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实验地点

学生学号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实验时间

实验项目运算器组成实验:独立方式

实验类别操作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其它实

验目的及要求⑴熟悉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的读写操作;

⑵熟悉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⑶验证74LS181的加、减等各种功能;

⑷按照表中提供的功能自行验证其中几种即可。

成绩评定表

类别评分标准分值得分合计

上机表现积极出勤、遵守纪律

主动完成实验设计任务

30分

实验报告及时递交、填写规范

内容完整、体现收获

70分

说明:

评阅教师:冉全

日期: 2014 年 11 月 14 日

实验内容一、实验设备

序列号名称数

备注

1 TEC-8实验

系统

1 台

2 双踪示波器 1

二、实验电路和实验任务

对于运算器操作来说,在T1期间,产生2个8位参与运算的数A和B,A 是被加数,B 是加数;产生控制运算类型的信号M、S3、S2、S1、S0和CIN;产生控制写入Z标志寄存器的信号LDZ和控制写入C标志寄存器的信号LDC,产生将运算的数据结果送往数据总线DBUS 的控制信号ABUS。这些控制信号保持到T3结束;在T2期间,根据控制信号,完成某种运算功能;在T3的上升沿,保存运算的数据结果到一个8位寄存器中,同时保存进位标志C 和结果为0标志Z。

(1)实验电路

上图2.1标识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参与运算的数据首先通过试验台操作板上的8个二进制数据开关SD7-SD0来设置,然后输入到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RF 中。

双端口寄存器堆RF由1个ALTERA EPM 7064实现,功能相当于4个八位通用寄存器,用于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运算后的结果也要送到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RF中保存。双端口寄存器堆模块RF的控制信号中RD1、RD0用于选择送ALU的A端口(左端口)的通用寄存器。RS1、RS0用于选择送ALU的B端口(右端口)的通用寄存器。

(2)实验任务

1.按图所示,将运算器模块与实验台操作板上的线路进行连接。由于运算器模块内部的连线已经由印制电路板连接好,故接线任务仅仅是完成数据开关、控制信号模拟开关、与运算模块的外部连线。特别注意:为了建立清楚的整机概念,培养严谨的科研能力,手工连线时绝对有必要的。

2.用开关K15-K0向通用寄存器堆RF内的R3-R0寄存器置数据。然后读出R3-R0的数据,在数据总线DBUS上显示出来。

3.验证ALU的正逻辑算术、逻辑运算功能。

注意:进位信号C是运算器ALU最高进Cn+4的反,既有进位为1,无进位为0。

表2.1

选择方式M=1逻辑运算M=0算术运算

S3 S2 S1 S0 逻辑运算CN=1【有进位】

0 0 0 0 F=/A F=A

0 0 0 1 F=/(A+B) F=(A+B)

0 0 1 0 F=(/A)B F=A+/B

0 0 1 1 F=0 F=-1(补码形式)

0 1 0 0 F=/(AB) F=A加A(/B)

0 1 0 1 F=/B F=(A+B)加A/B

0 1 1 0 F=A减B减1

0 1 1 1 F=A/B F=(AB/)减1

1 0 0 0 F=/A+B F=A加AB

1 0 0 1 F=A加B

1 0 1 0 F=B F=(A+/B)加AB

1 0 1 1 F=AB F=AB减1

1 1 0 0 F=1 F=A加A

1 1 0 1 F=A+/B F=(A+B)加A

1 1 1 0 F=A+B F=(A+/B)加A

1 1 1 1 F=A F=A减1

4.具体实验步骤:将“控制转换”开关拨到最中间位置既“独立”灯亮,这是实验的前提,本次实验实在独立模式下进行的。

第一步:测试寄存器写入和读出;将操作模式设定为:1100。

接线表和置开关如下表:

名称电平控制信号开关K6 K5 K4 K3 K2 K1 K0

功能信号名称D1 D0 DR

W SBU

S

S1 S0 MBU

S

R0

操作模式 1 1

置R1 写REG 操作模式:

1100

1 1 1

R2

1 1 1

R3

1 1 1 1

备注:写寄存器完成后可以直接在写寄存器操作模式下,通过K6、K5拨动开关查看写入寄存器中的数据,对应的数据灯:A7~A0。通过K2、K1拨动开关

也可以查看写入寄存器中的数据,对应的数据灯B7~B0。

第二步:运算器实验【操作模式:1101】接线表和置开关如下表:K15 K14 K13 K12 K11 K10 K9 K8 名

M S0 S1 S2 S3 CIN ABUS LDC 序

运算器组成操作模式:1101

送两个数到REG,K6K5、K2K1 分别选择加与被加

1 1 1 1 1

1 1

1 1 1

1

备注:运算器实验答案只提供了加法运算的控制信号,其他运算功能

请参考上页中

ALU 表的运算逻辑功能即可。

这两个表格展示了将数据存入和用运算器运算的简要步骤,在“控制转换”

