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世界体系变迁

世界体系变迁

世界体系变迁
世界体系变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体系由来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订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组成部分

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合约内容

和约主要内容如下: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

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

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各国影响

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欧洲格局构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到18世纪末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格局体系的意义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欧洲战乱仍频。

三十年战争地图

三十年战争地图

但如和约所签订的那样,这些战争都是在民族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不再有中世纪般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发生的战争。而且在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直至20世纪的约大多数战争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各国从战争中捞到多少好处,在表面上它们都信誓旦旦地忠于主权和平等的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后,为了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世界秩序,在和约的基础上,人们又签订了许多和约、条约,建立了各种体系和国际组织,包括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等,并建立了联合国。但是这些体系和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都没有超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的国家主权和平等的范围。因此,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原则的内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奠基石,完全适应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国际关系影响

具体结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某些条款,谈谈国际法规则对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和约对国际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和约第123条中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第124条“同本协议有关的每一方都必须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见和武力,协助他还击侵害者”。这规定了条约必须遵守,并且对违反者要施以集体处罚,这一点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这些规则真正以“法”的形式出现,并以此影响、规范着国际社会。

国际基本原则。

教皇使节这次来到威斯特伐利亚仅仅是听取会议,而此前教皇至少在名义上拥有教会管辖权、绝对领土权、国际执法权和无限战争权。而在这次会上,和约的第63条明确承认瑞士为主权独立国家。和约的第64、65条规定疆域扩大了的帝国选侯、邦君和各邦则享有一定的主权。这些条款事实上是对主权国家的存在及国家享有主权的确认。

从条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国际争端模式

和约的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和约涉及领土划分及赔款、宗教等复杂问题。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有效地处理了这些问题。这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自威斯特伐利亚以来,和平商议、协调解决已经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模式。

实行集体制裁

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家可以实行集体制裁。

代表机构制度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住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设立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对人类文明

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和约第110条还提到了现代意义的战俘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这也为后世战争树立了规范作用,1785年,普鲁士和美国签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内容涉及保护战俘的双边条约,规定应给予战俘正当待遇,禁止将战俘囚禁在罪犯的监狱里并禁止使用镣铐,战俘必须监禁在合乎卫生的场所,可以像军队一样地生活、饮食和进行体育运动。19世纪,战俘的待遇应和本国军队的待遇相类似的原则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保护战俘的国际公约。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战争法规则中的人道主义法逐渐成型。在现代国际法中,“日内瓦条约体系”专门规定了给予战争受难者(包括武装部队的伤、病员、战俘和平民等)人道主义待遇和保护的原则规则。已有近190个国家参加了这一公约。

和约第49条明确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新教教徒因此具有与天主教教徒相同的权利。宗教平等原则成为和约国际保证的一部分。对人权的关注这一原则也成为近代早期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为宗教平等原则建立了法律上的保证。

开端意义

总之,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维也纳体系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背景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我们称之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

基本信息

拿破仑一世战败后,被迫于1814年4月6日宣布退位,同年5月30日,反法联盟国家同法国签订了《法、奥、俄、英和普和平条约》,即《第一次巴黎和约》。根据和约第32条的规定,参战各方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 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各战胜国都想乘机扩张自己的领土和领地,彼此争夺十分激烈,尤其是在华沙公国和萨克森问题上,俄、普和奥、英互不相让。会议因拿破仑百日政变曾一度中断,后于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正文 121条和17条附带条款。主要内容是:

①恢复波旁王朝对法国、西班牙、两西西里王国的统治,布拉干萨王朝对葡萄牙的统治以及奥兰治-拿骚王朝对荷兰的统治。

②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地区成立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克拉科夫自由市,由俄、奥、普共管,确认俄国对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的占有。

③奥地利收复加里西亚、蒂罗尔及伊斯特里亚等地,原奥属尼德兰划给荷兰,而以意大利的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

