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指导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指导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指导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指导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指导

实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学会品析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1.品析描写环境变化的语句。2.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3、概括内容。4、按时间顺序记叙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填表。(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绘本和电影吗?有一篇文章被改编成绘本名作,又被拍成电视短片,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奖。这篇文章就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温故知新,了解种树之事

回忆一下本文写了怎样的内容?

生: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

三、研?x文本,了解种树之变

师:种树前后,荒原变化非常大,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文中描写荒原和绿洲的语句。

师:描写荒原景色的句子主要在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师:我们哈尔滨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是姹紫嫣红,芬芳满园,记得电影《音乐之声》里的阿尔卑斯山脚下也是绿草如茵,歌声飞扬。同学们,1913年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呈献给我们怎样的景象?抓关键短语来表达吧。

生:到处是荒地

生:光秃秃的山

生:稀稀拉拉的薰衣草

生:废弃的村庄

生:倒塌的房屋

生:干涸的泉眼

生:呼啸的狂风

……

师:此处真是荒凉之极,如果我一时糊涂真在这里过夜,可能会发生什么?

生:有可能帐篷被狂风刮走

生:还有可能出现野兽,无法抵挡……

师:我做出了明智选择“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那么我们再来找找描写绿洲的句子,那会让我们流连忘返。

生:15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师:树高,种树面积大。

生:16段最后一行,“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师:这句把白桦树比成“少年”,突出它什么特点?

生:有生机。

师:朗读时,重读要突出的词语,你能来读读吗?

生朗读,突出“棵棵”,“少年”。

师:不错,让我们感受到白桦树的青葱和生机蓬勃。

生:17段“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生:19段“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师:哈尔滨的某个季节也能在空气中闻到花香……

生:5月份,丁香花

师:我们的市花盛开时,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接着找,看看昔日废墟还有哪些变化?

生:20段,“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

师:我们积累的许多诗句是不都能表达这儿的美景与幸福?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四、细节研读,品种树之人

师;看得出,原来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家园,原来旅游至此,过夜都不敢,现在却搬来一万多口人长居,这奇迹的创造者是谁呢?

生齐:艾力泽.布菲老人。

师:小组合作,速读3-12段,请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说说你对牧羊人形象的认识。

生:从第4段看出他是一位自信、平和的人。

生:他允许我这位陌生人进家,并送上甜丝丝的水,表明他是善良热心的人。

生:从第5段,“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都可以看出他是认真仔细的人。

师:句中“干干净净”“结结实实”能否换成“干净”“结实”,语言更简洁些?

生:不能,叠音词的使用,加重语气,让我们感觉餐具更洁净,扣子缝得更结实。

师:还有哪句也表现他的认真仔细?

生: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他的认真仔细吗?

师:挑种子都这样认真,那么种树时更是用心啦,同学们接着寻找描写布菲老人的句子。

生:第10段,“他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土。”

师:这么仔细地种树,这土地是谁的?

生:不知是谁的,“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师:不在意土地的归属,只在意种树的行动,这是怎样的人?

生:无私奉献。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2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1. 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为”我“打水, 拣橡子,种橡 树。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__ 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 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 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 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 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 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 的6月。理清这一顺序,各用一个 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二访牧羊人 (时隔6 年) 改养蜜蜂,一直 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 桦树成林,看到了 知识目标 一访牧羊人 (1913 年) 荒野无际,泉眼干 房屋倒坍

建起干净的农舍、 源源不断,一万多 幸福生活。 3.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 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 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 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 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 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 自 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 起一栋石头房子。 (2)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 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 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 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 骛地一直在种树。 (4) 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 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 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 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 慷慨无私的人。 水。 三访牧羊人 (1945 年 6 月)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 人 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 可以 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 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 可。

(完整版)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习方法 1.自主圈画法; 2.默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教师引导法。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面对如此荒凉的土地,你想做些什么?(生回答,有的同学想要种树使这里变得生机勃勃,这些同学与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心意相通)今天我们就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去见证一位牧羊人如何依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将荒漠变成绿洲。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慷慨 ..(fènɡ xì )酬.劳(chóu)..(kānɡ kǎi )干涸.(hé)坍.塌(tān)缝隙 废墟.(xū )薰.衣草(xūn)滚烫.(tànɡ )光秃秃.(tū)流淌.(tǎnɡ )硬朗 ..(yìnɡ lǎnɡ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 (三)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种树,最终使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文章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2.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的词句,看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植树前:到处是荒地植树后: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 光秃秃的山茂盛的橡树 废弃的村庄鲜嫩挺拔的白桦树 坍塌的钟楼鲜嫩的薄荷 干涸的泉眼泉水溪水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1.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帐篷.(penɡ) 微薄.(bó) 坍.塌(tān) 呼啸.(xiào) 琢.磨(zuó) 干涸.(hé) 缝隙.(xì)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ǎnɡ(淌)