调到独立后,在1100状态下通过数据总线SBUS 将数据写入寄存器,按下QD

使其写入并显示在指示灯上面,在数据写入成功后,将状态调到1101,进行算

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根据表2.1控制运算器调整到相应的状态,接下来就可以完

成相应的运算,记录下结果。

三、实验结果

A= 00000001 B=00001111

M F

S0 S1 S2 S3 1 0 逻辑算数

1 0 0 1 A+B 00010000

1 1 0 0 A+A 00000010

0 0 0 0 A 00000001

实验总结

在此次实验中我遇到很多问题,通过和同学探讨以及网上查询,终于顺利的完成了此次实验。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最好的熟悉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的读写操作,和对运算器的了解,这有利于我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是很深入,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这门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09级 姓名:张文绮学号: 091150022 实验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室号:___田405 实验设备号: 43 实验时间:2010.12.19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一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2. 验证4位运算功能发生器功能(74LS181)的组合功能。 2.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到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181

以并/串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锁存器(74373)锁存,锁存器的输入连接至数据总线,数据开关INPUT DEVICE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个三态门(74245)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内容。 图1-2中已将用户需要连接的控制信号用圆圈标明(其他实验相同,不再说明),其中除T4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只需将W/R UNIT 的T4接至STATE UNIT的微动开关KK2的输出端,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而S3,S2,S1,S0,Cn,LDDR1,LDDR2,ALU-B,SW-B各电平控制信号用SWITCH UNIT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为低电平控制有效,LDDR1,LDDR2为高电平有效。 3.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 ZYE1603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4.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号 __11503080109____ 姓名 __张致远_________ 专业 __软件工程_______ 学院 _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二0一六年四月二十三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基本运算器实验 二、完成学生:张致远班级115030801 学号11503080109 三、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原理: 两片74LS181 芯片以并/串形式构成的8位字长的运算器。右方为低4位运算芯片,左方为高4位运算芯片。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出端Cn+4与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相连,使低4位运算产生的进位送进高4位。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可与外来进位相连,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出到外部。 两个芯片的控制端S0~S3 和M 各自相连,其控制电平按表2.6-1。为进行双操作数运算,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数据暂存器DR1、DR2(用锁存器74LS273 实现)来锁存数据。要将内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 或DR2 中,则锁存器74LS273 的控制端LDDR1 或LDDR2 须为高电平。当T4 脉冲来到的时候,总线上的数据就被锁存进DR1 或DR2 中了。 为控制运算器向内总线上输出运算结果,在其输出端连接了一个三态门(用74LS245 实现)。若要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总线上,则要将三态门74LS245 的控制端ALU-B 置低电平。否则输出高阻态。数据输入单元(实验板上印有INPUT DEVICE)用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其中,输入开关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内总线相连,该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SW-B,取低电平时,开关上的数据则通过三态门而送入内总线中。 总线数据显示灯(在BUS UNIT 单元中)已与内总线相连,用来显示内总线上的数据。控制信号中除T4 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 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单元中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需要将“W/R UNIT”单元中的T4 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微动开关KK2 的输出端。在进行实验时,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S3、S2、 S1、S0 、Cn、M、LDDR1、LDDR2、ALU-B、SW-B 各电平控制信号则使用“SWITCHUNIT”单元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 为低电平有效,LDDR1、LDDR2 为高电平有效。 对于单总线数据通路,作实验时就要分时控制总线,即当向DR1、DR2 工作暂存器打入数据时,数据开关三态门打开,这时应保证运算器输出三态门关闭;同样,当运算器输出结果至总线时也应保证数据输入三态门是在关闭状态。 运算结果表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的验证 所属栏目:电路实验- 实验报告示例发布时间:2010-3-11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 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六、思考题 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 2.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完整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目 录 说明:计算机组成原理科目代码更换频繁,2016年科目代码是961,本书以此为准。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961计算机组成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最新资料,WORD 格式,可编辑修改!

