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时间:2008-05-05 14:42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417次

分享到: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并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了各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首次把资源环境问题列为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并提出了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规模、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

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目前已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

财政政策方面,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

投资政策方面,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

税收政策方面,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重点

中国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黄海峰曹燕辉陈超 在中国经济系统和循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加强绿色经济系统、 绿色循环体系和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研究; 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国各地区的绿色制度政策创新体系、绿色科技支 撑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绿色经济激励体系、绿色监督管理体系、 绿色评价预测体系和人才 技术绿色培训体系的建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如何保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业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中国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才 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面对这种形势,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应 该从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认识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一、大力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经济系统作为系统科学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反映,是系统经济学(Systems Ec onomics 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经济系统划分为生产、积累、交换、消费四个部分, 每一个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循环体系是作为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动态均衡。 建立绿色循环体系就是在追求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动态平衡中达到经济系统的优化。为此, 研究衡量国家与区域发展的绿色经济法则, 以 “ 绿化 ” 中国经济结构为目标研究循环经济 系统的建立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

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从其理论和各国实践来看, 从宏观层面上建立发展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 “ 五个统筹 ” 和 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是建立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循环体系、确立战略制高点、 塑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未来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是实现绿色循环体系的必需手段 在中国已经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 2010年可以满足的只有21种, 到2020年仅剩6种。要改变我国资源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现状,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 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循环经济是运用生 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 通过改变生产工艺流程,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和能源量, 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循环经济所遵循 “ 减量化,再利用, 再循环 ” 原则对传统的经济结 构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结构转型, 并有利于建立节约型和高效率的绿色经济体系。 (三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是克服国际贸易 “ 绿色壁垒 ” 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国对国际贸易产品的环保要求趋于严格。如欧盟于2004年颁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 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 ,这两项法令被业内称为 “ 全球最严厉的环保令 ” 。指令要求在今后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器生产商 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 ,必须承担支付报废产品的回收费用, 欧盟市场上将禁止含有特定有害物质的产品出售及使用。欧盟两个指令无疑对我国电子电器产品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因此, 为了保证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 发展循环经济中应重视工程科学的基础作用和先进科技的研发, 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以扩张财政政策为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不同资本流动程度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假定:政府采取增加政府开支(increas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或减税(tax reduction ) 的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 ⑴ 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BP 曲线是垂直于横轴) 假定:最初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交于E 点,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 0和i 0。 IS 曲线右移至IS`。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的右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面临贬值(depreciation )压力。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rate system ),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intervention ),即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这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LM 曲线左移至LM`。直至最终IS`、LM`和BP 三条曲线交于E 2点,经济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E 2)。 小结在短期内:利率上升(i 1),国民收入上升(Y 1),国际收支则因为进口的增加而出现赤字,即国 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 )恶化(E 1 位于BP 曲线的右方)。 在长期内: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导致利率进一步上升(i 2),收入与国际收支状况恢复期初水平 (Y 0)。在政府支出增加的情况下,社会总支出并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总支出的其他部分中有相应的减少,这一减少是通过利率提高带来的私人投资支出下降实现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管理系 11级09班陶海鸥 1103288 自1998年以来,面对总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明显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高政策效应的途径。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政府有关人员加薪以刺激消费,通过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从1998年-2002年政府发行国债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1999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福利性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支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还大幅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的津贴制度,使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再加上消费信贷的配合,使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大量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批发价格指数

