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材电子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材电子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材电子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

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他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应,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则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他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高等教育的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高等教育目的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的具有激励作用

)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2. 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治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全面发展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先驱们理想中的‘人’。

#

二、全面发展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所构成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包括了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给新内阁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一)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个局限性

|

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波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来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导致了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自认感下降。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而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哦该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比较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高等教育有专才教育的包括专才教育有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

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首先,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

其次,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

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1)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2)英才阶段想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的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平等

(一)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高等教育平等是教育平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应准确把握一下几个基本点:

1.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思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一下三个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的结果平等。

2.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

高等教育的效率

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收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带来的理想结果);但教育效率则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两者显然是有抵触的。

(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2.平等与效率有事一对统一的范畴

平等与效率虽然在一定条件下相抵触,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统一的。

(二)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元化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

高等教育的学制

一、学制的概念集齐演变: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一集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如下.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四)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

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 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度,对达到相应学术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我国的学位制度

(一)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

1. 学士学位

2. 硕士学位

3. 博士学位

(二)我国学位的授予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教育部就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方针,指出了我国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等。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

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

3. 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统一考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有助于保证入学新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且有利于制止高校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但不足之处也很多,如一考定终身难免出现随机性和偶然性;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高考作为指挥棒引发

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尽合理;高考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等等。围绕统考存在的许多问题,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

1. 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

2. 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实行收费制度,即国家本着成本分担的原则,由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

#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

●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

●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

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

●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那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的设置

所谓职务是与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

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系统原则

2.整体效应原则

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4.动态向原则

(二)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

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经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目前的改革重点和方向有:

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的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教师的合法权益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高等教学管理机制

高等教学管理机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是主要包括教育组织机构设置,组织结构件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

一些的管理活动在中央的各个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高等教学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高等教学管理机制的模式

一中央集权型的高校教育规模宏观管理体制

二权利分散型的高校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三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几个方面

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教育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利的下放,扩大省级教育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其内部权力结构可大致分为一下几种类型

~

(一)欧洲大陆模式即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中心明显倾向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

(二)美国模式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

(三)英国模式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等管理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质

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以下特点

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目前的我国高校改革重点是,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的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

(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由高校内相应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高等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方面反映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教育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极其相互关系

科学、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一梯度结构模式二中心城市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

(一)一体化模式

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

(二)多样化模式

第一多样化模式的目标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第二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等级或差别

第三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

第四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三)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一)学术因素(二)体制因素(三)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术性人才培养

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

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知名的、具有雄厚科学研究实

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承担者。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高等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

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是发展科学研究3是为社会服务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二)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三)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三、高校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培养特别需要关注一下三个环节。

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三)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职务结构2. 学历结构3. 年龄结构4. 专业结构

二、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性

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

(一)认识活动的发展特性

1. 观察力

2. 注意力

3. 记忆力

4. 思维能力

(二)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

●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高校学生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三)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性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因而又可能导致自我的矛盾;

●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性

●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

逐步稳固

(五)个性心理的发展特性

主要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方面:气质和性格逐渐完善和稳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理智情感特征。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

1)社会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第二、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于与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的概念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专门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专业的设置与指导思想包括: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才人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除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广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性6适应学校办学条件。

二. 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地位与作用

(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首先,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其次,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再次,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

三.大学生原则极其体系

大学教学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这五条原则贯穿与同一过程之中,彼此相互补充,只有全面考虑、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优效果。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定义侠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二)课程分类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各种类型。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

从层次构成上看可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体系(结构)

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比例关系上

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4大、中、小课程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课程体系的优化

所谓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如下:

某以方面知识、技能重要性的调查,可通过向用人单位的广泛调查。通过调研获得各科知识的综合相关度,知识的重要性与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是确定课程掌握度的两条基本准则,据此可以推算出哥们课程的掌握度

调整学时必须从调整范围来考虑其连锁反映,使学时与掌握度匹配。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教学计划

高校专业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和规范性文件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一)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

(二)学分制教学计划

学分制计划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定和实施的。

二.教学大纲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题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

(二)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三.教材建设

(一)教材概述: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第一,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第二,教材应当是一步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建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第四,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致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

第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

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等

课程建设的要求

?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课程建设的实施

课程建设应在学校指导下,由各系主任对本系所开设的课程直接负责。学校在教学委员会下设课程建设评审小组,负责审核各系申请的重点建设规范,并决定学校专设的课程建设基金的分配

十一章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的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

1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

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变成班级,教师面对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极其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里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二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

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

三教学管理制度

(一)学年制与学分制

学年制是按学年火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年制的特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个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

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参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

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组成该方法的基本要素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视觉信息以及工具等)

高等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包括三方面.

