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

二、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重点:(1)虎门销烟。掌握以下知识: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2)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内容包括“割地”“赔款”“通商”“关税”等四个方面,中国主权沦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难点:《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的理解

《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

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在历次中考中,是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禁毒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试题类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呈现多元化。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学习、宣传和贯彻《禁毒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国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样作为“中国禁毒第一人”的林则徐及其壮举虎门销烟将是今后考查的一个热点。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知识梳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一步加深。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以及侵略者(英法联军)。

(2)列强侵华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主要表现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火烧圆明园体现了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而沙俄割地行径由来已久,它采取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等手段,步步蚕食,割占我大好河山150多万平方千米。

2.难点: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目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是清政府,他们认为,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其另一目标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体现了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等,足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奋起反抗与斗争。

三、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中考中也是重点考查的对象,主要考点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等。试题类型多是选择题,也有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考查的非选择题(如识图题、分析材料题

等)。而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150万平方千米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是历年中考很多地区常考的知识点。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第3课收复新疆

一、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及收复新疆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左宗棠在军事上,“缓进急战”,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然后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当时俄强清弱,要收回伊犁,没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门,没有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所以,伊犁比那块土地、那些赔款更为重要,所以说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新疆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具有重要的意义。

2.难点:

(1)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运用。

左宗棠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斗争对象,制定的不同的斗争策略。浩罕国的阿古柏实力相对较弱,我们以武力打败他的可能性很大。而俄国实力相对较强,尽可能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保存国家军事实力,以便取得机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的军事力量。然而把解决伊犁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外交,会使俄国错误认为我们存在惧怕心理,不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为避免其在谈判桌上对我们进行百般刁难和威胁,因此还要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坚强后盾。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处理,体现了左宗棠作为一个军事家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2)左宗棠收复新疆取得胜利的原因。

首先,从战争性质角度而言,左宗棠平定叛乱、抵制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正义的事业。其次,从新疆人民的态度而言,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支援。再次,从主观努力的角度而言,左宗棠反侵略收失地的态度坚决,同时战略得当。

(3)如何评价左宗棠?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左宗棠作为满清朝廷的汉臣,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但更值得肯定的是他亲自率军队入新疆平叛,赶走侵略者,最终收复新疆,他的爱国,他的英勇无畏是值得人们颂扬的。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会了解到,左宗棠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先后兴办“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等,为我国近代的民族产业贡献很大。

二、中考命题分析

历年各省中考对本课内容的考查较少。单独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或以收复新疆的事件为题干,考查历史人物,或以人物为题干考查事迹,多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综合考查时,一般会把与左宗棠有共性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知识的归类能力、比较能力,仍以选择题为主。在学习本课时要学会联系现实,比如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批驳东突分子分裂祖国的反动言论,说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黄海大战: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亦称甲午中日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

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订和约。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难点:

1.《马关条约》影响:《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3.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二、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黄海海战;邓世昌;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中考中最常见题型为选择题。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图片是邓世昌的人物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再者是综合题目,对

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综合考查,一般是有四大综合方式:一是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成了19世纪末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二是:中国近代列强的五大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三是:旧民主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是:针对日本来考查,有学习中国的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的崛起。对于《马关条约》是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进行综合考查。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运动是中外矛盾激化的产物,“扶清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1)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①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①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②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历史进步意义:①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对势力②为民主主义革命铺平了道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义和团运动意义:义和团运动意义:①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②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要正确认识《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从经济上看,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此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从政治上看,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这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军事上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从外交上看,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课内容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命题的形式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读图题为主。有时也结合本单元内容以综合探究题的形式出现。

第6课洋务运动

知识梳理

一、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二、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三、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这些人都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师夷长技”,富国强兵,以维护封建统治。

四、洋务运动的主要口号和内容:

1、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五、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积极作用): 其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不愿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1)洋务运动的概况。指出洋务派在后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的旗号发生了变化:由“自强”发展为“自强和求富”并存。

2.难点:晚清发生的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的主要进程: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建海军、创办民用企业

破产原因:西方列强的牵制,顽固派阻挠,缺乏领导核心,封建制度腐败落后等。根本原因: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不愿触动封建制度。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惨败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科学技术方面、经济发展、近代化、思想文化、军事国防、外国侵略、封建经济解体等方面。

易混知识清单

洋务、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1)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务。诸如外事交涉、签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2)洋务派: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僚集团。