④普鲁士占有波兰公国的但泽和波森,并取得2/5的萨克森王国领土、莱因-威斯特伐利亚以及原属于瑞典的波美拉尼亚,作为失去波兰的补偿。

⑤英国占有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及伊奥尼亚群岛,并得到了丹属赫尔果兰岛,荷属

锡兰、好望角和圭亚那,法属圣卢西亚岛、多巴哥岛、塞舌尔群岛和毛里求斯岛。

⑥继续保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状态,在德意志成立由普鲁士、奥地利等34个君主国及 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设立由奥地利任主席的邦联议会,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摩德纳、帕尔马等公国划归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宗室的领地,热那亚、萨瓦和尼斯并入撒丁王国。

⑦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称尼德兰王国,挪威并入瑞典,组成瑞典 -挪威联盟,丹麦取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普鲁士的劳恩堡。

⑧根据《第一次巴黎和约》及1815年11月20日的《第二次巴黎条约》,法国保持其1790年的国界,并向反法联盟国家支付战争赔款 7亿法郎,联盟国家在法国驻军3~5年。

⑨确认会议期间所签署的17项条约、专约、宣言、规章及其他文件,如《各国关于取缔贩卖黑奴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关于外交人员位次的规则》等,同本议定书具有同等效力和约束力。

⑩邀请出席维也纳会议各国加入本议定书。此外,1815年11月20日,奥、法、英、普、俄五国在巴黎签署了《关于承认和保证瑞士永久中立及其领土不受侵犯的宣言》。

性质

维护这个体系的组织为神圣同盟。该同盟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而在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实际上是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目的是为了镇压奥地利境内多民族国家的起义,并抑制沙皇俄国西进的躁动,因而1815~1848年的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特涅时代。组成神圣同盟的俄普奥三国为什么要相互救援?为了镇压法国大革命;他们所谓的保卫宗教、和平和正义又指的是什么?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来英国也参加了同盟,神圣同盟演变为四国同盟,目标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国也参加了同盟,显然同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为了镇压欧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

特点

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的。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

瓦解

历史的逆流是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的。维也纳体系本身内部的矛盾也使体系日益瓦解。体系内部存在着哪些矛盾呢?民族矛盾、大国矛盾和阶级矛盾。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已成必然。神圣同盟的破裂使体系开始瓦解;19世纪早期的革命、独立和改革以法国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了体系名存实亡。欧洲1848年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但是落后的手工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需要一场规模更广、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革命才能去除,从而去适应新的上层建筑,于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应运而生,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障碍。

影响

维也纳体系存在于工业革命已经向欧美扩展的蒸汽时代,它的瓦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出现了,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新的矛盾。于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结果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有关条约、宣言和文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为了确保维也纳体系的完整,防止革命再度发生,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15年 9月26日联合奥、普两国缔结神圣同盟,并邀请各国参加。为防止法国再起,英、俄、奥、普四国于同年11月20日又缔结了四国同盟条约,四国将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决议的实施。经过20年代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希腊独立运动,30年代的法国七月革命、比利时革命、波兰十一月起义以及1848年欧洲革命的接连冲击,神圣同盟终于解体。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2]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

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简介

作用

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隐含矛盾

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

具体和约和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1919年1月18日~1920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其间,协约国同德国于1919年6月28日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通称凡尔赛和约。和约关于对德和约部分规定:①确定了战后德国的新疆界。德国除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外,还向丹麦、波兰以及新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大片领土。②德国放弃其海外一切殖民地及领地。其中大部分以国际联盟委任统治的形式为英、法、日所瓜分。如德属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及马里亚纳群岛归日本占有;赤道以南的新几内亚划归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萨摩亚划给新西兰;德属西南非洲和东非坦噶尼喀归英国;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两国瓜分。③限制德国的军备及确定德国的战争赔款。此外,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规定匈牙利脱离奥地利成为独立国家,奥地利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独立,禁止德奥合并;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了《讷伊条约》,保加利亚将大片领土分别割让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和希腊,并丧失通往爱琴海的出口;1920年6月4日,协约国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将约2/3的领土分别划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及奥地利;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大约3/4的领土,其中大部分是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形式下成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上述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体系。

