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答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A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 ?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C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B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C.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D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要求的是()

A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B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D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 ?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A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B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C?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D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6 ?下列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A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C?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D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经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物质”的二级主题的是()

A ?能量守恒

B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C.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D .新材料及其应用

&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机械能、内能、电磁能;c声和光;d能

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能量守恒;h电和磁;

其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的有(),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

有( )

A .a、b、c、d;e、f、g、h。B.a、c、e、h;b、d、f、g。C.e、f、g、h ;a、b、c、d。D.b、d、f、g;a、c、e、h。

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A ?独立操作

B ?领悟C.理解 D ?了解

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要求和目标的是()

A .经历B.反应 C .认识 D .领悟

11.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

A .教学内容

B .教学方法

C .教学态度

D .教学效果

1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的课程目标属于()

A .过程与方法目标

B .知识与技能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 .知识与价值观目标

1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列科学探究能力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

A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B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C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D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

14.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

A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B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C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D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课程为主。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 E.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含A、E、C

二、填空题

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_____ 、

、以及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

历。从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实践,

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物理学是研究、和的自然科学。

3.物理学由和两部分组成。物理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

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

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4.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

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与,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

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 ,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 发展学生的 使学生养成良

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 让学生学习一些 关心科技发展

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5.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 ,

;( 3)注重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 ,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

6.《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 。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由 和 组成。

7.科学探究包含 、 、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评估、 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 题: 、 、 ;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 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8.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 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 向知识的 转化,从学生 向 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 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9.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 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可以总结 为: 、 、 、 等 4 种形式的资源。

10.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标,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示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诊断并提出改编建议

例:声音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 让学生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 并掌握振幅与响度的具体关 系。

病因诊断: “让学生 ”反映了目标的实施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 目标。另外探究问题振幅与响度的因果关系出现颠倒。

改编建议: 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 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认识 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设计、连接串、并联电路有画了电路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液体的压强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 压强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会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4.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体验蒸发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 了解其应用。 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 记录数据,描绘图象,体会物理实 验的魅力。

5.声音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领悟声现象, 培养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热爱世界,热爱科 学。

6.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物态变化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时,季老师根据 “迷你实验室 ” 提供的用蜡自制玩具的过程材料,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能否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自制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发展初步 力和 能力,

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一个你喜欢的玩具?课前设计这一个问题时,他猜想学生恐怕不会做得太好,也许少数提前预习的学生能回答出用蜡自制玩具。接着有学生说用冰做一个玩具。听到学生这一回答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一想法是他课前没有料到的。因此,他马上追问一句:“现在是初秋,你用冰怎么做?”学生回答:“放到冰箱里冻。”季老师又追问了一句:“你是不是想冻一块冰,再雕刻成玩具?”不“,我用泡沫一个模子,把水倒进里面冻,等冻好了再拿出来修理,就像咱们学校工厂的翻砂(铸造)车间那样干。”你“对铸造程序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水平啊!”旁边有学生插话说:“他爸就是干翻砂的。”轮到后面的班级时,我立即调整了上课计划,就自制玩具的问题展开讨论:1.所用到的物理知识;2.都准备哪些材料;3.你打算怎样做。经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收到了比预想要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在学习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时,教科书中介绍了用明矾粉和实验室过虑水两种净化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供学生探究:请自选器材,制造一个简易的滤水器,可画图表示并加以说明。学生的设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照搬实验室过滤水的方法,(见教材图11-43 );另一种是从参考资料上学到的用大饮料瓶,在瓶底扎一个小孔,瓶里装

有纱布、细沙和石子过虑的方法(见图一)我将两种设计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讨论,学生马上指出:第一种方法不实用。第二种设计不方便,因为瓶口太小,过虑物质不好往里装,倒水时容易洒出来。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将饮料瓶倒过来,瓶口朝下,将底部截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方便又实用的滤水器,同时还想到了最下层是纱布,第二层是细沙,最上面是石子的安排方法,(见图二)石子在上面能压实下面的过虑物质,过虑效果好。就这两个案例结合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一谈你的看法。案例三:温度计在一堂“温度计”教学课堂中,付老师让学生分组实验,她是这样设计的:

(1)体验自己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2)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并找出异同处;(3)学习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理解操作规则。

(2)(在学生的实验桌上付老师提前准备有:一杯热水,一杯温水,一杯冷水。)

实验前付老师提醒学生:不能用体温计去测水温。结果还是有一个学生忍不住好奇地把一支体温计插进了热水中,玻璃泡破了!同桌举报,她心中有些不悦。从杯中取出了那只破损的体温计,发现那薄薄的玻璃泡只剩了半截,泡中的水银全流到了杯中。以前付老师也只知道玻璃泡很薄,但具体薄成什么样我也不确定,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得如些清楚。她突然心生一

计,把它拿上了讲台,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课照常进行。当进行到分组实验(2)时,

学生观察后的汇报如竟有如此说法: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液体是装在一个玻璃泡里的,而体温计里的水银是装在一个金属圆筒里的。付老师诧异并下意识地再看手中的体温计:它的玻璃泡让人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太薄了!看上去真是银白色(里面水银的颜色)的,确实像是一个银色的金属圆筒。她算是增长了见识”付老师不置可否,让学生继续汇报……最终,

