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元代宗教壁画的艺术成就

浅谈元代宗教壁画的艺术成就

浅谈元代宗教壁画的艺术成就
浅谈元代宗教壁画的艺术成就

浅谈元代宗教壁画的艺术成就

——结合敦煌壁画与永乐宫壁画分析

摘要:元朝政府为了利用宗教维护其统治,采取了宗教保护政策,从而使佛教和道教颇为盛行。为了鼓励宗教的发展,元代政府还下令兴修佛寺、道观,并且邀请技艺高超的专业画工绘制壁画。较之元代以前的壁画,元代壁画的世俗生活气息更为浓重,题材选择更为广泛多样。元代壁画最高成就体现在佛寺、道观壁画,前者有敦煌壁画,后者有永乐宫壁画,这些壁画鬼规模宏大、描绘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画工精细、异彩纷呈。

The yuan dynasty government in order to make use of religion to maintain their rule, adopted a religious protection policy, thus make Buddhism and Taoism rather popular.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the yuan dynasty government also ordered building buddhist temple, Taoist temple, and invite skilled professional painters paint murals. Compared with the mural, in yuan dynasty before the secular life breath murals more dense, subject choice more widely varied. The yuan dynasty mural highest achievement reflected in the buddhist temple, Taoist temple frescoes, the former has the latter dunhuang paintings, yongle palace frescoes, these murals depicting ghosts large-scale, many characters, rich content and painters fine, extraordinary splendour confused is shown.

关键词:元代;佛教;道教;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民间画工

一、元代的壁画艺术

元代壁画元代壁画创作由于比较兴盛,分布范围也很广。它是在继承唐宋和辽金壁画传统基础上亦有新的变化。寺庙、道观壁画以佛道人物为主,殿堂壁画大多都描绘山水、竹石、花鸟。壁画的作者主要是技艺精湛的专业画工,较之元代以前的壁画,元代壁画减退了前朝壁画的肃穆庄严,增添了人世间的生活情境,所以世俗生活气息更为浓厚,题材的选择也更为广泛多样。

元代壁画主要有宗教壁画、墓室壁画、皇家宫殿和达官贵人府邸的厅堂壁画,存世作品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就是宗教壁画。

元代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社会,统治阶级需要利用宗教维护和巩固政权,对各种宗教采取利用和保护政策,因此各种宗教和教派都很活跃,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壁画和佛教壁画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它们各自留有不少壁画遗存。佛教壁画多数遗存在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稷山县兴化寺等,流传数量最多、艺术影响最大的就属敦煌莫高窟壁画了。山西芮城县永乐宫、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道教壁画等都是元代道教壁画的代表作,最有代表性的元代壁画就是山西芮城县的全真教永乐宫壁画。这些壁画规模宏大,描绘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画工精细、异彩纷呈,宗教艺术在这些壁画上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二、敦煌壁画

佛教在元代有两大系统:一是原有的汉传佛教;一是发于西藏,后来扩展到其他地区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两种佛教在教义、仪轨上不同,体现在壁画造

像上也不一样。汉传佛教在壁画绘制上依然延续原有的内容和形式,多为诸佛、菩萨、罗汉、天王、金刚、伎乐、佛本生故事和供养人等。藏传佛教则多为供观修用的曼荼罗、大日如来佛等。这些壁画在敦煌壁画上充分的得到了体现。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建造,至今保留着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千余年的石窟500多座、彩塑3000于身、壁画5万多平方米,还有藏经洞出土的数万件敦煌文献和纸布绢画等,被学术界视为当今世界上无可比拟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敦煌石窟艺术的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壁画上。壁画善于表现宏大复杂的场面,丰富细致的内容。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共有石窟552个,共有50110多平方米,画面按一米高度计,连接长度可达50公里之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数量巨大的敦煌壁画丰富恢弘,博大精深。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敦煌莫高窟现存元代开凿的洞窟有第1、2、45、95、149、462、465等窟,重修的洞窟有第7、9、18、21、61、76、85、138、146、190、316、320、332、335、340、413、464等窟。安西榆林窟现存元代开凿的洞窟有4、27等窟,元代重修的洞窟有第2、3、6、10、15、18、29、39、41等窟。

上述洞窟中保留了一部分元代所绘的壁画内容,典型洞窟有第3窟和第465窟等。其中以第3窟最为精彩,最能体现元代艺术特色和水平,第3窟属汉传佛教壁画,所绘《千手千眼观音像》为白描淡彩,工致精美,作者运用铁线描、钉头鼠尾描、折芦描、游丝描等不同线条表现人物不同形体的质感,手法纯熟,造诣极高。该窟方形单室,龛顶为覆斗形,中央绘团花图案,四披画云头纹、回纹、卷草纹和连珠纹。龛内西壁两侧画双勾墨竹,南北两壁各画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一铺。南壁观音像居中,正面立像,十一面,千臂轮生;像东画帝释天,下画梵天女,西侧亦画梵天女,下画婆罗门;两上角各画一飞天。北壁与南壁基本呼应,亦画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西侧吉祥天,下画三头八臂金刚,东侧画婆娑仙,下画三头六臂金刚。南北两壁所绘的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图像,被认为是敦煌最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像,线条画法流畅而富有顿挫节奏,其传神的造型和优雅的姿态,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能工巧匠们的非凡造诣。多首、多手、多眼是千手千眼观音的主要特点,但如何将这么多的首、手、眼和谐统一到一幅画面中,使其多而不乱,美而优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古代的艺术家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以少代多,以虚代实的技法最为成功。此画是元代壁画的极品,构图极恢弘、线描极精妙、设色极富丽,可以说是敦煌壁画的落日余晖。