影响

巴黎和会未能解决远东及太平洋问题,美国为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政策,削弱英国的海上霸权并拆散英日同盟,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举行华盛顿会议有美、英、日、中、法、意、比、葡、荷9国出席。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签订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以取代英日同盟。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签订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规定5国的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美)5:(英)5:(日)3:(法)1.75:(意)1.75;航空母舰总吨位依次为13.5:13.5:8.1:6.6:6.6。同一天,出席会议的9国还签署了有关中国问题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确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的原则。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最后完成了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世界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暂时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自30年代起,该体系被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一系列侵略行径所打破。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所以,《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性的削弱战败国势力,为以后的报复埋下伏笔。

同时,也确定了帝国主义在西亚、非洲等地区的统治地位。

二战的引线

凡尔赛和约的出台,明码标价的巨额战争赔款足以让刚刚经历战火的德国崩溃。就连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曾经亲口透露玄机;“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

对于德国人来说,接受条约无异于一个最可怕的选择,当时的德国完全没有能力承担得起如此庞大的债务和割地的耻辱。整个德国都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他们真的履行条约,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德国就是自寻死路!这时的德国经济已经十分脆弱,即使德国人可以动用全部资金,也只可以偿还战争赔款的冰山一角。并且还可能造成经济崩溃。这种迦太基式的和平不可能维系下去,所以德国人只能做一件事,违反条约!

就这样,德国人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并在纳粹的鼓吹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这股力量壮大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无法避免。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体系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下的1959年世界冷战格局

雅尔塔体系下的1959年世界冷战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1]

形成条件

1.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2.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3.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4.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苏美的力量。

实质

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体系特点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有:

1.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

2.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

3.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4.朝鲜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朝鲜和资本主义的韩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体系合作

雅尔塔体系中的合作主要表现在: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两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

3.战后对德国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对日本法西斯的东京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体系对抗

雅尔塔体系中的对抗主要表现在:

1.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格局的形成。

2.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马歇尔计划的制定。

“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构想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计划。

3.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性事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是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于197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

政策达到顶点。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体系解体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体系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中考历史总复习全程突破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北师大版

专题十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热点新闻】 热点一2017年6月10日上午,“xx年首届华语智库论坛暨华语经 纬(北京)国际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大会”在首都经贸大学会展中心隆 重举行。 本届论坛以“世界格局之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为主题,邀请了欧盟 大使丁原洪发表主旨演讲。丁原洪指出,在世界形势越来越明显地走 向多极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多年来试图建立的单极世界秩序已越来越 难以维系。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西方集团之间发 生了巨大变化,美英等国开始把本国利益放置在同盟利益之上,其直 接表现就是特朗普所宣称的“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而随着新兴经 济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热点二2017年5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 美国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美国蓝皮书:美国 研究报告(xx)》,围绕美国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社会 问题,集中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称,“萨德”入韩是美 国强化其全球战略优势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以朝鲜威胁为借口,打 造全球反导体系,构筑对华和对俄的反导隔离墙,遏制中国崛起。它 鲜明地反映出美国的冷战思维,必将深刻影响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架 构。 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根本 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 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 分割世界。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重要 原因 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 集团扩军备战,导致国 际关系紧张。 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张,而英法推行绥靖政 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 B.核威胁消失,各大国更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美、欧、日三足鼎立形势更加明显,矛盾突出 D.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2.促使东欧产生剧变的因素是 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②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③经济发展中的“滞胀”现象④外债负担沉重,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④社会主义国家要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4.苏联解体时的苏共总书记是 A.戈尔巴乔夫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5.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A.东欧的剧变 B.苏联的解体 C.世界格局的变化 D.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6.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仍在继续②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③旧的世界格局已终结,新的世界格局随之形成④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的是 ①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 ③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④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是在 A.一战后 B.“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后 C.亚洲经济发展后 D.二战后 9.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建立 10.对经济全球化叙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②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④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1.从___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____________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危机,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改名。 12.1991年____________发生内战,国家解体,分成了五个国家。 13.1990年10月,柏林墙拆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4.____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 15.新旧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16.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列举题(共16分)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年级 2007级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02075234 姓名杨锴 任课教师徐永健 完成时间 2010年6月28日 成绩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当前世界格局仍然处于调整之中,总体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国际主要力量对比不稳定,多极与单极的斗争仍然激烈,致使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影响,最后提出在世界格局中中国战略的选择。关键词:世界格局;新变化;影响;中国;应对 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主要力量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它使用“极”(pole)的概念,对世界体系进行描述,这种概念所涉及的是权力的结构(power-configuration),诸如“单极”、“两极”、或“多极”等。[1] 一、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的学说及特点 (一)“单极”说[2] 美国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产生了一个现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国际格局:单极格局。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前所未有,是当今唯一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的军事势力范围伸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的政治和文化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多数国际机构都体现美国的利益。凭借这种超强力量,美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单独行动来实现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单极特征”,而“实力差距难以迅速缩短将导致单极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很显然,“单极说”仅仅突出强调了实力的一个侧面,即美国的军事实力优势,而且“夸大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的某些方面能够随心所欲的程度,”更没有看到,军事上美国虽然占据优势,但在全球化时代过多使用军事力量一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冷战后美国的确力图仰仗强大的实力优势并通过军事干涉方式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美国的确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超地位并不等于单极世界格局,美国图谋单极独霸是一回事,能不能如愿以偿却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要受到自身诸多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许多非实力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的单极图谋产生极大的牵制。 (二)“一超多强”说[3] 它没有超出尼克松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论,突出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及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但却忽视了广大中小国家崛起这一当代世界的重大特点;它过分突出美国,对美国实力、影响和前景的估计偏高;没有脱离过去那种霸权基础上列强共管的均势体系;未能全面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其他相关角色和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多种角色对地区事务决策权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七大时政热点聚焦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doc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 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介绍东欧剧变具

