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公共政策失败原因及策略

公共政策失败原因及策略

公共政策失败原因及策略
公共政策失败原因及策略

公共政策失败原因及策略

【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 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常常受到各种原因影响而出现执行活动“偏离”政策目标, 有些“偏离”是适度的, 有些“偏离”是过度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离”并不都是坏事, 有可能是制度创新, 创造性地执行政策, 是对目前政策目标的超越, 是更好的政策实现, 政策“偏离”达到了与政策实现的统使政策结果在整体上符合政策目标, 这是积极适度的政策“偏离”; 政策“偏离”也许是政策规避, 或许是部分实现了政策目标, 或许完全背离了政策目标,政策“偏离”与政策目标实现形成对立。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失败/政策偏离

一.公共政策执行相关理论

政策执行与政策失败的理论溯源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 公共政策过程是政府过程的核心。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它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具体过程, 而政策执行过程是政府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 致使政府的政策执行功能出现了障碍, 尤其是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政策执行活动“过度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虽然目标偏离是政策执行的常态, 我们“无法要求政府行为的绝对理想化, 但也不能允许政府行为的随意化, 恰当的做法就是寻求政府行为特别是政治经济调节行为的‘适度’。”否则, 会削弱政策的权威性, 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 应寻求减少政策执行活动“过度偏离”决策的措施, 力求决策与执行的有机结合。本文在假定我国政府的决策是合法正确的前提下, 主要探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自上而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偏离”政策目标, 进而导致不当甚至非法的政策执行现象。

政策执行研究的学术渊源来自于传统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古德诺提到:“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分立的机关都用它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分别就是:政治与行政。”[1] 若是通过经验去观察政治与行政的划分,确实令人感觉任何一个国家在治理的时候,所有事务都是政治性的。然而,如果将目的与手段、价值与事实、目标与工具、规范与实证进行区分,而且这种区分实际上是可以的,那么对政治与行政两者进行划分则有其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正是由于政治与行政的区分成为可能,所以早期行政学理论认为:在国家系统中,从横向来看,主要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在发挥政治功能,行政机关功能是将政治功能具体化,使之得到执行,同时允许发挥自由裁量权进行创制。从纵向来看,行政机关内部官员可以分政务官(或称为政客)和事务官(或称为文官)两类。政务官主要从事确定路线、方针以及制定政策,人事任免和分配资源等具有政治性功能的事务。事务官主要从事将政务官的指示、政策具体化,使之得到执行的行政性功能。尽管各国国情不同而导致具体管理实践不同,但他们对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内部的政务官和事务官之间这种政治与行政功能划分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是一致的。与威尔逊所提倡:如果我看到一个杀气腾腾的人在敏捷地磨着一把刀子,我可以借用他磨刀的方法而用不着借用他可能用刀子犯谋杀罪动机的思路相呼应,同时代的韦伯关于官僚制的论述加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化的学术判断。政治与行政划分的原则拓展到政策研究的领域,为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使政策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成为可能。

有趣的是,“威尔逊和韦伯的著述直到其首次出版几十年后才为人们所熟知,这种思想传播上的延误有时被用来论证传统的行政典范根本就不存在。”[2]之后,许多学者将政治与

行政两者的划分绝对化了,认为实际上将两者区分开来既非常困难,也是不可能的。在1971年提出的题为《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德布鲁克观点》的报告中,所谓的新公共行政学派表达了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强烈不满。新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之声还未消停,政治行政二分法又迎来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猛烈批评。在新公共管理看来,传统的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假设是毫无意义的。实际情况是,行政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政务官之间的影响不可避免。

事实上,行政学的奠基者们从来就没有将政治与行政对立起来。古德诺认为:“政治功能与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都有关系——与前者的关系是根本的,与后者的关系是第二位的”。“至于执行功能……无疑需要受到最终被委托来表达国家意志的机构的控制”[1]。尽管政策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由于两分法的出现而成为可能,却因为两分法本身一直受到批判使这种可能性游离于确定性,难以真正确定下来。基于这种游离状态,使得对政策执行的研究长期以来被静态地当成政策系统的一个环节来处理。即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了所谓的“执行运动”,然而,却“并没有形成成熟和得到公认的理论及范式;并且,执行研究的倡导者们往往得出消极、悲观的结论,给人描绘出政策或项目很少能起作用或取得预期目标的令人失望的图景。”[3]

政策失败作为一种现象在各国的实践中屡见不鲜,对于政策失败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然而从理论分析看,当前学术界对政策失败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基于分析的需要,本文将政策失败分为广义上的、一般意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三种类型。

广义上的政策失败等同于政府失败,相对于市场失败而言。具有西方经济学知识背景的学者一般都会认为政府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往往比市场失败更为可怕。传统政府干预理论假定:第一,统治者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大公无私的,仁慈的;第二,统治者是无所不知的,拥有完全信息,譬如知道消费者的偏好,知道需求弹性,等等;第三,统治者说话是算数的,政策具有公信力。然而,这几个根本不存在的条件随着全能政府神话的破产而昭然于天下,从而使政府失败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一般意义上的政策失败包含政策本身(主要是客观方面的因素)的失败和非政策本身(主要是主观因素,是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失败,后者即为狭义上的政策失败,也是本文所探究的对象。政策本身原因导致的政策失败逻辑关系一般都比较清晰,或是因为政策自身的目标模糊不清,或是政策没有具体明确性,或是政策资源不充足,等等,这些因素由于容易识辨,所以改正与否与政策制定主体自身的意愿直接相关。

