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郭沫若同志对甲骨学方面的贡献,介绍了郭沫若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结合甲骨文资料,研究甲骨学史。文中对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作了阐述。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学研究巨大贡献

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古代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比较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的鼻祖和前身。

郭沫若同志在对甲骨学的研究方面贡献是非常之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创造性地把古文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做学问敢于大胆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在古史分期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即在甲骨金文的考释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郭沫若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旷世奇才,他对甲骨文考释,为人类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首先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从1929年——1937年,郭沫若在短短八年中,编写了六七种甲骨文论著,他把甲骨文研究与古代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从甲骨文中寻找古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影子,是甲骨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展,是甲骨学的质的飞跃,这是郭沫若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面既广、又有深度,议论所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郭沫若研究甲骨,非常注意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考证出不少甲骨文新字,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新见解,为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郭沫若在甲骨学史研究中,著书十分宏富,现就其中关于甲骨学的重要论著及其学术所值简述如下。

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收有《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篇,分为两章。第一章根据甲骨文字,结合出土器物,研究商代的经济基础,像渔猎、牲畜、农业、工艺、贸易等等。第二章根据甲骨文字,结合文献资料,研究商代的上层建筑,本章讲述了氏族社会的痕迹,包括彭那鲁亚制、母权中心、氏族活动等。讲述了氏族社会的崩溃,像私有财产的发生和阶级制度的萌芽。奴隶的来源和使用等等。此书是运用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具体材料,对照研究中国历史的最早尝试。郭沫若在1929年写的自序中,明确申明“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的续编”,这本书是一部划时期的作品。隔了十七年后,郭沫若对自己的研究更深入了一些,更成熟了一些。所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那一篇又说:“本书在思想分析的部分似有它的独到处,在十七年后的我自己也写不出来了。现在读起来,有些地方都还感觉相当犀利”。

郭沫若女神诗歌

郭沫若女神诗歌 郭沫若 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史上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他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 诗人。“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 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开创了“一代诗风”。下 面一起来欣赏下。 【郭沫若女神诗歌名段助读】 1、《女神之再生》(节选) 女神之一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三 妹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内容解读】《女神之再生》是诗集《女神》的开篇诗剧。诗人借女娲补天 的神话传说开篇, 歌颂了具有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并以其浪漫主义雄风独步 文坛。节选部分“女神”的歌吟,象征着建设一个美丽新中国的理想和欲望,诚 如诗人所说:“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间建设一个第三中 国--美的中国。” 2、《凤凰涅盘》(节选) 百鸟歌 岩鹰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 孔雀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 鸱枭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哦!是哪儿来的鼠肉馨香? 家鸽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 鹦鹉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听我们雄辩家的主张! 白鹤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凤凰更生歌 鸡鸣 昕潮涨了, 昕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摘要: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不仅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而且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文;商史研究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十四——前十一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从1899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字鼎堂)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共经历了整整五十个年头,无论是在早期紧张的革命环境里,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公务活动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甲骨文和古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内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前关于郭沫若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诗歌、戏剧及他的个人生活(如他的日本夫人金娜和他的感情生活),对于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一般局限在胡厚宣等学者对他的回忆、评价等,较为系统研究其甲骨文方面的是曾参与编著《甲骨文合集》的王宇信先生。本文在王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本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郭老在甲骨文研究和古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在生活的重压下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一)早期革命生涯 郭沫若(1892—1918),字鼎堂,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时期,他的白话文诗集《女神》气势磅礴,豪情激荡,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理想,强烈地表现出了“五四”时代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教育了千百万青年。1926年夏,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南昌,他踏遍了关山险阻,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就在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满怀无产阶级革命义愤,奋笔疾书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通令缉捕郭沫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由“五四”时期的诗人,北伐时期的军人,在被迫流亡日本后,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古文字学家、史学家,一名享誉学术界的大师。 (二)流亡中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正是在日本流亡期间,郭沫若于1928年6月在东京的书店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虽然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但他坚信通过对地下出土的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他以异乎寻常的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入门书看起,没有老师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当时,他住在乡间,图书资料奇缺,因此天天要跑到东京借书。而且因为没有职业,生活极端困难,全靠朋友接济。自己只能搞点文学创作、搞点翻译,来挣些微薄的稿费糊口,有时甚至连一只毛笔都买不起,要向朋友求助。但就是在生活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天从住处跑到东京,

