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

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

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
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

唐山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

系(部)土木工程系

班级09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1

姓名刘纪丁

学号4090410101

指导教师刘炳新

2011年7月11日至7月15日共1周2011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机械发展史

摘要

按时间顺序从八个阶段叙述中国机械发展的历程,进一步了解中国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每一个时期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曾使得人类社会飞跃发展,且带来人类社会质的改变。

关键词:机械发展、古代机械、农业、天文、生产生活

Abstract

The course of machinery development is devided into eight statements by the time,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at the history of machinery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history of human’s cultural development,and the machinery in different times has its own character,all of characters had helped the society develop more quickly and had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s of society in essence.

Key words:Development fo machinery Ancient machinery agriculture astronomy production and living

目录

1.引言…………………………………………………………………………………1

1.1中国原始社会机械的………………………………………………………2

1.2夏、商、西周时期的机械…………………………………………………2

1.3春秋战国时期的机械………………………………………………………3

1.4秦汉时期的机械……………………………………………………………4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机械…………………………………………5

1.6隋、唐、时期的机械………………………………………………………5

1.7五代、宋、辽、金、元时期的机械………………………………………5

1.8明、清时期的机械…………………………………………………………62.总结…………………………………………………………………………………8参考文献………………………………………………………………………………8

1引言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总称。各种机构都是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的装置。至于机器则都是根据某种使用要求而设计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的发明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机械也可称为一项科学技术。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繁华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1中国原始社会的机械

人和动物都是在自然界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但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类最初是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作为获取食物和防卫的工具。后来发展了木制工具、石制工具和骨制工具等。新石器时代和出现了大量的专用石器,如斧、锛、铲、凿、镞、矛头、磨盘、磨棒、网坠和纺轮等。人们在这些石器的制造和使用中,已逐渐认识了许多物理和机械性能的知识。如人们把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磨制成背厚刃薄的形状,就符合劈尖原理。打猎用的投掷武器石矛就很符合动力学原理。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是专门用来提水的容器,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

在农业方面,原始农业的农具已出土的有石铲、石锛、石耜和骨耜等翻土工具,石锄、蚌锄和有两翼的石耘田器等中耕除草工具,石镰、蚌镰、骨镰、穿孔半月形石刀等收割工具,以及石磨棒之类的谷物脱壳工具。

在交通运输方面,新石器时代后期,我们的祖先在陆路交通上,先后创造出滚木、轮子、轮轴,最后出现了车。车轮先是没有轮辐的一块圆木,后来创造了有轮辐的车轮。

1.2夏、商、西周时期的机械

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后,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奴隶制的出现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进步现象。它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夏、商

西周时期,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出现,各种手工业的兴起,城市的建立,宫殿的建造,文字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与生产技术的分化等,都是奴隶制建立的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进步。当然,中国的机械迅猛的发展起来。

首先是杠杆原理的充分利用。杠杆是一种发明最早,应用最普遍的简单机械。当人类知道用粗苯的石刀石斧时,就已经知道利用木棒或木杆了。据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说,桔槔可能创始于商代初期的成汤时期。它的构造即采用杠杆原理,把一个横长杆又中间架起或悬吊起来,一头用另一个直杆系住汲器,另一头在上部绑上一重石。不汲水时,绑石的一头较重;当汲水时,人用力将直杆下按,使汲水器汲满水,则绑石的一头被提高处;当向上提汲器时,因重石下压,人不用多少力

量,便可将汲满水的汲器提起,从而起到省力提水的作用。其他利用杠杆原理创制的工具有剪刀、铡刀、手钳、脚踏碓、水碓、抛石机及织布机上的脚踏板等。

除了杠杆原理的充分利用还有滑车。滑车是由绳索和轮缘上带有沟槽并可转动的轮滑组成的用于起重或牵引的简单机械。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轮滑是1973年在河北藁城商代遗址所发现的一枚陶制滑轮,轮径约31毫米,厚约24毫米。此滑轮可能是纺织机具上的零件,而不是起重滑车上的滑轮。在耕作技术方面,商代已使用耕牛,卜辞中已有“犁”字。

1.3春秋战国时期的机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冶铁业、煮盐业和漆器业的兴起和发展使手工业内部分工日细。