(一)由教师直接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二)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三)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互参透和结合

大学生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主要方法的介绍

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三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

(一)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二)由教给学生知识的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

4、教育管理职能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作为系统方法的教育技术,对较高层次的教学决策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教育内容的确定是由专家负责的,因而课程的标准化在不断提高;教学的设计、制作、和评价将由专家担任,教育工作的效率相应增大;教师的作用应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学习指导者和学习评定者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

(二)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不同的教学模式加以系统结合形成新的综合型的教育模式

(三)对高等教育、高等教学发展的影响

1.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

2. 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

3. 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教学媒体是实现教育技术和完整教学技术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按照其物理原理作如下分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在教学中运用媒体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2. 媒体选择及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二)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智能教学系统

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作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智能教学系统是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

2.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教育、网络大学

(一)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本质是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通讯线路

(二)网络教育:网络教育运用网络进行进行教学

一是以有关网络的有知识与技能为课程内容进行的网络教育和培训

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一种传播速度更快、更大的新型教育技术

(三)网络大学:网络大学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征,实现一系列的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

第四节

(一)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二)教学测量: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说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

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发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

科学的学业评价分为六步骤

一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二编审试题三建立试题题库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五阅卷评分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库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 分) )。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录 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B A.实现素质教育;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强理论教学;D.注重实践教学 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B.强化专业教育;C.提高审美情趣; D.提高人文素养 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B.开设人文学科 方面的课程;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 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D.政治统帅论 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 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 &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A.教学目的;B.重点难点;C.导入新课;D.讲授新课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郝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 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 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A.确定重点难点; B.选择教学方法; C.设计教学过程; D.教学反思 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 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C A.蒋梦麟;B.竺可桢;C.蔡元培;D.胡适 14、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提高教学效率; B.增强教学的计划性; C.因材施教;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15、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考试;D.毕业论文(设计) 16、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A.课堂讲授;B.习题课;C.军事训练;D.实验课 1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A.质的研究; B .院校研究;C .行动研究; D .叙事研究 18、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A ?柏林大学; B ?哥廷根大学;C ?哈勒大学; D ?威斯康星大学 19、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 .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 .是"流"与“源”的关系; C .是教师的职责要求; D .是有机的统一体 2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1、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A .苏格拉底; B .费希特; C .洪堡; D .范海斯 D.股权激励法 22、高校人事管理中一般不会采用()。D A.待遇激励法; B.事业激励法;C.情感激励法; 23、在高校战略评估中,主要采用()。A A.自我评估;B.社会评估; 24、高校中实施的学生和教师国际交流项目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C A.法治化;B .终身化;C .国际化;D .民主化 25、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B .自由讲学;C .教师强调讲授法; D .自由听讲 26、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D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 .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 .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 .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7、在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D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五、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七、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八、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八、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 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 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 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 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 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 指责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惩罚比忽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 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 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九、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 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 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 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 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 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 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十、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 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 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十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 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 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 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 刻性和稳定性。 十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 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 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着发展;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思维的元认知。 十三、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 条件: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 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 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 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 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 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 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 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 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 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 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 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 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 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 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四、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 条件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 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 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 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 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 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 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 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 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 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 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 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 理、规则。 十五、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着提高;2、各种记 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 效的记忆方法。 十六、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 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 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 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 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十七、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 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 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 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 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优于 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 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 与部分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一般说来,复习 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 之,则遗忘发生愈快。必要时可采用“过 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不 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 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 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 来综合考虑。 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 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 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 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 机会应给予反馈。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 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 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 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 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 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 来。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 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 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 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 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 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 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 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 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 1、全面认识自我①通过 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 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 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 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 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 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 我 四、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彩的活动③发挥学生干 五、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则2、社会交换原则3、 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 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 印象2、主动交往3、移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 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 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 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 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 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高校教师资格证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毛入学率<15%大众化教育15%-50%普及化教育>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河南省2004年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A) (适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A.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的方针、目的 D.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杜威 C.斯宾塞 D.纽曼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 A.教育因素 B.政治制度因素 C.科学技术因素 D.经济因素 4.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C.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D.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为()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D.各省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天津中西学堂 B.南洋公学 C.京师同文馆 D.山西大学堂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 A.教务处 B.团委 C.学生会 D.各教学单位 8.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理想 9.“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哪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A.能力 B.性格 C.作风 D.期望 10.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的是() A.逆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图表、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行为直观 D.言语直观 1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高后低 D.先低后高 13.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是()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社会弱化 D.社会惰化 1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为学生爱心奉献 D.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5.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教书育人 D.公而忘私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 B.依法执教 C.廉洁从教 D.为人师表 1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 A.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制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 A.职业认定制度 B.职业许可制度 C.职业审核制度 D.职业监督制度 19.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指的是()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 (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 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 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 育的质的规定性。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 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 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

