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自然科学成就》随堂精炼卷及答案解析(20190731072519)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自然科学成就》随堂精炼卷及答案解析(20190731072519)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自然科学成就》随堂精炼卷及答案解析(20190731072519)

高考历史复习《近代自然科学成就》随堂精炼卷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复习

《近代自然科学成就》随堂精炼卷

1.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

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2018·衡阳统考)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

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B.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D.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3.(2018·皖南八校联考)1984年法国拍摄的电影《爱因斯坦》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19年11月某一天在德国柏林,爱因斯坦举着一张黑乎乎的照相底片,对普朗克说:(大意)多么真实的光线弯曲啊,多么漂亮的验证啊!此电影镜头()

A.艺术地再现了相对论的提出B.反映了光电效应的实验成果

C.完全不符合相对论科学特性D.阐明了现代科学的密切关系

4.达尔文逝世后,英国的报纸呼吁把这位“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与牛顿等人埋在

一起供后人凭吊。因为“与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比,日常政

治的喧嚣大部分不过是尘土一般的贫乏”。这主要是基于达尔文的理论()

A.致命地直刺封建神创理论B.极大地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C.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D.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5.(2018·南昌模拟)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

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

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形成B.交通工具革新C.信息技术应用D.美苏冷战结束

6.当代物理学家沃纳·汉森伯格指出:“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只面对自己;

他们发现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伙伴和敌人。”他这样认识是因为()

A.冷战结束世界趋于和平B.全球化推动世界联成一体

C.人类战胜自然取得胜利D.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后练(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邯郸质检)18世纪的哲学已经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

1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1)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2)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3)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4)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5)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中国 2.下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 A. 犹太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4.右图反映的情景式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6. 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洗浴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北齐 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儿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布了 A.募兵法和保甲法 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 C. 将兵法和均衡法 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9.将粘土上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以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A.《史通》 B. 《农政全书》 C. 《农书》 D. 《梦溪笔谈》 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通史版】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0含解析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十) 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 1.(25分)(2018·鞍山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政制实行各级文官主管负责下的官僚体制,除中央朝廷有专司法律事务的机构和官吏外,地方司法由各级文官兼理。在官僚体制下,主要依靠官吏的个人才能、经验维系国家政治机器的运行,制度资源相对贫乏。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选择执法官吏的几项标准:一是要“明义理,备道德,通经学”,因为这样的人能够“守法而又能于法外推情察理”;二是要有“至公无私之德”,这样才能使法律公平正直;三是“必用易直仁厚之长者”与“秉性刚直之人”;四是选用既能守法,又能灵活变通的人,即“守一定之法,任通变之人”。 ——摘编自罗昶《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和制度略论》材料二:监察官员是治官之官,为“百司之率”。明太祖朱元璋曾告诫监察官员说:“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汉魏时选用御史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而唐宋明清的监察官员大都选自进士出身;明成祖朱棣曾说:“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达治体者”,他甚至作出规定:御史之职,“勿复用吏”……唐朝规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宋朝亦规定:“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任命官职)监察御史”;而有明一代,出任六科给事中者,大多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推官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12分)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doc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选择题的分类 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如何审题?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高考历史六类选择题技巧 组合类选择题 考查能力:考查考生对多个历史事件的甄别、判断、解读能力。

命题特点: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 典题例证: (广东省梅县2013届高三历学期期中测试.T16)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革委会”是“*”时期的特有产物,②是“大跃进”时期农业产量浮夸的具体体现,③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后,④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确立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故答案选D。 此类题型解题技巧: 1.排序型选择题。确定首尾法。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可降低难度;也可以通过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来提高解题效率。 2.排除型选择题。将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得出,即使对其他选项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也能答对。

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

高考历史选择题型解析及专项训练

近五年高考历史形势分析 一、近五年历史高考(必修)分值分布情况 1、从模块内容分布角度: 年份必修1(政治文明史)必修2(经济文明史)必修3(思想文化与科技 史) 2008 16分(25、26、28、31 题)57分(29、30、33、 34、35、40题) 12分(24、27、32题, 24题文化常识) 2009 28分(25、28、29、30、 32、33、34题)49分(20、27、40题)8分(24、35题,24题 为文化常识) 2010 28分(24、25、29、32、 33、34、35题)41分(27、40题)16分(26、28、30、31 题) 2011 49分(24、28、29、30、 31、40、41部分)20分(25、32、33、 34、41部分) 16分(26、27、35、41 部分) 2012 20分(24、28、29、31、34题)20分(26、30、32、 33、35题) 33分(25、27、40、41 题三大模块综合) 结论: (1)必修1侧重出选择题。 (2)必修2所占分值较多,而且侧重出大题。 (2)必修3所占分值较少,但2012年出现三大模块综合;另外文化常识考题逐渐淡化。 2、从通史体系内容角度(必修): 年份中国史 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2008 16分(24、25、 26、27题)16分(29、30、31、 32题) 8分(33、34题)45分(28、35、40 题) 2009 20分(24、25、 26、27、28题)4分(32题)37分(40题)24分(29、30、31、 33、34、35题) 2010 24分(24、25、 26、27、40(1) 题16分(30、31、33、 35题) 4分(34题)41分(28、29、32、 40(2、3)题) 2011 37分(24、25、 26、40题)12分(29、30、31 题) 8分(33、34题)41分(27、28、31、 35、41题) 2012 24分(24、25、 26、27、28、29 题)28分(30、31、32、 33、41题) 0分33分(34、35、40 题) 结论: (1)从通史体系看,中国史和世界史几乎是各占一半。 (2)中国史中古代史所占分值较多,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大题出现(如2011年高考);现代史分值比例较小;近代史也主要以选择为主。 (3)世界史所占分值较大,而且主要以大题为主。