华中理工大学1999硕士入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真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计算机中数值数据表示长采用的格式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2.已知十进制数,则相应的二进制数X=______,[X]补=______。 3.若X=-0.X1X2……Xn,则[X]原=______,[-X]补=______。 4.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以软件方式控制信息交换的方式有______ 和______。 5.主存储器最小的存取单位是______,而磁盘存储器的最小存取单位是______。 6.一条机器指令的处理过程,宏观上可分作______和______过程。 7.I/O接口按数据传送的宽度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8.总线的控制方式可分为两类,即______和______。 9.多级中断常分为______和______多级中断。 10.DMA控制器含两种类型,一类是______,另一类是______。 二、计算(10分) 1.已知X=-0.01010,Y=0.10101,根据补码不恢复余数除法求[X]补÷[Y]补。(要求完整写出计算过程) 2.若存储芯片容量为128K×8位,求 (1)访问该芯片需要多少位地址 (2)假定该芯片在存储器中首地址为A0000H,求地址应为多少? 三、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理由(15分) 1.ALU就是运算器。 2.不使用74182芯片,仅使用16片74181芯片就能构成64位ALU。 3.设置高速缓冲存储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存储系统的速度。 4.时序产生器是产生控制信号的部件。 5.所谓记录方式就是磁表面存储器的记忆方式。 四、简答题(16分) 1.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设计思想是什么? 2.CPU对主存进行读写操作,应该分别给出哪些信息? 3.计算机硬件组织由哪几大功能部件组成? 4.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可分作哪几种类型? 五、论述题(21分) 1.论述磁表面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原理。 2.试述采用直接表示法微指令的特点。 3.试述微程序控制器设计所采用的技术及设计思想。 六、下图给出了补码加法器,图中A0,B0分别为两个操作数的符号位,A1,B1分别为操作数的最高有效,要求: 1.增加能实现减法运算的逻辑电路,并说明加,减法是任何被控制实现的。 2.增加以变形补码进行运算,并且具有溢出检测功能的逻辑电路。 图4 七、绘出CPU与存储系统的连接框图。并说明CPU访问内存的读写操作原理(注内存包含主存与Cache)

工图实验报告

工图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打开、关闭和保存图形文件和熟悉AutoCAD的界面。 2.熟悉AutoCAD环境及常用绘图命和编辑命令。 3.学会部分常用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掌握工具栏的调用方法。二.实验内容 根据立体图和尺寸,在AutoCAD上画出立体图的三视图。

三.实验步骤 (说明:给出实验内容具体描述,以及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题: 1.启动AutoCAD。 2.选择新建文件 选择一个样板文件,之后打开创建新文件。 3.系统环境设置 设置背景色,窗口元素配置、靶框大小设置 4.绘图单位格式设置。 设置图形单位:长度和角度,精度 5.构件图层,设计颜色,线型及线宽。 粗实线?黑色实线0.7mm 细实线??黑色?实线0.3mm 粗实线?黑色?虚线?0.7mm 6.首先画主视图。 1)选择粗实线图层。 2)首先使用矩形命令(Rectang):依次输入矩形的第一角点坐标和第二角点坐标。 3)再用直线命令(line)依次画出主视图上的轮廓线,在用打断命令(break)在矩形的下边打断合适的一段。 7.画出左视图 1)按一定的尺寸用直线命令画出左视图的所有最大轮廓线,与主视图的高平齐。 2)在选择虚线图层,将看不到的部分用虚线画出。 8.画出俯视图 1)选择粗实线图层。 2)按一定尺寸,与主视图长对正,与左视图的宽相等。画出俯视图的最大轮廓线。

第二题: 1.启动AutoCAD。 2.选择新建文件。 3.系统环境设置 4.构件图层,设计颜色,线型及线宽。 5.画主视图: 1)选择粗实线的图层 2)用矩形命令画出一个长为100,宽为60的矩形。 3)之后用倒角命令将矩形的上边的两侧各选长为25,两侧的边各选30,之后倒角。 4)在用直线命令画出上面的凹槽。之后打断(break)凹槽上方。 5)之后用同样的方法打断长为65的距离。在画出下方的凹槽。 6)在用直线命令画出矩形里面的两个轮廓线。 6.画左视图: 1)用直线命令先画一个与主视图高平齐的矩形。 2)先将矩形下面的两个直角的两边剪切掉长为15高为12 的小矩形。 3)在用直线命令画出矩形内部的轮廓线。 4)切换虚实线的图层。 5)画出立体图的上下两个凹槽的底边轮廓线。 7.画俯视图。 1)切换粗实线图层。 2)首先画一个与主视图长对正,与左视图的宽相等的矩形。 3)用倒角命令将矩形的四个角各倒掉上面为长25,两边为15的角。 4)再用直线画出立体图上方的凹槽的轮廓线。 5)切换虚线图层。 6)用直线命令画出立体图下方的凹槽的轮廓线。 四.实验结果 第一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运算器组成、存储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1 Quartus Ⅱ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Quartus Ⅱ的基本使用方法。 了解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利用Quartus Ⅱ验证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二.实验任务 熟悉Quartus Ⅱ中的管理项目、输入原理图以及仿真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新建项目,利用原理编辑方式输入74138、74244、74273的功能特性,依照其功能表分别进行仿真,验证这三种期间的功能。 三.74138、7424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74138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74244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 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实验2 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工作原理。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4位运算器(74181)的组合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 附录中的图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8位字长的ALU由2片74181构成。2片74273构成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用来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DR1接ALU的A数据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数据输入端口,ALU的数据输出通过三态门74244发送到数据总线BUS7-BUS0上。参与运算的数据可通过一个三态门74244输入到数据总线上,并可送到DR1或DR2暂存。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除了T4是脉冲信号外,其他均为电位信号。nC0,nALU-BUS,nSW-BUS均为低电平有效。 三、实验任务 按所示实验电路,输入原理图,建立.bdf文件。 四.实验原理图及仿真图 给DR1存入01010101,给DR2存入10101010,然后利用ALU的直通功能,检查DR1、