(3)洋务运动:是指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宗旨的自救运动。因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正处于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3.理解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创办军事工业

解析:洋务运动之所以办“洋务”其理论依据就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生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练兵、制器),以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军事工业、自强保国这是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

三、中考命题分析

洋务运动是重要考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要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代表人物、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和评价等。此内容在中考中常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形式出现,需要重要复习。

第7课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戊戌维新变法)

一、知识梳理

导火线: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序幕(兴起):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开始变法,这次运动一共持续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反败,谭嗣同被杀。

性质: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后以失败告终。

意义:既是一声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的重点之二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难点是如何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易混知识清单

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例: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的斗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戊戌政变的实质,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过程中矛盾的反映,戊戌政变表面上是统治阶级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即“后党”)与光绪帝为首的“帝党”的斗争,而其实际上是封建顽固势力与维新派(即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变法并未危及清王朝的统治,相反却能巩固皇权,但变法触动了满洲贵族和封建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反对。顽固派表面上是反对光绪帝,实际上是反对维新派,反对资产阶级。本题除C项外,其他选项将是表面矛盾的反映,把它们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分辨表面现象与内在的实质,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A、B、D三项实质上是相同的,B、D两项都是A项中的内容。答案:C。

三、中考命题分析

通过考查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来激发我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复习时要在了解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要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比较导致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种结局的因素。根据历年交叉命题的特点推测,今后这些知识仍是中考热点问题,并向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向发展。题型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为主。

第8课辛亥革命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革命的经过、结果、历史功绩、最终结果

(1)领导人:孙中山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2)革命前的准备活动: a、组织上: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b、思想上: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c、军事上: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3)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主力:倾向革命的新军。经过:楚望台军械库-湖广总督衙门-武昌城-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独立。(4)武昌起义的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5)历史功绩(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最终结果: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2.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后又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即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政治纲领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它是纲领的经济思想的核心。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坚持了要求民族独立和民族权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方向。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4.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性质分析其留给后人的共同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是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三个历史事件的共同教训:三次斗争都失败了,都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未能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

5.对比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近代化探索方面的侧重点,体会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器物(工业)”到“政治制度”的历程,体会探索的艰辛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三、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中考中是考查的重点,其考点一般有: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功绩及其对他的评价等。知识考查侧重于基础知识,注意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事件的联系和比较。试题类型多元化,以选择题为主。

第9课新文化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及性质

1915年到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称为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1915~1917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复古思想。

后期:1917~1919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方面转变,新文化运动开始转为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运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五四爱国运动后,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基本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3.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三、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在中考中是考查的重点,考点主要有: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内容、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意义等。考题题型多样,有选择题、阅读判断、材料分析、探究简答等。今后中考命题可能更加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柔和以及学科渗透、德育渗透等。体会中华儿女生生不息、愈挫愈奋、

顽强努力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与五四运动相关的新文化运动也将是一个考查的热点。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其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第二,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第三,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2)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是因为: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

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难点分析

(1)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

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实现的具体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也曾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相同点:①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矛盾;④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⑤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③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④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充分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存在的什么联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的骨干和领导,为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五四运动是党诞生的原因之一。

三、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一直以来是考试的热点所在。经常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识图题有增加的趋势。对于五四运动,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人物、导火线、口号、性质、意义及五四精神,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于中共一大的则侧重于会议的背景、地点、内容、意义的考查,考查题型灵活多样。

第11课北伐战争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始领导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创办,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却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至此,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2.难点分析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原因

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自己过去所进行的不懈斗争,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历次斗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挽救国家危亡。

(2)理解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内在联系;

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是:将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为北伐战争以及以后的革命战斗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

(3)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两党齐心协力,又有其他各革命阶级的积极支持,为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②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③广大北伐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④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北伐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它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有利于中国老百姓,因此得到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方面是革命阵营内蒋介石等人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但随之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列强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的代表者。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制造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士;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以陈独秀为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因此,大革命失败了。

(4)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意义: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虽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最终失败,但仍具有其深远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次运动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运动中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也经受了一次革命洗礼,为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中考命题分析

历年各省中考对本课内容的考查较少。单独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它题型基本没出现过,主要考查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尤其侧重对叶挺独立团的考查。综合考查时多把本课内容融入国共合作的专题之中进行考查。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南昌起义

见上表,为纪念南昌起义,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秋收起义(见上表)