2015高校教师资格证笔试《综合》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

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考试暨教师资格笔试参考资料 《大学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大学教学论探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般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下列选项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C ): A.教学理念 B.教学过程 C.德育原则 D.教学方法 2.高等学校工作应当以( D )为中心。 A.政治学习 B.科学研究 C.社会服务 D.教学工作 3.教学质量的提高,决定于起主导作用的( A ) A.教师 B.学生 C.教科书 D.课程资源 4. 下列有关学生的认识过程的论述,错误的是( A ) A.一般从接受直接经验开始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D.智力与非智力全面发展的过程 5.下列选项不属于“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的是( D ) A.授课清晰 B.教学方法多样化 C.任务导向 D.设置合适的提问 6. 下列选项所列教学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A ) A.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结合 B.理论联系实际 C.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D.少而精 7. “通过有招学无招”是对( B )的形象说法。 A.发现教学法 B.案例教学法 C.讲授法 D.讨论法 8.最古老而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C ) A.发现教学法 B.案例教学法 C.讲授法 D.对话法 9.以下选项不属于大学现场教学方法的是( D ) A.参观 B.调查 C.实习实训 D.实验课 10. 下列选项不属于教学创新目的的是( D ) A.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C.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D.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二、简答题 1.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教书育人 2.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3.实施创新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哪三种创造力?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技法 4.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5.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源? 一、动机。即学习态度的树立,学习内动力的激发。二、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三、压力与成功的动力。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在学习中,适当引入竞争是很有必要的。有竞争必然会产生压力,如果学生能够战胜困难,挑战压力并获得成功,则可以体会成功的快乐。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1

1.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决定的。D. 内在矛盾 2奴隶社会的道德在调节范围上较之原始社会的道德()。 C. 日益扩大 3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是()。A. 敬业 4在学校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是()。D. 师生关系 5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C. 他律性规范 6“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说这段话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 7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C. 日益发展 8()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D. 道德修养 9要想人类社会沿着更加()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B. 人性化 10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B.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教师被称之为太阳底下()。D. 最光辉的职业 12师表风范内在之源的根本就是()。A. 真善美 13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D. 教师的职业理想 14实践证明,只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B. 道德高尚 15教学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是()。C. 学生 16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 人的全面发展 17在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六个要素中,标志着道德品质形成的是()。C. 道德习惯 18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是()。C. 巴黎师范学校 1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个人利益和教师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C. 一致的 20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 ),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B. 协作 2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由中共中央于()。A. 2001年印发 2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剧的严峻事实,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实现()。C. “人性复归” 23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教师是由()。A. 神父兼任的 24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其实这种看法是()。C. 不全面的 25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是履行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的是( )。 C. 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26教师职业幸福的()首先表现为劳动及其报酬的精神性。A. 精神性 27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道德冲突是一种()。A. 不同角色的义务冲突 28()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的升华,是联系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D. 教学设计模式 29()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录像、动画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C. 教材多媒化30()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B. 专题网站 31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和()。C.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2常用的图像搜索方法:基于图像分类的搜索、()、基于关键字的搜索。B. 基于图像内容的搜索 33()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像、透视等。D. 图像编辑 34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广播、遥控、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和功能。D. 资源共享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两天必过):教育心理学

重点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容的载体、教学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必背

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观 a)面向全体学生 b)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c)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e)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f)促进学生生动、活波、主动地发展 g)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a)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要客观 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的权责 和需求。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 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均衡性:把握关键期;互补性:扬长 避短;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c)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因材施教。 3.教师观 a)角色的转变 1)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b)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尊重和赞赏 教学:帮助和引导 自我: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生学习 一、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生产力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通过教育制度可以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进行选拔,延续原有社会政治关系或加速改变旧有的社会政治关系 四、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 2、教学过程 3、威斯康星思想 4、高等教育结构 5、教学评估 6、社会本位论 7、隐性课程 8、高等教育大众化 9、学分制 10、莫里尔法案11、通才教育12、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4、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5、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6、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7、如何突出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8、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9、大学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0、简述通才教育的基本特征 11、简述考试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12、教育及经济的相关关系怎样?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看法(包括成就及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等)。 2、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及可为?

3、结合你的教学特点,谈谈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条原则? 4、结合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分析我国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思路和对策。 5、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贯彻传授知识及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6、运用高等教育学原理,结合你的专业,试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导性的关系。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2、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3、威斯康星思想: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4、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5、教学评估: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学及成功教学的基础。 6、社会本位论:主张根据国家利益及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