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化学全册中考总复习资料(最全)

初中化学全册中考总复习资料(最全)

初中化学全册中考总复习资料(最全)
初中化学全册中考总复习资料(最全)

化学

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全册

·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6 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 课题2 氧气 6 课题3 制取氧气 7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8 课题2 分子原子 9 课题3 水的净化 10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11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2 课题2 元素 13 课题3 离子 14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18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22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2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22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22

课题2 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 23 金刚石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2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22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22 石墨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2

地 球 表 面 71% 被 水 覆 盖 着

碳 的 两 种 单 质

原 子 的 结 构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2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3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

金属铀(U )?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6 课题2 溶解度 7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8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11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15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17 物质的鉴定、鉴别及物质、离子的共存和除杂质 的问题 19 课题2 化学肥料 20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2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24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24

↓附 录

附录1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26 附录2 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6 附录3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27 附录4 物质的制备与检验 28 附录5 全年级课本重点概念及注释 30

维生素B 1的显微照片

金属盐类的溶液

酸度计

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即原子时参加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组合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有元素周期表,使化学

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干冰人工降雨、木材制成桌椅、瓷

碗打碎、水结冰、汽油挥发等。

2. 特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只是形状、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 (二) 化学变化

1. 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蜡烛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

化学变化。

4. 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炸药爆炸是化学变化。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

2. 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 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3. 火焰可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

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一层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4. 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火柴梗,处在火焰外焰的先变焦。第

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内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心的温度是最低的。 5. 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CO 2生成。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化学反应式:石蜡+O 2

CO 2+H 2O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6.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点白烟,可以点燃,白烟

的成分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分别向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人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只瓶子中的

澄清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人呼出气体瓶中的澄清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在空气中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CO2。但人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较高。

2.将燃烧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空气集气瓶中的木条比伸

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的木条燃烧时间长。说明空气中O2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O2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CO2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

上会产生水雾。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闻药品的气味;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室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不能放回原瓶;

不要随意丢弃;

不能带出实验室;

要放入指定容器。

实验中要特别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

一、药品的取用

未说明用量时,一般用最少量。液体为1~2mL,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1.固体药品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遵循“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固体用镊子,遵循“一横二放三慢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2.液体药品

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中。

从细口瓶倒取液体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到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防止残留液污染和腐蚀标签。同时瓶口紧挨试管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上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并且标签向外。

3.量筒

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使用时,应放平,使视线和量筒内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俯视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小;仰视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

4.胶头滴管(滴瓶)

胶头滴管用于取用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①滴加试剂时,滴管口应位于容器口上方正中处,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

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可平放或倒置;

③滴管用过后立即用水清洗,不可一管多用;

④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不必清洗,但要立即放回原瓶上。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

酒精灯是最常用的加热仪器之一。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芯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

①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可超过容积的2/3;

②一般用外焰加热;

③应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④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

⑤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沾上水蒸气后不易点燃;⑥不要碰

到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试管夹

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的一种仪器。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入后夹持;

②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③夹持后,手握长柄,不要将拇指放在短柄上,防止试管滑落打碎。

3.试管

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①试管可直接加热。加热前,应先预热;

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以免试管炸裂;

③盛装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④加热时,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⑥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制的试管架上。

4.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等;

垫上石棉网即可加热的仪器:烧杯、锥形瓶、烧瓶等;

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等。

三、洗涤仪器

1.洗涤方法:

①在试管或烧瓶内,注入一半的水,并振荡;

②用试管刷左右或上下移动。

2.难溶物的洗涤:

①油脂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

②不用性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洗。

3.洗净的标志: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4.放置:洗干净的试管应倒放在试管架上,其他仪器放在指定地方。

四、仪器连接与装配

1. 连接方法

①玻璃管插入橡皮塞:沾水润湿,转动插入; ②玻璃管插入橡胶管:管口平圆,沾水润湿; ③容器口插入橡皮塞:转动插入。 2. 连接、拆卸顺序

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拆卸时顺序相反。

3. 气密性检查

步骤:①连好仪器,先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

②后用双手紧握容器外壁。 判断: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或松手后在导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1. 反应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 2P 2O 5