第465窟的后室四壁和窟顶布满密宗曼荼罗和明王像,属典型藏传佛教壁画。该窟份前、后两室,前室较小,后室较大。后室为主室。主室南、北、西三壁均画曼荼罗,共9幅,每幅都画有本尊,或单身、或双身,四周数量不等的小图像,亦作单、双本尊。主像双身本尊,即《欢喜金刚》,或俗称《欢喜佛》,均作愤怒相,怀中拥持一裸体女子,做接吻状。其寓意是男者代表方法,女者代表智慧,两相拥持交合,可达内外无别,融合化一,悲智和合,圆满具足。男女交接,也含有顺其欲乐而导入正果的意旨。这类壁画都是借助形象的催动与感召,以显示佛法的巨大神力,从而将人心引向一个大光明界。整个洞窟为佛法修持营造了庄严而神秘的气氛。四壁下部画有织布、养鸡、牧牛、制陶、驯虎、制革、

踏碓等进行各种操作的人物画60多幅。每幅画的左或右上隅都贴有小纸条,其上有墨书榜题,上部写藏文音译汉字,下部写汉文意译名称。壁画内容、构图形式、人物形以及敷色、线描等,都与当时的汉族画风迥然不同,带有浓郁的藏画风格和阴森、神秘的情调。所以,此窟壁画可能是藏族匠师根据藏文佛典,运用藏族绘画技法绘制的。

三、永乐宫壁画

元代道教与佛教有过几次都大规模的斗争,最后都以道教失败告终。尽管如此,其他教派如正一道、太乙教、玄教等在一些的权要者的支持下,也能有一定的影响。全真派创始人金代的王喆提出的道、释、儒三教合一的理论以及教派所主张的“清除去欲,忍耻含垢”,“弱柔为本,清净为基”,以及“屏去妄幻,独全其真”等思想,对处于动乱中的人们来讲,都有一定的吸引力,甚至一些文人也加入其中。在这一形势下,各教派纷纷修造道观、开凿石窟,道教艺术也借此得到发展,其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保存也最完好的当属山西永乐宫。

永乐宫元代初年为传说中道教祖师吕洞宾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原建在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名为大纯阳万寿宫。永乐镇为吕祖故里,所以习惯称之为“永乐宫”。五十年代后期因兴修黄河三峡水库,永乐宫处于淹没区,经国务院批准,从1959年到1964年安原样迁建到芮城县城北郊。1962年永乐宫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组宫殿不仅规模宏伟,布局轩朗,气势恢弘,而真正让它闻名于世的是现存的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四座宫殿内保存下来的气势雄伟、世所罕见、精美绝伦的元代壁画。

永乐宫壁画总面积达1005平方米,壁画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与吴道子、武宗元的画风一脉相承,用笔行云流水,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所用的敷色方式较前代更加复杂多样,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独特风格,既是精彩宏伟的道教壁画艺术杰作,也生动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成为元代道观壁画中最吸引人的一幕,可以说是中国寺观壁画的巅峰。

龙虎殿是永乐宫的宫门,坐落于1.8米高的台基之上。殿内壁画分布在殿后东西两壁,现有壁画是元代所作。内容为神荼、郁垒、天丁、神将、城隍、土地,损坏较为严重。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壁画内容为《朝元图》——描绘道教诸神朝拜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盛大行列,共画天神289身。帝后主像高达3米多,玉女身高也在2米以上。朝拜队伍大体份四层排列,方向大致朝北拱笏、捧圭、拈花持葆,神情肃穆,场面十分壮观。

画面整体布局是按照对称仪仗形式,以青龙、白虎为先锋,三十二天帝君为后卫,东部绘紫微、玉帝、后土领群神为左翼;西部画勾陈、木工、金母领群神为右翼;东极和南极领玄元十子为近侍;君以三清为中心,表达所谓“三清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气派。八位帝、后除在神龛东西外侧为立像外,其余六位都在宝座上。两侧分别有玉女侍立,众神环绕周围,高低错落有致。人物的神情面貌极富变化,有须发猥立、横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语的玉女,有神态恭谨的仙侯,也有恂恂儒雅的学士,有丰满俊朗的真人,也有状貌奇特的天神。形象之间顾盼有神,表现出传统线描的高度成就。线条圆浑有力、豪放洒脱,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自然景物,特别是难以摹拟的云气,都得到绝

妙动人的表现。全图众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腾云驾雾,浩浩汤汤,按层次展升,错综复杂,动静相参,气势雄伟,群仙徐徐进入朝拜仪仗。整幅画不仅绘形绘色,而且给观众以天上人间的艺术联想,气氛神圣、庄严。