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外债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政治和社会矛盾并不断加深。有的国家虽进行了改革,但于事无补。其次是东欧执政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一步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并给了西方以可乘之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背景下对东欧加紧和平演变攻势,是东欧剧变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以事例说明)东欧剧变,直接影响到苏联,使本已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世界格局演变专题

对西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一、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时间:16世纪,原因:1.西欧城市的复兴,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2.文艺复兴的推动。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和推动。(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二、第二个中心:英国时间:17世纪至18世纪原因:1.是发展资本主义最早国家之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2.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英国重视科学技术创新涌现大批科学人才如:牛顿、瓦特等。4.社会相对安定,并重视引用外来人才。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三、第三个中心:法国。时间:17世纪末到18世纪原因:1.启蒙运动的推动。2.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 四、第四个中心:德国。时间:19世纪末原因:1.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2. 普鲁士对德意志的统一,国家的统一为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环境;3.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得到的法国赔款,为德国发展有了经济基础,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使德国有了矿藏;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如: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及德国电业的发展,使德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领先于其他各国。 五、第五个中心美国。时间:19世纪末至今原因:1.南北战争为美国崛起奠定了基础。2.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如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3罗斯福新政为美国探索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模式。4.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1. 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将移向何处? 根据欧洲、俄罗斯及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形势和过去的基础来看,在21世纪,美国不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中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国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资金的储备,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势头也都很好,因此最有可能的结果是,21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和经济政治形势一样,呈现多中心或多极化的局面。 2. 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的条件有哪些? 在政治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稳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中国迅速提升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正不断影响其他所有国家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中国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基础。自真理标准的问题讨论以来,人民思想不断解放,且与世界接轨的教育培养了庞大的国内外华人科学家队伍。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美、日崛起,欧洲削弱,美国和欧洲共同支配世界)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考点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重组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充当主角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⒈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⒊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2.条件(原因):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870年,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②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③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确立: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特征:近代工业 5.丧失原因:(具体因素:垄断程度、工业资本、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力,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垄断组织的垄断程度低等因素,使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②而同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6.丧失: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以沉重打击,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时期: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五单元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1. (2014曲靖23题)“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 极终。”材料描述的大国是() A. 南斯拉夫 B. 苏联 C. 奥匈帝国 D. 德国 2. (2013红河23题)1991年12月25日,白、蓝、红三色旗代替了镰刀锤子的红旗,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了。与此描述有关的事件是() A. 俄国十月革命 B. 俄国二月革命 C. 东欧剧变 D. 苏联解体 3. (2015云南24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 (2013大理等八地州联考24题)iPhone5手机是一款由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时尚智能手 机,该手机是由美国、中国、韩国等多国分工协作生产零部件后组装完成的。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A. 经济全球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 C. 资源一体化 D. 贸易自由化 5. (2013曲靖25题)漫画以其形象直观和寓意深刻而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漫画反映了“冷 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是() A. 呈现出两极格局的对峙 B. 实现了多极格局的平衡 C. 建立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6. (2013昭通24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 各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B. 各国稳定的政局 C. 各国发达的科技和教育