论郭沫若《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指导教师职称所学专业 研究专长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选 题目的和意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寄托最好的载体。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复杂的是代理,静下心来去了解一部好的作品并从中体味人生才是现代人们回归本源的途径。而郭沫若的《女神》再传做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且作品反映意义深厚长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与启迪。除此之外,其独具特色的语言功底更是后世人们文学创作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人们精神升华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也是本题选题的目的以及意义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于郭沫若《女神》一直是学者们争相探寻的对象,而对于其研究的方向也比较广泛。然而其中最为人们所乐道的便是《女神》它本身的艺术风格。例如国内学者刘纳在《论《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以及具体艺术感染力的研究。以及吴开晋在郭沫若在《早期诗歌的艺术美》中对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感的研究。初次之外还有李魁铭在浅谈《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对于《女神》诗歌中艺术氛围预计语言艺术的研究等。这些学者都致力于研究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内在蕴含的艺术力量,而这些也正是作品本身最具有感染力的地方,而这一点也是国内外研究在现阶段最具意义的研究方向所在。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研 究 的主要问题1.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2.《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3.《女神》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女神》最终所要呐喊的精神。 重要观点 1.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所处在的时代背景都会对作品的意境体现有所影响。 2.《女神》中艺术风格所具有中西合流的特点。 3.夸张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4.《女神》整篇作品所展现的那段激情岁月。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论文研究方法、手段: (一)档案法:通过查找有郭沫若《女神》语言艺术风格的相关资料,为之后研究提供基 础。 (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归纳分析,旨在找出语言特色对于整部作品艺术风格展示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分析法:通过对《女神》中具体语言风格的研究与推敲,分析出语言特色的艺术影响力。 途径: 档案查阅、网上搜索、名家评论等。 研究进度计划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和言》

甲骨文字研究上册沫若手书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印刷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刻版发行所大东书局 甲骨文字第十二释郭沫若譔述 释和言 说文“和”、“龢”异字。“和”在“口”部,曰:“相应也,从口禾声”。“龢”在“龠”部,曰:“调也,以龠禾声,读与和同”,“是许以唱和为‘和’”以调和为‘龢’。然古经传中二者实通用无别,今则“龢”废而“和”行,疑“和”“龢”本古今字,许特强为之别耳。卜辞中有“龢”字,文曰:“贞甲龢罪唐”(前二卷四五叶二片)。罗释“龢”谓“从龠者”是矣。案“龠”字《说文》以为“从品侖,侖理也”,然考之古金文,如克鼎之“锡女史小臣龠鼓钟”作龠。而 从龠之龢字,如王孙遣诸钟【氵允】儿钟子璋钟公孙班钟之作 , 钟之作,鲁钟之作,虢叔钟之作,君妇壶之作, 字均不从品龠。谛观之,实乃从“ ..”象形,象形者象编管之形也 .............。金文之作若者,实示 .管头之空 ....,示此为编管而非编简,盖正与从“”册之龠字有别,诗书反以龠理释之,大悖古意矣。 龠字既象编管,与汉,以后人释龠之义亦大有别。后人均以为单独之乐管注似笛,然或以为三孔,(说文解字,郑玄《周礼·笙师》《礼记·少仪·明堂位注》,郭璞《尔雅·释乐注》)或以为六孔(《毛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传)或以为七孔(《广雅》)是皆未见古器