2.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明确: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明确:(1)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2)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4.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一)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我”议论他的语句,体会 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示例: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明确: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 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附板书)

14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2、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3、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疑点。 二、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一、课前三分钟发言:1、学生介绍作者和初读课文的印象:写了一个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二、导入新课,边学边理清课文结构: 1、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2、关于基督教:首先最重要的是基督,基督就是耶稣,而耶稣作为神化身为人来到人间,最大的使命是牺牲自己,心甘情愿被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由于人类自从亚当犯罪后,罪就把人与神相隔绝,而耶稣自己没有罪作为赎罪羊献上,在十字架上受苦替代以前的将来的人类的所有罪,且三天后复活。而人们只要相信耶稣并接受洗礼,就能洗去罪,成为基督徒。这是基督教的核心。而基督教精神则是由主耶稣的教训与精神所衍生出来的,比如爱人如己(博爱),怜恤孤儿寡妇(建立孤儿院、救济院),平等(在主里互相是弟兄姐妹),自由(不再被罪束缚)以及爱你的仇敌等等。 (一)学生自主学习: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找出评论的语句,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班级内互动交流。 (二)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文章思路,确定脚本框架,激发学生兴趣。 预设探讨结果: (1)三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 提示: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脚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开篇结尾确实两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两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探望。 提示: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课后的表格。 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时隔6年)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无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 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 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 语句, 者的评价。 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入手的角度有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新选入的文章,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读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搞清楚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 就《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来讲,主题非常值得探究。 首先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题,牧羊人坚持多年植树,最终纠正了前人犯下的错误,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人本身的勇气、毅力和担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以及强大的担当精神。再次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全本的《植树的牧羊人》中提到,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争夺,导致环境变坏,那么,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课文最后部分略有提及。最后是基督教传统的“基督救世”主题,为什么植树的人一定是“牧羊人”而不是“牧马人”、“种田人”?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shepherd)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所以,“基督救世”也应是本文的主题之一。 鉴于本文主题的复杂性,我们建议在课堂中就前三个主题,给学生以引导,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文本的主题内涵,要让学生树立“一篇文章可以不止一个主题”的观念,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引导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创造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不是同一回事。至于“基督救世”这一主题,由于文化观念和环境的差异,可以略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也可不提。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文是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篇目。初一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对于长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够,所以,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对长文本的梳理、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培养学生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2.对话法; 3.小组探究法;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人教版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最新《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14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围绕音乐《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并能根据音乐进行各种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强化学生内在的音乐听觉感受,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教学重难点: 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doremi》的音乐声中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师:请学生观赏一段影片(播放《音乐之声》片段,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上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播放《孤独的牧羊人》:听了歌曲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感受与体验 1、自主学唱歌曲 师:边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你们仔细地观察曲谱,并用"来"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2、听曲范唱,并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把歌词唱出来。(播放课件) 3、歌曲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一句("来咿奥都")"来咿奥都"是谁的歌声讲解美国乡村歌曲演唱的特点。 4、播放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模仿歌曲,并在"来咿奥都"处拍手。 三、创造与表演 1、小组编排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歌曲进行创编。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表演不仅仅局限于肢体语言,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2、小组展示表演。 3、小组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四、小结下课