灿烂辉煌的色彩效果,是三清殿壁画艺术的有一特点。在富丽华美的青绿色基调下,有计划地分布以少量的红、紫、深赭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及素描关系。在大片的青绿色块上加以白、黄、朱、金及三青、四绿等小块亮色,更使画面活泼跳动,并在衣冠饰物的刻画上为突出其精丽更辅之以沥粉贴金的手法,从而形成炫彩华丽而庄重和谐并统一于线描的墨骨之中,连同墨线组合辅以白云瑞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色以平涂为主,采用天然石色,所以能经久不变。

纯阳殿的壁画完成比三清殿晚了三十多年,绘画形式和风格也与三清殿不同。纯阳殿共有壁画203平方米,在该殿东、北、西三面墙以52幅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吕洞宾从出生到羽化成仙的种种传说,即《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每幅图画都附有榜题说明,但画面并没有彼此割裂,而是以山、水、树、房屋、等既区分有关联地组织在一个大画面里。由于变现的是吕洞宾在人间的“神游显化”,所以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民情,是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也为我国宋元时代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形象资料。

纯阳殿中最为精彩的壁画应是神龛强背面的《钟离权度吕洞宾》了。画中吕洞宾恭谨的神态通过低头聆听和叉手的动作传达出来,而钟离权袒腹屈膝而坐,是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超脱、完全自由的状态,两人动作的收与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心灵沟通、思想启迪和充分说理的度化过程。就画家创作所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而言,这幅画是一幅极为成功的珍贵作品。

重阳殿的壁画比纯阳殿又晚了十来年,形式和风格与前殿相似,以49幅连环画描绘王重阳及其弟子们的传教活动。虽说画面中叶有不少精彩局部,但总的来说,此时永乐宫壁画的高峰已过,和全真教的运势一样——已经日渐式微了。

四、敦煌壁画与永乐宫壁画的比较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就形式风格而言,它是线描造型、装饰性构图、工笔重彩、以形写神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产物。

线描是我国书法与绘画艺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敦煌壁画也继承了这种造型手法——以线造型,使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的编织纹、鸟兽纹、几何纹等,商周青铜器上的云气纹、夔龙凤纹等,再到西汉帛画上的线描,可以看出线条在其中的传承和发展。敦煌壁画就继承了线描的刻画方式,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几千年来绘画艺术有着构图上的装饰性,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早期的敦煌壁画,在人物布局形式结构上充分运用了反复、对称、重叠等手法,疏密有致、轻重适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整体中又有冲突,从中展示出了壁画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注重用色,无论是彩陶上的墨与红的对比、漆画上的红与绿交辉,还是帛画上五彩缤纷的颜色,都显示出工笔重彩画的特点。敦煌壁画中形象的色彩,分类着色,并且加以重彩,使画面显得辉煌、明快、浓重、热烈,同时又在一幅画面上达到色彩的统一。

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同样体现出来,不论是哪种题材,哪种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主题的内心活动,所以敦煌壁画线描和色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以形写神”。

敦煌壁画艺术博大而精深,绚烂无比,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它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宗教意义,多学科的形象资料价值、认识价值是任何壁画都超越不了的,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珍贵遗产的原因。

元代佛教虽然在政府的扶植下又有所兴盛,但各种因素决定了不可能再现未尽隋唐的辉煌。在佛教壁画绘制上,文人士大夫画家已经很少有人介入,主要由民间画工们来完成,这也影响到了艺水平的提高,只能在个别地区或依靠少数画艺高超的画工创作出有限的优秀的作品。

在佛教壁画难以再起高峰的情况下,道教壁画却又发异彩,创作出了辉煌千古的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壁画所展示的恢弘场面和画家组织、驾驭画面的娴熟高超技巧。特别是三清殿的《朝元图》,画幅之大,人物之多,是我们现存寺观壁画中所罕见的。

永乐宫壁画的艺术效果完全把传统的工笔重彩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其用线、设色至今仍可以作为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的典范。

至永乐宫壁画止,中国绘画壁画艺术已然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逐渐转为衰落,后世壁画的绘画技法也许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但却再难追摹表现那静穆端庄、安详自得而又丰富多彩的古代宗教气氛。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绘画史上一件重要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风采,并可得到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启示。

五、小结

元代壁画的盛行,给一大批民间画工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从而使得唐宋以来吴道子、武宗元等人的优秀壁画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国绘画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画都出自民间画师之手,元朝统治阶级由于艺术上的偏见,对他们的事迹不甚重视。但正是这些能工巧匠的创作,使元代壁画显示出非凡的技艺,流传千古。

元代壁画的风格技法是传统的延续,采取的仍是写实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形式,不像卷轴画那样有着明显的演变过程。这是因为只有写实的工笔重彩画才能充分地体现其感化民众的艺术功能,才能最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习惯。文人画家们在卷轴画中追求和强调笔墨的情韵和艺术的个性等,并不适合民间画工所致力的大众艺术。所以,民间画家虽然也受到了文人画的影响,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依然保持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这便是充实、丰满、热烈和绚丽。