之实状而悬擬之耳。形之相悖如彼,说只参差复如此,故置汉人龠之似笛之说全不可信。 《尔雅·释乐》云“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而《说文》“籁”字注云“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 小者谓之箹”,是则龠之与籁是一非二。庄子《齐物论》云“人籁则 ... 比竹是矣”,籁为比竹 ..................,与龠之字,形正相一致。许知籁龠为一而不 知龠 ..。故以“三孔龠”释籁,其误与龠下注云“乐之竹管,三孔”者正同。知龠、籁为比竹则知其大者自当为笙,《尔雅》“产”字盖形而讹,不则当因后人不识龠而妄改者也。(仲籁之异其理亦同,盖后人以籁为箫疑中龠名籁与龠不合也。)知此则诗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而后方可说明,诗之意,殆言万舞者,以乐器自为节奏,右手秉翟而舞,左手持籥而吹,龠而果似笛。或乃六孔七孔则双手不能成节奏,而左(右?)手尤不能也。疑三孔之说即为调和此诗而生,盖三孔则左手勉强可能也,然《说文》于笛,字注下云“羌笛三孔”, 则知中国古无三孔之笛,今之龠本比竹,于诗之义乃豁然贯通。盖比 .. 竹如今之口琴 .., ........乐器 .....,舞者自吹此单纯之......。双手优能吹之,在狂舞之时 节奏亦容易构成,(向?)非笛之比矣。故此诗于此(讁?)可为互证,盖由龠始得解诗,亦可以知龠也。 知龠则知龢,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 .........,由乐声之谐始能引出调义, 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伸出相应义,亦由(犹)乐字之 ...本为琴 ...(罗说,“象丝附木上,其加白者乃象调丝之器”案即琴矣。)乃引伸而为“音乐”之“乐”与“和乐”之“乐”也,引申之义行而本义转废,后人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文革李白与杜甫民族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21世纪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一、批评期 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文史哲》1980年第3期)诸文,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甫”⑦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嗍’刘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苛求古人” ③。臼上述论文注意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郭沫若在解说李白诗的时候,又特 别地拔高其思想意义,最典型的是他对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三“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解释,说是李白“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要更加扩大耕地面积”⑧‘艄批评者认为是郭沫若穿凿附会,并非原义。伪因此,刘世南在其论文中指责郭沫若:“对李白曲意回护,对杜甫深文周纳”。 这代表了当时批评者的相似观点。 关于《李白与杜甫》对李杜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从这两个唐代诗人的不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分析,肖文苑、张殿臣、李保均、陈昌渠、刘夜烽、张式铭、张步云的论文都涉及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多数论者都倾向认为,李杜二人,代表了不仅唐代,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复习题 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起源; (1)、“文献”一词的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的起源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3)、“文献学”研究的起源 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比较; 不同: (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

