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梁衡

梁衡

梁衡
梁衡

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2009-08-13 17:41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蒋剑翔,2007-04-13 10:32:20

一、梁衡来了,他专为柳宗元而来,为“永州八记”而来

2001年10月30日,趁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七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颁奖会的机会,我特意到金台西路2号拜会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梁衡早年在内蒙古日报和光明日报当过记者,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写得一手好文章,著述颇丰,名气大得很。三、四个月前,我曾冒昧写信向他求书,不想他很快就给我寄来了6大本,并且在每本的扉面上都亲笔写下了“蒋剑翔同志指正”的谦词,字写得漂亮极了。第一次见面,我们似老朋友相聚一般,并无多少拘束。他给我沏了一杯茶,我们坐在软软的皮沙发上,自然谈起了永州,谈起了永州文化,谈起了柳宗元。梁衡心情很好,对柳宗元,对永州文化很感兴趣。我邀请他方便时到永州作客,他说你们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刘鸣泰也邀请过我,我一定争取到永州去看一看。

我相信他。但不曾想到,他说来就来,会来得这么快。

12月9日,星期天,约下午3时半,我突然接到市委宣传部通知,说人民日报的梁衡来了,要我立即赶到柳宗元纪念馆去!

约4时左右,我急匆匆从冷水滩驱车赶到芝山,在柳宗元纪念馆,我一眼就看见了正在专心致志读着碑文的梁衡。我轻轻地叫了一声“梁总!”两双手便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梁衡还是那个梁衡,高高的个儿,白白的脸,挺直的鼻梁,有神的眼,一副黑脚金框的眼镜,一头微卷而略显零乱的头发,永远给人以干练、亲切、朴实的感觉。或许是早就想到要东奔西跑的缘故,他这次到永州,穿得很随意,足蹬一双普普通通的黑色皮鞋,身穿一件宽宽大大的半身长的青色夹克衫,由于气温骤降,也许是习惯,他两只手大半时间都斜插在衣袋里。他一路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问,不停地想,不停地思考。

他说他这次是专程为柳宗元而来,为“永州八记”而来。当然,也是为我们的“相约”而来。他是记者,是老总,更是学者,是作家,是小说家,是散文大家。他说,追寻柳宗元的足迹,一直是他未了的心愿。

他来了,梁衡来了,在潇水河畔,在愚溪桥畔,踏着先人的足迹,寻寻觅觅走来了。他看山,看水,看草,看木,看永州,看社会,看历史,看文化,看现实,看未来。尽管实在太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在永州总共加起来不足22个小时,但他已完完全全走进了永州,接纳了永州,认识了永州,融入了永州。永州给予他的,也许将是终生受益的深厚的文化养料和最最美好的记忆;而他留给永州的,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启迪与文化财富。

因为在这里,他穿越时空,开始了与一个心仪已久的智者的亲密对话。

二、从走进柳子庙那一刻起,他心中就充满了虔诚,充满了敬意

梁衡此行,只带了一个秘书。他从北京飞抵长沙,叫上湖南记者站站长吴兴华,便直扑永州。9日中午1时许,车到祁阳,他饭也顾不得吃,脸也顾不得擦一把,就一头栽进了有元结,有陶铸,有浯溪,有大唐中兴颂“三绝碑”,有柳宗元神游和描述过的浯溪公园,急匆匆来了一顿“文化快餐”。

下午3时左右,他快马加鞭赶赴芝山。他要寻找柳子,寻找柳子庙,寻找“永州八记”遗址,情真真,意切切。市委大院,他没进;南华大酒店,他没进。他的目标就一个——柳宗元!啊!芝山到了,潇水到了,愚溪到了,柳子街到了!梁衡走下车来,凝望着眼前这座飞檐翘壁、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不由脱口而出:“呵,这就是柳子庙!”