元代宗教壁画是独立于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四家文人山水画之外,成为独立的宗教人物画体系,而且是中国宗教壁画的最后终结。此后,随着宗教的衰落,中国宗教壁画也势微下去,人物画从神圣的寺观墙壁走进民间,进入画轴,其雄伟的气魄也日渐消磨。

参考文献:[1]任德山.中国绘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一版;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民国珍本丛刊J.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杜哲森.中国绘画断代史丛书-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

一版;

[4]王云亮.人人都知道的中国30幅最著名的绘画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第一版;

[5]阮荣春.中国绘画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6]舒恩.永乐宫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王志纯肖军.永乐宫三清殿纯阳殿壁画Z.永乐宫文管所;

[8]沙武田.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9]敦煌研究院接待部.敦煌石窟Z.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本文6269字)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浅谈宗教艺术的限定之美

浅谈宗教艺术的限定之美 【摘要】宗教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环境的理想化诉求而产生的。宗教艺术是大众摒弃物质和精神而追求梦想的一种理想国的表现模式。它是实现自由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标。宗教艺术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实现宗教艺术是需要较高技巧的;它的思想内涵是寄托在神灵上的,并且它否定了个体的价值。另外,宗教艺术又强调对自由的追求。因此,宗教艺术有一种限定美。 【关键词】宗教艺术;限定美;探讨 本文将要探讨的是带有双重色彩的宗教艺术。它既有宗教色彩又有艺术色彩。所以,它表达的是对自由的渴望,但是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作为宗教和艺术的组合,它并不是以人的自由为中心的,而是将人的自由托付于崇拜对象。和其它艺术相比较而言,宗教艺术的美并不是透过形式向外扩散的,而是将表达方式寄希望于崇拜对象,通过崇拜对象的理想来获取自由。所以,笔者以为宗教的多样化成就了其限定之美。下面笔者将宗教艺术的限定之美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有前提的自由 不论是哪种艺术,都会有一个理论体系对其进行说明