1927年9月29日,起义部队约1000人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改编。经过改编,起义军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党在部队中建立了各级组织,特别是把支部建在了连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可靠的落脚点和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难点: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却率秋收起义队伍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一环,中国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2.毛泽东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第一,这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各县都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第二,井冈山形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第三,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第四,它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的影响也比较容易传播出去。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的考点集中在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意义;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毛泽东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的领导人、建立的军队、军旗。常见的题型为选择题,每年的8月1日的建军节庆祝活动成为考查南昌起义的命题切入点。本课注意的图片有:《南昌起义》《中国人民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应对图片题目的考查。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知识梳理

红军长征的过程、红军进军的路线和主要地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瑞金(1934.10)-(四道封锁线)-乌江-遵义(会议1935.1)-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1935.10)-会宁会师(1936.10)。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红军长征的精神和影响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2.遵义会议的召开原因、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原因: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内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难点:

1.列举中共领导的军队三次著名的会师:

①1928年4月,南昌起义的军队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②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③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应怎样看待红军长征?

答:(1)长征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逐步上升。蒋介石抛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和地方反对势力。同时,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2)克服的困难:红军不仅克服了严重的自然险阻,同时也克服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召开遵义会议,革命形势转危为安。(3)实质:长征实质是红军的一次战略转移,红军主力部队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4)历史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给后人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是中考的重点,考点集中在长征的原因、时间、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长征途中主要事件的先后顺序、胜利的意义。尤其是遵义会议红色旅游景点、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链接与此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和读图题,并且以图片作为命题切入点的较多,因此注重课本图片的同时也应搜集相关长征途中重要事件的图片,进行图文结合的学习与掌握。注意时政是6月14日,2008北京奥运火炬接力贵州境内最后一站传递活动在遵义会议会址前拉开帷幕,开始了在历史名城遵义的“红色之旅”。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见知识梳理)

(2)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见知识梳理)

2.难点

(1)蒋介石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2)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

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

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联合抗日

(3)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

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②日本侵华

的目的是灭亡整个中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蒋介石的统治地位③中国共产党做出让步表达出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④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对国民党政府有压力⑤国民党内部有民族自尊心的抵抗派要求联合共产党抗日救国。

(4)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如何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答:(1)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逼蒋联共抗日,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因此它是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2)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这会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到来,从而有利于日本侵略;二是由此结束10年内战,推动国民政府共同抗日。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调停。周恩来等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了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立场,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奠定了基础。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所在,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考查,一般以单项选择题为主,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不抵抗政策;对于西安事变的考查,一般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综合性的命题出现,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目的以及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我的家族史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在其中成长的是每一个中国家庭,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庭也与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太多的关联和故事,让我慢慢了解和回想。 时常听爸爸说起,我们的老家在江西,在约两百年前,我们的祖先逃荒到了西南——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贵州土地肥沃,在那农业领先的年代,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这里我的家族经历了中国的经现代史。 小时候,喜欢听曾祖母,爷爷或是爸爸一遍一遍说那些家族的故事,仿佛那就是一段传奇。长大了才知道,那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一个缩影。 听说刚迁到贵州的时候,那儿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我们家族的女主人又都是一些勤劳能干的(这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的),家里很快就富裕了起来。到后来直接就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地主。村里的土地几乎都是属于我们家族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大一块土地被人叫做赵家坡呢。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没想到我们家族就是一个深受鸦片迫害的一个典型例子。鸦片传到中国,似乎就成了有钱人家的必需品。我们家的当时的老爷少爷们就毫不客气的吸起了鸦片来了,一时间家族的败落就有了前兆。无论女主人们多么勤劳,多么会持家,面对昂贵的鸦片,入不敷出很快就到来了。用光了钱财就卖地卖房,为了买鸦片什么都舍得了,直到后面没有东西可以卖了,就自己开始种起大烟(鸦片的俗称)。就这样一个刚兴起的地主家庭又很快又沦为了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了。当然这之间最辛苦当然是我们的女祖先们,她们为她们的不争气的男人们吃尽了苦头。记得我们小时候,爸爸有一天还从土里挖出了两把特别的小刀(就是当时用来割破罂

