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激光、电子束、离子束三束区别要点

激光、电子束、离子束三束区别要点

激光、电子束、离子束三束区别要点
激光、电子束、离子束三束区别要点

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是表面工程领域内的三大载体,号称三束改性。都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

顾名思义电子束加工是以激发电子作为载体,离子束则以离子。离子束加工是一种元素注入过程,具有辐照损伤、喷丸作用、表面压缩、形成表面非晶态,形成弥散化合物质点等效应,而电子束与激光束的主要作用在高能量,没有辐照、表面压缩等特性。

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是表面工程领域内的三大载体,号称三束改性。都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

顾名思义电子束加工是以激发电子作为载体,离子束则以离子。离子束加工是一种元素注入过程,具有辐照损伤、喷丸作用、表面压缩、形成表面非晶态,形成弥散化合物质点等效应,而电子束与激光束的主要作用在高能量,没有辐照、表面压缩等特性

电子束聚焦点最细最深,激光束次之,离子束最粗。

电子束聚焦直径(打孔)最小可以小于1um。

电子束由电子组成,而离子束一般由金属粒子组成,本质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有溅射作用,对样品损伤也没一定的规律。但对于石英材料来讲,损伤很明显。电子束不会造成成分污染,但离子束会,相当于离子注入。

3.加工特点:电子束:

(1).束径小、能量密度高;

(2).非接触加工,加工过程中工具与加工工件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机械切削力,不产生宏观应力和变形;

(3).被加工对象范围广;

(4).电子束能量高,加工速度快、效率高;

(5).电子束加工需要一套专用设备和真空系统,价格昂贵。离子束:

(1).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高;(2).加工材料广泛;(3).加工方法丰富;

(4).性能好,易于实现自动化;

(5).应用范围广泛,可根据加工要求选择。激光束:

(1).加工精度高;(2).加工材料范围广;(3).加工性能好;

(4).加工速度快、效率高;(5).价格昂贵

加工方法:电子束;

(1).电子束扫描曝光;(2).电子束投影曝光;(3).电子束表面改性。离子束:(1).离子束溅射去除加工;(2).离子束溅射镀膜加工;(3).离子束注入加工;(4).离子束曝光加工。

激光束:

(1).加工精度高;(2).加工材料范围广;(3).加工性能好;

(4).加工速度快、效率高;(5).价格昂贵。

材料表面改性目的和意义

材料表面改性是指不改变材料整体(基体)特性,仅改变材料近表面层的物理、化学特性的表面处理手段,材料表面改性也可以称为材料表面强化处理。

现代材料表面改性目的:是把材料表面与基体看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设计与改性,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改变材料近表面层的形态、化学成份和组织结构,赋予新的复合性能,以新型的功能,实现新的工程应用。

因此,现代材料表面改性一是可以使材料表面获得更好的表面特性,有效地延长零件使用寿命;二是可以用性能较差的合金钢代替优质合金钢,以节省优质合金钢材料;三是可以研制出新颖材料。这种多功能综合化,用于提高材料表面性能的各种现代表面改性技术统称为现代表面改性技术。现代表面改性技术适用于金属及其合金、陶瓷、玻璃、聚合物及半导体材料等多种现代材料。现代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

现代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是一门由多种学科发展而来的技术组合,其发展经历了很长,很复杂的过程。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如表面热处理、表面渗碳等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上世纪50年代高分子涂装技术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由古老的刷涂、空气喷涂发展为静电喷涂、流化床涂装、电泳涂装及静电涂装。

60年代以来,传统的淬火已由火焰加热发展为高频加热。后来,激光器与电子束装置的应用,出现了激光束、电子束的淬火技术。

电镀是一门古老的表面改性技术,相当长时间,电镀只能镀覆纯金属模,目前已能镀覆多种合金,也可以在表面上镀陶瓷和金刚石粉末,以增加表面的抗磨性。70年代以来,化学镀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成为一个有效的镀覆手段。

近30年来,热喷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外形成了一种热喷涂技术热,使它在多种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发展出多种类型的热喷涂技术。

激光束、电子束成功地应用于现代材料表面改性,出现了如激光表面涂敷、激光表面合金化、激光表面淬火、电子束表面淬火、表面镀膜等等多种现代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激光表面改性激光束的能量密度非常高,因而当它照射在物体表面时能够产生106~108K/cm非常高的温度梯度,使表面迅速熔化。移去热源时,冷的基体又会使熔化部分以109~1011K/s的速度冷却,使表面迅速凝固。由于激光的这种特性,它可用于材料的激光相变、激光表面合金化与激光熔覆处理,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抗磨性、抗蚀性。激光束与金属的相互作用 1.金属对激光的吸收激光束照射金属时,激光束能量会很快转变为金属晶格的动能,从而使金属表层迅速熔化,激光束部分能量被吸收,部分能量被反射。金属对激光的吸收因金属而异,金属的表面状态对于反射率极为敏感,表面越光滑反射率越高,表面杂质和氧化物会使反射率急剧变化。激光透入金属的深度仅为表面下10-5cm的范围,所以激光对金属的加热可看作是一种表面热源,在表面层光能变为热能,此后,热能按热传导规律向金属深处传导。

图6.10各种激光加工方法使用的功率密度及时间范围

激光相变硬化

1.激光相变硬化的机理

激光相变硬化得到超高硬度的机理主要是:由于高的加热和冷却速率使生成的马氏体针更加细化。例如,Cr12中一般淬火的马氏体针长度约6 m,而激光淬火后马氏体针长度约2 m。2激光相变硬化的特点加热和冷却速率高:加热速率可达105~109 0C/s,对应的加热时间为10-3~10-7 s,冷却速率可达104~107 0C/s。扫描速率越快,冷却速率也越快。高硬度:激光淬火层的硬度比常规淬火层提高15%~20%。变形小:激光淬火表面有很大的残余压应力(可达4000MPa),有利于提高疲劳强度。由于加热层薄,加热激光快,即使很复杂的零件,变形也非常小。表层显微组织:由于激光加热速率极快,相变在很大的过热度下进行,形核率很大。因加热时间又很短,碳原子的扩散及晶粒的长大受到限制,所以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小而不均匀。冷却速率也比使用任何淬火剂都快,因而易得到隐针或细针马氏体组织。3激光熔化淬火