2020高考历史 解题技巧01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 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 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 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 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科@网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典例为以果求因); (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 (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史观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 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 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五:图表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图表类材料选择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I卷,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

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2.(2019全国II卷,35)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 钢1.45亿1.15亿 煤3.9亿3.35亿 肉2500万1230万 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3.(2019浙江选考卷,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01异同型(比较型)试题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X分)”。【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指出……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02目的型试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word完整版)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关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据《金布律》处罚。这说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 人群的抗议。②因此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 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能够禁止不管从爱琴海依旧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 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 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1.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1】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解析】有人说标题是图表的“眼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标题“国文教科书”及图片是文字“电话”可以作出判断,②④与材料无关,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C。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是当前标准化考试中客观性试题的主体,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题目灵活性大、答案唯一、阅卷方便无误差等优点,并能有效地考查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猜答机率较大。高考历史选择题目前只采用单项选择题(四选一一种形式,而从题干上看,目前高考选择题的题干基本有八种形式:直接提问式、否定式、次序式、程度式、比较式、组合式、材料式、图表式等。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但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浅层次能力,而且注重考查深层次的“历史阐释”能力。 一.高考命题突出了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分析 主要是测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测试,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其命题用语多采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为”、“最主要的是”、“主要的是”、“主要是由于”等。 (1邓小平说:“1977—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 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被压制 D.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未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 A.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B 革命党人筹划周密 C.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D 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3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D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才意识增强 B 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C.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4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势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距离加大 2.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在题干表述中常用“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根源是”、“关键原因”、“基本因素”、“立足点、着眼点”等。而直接原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在题干表述中常用“直接原因”、“出发点”等。 根本原因类: (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D

高考攻略历史选择题注意点及易错易误知识点!

高考攻略历史选择题注意点及易错易误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注意点 1、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材料,可以跟课本知识不一样或完全对立;最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和事件,尤其是特俗的时间段,如1959—1961年,立马反映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等,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2、做历史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即排除与材料无关、不符合史实的选项。 3、一般而言,遇到过于绝对的、开始或结束等,都是错的,但是仍要结合材料;倘若遇到程度副词,如严重、很大之类的,需要注意。 4、一般而言,说法比较中肯的,如一定程度上之类可以列为优先选择,当然是尊重材料。 5、要区分群体和个体,个体是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切勿以偏概全。 6、易错易误知识点修正: (1)先秦时代(夏商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也没有皇权,但有君权(君王的权力); (2)宗法制侧重于家庭内部关系的调整,而分封制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从秦到清,如果涉及中央官制,一般是考察君主专制;如果君主的某些行为收到限制,则君权收到限制;如果涉及中央和地方,则考察中央集权。 (4)中国古代没有所谓的民主政治。 (5)存在即为合理,所以如果说某种制度不适应发展,其应该出现很多弊端。 (6)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故而不可能消除;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才导明清租赁关系的盛行。 (7)在考察史学方法的时候,一定切记正确的结论要经过考古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双重验证。 (8)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进而导致南宋以后文化呈现南强北弱的趋向。 (9)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的时候,也出现了反封建思想。 (10)儒家思想遭到挑战的有:魏晋南北朝(佛道冲击)、新文化运动(动摇)。 (11)从人头税到土地税的转变,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呈现减弱趋势,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考选择 历史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一下嘴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收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咋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上海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

上海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 考生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在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滨意,不能错位。 4、试卷分为“分叉部分”和“共同部分”。“分叉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考生可以任选一组应答,但不可以交叉答题,若考生交叉答题,则以A组计分。“共同部分”为所有考生必须应答的试题。 5、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分叉部分 A组(适合一期课改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历史的长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2、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绻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4、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繍—— A、《皇帝内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5、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踋也。”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渴之战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7、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溳:“由广州通向北京,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溳的起讫地应该是 A、北京到广州 B、扬州至杭州 C、北京至杭州 D、杭州至广州 8、“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湉唐。”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元代“海漕之富”的是 A、湪大渊随商船出海旅行 B、置中书省统辖全国政务 C、马可·滢罗赞大都繁华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9、“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诗人诉说了16世纪后西方殖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幈辱历史。下面的历史要素组合中,反映第一块领土被侵占的是 台湾澳门香港英国荷兰葡萄牙 1624年 1840年 1553年 A、 B、

2019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示例

2019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示例 高考历史可能是所有高考科目里最难的,一些考生大省的历史平均分在40分左右。历史选择就有48分的分值,而正确率只有20%到30%。所以,许多一线历史教师和高三学生惊呼:历史选择题者得文综考试! 如何迅速准确的完成历史选择题,是现在高三冲刺阶段学生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秒杀”历史选择题的几个方法。 首先呈现“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项神技。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 这9大技巧其实反映了高考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是高度关注历史问题的时空定位的,历史高考是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概念和体系结构的,历史学科高考特别关注学生历史思维逻辑的培养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2014年全国2卷的高考历史试题。对每一个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大家一起体会一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本题首先要优先关注“穿衣戴帽“的关键考点“雅言”。“雅言”就是西周的普通话。然后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推理能力。“雅言”可能最早起源来自何处? 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题目还是有一定的迷惑度的。这时古代文明起源的知识越多越可能形成解题的障碍。就是心理学上的“前摄效应”。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范围传播。应该说中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听说过一些名词,不可能作深入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