和补充。而对于宗教艺术来说,它的理念是对一种境地的诠释,是人们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的慰藉。人所处的境界逾高,对于寻找慰藉的渴望就愈迫切,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觉透不过气的时候――也就是说当社会动荡不安、温饱不能得到满足、现实生活变得枯燥、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体现时,寻求精神慰藉的需要就将变得非常迫切。精神世界越丰满的人,其追求自由的决心就越大,特别是文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安慰时,会在思想上找寻自己的“理想国”,于是就产生了宗教。若说文人艺术是文人为渡过湍急的河流而制造的独木舟,那么宗教就代表了失意的人们的希望。即使这种希望非常渺茫,但人们还是宁愿相信有了该种希望就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丰满;人们对宗教的崇拜程度取决于社会环境,人们相信宗教可以给人带来希望,与其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碰壁,不如投入精力、金钱和时间来供养自己的信念。另外,宗教如果被国家的统治机构所用,那么宗教艺术的限定美就更能体现出来。宗教艺术的自由是有前提的自由;对宗教艺术追根溯源,笔者发现宗教艺术有其限定性。这是因为宗教艺术虽然带来了崇拜效应,但是它是通过收受人们一部分财产来打造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是以残酷的现实生活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宗教艺术是宗教和艺术的结合;它是以物质基础来实现相对自由的。 二、自由的路径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调查及保护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调查及保护 摘要:朔州崇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弥陀殿壁画和塑像是全寺的精华 所在。现存壁画整体看起来保存相对完好,但细微观察则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害问题。笔者重点从壁画价值、壁画内容、壁画现状三方面论述了弥陀殿壁画,建议 在保护和修复壁画时要注意科学性、不破坏原状性、兼容性及可逆性四点原则。 关键词:弥陀殿壁画保护原则 序言: 朔州崇福寺是我国目前仅存不多的金代寺庙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朔州崇福寺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现有的成果主要以弥陀殿建筑本身、弥陀殿塑像和壁画的研究为主,主要有《朔州崇福寺》、《论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千手千眼 观音的特色》、《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内容浅探》、《崇福寺的前世今生》等。现有论著 主要着眼于崇福寺的建筑价值分析和弥陀殿壁画的内容分析,缺少对壁画保存现状和相应对 策的研究。 一、崇福寺概述 崇福寺座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城区,创建于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北朝南,山门、金刚殿、千佛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钟楼、鼓楼、文殊殿、地藏殿对称列于东西两侧,布局规整,规模宏大。 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建于金皇统三年。弥陀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 前檐五间装格扇,格扇精美,殿内彩塑20余尊,四周绘满壁画,壁画线条根根有力,人物 个个传神,整个壁画构图得当,技法纯熟,艺术价值极高,是研究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佛教 信仰和传承的珍贵资料,备受世人瞩目,学术界称之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二、崇福寺弥陀殿壁画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壁画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写照。画匠在宗教壁画创作过程中,除了主 要反应宗教内容外,他们当时生活的大社会环境和社会风貌,也会有意或无意的反映到壁画上,成为记载当时社会风俗的写照。弥陀殿壁画虽然主要以宗教内容为主,但不乏历史信息。佛陀所戴的花冠形制,也不同程度的体现当时皇帝所佩戴的皇冠的形制,这是宗教世俗化的 体现。佛陀讲经时手持的经卷,更是金朝时期书籍装订形式的直接反应。弥陀殿壁画无论是 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与同时期岩山寺壁画迥异,且所绘内容清晰,壁画面积大,保存相 对完整[[[] [8]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这两处寺庙的金代壁画是研究金朝不同领域历史文化珍贵的资料。 另外,就壁画所绘时间而论,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绘于金皇统年间,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 画绘于金大定七年,应县木塔底层金代增补的壁画绘于金明昌六年,虽然这三处壁画所绘内 容不同,但如果从绘画手法、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来看,这三者本身就提供了金代中期壁画 发展历程,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2)宗教价值 宗教壁画直接体现宗教特点,是研究宗教文化和宗教发展史最直观的史料。在弥陀殿东 尽间南壁不到28平方米的壁画内就会有释迦佛、毗卢佛、药师佛等六位佛教常见人物,这 六位佛教人物在壁画中所呈现出的形象正为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后人物的形象变化提供了直接 资料。最典型的还是西山墙主像两侧的胁侍菩萨,看到过的人都会因为何菩萨还会有一对小 胡须而困惑。然而,这正是弥陀殿壁画内容价值之所在。简言之,佛教中的菩萨在最初传入 中国的几百年内是男性的形象,在唐末辽金时期随着地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菩萨开始 转性由男性转向中性再转向女性。这一宗教本土化的具体情况已有专文论述,不再赘言[[]]。(3)艺术价值 通观弥陀殿壁画,线条根根见力,色彩笔笔见功,画艺高超,构图得当,气势恢宏,技 法纯熟,与同时期的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严谨的画风相比,风格迥然不同[[]]。其形象设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 宗教、艺术、哲学溯其起源都是相同门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三者都属于思想领域,即黑格尔所说“心灵”。黑格尔认为,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内,心灵都解脱了他们自身的客观局限性,而实现它自在自为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字:宗教艺术哲学统一 正文: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艺术,宗教,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艺术从事于真实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所以它也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因此他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的宗教以及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① 一、艺术与宗教 宗教和艺术携手数千年,早在原始社会,艺术就成为了为宗教服务的附属品,为宗教服务,而宗教也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利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宗教的宣传对象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宗教的教义往往晦涩难懂,这使得宗教的传播受到阻碍。艺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绘画可以将宗教故事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建筑使人们间接地感受着宗教的各种教义;雕塑使得神灵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音乐将宗教的神秘氛围宣扬的淋漓尽致。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 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它就是典型的为佛教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品。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取材自佛教故事,大都描写神的形象,神的生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然而现如今,敦煌石窟艺术已不仅仅是宣传佛教的石窟,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谱写了光辉乐章。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室内高旷统一,让人有飞升的感觉,这正是应了天主教对于“天堂”的教义的最好诠释。而现如今的“哥特”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它已经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了,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以外的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电影上,已经向成了一种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音乐,这种看似娱乐的艺术,也是很早就参与到了宗教的辅助品中。例如西方教堂均有唱诗班,他们的音乐多用管风琴演奏,声音空灵飘渺。不仅仅与教堂的氛围相符合,更能让人的心灵感到超脱,而成为宣扬宗教神秘氛围的必备品。 同时宗教对艺术不仅是简单的利用,他也为艺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直接的参与到了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之中。无论是东风还是西方,早期的绘画大多数都是宗教题材的绘画。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 李大钧 内容摘要:艺术和宗教是和谐一致的。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等主张需要重新审视。一:“美育代宗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从二者起源、认知世界的方式、作用机理、理念及发展趋势方面来说,二者是一种握手的关系。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和谐一致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甚至把宗教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态,提出以其一取代其一。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育代宗教”的提法。 在中国宣导美育始于王国维先生。1906年,他在其《去毒篇》中首倡以美育来取代宗教的观点,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而“彼等之慰籍,不得不求诸美术”。1915年,蔡元培先生开始正面回应,提出“以文学美术之涵养,代旧教之祈祷”,此后,蔡先生一直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至1938年先生去世的前两年,还在为《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重申此主张。而到了1999年新旧世界之交,实践美学的领军人物李泽厚先生仍在其新著《己卯五说》中力倡以“审美代宗教”。由此可见,蔡先生此理论影响力之大,影响时间之久。不过,在我看来,“以美育代宗教”的这一美学理论却是一个比较偏颇的提法。它只能是以20世纪的中国为背景的特定时代的特定美学产物。 首先,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蔡先生那篇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认为,宗教是一种不成熟的历史形态,一种迷信,它具有强烈的欺骗性所以不具备恒久之神圣地位,随著社会的发展,势必被哲学所取代。“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