2.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

3. 结论:O 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 原理解释:红磷燃烧后,消耗集气瓶中的O 2。

温度降低后,瓶内压强减小。

5. 注意事项:红磷要足量,使之充分消耗光瓶内的O 2。

6. N 2的性质: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 二、空气的组成成分 按体积分数计算:

N 2 78% O 2 21% 稀有气体 0.94% CO 2 0.03% 其他杂质 0.03%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氧气(O 2) 支持燃烧:炼钢、气焊、航天;供给呼吸:潜水、医疗。

2. 氮气(N 2) 作保护气、制氮肥、制硝酸(HNO 3)。

3. 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等) 制电光源。 五、大气污染与防治

1. 污染源:矿物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

2. 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SO 2、CO 、NO 2等)。

3.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变暖(CO 2)、酸雨(SO 2、NO 2等)。

4. 防治措施: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废气处理后排放、加强大气监测。

课题2 氧 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为O 2。

三、化学性质 ⑴ 与硫的反应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 2SO 2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O 2中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并放热。

⑵ 与木炭的反应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 2CO 2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O 2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注意:把红热的木炭伸入集气瓶中时,应由上向下缓慢伸入,否则木炭不能顺利燃烧,

甚至熄灭。

原因:木炭燃烧生成的CO 2会把瓶中的O 2排出,木炭就不能顺利燃烧。

⑶与铁的反应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①装O2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溅落的融化物炸裂瓶底;

②铁丝应绕成螺旋状,以增大接触面积;

③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以便引燃铁丝;

④待火柴将要燃尽时,才能将铁丝由上向下缓慢伸入瓶中;

⑤铁丝上不能有漆或有锈,使用前先用砂纸打磨干净。

⑷与铝的反应

铝+氧气氧化铝Al+O2 Al2O3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四、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变化。特点:“多变一”,即A+B→AB。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不是O2)发生的反应。

3.缓慢氧化:物质跟氧发生的缓慢反应,只放热。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又叫触媒)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①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是加快。

②催化剂只能加快或减慢,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二、反应原理

1.

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3.二氧化锰加速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H2O2H2O+O2

三、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 特点:“一变多”,即AB →A+B 。 四、收集方法 1. 排水法

用于收集难容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优点:收集的气体较纯。 2. 排气法

①向上排气法:用于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O 2、CO 2等; ②向下排气法:用于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H 2等 优点:收集的气体较干燥。

O 2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O 2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气法。

排水法 向上排气法 向下排气法 五、实验顺序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装置→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将导管离开水面→熄灭酒精灯。 六、注意事项 1. 先预热;

2. 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3.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4. 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内过长,只需伸出橡皮塞一点,利于气体排出;

5.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时,等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能收集;当集气瓶口出现气泡时,表示已经收满。

6. 向上排气法收集的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复燃,则满。

7. 用KMnO 4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KMnO 4粉末飞入导管。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根据液态空气中各气体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分离液态空气是物理变化。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H 2O )的电解实验

1. 在水中加少量NaOH 溶液或稀HCl ,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2. 原理:

水氢气+氧气 H 2

O H 2+O 2

3. 现象: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气体复燃,是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负氢正氧,氢二氧一”。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4.结论: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二、氢气(H2)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2.化学性质

可燃性

氢气+氧气水H2+O2H2O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

3.点燃氢气前要验纯。

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管口向下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发出尖锐的爆鸣声,氢气不纯;声音很小,氢气较纯。

4.理想能源:

优点:热值高、来源广、产物无污染。

5.实验室制法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Zn+H2SO4=ZnSO4+H2↑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下排气法。

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1.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⑴金属单质(简称金属),如铜(Cu)、铁(Fe)、汞(Hg)、铝(Al)等;

⑵非金属单质(简称非金属),如氧(O)、氮(N)、溴(Br)、碘(I)等;

⑶稀有气体单质,如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等。

注意: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2.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氯化钠(NaCl)、二氧化硫(SO2)、过氧化氢(H2O2)等。

