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目标:

1、观察认识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学会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

材料用具:

泡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滴管,解剖针,培养皿。实验步骤:

1、课前准备:课前1~2天,浸泡颗粒较大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取一粒泡涨的菜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3、剥去种皮,露出两片并合着的豆瓣,是子叶。

4、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地分开两片子叶,用放大镜观察。

5、取一粒泡涨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6、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

纵向剖开。

7、用滴管在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

1、玉米粒实际上是果实,它的种皮外面生有果皮,两者紧贴在一起,不易分

开,习惯上叫它种子。

2、干种子浸泡时,如果天气较冷,则可用温水;如果天气较热,要经常换水,

以防腐烂。

3、解剖玉米种子时,一定要用培养皿垫在下面切,不要直接在桌面上切,以

免损坏桌面。

4、使用刀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实验目标:

1、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材料用具:

大豆种子40粒,有盖的罐头瓶,小勺,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胶水,清水。探究过程:

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在哪种环境下种子才能萌发呢?

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种子萌发需要、等条件。

3、探究实验的计划

取4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编号。在4只瓶中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入10粒种子,按下列处理方式操作:

(1)将1号瓶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

(2)将2号瓶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3)将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4)将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冰箱内。

几天后观察各瓶中种子萌发的情况。分析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

出结论。

4、修订计划

小组讨论,论证计划的可操作性,进行必要的修订,使计划更完善、更科学。

5、实施计划

依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作好记录。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选用实验的种子最好是当年的新种子。

2、在利用对比实验法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简单的对比实验,可不设对照,只

考虑控制因素的有无,互为对照,进行比较。

实验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标:

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材料用具:

种子若干,培养皿,纱布,温度计。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

3、制定计划

(1)选取什么样的种子作为样本?

(2)选取种子的数量应该是多少?

(3)该如何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4、实施计划

(1)发芽。选择直径为10cm的培养皿,在其底部铺上2~4层纱布或滤纸,加入适量的水,使纱布或滤纸湿润。从被监测的样品中随机抽取一定

的数量的种子均匀地摆放在纱布或滤纸上,控制好温度。

(2)记录。每天观察一次,保证培养皿内湿润,并记录萌发的种子数量。

连续观察7天左右。

(3)计算。种子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监测的种子数x100%

(4)重复。重复测定1~2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提供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以排除环境对种子发芽率

的干扰。

2、为了使抽样监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是情况,抽样时应随机选取,

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四: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菜豆种子,培养皿,纱布,根尖的永久纵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实验步骤:

1、根毛的准备

先将玉米种子浸泡24小时,吸水后放在培养皿中,加盖两层湿纱布,置于25℃条件下。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

(1)用镊子轻轻揭去种子表面的纱布,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密密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一段幼根。

3、用肉眼观察根尖

4、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

注意事项:

1、用种子培养生根时,培养皿内要经常加适量的水,以保持湿润。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时,动作要轻,不要触碰根毛,以免影响继续观

察。

3、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由于标本较大,需慢慢上下移动切片,依次

看到每一部分的结构。

实验五:探究根靠哪部分生长

活动目的:

探究植物的根是靠哪部分生长的。

材料用具:

已生根的幼苗,笔,废物缸。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植物根的生长主要是靠哪部分生长伸长的?

2、作出假设

植物根的生长主要是靠根尖生长伸长的。

4、设计探究的实验过程

(1)取菜豆种子使其萌发。

(2)当幼根长到1.5cm左右时,在幼根上面间距相等的细线。

(3)继续培养,让幼根继续生长。

(4)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细线间距离的变化。

(5)分析结果得出根靠哪部分伸长生长的结论。

注意事项:

1、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变量要单一。

2、实验设计还应注意要严格对照。

3、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细心、认真,不要损伤根尖。

实验六: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活动目的:

1、尝试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吸收水分的能力。

2、通过比较、探究,发现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材料用具:

几株大小相似的植物,豌豆或其他带有比较完整根的植株。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2、作出假设

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毛。

3、设计探究的实验过程

4、实施实验设计

5、记录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6、结果分析

7、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变量要单一。

2、实验设计还应注意要严格对照。

3、实验要有重复,以求更加准确。

实验七: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活动目的: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材料用具:

植物的块茎,小刀,清水,食盐,白糖,量筒,天平等。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植物细胞能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水分交换?植物细胞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失水,什么样的环境中吸水?