“柳子,我梁衡看你来了!”梁衡形神凝重,缓步登上大门台阶,心里默默地呼唤着先哲柳宗元的名字。

柳子庙座落在潇水西岸柳子街中心,面对愚溪,背负西山。幽静古雅,风物宜人。庙前有一

垛高大的院墙,镶三个拱门。正门上端嵌着一块大青石,刻有繁体“柳子庙”三字和五龙双狮;两边有清同治初年永州知府杨翰书写,集韩愈荔子碑佳句而成的石刻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福,我寿民事”。右侧门题名“清莹”,左侧门题名“秀澈”。进门面对正殿的是双檐八柱的戏台,台檐柱上端刻有麒麟、凤凰,台顶有瓷葫芦及泥塑的鳌鱼。庙系砖、木结构,石脚,梯阶,台跺,三进三开间。正殿宽宏,高耸巍峨。殿内供有洁白的柳子塑像,挂有“文贯八家”、“都是文章”、“福我寿民”等匾额。殿后墙壁中镶嵌四块苏东坡书写的“荔子碑”文,世称“三绝”。两旁竖立着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王泮的《捕蛇歌》,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严嵩的《访愚溪谒柳子庙》,清嘉庆年间(公元1819年)王日照的《愚溪怀古》等碑刻。

创建柳子庙,有碑可考的在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当时名“柳子厚祠堂”,至南宋绍兴十四年重建,明正德八年重修。现存庙宇系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建,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

梁衡游过不少名山大川,写过不少奇祠古庙,恒山悬空寺、成都武侯祠、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等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他的一篇《晋祠》,轰动散文界,作为范文收进了中学语文课本。也许柳子庙身居僻远,不尚浮华,比不上他文章中的许许多多的这祠那庙,但从走进柳子庙的那一刻起,他的心中就充满了好奇,充满了虔诚,充满了敬意。

他太爱柳子了。自然,他也深爱柳子庙。

在柳子庙,他看到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看到了“永州八记”的风景图片,看到了韩愈的“荔子碑”和严嵩的“寻愚溪谒柳子庙碑”,看到了一千多年来世人对一介书生、一介文人、一代思想家的呵护与崇敬。柳子,你因推行政治革新主张而被贬谪永州,十年间,你不忘百姓疾苦,心系永州人民,永州人民世世代代都记着你的情,记着你的义。柳子,永州人民如此对你好啊,你若九泉有知,当感欣慰呵!

“一定要好好保护柳子庙,好好保护柳子庙的碑文,柳宗元是一个了不起的财富啊!你们要像炒豆子一样,炒热柳宗元,炒热永州历史文化!”梁衡反复叮嘱陪同考察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唐长久等市、区负责同志。

三、他不语,只是脸上写满喜色,镜片后的眼神写满春意

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愤懑,伤感,孤独。他看不惯丑恶的东西,决心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寻找美的真谛。他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脚下的这番永州山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他发现了西山、钴鉧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元和七年又发现了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写成八篇游记,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著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这些游记,山水之间隐含着在政治上受压抑的痛苦情怀,开创了中国山水小品的新意境,读后,使人心绪难平,回味不已。

梁衡说,从中学时代起,他就熟读《永州八记》,对“永州八记”心驰神往,情有独钟。今天,他终于可以一睹“永州八记”的风采了。

呵,这就是钴鉧潭?出柳子庙,门前有一小溪,是为“愚溪”,溪水潺潺。逆溪而上,往西沿柳子街前行数十步,忽见坡下小溪巨石盘恒,前后错置,溪水或穿行于石缝,或流淌于石面,欢欢乐乐,如孩儿般嬉戏。解说员小郭讲,这就是当年柳宗元笔下的钴鉧潭。

钴鉧潭位于西山西,是柳宗元得西山八日后寻得的。柳说“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现在看来恐难如此。因是初冬枯水季节,四周景色自然有些稀疏,但细细品味,仍是依稀可见当年“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的迷人景象。只不过此时流水过于平缓,不可能见到当时那种“颠委势峻,荡击益暴”的磅礴气势,自然,若此时观月,也难以再见“天之高,气之迥”了。毕竟,今天不是当年柳宗元作文时的中秋时节,历史也有了一千一百多年的变迁,作为学者,梁衡并不看重现时的水多水少、水急水缓,仍是像赤子一般,一往情深。他缓步走进小溪,站在水中的一块巨石上,环顾四周,反复考察,久久不肯离去。

在钴鉧潭上方的不远处,就是颇负盛名的小石潭了。昔日“全石以为底”的小石潭,如今却溪水盈盈,波光粼粼。今天的小石潭,比之于钴鉧潭,似乎要轻盈一些,妩媚一些,一个如脉脉含情的少女,一个如晶莹剔透的村姑。虽不能完全说此时小石潭“闻水声,如鸣珮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但那清冽冽的水,绿荫荫的树,摇曳多姿的翠竹,着实仍令人“心乐之”。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当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因了柳宗元,因了柳子庙,也因了改革开放,潭边已修街一条,早已成为万家灯火了。可爱的柳子,你可曾想到,昔日“不可久居”之地的小石潭,如今繁华了,热闹了,你应该感到高兴哟!