注意:化合物一定含有多种元素,但含有不同种元素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

3.氧化物:

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2)、过氧化氢(H2O2)、水(H2O)等。即“两元必有氧”。

四、原子团

有些物质,如Ca(OH)2、CaCO3等,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如OH、CO3,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又叫做根。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种物质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应用

①物质的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

②物质的三态变化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固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小。

③生活中的现象

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加快。所以水受热蒸发加快。

4.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现象,单个分子无法表现出来。

5.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宏观),由不同分子构成的(微观);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微观)。

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基本性质:跟分子的性质相似。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间有间隔,原子在不停

地运动。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分子中的原子没有改变。这些分子重

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联系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稀有气体、碳(C)、硅(Si)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向这样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该物质的原子保持。如铜的化学性质由铜原子保持。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

1.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蒸馏、过滤、吸附、沉淀。

2.综合运用吸附、过滤和蒸馏等操作净水效果最好。蒸馏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 吸附: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质对杂质的吸附,并除去异味。 二、过滤

1. 仪器和用品: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

2. 操作:(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待滤液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轻靠滤纸的三层处;漏斗

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 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滤纸破损。

4. 如果用活性炭层进行过滤,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物质,还可吸附

一些溶解的杂质和异味。 三、硬水和软水

(一)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

水。

(二) 区别方法:加肥皂水,没有或少量泡沫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三)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通过加热煮沸的方法,实验室中用蒸馏的方法。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39×1018 m 3。

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即1.07×1016 m 3。 二、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 水体污染的来源:

⑴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⑵农业上化肥和农药的任意施用。 ⑶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 水体污染的危害:

⑴导致人生病、中毒甚至死亡。 ⑵破坏生态环境 3. 水体污染的防治:

⑴工业“三废”处理后排放。 ⑵农业上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⑶城市生活污水要处理后排放。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为核电荷数。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 构成原子的粒子一般是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

原子种类的是质子。

4.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

个原子不显电性。 5. 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二、相对原子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量(A r )。

注意:相对原子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量的计算公式:

12

1

12r ?

=

原子的质量碳一个原子的质量

A 电子的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

A r ≈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素

一、元素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1. 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石”表示非金属固体,“气”表示非金属气体。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每一纵行叫做族,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共有16个族。第8、9、10行为一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

个电子。

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属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

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

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2.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 n+或X n-。

例如,Na+表示每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l-表示每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SO42-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3.离子的写法

方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表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写在数字后面。

常见的阳离子:Na+、K+、H+、Fe2+、Ca2+、Fe3+、Al3+、NH4+。

常见的阴离子:F-、Cl-、S2-、O2-、OH-、NO3-、SO42-、CO32 -。

4.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一种物质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一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2.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该物质分子中的原子。

3.写法: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⑴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⑵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⑶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为双原子分子,因此单质由元素符号和右下角的“2”来表示化学

式。

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⑴氧化物:另一种元素符号写在前,氧元素符号写在后。如,二氧化锰(MnO 2)。 ⑵非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前,非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后。如,硫

化锌(ZnS )、溴化钠(NaBr )等。 二、化合价 1. 定义: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化合价。 ⑴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⑵化合价的实质: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⑶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是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0。

2. 元素化合价的确定、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①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②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课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③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多种化合价。如,35

43

O N H N +-。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读法和意义 ①读法:

1Na +:+1价的钠元素 2O -:氧元素为-2价 -2价的硫酸根:2

4SO - ②意义:

水中的氢元素显+1价:O H 21+ 22

Cl Ba +:氯化钡中的钡元素显+2价 ③原子团的化合价:

氢氧根:1

OH - 硝酸根:1

3NO - 硫酸根:2

4SO - 碳酸根:2

3CO - 铵根:1

4NH +

二、化合价的应用

1. 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化学式。写法:正前负后,约减交叉。 2. 根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KClO 3中Cl 为+5价 KMnO 4中Mn 为+7价 K 2MnO 4中Mn 为+6价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才能使实际称量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反应物的质量。

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

适用范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2. 成立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 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3.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意义:

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⑵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原子之比。