2、作出假设

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3、制定计划

(1)选择几个大小差不多的植物块茎,编号并做标记。

(2)准备出5种不同液体:清水、稀盐水、浓盐水、稀糖水和浓糖水。

(3)在不同块茎上的洞中分别加入以上5种液体,并做好标记。

(4)在洞口加上保鲜膜以防止水分蒸发。

(5)将块茎洞中的液体用吸管完全吸出来,放在量筒中比较,观察吸出来的液体比原来加进去的液体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6)在彻底吸干洞中的液体后,将块茎放在天平上称量,对比处理前的称量结果,看看每一块块茎的重量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

4、实施计划

按照计划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结果。

5、分析结论

认真统计记录的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所选择的块茎状态应该一致,不能将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取来的不

同植物块茎混在一起做实验。

2、在比较不同处理后块茎重量的变化幅度时,应该考虑到块茎本身大小

的影响。

实验八:区分芽的类型并观察芽的结构

实验目的:

1、了解芽的种类,了解叶芽的结构。

2、通过观察叶芽的结构,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用具:

着生叶芽的杨柳枝条,叶芽,放大镜,刀片,镊子。

实验步骤:

1、区分芽的类型

(1)观察杨树的枝条,就能看到枝条上明显地分出节和节间,每个节上有叶痕。

(2)观察侧芽着生的部位,观察侧芽排列的顺序。

(3)观察顶芽着生的部位,观察芽的外观。

(4)仔细观察,分辨出叶芽和花芽。

2、观察芽的结构

(1)取一个叶芽,用刀片吧侧芽纵剖开,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再用放大镜观察芽的芽轴、幼叶、叶原基结构及各自的着生部位。

(2)用镊子仔细去掉幼叶,观察在每个幼叶的叶腋部都生有的芽原基结构。

(3)用镊子去尽所有的幼叶后,观察在芽轴的顶端露出什么的生长点结构。

(4)标注个部分名称,并分析枝条的各部分是由芽的哪些结构发育来的。注意事项:

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

2、注意对照挂图进行观察。

实验九: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2、通过实验结果理解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

材料用具: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透明的塑料片或薄膜,曲别针,酒精,小烧杯,大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滴管,试管夹,镊子,清水,碘液,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1、植物材料的处理

实验前一天,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内原有德尔淀粉运走、耗尽。用剪刀将黑纸剪成一定样式,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再用曲别针夹住,在同一个叶片的另一个部位按照同样方法夹一个用透明的塑料片或薄片。把花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2、验证绿叶产生淀粉

(1)摘下经过处理的叶片,取下黑纸片和透明塑料片。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进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隔水加热。

(3)撤去并熄灭酒精灯,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

(4)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用滴管向叶片滴加碘液,放置几分钟。

(5)用清水把碘液冲掉,仔细观察叶色的变化。

注意事项:

1、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时,一定要隔水加热。

2、酒精极易燃烧,在加热大烧杯时,一定要加石棉网。

3、隔水加热需要一定时间,要认真观察绿叶的颜色变化。

实验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活动目的:

确定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材料用具:

天竺葵,大广口瓶,小烧杯,盐酸,石灰石,25%的氢氧化钠溶液,凡士林等。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作出假设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3、制定计划

(1)植物材料的处理

①取三盆在黑暗条件下放置两天的天竺葵,放在三个编好号的玻璃钟罩

的底座上。

②1号在底座上放一个培养皿,向培养皿中加入25%的氢氧化钠溶液,

盖上钟罩,并用凡士林密封钟罩与底座之间的缝隙。

③2号在底座上放一个培养皿,向培养皿中加入5%的盐酸,在盐酸中放

入石灰石,迅速盖上钟罩并密封。

④3号钟罩内的培养皿中直接放些水,作为对照。

(2)观察结果

将三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过几个小时后,将钟罩取下。从三株植物上各取一个叶片,脱去叶绿素,加碘水染色,比较三个叶片的颜色有什么差别。