梁衡酷爱柳子笔下的小石潭,他在好几篇有名的散文中,都提到了小石潭,他一直来是把小石潭与桂林山水相媲美的。梁总,今天您第一次真的见到了小石潭,此时,您是惊,还是喜呢?

梁衡不语。只是脸上写满喜色,只是镜片后的眼神写满春意。站在潭边,站在翠竹下,他一口气照了五六张像。他对我说:“小蒋,来,多照几张吧,多照点竹子多照点水,这地方值得回忆!”

四、他一丝不苟地寻觅,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美的存在,美的细节

离开小石潭,我们来到了朝阳岩。朝阳岩位于芝山城西潇水之浒。“一山怒而竖石,奔与江斗”,风景极其优美。苦闷中的柳宗元,常邀好友在此观朝阳初升,看烟光石气,论古谈今,排遣积郁。并在这里吟出了《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渔翁》、《江雪》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一首《渔翁》,清新,恬适,若状世外桃源,令后人震颤不已。

梁衡到此,无意游山玩水,他要身临其境,借山,借水,细细感受和体会当年柳子的心情与情怀。眼望宽广而又静静流淌的潇水,再回头望一眼身后幽森森的岩洞,梁衡心潮起伏,胸中似有万顷波涛。

在导游的指点下,梁衡终于从岩洞上方的左侧,找到了“西岩”两个石刻大字,又从岩洞右侧临江的岩石上,找到了他早就烂熟于心的《渔翁》诗。面对刚劲有力的《渔翁》崖刻,尽管是后人刻上的,梁衡还是反复吟咏,深为诗人的思想和境遇,而感慨,而叹服。

日出捕鱼,夜宿西岩;江水洗面,竹枝烧饭;沐浴太阳,享受宁静;青山绿水,橹声欢唱;船儿悠悠,顺流直下;水阔天高,云儿戏逐……呵,多恬适的渔翁生活啊!面对柳子,梁衡浮想联翩,沉思良久,默默地在心里说:柳子,颠沛流离的柳子哟,这可就是你向往的“行歌座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生活的精神寄托吗?

出朝阳岩,往回折,车停愚溪桥上。愚溪原名冉溪,又名染溪,是潇水下游的一条支流。元和五年,三十八岁的柳宗元毅然从城内龙兴寺搬迁出来,筑家园于冉溪东南畔,并于家园附近,巧布溪、丘、泉、渠、池、堂、亭、岛八景,号为“八愚”。同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以抒愤懑。

冬日的愚溪,宁静而又秀澈。在潇水西岸的愚溪口,永州人民先后建了上下两座桥,下面是两拱石桥,桥头怪石嶙峋;上面是钢筋混泥土新桥,新桥护着旧桥,别有一番情趣。

当年,柳宗元常常聚友或垂钓于愚溪,他溯溪而上,相继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梁衡徜徉在石砌古桥上,时而摸一摸桥上的护栏青石,时而望一望远方的孤舟帆影,仿佛再次看到了一千多年前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下,柳子为世人所描绘的一幅凄怆而又独特的“风雪垂钓图”:天际雪纷纷,大地静悄悄,群山不见飞鸟,道路断绝行人,天地之间生机萧索,一片茫茫,只有渔翁一人,迎风抗雪,孤舟独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钩寒江雪。”柳子的诗,沸腾在梁衡的胸中。“性又倨野,不能摧折”,“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柳子,你作为一代生不逢时的思想家、文学家,作为一代人杰鬼雄,你伟大呵!梁衡极目远望,眼睛不禁有了一些湿润。

暮色四合,天色将晚。梁衡兴犹未尽,提出抓紧时间再看看柳宗元笔下的石渠、石涧。车子往郊外的西南方向驶去,约10来分钟,南津渡水电站到了。梁衡站在电站旁一处四面环山的山坡上,举目四望。石渠、石涧作为历史上劳动人民兴建的一种小型水利灌溉设施,因年代久远,早已废弃,其遗址地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已面目全非。昔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的石渠,“亘石为底,达于两涯”,“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石涧,已不复存在,只能留在人们美好的想象之中了。即便如此,梁衡还是半点不敢怠慢,一丝不苟地认真听讲解,认真寻觅,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美的存在,美的细节。

他怕对不住柳子呵!