如果提高激光功率,或减小光束直径、减小扫描速率,对金属扫描时,表面薄层被熔化,当光束离开时,由于冷的基体的散热作用,会产生固相相变硬化所类似的冷却作用,使表层可产生一层液体金属的激冷组织,这种硬化技术可称为激光熔化淬火。

4激光非晶化

激光处理的急剧冷却速率是获得非晶态金属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也被称为激光上釉。非晶体合金与对应的晶体相比,强度、韧性和硬度都高,导磁性可与镍铁铝超级导磁合金媲美,电阻为晶体的2~3倍,耐蚀性超过不锈钢,但耐疲劳性不及晶体。

这种工艺已成功地用于在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表面形成一非晶态层,使其重量减轻50%。 5激光退火激光退火用于半导体材料。 6.激光冲击硬化激光冲击硬化是以107W/mm2以上的高功率密度的脉冲激光照射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急剧气化,形成的冲击波反作用于表面使表面硬化。冲击波的力量可达104Pa,从而使表面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增加位错的密度,提高材料的强度及疲劳寿命。

激光表面合金化与激光熔覆

激光表面合金化激光表面合金化的基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表面的耐磨、防腐等性能。激光表面合金化是指:把合金元素、陶瓷等粉末以一定方式涂覆到金属基体表面上,通过激光加热使涂覆层与基体表面共熔而混合,形成表面特种合金层。它是通过熔化表面涂覆层A和部分基体B把涂覆层元素可控制地结合入基体B中,液态混合之后将发生快速的再凝固,从而使合金元素被结合到基体表面附近。激光表面熔覆

激光表面熔覆是指:在金属基体表面上预涂一层金属、合金或陶瓷粉末,在进行激光重熔时,控制能量输入参数,使添加层熔化并使基体表面层微熔,从而得到一外加的熔覆层。激光表面熔覆与激光表面合金化的不同在于基体表面层微熔而添加物全熔,这样一来避免了熔化基体对添加层的稀释,可获得具有原来特性和功能的强化层。

电子束表面改性

电子束表面改性原理

电子束照射到材料表面时,入射电子会同材料的原子核及电子发生相互作用,由于入射电子与原子核的质量差别特别大,入射电子与原子核的碰撞基本上是弹性碰撞,因此入射电子能量传递主要是通过与基体的电子碰撞实现的,入射电子通过碰撞,入射电子的能量立即以热能形式传递给了点阵原子,入射电子的能量以极快速度沉积在材料表面层,使材料表面表面层迅速熔化,当电子束离开表面后,基体的热传导使熔化表面很快凝固。用电子束照射时,能量沉积仅依赖于入射能量E,并与靶材原子序数(Z)有关,改变电子束的入射角,沉积能量也会随之改变。电子束辐照与激光辐照的主要区别在于最高温度时的深度和最小熔化层厚度不同。电子束辐照时,熔化层至少几微米厚;电子束能量沉积范围较激光辐照大;电子束辐照时的液相温度较激光辐照时低,因而温度梯度较小,而激光加热温度梯度较高,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电子束在真空条件下可以象激光一样用于材料表面改性。

电子束表面改性电子束表面改性方法:电子束表面改性方法与激光相类似,电子束表面改性方法包括下列几种:电子束淬火:即利用钢铁材料的马氏体相变进行表面改性。电子束表面合金化:如果提高电子束功率,材料表面会发生熔化,若在熔池中添加合金元素即可以进行电子束合金化。电子束覆层:基材不熔化形成另一种材料的薄层。制造非晶态层:使熔化表面层激冷而获得薄的微晶或非晶态层。电子束改性的特点电子束改性与激光束改性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但在下几方面两者又有差异:能量利用率:金属对激光吸收率很低,而对电子束吸收率非常高,甚至可达99%,因此,电子束可获得更高密度的能量沉积。电子束功率可比激光大一个数量级。能量透入深度:激光的能量透入深度很小,一般为0.1 m,而电子束的能量透入深度大得多,一般为10 m。因此,激光为表面热源,电子束为次表面热源。气氛:激光在大气条件下进行,方便;电子束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工

件尺寸受限制,而可防止氧化。对焦:激光的焦点是固定的,对焦必须移动工件;电子束对焦通过调节聚束透镜的电流即可,很方便。束流偏转:激光必须更换反射镜;电子束可通过电流任意控制。

设备运转成本:激光要比电子束高10倍。电子束改性的应用:电子束主要用于淬火,淬火件的类型有:V型件,如导轨的底板;空心件,如钢套、转动轴件、阀门密封面、精密齿轮表面、工模具等。

聚焦离子束系统操作要点及常见问题

聚焦离子束系统操作要点及常见问题 聚焦离子束系统操作介绍 本章以FEI Helios 600为例介绍聚焦离子束系统的操作要点,Helios 600为扫描电镜和聚焦离子束结合的“双束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在装入样品后首先利用电子束观察,并在样品上寻找到感兴趣的区域,然后通过聚焦离子束对该区域进行精确加工,或配合特定的气体注入系统进行精确沉积或刻蚀,另外结合能谱可以获得样品成分方面的信息,结合EBSD可以得到样品晶体结构方面的信息,结合纳米操纵仪可以对样品进行微纳尺度的操纵等。 本章首先给出Helios 600双束系统的操作流程,接下来按照操作顺序分节对每一个操作环节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具体介绍,首先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样品准备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接着介绍用电子束成像的过程和技巧,包括样品的寻找,特征点的选择和图像质量的调整等,然后介绍离子束加工和气体沉积的方法和策略,最后介绍各种附件的功能原理和使用方法等。 FIB操作流程 ?装样 1.准备好样品后,按照桌上实验记录表上要求,认真检查实验前检查项 目和打开腔门前检查项目后点击vent,真空腔充氮气 2.待真空腔图标变为灰色时,缓缓拉开腔门放置样品,并检查记录表上 放置样品检查项目; 3.等待样品腔真空度<9×10-6mbar方可开始实验; ?实验 1.SEM成像 a)激活电子束窗口,点击beam on 按钮,待beam on按钮变成黄色 后,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加速电压和束流值,点击暂停按钮,即