春秋战国时期,杠杆的利用和衡器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墨经》不仅清楚地叙述了各种杠杆的实验结果,而且对各种实验作了正确的解释,分析和归纳了权衡杠杆两端增减“重”与“权”的重量及“本”与“标”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考虑了距离和平衡的关系。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定量关系,但实际上已提出了力矩的概念。可以说,墨家已发现了杠杆平衡原理。

杆的具体构造我国考古工作者曾有发现。如湖南长沙左家山出土的战国木衡及铜权也很清楚地表明了在称重物时根据杠杆原理所创造的天平和秤。

对于滑车,在文献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已有关于“滑车”式装置的以升降重物原理的说明,但仍难确认该装置就是有滑轮构成的。

与滑车相近似的另一种机械就是轮轴。轮轴是由相互固定的轮和轴组成的一类简单机械,主要用于提升、引曳重物,也可用来卷收绳索等。由于轮轴的轮和轴绕同一轴线转动,在直径较大的轮的边缘施切向力使轮转动,直径较小的轴便卷收软索并提升重物。轮和轴的半径比越大,提升重物就越省力。轮轴装置实际上一具可连续回转使用的杠杆。古代的轮轴装置主要是“辘轳”,一种绞车。

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辘轳残件是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中发现的一根木制辘轳轴。该轴全长约2500毫米,直径约260。辘轳轴的两端砍成较细的轴头,可安放在支架的立柱上,中间有两排疏密不同的方孔,应是用来安插搬转辘轳的横杆的。这一发现表明,至少自战国中、晚期至西汉之间辘轳已在采掘工作中用来提升矿井中的矿石和积水。

1.4秦汉时期的机械

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居民,终于在公元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交流。汉承秦制,汉王朝继续采取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的政策。汉武帝时期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而东汉时期,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了以张衡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使科学技术水平超过了西汉时期。

农业机械方面,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汉武帝时推广大型铁农具,牛耕得到进一步普及。所谓“耦耕”,当是两牛抬扛合引一犁的耕作方式。汉代畜力犁已采用犁壁,从山西平陆等地汉墓出土的犁耕图看,犁由犁辕、犁梢、犁底、犁铧、犁壁组成,并可用犁箭调节耕地深浅,已基本定型。东汉以后,南方逐步推广水利与牛耕,并普及东北、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西汉时,我国已经使用了轮扇,即已经发明了谷物脱粒后,清理籽粒,分出糠粃的风力机具。它把轮扇连续扇风以及籽粒重则沉、粃轻则飏的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应用于一个机械之中,确是一种新颖的创造。在辽阳三道壕东汉晚期古墓的壁画上还有另一种玩具风车。

扬水机械和风扇车在扬水机械方面,除使用桔槔和辘轳外,到东汉毕岚已发展为翻车。翻车主要是应用链传动的原理,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可用于灌溉和排水等。它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扬水机械。

西汉丁匠缓制成的“被中香炉”,由几个环套在一起。它与现代陀螺仪中的方向支架相似,无论外边如何转动,内部始终保持平衡。这是中国古代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

水碓用脚踏碓来舂米,发明很早。南阳地区又用水力来驱动鼓风器,称为“水排”,更是机械史和冶金史上的重大发明。水排是根据水碓凸轮传动的原理,使水碓通过曲柄摇杆、绳、绳轮和鼓风器联接而创制的,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动力机、传动机构和工作机的机器。据《后汉书·杜诗传》记载,南阳太守杜诗注意冶铁生产,兴修水利,“造作水排”,对这一鼓风机械的推广应用,起了促进作用。

候风地动仪汉代在机械方面的另一杰出成就,是张衡发明的著名的候风地动仪。它的原理和现代倒立式震摆相同。当地震震中较远时,由于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首先被仪器接收,因惯性作用,都柱倾倒,通过杠杆作用,龙口张开,铜丸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响声,即可报知地震。此外,据记载

他还发明了水运仪、死南车、记里鼓车等。

机械中转动原理的应用秦汉时期,机械中应用了凸轮传动、链传动、曲柄摇杆传动等原理,这是这一时期机械技术的重要成果。张衡发明的水运仪象和记里鼓车必是采用了齿轮系。可见,汉代已对齿轮传动比有定量的认识,这是机械学的重大进步。秦汉时期掌握的几种基本的、重要的机械传动原理,为后世机械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机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机械大师——马骏。