狭义上的政策失败主要产生于政策执行过程,同时这种政策失败在政策制定阶段是没有预设的。许多学者已经将其表现概括为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附加性执行和机械性执行等几种类型,其共同的特征是:这是一种人为的政策失败。虽然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解决之道,然而最终总是落入加大宣传、构建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等陈词滥调的窠臼中自说白话,对政策执行的实践改进和理论创新却并无多大贡献。社会科学的精髓和本质属性在于批判性,是在批判和论辩的状态下成为科学。比如社会科学中最具有贡献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创造与发展,就是在批判性的论辩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公共管理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为年轻的学科之一,不可否认是未来世界和当代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途的学科,如果弃理论批判和学术论辩,一味追逐构建一些“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模型、公式,那么公共管理学科的生命力着实令人担忧,公共管理中更为核心和具体的政策领域更是如此。

二、政策执行中政策失败的原因探析

决策与执行两者的一致性本来是政府政策的应有之意,然而,实际上政策在执行中发生

偏差和阻梗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中普遍的问题。政策失败不仅困扰着公共管理者,而且也使公众对政府决策产生质疑,失去信心。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面对政策失败,政策官方主体往往不仅没有承担起裁判、监管的公正角色,反而经常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政策相关利益当事人捆绑在一起,其主要表现:一是拍脑袋决策:将一些与事件本身没有多大联系的事情,但又经常被臆想为论辩禁区的话题作为决策依据,比如“社会稳定”、“政治影响”等等,这是典型的务虚而非务实表现。二是拍胸膛保证:在事件没有最后弄清楚之前,相关管理部门或人员总喜欢搞这样或那样的保证,比如毒奶粉事件发生后,一些官员当众喝牛奶,希望借此消除市民的恐惧心理,等等,仿佛当事人不是他人而是自身,造成身份上的错位。三是拍屁股走人:当事件水落石出之后,相关管理部门或人员则会例行公事式地通报一下情况,而后选择集体沉默,无人为此承当法律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甚至有关单位和人员不仅不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反而急不可耐地颠倒黑白,自我表扬。种种情况显示,政策失败决非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这些耳熟能详的原因如此简单。

通过对诸多政策失败的比较分析和概括发现,政策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两方面:公共权力的利益化以及公民权利的抽象化。恰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利益分析自然也就成为政策失败中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基础。公共权力的利益化是指公共权力和经济利益连接一起,主要有几种呈现方式:第一,政策执行主体就是经济主体,或者说是经济组织(主要是指企业)的所有者。第二,政策执行主体是经济组织的一部分,主要是其在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中持有股份。第三,政策执行主体是经济组织的实质主体。尽管经济组织并不属于政府,但政策执行主体却是在背后操作。第四,政策执行主体和经济组织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客观上,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政府与企业的捆绑是利益共存亡的使然。税收、品牌、知名度等既是经济建设型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政绩考量最显性的要素。虽然服务型政府是破除经济建设型困局的良药,然而在现行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下,服务型不可能完全代替经济建设型,甚至被认为是阻碍发展的因素。同时,虽然政府及其人员的绩效评估已经在全国推行,但那些假、大、空的没有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仍然很多,在既不进行深入调研,也不考虑绩效评估艰巨性的情况下,无疑会使本身具有良好功能的绩效评估异化为一项新的政绩工程。而且,企业这一经济实体与政府长期的互动中,必然将使企业从抽象的经济组织中成为具体,进而成为一方政府扶持的对象、夸耀的对象、共生的对象,而“商而优则仕”则成为这一现象最好的佐证。

要实现公共权力的利益化,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政策执行主体对权力的垄断性,包括政策执行组织对公共权力的垄断性以及一部分公务员对公务职位的垄断性两种类型。政府时而分权时而集权,但权力总是在不同层级的政府间流动以及在不同层次的公务员之间流动。在社会力量被排挤在政策过程之外时,政策执行主体必然不会产生向社会负责的内在机制。即使产生了责任机制,也只能是浮于表面,而没有实质性意义。其二,执行性质具有人格化特征。执行性质人格化是指政策执行人员的价值偏好、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对政策执行的好坏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官僚制理论认为官僚制之所以具有高效率,主要是基于其运作以及如何满足服务对象方面是非人格化的。虽然官僚制的僵化守旧遭到猛烈批判,但非人格化的政策执行所呈现的高效率事实却是无可厚非的。正如韦伯所论证的那样:“以法令形式来命令执行某些事务的权力——它已被合法地授予公共权力当局——并没有授予某些机构在任何情况下根据指令管制事务的权力,而只是授予它们抽象地管制事务的权力。这与通过个人特权和赋予特许权来管制所有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韦伯所提倡的执行性质非人格化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基础条件。当执行性质具有人格化特征,才使政策异化成为可能,从而导致人为的政策失败。其三,权力利益化所得收益远高于预期成本。现实中存在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能够通过“俘获”政策执行主体使其提供有利于他们的管制的事实。由于政策执行主体和俘获者联姻越久,两者的交易成本或信息成本呈递减规律;政策执行主