可得到SEM图像; b)低倍下按住鼠标中键拖动,改变X、Y坐标找到样品; c)调整焦距,象散,明暗度,对比度等得到较好的图像; d)在较高倍数下(2-3K),在样品不同位置调整焦距,根据WD确定 样品最高点,在样品最高点调焦清晰后点击link Z to FWD按钮; (注:此时Z值与WD值统一) 2.调整EucentricHight位置 a)电子束beam shift清零,电子束图像打开状态,在2-3K放大倍 数下,在样品上找到一个特征点将其移至屏幕中央;(若屏幕中心 的十字没有显示,shift+F5使其显示) b)在样品台工具栏将Z设为4.16mm,点击goto,升高样品台,在样 品台上升的过程中,如果系统提醒relink,则需要重新调整焦距 后,再点击relink,继续升高样品台至4.16; c)倾转样品台至7°,激活CCD窗口用鼠标中键拖动使特征点回到屏 幕中央; d)样品台回到0°,检查特征点是否回到屏幕中央,如果偏离>5-10 μm,则双击特征点回到屏幕中央,重复步骤c);(重复时可选择 更大的倾转角度) e)倾转样品台至52°确认特征点在屏幕中间; 3.FIB加工 a)激活离子束窗口,将离子束beam shift清零,点击beam on按钮, 如果离子束处于sleep状态,则点击weak up(需要等beam on 旁边的进度条完全变绿,也可以在调整EucentricHight位置前点 击),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加速电压和束流后点击暂停按钮,得到 离子束图像; b)在离子束窗口,按住shift+左键将2.a)中特征点拖动至屏幕中 央;(如果两个窗口的图像不能对中,则需要重新检查共心高度) c)选择合适加工的样品位置,打开pattern栏,根据加工需要选择 合适的pattern类型,编辑pattern尺寸等参数,并在 application-value中选择Si; d)根据加工尺寸和精度要求选择束流,在加工位置附近调焦,调象 散;快扫一帧图像,确认pattern的位置后,点击开始加工; *4. GIS a)调整好EucentricHight位置后,在Gas injection栏,右键加热 相应的气体; b)在需要沉积的样品部分画上pattern,并在application-value 中选择pt-dep,; c)根据沉积尺寸选择束流,在沉积位置附近调焦,调象散;快扫一 帧图像,确认pattern的位置后; d)锁定样品台,进针,点击开始沉积; e)沉积结束后,在电子束窗口快扫一帧,如果满足要求则退针,关 闭气体加热,解锁样品台;

聚焦离子束技术

第四章 聚焦离子束技术(FIB)

本章主要内容 4.1 FIB系统介绍 41FIB 4.2 FIB-SEM构造及工作原理 4.3 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4.4 FIB主要功能及应用 参考书:顾文琪等,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顾文琪等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1FIB 4.1 FIB 系统介绍 (Focused Ion beam FIB)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的 系统是利用电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显微加工仪器。通过荷能离子轰击材料表面实现材料的剥离沉积轰击材料表面,实现材料的剥离、沉积、注入和改性。 目前商用系统的离子束为液相金属离子源(Liquid Metal Ion Source,LMIS) 金属材质为镓(Gallium, Ga),因为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气压、及良好的抗氧化力。 即离子束+Zeiss Auriga FIB Zeiss Auriga FIB--SEM system 现代先进FIB 系统为双束,即离子束+ 电子束(FIB+SEM )的系统。在SEM 微观成像实时观察下,用离子束进行微加工g y 加工。

FIB技术发展史 FIB加工系统的发展与点离子源的开发密切相关 系展 1950s:Mueller发明气体场发射离子源(GFIS); 1970s:GFIS应用到聚焦离子显微镜(FIM); 1974-75:J. Orloff 和L.W.Swanson分别将GFIS应用于FIB。此时的(p) GFIS束流低(10pA),分辨率约50纳米; 1974: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V.E.Krohn 和G.R.Ringo发现在电场作用下毛细管管口的液态镓变形为锥形,并发射出Ga+离子束; 1978:美国加州休斯研究所的R.L.Seliger等人建立了第一台Ga+液态金属离子源的FIB系统,束斑直径100nm,束流密度1.5A/cm2,亮度达62 3.3x10A/(cm.sr),束能量57keV; 1980s:商品型FIB投入市场,成为新器件研制、微区分析、MEMS制作的重要手段; 1980s-90s:开发出SEM-FIB双束、FIB多束、全真空FIB联机系统。

电子束加工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电子束加工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电子经过汇集成束。具有高能量密度。它是利用电子枪中阴极所产生的电子在阴阳极间的高压(25-300kV)加速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至很高的速度(0.3-0.7倍光速),经透镜会聚作用后,形成密集的高速电子流。.电子束焊是用会聚的高速电子流轰击工件,将电子束动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实现焊接。电子束焊正因为它的高能量密度,焊接速度快,加热范围窄, 热影响区小,加热冷却速度极快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束加热过程贯穿整个焊接过程的始终,一切焊接物理化学过程都是在热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焊接温度场决定了焊接应力场和应变场,还与冶金、结晶、相变过程密不可分,使之成为影响焊接质量和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电子束焊温度场进行研究,这也是进行焊接冶金分析、应力应变分析与对焊接过程进行控制的基础。 电子束焊接作为一种高能束加工方法,在生产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电子束焊温度场决定了焊接应力场和应变场,是影响焊接质量和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介绍了电子束焊温度场模型,在分析了点热源、线热源模型的基础上,指出点热源模型仍是研宄焊接温度场的基础,同时介绍了其它几种考虑电子束小孔效应的温度场模型。讨论了计算温度场的热源模式,给出以高斯函数分布和双椭圆体能量密度分布的两种热源模式。列举了热物理参数、相变潜热、熔池流动等影响温度场的因素。认为基于解析解法的复杂性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值解法将在温度场研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电子束焊温度场模型对于焊接热过程的研究早在40年代就已经开始。Rosenthal分析了移动热源在固体中的热传导。之后,苏联的雷卡林又进行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如下的数学物理模型: (1)热源集中于一点、一线或一面; (2)材料无论在何温度下都是固体,无相变; (3材料热物性参数不随温度变化; (4焊接物体的几何尺寸是无限的。 然而这些都是系统性的论述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论述此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首先电子束焊热源模式焊接热过程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立合理的热输入模式。在高能束焊中用于预测温度场的最广泛的模型是点热源和线源模型,尤其是点源模型是迄今为止焊接温度场分析的基础。但是电子束焊作为一种高能束焊与普通电弧焊有明显的不同。电子束焊中束孔的形成,使得焊接加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的的公式原理来源: 高斯分布热源模型 高斯函数的热流分布是一种比点热源更切实际的热源分部函数,应用广泛,它将热源按高斯函数在一定范围内分布,以往建立的许多温度场模型中都采用了高斯分布这种热源分布模式,其函数为[8]:q(r) = 3Q exp (—3r2/a2)Kaa)式中,(r)为半径r处的表面热流;为热流分布函数;Q为能量功率;r为距热源中心的距离。电子束功率并非总是满足高斯模式,有些研究者在高斯模式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进,增加电子束斑点加热中心区的比热流,相应改变加热边缘的比热流,同时保持热源输入的总能量与高斯模式相同。 随着世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焊接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在飞机制造领域,作为下一代飞机制造的主要连接方法,先进焊接技术替代铆接技术已经成为了趋势电子束焊接主要用于变速箱齿轮、行星齿轮框架、