叠加原理 实验报告范文(含数据处理)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 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慕课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固件功能类似软件,形态类似硬件 B.寄存器的数据位对微程序级用户透明 C.软件与硬件具有逻辑功能的等效性 D.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中,微程序属于硬件级 2、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通常包括( A ) A.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 B.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C.主机、外部设备 D.主机和应用软件 3、CPU地址线数量与下列哪项指标密切相关( B ) A.运算精确度 B.内存容量 C.存储数据位 D.运算速度 4、下列属于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核心思想是( C ) A.采用补码 B.采用总线 C.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D.存储器按地址访问 5、计算机中表示地址时使用( A )

A.无符号数 B.反码 C.补码 D.原码 6、当-1 < x < 0 时,[x] 补=(C ) A. x B.1-x C.2+x D.2-x 7、假设寄存器为8 位,用补码形式存储机器数,包括一位符号位, 那么十进制数一25 在寄存器中的十六进制形式表示为( C ) A.99H B.67H C.E7H D.E6H 8、如果某系统15*4=112 成立,则系统采用的进制是( C ) A.9 B.8 C.6 D.7 9、某十六进制浮点数A3D00000中最高8 位是阶码(含 1 位阶符),尾数是最低24 位(含1 位数符),若阶码和尾数均采用补码,则该浮

点数的十进制真值是( A ) A.-0.375 ×2^(-93) B.-0.375 ×2^(-35) C. -0.625 ×2^(-93) D.0.625 ×2^(-35) 10、存储器中地址号分别为1000#、1001#、1002#、1003 的4 个连续存储单元,分别保存的字节数据是1A、2B、3C、4D,如果数据字长为32 位, 存储器采用的是小端对齐模式,则这4 个存储单元存储的数据值应被解析为( A ) A.4D3C2B1A B.A1B2C3D4 C.D4C3B2A1 D.1A2B2C3D 11、字长8 位的某二进制补码整数为11011010,则该数的标准移码是(B ) A.11011010 B.01011010 C.00111010 D.10111010 12、对于IEEE754格式的浮点数,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D ) A.阶码和尾数都用补码表示 B.阶码用移码表示,尾数用补码表示

工程制图与实习实验报告模板.docx

工程制图与CAD 实习报告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化工 0801 学号: 姓名:李天宇 指导老师:张平 实验一:AutoCAD的基本操作 指导教师实验时间: 2011 年3月10日 学院学院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室 一、实验题目: AutoCAD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目的: 1、了解AutoCAD基本概念 2、学习AutoCAD2008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主要步骤及结果: 1、几何图形绘制 (1)启动AutoCAD 用下拉菜单“格式”→“单位”或命令行输入:UNITS↙,查看和设置绘图单位、精度(建议使用缺省值)及角度(建议使用缺省值)。

(2)设置图幅(选A3图幅)。 (3)用绘图工具栏的直线命令绘制,绘图时确定点的方式:用鼠标导向“直接距离”方式画各水平、垂直线(打开极轴);用“相对坐标”方式画斜线。 (4)将绘制的图形存盘,在后面标注尺寸时使用。 2、图框设置与绘制 (1)用“图形单位”对话框确定绘图单位(建议使用缺省值)。 (2)用“LIMITS”(图限)命令选A3图幅(长420 mm,宽297 mm)。 (3)打开正交、栅格及栅格捕捉。 (4)建图层、设线型、线宽及颜色。 粗实线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 0.7 mm 细实线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 0.35 mm 点画线红色点画线(CENTER) 0.35 mm 虚线蓝色虚线(HIDDENX2) 0.35 mm 尺寸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 0.35 mm (5)用绘图工具栏的直线命令图标按钮绘制边框,在粗实线层上画图框线,在细实线层上画图幅线。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对CAD绘图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 CAD中基本绘图操作 以下书写实验的有关格式,仅作参考: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组长:曹波组员:袁怡潘依林王群梁泽宇郑勋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加深对“节点电流代数和”及“回路电压代数和”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定理,加深对线性电路中可加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①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KC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结点,所有流出结点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②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KV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③叠加定理:在线性电阻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分别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 三、实验准备 ①仪器准备 1.0~30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2.±15V直流稳压电源 3.200mA可调恒流源 4.电阻 5.交直流电压电流表 6.实验电路板 7.导线