⑶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的乘积之比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⑴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⑵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顺序

“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或↓”→“配平”→“──改为══”。

常见的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体参加反应,如果在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的右边注“↑”;在溶液中进行的无固体参加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则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注“↓”。

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见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平法、观察法、暂定分数配平法等。

1. 最小公倍数法

配平时,首先找出式子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元素,已经相等的元素可以暂时不管,从不相等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着手配平。求出不相等元素原子的最小公倍数并用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商就是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最后由已经求出的化学计量数推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并将短线改为“=”。

2. 奇数配平法

配平时首先选定式子两边原子个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若有几种元素在式子两边同时出现奇偶数时,从出现次数最多的那种元素开始。其次,在以已确定奇、偶数元素的化学式中,将奇数原子的化学式配成偶数。最后,根据已有的化学计量数,确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并将短线改为“=”。

3. 观察法

配平时首先在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找出一种化学式相对比较复杂的物质,把它的化学计量数看作1,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然后,根据已确定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来确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并将短线改为“=”。

4. 暂定分数配平法

配平时,先根据式子中含有多种元素原子的化学式中的原子数,配平其他化学式中元素的原子数。其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解题步骤

⑴根据题意设未知数,一般设为x。

⑵写出并配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的乘积之比)。

⑷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面。

⑸列比例式,求解。⑹回答问题,写出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Array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单质

1.

2.

3.C60,又名足球烯。C60分子是有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

4.常见的碳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木炭与活性炭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它们都具有吸附能力,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要强。焦炭用于把金属从它们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主要用于冶金工业。炭黑用于制碳素墨汁、墨水等。

二、碳的化学性质

各种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

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1. 可燃性 碳与氧气的反应

C+O

2 CO 2 2C+O 2 2CO (氧气不充足)

2. 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2Cu+C 2Cu+CO 2↑

现象:黑色物质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问题:

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开始预热时,盛有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物的试管的导管口立即产生气泡,因为这时排除的气体是空气,所以此时石灰水不变浑浊。

为防止灼热的铜在加热后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氧化铜。因此,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导管,待试管冷却后再将试管里的粉末倒出。(2Cu+O 2

2CuO )

3.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氧化剂有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时被还原。 还原剂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时被氧化。 该实验中还原剂是木炭,氧化剂是氧化铜。

4. 碳的用途:用作燃料(可燃性)、冶炼金属(还原性)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密度、溶解性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二、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① 蜡烛燃烧 ② 木炭燃烧 ③ 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④ 木炭还原氧化铜 ⑤ 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 ⑥动植物的呼吸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3. 现象: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不断溶解。 注意:

1. 制取二氧化碳时,不能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因为碳酸钙与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钙(CaSO 4)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稀硫酸与碳酸钙继续接触,使反应停止。

2. 制取二氧化碳时,不能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而不纯。

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 长颈漏斗下端口应在液面以下,防止二氧化碳从漏斗口逸出。

2. 实验步骤:

⑴ 连接装置; ⑵ 检查气密性; ⑶ 在锥形瓶中装入大理石(或石灰石); ⑷ 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⑸ 收集气体。

高温

点燃

点燃

3.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4. 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5.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则

证明瓶内充满二氧化碳。 五、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CaCO

3

CaO+CO 2↑ 六、CO 32-的检验方法

在待测试剂中加入稀盐酸,并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实际从有CO 32-存在。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1. 将二氧化碳倒入盛有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

现象: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解释: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2.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进入未被开启的菜窖前要做灯火实验。 3.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 2CO 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 2+H 2O= H 2CO 3

碳酸很不稳定,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H 2CO 3 = CO 2↑+H 2O

4.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O 2+Ca(OH)2=CaCO 3↓+H 2O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灭火、制碳酸饮料、制化肥、制纯碱。

2. “干冰”的用途:作制冷剂。 四、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 二氧化碳的来源:动植物的呼吸、含碳燃料的燃烧。

2. 二氧化碳的消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 虽然二氧化碳无毒、无害,但是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产生原因:树木乱砍滥伐,大量含碳燃料的燃烧。 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部分岛屿被淹没。