聚焦离子束实验报告

聚焦离子束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姓名杨旺学号2220190690 专业班级航海技术四班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理解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产生的信号在测试分析中的作用。 3.熟悉扫描电镜的参数设置和操作流程。 4.熟悉离子束刻蚀和沉积的技术特性。 二、实验原理 聚焦离子束系统是介于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之间的一种微观形貌观测手段,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和离子束刻蚀沉积。聚焦离子束系统的优点是:①有较高的放大倍数,20-30万倍之间连续可调;②有很大的景深,视野大,成像富有立体感,可直接观察各种试样凹凸不平表面的细微结构;③试样制备简单;④离子束刻蚀沉积。 1.聚焦离子束系统的构造 聚焦离子束系统的构造主要是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由电子光学系统,信号收集处理、图象显示和记录系统,真空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电子光学系统包括电子枪、电磁透镜、扫描线圈和样品室。 扫描电子显微镜中的各个电磁透镜不做成像透镜用,而是起到将电子束逐级缩小的聚光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一般有三个聚光镜,前两个是强磁透镜,可把电子束缩小;第三个透镜是弱磁透镜,具有较长的焦距以便使样品和透镜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装入各种信号接收器。扫描

电子显微镜中射到样品上的电子束直径越小,就相当于成像单元的尺寸越小,相应的放大倍数就越高。 2.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工作原理 (1)扫描线圈 扫描线圈的作用是使电子束偏转,并在样品表面做有规则的扫动。电子束在样品上的扫描动作和显像管上的扫描动作保持严格同步,因为它们是由同一个扫描发生器控制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有两种扫描方式,进行形貌分析时都采用光栅扫描方式。当电子束进入上偏转线圈时,方向发生转折,随后又有下偏转线圈使它的方向发生第二次转折。发生二次偏转的电子束通过末级透镜的光心射到样品表面。在电子束偏转的同时还带有逐行扫描的动作,电子束在上下偏转线圈的作用下,在样品表面扫描出方形区域,相应地在样品上也画出一帧比例图像。样品上各点受到电子束轰击时发出的信号可由信号探测器收集,并通过显示系统在显像管荧光屏上按强度描绘出来。如果电子束经上偏转线圈转折后未经下偏转线圈改变方向,而直接由末级透镜折射到入射点位置,这种扫描方式称为角光栅扫描或摇摆扫描。入射束被上偏转线圈转折的角度越大,则电子束在入射点上摇摆的角度也越大。在进行电子束通道花样分析时,采用这种方式。 (2)样品室 样品室内除放置样品外,还安置信号探测器。样品台本身是个复杂而精密的组件,它能夹持一定尺寸的样品,并能使样品作平移、倾斜和旋转等运动,以利于对样品上每一特定位置进行各种分析。

电子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广东白云学院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题目:电子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方向) 班级: 07数控本科 姓名:林华英 学号: 0701012229

摘要 (1) 引言 (1) 一.电子束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 多轴控制的基本概念: (2) 二.多轴控制特点 (2) 1、 5轴控制加工中心的加工特点: (2) 2、 6轴控制加工中心的加工特点: (3) 3、 6轴控制特点如下: (3) 三.发展趋向。 (3) 1、用5轴控制加工的NURBS插补 (3) 2、利用二次曲面头立铣刀作5轴控制加工 (4) 四.结论 (4) 五.参考文献 (4)

摘要 电子束加工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其在材料表面改性、机械加工等方面的应用已受到广泛关注。主要介绍电子束在表面工程、打孔和焊接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束;加工原理;工业应用 引言 近年来,许多国家对电子束加工原理及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工业上得到一定的实际应用,使得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电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 发展、 一.电子束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948 年 ,德国物理学家Steigerwald K. H 发明了第一台电子束加工设备 (主要用于焊接) 。1949年 ,德国首次利用电子束在厚度为0. 5mm 的不锈钢板上加工出直径为<0. 2mm 的小孔。从而开辟了电子束在材料加工领域的新天地。1957年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萨克莱核子研究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用于生产的电子束焊接机,其优良的焊接质量引起人们广泛重视。 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已经成功地将电子束打孔、铣切、焊接、镀膜和熔炼等工艺技术应用到各工业部门中,促进了尖端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学的发展对集成电路元件的集成度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对光刻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扫描电子束曝光机研制成功,并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市场 ,使得制造掩膜或器件所能达到的最小线宽已小于 0. 5 μm。 近年来,国外对电子束焊接及其他电子束加工技术的研究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超高能密度电热源装置;2)掌握电子束品质及与材料的交换行为特性,改进加工工艺技术;3)通过计算机CNC控制提高设备柔性以扩大应用领域。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电子束加工工艺,经过多年的实践,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电子束对材料表面进行照射,研究其对材料表面的改性。郝胜志等以纯铝材为基础研究材料,深入研究不同参数的脉冲电子束轰击处理对试样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获得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的一些微观物理机制,通过载能电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较为合理的实际加工中的物理模型,利用二维模型数值计算方法模拟计算试样