体与其他未去俘获的相关主体的交易成本或信息成本呈高速递增趋势。毕竟能够俘获政策执行主体的俘获者占少数,所以政策执行主体和俘获者所得的收益肯定远远小于社会为这种俘获行为产生的总成本。一旦俘获行径形成一种路径依赖,政策执行主体和俘获者可能联合起来利用各自手中的权力和金钱来维持现有的不合理的旧制度,任何改变现存制度的努力和措施都会遭到顽强的抵抗,任何改善政府治理机制所必需的政策和改革意图也被有影响力的俘获者和获得巨额私人利益的政府官员破坏了,政策执行主体成为了不合理利益分配结构的维护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权力异化的成本和收益与权力异化发生率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权力异化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权力异化发生率上升。目前我国的权力异化现象之所以大量存在,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这与我国权力异化的低成本、高收益有着直接的关系。

公民权利的抽象化不仅指公民个体名义上被抽象化,而且在生存权、知情权、财产权等实质领域也被抽象化。公民权利抽象化的存在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公民不具备组织性。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特权,或是垄断利益,国家总是对普通民众的组织存在天然的恐惧性,处处对公民结社、公民组织进行打压。另一方面,国家的强大是与其组织性联系在一起的,严密的组织性对于官僚机构的运作有着天然的保障作用。因此,民众力量的碎片化与官僚制的高度组织性相比,只能失去自主性而转向依赖统治者,在期望一种“善治”的乌托邦状态中寻求安慰,而不能靠自己力量改变自己命运。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民)三极中,对政府的抗衡不可能依赖于以利益为终极目标的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只能是以公民力量制衡政府力量,而公民力量的大小则直接依赖于其自身的组织性。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的影响使公民的组织性并没有太大改进。而一些制度性的约束,如《信访条例》规定上访人数禁止超过5人等,又制约了公民组织性的实践锻炼和发展。其二,潜规则大行其道。潜规则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不仅会侵蚀健康的先进文化,消解正式制度权威,而且会令不正之风泛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久而久之,潜规则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一种人们的行为习惯,而明规则实际上则成了一种装饰和摆设。比如送礼行贿,原本是千夫所指的,现在却被普遍认可,甚至办事不送礼被认为是不正常。到底是什么使那些难以摆上台面的潜规则能够冠冕堂皇地大行其道?其实质原因在于,社会正式制度的既定方向,与这个制度中掌握权力的人的人生方向,发生了互相背离,从而使原本不可能的想象变为现实。马克思曾描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5]当权力可以转化为利润并达到一定程度,潜规则自然也就肆无忌惮。

三、政策失败的解决之道和发展展望

公共权力的利益化以及公民权利的抽象化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公共权力的利益化,就不能导致公民权利的抽象化;反之,没有公民权利的抽象化,也很难形成公共权力的利益化。正是两者的结合才导致政策失败成为必然。同样,政策失败的解决之道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一方面,解决政策失败的首要方向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共部门去利益化。去利益化的过程无疑非常痛苦却是十分必须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关于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中的第三项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与公共部门利益化导向联系起来。李光耀曾经这样评价我国:“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理

想,对财富的追求就会更加贪得无厌,……一心急于致富,以追回他们认为已蹉跎的岁月。”

[7]公共部门去利益化包括:其一,理论宣传上形成良好的氛围。学术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阐述,以及政府部门关于八荣八耻的宣传和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攻势已经做好了铺垫。下一步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和范围施行政府搭台、媒体支持、公民唱戏的论辩活动。其二,在一些改革领域必须做出突破。一直以来《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出炉,《政府问责法》难以产生等等都为政府的先进性设置了障碍。而认为官员同样是公民,享有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的“维护隐私权论”、官员的清廉依赖于道德自律意识的“监督无效论”、立法成本与执法成本都太过高昂的“成本过高论”、语焉不详的“立法条件不具备论”等等无疑显示出相关既得利益者通过掩饰、淡化、转移话题、捂住不说、申辩来掩盖事物的本质,只怕公众早已不信任,早就失去耐心。当然,去利益化不是剥夺其合理的利益,这是老生常谈问题,在此无须赘言。

另一方面,以公民权制约行政权是解决政策失败的根本所在。其一,通过实质性放权以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成熟。早在20世纪中期亨廷顿就警告过,“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引发不稳定”。一个政治体制稳定与否,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若想保持政治稳定,当政治参与提高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化程度必须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参与要求的扩大。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化方面的落后状态,会使对政治的要求很难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表达,政治参与的剧增就产生政治动乱。因此,亨廷顿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来表示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后,政治参与的扩大化已经不可避免,任何试图抑制政治参与的企图都将证明是徒劳的,只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改进才能实现政府政绩的合法性。同时,我国以民间组织、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和社区组织等社会组织为主要载体的公民社会已经形成,通过实质性放权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进程。因为社会自治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为公民社会的自治提供制度环境。其二,从程序形式上实现公民参与的常态化。宏观上,如果一个国家赋予人民在普遍的、平等的成人选举权基础上通过定期的、不记名的选举来选出自己的政府的权利,并能够通过选举制度解决相关政治问题和政府改革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国家就实现了政治参与的常态化。具体来看,在政策执行中,政策相关人可以通过各种便利的渠道对执行过程进行参与、监督和评判。虽然,只有形式上的公民参与常态化并不能完全保证公民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和各项权利以及政府改革的有序进行,而且政策有时会被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所操控,并不都能准确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和真正的自身利益。但是,如果放弃形式上的规定,就会导致民主原则的无限滥用,也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找到合法性依据。