②实验电路图设计简图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1、启动仪器总电源,连通整个电路,分别用导线给电路中加上直流电压U1=15v,U2=10v。 2、先大致计算好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同时调好各电表量程。 3、依次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 AB、U BE、U ED,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4、再换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I2、I3,并记录好电流读数。 5、然后断开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6、然后断开电压U1,接通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7、实验完毕,将各器材整理并收拾好,放回原处。 实验过程辑录 图1 测出U AB= 图2 测出电压U BE=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能瞧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执 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与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与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与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 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用以向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使各部件能协调工作。 控制字段中各控制信号有如下几类: ①对运算器部件为了完成数据运算与传送功能,微指令向其提供了24位的控制信号,包括:4位的A、B口地址,用于选择读写的通用积存器3组3位的控制码I8-I6、 I5-I3、I2-I6,用于选择结果处置方案、运算功能、数据来源。 3组共7位控制信号控制配合的两片GAL20V8 3位SST,用于控制记忆的状态标志位 2位SCI,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低位的进位输入信号 2位SSH,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最高,最地位(与积存器)移位输入信号 ②对内存储器I/O与接口部件,控制器主要向它们提供读写操作用到的全部控制信号,共3位,即MRW

实验二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实验报告

实验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设计项目的建立和管理; (2)掌握原理图图纸参数的设置、原理图环境参数的设置; (3)掌握元器件库的装载,学会元器件、电源、接地、网络标号、总线、输入/输出端口、节点等电路元素的选取、放置等操作; (4)掌握电路元素的参数修改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创建一个新的项目文件。 在Altium Designer 10中,根据不同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的项目文件,分别是:PCB项目文件,文件后缀为PrjPCB;FPGA项目文件,文件后缀为PrjFPG;库文件,根据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设计的不同,其后缀有SchLib和PcbLib 两种。在我们实验中均建立一个PCB项目文件。 (1)执行菜单命令“文件\工程\PCB Project”,建立一个空的项目文件后的项目工作面板; (2)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 Project”,保存文件。 2、新建原理图文件 (1)执行菜单命令“File\New\Schematic”,在刚才建立的项目中新建原理图,默认的文件名为Sheet1.SchDoc。 (2)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 Project”,保存文件。 3、设置原理图选项 (1)图纸参数设定:执行菜单命令“设计\文档选项”,系统弹出文档选项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方块电路选项”标签页设置图纸参数。 (2)填写图纸设计信息:执行菜单命令“设计\文档选项”,系统弹出文档选项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参数”标签页设置图纸参数。 (3)原理图环境参数设置:执行菜单命令“工具\设置原理图参数”,系统将弹出“喜好”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左边树状图中选择原理图选项,此选项组中有12个选项卡,它们分别是原理图参数选项、图形编辑参数选项、编译器选项、导线分割选项、默认的初始值选项和软件参数选项等,分别用于设置原理图绘制过程中的各类功能选项。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册

实验一监控程序与汇编实验 实验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节实验室:实验台: (以上部分由学生填写,如有遗漏,后果由学生本人自负) 1、实验目的 1)了解教学计算机的指令格式、指令编码、选择的寻址方式和具体功能。 2)了解汇编语言的语句与机器语言的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汇编语言设计程序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教学机监控程序的功能、监控命令的使用方法,体会软件系统在计算机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实验平台 硬件平台:清华大学TEC-XP实验箱的MACH部分 软件平台:监控程序、PC端指令集仿真软件 3、实验要求 1)学习联机使用TEC-XP 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 2)使用监控程序的R 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 3)使用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使用U命令观察汇编码与机器码之间的关系,用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 **代码不得写到0000——1FFF的地址单元中,如有违反将被取消当堂成绩 4、操作步骤及实验内容 1)实验箱功能开关设置及联机操作: 1. 将实验箱COM1口与PC机相连; 2. 设置功能状态开关为00110; 3. 于PC端运行; 4. 按RESET,START键,若PC端出现如下输出(如图所示),则操作成功; 图 2)仿真软件相关操作: 1. 在项目文件夹找到并启动; 图