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聚焦离子束(FIB)技术是把离子束斑聚焦到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尺寸,通过偏转系统实现微细束 加工的新技术。文章简述了聚焦离子束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等。 关键词:聚焦离子束、刻蚀 1.聚焦离子束简介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与聚焦电子束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都是带电粒子经过电磁场聚焦形成细束。但聚焦电子束不同于聚焦离子束。区别在于它们的质量,最轻的离子为氢离子也是电子质量的1 840倍。离子束不但可以像电子束那样用来曝光,而且重质量的离子也可以直接将固体表面的原子溅射剥离,因此聚焦离子束更广泛地作为一种直接微纳米加工工具。 离子束的应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10年Thomson建立了气体放电型离子源后,离子束技术 主要应用于物质分析、同位素分离与材料改性。由于早期的等离子体放电式离子源均属于大面积离子源,很难获得微细离子束。真正的聚焦离子束始于液态金属离子源的出现。1975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开发出液态金属离子源(LMIS),1978年美国加州休斯研究所的R.L.Seliger等人建立了第一台装有Ga LMIS的FIB系统,其束斑直径仅为100nm(目前已可获得只有5nm的束斑直径)。电流密度为1.5A/cm ,亮度达3.3×10。A/(cm2.sr)。这给进行亚微米JJnq-器件的研究极大的鼓舞。 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就是在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下,将离子束聚焦列亚微米甚至纳米量级,通过偏转系统和加速系统控制离子束,实现微细图形的检测分析和纳米结构的无掩模加工。FIB技术经过不断发展,离子束已可以在几个平方微米到近lmm 的区域内进行数字光栅扫描,可以实现:①通过微通道极或通道电子倍增器收集二次带电粒子来采集图像。②通过高能或化学增强溅射来去除不想要的材料。③淀积金属、碳或类电介质薄膜的亚微米图形。 FIB技术已在掩膜修复、电路修正、失效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试样制作及三维结构直写等多方面获得应用。 2.聚焦离子束的工作原理 离子束系统的“心脏”是离子源。目前技术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离子源是LMIS,其源尺寸小、亮度高、发射稳定,可以进行微纳米加工。同时其要求工作条件低(气压小于10 Pa,可在常温下工作),能提供A1、As、Au、B、Be、Bi、Cu、Ga、Fe、In、P、Pb、Pd、Si、Sn及Zn等多种离子。由于Ga(镓)具有低熔点、低蒸气压及良好的抗氧化力,成为目前商用系统采用的离子源。 液态金属离子源(LMIS)结构有多种形式,但大多数由发射尖钨丝、液态金属贮存池组成,典型的LMIS 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FIB系统由离子束柱、工作腔体、真空系统、气体注入系统及用户界面等组成,图2是聚焦离子束工作原理示意图。其工作原理为:在离子柱顶端的液态离子源上加上较强的电场,来抽取出带正电荷的离子,通过同样位于柱中的静电透镜,一套可控的上、下偏转装置,将离子束聚焦在样品上扫描,离子束轰击样品后产生的二次电子和二次离子被收集并成像。 典型的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工作电流在lpA到30nA之间。在最小工作电流时,分辨率均可达5nm。 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商品聚焦离子束系统,其中以美国FEI公司的产品占主导地位。该公司可提供一系列通用或专用聚焦离子束机,包括结构分析系列与掩模缺陷修补系列的电子离子双束系统与集成电路片修正系统。 双束系统的优点是兼有扫描镜高分辨率成像的功能及聚焦离子束加工的功能。用扫描电镜可以对样品精确定位并能实时观察聚焦离子束的加工过程。聚焦离子束切割后的样品可以立即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工业用机的自动化程度高,可装载硅片的尺寸为(6~8)in。 3.聚焦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基于聚焦离子束注入的微纳加工技术研究

第28卷第1期2009年2月 电 子 显 微 学 报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 Vol 28,No 12009 2 文章编号:1000 6281(2009)01 0062 06 基于聚焦离子束注入的微纳加工技术研究 徐宗伟1,2 ,房丰洲 1,2* ,张少婧1,陈耘辉 1 (1.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300072; 2.天津微纳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天津300457) 摘 要:提出了聚焦离子束注入(focused ion beam implantati on,FIBI)和聚焦离子束XeF 2气体辅助刻蚀(gas assisted etching,GAE)相结合的微纳加工技术。通过扫描电镜观察FIBI 横截面研究了聚焦离子束加工参数与离子注入深度的关系。当镓离子剂量大于1 4 1017i on cm 2时,聚焦离子束注入层中观察到均匀分布、直径10~15nm 的纳米颗粒层。以此作为XeF 2气体反应的掩膜,利用聚焦离子束XeF 2气体辅助刻蚀(FIB GAE)技术实现了多种微纳米级结构和器件加工,如纳米光栅、纳米电极和微正弦结构等。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活高效,很有发展前途。关键词:聚焦离子束(FIB);离子注入;气体辅助刻蚀(GAE);微结构中图分类号:TH73;TH74;O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 11 19;修订日期:2008 12 1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资计划资助(B07014). 作者简介:徐宗伟(1978-),男(满族),辽宁人,博士后.E mail:zongwei xu@163.c om.*通讯作者:房丰洲(1963-),男(汉族),黑龙江人,教授.E mail:fzfang@https://www.docsj.com/doc/5b18573730.html,.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加工技术在 微纳米结构的加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2] 。聚焦离子束系统不仅能够去除材料(铣削加工),还具有添加材料(离子注入和沉积)加工的能力。离子注入是采用高能离子轰击样品表面,使高能离子射入样品,入射离子通过与工件中的原子碰撞,逐渐失去能量,最后停留在样品表层。对聚焦离子束注入损伤的显微研究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3] 。透射电子显微镜具有分辨率高的优点,但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难度较大。 与传统的掩模注入法相比,运用聚焦离子束系统进行定点离子注入,不仅大大节省成本,还可节约加工时间[4] 。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已被尝试应用于纳米结构和器件的加工研究,主要方法是利用FIBI 层作为掩膜,结合湿法刻蚀[5] 或反应离子深刻蚀 [6] 。 利用FIBI 和KOH 溶液湿法刻蚀的加工方法,可在硅基底上加工纳米悬臂梁。FIBI 还可以用来增强聚合物材料的抗刻蚀性 [1] 。目前FIBI 结合后续的湿 法刻蚀及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将刻蚀除离子注入区域外基底所有其它位置,无法实现在局部位置的刻蚀加工,限制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 本文首先研究了聚焦离子束加工参数对离子注入深度的影响规律,以及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层作为蚀刻掩膜时离子束照射剂量的临界值。提出了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结合聚焦离子束XeF 2气体辅助刻蚀加工微纳结构的方法,实现了纳米光栅、纳米电 极和准三维复杂结构的微纳结构和器件的加工。 1 实验 使用FIB SE M 双束系统(FEI Nova Nanolab 200)对Si(100)基底进行离子注入。FE SE M 的图像分辨率为1 1nm,而聚焦离子束束斑直径可小至5nm 。系统使用镓离子作为离子源,加速电压为5~30kV,工作电流为1pA~20nA 。 2 FIBI 的显微组织研究 2 1 离子注入深度研究 利用聚焦离子束对FIBI 层进行切截面加工,然后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离子束注入截面进行观测,如图1a 所示。图1b 所示是对聚焦离子束注入层的横截面高分辨率观察结果。聚焦离子束工作参数为30kV 30pA,加工区域为2 m 2 m 。如果离子束照射剂量大于7 0 1016 ion cm 2 ,在离子注入层的横截面上会出现直径10~15nm 的纳米颗粒。当离子束照射剂量较小时,离子注入层厚度随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当离子束照射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离子铣削和离子注入达到动态平衡,离子注入层的厚度趋于稳定。 图1b 反映了离子注入层深度可通过离子注入层横截面测量得到。为避免聚焦离子束加工再沉积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注入层最上面到最下面的纳米级颗粒间的距离作为离子注入深度,对加速电压