马钧,字德衡,三国曹魏时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机械发明家,后人称他“巧思绝世”,乃“天下之名巧”。他的突出成就是改进绫机和发明(或改进)翻车。马钧改造的绫机,使丝织效率提高五倍。他在京城洛阳居住时,发明了提水工具——翻车(即供农业上灌溉之用的龙骨水车)。这种翻车在水泵发明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马钧制造的指南车,其巧妙之处已高于记里鼓车。马钧还改进了连弩和发石车,制造了以木为轮,以水为动力的“变巧万端”的“水转百戏”。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的机械发明家,如杜预、刘景宣、祖冲之等。他们在发明或改进各种机械,如先进的农业加工机械——畜力连机磨,水转连磨,水力连机碓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6隋唐时期的机械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状态之后,隋朝统一了全国。继隋之后的唐朝,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盛唐”之誉驰名世界。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秦汉。这期间经济中心南移,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南方和北方都在大举兴修水利。在灌溉技术方面,唐代发明并大力推广水车、筒车。北方主要用“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的水车灌田;南方主要利用水流冲击竹筒旋转的筒车,把水由低处提到高处进行灌溉。

1.7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机械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混乱与稳定相共存的。在频繁的战争间歇期间出现了相对稳定时期,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北宋时期,土地占有方式的和剥削方式发生改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宋代机械制造方面最杰出的成就是水运仪象台的创制。它突出地反映了处于巅峰时期的传统机械工程技术的水平。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测量仪器和报时装置于一体的大型天文钟,由水力通过一组齿轮系统予以驱动和运行。水运仪象台高36.65尺,宽21尺,为截面方形的木结构建筑。其原动轮称作枢轮,边缘有水斗和铁拨子。顶部设杠杆装置,相当于钟表的擒纵机构,可控制枢轮作定速转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擒纵装置,在机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计时装置称作昼夜机轮,经由木人及击钟、击鼓等方式,自动报时。上设浑象和浑仪,用来观测天象和显示天体运行。浑仪所处木屋有可开合的屋面板,与现代望远镜观测的可开启屋顶具有相同的作用。水流系由河车经筒车灌注到天河(受水槽)中,再经铜壶滴漏装置(天池,平水壶)驱动枢轮。昼夜机轮由传动齿轮通过昼夜钟鼓轮、昼夜时初正轮、报刻司辰轮、夜漏金钲轮和夜漏司辰轮来报时。浑象设有天轮,与昼夜机轮轴相接。浑仪设有环状齿轮(天运单环)和名为天毂的小齿轮,从而也可随着水轮运转。全部齿轮系是从6个齿轮的传动到600个齿的运转。在元朝初期,出现了用于观测太阳位置的仰仪,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观测恒星位置以定时刻的星晷定时仪等。

冶金用的鼓风器有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出现了活门式木风箱,即有古籍中所记的木扇,这一变革主要是突破了橐鼓风的局限性。

1.8明清时期机械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中国强大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利于新兴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成长。所以从明代中叶起,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走下坡路,并逐渐落后于西方。明代还规定科举应试必须用“八股”文体,而且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清代更加推广和提倡这种八股取士的方法,致使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思想僵化,学术沉闷。这些做法都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明代前期,我国机械工程技术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集中地反映于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中有《乃粒》、《粹精》、《甘嗜》、《膏液》、《乃服》、《冶铸》、《锤锻》、《舟车》、《佳兵》诸篇有关各类机械、机械制造工艺的记述中。诸如以性能良好,功效卓越著称的连机水碓和活塞式风箱;失蜡铸造、锻焊、生铁淋口、渗碳热处理等先进而实用的技艺,都在中国古代机械发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如造糖

车(即双辊式压榨机)和利用尖劈原理工作的油榨,以其构造简单、效率较高且坚牢可靠,直至近代仍广为使用。

《天工开物》所载纺织机械中的缫车和赶车(双辊式脱棉机械)也都很有特色,在促进纺织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中最具体完整记载的提花机,在技术思想上是非常卓越的,其进一步发展便是其后出现的打孔操作以及现代的程序控制。

明初,詹希元的五轮沙漏则采用了很完整的齿轮系、凸轮和控制原动轮回转速度的种种机构。在形式上较后来的时钟只是缺少在同一中心线上具有不同回转速度的分针。

清代的纺织机械就已达到很高水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力自控式多锭纺纱车。这种纺车上的牵伸机构和加压装置都是很重要的发明。