迈向漫漫公民本位的长途,也就是官本位逐渐淡出历史的过程。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执行的高效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实践部门和学界共同喊出政府治理必须由统治型向服务型转变时,政策制定和执行就已不再仅仅成为政府自身的囊中私物了。公共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区别在于,公共管理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关系是横向的;而在政府管理中,这种政治关系是一种命令—服从的垂直关系。我们总是将政府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但实际上我们对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的丰富内涵和寓意总是缺乏深刻理解。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前全球的政府改革的目标指向无非是将政府管理引导至公共管理罢了。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创业项目失败原因分析

什么是创业失败?倒闭了是失败;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却陷入平庸也是失败;预期目标和现实相差很大,也是失败;想做大做强,但总是小打小闹,也是失败;一遇风雨就飘摇也是失败。这些都是广义的失败。 做创投的都要研究失败。投资初创期的项目,可能是成二败八;投资成长期的项目,可能是成五败五;投资相对成熟的上市前的公司,可能是成七败三。创业者经历的失败就更多了,创业者个体的失败率非常高,所以研究失败非常重要。 这里从五个层面并用一些案例,来说明什么因素导致了失败。第一是创业者的精神和道德层面;第二是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第三是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第四是产品技术层面;第五是商业策略与经营模式层面。 创业者的精神和道德层面 缺乏理想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理想。反之,我们投资失败的企业,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理想和情操,把钱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们原来投资的一家企业做艾滋病药研究,预期可以是个明星企业。如果这个企业还存在的话,肯定在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阵容里。但是它倒闭了,老板也锒铛入狱了。为什么呢?在做企业过程中,他利用这个平台,想自己挣更多的钱。如果一个创业者把钱看得最重要,早晚要失败,因为他可能为了钱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所以,做小生意勤快就够,做中生意要拼智慧,如果要做大生意,必须靠德,也就是说要有理想。 只适应顺风顺水,缺乏坚持的决心和毅力我们投了一个企业,做生物新药。在过去十年里,它没有一分钱收入。但是它坚持下来了。在美国的同类药,去年卖了78亿美元,而我们做的这个药,价格可以便宜一半。这个成功是个大成功,但如果没有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个公司早干不下去了。 我们投资的另一家企业,在路由器行业兴盛时做路由器,做得不是太成功,就转向网络安全。干了一段,又不行。现在转向了系统集成-一个在中国可能做不大的行业。如果这位创业者坚持做路由器,我想这家公司至少不是现在这种境地。 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因循守旧拒绝改变产品要升级,模式要创新,管理上也要创新。任何一方面,如果依赖以往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失败。我们投资过一个资源类行业企业,条件非常好。但是它死守传统,不去开发创新的产品,也没有开拓创新的模式。金融危机前,传统的产品每年能贡献5千万~6千万元利润,金融危机以后只有500万了,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我们投资东莞的一家光电企业,以前做钢结构,后转向高科技,现在是LED照明的亚洲老大,它的路灯已经超过3000公里。你创新了,做了一个新产品,不用担心过去的产品,这是环境变化带给企业的变化。 长袖善舞,缺乏务实精神有些创业者不是扎扎实实地干,而是投机取巧。比如说靠忽悠,靠忽悠能成一时,无法成一世。讲门子、盼速成,希望一件事情很快能成功。天上掉馅饼也许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企业缺乏务实精神,今天不失败,明天也会失败。 为上市而上市,既害人又害己企业上市,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不是靠单纯的包装。为上市巧做假账,毛利或者净利突然提升。为上市拆东墙补西墙,拆一次可以,但如果遇到环境变化,那可能拆西墙补东墙也不够。还有的企业为了上市而盲目扩张,结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或者没有团队去经营扩张以后的资产而导致失败。 企业发展战略层面 不清楚长期战略创业不能只知道今天干什么,不知道明天干什么。长期发展战略处在一个混沌状态,你就没法给员工指明方向。 我们投资做太阳能的晶科能源时,公司单一做拉晶,在行业内处于二三流地位,很快碰上金融危机。面临金融危机,企业认真分析了行业状况,做了战略调整,由原来的拉晶扩展到电池片,再扩展到电池组件,2010年在纽交所发行股票上市,前段时期又以很高的价格增发了一次。晶科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人民币5.14亿,其中第三季度实现2.59亿,环比增长43.6%,同比增幅高达1865%,这家企业已经进入了第一流的太阳能企业行列。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资料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 (2)政策控制功能。 (3)政策协调功能。