电子束加工技术

一、简介 电子束加工技术原理[1]:电子束加工利用电子束的热效应可以对材料进行表面热处理、焊接、刻蚀、钻孔、熔炼,或直接使材料升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机械加工的新工艺。电子束曝光则是一种利用电子束辐射效应的加工方法。 作为加热工具,电子束的特点是功率高和功率密度大,能在瞬间把能量传给工件,电子束的参数和位置可以精确和迅速地调节,能用计算机控制并在无污染的真空中进行加工。根据电子束功率密度和电子束与材料作用时间的不同,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加工。 电子束加工包括焊接、打孔、热处理、表面加工、熔炼、镀膜、物理气相沉积、雕刻以及电子束曝光等,其中电子束焊接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子束加工技术。电子束加工的特点是功率密度大,能在瞬间将能量传给工件,而且电子束的能量和位置可以用电磁场精确和迅速地调节,实现计算机控制。因此,电子束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加工的许多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汽车、核工业等,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 近年来,随着电磁场控制技术的发展,并结合电子束在磁场中易控的特点,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电子束加工方法——快速扫描电子束加工技术。这种通过电磁场的控制实现电子束的快速偏转扫描的方法越来越显出其技术的优势,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子束加工技术的原理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是:在真空中从灼热的灯丝阴极发射出的电子,在高电压(30~200千伏)作用下被加速到很高的速度,通过电磁透镜会聚成一束高功率密度(105~109w/cm2)的电子束。当冲击到工件时,电子束的动能立即转变成为热能,产生出极高的温度,足以使任何材料瞬时熔化、气化,从而可进行焊接、穿孔、刻槽和切割等加工。由于电子束和气体分子碰撞时会产生能量损失和散射,因此,加工一般在真空中进行。 电子束加工机由产生电子束的电子枪、控制电子束的聚束线圈、使电子束扫描的偏转线圈、电源系统和放置工件的真空室,以及观察装置等部分组成。先进的电子束加工机采用计算机数控装置,对加工条件和加工操作进行控制,以实现高精度的自动化加工。电子束加工机的功率根据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几千瓦至几十千瓦。 按照电子束加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电子束热效应和电子束化学效应[2]。电子束热效应是将电子束的动能在材料表面转化成热能,以实

电子束与离子束的区别

电子束与离子束的原理及其异同 模具三班 一、1.电子束与离子束的加工原理比较 电子束加工是在真空条件下,利用聚焦后能量密度极高的电子束,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到工件表面极小面积上,在极短的时间(几分之一微秒)内,其能量的大部分转变为热能,使被冲击部分的工件材料达到几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从而引起材料的局部熔化和气化,被真空系统抽走。控制电子束能量密度的大小和能量注入时间,就可以达到不同的加工目的。如只使材料局部加热就可进行电子束热处理;使材料局部熔化就可以进行电子束焊接;提高电子束能量密度,使材料熔化和气化,就可以进行打孔、切割等加工;利用较低能量密度的电子束轰击高分子光敏材料时产生化学变化的原理,即可以进行电子束光刻加工。 离子束加工的原理和电子束加工基本类似,也是在真空条件下,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经过加速聚焦,使之撞击到工件表面。不同的是离子带正电荷,其质量比电子大数千、数万倍,如氩离子的质量是电子的7.2万倍,所以一旦离子加速到较高速度时,离子束比电子束具有更大的撞击动能,它是靠微观的机械撞击能量,而不是靠动能转化为热能来加工的。离子束加工的物理基础是离子束射到材料表面时所发生的撞击效应、溅射效应和注入效应。具有一定动能的离子斜射到工件材料表面时,可以将表面的原子撞击出来,这就是离子的撞击效应和溅射效应

二、聚焦离子束 聚焦式离子束技术是利用静电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显微切割技术。由于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汽压以及良好的抗氧化力,因而液态金属离子源中的金属材料多为镓。 在离子柱顶端外加电场于液态金属离子源,可使液态金属或合金形成细小尖端,再加上负电场牵引尖端的金属或合金,从而导出离子束,然后通过静电透镜聚焦,经过一连串可变化孔径可决定离子束的大小,而后用E ×B质量分析器筛选出所需要的离子种类,最后通过八极偏转装置及物镜将离子束聚焦在样品上并扫描,离子束轰击样品,产生的二次电子和离子被收集并成像或利用物理碰撞来实现切割或研磨。 三、如何控制其方向 磁偏转与电偏转分别是利用磁场和电场对运动电荷施加作用,控制其运动方向。这两种偏转有如下差别: 在磁偏转中,变化的使粒子做匀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规律分别从时(周期)、空(半径)两个方面给出在电偏转中,恒定的使粒子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其运动规律分别从垂直于电场方向和平行于电场方向给出 磁偏转中,粒子的运动方向所能偏转的角度不受限制,且在相等时间内偏转的角度总是相等。在电偏转中,在相等的时间内偏转的角度是不相等的。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及其应用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及其应用 摘要:电子束加工简称EBM,是以高能电子束流作为热源,对工件或材料实施特殊的加工,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机械加工的新工艺。它们在精密微细加工方面,尤其是在微电子学领域中得到较多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束加工技术必将有一片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子束原理;应用;发展前景 引言 电子束加工(EBM)是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的新兴特种加工技术。电子束加工主要用于打孔、割缝、焊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德光刻化学技工等,在精密微细加工方面,尤其是在微电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近几年兴起的亚微米加工和纳米加工中,电子束加工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电子束加工的原理和分类 1.1加工原理 电子束加工.原理是在真空条件下,利用聚焦后能量密度极高的电子束,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到工件表面极小的面积上,在很短的时间(几分之一微秒)内,其能量的大部分转变为热能,使被冲击部分的工件材料达到几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从而引起材料的局部熔化和气化,被真空系统抽走的加工技术。 电子束加工机由产生电子束的电子枪、控制电子束的聚束线圈、使电子束扫描的偏转线圈、电源系统和放置工件的真空室,以及观察装置等部分组成。先进的电子束加工机采用计算机数控装置,对加工条件和加工操作进行控制,以实现高精度的自动化加工。. 1.2 电子束加工分类 按照电子束加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电子束热加工和电子束非热加工。