五、他说,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才会记得住他

次日清晨,在斜风细雨中,我们登上了去蘋岛的游船。蘋岛,亦称蘋洲,距芝山城区约十里,是湘水与潇水的汇合处,“潇湘”由此得名。这里古木参天,四季常绿,景色十分宜人。当年,柳宗元常借小舟,漂游于潇水河上,对蘋洲及对面的湘口馆景色十分神往,曾写下《湘口馆潇湘二水所汇》一诗。

游船不大,窗明几净,是芝山区委宣传部的同志特意准备的。船行潇水河上,寒风呼呼,寒气逼人,梁衡却兴趣盎然,敞开衣领,谈笑风生。昨下午我陪了他小半天,晚上回报社值夜班,早晨来时特意带了几张刚出版的《永州日报》,其中包括周六的《生活周刊》。梁总是报人,对报纸自然感兴趣。他首先打开《生活周刊》,从一版看到四版,又从四版看到一版,频频点头。他问了我们报纸的版面和发行情况后,便对市、区陪同的领导同志说,地市党报还是不要随意跟风扩版好,版面出得多,并不等于报纸办得好。办好地市报,有两条途径可以探讨,一是办成正宗的党委机关报,主要传达党的声音,发挥权威性作用。一是办成生活化的报纸,除一版以外,大量的是反映百姓生活方面的内容和百姓关心的信息,这样读者就爱看。《广州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党委满意,读者也爱看,你们可以学习借鉴。湖南的《体坛周报》现象,也值得认真研究。

由于水不深,船不时搁浅。大家围坐一起,话题自然又扯到了柳宗元身上。昨天吃晚饭时,梁衡曾对柳文化研究发表过一些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当前我们研究柳宗元,主要应是抓住两点,一是他的改革思想,一是他的“民本”思想。柳宗元的这两种思想,可以说都是在永州酝酿成熟的,又都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提到“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提到“夫为吏者,人役也”,提到柳子的“民本”思想,梁衡娓娓道来,谈兴尤浓。他说,历史上有好多人做了官,为什么人们都记不住他,这里关键的一条,就是看他心里是否装着人民。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才会记得住他。他举了一例:柳子的好朋友韩愈,一介书生,因递奏折惹怒了皇帝,被贬至潮州。他到潮州仅八个月,就连续干了四件事,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深受百姓拥戴。后来,百姓们自发起来建了“韩公祠”,并将祠后的山改名“韩山”,洞前的水改名“韩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为此感慨道,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联在一起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韩愈是这样,柳宗元也是这样。

梁衡对陪同的市、区领导同志说,柳宗元在永州生活十年,是你们永州的福气。柳宗元是一个大名人,是一笔宝贵财富,你们一定要加以认真的研究、开发和保护。要进一步增强名人意识,争名人,抢名人,打名人的牌子。要想方设法炒热名人,炒热柳宗元,炒热永州文化。他一再说,“你们不炒柳宗元,将来柳州炒起来了,你们可要吃大亏哟!”

梁衡希望永州尽快开发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尽快把“永州八记”恢复利用起来,他说,别人到永州来,要有地方看,“八记”遗址就是最有价值、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永州搞旅游,不要跟北京、上海比,也不要跟桂林比,那是比不过的。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人无我有,就有人来看了。政府要拿出规划,尽快将“八记”遗址恢复起来。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柳子,你贬谪永州十年,“为圃乎湘之西”,“甘终为永州民”,不幸之中获大幸。永州山水养育了你,你依恋永州人民;永州山水厚待你,你赋予永州山水之灵气,永州人民世世代代感谢你哟!

看了柳子庙,看了愚溪,看了蘋岛,看了潇、湘二水,梁衡首次永州之行就告结束了。即将离开永州,他和当年的柳子一样,依依不舍。他对柳子,对永州,实在有太多的话想说、要说……

他的目光移向了柳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卸任永州司马奉诏回长安,转而再遭贬赴永州以远的柳州任刺史。元和十四年,时年四十七岁的柳宗元,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病死于柳州。柳州是柳子的归宿地。梁衡将追寻着柳子的足迹,继续南下柳州。

柳子,呼唤着梁衡。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过极大反响。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