她将那支破损的体温计用实物展台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仅见识到那玻璃泡的薄,而且对“不能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触容器底或侧壁,不能将温度计当搅拌器使用”的规则也都很容易理

解了。快下课时,付老师对损坏一事作了这样的处理:“这支温度计是由于一位同学不遵守操作规则而损坏的,但它使老师和同学们对温度计的了解更深入和具体了,所以就由老师来赔偿吧。”话音刚落,那名学生就站了起来说:“对不起,老师,是我错了,应该我来赔。” 付老师赞许地对他笑了,没再说什么。

结合你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该案例凸显教者怎样的设计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借鉴?对付老师这堂课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B

2.C

3.ABC

4.D

5.B

6.ABD

7.CD

8.B

9.B 10.C 11.C 12.A 13. B 14.A 15.D 二、填空题1.终身学习;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从生活到物理,社会到物理;科学探究2.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规律3 .理论,实验;实验;理论

4.(1)自然;生活到物理(2)知识学习技能训练(3)科学探究(4)想像;分析概括能力(5)科学方法5.(1)全体学生的发展;(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科学探究;(4)注意

科学渗透;(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6.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探究、科学内容。7.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

8.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探究过程;被动接受知识;主动获取知识。9.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

10.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简答与应用题5.6.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

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

7.科学内容的体系突破了教学大纲“力、热、电、光、原”的链条结构,代之以按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即“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板块结构,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结构。

8.第一部分,阶段性考试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第三部分,日常评价9.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10.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11 ?①整体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过程性原则、⑤开放性原则、⑥情境体验教学原则12?①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

②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③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13. ①观察方法、②实验方法、③比较方法、④分类方法、⑤归纳法、⑥理想化方法

14. ①内容标准结构体现了纵横交织的特点②科学内容推陈出新,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物理科技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了知识目标③科学内容的要求水平降低④科学内容选择更贴近生活⑤内容标准的达成更强调从实验与实例入手

15. ①要有探究问题的欲望②要有探究问题的空间

③要有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④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16. 根据你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确立和落实课时教学目标。

参考解答:

(1)确立课时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生状况、教学环境等。

(2)课时教学目标呈现的方式是三维教学目标。(3)课时教学目标表征的是学生经过本课时的学习后的达成。(4)要将目标表述中的行为动词,按照《课标》的要求界定好,以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可测的基本要求。(5)对课时教学目标进行举例说明。如用描述、说出、举例、操作、制作等行为动词示例教学目标。

17. 根据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说说一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气氛和谐交流充分的课(4)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6)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常态下的课

(7)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18. 参考要点:(1)从探究活动的七个环节分别说明(2)对课标内容进行理解,用自己的

语言表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3)重点阐述在你的工作中是如何重视“科学探究”和如何实施的。

19. 参考要点:(1)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标准,向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方向转变。

(2)改革发分数和等级作为评价的单一形式,倡导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提倡用记录卡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知识与技能考试可以开卷和闭卷相结合。

(3)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转变“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轻过程与方法,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追求区分度;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特别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客观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活动情况、投入程度、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倡导用档案袋的形式记录。

(4)自己对评价的运用和认识。

四、仿照下面案例中教学目标的编制问题的诊断与矫正对后面几个教学目标编制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改编建议1 .病因诊断:缺乏可以测量与观察的行为动词。

改编建议:通过观察音叉敲击和鼓面振动等具体的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观察真空铃声实验,认识到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条件),即真空不能传声,并初步认识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 病因诊断:将技能目标混淆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改编建议:运用对比的方法,区分串、

并联电路的异同,并能识别和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并联电路和实例。能利用电路图来表示电路的组成和电路元件的连接情况。3.病因诊断:课标中没有液体压强的目标要求,液体压强的探究属于能力提高性的要求,课标中更没有利公式计算液体压强的要求,此处要求过高,背离了课标要求。

改编建议: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能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现象。4.病因诊断:物理三维目标没有分类陈述,各条目标中三维目标有交叉,层次不清。如第

1 条知识与技能目标包含情感目标,第3 条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嵌套,层次混乱。

改编建议: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从生活实例中,知道蒸发和沸腾均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及热,液化时放热。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汽化现象,学生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2)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认识液体在蒸发时需要吸热,同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准确记录数据,会用图象描述水沸腾过程和特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坎儿进等实例,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利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病因诊断: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采用动词“领悟”过于含糊,不能确定“领悟”要达到的

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

改编建议: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编钟等声学成就,渗透一定的中华文明史教育,初步民族自豪感。

6.病因诊断:没有行为条件,也汉有学习水平的描述。

改编建议:根据纸条、气球、硬币三个液体实验,学生能了解到生活中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完成习题正确率达90%(学习水平或表现程度)。

五、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案例一分析: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时,在恰当的时候,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重新形成新的生命体验。本节课,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用蜡自制玩具时间,学生能想到利用水的凝固性制作玩具,而且能将已有的铸造知识主动应用到学习中,这样就把生活资源用于学习中,把课堂知识用用于生活中,教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一认识,并及时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反馈出的知识内容,作为独特的资源加以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案例二分析: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鲜明的亮点,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