粟果皮,使浆液流出凝固的)。可惜现在早就不知道被我和弟弟扔得不知所向了。 每次听说到我们家族曾经那么辉煌又败落的过程,我们都感到很遗憾,可惜。不过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当我们家族经历这些的时候,中国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也就陆陆续续开始了,斗地主的热潮也很快就到来了,而我们家也恰好因为当年男主人们的堕落而幸免于难。说起当时那些被斗的地主家庭都给弄得家破人亡,我们就觉得原来还真有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呢。 不过,鸦片对身体的伤害是不打折扣的,男主人们大多都因为吸食鸦片而过早的去世,或者成了家里的沉重的负担。他们在鸦片的毒瘾中醉生梦死,而苦了女人们的一生。 曾祖母是1927年来到我们家的,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完全败落,而苦命的曾祖母却是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弟弟生存不下去了就四处逃荒。后来来到我们家,曾祖母8岁,没办法就委身做了赵家的小媳妇,嫁给后来同样吸食鸦片的曾祖父。在落后的旧中国,曾祖母从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注定为奴为仆,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上山下地,完全就胜过一个成年的青壮男子。那些旧中国妇女的命运悲剧遗留了几十年,曾祖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老了,她依然勤劳,但数不清的大小疾病却在春夏秋冬折磨着她。 我经常想,也许上天最厚待我的地方就是让我有机会和曾祖母一起度过了十二年的时光,听这位慈祥的老人讲述了她一生的沧桑,我们家庭的故事,我们中国的发展。曾祖母不是历史学家,而作为一个走过中国近代史,经历各种坎坷的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推荐文档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这一论断的正确明白得是()。 ①半封建是指由过去的“闭关锁国”被迫实行半开放 ②半殖民地是指许多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留居中国 ③半封建是指原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进展 ④半殖民地是指国家主权遭受严峻破坏,但又没有完全丧失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2.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①它们差不多上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 ②它们差不多上因领导集团的分裂大大伤了元气 ③它们都打击了外国入侵者

④它们都被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了 A.①②B.②③ C.①②D.③④ 3.在太平天国后期,显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其显现的特定缘故是()。 ①当时中国显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②洪秀全建立人间天国的政治理想在实践中破产 ③洪仁轩在香港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 ④太平天国后期需要改革内政,振兴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关系是()。 A.利用改造B.全盘同意 C.继承进展D.相互补充 5.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