梁衡《河套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河套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河套忆》,完成19-21题。(共10分) 河套忆 梁衡 ①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②一九六八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几乎整天整日天地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风头过来时,路上的人得转过身子,逆风倒行。那风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人便乘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走出招待所,穿过那些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到城外去散心。只见冰冷的阳光下起伏的沙丘如瀚海茫茫,一直黄到天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我们都不说话,默默地站着,耳边还响着上午分配办公室负责人的训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这里自食其力,好好改造吧。”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眼前只有这一片沙漠,心头没有一点绿荫。 ③春天到了,我被派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去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④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上来回走动时,眼睛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水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荡荡,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⑤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⑥我的心解冻了。 ⑦春天过后,我们被分配到一个生产队去当农民。每天担土拉车,自食其力。生活是单调的,但倒也新鲜。书全部锁进了箱子。我从头学着怎样锄草、间苗、打坷垃。我已学会用一根叫“担杖”的棍子担土,学会不怕膻味吃羊肉汤泡糕,还知道酸菜烩猪肉时最好用铜锅,那菜就越煮越泛出新绿。高兴时也去和放马的后生们一起骑上马在草地上狂奔,只是不敢备鞍,怕摔下来挂了镫。一次,我从牧人处得到了一个黑亮的野黄羊角,竟用心地雕起烟嘴来。渐渐,我们的饭量大了,胳膊腿粗了,只是不怎么用脑了,对箱子里的书也渐渐淡忘。只有偶

作曲家瓦格纳是谁

作曲家瓦格纳是谁 瓦格纳,德国作曲家,作为近代欧洲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巨匠。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作曲家瓦格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作曲家瓦格纳的生平瓦格纳生活的时代, 在德国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

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 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与合唱,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意词。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当然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分重视他的思想对于欣赏他的作品来讲却是一种遗憾。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库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说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日耳曼血统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

李清照 作文素材

李清照:最美“女汉子” 张峪铭 作家梁衡这样评价李清照: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她情超脱于女人,义超脱于平民,是“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个美丽而温柔的女子,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不知让多少女子嫉妒得黯然神伤;一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不知让多少男儿心疼得寸断肝肠。李清照“女汉子”的一面,却为她那瘦弱的生命之体,注入了一些阳刚之美。 也许李清照从小受到父亲赋诗侑酒的熏染,也许同宗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激发了她的想象力,她的词作中总氤氲着缕缕酒香。早先与人游玩,常常是“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她的酒中有乐;到后来与丈夫有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又常常“东篱把酒黄昏后”,她的酒中有愁;再到夫死南渡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的酒中有悲。 无论是初为人妇的“闲愁”,还是夫死、家散、国破的“痛楚”,李清照的生活似乎总是以词蒸煮一份孤独,用酒浇化心中块垒。她在当时女子中,才气“高绝一时”,饮酒无人可比,可谓无妇人拘束之态,有男儿豪爽之气。 因为李清照词中写的不只是愁怨,不只是小女子之心绪,更有大丈夫之情怀。 我们记得抗金英雄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雄心壮志,也熟知辛弃疾“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痛苦无奈,可谁知一个瘦弱女子内心发出的最强音,并不输给热血男儿。“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为了能收复沦丧的国土,李清照恨不得横刀立马,献出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在那样一个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种种清规戒律捆绑了女人的手脚,也捆绑了女人的心灵,李清照却挣脱而出,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更可贵的是,在那“熟人道义”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丈夫的不耻行为,她也毫不留情地抨击。丈夫赵明诚为建康知府时,遇城中叛乱,竟缒城而逃。这对李清照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她因丈夫没有担当的行为而心灰意冷,在第二年逃亡江西的途中,在乌江边她激愤地写下了《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以亲疏论大义,不以家事废国事,李清照的这种决绝,无疑又让自己陷入到孤独的深处。其实在这乱世,像李清照这样真性情的人,已不能像一根青藤,缠附于一棵大树了。更何况,南宋小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举目一望,苟延残喘到处有,血性男儿一时无。她无枝可依,只能做一棵树,一棵带有男性荷尔蒙的、孤独、激愤且清瘦的树。 李清照是不屈服命运安排的,就像一个独行客,天地任我行,仗剑走天涯。当她冲破重重阻力,与张汝州结婚后,发现了张的虚伪面孔,她不堪忍受,毅然状告张的违法勾当。要知道在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下,妻子揭发丈夫,即使丈夫有罪,做妻子的也要连坐。但李清照宁可玉碎,也要结束这不满百天的“瓦片”婚姻。 回望历史长河,不知有多少美女、才女,丰富了我们的眼球,开启了我们的想象,但能集美女、才女于一身,且又有着阳刚之美,能给人一种力量的,唯有她——李清照。 可用于“爱国”“理想”“苦难”“环境与成功”“刚与柔”“愁”“女子”等写作话题中。