4、实施计划

5、分析结论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用的钟罩较大、较重,又是玻璃制品,要轻拿轻放。

2、盐酸和氢氧化钠都会伤害皮肤,一旦沾到身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

3、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一定要在二者混合后迅速盖上钟

罩,以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漏到外面。

实验十一:徒手制作叶的横切临时装片并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目的:

1、练习制作徒手切片。

2、学会识别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和气孔等结构,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

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

3、初步学会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材料用具:

新鲜的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笔毛,小块木板,叶片的永久横切片等。

实验步骤: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注意事项:

1、切片有横切和纵切之分。

2、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并注意安全,防止割伤手指。

3、撕取的叶片下表皮不宜太大,以免临时装片出现气泡。

实验目的:

1、尝试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

2、运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来解决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注植物呼吸和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4、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材料用具:

广口瓶,新鲜树叶,干树叶,沾有煤油的小木条或带铁丝的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小烧杯,废物缸。

实验步骤:

1、取两只同样的无色透明的广口瓶,分别标记A、B。

2、把数量相等的新鲜树叶和干树叶分别放入广口瓶A、B中,盖上瓶盖,用

凡士林封住,而后勇黑布把整只广口瓶罩住,放在适宜的条件下。

3、过了24小时后,用火柴点燃沾有煤油的细木条,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

的沾有煤油的细木条伸入瓶内。

4、观察两只瓶中细木条的火焰是否有变化。

5、打开两广口瓶盖,向A、B两广口瓶中各注入5ml石灰水,轻轻摇晃后,

分别倒入两只空烧杯中,仔细观察两杯石灰水有无变化。

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分工协作,两个对照实验要同时进行。

2、实验中药注意安全,用完的细木条一定要熄灭。

实验目的:

1、观察已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鉴定呼吸的产物。

2、了解呼吸作用所需的条件。

材料用具:

已萌发的植物种子,炒熟的种子,三角瓶,橡胶塞,玻璃弯管,橡胶管,澄清石灰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

(1)将吸水后开始萌发的种子和等量炒熟的种子分别放在甲、乙两个三角瓶中,并加入少量水。

(2)在两个三角瓶口上都加橡胶塞,在每个橡胶塞上打两个小孔,一个小孔插入小漏斗,另一个小孔插入玻璃弯管,与玻璃弯管连通的橡胶管

插到试管里的澄清石灰水中,橡胶管与试管之间用棉花塞住。

(3)将甲、乙两整套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观察试管里的橡胶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4)拔下甲、乙两装置胶塞上的小漏斗,分别插入温度计,一直插到种子种,测定萌发的种子及炒熟的种子内部的温度。

(5)分析实验结果

2、呼吸作用的条件

(1)在三角瓶中放入大量干种子,不要放水,观察石灰水有没有反应。

(2)在三角瓶中放入大量煮熟的种子,观察石灰水有没有发生变化。

(3)在三角瓶中放入萌发的种子,然后将整套装置放在低温条件下,过一段时间观察。

(4)三角瓶中放入萌发的种子,且加入足够的水。

(5)分析上述实验中的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注意事项:

1、整套装置中,橡胶塞与三角瓶、漏斗、玻璃管之间应该是密闭的,不要留

有空隙。

2、从漏斗中加入的清水不能太多。

实验十四:探究叶的蒸腾作用

实验目的:

1、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蒸腾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对蒸腾作用这种生理现象的分析推理,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材料用具:

盆栽植物,透明塑料袋,细绳,凡士林。

实验步骤:

1、在同一株植物上选两枝大小相似的枝条,将一枝条上的所有叶片两面涂上

凡士林,另一枝不做任何处理。

2、分别用A、B两个干燥、透明、无色的塑料袋套住这两枝枝条,并用细绳

扎紧袋口。

3、2小时后,观察这两个塑料袋内壁上是否有水珠形成。

结果及分析:

结论:

注意事项:

1、塑料袋应选干燥、无色、透明的。

2、实验装置尽量放在温暖的向阳处。

实验十五:观察细菌形态

实验目的:

1、通过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

能力。

2、通过细菌与人类关系的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获取课外生

物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态度。材料用具:

细菌三型涂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安放。

2、对光。

3、观察。

4、区分细菌形态。

(1)球菌

(2)杆菌

(3)螺旋菌

注意事项:

1、用高倍物镜观察时,由于高倍镜离玻片标本较很近,稍不小心,镜头就会

碰到玻片,两者都可能受损,所以要特别小心。

2、细菌很微小,所以观察要仔细。

实验十六: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实验目的:

1、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

2、认识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3、学习青霉的简单培养方法。

材料用具:

干酵母,2%的葡萄糖水,发霉的馒头或橘皮,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稀释的碘酒,吸水纸,纱布,白纸,抹布,废物缸等。

实验步骤:

1、酵母菌和霉菌的培养

酵母菌可以利用面包制作的干酵母,加入2%的葡萄糖水,溶解后待用。

霉菌从发霉的馒头或橘皮上提取,青绿色的是青霉,橘黄色的是黄曲霉。

2、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1)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酵母菌液,加盖玻片制作临时装片。

(2)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酵母菌为无色、卵形的单细胞生物。

(3)在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在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

(4)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5)在视野中仔细寻找,可以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1~2个或更多的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3、观察青霉和曲霉

(1)用解剖针挑取一点带有孢子的青霉或曲霉菌丝,制作临时装片,用低倍镜观察。

(2)观察青霉或曲霉的菌丝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横隔,整个菌丝由多少个细胞组成。

注意事项:

制作临时装片时,可在载玻片上先滴少许水,并均匀涂布,使载玻片湿润,这样菌丝和孢子可黏附在载玻片上,便于观察。

实验十七:观察蘑菇及其孢子

实验目的:

1、观察识别蘑菇的结构。

2、观察蘑菇的孢子及产生的部位。

3、了解蘑菇的生殖方式。

材料用具:

新鲜蘑菇,培养皿,白纸,放大镜。

实验步骤:

1、观察蘑菇的形态

(1)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区分各部分的结构。

(2)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

(3)思考其地下丝的作用。

2、观察蘑菇的孢子

(1)取一较大成熟的新鲜蘑菇,从菌柄上将成熟的新鲜蘑菇菌盖剪下来。

(2)让菌褶一面朝下,放在白纸上。

(3)用培养皿扣上,以免散落的孢子被风吹散。

(4)第二天,拿开培养皿和菌盖,观察白纸上是否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线状孢子印。

(5)孢子印是由菌褶上散落下来的孢子组成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

注意事项:

1、所选新鲜蘑菇要成熟的。

2、蘑菇不要用浸过水的。

3、实验的放置过程中一定要加盖,观察时要注意防风。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化学实验报告单模板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853 化学实验报告单模板Template of chemical experiment report

化学实验报告单模板 xx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高xxxx届x班 固体酒精的制取 指导教师:xxx 实验小组成员:xxxx 实验日期:xxxx-xx-xx 一、实验题目: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250ml烧杯三个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

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O~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 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 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3 、温度的影响:见下表: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制得固体酒精;在30 度时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两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体酒精,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实验结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 篇一: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 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 磁铁的磁力。实验步骤: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 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 的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 磁铁的磁力。 实验结果: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 明它的磁力大一些。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 明它的磁力大一些。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六、一班时间 2011.10.21 实验类型分组:(演示:

(∨ ∨ ))实验名称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2根导线、指南针猜测: 电和磁有关系一、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 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桌面上放一个指南针,是指 针保持正常。 3、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 磁针指的方向一致。 4、接通电流,看看指南针有何变化?断 开电流看看指南针有何变化?反复做几次,看看结果如何。 5、在短路的情况下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效果会怎样?二、通电线圈 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做一个线圈(10 圈左右在)。 2、 给线圈通上电,然后移向指南针,改变不同的放法,看看线圈如 何放,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制作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能够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评定等级:优 秀 指导教师:康天旺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六、一班时间 2011.10.25 实验类型分组:(演示:(∨ ∨ ))实验名称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 大头针、指南针实验器材: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1、唾液能消化淀粉的验证实验: 实验仪器: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实验过程: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晃,使其均匀混合。将两个试管放入温度为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中。过一会儿,分别往两个试管中放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淀粉液没有变化,没有加入唾液的淀粉变蓝了。 实验结论: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的实验 实验仪器:水槽、玻璃吸管、集气瓶、烧杯、蜡烛、澄清的石灰水、火柴等。 实验一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 2 把瓶盖声上的玻璃片打开一个小口,将燃烧着的火柴慢慢放入瓶,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一现象: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实验一结论:呼出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二步骤: 1、按课本中的装置,经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石灰水有变化吗?(没有变化) 2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石灰水有变化吗?(有变化)这说明什么? 实验二结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概括出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推想出人体需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凸透镜成像 实验仪器: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点燃的蜡烛放于凸透镜和纸屏中间,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3、研究像的大小与成像的规律是怎样的? 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1、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3、当凸透镜距纸屏和距蜡烛相等时,形成的是相等的像。

学生实验报告单1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第二课时《光与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如何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的描述。 教学准备:手电筒、小孔盒子、蜡烛、打火机、小圆盘、硬纸板、胶管、铁丝、成像屏、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时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二活动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2、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硬纸板、胶管、铁丝、手电筒、启发学生。 (3)指名学生演示实验。明确提醒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 上,要求下面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3、学生汇报。 4、小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如透过密

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夜间的探照灯柱、手电筒光柱等。)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 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模拟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强调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4学生动手制作。请记录员填好实验报告单。 5展示、交流、评价。 四、谈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光与影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温馨提示:)实验内容:小孔成像模拟实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研究 器材:有小孔的盒子一个,蜡烛一根,打火机一个,硬纸板三张,成像屏一个,小圆盘实验步骤: 1把成像屏伸入小孔盒子里,立在桌上。2在盒子有小孔的一端的旁边点燃蜡烛,立在小圆盘上。3将硬纸板遮住盒子透明的部分,观察成像屏。4移动支架直止成像屏的图像清晰。实验记录: 1、移动支架离蜡烛近了、远了,图像都模糊;距离适中,图像清晰。 2、成像屏上的烛焰像是倒立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学生姓名: 同组人: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专业班级: 学 号: 实验台号: 成 绩: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 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 仪器用具:略 三、 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 R B 1和R B 2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 VT 的基极电流I B 时 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U B R B 1 U CC R B1 R B2 l E U B 一U U BE l C CE — U CC - | C ( F C + R F 1 + F E ) R F 1 电压放大倍数: A V R C 〃 R _ * 亠 B C r 其中 r be — 200+26 (1+ 3 )/1 E R U B E = U B - U E =, U C E = U C - U E =,l C ~ I E = U E /R E =2/= 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 BJT 处于放大区。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信号u 为1KHz, U 10mV 的正弦信号,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 U O 波形,在 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测量下述两种情况下的 U b 值,并观察U i 与U 。的相位关系,记入表 1.2.2 。 E i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A V 的值与负载电阻 R.有关,负载越大则电压放大倍数越大。 由U i 与U b 的波形可知,输出和输入的相位相反,说明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具有反相的作用。 3. 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置R C —Q, R —s, U i — 0,调节R W 使 U E —,测出“E 值,再逐步加大输入信号,使输出电 压U 0足够大但不失真。 然后保持输入信号不变,分别增大和减小 R W 使波形出现饱和和截止 失真,绘出U o 的波形,并测出失真情况下的 U C E 值。 表 1.2.1 U E 根据表格测量数据,计算得到: 输入电阻: R — R B 1调试静态工作 R W 使U E =,测量U B 、 U E 、U C 、F B2值。记入表 1.2.1。 接通+ 12V 电源、调节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杠杆平衡实验 班级: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杠杆平衡实验 实验器材:杠杆尺、铁架台、钩码 我的猜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我这样做: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 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 5.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 1.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2.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3.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 也不费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注意不要把钩码乱丢乱放,不要砸伤。