2. 点击文件-启动监控程序; 图 4.若PC端出现如下输出(如图所示),则操作成功; 图 3)理解下列监控命令功能: A、U、G、R、E、D、T 1. A命令:完成指令汇编操作,把产生的指令代码放入对应的内存单元中,可连 续输入。不输入指令直接回车,则结束A命令(如图所示); 图 2. U命令:从相应的地址反汇编15条指令,并将结果显示在终端屏幕上(如图所 示); 图 注:连续使用不带参数的U命令时,将从上一次反汇编的最后一条语句之后接着继续反汇编。 3. G命令:从指定(或默认)的地址运行一个用户程序(如图所示); 图 4. R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当R命令不带参数时,显示全部寄存器和状 态寄存器的值(如图所示); 图 5. E命令:从指定(或默认)地址逐字显示每个内存字的内容,并等待用户打入 一个新的数值存回原内存单元(如图所示); 图 6. D命令:从指定(或默认)地址开始显示内存120个存储字的内容(如图所示);

电路原理图设计及Hspice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微电子技术系) 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图设计及Hspice 学号: 姓名: 教师: 年06月15日 实验一基本电路图的Hspice仿真 实验时间: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Cadence软件画电路图。 2.用Cadence软件导出所需的电路仿真网表。 3.对反相器电路进行仿真,研究该反相器电路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设备 Hspice软件、Cadence软件、服务器、电脑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激励源:直流源、交流小信号源。 瞬态源:正弦、脉冲、指数、分线段性和单频调频源等几种形式。 分析类型:分析类型语句由定义电路分析类型的描述语句和一些控制语句组成,如直流分析(.OP)、交流小信号分析(.AC)、瞬态分析(.TRAN)等分析语句,以及初始状态设置(.IC)、选择项设置(.OPTIONS)等控制语句。这类语句以一个“.”开头,故也称为点语句。其位置可以在标题语句之间的任何地方,习惯上写在电路描述语句之后。 基本原理:(1)当UI=UIL=0V时,UGS1=0,因此V1管截止,而此时|UGS2|> |UTP|,所以V2导通,且导通内阻很低,所以UO=UOH≈UDD,即输出电平. (2)当UI=UIH=UDD时,UGS1=UDD>UTN,V1导通,而UGS2=0<|UTP|,因此V2截止。此时UO=UOL≈0,即输出为低电平。可见,CMOS反相器实现了逻辑非的功能. 四、实验步骤

1.打开Cadence软件,画出CMOS反相器电路图,导出反相器的HSPICE网表文件。 2.修改网表,仿真出图。 3.修改网表,做电路的瞬态仿真,观察输出变化,观察波形,并做说明。 4.对5个首尾连接的反相器组成的振荡器进行波形仿真。 5.分析仿真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 输入输出仿真: 网表: * lab2c - simple inverter .options list node post .model pch pmos .model nch nmos *.tran 200p 20n .dc vin 0 5 1m sweep data=w .print v(1) v(2) .param wp=10u wn=10u .data w wp wn 10u 10u 20u 10u 40u 10u 40u 5u .enddata vcc vcc 0 5 vin in 0 2.5 *pulse .2 4.8 2n 1n 1n 5n 20n cload out 0 .75p m1 vcc in out vcc pch l=1u w=wp m2 out in 0 0 nch l=1u w=wn .alter vcc vcc 0 3 .end 图像: 瞬态仿真: 网表: * lab2c - simple inverter .options list node post .model pch pmos .model nch nmos .tran 200p 20n .print tran v(1) v(2) vcc vcc 0 5 vin in 0 2.5 pulse .2 4.8 2n 1n 1n 5n 20n cload out 0 .75p m1 vcc in out vcc pch l=1u w=20u

工程制图实验报告(1)

第一次工程制图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0.10.11 2010.10.18 2010.10.25 课程名称::工程制图实验名称:AutoCAD 二维绘图技能训练 实验目的:熟悉 AutoCAD 的绘图环境设置方法及绘图辅助功能使用技巧,掌握常用 二维绘图及编辑命令,达到能绘制二维工程图样的目的。实验过程:共上机操作 3 次,实践的内容有: 1、学习图纸界限、图层的设置,图线特性选择; 2、学习各种坐标输入方式,捕捉,夹点编辑; 3、掌握二维绘图及编辑命令; 1、图样分析: 根据分析,已知主视图和左视图求画俯视图,此图由一个长方体切割而得,中间再镂空一个小圆柱体并且中间为空心求只有一半,而且其的具有一定的厚度,然后小圆柱体中间偏后面同样被镂空一个小圆柱体,同样也只有半圆,如此我们便能得到大致的轮廓。根据大小,我们应该选择A3或者