读后感-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精品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读韩愈作品有感“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 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简介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简介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整个于1848年开始创作,至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相关内容。 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盛行,过去在地方上流传的一些北欧神话被视作邪教清理,残存的较为著名的有英格兰的贝奥武甫,冰岛的埃达和德国的尼伯龙根等,瓦格纳的《指环》就出于这部中世纪德国的民间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北欧神话与其他的古代神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北欧神话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面临灭亡的命运。《诸神的黄昏》中就体现了这一万物同归于尽、转换新生的思想。当时,瓦格纳将这部叙事诗整理后打算写成歌剧脚本,却招来很多反对,多数人认为这样庞大的脚本无法配成音乐。但瓦格纳成功了,他用二百多个主导动机贯穿全剧,用明暗两条线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由于瓦格纳的歌剧乐队编制庞大,所选择的歌手在音量音色和强度方面都有特别要求,同时还需要采用一些极端措施保证聆听效果,故瓦格纳的崇拜者,巴伐利亚大公为他的《指环》能够上演特别出资建造拜罗伊特剧院(又名节日剧院,1872年5月22日破土动工,历时两年多,于1875年竣工),其设计专为配合瓦格纳的要求,它将

乐池沉降得更深,最嘹亮的铜管乐器放在最深处,离指挥很远,远远低于舞台上的歌手。1876年8月,《指环》全剧于该剧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两次,每天下午4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首演的指挥是汉斯;里希特。当时,演出盛况空前,几乎整个欧洲的音乐人士都齐聚这个莱茵河边的小地方,甚至到了拜罗伊特发生食物短缺的程度。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内容介绍根据德国民间诗史《尼白龙根之歌》和北欧《沃尔松格传说》改编。铁匠齐格弗里德(班诺;福曼Benno Fürmann 饰)在一次陨石坠落后与冰岛女王伯伦希尔(艾丽西亚;维特Alicia Witt 饰)不打不相识,并且陷入爱河。之后他杀死了作恶巨龙,并用龙血沐浴让自己刀枪不入。可后背上一块树叶覆盖的地方没有沾到龙血成为了他的弱点。 齐格弗里德因杀死巨龙而被国王赏识,要将自己的公主妹妹(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 饰)嫁给他,但格弗里德已心有所属。为了达到目的国王在酒中加了药使他忘记女王爱上了公主。国王请他帮忙打败冰岛女王伯伦希尔,于是他戴上变形头盔,装成过国王的样子打败了伯伦希尔。伯伦希尔被他的“背叛”伤透了心,被迫嫁给国王。各怀心事的两对新人在同一天结婚。齐格弗里德最终会想起女王吗?四人将对面如何的命运呢?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组成序曲音乐把人们带到莱茵河底,三位看护莱茵河黄金的少女挑逗着代表邪恶的尼伯龙根家族的侏儒,当侏儒知道只要发誓永远抛弃爱情就可得到黄金,戴上用黄金打造成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

木 心(素材)