(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项目失败总结报告

项目失败总结报告 篇一:项目总结报告范文 项目总结报告范文(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在山大实习生活就结束了 四周的时间能够和山大的同学一起工作、学习、生活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时也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从事软件开发感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我们还是和山大大三的学生一起,在初来时自己就有一些不自信,但随着项目的进展,我慢慢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自己与好的同学还有差距,这也给了我很大压力,但是我相信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整个实训过程中我都在不断地努力。 实训期间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不仅在理论上让我对it 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的学到了学以致用,更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特别是利用周六上午的时间山大为我们安排的讲座让我们了解it领域一些新的发展动态以及一些领先的技术,让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少,这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不断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以及信息发展中出现的新的技术。 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和人跟好的交流,我们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一起开发一个项目,大家的交

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的告诉队友,如何提出自己想法的同时又不伤害其他的队友的面子,这些在我的实训生活中都有一些体会。可是说,第一次亲身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我大开眼界。也是对以前学习的一个初审吧,相信这次实训多我以后的学习、工作也将会有很很大的影响,在短短的二十几天里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会成为我以后工作的基石。作为大二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对程序设计有了一些基本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在校期间一直忙于理论的学习,没有机会也没有经验来参与我们项目的开发,所以在实习之前软件按开发对我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一个完整的项目要怎么来分工以及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基本步骤也不明确,经过这次实训让我明白一个完整项目的完成必须团队分工合作,并在每个阶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检查。在我们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项目的步骤:详细设计、详细设计review、编码、编码review、单体测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详细设计对一个项目开发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它可以使开发人员对这个项目所要实现的功能在总体上有具体的认识,并能减少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脱节。经过二十多天的obbligato信息安全管理的java开发,是我对java软件开发平台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对nec公司的obbligato平台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次实训是对我们两年学习的一个检验,虽然项目中很

全国2017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是(A)P.95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互补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2.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证信息可信度的基础,这一政策论证模式是(A)P.307 A.权威模式 B.统计模式 C.分析模式 D.解释模式 3.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政策是(C)P.123 A.基本政策 B.部门政策 C.元政策 D.科技政策 4.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公共政策的形式予以关注,这是公共政策的(D)P.169 A.普遍性 B.稳定性 C.特殊性 D.回应性 5.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A)P.204 A.首长制 B.委员会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6.由于执行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是(B)P.343 A.政策制定偏差 B.政策执行偏差 C.政策评估偏差 D.政策规划偏差 7.在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作用并形成了“集团模型”的学者是(A) 4-236 A.莱瑟姆 B.杜鲁门 C.莫斯卡 D.戴伊 8.政治系统模型认为,既是现政策过程的终点又是新政策过程的起点的是(C)P.236 A.转换 B.输出 C.反馈 D.输入 9.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是(B)P.383 A.引发性监控 B.预防性监控 C.过程性监控 D.结果监控 10.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基础上的政策议程设定模型是(D)P.275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三源流模型 11.能够由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公共政策问题是(A)P 254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混乱问题 D.结构残缺问题 12.z省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改“暂住证”为“居住证”是(C)P.410 A.政策的增删 B.政策的修正 C.政策的更新 D.政策的合并 13.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是(D)P.300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 14.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是(C)P.320 A.政策研究 B.政策调整 C.政策执行 D.政策学习 15.既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又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的是(A)P 322 A.下级行政人员 B.政策研究机构 C.公共政策执行力 D.政策执行机制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影响我县项目推进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同名42366)

影响我县项目推进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同名42366)

项目在立项、可研、环评、选址、征地等阶段停留时间较长。同时,县上要求特办的项目多,打乱了项目审批现行规定的程序,法定资料亦不能如实完整提供,县上的要求精神多数的没形成文字性的依据,导致审批部门审核时左右为难,耽误的时间较多。 建议:减少和优化程序,出台富顺县项目审批管理部门规定;对我县需特办的重大项目,提早完善其文字性纪录、纪要、文件。 (二)业主单位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前期立项报建审批程序未完善、手续不齐备,施工过程中边干边办。二是地勘不详、工程功能不完整、设计图纸较粗糙。有的业主将初设图代替施工图,造成预算编制不完整,错项、漏项较多、工程预计量不准确。部分项目设计图纸、施工图纸与现场差异较大,造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多,增减工程量大,影响了项目的进展。三是有的业主单位不能提供施工场地便匆忙开工建设,如征地拆迁未完成、三通一平未完善等,造成工期延误,影响工程进度。 建议:加强项目实施政策的宣传,特别是加强业主部门领导班子及具体经办人员项目知识的培训。 (三)项目建设前期的一些细节问题。一是财政评审中,低价中标企业交纳的低价风险抵押金中保函比例太高,达70%,或交纳不及时,不利于财政监管。二是自贡建设材料定价与富顺部分建设材料实价之间价差太大,易成为低价中