实验名称:杠杆和轮轴 实验器材:螺丝刀每组一把、扳手每组一把。 我的猜想:杠杆和轮轴都能省力 我这样做:1.选几名力气小的同学握螺丝刀的刀柄旋转,力气大得同学握住螺丝刀的刀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看谁能取得胜利。2让全班力量悬殊的学生进行游戏,再让同桌的学生试一试,让大家都当一回“大力士”。 3.整理桌面 观察到的现象或者测量结果:使用轮轴和杠杆可以省力,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越粗,越省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使用螺丝刀小心,在相互比赛时注意安全

实验: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线绳、钩码、测力计 我的猜想:滑轮可以省力 我这样做: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2.按要求组装定滑轮,在线绳一端挂两个钩码重1N,在线绳另一端拉动 线绳,用测力计向下匀速拉动,测得拉力为1N 3.测出两个钩码加滑轮重量,为1.1N 4.按要求组装动滑轮,向上拉动线绳,滑轮随重物一起上升,用测力计向 上拉动,提起重物加滑轮0.55N的力 5.按要求组装滑轮组,向下拉动线绳可将重物提起,用测力计向下拉,提 起重物加滑轮用了0.55N的力 6.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 1.定滑轮可以改变运动方向,不省力 2.动滑轮省力,不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我的得与失: 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要归零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刘明明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群体实验演示:画线的准确性 一、 问题(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准确性有何影响 二、 假设(1分) H 0: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无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H 1: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有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三、 预期(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四、 方法(4分) 2、 仪器设备(0.5分) 铅笔、直尺、橡皮、白纸 3、 变量(1分) 3.1自变量:有无反馈 3.2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 3.3控制变量:纸张、直尺完全相同 4、 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 5、 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a.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两组合,对坐在桌旁。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 每人一张,两张完全相同。 b. 让B 组同学用纸或挡板遮住A 组作者的视线,使他看不到自己的画线的手和 画出的线。 c. B 组同学念指示语:“请你用平时写字的手那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 班级:15应用心理学1班 姓名:刘明明 学号:2015326670025 实验日期:9.23 指导老师:胡信奎

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一根相同长度的竖线。请你按照你看到的 长度来画,一直画到和看到的线一样长。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 和画好的线。一共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手臂不要移动, 尽量画准确。” d.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A组同学完成20 条竖线后结束。 e.两组对换。A组同学年指导语:“现在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线。这次你每完成 一条线,我会告诉你结果。但是,我只告诉你画的线是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误差<5%为刚好)。请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如果我告 诉你这次画长了,那么下次就画短一点。一共画10次,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 你手臂不要移动,尽量画准确。” f.每当B组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良好,立刻告诉被试结果。移动白纸, 直到20条线画完。 g.A组重复无反馈的实验。 h.B组重复有反馈的实验 6、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 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1 单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单位,n=40) 自变量 A(李夏涵)B(刘明明) 因变量 2.47±0.77 0.87±0.46 (mean±sd) *配对t检验,无反馈(A)vs有反馈(B) 由表1可见,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被试误差的平均数相对与有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所画线与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同样的,A组被试标准差相对与B组的标准差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组所画线的长度更加不确定。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2 全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cm,mean±sd) 自变量 A(无反馈)B(有反馈) 因变量 2.11±1.23 0.87±0.39 (mean±sd) SSt=∑∑(Xij—Xt)^2=92.38 SSb=n*∑(Xj—Xt)^2=26.52 SSw=∑∑(Xij—Xj)^2=66.86 dft=nk-1=33 dfb=k-1=1 dfw=n(k-1)=32 MSb=SSb/dfb=26.52

化学实验报告单模板

化学实验报告单模板 xx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高xxxx届x班 固体酒精的制取 指导教师:xxx 实验小组成员:xxxx 实验日期:xxxx-xx-xx 一、实验题目: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250ml烧杯三个 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O~ 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 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 3 、温度的影响:见下表: 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

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3个

五年级下册第2课撬棍的学问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 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材料和工具:力与机械实验盒、杠杆尺、支架、钩码等。 我的猜想:杠杆的作用。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认识杠杆画出杠杆简图,并标出杠杆上的三个点。 实验二: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我们发现的规律:。