1.2.1电子束热加工电子束热加工是将电子束的动能在材料表面转化成热能,以实现对材料的加工,其中包括: 1)电子束精微加工。可完成打孔、切缝和刻槽等工艺, 这种设备一般都采用微机控制,并且常为一机多用; 2)电子束焊接。与其他电子束加工设备不同之处在于,除高真空电子束焊机之外,还有低真空、非真空和局部真空等类型; 3)电子束镀膜。可蒸镀金属膜和介质膜; 4)电子束熔炼。包括难熔金属的精炼,合金材料的制造以及超纯单晶体的拉制等; 5)电子束热处理。包括金属材料的局部热处理以及对离子注入后半导体材料的退火等。 上述各种电子束加工总称为高能量密度电子束加工。 1.2.2电子束化学加工电子束化学加工是利用功率密度比较低的电子束和 电子胶.相互作用产生的辐射化学效应对材料进行加工。 该加工方法的应用的领域主要 1)扫描电子束曝光,其特点是图形变换的灵活性好,分辨率高; 2)投影电子束曝光,其特点是效率高,但分辨率较差; 3)软X射线曝光,软X射线由电子束产生,是一种间接利用电子束的投影曝光法。. 2. 电子束加工的主要应用 2.1 电子束焊接 电子束焊接是利用电子束作为热源的一种焊接工艺。电子束焊接的焊缝位置精确可控、焊接质量高、速度快,在核、航空、火箭、电子、汽车等工业中可用作精密焊接。在重工业中,电子束焊机的功率已达100千瓦,可平焊厚度为200毫米的不锈钢板。对大工件焊接时须采用大体积真空室,或在焊接处形成可移动的局部真空。 2.2 电子束蚀刻和电子束钻孔 用聚焦方法得到很细的、功率密度为 106~108W/cm2的电子束周期地轰击材

电子束加工

论文题目:飞行器先进制造技术之电子束加工技术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 班级: 08010342班_ 姓名:郭艳兵 学号:21

电子束加工技术 摘要 电子束的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早在1879年Sir William Crookes发现在阴极射线管中的铂阳极因被阴极射线轰击而熔化的现象。接着到上世纪初的1907年,Marcello Von Pirani进一步发现了电子束作为高能量密度热然的可能性,第一次用电子束做了熔化金属的实验,成功地熔炼了钽。直到近代1960年夏,由日本电子公司为日本科学技术厅所属的金属材料所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束焊机。电子束加工(Electron Beam Machining,简称EBM)。它在精密微细方面,尤其是在微电子学领域中得到较多的应用。电子束加工主要用于打孔、焊接等的精加工和电子束光刻化学加工。 Summary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ctron beam has been 100 years, as early as 1879 Sir William Crookes found that the platinum cathode ray tube anode due to bombardment by cathode rays melting phenomenon. Then the last century in 1907, Marcello Von Pirani further found that the electron beam of high energy density as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heat, the first time made a molten metal electron beam experiments, successfully melting of tantalum. Until modern times the summer of 1960, the Japanese electronics company in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belongs to the metal material developed the first electron beam welder.Electron beam processing (Electron Beam Machining, referred to as EBM). It is fine precision,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microelectronics to get more applications. Electron beam processing is mainly used for drilling, welding and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of finishing chemical processing. 关键词电子束;原理;特点;组成;应用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的系统是利用电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显微切割仪器,目前商用系统的离子束为液相金属离子源(Liquid Metal Ion Source,LMIS),金属材质为镓(Gallium, Ga),因为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气压、及良好的抗氧化力;典型的离子束显微镜包括液相金属离子源、电透镜、扫描电极、二次粒子侦测器、5-6轴向移动的试片基座、真空系统、抗振动和磁场的装置、电子控制面板、和计算机等硬设备,外加电场(Suppressor)于液相金属离子源可使液态镓形成细小尖端,再加上负电场(Extractor) 牵引尖端的镓,而导出镓离子束,在一般工作电压下,尖端电流密度约为1埃10-8 Amp/cm2,以电透镜聚焦,经过一连串变化孔径 (Automatic Variable Aperture, AVA)可决定离子束的大小,再经过二次聚焦至试片表面,利用物理碰撞来达到切割之目的。以下为其切割(蚀刻)和沉积原理图: 在成像方面,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比较相近,其中离子束显微镜的试片表面受镓离子扫描撞击而激发出的二次电子和二次离子是影像的来源,影像的分辨率决定于离子束的大小、带电离子的加速电压、二次离子讯号的强度、试片接地的状况、与仪器抗振动和磁场的状况,目前商用机型的影像分辨率最高已达 4nm,虽然其分辨率不及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和穿透式电子显微镜,但是对于定点结构的分析,它没有试片制备的问题,在工作时间上较为经济。 1工作原理编辑液态金属离子源 离子源是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心脏,真正的聚焦离子束始于液态金属离子源的出现,液态金属离子源产生的离子具有高亮度、极小的源尺寸等一系列优点,使之成为目前所有聚焦离子束系统的离子源。液态金属离子源是利用液态金属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场致离子发射所形成的离子源[1、2]。液态金属离子源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在源制造过程中,将直径0.5mm左右的钨丝经过电化学腐蚀成尖端直径只有5-10μm的钨针,然后将熔融的液态金属粘附在钨针尖上,在外加强电场后,液态金属在电场力作用下形成一个极小的尖端(泰勒锥),液态尖端的电场强度可高达1010V/m。在如此高的电场下,液态表面的金属离子以场蒸发的形式逸出表面,产生离子束流。由于液态金属离子源的发射面积极小,尽管只有几微安的离子电流,但电流密度约可达106A/cm2,亮度约为20μA/s r。 聚焦离子束系统 聚焦式离子束技术是利用静电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显微切割技术,目前商用FIB系统的粒子束是从液态金属离子源中引出。由于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汽压以及良好的抗氧化力,因而液态金属离子源中的金属材料多为镓(Gallium,Ga)[3、4]。图2给出了聚焦离子束系统结构示意图。 在离子柱顶端外加电场(Suppressor)于液态金属离子源,可使液态金属或合金形成细小尖端,再加上负电场(Extractor)牵引尖端的金属或合金,从而导出离子束,然后通过静电透镜聚焦,经过一连串可变化孔径(Automatic Variable Aperture,AVA)可决定离子束的大小,而后用E×B质量分析器筛选出所需要的离子种类,最后通过八极偏转装置及物镜将离子束聚焦在样品上并扫描,离子束轰击样品,产生的二次电子和离子被收集并成像或利用物理碰撞来实现切割或研磨。 2基本功能编辑聚焦离子束显微镜的基本功能可概分为四种: 1. 定点切割(Precisional Cutting)-利用离子的物理碰撞来达到切割之目的。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IC)和LCD的Cross Section加工和分析。 2. 选择性的材料蒸镀(Selective Deposition)-以离子束的能量分解有机金属蒸气或气相绝缘材料,在局部区域作导体或非导体的沉积,可提供金属和氧化层的沉积(Metal and TEOS Deposition),常见的金属沉积有铂(Platinum,Pt)和钨(Tungstun,W)二种。 3. 强化性蚀刻或选择性蚀刻(Enhanced Etching-Iodine/Selective Etching-XeF2)-辅以腐蚀性气体,加速切割的效率或作选择性的材料去除。 4. 蚀刻终点侦测(End Point Detection)-侦测二次离子的讯号,藉以了解切割或蚀刻的进行状况。在实际的应用上,为了有效的搜寻故障的区域或外来掉落的材料碎屑、尘埃、污染粒子(Particles)等位置,离子束显微镜在外围的控制系统上,可配备自动定位导航系统或影像重叠定位装置,当生产线的缺陷检视系统(Defect Inspection System),例如:KLA或Tencor,发现制程异常时,可将芯片上缺陷的计算机档案传送到自动定位导航系统,离子束显微镜即可迅速找寻缺陷的位置,并进行切割动作,确认缺陷发生的层次,如此可避免芯片送出无尘室后与外界的灰尘混淆,达到 "Off-line 找到的就是In-line 看到的" 精准度,这种功能免除了工程师在试片制备上极大的困扰,同时节省