精神之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但是随著社会进步,智识、意志和感情逐渐被现代科学、社会伦理和先进教育所取代,“在宗教上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以美育的原素了”。其次,他指出无论哪种宗教,都具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的偏狭性,往往“激刺感情之弊”,反而不如美育之情感纯正,故应“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从而论证“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最后,蔡元培基于康得本体论,把世界一分为二为“现象”与“实体”两部分,而宗教存在著现象本体的互相冲突与排斥,因此必然会被美育取代。 这个观点的产生显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今天我们对宗教的认识无疑不会再像当时的蔡元培先生如此单一,至少显而易见,宗教绝不是简单的迷信。马克思曾用“适应的宗教”来形容基督教,由此可见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和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式。宗教精神的实质应该是人与灵魂的归一与忠实信仰的建立。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便缺少真正的宗教基因。我们用民主来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用科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却独独忽略了人与灵魂的交流和人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需要。而这种交流和需要却是整个人类得以存在的根源所在。将宗教的教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现代教育的功用,企图用现代教育取代宗教更是不现实的。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深刻地慨叹:“为什么有一个世界,而不是没有这个世界?”“为什么有一个世界”,这是我们至今为止所无法说清的事实。但是只要人类对终极意义的思考不停止,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教案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教材分析 1.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代表的石窟寺佛教壁画遗存、题材内容、艺术价值。2.佛教壁画重要题材举例 佛传故事的“夜半逾城”佛本生故事中的九色鹿王本生 经变题材中的“西方净土变”。这些异域的宗教题材内容 在中国古代壁画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其艺术成就。3.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继承了唐宋以来壁画创作经验 成功地创作了三清殿气象恢宏的朝元图和连环画形式的道教神仙吕洞宾与王重阳的画传。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典型作品的 介绍 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 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 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 经变故事、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 体现的宗教意义。宗教美术中 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 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 在表现形式上也受佛教美术影响 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 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2、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鉴赏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在讲课前我们大家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宗教有哪几种大家一起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这些教派的产生都是受当时社会影响 战乱连连 民不聊生 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 王子释迦牟尼所创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相信轮回、放生。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做好事壁画 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 那么表现记录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除了纸、绢等形式之外还有壁画。今天我们 欣赏的《天上人间--宗教壁画》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 同学们 能对宗教壁画有所思考 3、授新课 戈壁滩上的艺术画廊--敦煌莫高窟壁画 它是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的佛教题材的壁画。题材归两大类 一类是 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的故事和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另一类就是依据佛经内容画出来的绘画作品“经变” 欣赏莫高窟壁画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莫高窟 去旅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宗教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任何联系。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如果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即是它们联姻的产物。探讨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探讨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宗教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起源上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艺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洞穴壁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艺术,其内容大多为动物形象。这些壁画,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而是原始人巫术观念所致。其创作的心理动机,如鲁迅先生所说:原始人“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也就是说,原始人作画,带有一定的实用或功利目的,他们描绘动物,是用某种巫术“禁咒”野兽,以求狩猎成功的实践活动。 原始舞蹈的产生,也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联系,它是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和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揭示了原始歌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原始宗教活动,特别是敬神、娱神的图腾崇拜活动,因伴有歌唱和舞蹈,对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考古学家从甲骨卜辞里巫与舞同字同形的分析中,也得出歌舞起源于巫术的结论。 原始绘画和造型艺术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观念直接相联。生殖崇拜是原始绘画和造型艺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源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明确提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由于人类自身的生殖生产,是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殖崇拜则成为原始艺术的母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在讨论象征型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他还考察到许多建筑物的形状,来源于对生殖器崇拜的象征。事实正是如此,世界许多地方的宗教建筑物,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欧洲的十字架,埃及的金字塔等,实际上都是男根的象征物,或者源于男根的崇拜。在我国,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鱼纹饰,也是生殖崇拜的产物。闻一多撰写的《说鱼》认为,原始人崇拜生殖、重视种族蕃衍,而鱼的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李泽厚也认为,仰韶期半坡彩陶的鱼纹和含鱼人面,是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祈祷。 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刻艺术,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物雕像皆为女性裸体雕像,被研究者称为“史前维纳斯”。这些雕像,差不多都被忽略了脸部、四肢和五官,而与生殖相关的胸部、腹部、臀部,却被极度地夸大和强化了,表现得特别肥大。这一形态,体现了原始人对女性或神秘生殖力崇拜的观念。我们从这些雕像中,可以看到雕刻艺术的最古老的源头。 神话的产生,也是原始人依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创造出来的。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明,在人类的童年时代,由于认识水平低下,人们不可能用抽象思维对周围世界作科学说明,只能通过宗教的想象和幻想,作形象化的解释。他们信仰“万物有灵”论,把自然界想象成同人一样有意志、有感情。于是产生了关于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神话。这是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宗教在艺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所谓宗教,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源于准宗教形象,最早的宗教形象是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野兽图像遍布被利器刺伤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初始就是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宗教艺术也是最原始的艺术。 宗教与艺术如同双生花,不仅在历史上紧紧盘绕在一起,在社会中也形影不离。当宗教落于萧条地位时,艺术便成为了撑起宗教地位的支柱,相对应的,当宗教信仰达到巅峰时,艺术建筑数量也会增加,这种情况在西方基督教中显得尤为突出。10世纪后,西欧进入一轮兴建教堂的热潮中,人们普遍把10至12世纪的教堂建筑称为“罗马式建筑”,因为它所用的穹顶与罗马式的拱门十分相似。它的特点是体积庞大,墙体厚重,圆形拱顶,教堂中央的交叉拱顶,拱立墙壁的大塔柱等。而这一时期出现这样的建筑,正是因为经过10世纪的灾难后,欧洲人口稳步增长,信徒数目增加,原来巴西利卡建筑无法适应大量信徒聚集的要求。人们开始修建拉钉十字架形的教堂,教众可以直接从中央会场进入教堂,在十字架形的交口处,在教堂顶部汇合成一种交叉拱顶,在教堂的祭坛上则放着圣徒们的骸骨。12世纪,教堂建筑又开始出现了哥特式风格。所谓哥特式,Gothic,意为“蛮族人的”,乃文艺复兴时的人们对于这一建筑形式的讽刺。虽然它延续了罗马式建筑的风格,但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教堂空间更明亮,空间更大。到了13世纪,哥特式教堂已经成为西欧教堂建筑的主流。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或“石头的艺术”,遍