标企业在日后要求增加工程预算的借口。三是部份建设单位签订合同不及时、不严谨,留有“活口”,未按程序及时答复施工单位提出的条件和问题,易在今后工程结算时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建议:严格控制低价风险抵押金中保函比例不超过50%,在财政评审中综合考虑解决部分材料定价与实价价差问题,防止其成为低价中标企业日后要求增加工程预算的借口;严格审查和完善合同条款和内容,避免合同中的“活口”。 (四)经济主管部门决策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对各单位以旧报新、以小报大和仅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全部列入工作计划,不管以后是否开工建设,形成纸上罗列项目多,会上汇报项目多,而实际开工不足这一尴尬被动局面。 建议:完善项目储备库,争取将优势重点项目纳入省、市和县不同时期的规划中;积极推进项目论证、优化设计等工作。 三、项目推进过程 (一)业主单位领导干部全局意识不强。部分大系统单位每年争取到的项目较多(如交通、水务、卫生等),部分领导局限于部门利益,由本部门“包干”,不愿放权给乡镇,因为人员有限,导致项目实施不多或推进缓慢。同时,由于项目落地乡镇无利可图,有责无权,在涉及拆迁协调等问题上不愿配合或配合不积极。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投标失败的原因分析投标成功的策略分析

投标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投标成功的策略分析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已经由原来的分配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由原来计划发展委员会分配的模式,转变成以招投标的形式决定项目的归属。所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类企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准确掌握招标和投标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掌握投标成功的技巧。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知道,现阶段,由于准确掌握投标知识的人才并不多,所以,一般的企业一般难以作出一份成功的投标书,从而拿不到工程项目,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采取分割说明,层层深入的方法,从经济学,法律学,心理学,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究投标失败的原因,并且为成功投标提出若干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掌握投标的技巧,成功中标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投标失败的原因 投标失败就是指企业在付出一次的投标的努力之后而没有中标,这包括没能顺利完成标书;完成标书,但由于不合规范而成为废标;提交了符合规范的标书,但由于投标过程具有不合法的操作而取消投标资格;标书没能达到业主要求;以及标书和其它竞争者相比,没有明显优势而没能中标等多种形式。本文按照投标的程序,结合经济竞争的原理,将投标失败的原因归为规范层面,法律层面,综合能力层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努力说明投标失败的主要原因。 1.1 从投标文件的规范上

中国《招标投标法》对投标的规范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各地方政府也出版了相关条例,规范对于投标程序,标书的制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一方面由于企业对相关规范的不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态度的不严谨,不符合规范的投标文件还是频频出现,而且经常是由于一些低级的错误,使得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标书成为废标,导致一些企业无奈退场,本文从标书制作的方面面面,努力列举标书制作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封面:包括格式错误;所投标段,里程名称错误,投标日期错误;没有按要求加盖公章 1.1.2目录:包括目录的顺序与招标文件的要求不一致;目录的编号,页码,标题与标书内容不一致 1.1.3投标书及投标书附录:报价金额是否与“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投标报价汇总表”、“综合报价表”一致,大小写不一致,国际标中英文标书报价金额不一致;投标书没有按已按要求盖公章;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没有按要求签字或盖章; 1.1.4授权书、银行保函、信贷证明在格式,法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委托书日期,委托权限,信贷数额上不符合要求。 1.1.5报价:包括报价表格式,子目排序不符合要求;“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投标报价汇总表”、“综合报价表”及其他报价表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填写,编制人、审核人、投标人没有按规定签字盖章;“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与“投标报价汇总表”,“投标报价汇总表”与“综合报价表”,“综合报价表”与“单项概预算表”,“单项概预算表”

2018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和答案00318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18)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是 A.政策群 B.政策一般 C.政策链 D.政策集合 2.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A.“上下来去”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机构一制度模型 D.集团模型 3.美国学者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政策类型划分是 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初始政策与反馈政策 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D. 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4.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是 A.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体 B.阶级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C.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D.自利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5.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在于政策是 A.理性与感性的中间环节 B.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C.领导与群众的中间环节 D.一般与个别的中间环节 6.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 A.政策制定系统 B. 政策咨询系统 C.政策执行系统 D. 政策反馈系统 7.首创而且至今仍在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决策体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俄罗斯 C.法国 D.英国 8.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 A.目标人群 B.政策问题 C.政策目标 D.政策环境 9.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诀僚—输出—反馈的模型是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5.0 分)1.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A.横向监控 B.纵向监控 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得分:5 (5.0 分)2. 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得分:5 (5.0 分)3. 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得分:5 (5.0 分)4.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范畴。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得分:5 (5.0 分)5.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分析 得分:5 (5.0 分)6.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得分:5 (5.0 分)7.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得分:5 (5.0 分)8. 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 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得分:5 (5.0 分)9.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得分:5 (5.0 分)1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得分:5 二、多选题 (6.0 分)1. 3、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有()。 A.替代