PPI下降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据统计600种主要商品中86?3%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现有失业人口2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800万个;入世冲击开始显现,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政府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财政政策的更主要作用在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发挥乘数效应,刺激总需求增长;而我国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较小,启动民间资,带动总需求增长的作用有限。首先,我国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产业关联度较小,带动链条较短;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投资,投资带动的就业少,政府投资转变为劳动者收入的份额较少;再其次,在我国当前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平均消费倾向较低,税率又较高,投资乘数较小;最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信用不足,市场缺乏效率,也使乘数变小。 而今年1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正式实施。专家认为,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当前的宏观调控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应急之策,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把握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防止经济出现大幅起落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失时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财政政策如何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和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财政支持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的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他在他的“宇宙飞船理论”中提出,地球就像是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地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存在,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就会走向毁灭。所以他提出发展循环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被人们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资源约束“瓶颈”问题的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经济在中国也进入了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阶段。 循环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和信息化及生态化设计,重构经济环境,使其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中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本质上讲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一种“双赢”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土壤,但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将环境问题作为外部因素,他们所考虑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利用现存的资源和环境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把由此所应起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在市场经济主体经营决策的考虑之外。而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又很难实现内部化,导致了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采取了各种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能源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市场的不完全,保证代际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可以说,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束手无策”,在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循环经济的进行。 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虽然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但政府的财政支持都始终贯穿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个过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 刘炜1陈景新 2 摘要:虽然我国推广循环经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这里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战略举措 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国上下的协调一致,作为基本国策全面实施。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体制。在当前复杂艰巨的情势下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下面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主体缺位 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等,要明确界定各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和组织协调,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委员会主要从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国家环保总局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角度发展循环经济,而科技部则把重点放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上面,没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龙多四靠,主体缺位,界定模糊,导致有些职能没有管理主体来负责,有些职能多个部门交叉和重叠,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属性界定模糊 目前我国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被看作是公益性行业。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分别由环卫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城管部门分头负责管理,每个部门又有自己的收集和处理系统,这些部门既是垃圾治理监督管理部门,又是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单位,缺乏独立经营的积极性,限制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市场化。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进行明确定位,也没有提出其发展途径:是单独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在原有产业内部建立分别对应的回收再利用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弃物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混合化,多头管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我国金融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推動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 文章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不同层面,两者对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幸福,在宏观角度上分析经济政策十分必要。当前,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还处于低迷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以宏观调控形式加以介入,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1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1.1 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一般是指通过工具来实现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交易需求的市场,即在确定金融资产价格同时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一种市场机制。事实上,金融市场作为资金的流动场所,也是经济生活、劳动服务、技术和商品市场与日常经济生活之间的市场。因此,金融市场能够良好地反馈和反映当前经济形势[1-3]。 金融市场能够对资金进行集中再分配,对资金和需求进行比对,形成市场通用利率及价格。随着经济现代化发展,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实体交易开始转变为虚拟交易,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资金流动。金融市场还可以对资金进行再分配,方便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降低经济交易过程造成的损失。 1.2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现状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针对货币及财政,还有对外经济及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从金融市场角度看,财政和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发展息息相关。推行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达到治标也治本的目的,从而帮助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4-5]。 国际经济开始缓慢好转,我国货币政策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加上国际风险偏好提升,整体经济呈现出乐观的发展趋势,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建设,还需向更加全面、高效、公平的方向发展。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导则(征求意见稿s

国家标准 《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导则》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〇六年四月

一、标准工作简况 1.前言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现有的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几乎不可能继续满足传统“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下的未来1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继续削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近年来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05年7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意见》明确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提出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为了建立起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和技术政策体系(例如标准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应该同时加强技术政策体系的研究,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本项目的研究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环境的需要,是规范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市场的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是我们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利用率,妥善处理其中的有害物质,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据统计,我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在39个工业行业中,资产占全行业的比重最低,仅为2.6%,这既反映了该行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同时也说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2005-8-2 0:0中国财政·邹立文【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0年前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也打破了“土地”、“消费”和“就业”等日本“神话”,经济进入衰退期。为此,1992-1997财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价值约60万亿日元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以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之移动电话和卡拉OK消费的推动,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实际GDP增长由1995财年的3%上升到了1996财年的4.4%。然而,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桥本内阁错误地估计形势、并急于出台了包括提高消费税税率等措施在内的“财政重建”政策,重创复苏中的日本经济,实际GDP增长率1997财年为 -0.4%,而1998财年更为严峻,为-1.9%。1997年7月爆发并迅速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又严重挫伤了日本国民的信心。出口乏力、内需不足,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日本实际GDP曾连续五个季度下滑。 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日本政府(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相应采取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张性经济政策,旨在尽快摆脱衰退,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综合经济方案” .“综合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4月24日草拟、并在同年6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一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含金量”超过16万亿日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合计达12万亿日元。该方案的三个政策目标是:通过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等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处理银行呆坏账。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资7.7万亿日元用于环境、新能源、信息通讯、社会福利、城区再建、以及灾后重建等项目;另外,政府还放松住房信贷合作金库的贷款环境,促进私人住房投资增长。二是推动所谓的“私人融资便利”,促进私人部门采用新技术、管理方法等。三是减税,特别和持续性的所得税和地方居住税减免额将达4万亿日元。这样,每个独立纳税人将减少纳税29000日元,每个受赡养者将减少纳税14500日元。四是通过自由化、培育风险投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500亿日元的“紧急就业发展项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金融大爆炸”、促进土地和证券市场流通(2.3万亿日元)等措施,致力于建立一个富于弹性和创造性的经济结构。 (二)“紧急经济方案” .“紧急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11月16日决定、并在同年12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三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的项目投资额超过17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减税额,直接政策“含金量”达27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方案。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减税和低利率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扩大公共投资、创造需求政策的“含金量”总计约17万亿日元。具体措施是,扩大公共投资,1999财年公共投资额达44.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0%。税收政策方面,减税总量超过9万亿日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65%降至50%,公司所得税有效税率降为40%,同时,还出台了旨在鼓励购买住房的税收优惠措施。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在1998年11月和1999年2月两次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坚持维持零利率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三)“经济再生政策措施”。“经济再生政策措施”是在1999年11月11日起草的,政策所含投资约17万亿日元(加上婴幼保健项目,达18万亿日元)。其政策目的是,将日本现阶段政府部门主导经济的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c100203.html,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作者:王俊 来源:《商情》2020年第16期 【摘要】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十几年政策调整,经济增速已慢慢稳定在6%左右,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减速阀”作用,减弱了经济周期振动幅度。因此,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实行逆周期经济政策是目前需考虑的现实。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周期是指受某些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总体上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的周期性的运行态势,且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循环重复。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国政府抗住经济压力,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經济渐渐复苏,但目前经济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尝试从世界经济周期角度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梳理过去20多年不同阶段施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探讨政府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 (一)康波理论 19世纪末,帕尔乌斯首次提出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50~60年的长期波动,一战后,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战后世界经济波动态势,并提出了长波假设,其具体表现为价格波动,这奠定了康波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四阶段,繁荣和衰退是康波的上升期,而萧条和回升则是康波的下降期。从历史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共经历了四次周期波动,每周期总是伴随新兴技术革命。第一波是纺织和蒸汽技术发展,历时63年,第二波是钢铁和铁路技术发展,历时47年,第三波是电气和重工业领域发展,历时56年,第四波标志是汽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时43年,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轮康波周期中。 (二)金融周期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作用影响世界经济,金融本身具有独立性,但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宏观经济研究应当将金融因素置于核心地位。“金融周期说”是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时期,后来信贷理论的发展正式拉开了金融周期理论研究。“金融周期说”认为金融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并根据金融运行现状,模拟了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与投融资体制研究-最新范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与投融资体制研究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财税与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在资源开采环节上,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定位不当 我国的资源税基本上属于矿藏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具体表现在:一是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合理利用资源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二是征税范围过窄,现行资源税只是侧重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以至森林无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2.在生产环节上,税收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只注重对治污硬件的优惠,而对软件几乎没有优惠,对清洁技术开发投资鼓励不足。二是实现清洁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缺少针对限制作用。其次,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尚未采用。三是现行某些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在扶持或保护一些污染产业起了推动作用,如为保护农业而对农膜、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等免征增值税等。 3.在消费环节上,政府引导、税收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 首先,消费税征税范围过窄。煤炭、主要大气污染物和一些容易给环境造成污染的消费尚未列入征收范围,如电池、一次性快餐盒、白色垃圾和无铅汽油与含铅汽油等,弱化了税收对污染行为的制约。其

