或小于)萝卜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 相关知识:1.在细胞的结构中,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形态的是 细胞壁 ;控制 物质进出的是 细胞膜 ; 与吸水和失水有关的是 液泡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是 叶绿体 ,与呼吸作用有关的 是 线粒体 。 2.在根尖的结构中,如图甲所示,A 根冠 ,作用 保护 ;B 分生区 ,作用 细胞分裂 ;C 伸长区 ,作用 根尖伸长 ;D 成熟区 ,作用 根吸水和失水 的主要器官 。 二、泌尿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请根据泌 尿系统结构示意图和下表中的相关信息回答: (1 )人 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形成 和排出尿液,图②所示结构称之为 输尿管 ,其主要作用是 输送尿 液 。 (3)图③所示结构的功能是 暂时贮存 尿液。图中【① 】 肾脏 是形成尿 液的器官。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 C 液为尿液,它可以暂时贮存在【③ 】 膀胱 中,一旦有尿意,应及时排出。 (3)若某人 胰岛素 分泌不足,则从【④】排出的液体中可检测出葡萄糖。可 用 胰岛素 制剂来治疗。 (4)如果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他有可能出现病变的是 肾小 管 ; 成 分 A 液(克/100毫升) B 液(克/100毫升) C 液(克/100毫升) 水 90 98 96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 素

物理中考历届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一

物理中考历届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一)中考逐渐接近,大家复习的怎么样?有同学反映,复习物理的时候,有一些知识点容易搞错搞混。现在,就把同学们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供同学们查缺补漏。 1.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2.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3.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2.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易错易混知识点考前必背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考点必背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3.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5.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6.我们要积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7.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 8.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9.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权益。 10.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1.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2.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13.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14.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 15.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16.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17.国家权力的行使不可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8.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19.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这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22.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23.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24.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25.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二单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2.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3.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4.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5.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6.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7.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8.行使权利有界限。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9.维护权利守程序。公民应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 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竟是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