我国沿海产盐区用风车来提升海水,它是根据古代风车和船帆原理设计出来的。它的特点在于不受风向改变的影响,即无论风向如何,风轮总是朝同一个方向旋转。这是一项构思巧妙的发明。

此外,在十七世纪以后西方传入的机械仪器的启发和激励下,我国一些科学家对其“轮捩机轴之学”深感兴趣,并且独立作出了许多新的发明,其中尤以光学仪器的研制更为突出。如清初黄履庄曾制成龙尾车(汲水机械),自动驱暑扇(自动风扇)和许多光学仪器;郑复光在《镜镜詅痴》中对各种光学仪器作了相当全面的介绍;邹伯奇独立发明了照相机;道光年间科学家黄履庆创造性地把取景器和千里镜(望远镜)结合起来,能摄数里之外之影,历历如绘,实际上已是天文照相机的雏形。

2总结

中国古代机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高潮直至最后的落败,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世界地位的变化。但是这只是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历程,近现代的中国在机械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类自从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使手和足的“延长”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是人还以头脑为其独有的特征,为了使头脑的功能得以延伸,因而产生了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技能科学和信息科学。

现代的机器,已经远远不再是马克思时代定义的“原动机+传动机+工作机”。而是已经会“自行思考”。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机械将会更加智能化。机械的发展,将是计算机控制下的机械。计算机不是仅仅用来做计算的机械,而且它起着头脑作用,不论是什么机械,都将发展成为一个机器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技术卷》路甬祥胡维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51~318

[2]《科学技术史》王玉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9~150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从中国历史上史前到清代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著名建筑师等建筑成就,介绍如何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其次,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语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基本观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1课时) 第一节建筑与建筑学 第二节建筑物的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建筑(1课时) 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这个时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一切因地制宜。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考古发现大量房屋遗址,因为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代表性得分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第一节穴居 第二节巢居 第三节干阑式建筑 第四节木骨泥墙建筑 思考题: 1、试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2、描述人类智慧在营造空间方面的成就。 3、思考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与后来形成的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建筑(6课时) 这个时期为古建筑萌芽时期,从满足居住需要之余,开始有了阶级,国家,政治方面需求,有了等级的差别。夏代出现了夯土建筑,商代的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到西周发展成有中轴线的对称式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加之西周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以檩架、梁柱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古建体系。 这个时期是在政治的需要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环境地理树木的科学的充分的利用。 第一节夏代建筑 1、夏文化与其区域 2、夏朝城址 第二节商代建筑 1、商代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 2、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3、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 第三节西周建筑 1、周文化与礼制制度 2、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风雏村 3、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遗址 4、西周建筑成就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

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汉时期发明的提水翻车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发明了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攻击机械弩) (秦汉时期反盗机械装置—机弩)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目录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o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 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电力装备方面: 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兵器发展史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 ========================= 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 《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下面将逐一总结: ===旗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 ◆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 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班级:机械10-2班 学号:3100644240 姓名:赵明明

中国机械发展史 摘要: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的发明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机械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有基础和核心地位。本文简介了中国古代、近代机械产品发展和现代机械产品发展概况外,主要是总结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重点是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史实。 关键字:中国;机械工业;产品发展;技术发展史 Abstract: Machinery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Mechanical invention w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ajor sign of other animals, human mechanical technology in the whole system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re status.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ncient Chinese, modern mechan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modern mechanicalproducts ,main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mechanical industry . The focus is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istorical facts. Key word: China ;mechanical industry ; product development ; technograph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在机械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机械的很多方面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机械业发展停滞,同时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的机械发展开始远远超过中国,直到今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机械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机械发展时期,二是中国近代机械发展时期,三是中国现在机械发展时期。 一、中国传统机械发展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发明时间 较早,且技术精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 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不同刀刃的区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txt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 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 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 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 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 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 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 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 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 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 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 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 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 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 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 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 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 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 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 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古代军事史 冷热兵器的发展史2