A.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B.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 C.八国联军在天津设置都统衙门 D.英法在广州成立占据委员会 6.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有()。 ①清朝政府的支持②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④爱护统治的需要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7.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 ①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 ②来源于破产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③人数不多,但高度集中 ④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与认识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和认识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所以说,历史不能忘。 通过小学和初高中对历史的学习与认知,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斗争的历史,是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转变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这部历史是屈辱与光荣并存的历史;这部历史是挫折和成功并举的历史;同时,这部历史又是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都在讲,都在思考的一部历史。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同时期的日本借助明治维新,成功的搭上了资本主义革命的快车,步入强国行列,而清政府没有顺应时代,所以历史用一种刻骨铭心的方法让中国转变!承受过了转型阵痛之后的中国才有了新的生机,这种阵痛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过程,无法逃避。所以客观看中国饱经沧桑的近代历史,既要记住屈辱的一面,更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间历经了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过程。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与图强并存的历史。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的社会是独立的封建社会,但是,社会腐败,政府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萎靡不振,人民生活水 平日况愈下,而此时的欧洲列强在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轻而易举的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入侵、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 化渗透等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独立自主、封建古老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彻底沦为!中国的主权、尊严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但是,客观的说,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的程度上加 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瓦解,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人民为了国强民富进行 了探索和尝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各个阶层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 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 (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积极支持介石打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海峡。) 4、日本 (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 (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初中学段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串讲 鸦片战争 1、背景⑴根本原因: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⑵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三个步骤 ⑴正常的中英贸易:结果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⑵鸦片贸易:危害对清政府:①白银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的财政危机;②军队的战斗力下降;③政 治更加腐败。 对人民:①损害身体健康;②导致倾家荡产。 ⑶战争: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 (2)两个阶段:①1840年6月,珠江口→天津白河口。②1841年侵占香港岛→1842年8月,南京下关。 (3)结束标志:1842年8月,英军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 3.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战争结果: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鸦片贸易合法化) ①割让香港岛——领土主权的完整遭到了破坏。 ②赔款2100万银元(外币,非白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门。 ④关税协议——中国贸易主权遭到破坏。最能反映英国的战争意图。 5、战争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 ③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从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④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⑤自然经济解体。 ⑥社会生活及习俗:衣食住行、婚姻、缠脚、留辫等习俗日益受到影响。 魏源新思想: 向西方学习,核心内容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军事技术)。 ⑴背景:①列强入侵,国家危难。②西方船坚炮利的影响。 ⑵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⑶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的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强烈批 判闭关锁国政策。 ⑷著作:《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⑸评价: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知识界有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 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也没付诸实践。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修约遭拒) 2.概况:⑴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⑵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是帮凶。 ⑶侵略活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我所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是有著名作家蒋廷黻写的,这本书向我们讲述的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事件。从书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多少令每一个中华儿女永远难以忘怀的、深深烙印入骨子里的屈辱事件。它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对中国一次次的侵略、奴役、压迫以及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尤其是日本法西斯更是罪恶滔天,不可饶恕。八年抗战,我们终于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中国这一路走过来不可谓不坚辛啊。 在我看来这部书不仅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科学的历史。说它是屈辱史是因为中国近代期间人民饱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不管的强大的西方列强还是比较弱小的日本帝国都争相侵略我们美丽富饶的中国大地,一点点得瓜分。而我们却毫无抵抗之力,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国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败,被迫签订了几百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让中国的尊严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不可磨灭的屈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是加重了中国的沦陷,可以说让中国屈辱的不仅是外国侵略者,还有那些无能的统治者,是他们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与此同时,说这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科学的历史,是因为在清朝就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骄傲自满使得中国科学发展方面与世界脱轨,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当西方用炮火打开中国大门时才清醒过来,时代变了,科学才是主导世界的强大力量,没有先进科学的国家是多么不堪一击啊。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于是,当时派出了大量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带回了大量知识,正是他们不断地探索才奠定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基础,这些留学生居功至伟。 当我每次阅读《中国近代史》时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愤怒之感,为中国被外国侵略而无还手之力感到悲哀,中国怎能任人宰割。现在的中国虽然已不再是当初的弱小国家了,但是比我们强大的依然比比皆是,我们国家绝对不能因为一点进步就开始骄傲的认为已经是无敌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重蹈当初清政府的覆辙,走上同样的灭亡道路。当今世界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平静,其实早已暗流涌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中国的崛起更是遭到其他大国的敌视。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中国的崛起要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让世界记住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中国近代史(上)复习资料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中国近代史(上)复习资料 第1课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新中国成立) 1、.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或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 ①扩大国外市场,②推销工业品,③掠夺原料3、鸦片的输入对中国的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统治机构更加腐败。④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⑤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4、林则徐的禁烟措施:暗访暗查,缉拿烟贩,责令交出鸦片;虎门销烟。 5、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25日意义:①这是中国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②显示了中 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6、英国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借口:保护通商。7、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8、①清军爱国将领关天培、陈化成,在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②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群众 抗英战争中,规模最大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9、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0、鸦片战争影响或《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1856.10—1860.10,英、法联军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两国积极支持英、法侵华,以“调停”为名,从中渔利。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①1858年《天津条约》;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意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新增11处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 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最多);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领土44万平方千米;1884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领土7万多平方千米。5、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华尔。6、1864年,太平军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的问题,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多数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的移植过来。”因此,它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缓慢地朝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传入,促进了这种发展,它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这些条件使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得以发生,同时又被原已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利用而滋长,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表现为双重的发生过程。”因此,不能说它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处理这一问题,要把下面两个问题区分开来: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否是欧风美丽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欧风美丽”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破坏作用,毁掉了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是促进作用,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和资金,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新的社会条件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形成的,这隐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落后地区后果的理论认识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身发展的经济规律必将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欧风美丽”关系甚密,对其有资金、技术、机器等方面的依赖。 ☆关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其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即着眼于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方式逐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目的转为争夺并独占投资场所。表现在谋求侵略权益上,早期主要是强开通商口岸,设租界。而后期转变为谋取资本输出特权。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其中《中法新约》较早显现出这种变化,即法国要求获得在中国广西和云南的筑路权。到《马关条约》表现:更为明显直接要求在中国通商口岸办工厂和大片割地,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以至迅速刺激和引发了瓜分狂潮。另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又不能截然分开,在四五十年代商品输出阶段,已有早期的资本输出,只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服务,如沿海的外资工厂,把收来的棉花、茶叶、蚕茧等加工之后运回本国,既减少消耗,又增加效益。而19世纪末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商品输出也仍然存在。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09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09年,我们创造了奇迹!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炼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课上,我曾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中国109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