(完整版)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合作闯关,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预习法、默读精读结合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 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教师用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2017年11月13日 课前三分钟: 1.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三个始终”是什么? 答: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是什么?哪个伟大起决定性作用?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教 学设计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习方法 1.自主圈画法; 2.默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教师引导法。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面对如此荒凉的土地,你想做些什么(生回答,有的同学想要种树使这里变得生机勃勃,这些同学与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心意相通)今天我们就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去见证一位牧羊人如何依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将荒漠变成绿洲。(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慷慨 ..(fènɡ xì )酬.劳(chóu)废..(kānɡ kǎi )干涸.(hé)坍.塌(tān)缝隙 墟.(xū )薰.衣草(xūn)滚烫.(tànɡ )光秃秃.(tū)流淌.(tǎnɡ )硬朗 ..(yìnɡ lǎnɡ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 (三)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种树,最终使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文章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2.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的词句,看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植树前:到处是荒地植树后: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 光秃秃的山茂盛的橡树 废弃的村庄鲜嫩挺拔的白桦树坍 塌的钟楼鲜嫩的薄荷 干涸的泉眼泉水溪水 狂风呼啸飘着香气的微风 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干净的农舍,笑声飘荡 ………… (四)观察言行,分析人物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4.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一、导入新课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 解决了文中的生字,理解了重点词语,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设计意图:教师简洁却饱含感情地地介绍《植树的牧羊人》,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生趣 (一)理解内容--合作探究 板书1.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 初遇牧羊人(抽读2段)--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2) 再见牧羊人(抽读16、17段)--树木挺拔重见溪水。 (3) 最后一次相见(抽读19、20段)--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把握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2.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1910—1945年整整35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3.选文第二段,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当时的恶劣环境,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概括内容。 (2)、了解记叙文叙述的顺序知识:顺序、倒叙、插叙。 (3)、能辨别“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弄清人物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过程与方法: 感受对比的用意,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对比手法;(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教学难点 怎样抓重要段落来明确作者写作主旨。 教学方法:讲授、自主、探究结合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有一种毅力叫坚持不懈,有一种精神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代中国人。可在西方,在20世纪,一篇文章,一种精神,也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这篇文章就是《植树的牧羊人》(板书课题)《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龙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让人为之鼓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看一看这个主人公到底有怎样的精神。 (二)、作者作品介绍: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这样的句式回答。 (植树的牧羊人在世界大战期间独自一人在阿尔卑斯荒原地区种树,改变了高原面貌的故事。) 环节二:环境描写,体会对比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好。你们说牧羊人改变了高原面貌,那么高原以前是什么样的,后来变成什么样的?再读课文,找到相关段落。 (学生找到2、3、19、20段)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完美版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

种橡树。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 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他伟大的人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对比的手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指导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学会品析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1.品析描写环境变化的语句。2.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3、概括内容。4、按时间顺序记叙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填表。(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绘本和电影吗?有一篇文章被改编成绘本名作,又被拍成电视短片,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奖。这篇文章就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温故知新,了解种树之事 回忆一下本文写了怎样的内容?

生: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 三、研?x文本,了解种树之变 师:种树前后,荒原变化非常大,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文中描写荒原和绿洲的语句。 师:描写荒原景色的句子主要在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师:我们哈尔滨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是姹紫嫣红,芬芳满园,记得电影《音乐之声》里的阿尔卑斯山脚下也是绿草如茵,歌声飞扬。同学们,1913年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呈献给我们怎样的景象?抓关键短语来表达吧。 生:到处是荒地 生:光秃秃的山 生:稀稀拉拉的薰衣草 生:废弃的村庄 生:倒塌的房屋 生:干涸的泉眼 生:呼啸的狂风 …… 师:此处真是荒凉之极,如果我一时糊涂真在这里过夜,可能会发生什么? 生:有可能帐篷被狂风刮走 生:还有可能出现野兽,无法抵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_模板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_模板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原创:昌邑育秀李环环鸢都初语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这个人是谁?他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 2、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字词积累。 栋( ) 戳( ) 慷( )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1(第二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 二、精读研析 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和侧面表现老人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示例: 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预设1:认同。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预设2:不认同。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叙事视角与侧面描写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 老人创造了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 预设: 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个背景: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不图回报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让·乔诺于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16岁就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岁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以后,他成为了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大多数是以他的家乡和家乡周边地区为背景。其获奖作品很多,1932年让·乔诺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他的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他的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文体知识】 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包括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牧羊人”是主体,其主要行为是“植树”,所以题目既告知读者文章主人公的身份,又告知我们他所做的主要事情。 【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废墟.(xū)干涸.(hé) 帐篷.(péng)沉默寡.言(guǎ) 坍.塌(tān)戳.(chuō) 酬.劳(chóu)流淌.(tǎng) 水渠.(qú)乍.看(zhà) 2、词语释义 (1)干涸:干枯,没有水。 (2)流淌:液体流动。 (3)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4)酬劳:酬谢(出力的人)。 (5)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6)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7)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