(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 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揭示 (3) 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 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知识的载体。 其次,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的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工作规律可寻。 第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根本任务,都是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第四,在研究工作中,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也经常是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的。 3、现代文献学的起源; 端倪:始于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文献学家袁翰青1964年发表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袁先生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一词,是以此 区别于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在说的”现代文献学”,只 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4、文献学研究内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文献应当是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包含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摘要: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他对先秦墨学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然而,他除了对墨家的救世的精神稍加肯定外,几乎持全盘否定态度。他从孔、墨比较出发,认为墨家代表秩序的守成者。至于《墨经》,郭沫若从经典解读入手,认为其中包含着观点完全对立的两派,代表着墨家后学不同的派别。郭沫若墨学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时代政治的背景影响着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墨学;唯物史观 郭沫若与墨学的机缘可以从20世纪二十年代算起。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一书,给墨学以较高的评价,郭沫若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写了篇具有论争性质的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四十年代,他又在《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论着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墨学的看法,表达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自他的第一篇墨学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到20世纪四十年代的有关墨学的文章,对墨学的看法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他后来谈到自己在20世纪二十年代对墨学的看法时说:“对于墨子我从前也曾讴歌过他,认为他是任侠之源。《墨经》中的关于形学和光学的一些文句,我也很知道费些心思去考察它们,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据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1](488)过,后来,郭沫若对墨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1929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墨家宗教是“反革命”。四十年代,他对墨学的看法更加系统化,否定的态度也更明确:“我认为他纯全是一位宗教家,而且是站在王公大人立场的人。前后看法的完全相反,在我是有客观根据的,我并没有什么‘偏恶’或‘偏爱’的念头。我的方法是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探得了各家学说的立场和根源,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定他们的评价。”1](493)郭沫若的墨学研究的重点篇章在四十年代发表,我这里所要论及他的墨学研究以四十年代的研究为准。 一 20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出版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在当时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有些篇章对《墨子》思想作了深入大胆的研究和评判,特别是在《墨子的思想》、《孔墨的批判》、《名辨思潮的批判》、《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论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墨学的有关看法和基本观点。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是以他称之为《墨经》作基本材料的。有必要指出,他所说的《墨经》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而是我们所说的反映墨家十项主张的那些篇文章,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那一组文章。他认为,讨论墨子的思想,不应超越这些文章的范围。 墨学十论,究竟哪些是其思想的根本观念,研究者们观点不尽相同。郭沫若明确指出:墨子有“天志”以为他的法仪,这是他一切学术思想的一根脊梁。抽掉了这条脊梁,墨子便不能成为墨子。墨子的“天志”,是天老爷之意志,也就是“天下之明法”,也是他的规矩,就如没有规矩不能成其为轮匠一样。墨子信仰上帝,更信仰鬼神,上帝是宇宙中的全能全智的最高主宰,鬼神要次一等,是上帝的辅佐。上帝鬼神都是有情欲意识的,能生人,能杀人,能赏人,能罚人。这上帝鬼神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容许怀疑。2](464)郭沫若批评了那些认为墨子的“天志”是“神道设教”的观点,认为“神道设教”是儒家的做法。由此他指出,墨子是一位宗教家。其根本思想是天志、明鬼。他是把殷、周的传统思想复活了。他是肯定了一位人格的天,自然也肯定了鬼神。2](361)墨子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等等学说都是以这天鬼为规矩而倡导出来的。不过,郭沫若认为,墨子虽然是宗教家,但并没能够创立一个宗教。他从地理环境分析了墨子没有能够创立宗教的原因。1](111-112)我认为,单纯从自然环境来说明宗教起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女神》是郭沫若 的第一部诗集, 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 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 连 《序 诗》在内,《女神》共收诗 54 首和诗剧 3 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 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盘》是《女 神》 中的代表作, 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 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是《女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渴望和赞美祖 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 命运, 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 河、震撼宇宙的力量。比如《天狗》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 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是《女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既然是热 烈渴望祖国新生, 追求个性解放, 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 黑暗腐朽势力。 因此, 他既歌颂“毁坏”, 又歌颂“创造” 和创造的“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 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 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 力的 Rhythm(律吕)哟!”在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中, 诗人对“ 太 阳 ”“ 山 岳 ” 和 “ 海 洋 ”“ 狮 子 ”“ 飞 雁 ” 和 “ 泰 古 的 森 林 ” , “ 水 ”“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 “ 豪 放 的 诗 ”“ 雄 浑 的 音 乐 ” 和 “ 崇 宏 的 艺 术 ”, “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 和“金字塔”等充满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歌颂大自然,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 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 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 在 《日 出》 中, 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 把一切的“暗云”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通过《女神》喊出了当时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那时,正是他情感最炙热的时候。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一开始诗人便自称是“天狗”,可以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自我表现所带来的自豪感。《天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下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在表现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的反抗精神,比如《匪徒颂》中异常激进地把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中有杰出贡献的进步人士称为匪徒来赞美,正体现了这种激进的反抗精神。 诗人极力推崇的创造精神,也是五四时期鲜明的时代精神。“创造哟!创造哟!努力创造哟!人们创造力的权威,可于神祇比伍!不信请看我,看我这雄伟的巨制吧!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呀!”这里,人的创造力被诗人无限地夸大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品哟!”这里,一句句的力量,全都是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二.浪漫主义 尽管郭沫若当时在理论上没有提倡浪漫主义,但是,他所提倡的“自我表现”和表现