A4的纸,图层设置应该包括粗实线,虚线中心线这三种。根据相应的大小及分析,得到我们想要的俯视图。 2、绘制过程: ①limits命令设置图纸界限为A3 幅面;然后 先点击文件新建一个再点击打开建立一个公制类型的无样板打开。 ②激活图层特性管理器,新建粗实线层、中心线层、虚线层其中粗实线宽设为0.3毫米、中心线选用加载的CENTER,且颜色设为黄色,虚线层用dashed线性且为红色。 ③将粗实线层置为当前层,用多段线命令画出图样的主视图的大致轮廓,后面再用圆命令将两个小圆出来,再利用剪接命令得到圆弧最后得到主视图; ④在主视图的右侧再利用多段线命令画出左视图,长与俯视图的宽一致,宽则与主视图的高一致。 将中心线层置为当前层,画时先打开对像捕捉,再捕取主视图的上下两边中点,做出中心线,且可向下延伸一段距离作

制图实训报告范文精选5篇

制图实训报告范文精选5篇 水利工程制图的实训报告 20xx年11月1日至20xx年11月20日期间,我们在学校老师的的带领下,进行了水利工程测量实训,由于条件限制,本次水利工程测量实训由全班同学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进行。 一、实训的目的、作用 水利工程测量实训的目的是使之在掌握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工作中正确使用地形图及测量资料的能力。 二、实训的要求和任务 水利工程制图实训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训课程,是为培养学员正确识读、绘制专业施工图、结构图和参与图纸会等能力的最基本的训练。本次实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本专业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进行水利工程测量实训,使之能掌握普通水平仪及经纬仪的使用方法及检核方法;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原理及方法;掌握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方法;掌握正确识读地形图及正确应用相关测量信息的方法。 三、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阅读教材及实习指导书的有关内容,并查阅相关的测量技术规范。 2、领取仪器并检验(水准仪一套、3m水准尺一套、经纬仪一套、50m手摇钢尺一把、测钎二个、水准记录本一本、测回法记录本一本、量距记录本一本、

绘图板一块、绘图铅笔、三角尺、计算器等)。 四、控制测量 1、选点 本次实训的控制测量区域选择在宝坻区环城南路公园,采用闭合导线,沿香樟林公园小路,共布设了5个点。图根点的选择均为通视良好,易架设仪器和量距的地点,A01和A05号图根点采用钢筋水泥桩埋设,其余图根点采用木桩埋设。 2、量距 本次量距采用50m手摇钢尺,共丈量了11段距离。实地丈量时,A03和A04段由于超过了50m长,采用经纬仪进行直线定线后,分段进行了丈量。丈量后,进行了水准测量,并通过倾斜改正值计算公式△Dh=h2/2L进行倾斜改正,闭合导线总长366.120m。 3、水准测量 本次实训的图根水准测量采用闭合导线,共5个图根点(A01-A05),高程系统采用假设高程(A01=250.000m),采用等外水准测量,水准仪使用北测产DSZC24型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观测,仪器编号为270564,尺垫用生铁尺垫,共2个。采用双面 尺法进行读数,当红黑面测出高差大于±3mm时,该测站进行重新观测,各图根点之间的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不能大于fh容=±40 mm。在进行观测时,A01~A02段和A04~A05段的高差闭合差均大于了容许值,进行了重新观测,直到小于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止,整个闭合导线的高差闭合差为+6mm,小于fh容=±40 =±24mm,该水准测量成果可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8位程序计数器PC[7:0]的设计 实验要求: 1.分别用图形方式和V erilog HDL语言设计8位程序计数器,计数器带有复位,计数,转移功能。 2.具体要求参见1_部件实验内容.doc说明文件。 实验实现: 1.用图形方式设计实现8位程序计数器,用到了两个74LS161四位十六进制计数器,主要步骤是两个四位十六进制计数器的串联,低四位计数器的进位端RCO连到高四位计数器的进位使能端ENT,然后连上reset、clk、ir[7:0]、t[1:0]、pc[7:0]、rco等输入输出信号,最后加上转移控制逻辑即可。注意两个十六进制计数器是同步的,具体参见PC_8bit.gdf文件。 2.编译通过,建立波形仿真文件,设置输入信号参数。注意在一张图中同时实现复位(reset低位有效)、计数、转移功能,最后加上一些文字注释即可,具体参见PC_8bit.scf文件。 3.用V erilog HDL语言设计实现8位程序计数器。在已经实现.gdf文件的基础上使用库函数形式是很容易编写出.v文件的,不过学生选择了行为描述方式实现,因为后者更具有通用性,依次实现8位程序计数器的复位、计数、转移功能即可,具体参见PC_8bit.v文件。 4.编译仿真类似上述步骤2。 实验小结: 1.这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第一个实验,比较简单,按照实验要求即可完成实验。通果这次实验,我对Max+Plus软件的使用方法和V erilog HDL语言编程复习了一遍,为后面的实验打好基础。 实验二CPU运行时序逻辑的设计 实验要求: 1.用V erilog HDL 语言设计三周期时序逻辑电路,要求带复位功能,t[2:0]在非法错误状态下能自动恢复。(比如说110恢复到001)。 2.具体要求参见1_部件实验内容.doc说明文件。 实验实现: 1.用V erilog HDL 语言设计实现带复位和纠错功能的三周期时序逻辑电路。输入clk外部时钟信号和reset复位信号(低位有效),输出ck内部时钟信号和三周期信号t[2:0]。利用两级3位移位式分频逻辑实现,具体参见cycle_3.v文件。 2.编译通过,建立波形仿真文件,设置clk外部时钟信号和reset复位信号,Simulate 即可输出实验要求中显示的波形。 实验小结: 1.刚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不知道CPU运行时序逻辑设计的真实用途,在进一步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做cpu4实验后才知道是用来由外部时钟信号clk产生内部时钟信号ck以及三周期信号t[2:0]的。刚完成本次实验的时候未添加三周期信号t[2:0]的自动功能,后来完成cpu4后补上了。 实验三静态存储器的设计与读写验证 实验要求: 1.设计一个SRAM存储器,地址和数据都是8位,存储容量是256个字节。 2.采用异步的时序逻辑设计方式,数据是双向的,输入输出不寄存,存储器的地址也不寄存。 3.具体要求参见1_部件实验内容.doc说明文件。 实验实现:

电路分析 等效电源定理 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等效电源定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等效电源定理 二、实验目的 1. 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 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三、原理说明 1. 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称为含源一端口网络)。 戴维宁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其等效内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诺顿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一个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代替,此电流源的电流I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短路电流I SC,其等效内阻R0定义同戴维宁定理。 Uoc(Us)和R0或者I SC(I S)和R0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2. 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 开路电压的测量 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oc。 (2)短路电流的测量 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Isc。 (3)等效内阻R0的测量 Uoc R0=── Isc 如果二端网络的内阻很小,若将其输出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因此不宜用此法。

五、实验内容 被测有源二端网络如图5-1(a)所示,即HE-12挂箱中“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线路。 (a) (b) 图5-1 1. 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宁等效电路的Uoc、R0。 按图5-1(a)接入稳压电源Us=12V和恒流源Is=10mA,不接入R L。测出U O c和Isc,并计算出R0(测U OC时,不接入mA表。),并记录于表1。 表1 实验数据表一 2. 负载实验 按图5-1(a)接入可调电阻箱R L。按表2所示阻值改变R L阻值,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曲线,并记录于表2。 表2 实验数据表二 3. 验证戴维宁定理 把恒压源移去,代之用导线连接原接恒压源处;把恒流源移去,这时,A、B两点间的电阻即为R0,然后令其与直流稳压电源(调到步骤“1”时所测得的开路电压Uoc之值)相串联,如图5-1(b)所示,仿照步骤“2”测其外特性,对戴氏定理进行验证,数据记录于表3。 表3 实验数据表三 4. 验证诺顿定理 在图5-1(a)中把理想电流源及理想电压源移开,并在电路接理想电压源处用导线短接(即相当于使两电源置零了),这时,A、B两点的等效电阻值即为诺顿定理中R0,然后令

工程制图与CAD实习实验报告模板.doc

工程制图与CAD 实习报告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化工0801 学号:2008010719 姓名:李天宇 指导老师:张平

实验一:AutoCAD的基本操作 指导教师实验时间:2011 年3月10日 学院学院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室 一、实验题目: AutoCAD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目的: 1、了解AutoCAD基本概念 2、学习AutoCAD2008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主要步骤及结果: 1、几何图形绘制 (1)启动AutoCAD 用下拉菜单“格式”→“单位”或命令行输入:UNITS↙,查看和设置绘图单位、精度(建议使用缺省值)及角度(建议使用缺省值)。 (2)设置图幅(选A3图幅)。 (3)用绘图工具栏的直线命令绘制,绘图时确定点的方式:用鼠标导向“直接距离”方式画各水平、垂直线(打开极轴);用“相对坐标”方式画斜线。 (4)将绘制的图形存盘,在后面标注尺寸时使用。

2、图框设置与绘制 (1)用“图形单位”对话框确定绘图单位(建议使用缺省值)。 (2)用“LIMITS”(图限)命令选A3图幅(长420 mm,宽297 mm)。(3)打开正交、栅格及栅格捕捉。 (4)建图层、设线型、线宽及颜色。 粗实线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0.7 mm 细实线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0.35 mm

点画线红色点画线(CENTER)0.35 mm 虚线蓝色虚线(HIDDENX2)0.35 mm 尺寸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0.35 mm (5)用绘图工具栏的直线命令图标按钮绘制边框,在粗实线层上画图框线,在细实线层上画图幅线。 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CAD绘图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CAD中基本绘图操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