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pdf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pdf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pdf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pdf

构,推动着教育活动的进行。

教育者(主导者),

教育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5、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细的缺点。

9、课程计划 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0、课程标准 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科学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教学过程 是师生通过交往活动在确定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发的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

12、接受式教学 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现成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类型

13、探究式教学 是学生通过自己在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14、直观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1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16、稳固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长时间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再现起出来,以利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特点和人类的记忆规律所决定的。

17、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18、谈话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问题,通过与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质疑、反问、独立思考等获得知识的方法

19、讨论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进行群体性讨论,发表看法,借以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0、实验法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在控制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独立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验证知识或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1、知行统一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2、长善救失 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积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简答题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①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③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的文化效用

① 教育传递 ---保存文化的效用

② 教育传播 ---交流文化的效用

③ 教育选择 ---提升文化的效用

④ 教育创造 ---更新文化的效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②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③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④ 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① 发展的顺序性

3

② 发展的阶段性

③ 发展的差异性

④ 发展的不均衡性

⑤ 发展的互补性

五、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①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④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六、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推动人身发展的动力

① 环境是人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② 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七、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③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八、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① 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

② 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③ 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④ 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

九、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①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 教育为人民服务

③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④ 教育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十、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① 重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 普及教育向两端延长

③ 普遍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

④ 高等教育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

十一、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张

① 经验论

②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③ 主动作业论

④ 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十二、永恒主义认为学习名著的优越性① 这些名著体现了人类应该考虑的永恒的原则和内容,是实现教育的目的的最好的途径

②名著是概念和理论取向的,学习他们会遇到智力上的挑战,因而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③ 读书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

4

④ 不读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世界

十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效用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思

①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②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十五、罗杰斯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① 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动

② 表里如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③ 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

④ 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罗杰斯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资源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因此教学的重点也应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

十六、教学过程的规律

①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③ 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④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也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过程

十七、启发性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① 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十八、主体参与性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发挥主体性的前提

② 留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关键

③ 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④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实质

十九、合作学习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 注重培养合作理念

② 适宜选择学习内容③ 恰当选择合作方法

④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二十、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二、上课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5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十一、德育任务

①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

② 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④ 培养具有思想道德思维,判断和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十二、德育内容

① 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 家庭美德教育

③ 集体主义教育

④ 爱国主义教育

⑤ 民主与法制教育

⑥ 理想和信念教育

二十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 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 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① 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十四、麦克菲尔的道德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 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

② 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性中配合拥有的对善的追求

③ 角色尝试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的方式

④ 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关心的过程

二十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②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④ 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二十六、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① 强烈的示范性

② 独特的创造性

③ 情景的复杂性

④ 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含性⑤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⑥ 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二十七、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①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相互尊重

6② 师生间的工作关系 ――教学相长

③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民主平等

论述题

@学校德育发展趋势 (212)

第一,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的能力

第二,学校德育方式和途径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道德教育。从课堂转向课外。德育方法从以教师的教导,说理,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为主

第三,学校德育内容从封闭的学科型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强调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对传统德育内容从盲目接受转向理性的扬弃

第四,学校德育目标从 “高,大,空 ”的务虚转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务实状态。德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圣人或君子权利,而是回归到平民生活中

第五,学校德育评价有单一,模糊,经验性评价转向多元,科学性,理性评价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229)

①教师应该做的努力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②学生应该做的努力

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老师。

③其他方面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建设,促进良好的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而良好的学风又促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的人格特征将更趋于健康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 (26)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只有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者, 才能成为教育上的统治者, 只有掌握了教育的领导权, 才能使教育根据通知阶级的利益要求,培养出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人们在何等的广度、深度上享受着教育的权利,是由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由于各自追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任何阶级社会的教育内容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他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志。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建立任何一种模式的教育本体制,都取决于国家的@补充:⒈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 文士学校 。(P 9)

⒉《 学记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P11)⒊1632 年,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出版了《 大教学论 》被称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 第一部 教育学著作,该书旨在 “阐明把一切事物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