软件开发项目失败原因分析

软件开发项目失败原因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软件开发项目失败原因分析 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因素,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面临失败。如何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得出有益的教训,对一个公司来说,是在今后的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需求内容不明确,把握不充分 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客户(需求方)IT知识缺乏,一开始自己也不知道要开发什么样的系统,或者懒于系统地整理出来,经常是走一步算一步,不断地提出和更改需求,使得实现方叫苦连天。另一方面,实现方由于行业知识的缺乏和设计人员水平的低下,不能完全理解客户的需求说明,而又没有加以严格的确认,经常是以想当然的方法进行系统设计,结果是推倒重来。因此,需求分析必须注重双方理解和认识的一致,逐项逐条地进行确认。 工数估算过少 软件开发的工数估算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必须综合开发的阶段、人员的生产率、工作的复杂程度、历史经验等因素,将一些定性的内容定量化。对工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常用拍脑袋的方式草算,是最常见的问题。还有,软件开发经常会出现一些平时不可见的工作量,如人员的培训时间、各个开发阶段的评审时间等,经验不足的项目经理经常会遗漏。同时,还有如下一些原因也是很典型的:

(1)出于客户和公司上层的压力在工数估算上予以妥协。例如,客户威胁要用工数更少的开发商,公司因经营困难必须削减费用、缩短工期,最后只能妥协,寄希望于员工加班。 (2)设计者过于自信或出于自尊心问题,对一些技术问题不够重视,或者担心估算多被嘲笑。 (3)过分凭经验。由于有过去的成功经验,没有具体分析就认为这次项目估计也差不多,而没有想到这次项目可能规模更大、项目组成员更多、素质各异、新员工很多,而且是一个新的行业。 项目组织过小 每个公司都希望以最少的成本完成项目,人手不足是大多数项目都会面临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项目组成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项目的要求,公司只能提供这些分配好的技术人员,或者由于项目经理的失误,在项目工数估算时没有明确要求技术水平,寄希望于员工自己努力。还有一些项目经理认为,在项目启动时不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开发计划不充分 没有良好的开发计划和开发目标,项目的成功就无从谈起。开发计划太粗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分担(责任范围)不明确,工作分割结构(WBS)与项目组织结构不明确或者不相对应,各成员之间的接口不明确,导致有一些工作根本无人负责。

2010年7月有答案 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始创“公共政策”这门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学 B.政策科学 C.政策分析 D.公共政策分析 2.首先提出“头脑风暴法”的是() A.奥斯本 B.韦伯 C.西蒙 D.德尔菲 3.世界上的政策预测方法大约为() A.50多种 B.100多种 C.200多种 D.300多种 4.趋势外推法属于() A.定量预测方法 B.定性预测方法 C.目标性预测方法 D.探索性预测方法 5.政策咨询中最重要、最受关注的类型是()BABAA A.公共决策咨询 B.政策信息咨询 C.政策环境咨询 D.政策民主化咨询 6.决策咨询的首要功能是() A.研究咨询功能 B.参与决策功能 C.政策协调功能 D.人才开发功能 7.将信息论和控制论联系起来的是() A.申农 B.维纳 C.霍尔 D.施勒莫 8.下面属于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贡献的是() A.战略决策思想 B.官僚制理想模型 C.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D.价值无涉主张 9.属于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的是() A.政策实验 B.政策替代 1

C.政策宣传 D.政策效果 10.规范最佳模型的构建者是()ABCDC A.西蒙 B.林德布洛姆 C.德洛尔 D.埃齐奥尼 11.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A.国会立法 B.总统决策 C.法院制定 D.司法参与 12.人力资源政策属于() 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社会政策 D.教育政策 13.按政策效果分,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 A.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B.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 C.能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D.积极性政策与消极性政策 14.被称作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决策子系统 B.咨询子系统 C.信息子系统 D.执行子系统 15.“海权论”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外交政策的深刻影响反映了()AABCA A.自然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B.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C.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D.国际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6.属于集权制优点的是() A.因地制宜 B.政策针对性强 C.统筹兼顾 D.政策适应性强 17.不属于 ...“流行迷思”的内容的是() A.自然的迷思 B.邪恶的迷思 C.内在的迷思 D.价值的迷思 18.假设分析法的第一步是() A.呈现假设 B.汇集假设 C.确立利害关系人 D.组建团体 19.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第一步是() 2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软件项目失败的几个原因总结

软件项目失败的几个原因总结 长年混迹在软件场的老鸟们,哪个没品尝过失败的痛苦,当我们的日日夜夜的加班及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只是失败的结果时,不知道你有何感想。每当我完成一个项目时,都有着虚脱的放松感。虚脱是累的,放松是一种解脱,不论项目成败,心里的感觉就是—个——终于解脱了。 在软件行业这些年里,生活就如同上了发条,不允许有一丝的松懈,就是希望自己负责的项目能够成功,得到公司和客户的认可。但现实呢?相信所有人都一样,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老吴今天要说的是软件项目失败的根源到底在哪? 幸福都是一样的,但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 当我们接一个项目,在初期需求调研时,感觉客户确实要的不多,功能也不太复杂。 但随着项目的深入,你会发现客户的需求会不段的蹦出来,而且客户谈的需求也很合理,应该有,不加上功能确实不完整。但是,一切已经远超你最初的控制了。当初只是10万的一个网站,后来变成你根本控制不住成本,变成了赔本连吆喝都没赚到,客户还不满意。说你:“太垃圾了,这么简单的产品都做不出来”。你,苦啊…… 案例分析: 前两年我受公司委托,以产品经理身份参与了某房产信息平台的建设,从项目谈判、需求调研、设计、开发、上线,整个过程都全程参与。在谈这个平台规划时,感觉确实是一个有前景的房地产信息平台:平台目标是为了能够打通买方、卖方、经纪人、中介公司、建委等多方的信息瓶颈,让信息通过平台变得透明,让交易变得公平而公正,买方能够通过平台直接联系卖方,实现自行交易,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自行交易,将会打破整个房产市场结构。如在网络上实现交易,买、卖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不信任问题。如何解决呢?买方,通过向平台提供个人相关资料信息,平台利用买方提供的资料信息进行购房资格和身份的核验,保证买方为有资格的有效购房人;卖方,平台与北京建委实现合作,提供卖方的房产信息真实性校验,保证卖方人与房源的真实性。解决了这两个瓶颈,就有了自行成交的前提。当时与对方沟通过多次,客户对我方公司资格和