地建造的这些教堂永久的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景观,是基督教在欧洲发展成熟的外在标志。而在16世纪的后半叶,在一些宗教建筑中,明显可以看出对于豪华繁缛的室内装饰的追求和热衷,正如苏斯特里斯所建筑的慕尼黑耶稣会的圣米切尔教堂那样,内部带有古风意味的代替了中世纪教堂集簇性的立柱,与哥特式的拱门相交辉映的是布满墙面的各种绘画,浮雕等建筑物。 就连尼德兰宗教革命也与艺术脱不了干系,尼德兰画派初期绘画有比较浓郁的宗教气息,严肃、静穆、板滞。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初期以后描写现实主义世俗生活绘画渐渐增多,最终形成尼 德兰风格画和早期团体肖像画。希罗尼穆斯·博斯正是尼德兰画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那时一般尼德兰 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意形象的如实表现,博斯却往往 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象,如老鼠、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兽影射 诸如天主教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封建主等人物,对他们进行 了辛辣讽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 画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 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 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尼德兰画派在后期的宗教题材 的作品中渗入了浓重的民间气息和世俗成分,写实的艺术手法,被丹纳评价为“在基督教思想指导之下的文艺复兴”,还有人这样说过,”尼德兰的画家表现了因适应人生而怡然自得的人“。这派的主要优点还有美妙的色彩,强烈的装饰性,以及对局部细节的刻画。在勃良第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古埃及宗教与西方艺术

古埃及宗教与西文明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历史”一节)。期间共历时5157年。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的文明与现在的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现在单从建筑,方面来看这一影响。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其宗教文化在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金字塔、庙宇、方尖碑是古代埃及的建筑杰作。这些建筑技术的传播,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金字塔、庙宇、方尖碑看成的建筑杰作,现在只从这三种宗教建筑及其对西方的影响做一讨论。 一、古埃及宗教与西方建筑艺术 一)金字塔 金字塔的建筑形式,对后世西方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东北非库什王国约公元前公元世纪的统治者们,在首都纳帕塔位于尼罗河第四瀑布下游建造他们自己的陵墓时,在墓室上修建了埃及式的金字塔,其墓室和坚硬的花岗岩石棺的装成全都是埃及式的。,公元前年前后,库什王国将首都从纳帕塔迁往尼罗河第五、六瀑布之间的麦罗埃,从那以后库什王国便被称为麦罗埃王国。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对麦罗埃遗址进行了发掘,在王城遗址附近发掘出许多金字塔建筑。其中,在麦罗埃国王纳塔克马尼金字塔前还发现了附属的庙堂及塔门建筑残迹。由此可见,金字塔的建筑形式已传到埃及本土之外。公元世纪中期,罗马人也仿照埃及建造了两座金字塔。 20世纪80年代,法国在扩建其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卢浮宫时也仿照埃及金字塔,修建了一座玻璃金字塔的入门,其设计者是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他把罗浮宫的地下设施的入口设计成一座高20米,底宽30米,80%透明,20%反射的玻璃高塔。玻璃金字塔入口设计精巧雅致,其西门底部的大门宽8米,高2.5米,成为罗浮宫的主要入口。而东、西、北三面各立一座5米高的小金子塔,分别指示3条通道主要展馆的地下自动楼梯。在大金字塔的周围还交叉设置了3个静水池和4个喷水池,与大小金字塔相映成趣。玻璃金字塔入口建成后,与罗浮宫浑然一体,巧妙的体现出古代东方与现代西方建筑艺术风格的融合。扩建的罗浮宫总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大博物馆之一。 埃及金字塔建筑气势宏伟,风格独特。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使罗浮宫博物馆当真不愧是现代西方建筑的佼佼者。 二)庙宇 埃及的金字塔,大都集中建于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到了新王朝时代(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庙宇取代金字塔,成为当时埃及的主要建筑。