高温

苏教版初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苏教版初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1、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不能:置换) 炼钢设备:转炉、电炉、平炉。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的碳和其它杂质转变为气体和炉渣而除去。 2、白口铁的用途:用于炼钢、灰口铁的用途制造化工机械和铸件。 低碳钢和中碳钢用来制造机械零件,钢管。高碳钢用来制刀具、量具和模具。 3、锰钢中合金元素为锰,韧性好,硬度大;不锈钢中合金元素为铬、镍,抗腐蚀性好;硅钢中合金元素为硅,导磁性好;钨钢中合金元素为钨,耐高温,硬度大。 4、导电性:银>铜>铝,铝和锌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阻止进一步氧化。铜生锈是铜和水、氧气、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钛耐腐蚀性好。 5、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对温度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6、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 7、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

(如KNO3、CuSO4) 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8、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组成与结构)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B、Cl-C、2Cl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10、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 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 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 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 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 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质量比 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

2018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可能用到的原子质量:-1 C12 16 23 35.5 3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5个小题,共30分) 1、 A.金属材料 B.天然纤维 C.合成材料 D.天然橡胶 2、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 节约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 的做法是( ) A .用篮子代替塑料袋 B .经常开车上班 C .使用节能灯泡 D .节约每一滴水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取用药品 B .称取药品 C .量取液体 D .搅拌溶解 4、以下是一些食物的近似,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的食物是:( ) 物质 橘子 泡菜 葡萄 玉米粥 2.9~3.5 3.0~4.0 3.5~4.5 6.8-8.0 选项 A B C D 5、均衡膳食,有利于人体健康。临近中考,小明为了给自己增加营养,制定了如下食谱: 主食 米饭 副食 红烧牛肉、花生米、清蒸鱼 饮料 牛奶 营养学家发现食谱中缺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建议小明应该增加的食物是( ) A .凉拌黄瓜 B .红烧排骨 C .烧豆腐 D .炒鸡蛋 6、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 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原来,透明板的材料是科技工作者研究出的隔热材料制出的。你知道它属于下列哪种材料么?( )

A.挑选原料 B.加碱燕煮 C.竹帘捞纸 D.剪裁纸张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符合题意的是( ) A.稀盐酸除铁锈2O3+ 4 = 22+ 2H2O B.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3+ H24=4+ H2O +2 c.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薄膜 4 + 3O2= 22O3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2P2O5 事实解释 A在公共场所吸烟导致周围的人被动吸烟分子不断地运动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坚硬而石墨很软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100水和100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分子之间有间隔 9、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使用了诱抗素制剂,以保持鲜花的盛开。诱抗素的分子式为C15H20O4,下列关于诱抗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诱抗素由三种元素组成 B.诱抗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诱抗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5︰5︰16 D.诱抗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10、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C6H5),张华同学查资料得知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可用做食品防腐剂。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 苯甲酸溶液的小于7 B. 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比醋酸的大 C. 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11、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任何温度下,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的大 C.t1℃至t2 ℃之间b曲线以下区域为a、b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对于a与b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 1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溶液(K23)()2溶液、过滤 B N2气体(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C()稀硫酸溶液、过滤 D3()热水、降温结晶、过滤 13、为了除去粗盐中的、、4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23溶液;⑤加过量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 ②④⑤①③ B. ⑤④②③①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④③①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中考总复习资料

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化学变化是原子运动的结果;离子运动的结果可能是物理变化,也 可能是化学变化。 2.同位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如12C、14C等。 3.同种元素的离子,因带电荷数不同,性质不同。如Fe2+、Fe3+。 4.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例如金刚石、石墨。 5.元素周期表: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 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十五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16个族。 6.注意错误:“MnO2中有两个氧原子”是错误的!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范畴及关系: 2.确切地说,凡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可燃物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 象)(发光不等于有火焰 ........,燃烧不一定产生火焰,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例如黑火药燃烧发生爆炸就不需要氧气参加反应。 3.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不一定不变。如分解KClO3的反应,氯酸根经化学反应后就不复存在了。 4.碘(I)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 三、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1.书写化学式的时候,+价在前,-价在后。有机物(C)元素写在前。 2.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 3.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依次是:O、Si、Al、Fe。 4.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是:O、C、H、N、Ca、P、K、S、Na、Cl、Mg。 5.乙酸=醋酸:CH3COOH。蔗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尿素:CO(NH2)2 四、溶液 1.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初三化学学习资料