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甲骨四堂和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堂”字)。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罗振玉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和篇章的通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4年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虚文字考释》。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堂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王国维最早进行甲骨断片缀合工作。他发现了甲骨文中先公先王的世次与史记不合,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

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 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

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篇二: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女神是唤醒我们爱国的希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需要激起这个爱国的决心,激起全民的真正的赤子真心。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更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

刘钊专家: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刘钊专家: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其他民族的雏形文字,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虽然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 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獲”为手持一只鸟形,表示俘获的“获”;“穫”像一把镰刀在收割庄稼,表示“收获”的“获”;“粪”字的本义为垃圾,用作动词为扫除,甲骨文的粪字就像一个箕中有垃圾的形象;“馘”字像带有头发的头皮形,体现出古代杀敌后割下头皮计数献功的习俗;“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

论郭沫若之屈原研究_舒梓剑

2017年第8期总第177期 No.8. 2017 Sum 177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论郭沫若之屈原研究 舒梓剑1 宋雪松2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系列研究是其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郭沫若站在平民的视角上探求屈原的历史真实与屈原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是其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其次其屈原研究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的同时,由唯物史观所呈现出的跨学科取向,对于当今文史研究也不无启发作用。 关键词:郭沫若;屈原;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7)0008-000046-03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郭沫若宽博的学术领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他先后对《诗经》、屈原及其作品、李白与杜甫、蔡文姬及其《胡笳十八拍》、《再生缘》、《袁枚诗话》等古典文学作家、作品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的屈原系列研究可以说是他建国前在古典文学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本文试从郭沫若对屈原本人与屈原作品两个维度下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述。① 一、屈原历史价值的新发展 屈原作为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其政治主张、以身殉国的价值选择以及其流传至今的楚辞从诞生至今从不缺少各种各样的评判。自《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以来,胡适所提出把整理史料作为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把史实考证作为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思想对当时的史学界影响深远。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学术界为了进一步学习胡适所提“科学”,片面的追求“大胆假设”甚至出现了怀疑屈原真实性及其著作权的论断。而郭沫若认为胡适所提的“科学”都只是从只言片语中考证史实,难以更深层次去还原历史的面貌。“屈原否定论”的学术争论,是郭沫若以乾嘉学派的治学态度和史观学家治学理念让这场学术争论得以结束,不仅如此郭沫若在掌握了丰富金文、铭文等原始史料进一步对屈原存在的价值做出了新的肯定,提出屈原新的历史价值即“革命”性。郭沫若首先抓住了屈原时代变革的特征“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在春秋中的鲁国开始蜕变的,但大体上我们可以说自战国以后是转入了封建社会了”。