2.冷热兵器的发展史 所谓冷兵器,就是用人力或简单机械力作为动力,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守备设施的战斗工具。总体上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其中进攻性又分为:短距离,形如刀、剑、匕首等长距离:弓箭、矢、抛石机等。防御性的有:盾,铠甲等。 1.史前时期,为石质兵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时代,成为车战时代军队中装备的主要兵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兵器制造业日趋发达。各类青铜兵器如戈、载、刀、矛、萧关、弓努,都得到进一步和发展。 2.战国末年,出现了更为先进的铁质的兵器。战国末年,也有钢铁兵器开始正式装入部队。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量销毁青铜兵器,促进了铁兵器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是冷兵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钢铁的兵器逐渐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成为中国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质。另一方面,主要的兵器种类发生了新旧更替。像钢铁的戈和戟取代了铜质的戈和戟。东汉末年,剑退出了战争舞台。 4.两晋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间,兵器发展的重点是改进骑兵的准备方面。如人穿的铠甲,以及马具都已铁制为主。4.隋唐时期,继承南北朝的传统,但是重装骑兵的重要行下降。,可以说是世界的大哥了,经济,政治与文化高度发展,让中国更有资本去发展科学研究,一不小心就发明了让世界震惊的火药。有名的武器便是火枪与火炮。 5.五代经十国到时期,是国力衰退,军队无战斗力,这个时期的武器比起唐朝没有太多的发展,但是也有新兵器及装具的发展。传统的仍以刀枪为主,同时每类下又各形成若干分支,同时大量采用各类棒式兵器,还有锤击兵器。弓箭仍是当时最主要的远射兵器。6但是随后的元朝可以说冷兵器发展到了顶峰。有弓,有弩,还有抛石机等。 热兵器主要产生于宋代:0.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宋代是兵器大改革的重要时期。经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延续约9个世纪。在此期间,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大的火器不断被发展出来。并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到清朝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火器发展的停滞,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古代火器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并用。宋代,军事工业相当庞大并且比较完备,军器制造部门有专门的机构来研制新型火器,军事家与兵器研制家便利用火药制成火器,用于战争,并且国家鼓励人民的研制。因而火器火药的范明十分兴盛。1.金人学习,推陈出新:后又被蒙古人民充分学习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到宋朝末年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并在统治中得以发展。2.明代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活期的创造和发展有了全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自主创制了地雷、水雷、喷筒(初级的火焰喷射器)、手铳、大炮等数十种火器,并于宏治年间自主发明了开花炮弹。明中叶以后,各类火枪种类日益繁多。明朝中后期还加强与外国联系,从葡萄牙那里学会了火绳枪,从日本那里学会了鸟嘴铳等。 3到了清朝清朝历代统治者没有重视军事技术,始终抱着“弓马取天下”的冷兵器观念不放在其统治的300年间,我国的火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有的方面,像枪器中的鸟枪和抬枪的形制基本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发展。因而影响了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4.虽然热兵器如火如荼的发展,并取一主要态势,但并不意味冷兵器得到了冷落,像刀,矛,弓箭等铁兵器依旧在战争中充当返身拼杀格斗的主要兵器。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中国机械发展史

1楼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由封建统治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这个时期诞生的机械工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机械厂是清政府经营的军火企业;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之下。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行权。为了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国建立了船舶修造厂。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的柯拜船舶厂,是中国领土内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 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外商在黄埔经营的船坞船厂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纷纷在华东设立船舶修造厂,其中较大的有英商办的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和和丰船厂。至19世纪60年代末,外商在广州、上海、厦门、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厂已达22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九千多人。 外商在中国经营的机械工业除船舶修造厂外,还有铁路车辆修理厂,如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1901年德国人在青岛四方村建立的青岛铁路工厂,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据1908年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28个;铁路车辆工厂3个。这些厂以英商经营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俄战争后,在南满地区,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到20年代已有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1906年扩建了接收帝俄的大连铁路工厂、抚顺煤矿机械厂。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铁路工厂。 1908年,川崎造船所扩建了接收帝俄在大连的船坞和工场,设大连分厂,至191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日籍职工2800余人、中国工人1万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厂,能修造5000吨级轮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美商对中国主要是输出机器设备,长时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办机器厂较少。 清政府设立的军工厂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机械厂。1863年他又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筹备建立规模较大的近代机械工业企业。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1>城市——“镐京” ?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天子失学,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孔子将人还给社会——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3.建筑特征: ? <1>防御性强 ? <2>礼制 ?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