初三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H2、O2、N2、Cl2等、共价化合物、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酸、碱、盐 1、固体NaCl、KNO3、NaOH、Mg(NO3)2等不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所以酸碱盐溶液能导电,但有机物溶液不导电。 2、氯酸钾溶液中不含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只含有自由移动的氯酸根离子 3、能导电的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4、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5、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但一定是酸性溶液。(如NaHSO4溶液是盐溶液,但溶液显酸性)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但一定是碱性溶液。(如Na2CO3溶液是盐溶液,但溶液显碱性) 6、X-和Cl-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H X的化学性质(酸的通性) i.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紫色石蕊遇H X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ii. 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条件:①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②酸除了HNO3和浓H2SO4,氧化性强,与金属反应时,不生成氢气而生

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 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 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 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作用。 物理变化特例:石油蒸馏,工业制O 2 ,浓硫酸吸水,活性炭吸附色素。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 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 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 等 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一、蜡烛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 2.“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 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所得物质量偏小) 3.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 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仪器的连接 三、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 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 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 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 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五、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 止药品潮解、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 或污染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 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 不能交叉使用。

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卷(一)通用版

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卷(一)通用版 【本讲主要内容】 中考模拟试卷(一) 【综合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Cl~35.5 S~32 Mg~24 Ca~40 Na~23 Fe~56 Zn~65 Cu~64 Ag~108 K~39 第I 卷(选择题 共2大题 共3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写在括号里。 1.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① 盐酸除锈、石蜡熔化 ② 白磷自燃,空气液化 ③ 三氧化硫溶于水,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 ④ 白色硫酸铜粉末通水变蓝,酸、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 ⑤ 冰融化成水,倒置泡沫灭火器产生二氧化碳 ⑥ 汽油挥发,酒精燃烧 A. ①③ B. ②⑥ C. ④⑤ D. ⑤⑥ 2. 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10吨氦—3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氦—3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3. “绿色奥运”是2020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为减轻大气污染,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中的CO 、NO 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体,该气体是( ) A. 2N 和2CO B. 2CO 和2NO C. 2CO 和2O D. 2CO 和 3NH 4. 新交通法规加大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测试酒精既可用于电子仪器,又可用化学方法。某兴趣小组利用物质颜色变化验证酒精的存在,其做法是:向盛有硫酸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红棕色三氧化铬晶体(CrO 3),然后向其中滴加酒精,生成了绿色硫酸铬溶液[342)(SO Cr ]和2CO 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Cr 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6,+3 B. CrO 3是一种单质 C. 反应前后Cr 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3,+6 D. 342 ) (SO Cr 中S 元素的化合价为+4 5. 下列物质久置于敞口容器中,其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A. 固体氢氧化钠 B. 浓硫酸 C. 浓盐酸 D. 碳酸钠晶体 6. 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等有毒物质,不能饮用 B.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烹调 C.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前,要做灯火试验 D. 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的开关排气 7. X 、Y 、Z 、W 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 ,则X 和Y 之间不可能是( )

初中化学复习资料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流,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用量具(量筒和滴定管等)量取液体时,视线往往在上方,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或插入水中太深,气体无法逸出。 6.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或者相反,造成试剂污染。 8.药品用量太多,如硝酸与铜反应,铜量太多,生成大量的毒气,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就去取另一种药品,造成严重污染。 10.试验氨的溶解性时,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1.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造成误差。 1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 14.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15.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用手拿着酒精灯或者酒精灯的位置不当,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