次,消费税的征收旨在调整结构、引导消费方向,未体现出环保意图。另外,政府采购过程中缺乏绿色采购的观念,对绿色消费的引导不足。 4.废弃环节上,政策手段分散,调节功能有限 (1)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是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PPP)”提出的一项治理污染的手段,排污收费实施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计费依据不合理。二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排污费的调节作用弱化。因此,排污收费收入不能满足治理环境的资金需要,导致污染治理不力,环境恶化。 (2)废弃物利用税收政策的缺陷。我国对于废弃物利用环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散布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中的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单一,调节范围过窄,只涉及部分工业废料的循环利用,且优惠程度较轻,对资源再利用的激励不足;同时,生活垃圾的废弃,废物利用方面的税收调节滞后。 (二)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投资额占GDP的比例过低,环境治理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投资效率不高。具体而言: 1.循环经济投资主体尚未实现多元化 循环经济投资收益本身具有复杂性,有些项目是可以实现盈利的,但有些项目可能是亏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对循环经济投入是不足的,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实现循环经济也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企业对源头控制环节的投资在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备的条件下,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

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案例

案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 小组成员:磨颖洁李玲慧卜庆灵茅海兰 一. 2007年以来,我国遇到了关联性的三大经济运行问题:由于外贸顺差和储蓄的较快增长,导致外汇储备增长偏快,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由于储蓄率过高,导致投资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外部输入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有可能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而进入2008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放缓,国内通胀加剧。而环顾周围经济环境,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面临这样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如何在国内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然冲击下,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宏观调控作用,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成为决策者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应对这一时期的短期需求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时,我们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央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贷款的控制、票据对冲,同时采取了放松外汇管制和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使汇率升值的汇率政策。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四次累计提高2.5个百分点,6月末人民币汇率兑美元汇率比上年末升值6.1%,央行在2007年连续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从政策效果来看,汇率升值对于抑制流动性并控制通胀压力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而其它一些类似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则比较一般。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所得税税率下调的政策实施和大量增加对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这些政策较好地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通胀压力对社会的冲击。总体来说,这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胀压力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偏热”的经济也得到了“冷却”。 从经济形势和最近相继出台的政策来看,下一阶段,央行会继续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有效的推行宏观经济调控,在策略上逐步走向财政政策趋于扩张,货币政策趋于放松的局面。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简要评价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简要评价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风云跌宕愈趋复杂,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仍不容小觑,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与国内通胀的双重压力下,国内经济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融资环境恶化、外部需求下降等多方面挑战。但同时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冲动和政策周期效应会更加明显,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不争事实。 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基调 2012年,中央明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所以,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就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进一步释放中小型企业及新兴产业的活力和潜力,努力防范和化解风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准确把握经济走势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是根据目前经济运行情况,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调控方向的连续和稳定,基调不作大的调整。 增强针对性,就是要在把握好宏观调控方向的同时,使政策更好地体现分类指导、有保有控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增强灵活性,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宏观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既要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又要缓解企业的经营困难,防止经济增速的过度下滑。 增强前瞻性,就是要加强国内外形势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的苗头性问题,搞好各项政策的统筹协调,防止不必要的叠加,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包括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