浅谈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

浅谈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 摘要:宗教艺术的现实性和世俗性,使宗教艺术常会突破宗教的束缚,表现出审美的价值。宗教艺术总体上说是以虚幻的幻想性超越现实,而去创造一种子虚乌有的宗教境界,但由于它是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而且又要影响现实社会的人,所以又总是带有现实的痕迹和世俗的气息。有时为了达到宣教的目的,还有意识地世俗化。正是这些现实性内容,传达出了宗教意外的美学内容及其理想。世俗向宗教的挑战,向宗教的渗透,正是促使宗教艺术摆脱神性的束缚,大踏步迈进美的殿堂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关键词:宗教艺术;世俗化 苏联美学家雅科夫列夫曾经说过:“艺术和宗教都诉诸人的精神生活,并且以各自的方式去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宗教艺术正是把艺术与宗教相柔和,用以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表达人们生存渴望和生命意识的一种精神生活的表达形式。宗教艺术往往通过世俗化达到与人们的交流和共鸣,从而更深地影响现实中的人,达到宣传的目的。 宗教强调主观理性,重信仰,重超越,实际上又往往以非理性的方式,而形而上学的抽象性,探索人生和自然的真理。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实际上又往往要靠激情和灵感,以生命感悟的形象性,表现微妙和美丽的色彩。 宗教是一种感情的存在,却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幻想,来建立期一个神的形象系统。宗教思维的想象和幻想,都是极为生动和丰富的。在这种虚拟性思维中,把创造出来的虚拟性世界,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并用教义教理、教义教规,予以哲理化的表现,或艺术化的描绘。艺术亦是一种感情的存在,特点一是丰富的想想和幻想。艺术的创作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离开了艺术想象,艺术形象无从存在。所谓灵感和激情,都是一种虚拟性思维。艺术活动的这种虚拟性,目的也是在于创造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以审美的方式,反映真实人生。即使在现代派艺术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形的艺术形式、远离现实的荒诞,实际上,仍是艺术家主题精神的折射,是艺术家用艺术手法,将心目中的虚拟性世界,转变成了艺术的真实。就宗教艺术的成分而言,其中宗教的意义是主要的,艺术的成分是次要的,但恰恰是这次要的部分,使宗教教义的渗透力、影响力得意增强,使宗教艺术更加靠近现实世界,从而凸显出审美的因素,产生出审美价值。 宗教在创建自己的交易体系和弘教时,却不可能与现实的世俗社会想脱离,而且宗教想象所创造的神圣形象与神圣境界也不可能毫无现实社会的影响存在。相反,为了推销教义并使其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宗教还要有意识地与世俗社会相适应,并选择适当的宣传方式。宗教艺术作为宣教辅教的一种方式,在世俗化这一点上也就首当其中,而且最为突出。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随着宗教艺术创造者身份与思想的越来越复杂,宗教艺术中的世俗化成分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浓。从宗教与宗教艺术发展史来看,事实证明,宗教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宗教要存在下去,就必然要与世俗社会相调适,而在这种调试中,宗教及其宗教艺术就要接纳世俗的内容,在有些时候,甚至宗教与宗教艺术还对社会的世俗化起到某种推进作用。 宗教艺术中始终表现出追求神圣与肯定世俗的矛盾。作为宗教理想,自然提倡人应该为天国服务,要抑制住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包括人的快乐本能与享受本能。但是在具体的宗教训诫与艺术描述中,宗教又不得不承认了人的本能欲望是难以遏制的,比如《圣经》中的原罪故事,亚当、夏娃终于经不住蛇的诱惑,偷走了味美可口的果子,这说明人所具有的感官欲望与美的愿望是天生的。 宗教艺术的世俗化还表现在神与凡人的融合性上。道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仙,只要人遵守道教教规服金丹,修长生术,就可进入神仙境界。这也就是神仙道教长生能致,神仙可学的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主持1班孙皓冉101502115 在论述两者关系之前,首先认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宗教。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 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反映,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希腊的神话,希腊的泛神论,广义说也是一种宗教,不过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相比,较少钳制人民的意识。艺术与宗教在原始艺术中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歌舞、表演、雕刻、岩画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审美只是一种次要的功能。艺术与宗教确有相通之处,这就是能激发人的内心的强烈情感。现代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宗教和艺术都是人类深邃的情感启示。”“在巫术和宗教两种仪式中,人们都必须诉诸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方法,以造成强烈的情感经验。艺术的创造,正是产生这种强烈的情感经验的文化活动。”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我国从魏晋开始佛教盛行一时,北魏和南梁先后正式定佛教为国教。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后产生出中国的禅宗而走向衰亡。我国的宗教艺术也可以称之为石窟艺术,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它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的过程。 在我国著名的石窟有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 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它们用在各自所适合的领域思考问题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如果超出了它们各自适合的领域,把宗教思维伸向科学领域或把科学思维伸向宗教领域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有神论与主张无神论的最广义科学无疑是矛盾的。和几百年前相比,各种宗教现在都在世俗化,但不论怎样世俗化,并没有放弃其根本的东西,即信奉神或上帝。科学和宗教都是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但是二者创造的基础有着某种根本的不同: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知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本要求,而且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趋向于一致即趋同,即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样事物进行研究后最终只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从而达成共识即公认为正确的信息、结论,成为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超越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之上的。 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