初中化学中考模拟试题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级水平考试化学试卷 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须交答题卡。 3、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Ca—40 C 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蒸馏水 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料制成家具 B.温衣服晾干 C.蜡烛熔化 D.葡萄酿成酒 3.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白糖 C.铁粉 D.木炭粉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入粉末状固体 B.氧气验满 C.稀释浓硫酸 D.称量固体物质 5.有人形象地把人体比喻为一架缓慢氧化着的“高级机器”,人体在正常生命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补充“燃料”。依照这种观点,人们通常摄入的下列营养物质中不能看作“燃料”的是 A.淀粉 B.水 C.脂肪D蛋白质 6.超细的铁微粒是一种纳米颗粒型材料,可在低温下将CO2分解为炭。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该反应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该反应的另一产物可能是O2 D.超细铁微粒在反应中可能做催化剂 7.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低碳”指的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B.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8.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 ...是 ( )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煤气(CO)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资料大全

第Ⅰ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化学变化是原子运动的结果;离子运动的结果可能 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2.同位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如12C、14C等。 3.同种元素的离子,因带电荷数不同,性质不同。如Fe2+、Fe3+。 4.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例如金刚石、石墨。 5.元素周期表: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周期 表中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十五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16个族。 6.注意跨辈儿错误:“MnO2中有两个氧原子”是错误的!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范畴及关系: 2. 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发光不等于有火焰 ........,燃烧不一定产生火焰,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例如黑火药燃烧发生爆炸就不需要氧气参加反 应。 3.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不一定不变。如分解KClO3的反应,氯酸根经化学反应后就 不复存在了。 4.碘(I)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 三、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1.书写化学式的时候,+价在前,-价在后。有机物(C)元素写在前。 2.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 3.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依次是:O、Si、Al、Fe。 4.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是:O、C、H、N、Ca、P、K、S、Na、Cl、 Mg。 5.乙酸=醋酸:CH3COOH。蔗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尿素:CO(NH2)2 四、溶液 1.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大全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整理)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 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 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 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 碱 化合物 有机物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完整版)初中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化学模拟试题(五)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 — 1, O — 16, C — 12, Fe — 56, Cu — 64)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本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判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无形态变化 B 、有无发光发热现象 C 、有无新物质生成 D 、有无颜色变化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天然气 B 、石油 C 、食醋 D 、胆矾 3、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 、氢气用于充灌探空气球。 B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C 、干冰用作致冷剂 D 、氧气用于炼钢 4、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氧分子 B 氧原子 C 氧离子 D 氧元素 5、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所以相等是因为( ) A 、物质种类没有改变 B 、分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 、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D 、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6、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核外电子层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 、核内质子数 D 、核外电子总数 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D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8、 X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 6 个电子, Y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 2 个电子, X 、 Y 元素化合 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 YX B 、Y 2X C 、 YX 2 D 、 XY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 O B 、 Fe C 、 Al D Si 10、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 N 2 B O 2 C CO 2 D 稀有气体 11、 5 月 21 日是“世界无烟日” ,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 A 、 CO 2 B 、 CO C 、 N 2 D 、 CH 4 12、氢气不同于其它气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没有颜色和气味 B 、难溶于水 C 、具有可燃性 D 、密度最小 13、下列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与其名称不相符的是( ) A 、沼气( CH 4 ) B 、赤铁矿( Fe 3O 4) C 、酒精( C 2H 5 OH ) D 、石灰石( CaCO 3) 14、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 He 和 H 2 B 、 O 和 N 2 C 、CO 和 CO 2 D 、 CH 和空气 2 4 15、在下列条件下,铁制品最易生锈的是( ) A 、曝露在干燥的空气中 B 、浸没在植物油中 C 、曝露在潮湿的空气中 D 、浸没在蒸镏水中 16、浓溶液用水稀释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 、溶质质量 B 、溶剂质量 C 、溶液质量 D 、溶液浓度 17、25℃时, 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0%,则 25℃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二、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深圳中学初三化学总复习资料(A4版)

初中部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上由一种分子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 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微观上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构成)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8、原子9、分子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单位为“1”,省略不写)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 得e

2020初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2020初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 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 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 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 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 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注重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初三化学--溶液复习资料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四、溶液 主要考点: 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一般固体物质 ....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 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 剂。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 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