五年级下册第3课轮子的妙用 轮轴的作用实验报告 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 材料和工具:螺丝刀、扳手、铁架台、力与机械实验盒、轮轴实验装置、钩码、滑轮、细绳、啤酒瓶子、测力计、橡皮筋等。 我的猜想:轮轴的作用是 实验方法和步骤: 1、认识并组装轮轴; 2、轮轴的作用。 方法l:将2个钩码挂在皮筋秤上,观察皮筋伸长的长度。在轴上挂2个钩码,把轮线绳下端系在皮筋秤钩上,手握皮筋秤向下拉动轮子,观察皮筋秤上皮筋伸长的长度。在轮的线绳上挂2个钩码,轴的线绳上挂皮筋秤,再做上述实验,观察皮筋伸长的长度。 方法2:找班上一个力气大的同学,握住瓶口部分再找一个力气小的同学,握住瓶底部分。让两人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拧,看瓶向哪个方向转。(必须注意安全) 实验结论:根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4课斜坡的科学 斜面的作用实验报告 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 材料和工具:测力计、木板3块(30厘米、35厘米、40厘米)、木块(20厘米)、积木、重物、木辊、彩色硬板纸、细绳等。 我的猜想:斜面的作用是 实验方法和步骤: 1、认识斜面; 2、研究斜面的作用: A用测力计竖直将木辊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B通过测力计沿30厘米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将木辊或木块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C通过测力计沿35厘米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将木辊或木块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D通过测力计沿40厘米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将木辊或木块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实验结论:斜面有的作用。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心理咨询学习心得体会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 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二、情感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辨认来访者语言及非语言中反应出的情感,反馈给来访者,并使来访者觉察且接受自己的情感; 2.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及语言中透露或明显的情感,应注意是来访者叙述时的情感;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学生实验报告单02 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现象: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学生实验报告单03 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实验现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结果: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学生实验报告单04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目标: 1、观察认识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学会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 材料用具: 泡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滴管,解剖针,培养皿。实验步骤: 1、课前准备:课前1~2天,浸泡颗粒较大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取一粒泡涨的菜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3、剥去种皮,露出两片并合着的豆瓣,是子叶。 4、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地分开两片子叶,用放大镜观察。 5、取一粒泡涨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6、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 央纵向剖开。 7、用滴管在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 1、玉米粒实际上是果实,它的种皮外面生有果皮,两者紧贴在一起,不易 分开,习惯上叫它种子。 2、干种子浸泡时,如果天气较冷,则可用温水;如果天气较热,要经常换 水,以防腐烂。 3、解剖玉米种子时,一定要用培养皿垫在下面切,不要直接在桌面上切, 以免损坏桌面。 4、使用刀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实验目标: 1、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材料用具: 大豆种子40粒,有盖的罐头瓶,小勺,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胶水,清水。 探究过程: 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在哪种环境下种子才能萌发呢? 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种子萌发需要、等条件。 3、探究实验的计划 取4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编号。在4只瓶中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入10粒种子,按下列处理方式操作: (1)将1号瓶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 (2)将2号瓶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3)将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4)将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冰箱内。 几天后观察各瓶中种子萌发的情况。分析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 出结论。 4、修订计划 小组讨论,论证计划的可操作性,进行必要的修订,使计划更完善、更科学。 5、实施计划 依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作好记录。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选用实验的种子最好是当年的新种子。 2、在利用对比实验法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简单的对比实验,可不设对照,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准备工作。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 现或消失。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正式实验。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

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 1.简单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 视觉363 2.选择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010 3。辨别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780 4。短时记忆广度 5。概念形成

概念12 概念27 概念337 概念44 6。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感受及建议】 实验感受: 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

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更加激发了我对其的兴趣。实验建议: 1.增强对实验系统稳定性的维护,在我第一次短时记忆广度即将完成时出现了 系统的卡顿情况以致第一次的实验数据不能得以保存,只能再进行一次实验,此现象可能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客观性。但总体来说实验操作系统较为稳定顺畅,能够获得较为不错的实验体验,如果能够继续完善一下,就更好啦。2.实验数据应该综合一些无关变量的考虑,比如做实验时周围环境的嘈杂情况 以及实验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精神亢奋状态等。可以在实验开始的提示语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