D.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7. (2012云南25题)以下能正确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历程的选项是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C. 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8. (2013玉溪25题)下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门前的两座雕塑,一副为“铸剑为犁”、一 副为“打结的手枪”,它们反映了全世 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心声,即 () A. 保护环境 B. 节约资源 C. 和平与发展 D. 重视教育 9. [2013德宏29(5)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趋 势。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请写出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1分)再举出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实例。(1分) 10. [2013昭通28(4)题]材料四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紧 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入世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货物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贸易规模百倍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特别是入世以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约为20%,直接带动就业8 000万人。 ——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周年回顾展中国何时加入世贸组织?(1分)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 [知识结构]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基本特点: 2、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①、俄罗斯 ②、美国 ③、日本 ④、欧洲 ⑤、中国 一超: 3、主要力量中心:①、局面多强: 近期: ②、趋势长远: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1、霸权主义:美国 ①、原因: 2、地区冲突:②、范围: ③、典型冲突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①1996年 1、国际裁军的进展: ②近年来 2、地区缓和:朝鲜半岛 [重点难点分析] 1、冷战后国际形势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及表现。 答:原因: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日本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④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表现:①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②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2、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是如何结束的?结束后,关于建立世界新格局的主张有哪些?你同意哪一种?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主张:①美国企图建立由他主宰的单极世界;②日本提出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同意:第③种。

基本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基本决定了政治格局的走向。 ②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③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坚决反对大国主宰世界,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 [知识联系拓展] 1、概括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动。 答:“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外影响力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格局是现实力量的配置和组合,世界格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基本力量对比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或体系。世界格局三次重大变动是:第一次,一战打破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形成资本主义大国联合包围苏联的格局;第二次,二战打破了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美苏对抗、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标志的两极格局;第三次,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结束,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正处于新旧格局变换交替的过渡时期,即暂时以“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 2、结合历史知识综合归纳朝鲜半岛问题由来? 答;①朝鲜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1945年8月,朝鲜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北部和南部,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②1948年8月,半岛南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北部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③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悍然进行干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同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④朝鲜停战后,北、南双方开始了各自的国家建设,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双方都在探寻国家统一的途径,以求最终实现民族和解、骨肉团圆。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比较朝鲜半岛统一与我国海峡两岸统一的异同。 答:两者有许多共同点;①都属于同一民族内部的统一与团结问题;②都属于同一国家分裂后的重新统一;③都属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统一;④都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巨大影响,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两者又有明显不同:①朝鲜统一属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统一;中国则不同,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独立国家。②朝鲜的分裂主义是由外国干涉所致;中国海峡两岸的分离主要是内战所致。③朝韩谈判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对等谈判;我国政府主张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平等协商,但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对等谈判。 [知识巩固训练] 单项选择题: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 A、走向缓和 B、趋向紧张 C、实现了和平 D、和平与动荡并存 2、冷战结束后,面临严峻政治经济问题的国家或地区是() A、日本 B、朝鲜半岛 C、俄罗斯 D、欧洲联盟 3、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中国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B、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作用增强 C、有利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4、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多极”主要包括() A、美、日、欧盟、中、苏 B、美、日、英、法、中 C、美、日、英、法、俄 D、美、日、欧盟、中、俄

2020届二轮:1-3-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限时训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也非影响,排除C、D两项。2.(2019·广西桂林一模)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 A.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意图给“核战争”“加把锁”,说明两国在核威胁下意图防范核武战争的发生,故选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冷战结束后,不符合材料中的“冷战时期”,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的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排除C 项;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美苏依然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三模)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危机的出现导致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A项;材料强调苏联这一措施对于西欧国家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排除B项;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制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排除C项。 4.(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所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