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于祖先给予我们的荣耀中,看看我们的近代史,祖先创造的文明,令我们汗颜。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为开端,以签订屈辱的条约宣告结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国的四大发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侵略从海出而来,英国的战舰上,有中国的指南针,英国的大炮装着中国的火药,最终的和约是在纸上签订(中国的造纸术)。中国人不该反思吗?我们祖先的发明,我们都发挥作用了吗?我们愧对于我们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东西四处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国近代那段历史。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失败比成功多。“勿以成败论英雄”。走进近代那段历史,感受时人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对中国近代史上抗争与探索的人们,应致以敬意。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我的血液里都有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中国近代最终选择革命的道路,是因为改革太艰辛。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后人颇多指责,认为步伐太慢,实际上当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洋务派那些人在那个时代已经走在最前端,“中体西用”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不保留中体,西用也难以引入中国,正是在中体的掩护下,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守旧势力太强大,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在相当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作祟。中国人的觉醒及正确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刺痛了中国人,维新志士以知识分子极大的热情与勇气,奔走呼告变法图强,进而直接投入到改良中国的政治运动中。维新派要在中国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必然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6--1O章)练习(精)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6--1O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邹容的代表作是()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革命军》 C、《警世钟》 D、《猛回头》 2.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三人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提倡改良,实行君主立宪 B、提倡“自强”、”求富” C提倡民主和科学D、提倡革命,实现共和3.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中心有() ①上海②北京③东京④天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4.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开始早期革命活动B、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C、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5.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皇族内阁”,其内阁总理大臣是()A、载泽 B 奕勋C、奕诉 D、载洋 6.下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中全②华兴会③光复会④日知会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②④ 7.武昌起义中,率领新军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的是() A蒋诩武、孙武 B 孙中山、黄兴C、吴永珊、龙鸣剑 D.熊秉坤、金兆龙 8.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破坏. B、湖北军政府涣散软弱 C、袁世凯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9、以袁世觊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是() A、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B.从唐绍仅内阁组成 C、袁世凯当上皇帝 D、临时政府正式迁往北京 10、二次革命中,首先发动起义直布独立的省是() A、江西 B、安徽 C 广东D、云南 11、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名称是() A中国国民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同盟会 D.兴中会 12、袁世凯死后,控制云南、贵州一带的军阀是() A直系 B 皖系C、桂系 D.滇系 13、护法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张勋复辟 B 段棋瑞独裁 C、孙中山的倡导 D、西南军阀的支持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C、北京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民族工业 D、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企业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019-2020年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复习提纲

2019-2020年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鸦片战争 识记 1.1840—1842年英国进行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2.1844年,美、法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5.《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签约国。 《天津条约》:签约国先后为:俄、美、英、法与清政府。 内容: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签约国:英、法与清政府 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6.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7.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1856—1860年。 8.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及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9、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 10、1862年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理解: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性质及其附件的名称和内容。 时间:1842年8月 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附件名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附件内容:规定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分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a.经济方面: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土地高度集中;b.政治方面日益腐败,表现为:官场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③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统治阶级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④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变为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感悟——中国近代史 中国的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反对资本主义帝国侵略的抗争史。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以史明鉴,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更好的发展现代化建设。 政治上,近代史所带给我们最多的便是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政治的腐败。 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但到了鸦片战争前夕的嘉庆、道光年间,中国上层阶级卖官售爵、官商勾结,压迫剥削下层阶级,政治生活腐败糜烂。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改革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他们需要更多的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供应地,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了他们的目标。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系列的战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政治上的没落,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方针以及官员的临阵脱逃致使当时中国最强盛的舰队覆灭。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航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还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帝国的工具,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切的痛苦无不与中国政治的腐败相关,可见政治清明与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经济上,近代中国各阶级不断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太平天国运动中,领导阶级在赢得初步胜利之后沉迷享乐、争权夺利,内部矛盾突出,最终分崩离析,让对手有机可趁。这主要是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制止和克服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它自身不能负担起领导反帝反封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的根本任务,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对袁世凯一再妥协退让,并且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博得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这些都成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思想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后,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渗透到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了外国先进文化。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 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我所认识的中国近现代史

我所认识的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治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我之所以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是因为历史能够充分的给我经验,丰富我的思想和精神,陶冶我的情操,再者来说,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我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的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一点历史,都是极其重要的,我学习历史从如下几方面学习: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开辟新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的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治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列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列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4,。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极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的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历史的经验昭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化国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己任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