[1]基于这个特征,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变革伟大时期的背景上,郭沫若认为屈原的“革命性”不仅在于“他站在贵族的身份顺应了奴隶解放时期的潮流”,而更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能够把民众的歌声提升到清殿”。[2]其次从人民本位视角出发,肯定屈原“人民”性是站在与同时代历史人物相比较方面展开,这种方式既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肯定了屈原的“革命”的价值也从时代的横向上将屈原的“革命”价值比较出来。宋玉和屈原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历史人物,但郭沫若认为“屈原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历史价值高于宋玉的原因就在于郭沫若本人研究历史人物的标准就在与人民大众的距离上面,其人民本位的思想是其研究古典文学以及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我就在这人民本位的标准下边从事研究”。[3]基于这一标准上,郭沫若指出宋玉可以说是忠君但是不能说他是爱民的,“宋玉的忠君思想那刻毫无问题”“但肯定要说他的骨头和屈原的骨头是同样硬的,司马迁是摇头的,而我也始终是摇头的”。[4]“屈宋并列”的评判在郭沫若看来是不成立的,判断的标准重心不在于以才华文学上的造诣而在于与人民的距离,“宋玉就回答出了那个很有名的“曲高和寡”的比喻,他说,老百姓能听懂只是“下里巴人”而他所唱的是“阳春白雪”,甚至超“阳春白雪”的所谓“引商刻羽,染以流微”他把自己比成凤凰,而把老百姓比成麻雀,把自己比成鲲鲸,而把老百姓比成泥鳅,他的妄自尊大的确可观”“而屈原他很知道民间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而经常叹息至于泪流”。郭沫若以横向的历史人物为对比,突显了屈原的“革命”价值即“爱民”性,指出“同情人民热爱人民这是屈原的基本精神”[5]同时也是唯物史观说服力上的有力诠释。 二、唯物史观对屈原作品的“综合性”把握 郭沫若对于屈原作品的剖析式研究是在掌握了大量青铜铭文、金文等原始资料,秉承乾嘉学派训诂考据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方法下去进行的文史研究。在郭沫若为代表的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看来“一切文学作品皆为现实的反映”,把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在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运用一切科学方法挖掘这层历史“反映”(即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到达“洞察到内面潜在着的事物之真性与历史的关系”。[6]唯物史观对屈原作品“综合性”把握体现在,第一从楚辞体裁的变化到社会历史价值的把控,第二从时代诗体变化的大众化到史料价值的拓展,第三从屈原文学作品的艺术思想探寻到跨学科史学研究的探求。 1.楚辞体裁的文学变化到史学价值的把控 “凡是意识形态的改革总是跟着经济制度变革而来由奴隶制转移到封建制有之乎也由者,由封建制逐渐脱变便有啊呀吧吗。文字总是在跟随着时代走,而且在跟着言语追”[7]在郭沫若看来文字的改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由桎梏的文字脱去冗杂的文体追求新形式的革命。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的时代背景下,郭沫若指出屈原“他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把台阁体中的四言格调给突破了,屈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给他一个尊号,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一位革命白话诗人”,[8]文字体裁变化的动因是时代革命的要求,屈原文字体裁的革命正是那个时代的反映。“他彻底的采用了民歌的体裁打破了周人的雅颂诗体的四言格调,彻底的采用了方言的形式来推翻了雅颂诗体的贵族性,在诗域中屈原起了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9]郭沫若从楚辞带来的文学体裁革命性的变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关联,把文学艺术的文体审美带到历史价值维度的纵向上思考得出“屈原所创造出来的骚体和之乎也者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白话诗和白话文,在两千年前的那个时代,也是有过一次“五四运动”的屈原是古“五四运动”的健将”。[10]尽管郭沫若的这个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这样一种类比显然有着相当的主观性与简单化”,[11]但以文学史与人类学的关照下去解读那个时期的变化未尝不是对当时历史把控新路径的探索。 2.时代诗体革新的大众化到史料价值的拓展 文学体裁上的革命带来的是时代背景下诗体主动权上的革新,郭沫若指出诗体话语权的革新是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的诗体转换。“自春秋末年以至赢秦统一天下为止的三百年间,中国文化的那个灿然的黄金时代”“不外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换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12]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郭沫若认为屈原是接受了这种时代变革带来的潮流变化。其中把楚辞放在时代背景下去探析的学者,在郭沫若之前的梁启超也做过,梁启超把近代科学中的哲学,文艺学,心理学放入楚辞的研究当中去,细致微弱的把握楚辞的情感与屈原的关系,指出“屈子为极端厌世之人”“其自杀的原因,乃是人生问题之不能解决,不堪 作者简介:舒梓剑(1995-),男,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料基本问题研究。 宋雪松(1993-),男,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