木心 木心(1927年2月14日--- 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诗人、文学家、画家。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木心在故乡浙江乌镇逝世,享年84岁,是陈丹青的导师,曾出版多部著作。 木心先生出身首富之家,舅舅是作家茅盾。1948年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是林风眠的学生。毕业后,任教于浦东高桥中学。1950年代起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于1971年被逮捕入狱,原先他自订的二十二册文学作品也都被查抄。出狱后继续从事美术工作。他还曾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等职。[1] 1982年起前往美国纽约定居,继续其绘画及文学创业。当时,木心的诗歌已经有脱离现代诗的端倪。80年代他开始以一句话的形式写作俳句,1986年于台湾出版《琼美卡随想录》,首度发表了他的一行式俳句,影响了日后台湾的自由句发展,与隐地并列为自由句的先驱。此后他出版了包括《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等在内的十余部作品。他还曾在各地举办个人画展,他也是首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中国画家。此外,他还于1989年至1994年间为旅居纽约的一群文艺爱好者讲授《世界文学史》,其中包括著名画家陈丹青等。2005年他受家乡乌镇的邀请回国定居。2011年10月因肺部感染住进桐乡第一人民医院,同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该医院病逝。[2] 美术作品《塔中之塔》 从技法上看我们又很难将之称其为国画,因为木心先生很少单纯地使用笔墨而是将中国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中的多种绘制技巧融为一体,以创造出他想象中的风景,而这风景是他精神的唯一安顿。与这批风景一同展出的还有木心先生写于狱中的诗文杂记,这里面完全没有对时世不平的抱怨,而是想象了大量世界精英分子间的对话:托尔斯泰、莱奥那多、沃尔夫、托斯妥耶夫斯基、瓦格纳。 木心先生将2008年的画作展览命名“塔中之塔”,一个是生活中囚禁他的“雷峰塔”,一个是他内心营造的“象牙塔”。正如巫鸿所说,木心先生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精神的升华。 “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木心曾对前来观看画集的访问者说。评说木心的绘画便不免有点惶恐,因为他在天上洞彻地看着我们的眼睛,是否聪明,是否诚实。 木心传世的绘画,能看到的不多。我手头有三种他的画集,第一种是《The Art of Mu Xin:Landscape Paintings and Prison Notes》,收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收藏的33幅作品,据木心说半数创作于“文革”浩劫中;第二种是《Mu Xin Landscapes of The Mind》,收入4幅作品,均标明画于1979年;第三种是《Celebrating the Life and Art of Mu Xin》,收入40幅作品,为2002年至2003年创作,彼时旅居纽约。感谢美国收藏家郭莱德(Frederick Gordon)先生,他让我在上海看到了木心绘画的一件长幅原作。 木心先生所有以上绘画,全部是中国水墨,对象一律是自然山水。无论在文

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

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觅渡。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 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 书名,觅渡。作者,梁衡。ISBN,9787300053752。页数,346。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xx-4-1。开本,平装。 基本信息。作者:梁衡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xx-4-1页数:346字数:283000印刷时间:xx-4-1纸张:胶版纸I S B N:9787300053752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

意味隽永的散言集。 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人为什么要读文章。说到底。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如同吃饭是一种物质需求。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人总是在精神上追求这六种东西。要不然他就会感到空虚如同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由于阅读者的文化修养。 职业特点不同。阅读的层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层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心情下。阅读的内容也有不同。比如在书房里和在地铁里读的东西就不一样。连毛泽东都说他喜欢豪放派。但读一段后。又想读婉约派。过一段。又反过来读豪放派。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会餐。综合充电。阅读复杂。写作也就复杂。满足刺激有黄色。武打读物;满足休闲有闲话。笑话等读物;

满足信息有报纸;满足知识有专业的或普及的读物。而满足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层次。 可以是专门的思想理论和美学读物。也可以体现在其他各类读物中。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不是应用文。不以求实。而专攻虚境。主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需求的。它可以叙述任何内容。但必须见美见理。文章为思想和美感而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 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卷有益。散文如专求刺激当然不可取。求休闲。信息和知识也不是它的专长。虽然它也可以描写风景。事件。传递信息。知识等。但这都不是目的。因为。