聚焦离子束系统方法通则编制说明

教育行业标准《聚焦离子束系统方法通则》(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受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本标准编写建议稿由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主持修订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辅助修订单位,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作为参加单位一起完成。在修订稿编写的过程中,积极参加编制组各次工作会议,提供编制组需要的相关参考资料,对标准的各版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审议,提出大量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严格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其它有关规定执行。在标准修订过程中,还得到了Zeiss公司、FEI 公司、Tescan公司的专家们的大力支持。 1 采用或参考国外标准情况 标准建议稿中没有参考国外标准。 2 参考国内标准情况 本标准为新制定的标准,在原《JY/T010-1996分析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通则》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相关的标准,主要标准如下: [1] GBT 16594-2008 微米级长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通则 [2] GBT 20307-2006 纳米级长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通则 [3] GB/T 15861-2012 离子束蚀刻机通用规范 3 主要制定过程 2015年6月24日,由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在江苏省扬州市进行了标准编写培训,并召开了本标准的任务落实会及第一次工作会。会上成立了标准编制组,编制组成员单位有:北京科技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等7家单位,并布置了各单位的编制任务。 2015年6月28日,按照任务落实会及第一次工作会的精神,各编制单位如期完成第一期编制任务,由北京科技大学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以电话沟通会的形式对编制计划和方案初稿进行了修改。 2015年7月1日,完成了编制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并确定了工作组的名单。 2015年7月12日 - 7月24日,众编制单位多次组织网上讨论和发邮件进行先期的沟通和交流,并查阅相关标准和书籍、文献资料,提出通则提纲和框架结构。 2015年8月5日,工作组严格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在调查研究和组内意见与分工的基础上,对通则进行仔细编制,形成编制初稿第一稿,并对《聚焦离子束系统方法通则》初稿第一稿进行了讨论与修改。 2015年8月6日-8月30号,工作组完成《聚焦离子束系统方法通则》初稿第二稿。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及其应用

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1. 电子束加工的主要应用 1.1 电子束焊接 电子束焊接是利用电子束作为热源的一种焊接工艺。电子束焊接的焊缝位置精确可控、焊接质量高、速度快,在核、航空、火箭、电子、汽车等工业中可用作精密焊接。在重工业中,电子束焊机的功率已达100千瓦,可平焊厚度为200毫米的不锈钢板。对大工件焊接时须采用大体积真空室,或在焊接处形成可移动的局部真空。 1. 电子束焊接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应用[2] 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的焊接技术,电子束焊接首先进入的就是航空航天领域。小到微型压力传感器,大到航天器外壳,航空航天零部件所用材料的独特性及焊接要求的特殊性, 使得电子束焊接迅速成为这些重要零部件加工所必须采用的工艺,大量应用于飞机重要承力件和发动机转子部件的焊接上。 美国的F-22战斗机机身段上,由电子束焊接的钛合金焊缝长度达87.6mm,厚度为6.4-25mm。另外,电子束焊接技术还用来焊接汽轮机喷管隔板、高温蒸汽机转轴、汽轮机定子、燃气涡轮叶片、航空发动机转子、摇臂组件、机匣、功率轴、飞机梁、起落架, 导弹壳体、航弹尾翼等。 2.电子束焊接在汽车工业的应用[3] 20世纪60年代,日本富士重工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率先采用电子束焊接变速箱齿轮和飞轮,此后电子束焊接便吹响了进军汽车工业的号角。目前,几乎所有的国际汽车制造公司都引入了电子束焊接设备。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仅一个齿轮加工车间内, 就装有20余台电子束焊机。 汽车生产中,电子束焊接多用来加工发动机、变速器、行走系等处的零件,这些零件的机械加工量相对较少,符合电子束焊接的经济性要求。比如[],汽车发动机中的配电盘凸轮必须是渗氮后焊接,因其对接材料不同(低碳渗氮钢-SAE1144),采用其它接合方法比较困难,故采用电子束焊接较为合适;柴油机的预燃室过去采用钎焊(对接材料不锈钢-耐热钢),改用电子束焊后提高了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