公共政策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2.4)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C )1-59 A.拉斯韦尔B.德洛尔 C.林德布洛姆D.西蒙 1.(14.10)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其第一个提出者是【C 】1-59 A.兰尼 B.邓恩 C.林德布洛姆 D.拉斯韦尔 1.(12.7)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被称为( C ) 1-69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B.政策群 C.政策链 D.政策一般 1.(14.4)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1.(11.7)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 C )1-70 A.政策主体系统 B.政策过程 C.政策一般 D.政策系统 1.(13.7)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1-77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13.4)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C 】1-88 A.《诗经》 B.《礼记》 C.《尚书·周书》 D.《春秋》 2.(11.4)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策》 D.《盐铁论》 7.(11.4)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公共政策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7)

第七套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政策终结对象的是()。 A、权力 B、政策功能 C、政府 D、责任 2、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心理倾向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型效应 D、反衬效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议程的内在引发机制的是()。 A、战争 B、生态变迁 C、国际冲突 D、武器技术的重大进化 4、下列对美国政党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执政党的政策方针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B、在野党的政策方针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共 政策 C、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其政策方针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D、在野党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不具影响力 5、理性优化模型对人的前提假设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道德人 6、公共政策的广义合法性是指()。 A 、公共政策符合宪法 B 、公共政策符合法律 C 、公共政策符合行政规章 D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接受 7 、定型化政策不同于下列哪种政策()。 A 、程序性政策 B 、例行政策 C 、反馈政策 D 、常规政策 8、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 A 、稳定性

B 、变动性 C 、合法性 D 、合理性 9、“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句话体 )的观点现了下列( A 、传统理性模型 B 、有限理性模型 C 、渐进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10、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 A 、替代 B 、合并 C 、分解 D 、缩减 11、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是()。 A 、执行的灵活性 B 、执行的协调性 C 、执行的有序性 D 、执行的时限性 12、孔多塞标准又可以被称作()。 A 、两两对比法 B 、博尔达计数 C 、正负表决法 D 、同意表决法 13、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称作()。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反衬效应 D 、黄灯效应 14、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 、政策方案的设计 B 、政策方案的择定 C 、政策议程的建立 D 、政策方案的实施 15、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A 、设计政策方案 B 、预测政策效果 C 、分析国际形势 D 、确定政策目标 16、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A 、脚本写作 B 、对演法 17、“一致并不一定是好事”反映了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 A 、理性模型 B 、满意模型

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1-8套)

华工网院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1-8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B)。 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2、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最基本形式是(C)。 A、总统决定 B、法院判决 C、国会立法 D、委托立法 3、下列(D)政策不同于其它选项。 A、例行政策 B、常规政策 C、程序性政策 D、初始政策 4、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是(C)。 A、地理环境 B、国际环境 C、经济环境 D、政治环境 5、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 A、公共政策符合宪法 B、公共政策符合法律 C、公共政策符合行政规章 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6、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A)。 A、政策法律化 B、延长政策期限 C、打击反对力量 D、增加政策的权威性 7、小组意识模型的提出者是(C)。 A、西蒙 B、林布隆 C、詹尼斯 D、戴伊 8、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 A、传统政治学 B、传统经济学 C、社会学 D、管理学 9、“无批评”原则典型地运用于(A)中。 A、头脑风暴法 B、哥顿法 C、零起点法 D、对演法 10、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C)。 A、专家会议法 B、正负表决法 C、德尔菲法 D、同意表决法 11、以“破字当头,突破定势思维,一切从零开始”为宗旨的思维方法属于(D)。 A、对演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零起点法 12、下列人物中(C)是政策执行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A、查尔斯·奥·琼斯 B、大卫·罗宾逊 C、佛瑞斯特 D、安德森 13、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B)。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评终 14、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C)。 A、政策监控 B、政策检查 C、政策评估 D、政策执行 15、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中的(A)。 A、非正式评估 B、正式评估 C、内部评估 D、委托评估 16、政策评估中最主要的形式是(B)。 A、非正式评估 B、正式评估 C、外部评估 D、高等院校评估 17、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A、计划与准备 B、组织与实施 C、总结与报告 D、搜集信息 18、政策评估阶段的最终产品是(D)。 A、信息资料 B、评估标准 C、评估方法 D、评估报告 19、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 A、学术团体评估 B、高等院校评估 C、委托评估 D、专家评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