我读韩愈

我读韩愈 ——读梁衡《读韩愈》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翻开市面上的古诗集,你会发现李白的诗作数量居首,其次是杜甫,而韩愈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他也写诗文,只不过没有李白那么多痴话、没有杜甫那么多忧国忧民——他的不幸与挫折,却远比李白杜甫多。 文中作者对韩愈的评价甚高。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韩愈的种种经历,又对他的作为做出了详细的评述。韩愈本人正直,“肝脑涂地”地直接向唐宪宗“陈利害表决心”,不料宪宗丝毫不领情,还将他贬官千里,这已算是一桩挫折;当他到了潮州后,却发现这里还残余落后的文化和陋习,然而韩愈仍不忘将自己的能力付诸一方水土,心系百姓,这真是“难能可贵了”。他两次犯上直言,又倡导古文运动,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不依不服,这正是他生命中的韧劲所在。“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落第”,如此看来韩愈并不是一个向挫折低头的人。身处逆境,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踏踏实实做好他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在历史上,他的作为也许称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足以令后人为之敬佩、为之称道。韩愈所受到的挫折,究竟是他的个性决定还是掌朝的宪宗皇帝造成的?文中作者认为无关紧要。他认为重要的是人对待自己不幸的态度。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或是挫折,跟韩愈在仕途上所遭的不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韩愈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奋斗精神并未随着一次次的碰壁而消失殆尽,他倔强的力量换来的是一方百姓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升。 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曾并不为我所了解的人生经历;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我读韩愈,读到的是他那种“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音乐分析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音乐分析 ——欧洲传统和声、调式体系的瓦解 一序论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是欧洲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既承袭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又开启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先声,是“改变音乐历史进程的少数作曲家之一”引言1。他不仅把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发展至顶峰,同时以综合艺术的理想对传统歌剧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在歌剧创作中,他运用了无终旋律(Unendliche Melodie)①、主导动机等手法使音乐连为整体。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传统和声技法推至空前的高峰,这也使他的音乐走到了传统大小调体系的边缘,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歌剧创作于1857-1859年间,这正是瓦格纳的音乐思想倾向、情感内涵、风格技法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 瓦格纳用异常丰富、极具创造性的音乐语言,创作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表达了他当时种种的生活、情感和体验。在特里斯坦这个身穿盔甲且富于悲剧性色彩的中世纪骑士的背后,正是生活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处于精神、物质与情感危机当中的瓦格纳自身的曲折、隐晦的独特写照。 本文所分析论述的部分是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的前奏曲,它所采用的音乐技法和其深层的内涵,都是整部歌剧中最精华的部分。 前奏曲的音乐随着主人公命运经历的展开,时而充满热烈渴望的情绪,时而又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它所展示的气氛与歌剧的这种阴郁、压抑、心神惶惑不安的总气氛是相一致的,更暗示了男女主人公激烈的感情冲突,在心灵深处对悲剧情态的不可抑制的痛苦追求和渴望。 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音乐本体分析 (一)前奏曲中的主导动机分析 瓦格纳在自己的歌剧中常常用一种非常短小的在特定场合中反复出现的音响结构单位来象征或暗示剧中的某个人物、某种特定的情感类型甚至整个事件、地点或观念。这种手法实际上早在韦伯、柏辽兹、李斯特等人的歌剧及交响音乐中就已经被使用。1871年F.W杨斯在研究韦伯音乐创作的论文中第一次将这种技法称之为“Leitmotiv”(主导动机)。1876年H.封.沃尔卓根首次将这个术语运用到对瓦格纳歌剧的研究中,一直延用到今天。

读韩愈 梁衡

读韩愈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dàn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 篇一:《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阅读答案 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一一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一一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⑤

梁衡简介

梁衡简介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热门-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 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

梁衡《人格在上》阅读答案

梁衡《人格在上》阅读答案 梁衡《人格在上》阅读答案 人格在上 梁衡 ①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律才美,才算是诗。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才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做好人难,做伟人更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人的品德分成许多高低不等的格,这便是人格。 ②我向来觉得人在社会立身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包括体格、姿色,这主要来源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和思想,这是靠后天的修炼。三是人格,这完全是一种独立于“貌”与“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无功可炫,无能可呈,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雷锋,论貌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的无私精神、助人品德,现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早已驾于万众之上。 ③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既定的规矩做事,按既定的方向走路。 ④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6a15219188.html, 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作者:陆丽荣 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6期 【摘要】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影响巨大的歌剧改革家,一生创作大量作品,他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他的艺术歌曲不像歌剧作品那样流传广泛,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体现了不一样的瓦格纳。 【关键词】艺术歌曲;乐剧;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80-02 【本文著录格式】陆丽荣.瓦格纳艺术歌曲套曲《魏森东克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20,03(06):80-81. 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莱比锡,成长于他母亲与他继父的家庭,他们是一个戏剧家庭,因此,瓦格纳自幼就对德累斯顿和莱比锡的舞台有所认知。183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正 式学习音乐,写作了一系列早期作品。1832年,瓦格纳开始了音乐职业生涯。 他的歌剧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瓦格纳最成功的歌剧作品为《黎恩济》,它是一部典型的法国大歌剧,1842年上 演于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19世纪40年代,瓦格纳相继完成三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分别是《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和《罗恩格林》。 中期,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瓦格纳因参与德累斯顿暴动,被迫流亡瑞士,动手写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包括《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四部歌剧,是音乐史中罕有的“四联剧”。悲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完成标志着瓦格纳的“乐剧”理想的实现。“乐剧”是瓦格纳伟大的创作,他认为完美的歌剧应当像古希腊悲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紧密地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将这种新型乐剧称为“乐剧”。 晚期,喜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充满了明朗的朝气、自信和幽默。 在《特里斯坦》的创作早期,恰逢瓦格纳与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著名恋情。维森东克是瓦格纳在苏黎世的赞助人奥托·维森东克的妻子,他在这一时期提供了瓦格纳大部分的物质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