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学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所用的龟甲、兽骨埋藏在遗址中,发掘出来就是考古学上说的甲骨。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到现代。古书有不少记述这种卜法的,传世专书较早的有《玉灵照胆经》等,可能是唐代作品。清人胡煦有《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征引了许多材料。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有关,称为卜辞。由于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所以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迄今为止,有字甲骨只在两处商代遗址发现,一处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另一处是郑州。郑州只找到两片带字的骨,均为采集品,所以我们研究的商代甲骨,实际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早在北宋时,这里便出土过商代带铭文的青铜器,见于记载。有字甲骨的发现,时在一八九八年的下半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孟定生、王襄看过,他们认为是古简。一八九九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这种珍贵文物才为世所知。到一九零八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共八十几年,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不管是整版的还是残碎的,可以片为单位来统计。已发现的究竟有多少片,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我们的意见是约十万片左右。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庞大了。

上面说过,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在这里建都的,有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书纪年》说)。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是否发现了盘庚到小乙的卜辞,帝辛卜辞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属于他的时期的甲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

大家一提到商代文字,就想到甲骨文,但是“商代文字”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是不一致的。甲骨文虽然是最主要的一种商代文字材料,可是当时的文字现在能看到的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铭文,所以不能用“甲骨文”一词来概括所有的商代文字。实际上,甲骨上的字在那时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甲骨的字是用一种锋利的工具契刻而成,而商代人们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今天我们在一些甲骨和器物上还能看见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笔画比较丰肥,风格和刻成的甲骨文有所不同。同时甲骨文是卜辞,只能涉及需要占卜的事项有关的字,所以也不能认为甲骨文已经包括当时人们使用的所有的字。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不仅表现于字的个数之多,也表现在字的结构的复杂。甲骨文并不都是象形字,而且象形在其间的比例实不很大。古人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实例。即以象形字论,甲骨文的字也远不是原始的,如城台西陶文的“止”字(“趾”的初文)明显地象足趾形,有五个脚指头,甲骨文的“止”字则简化为,只剩了三个脚指。甲骨文的“人”字作,仅有侧影;“鱼”字头向上,失去了自然的体态。这些都表明它们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文字常由象形转化为形声,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甲骨文里形声字相当多,而且在武丁时业已大量存在,也是文字比较成熟的一条证据。

有些同志学甲骨文费了不少时间,可是还不能掌握怎样读甲骨上的辞句。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卜辞,要通读卜辞,必须了解卜法的程序。

殷墟甲骨的质料,有龟腹甲、龟背甲、牛(少数为羊、猪)胛骨三种。甲骨都是从各地采集或贡纳到首都来的,要经过一定的修治。特别是背甲,要中剖为左右两半,个别还有削成鞋底形的。加工修治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状(图五、六)。学习甲骨的读者应记住几种甲骨的轮廓,甲版上纹理的位置,以便辨识碎片原来的部位。

修治过的甲骨,在背面用锋刃器挖出圆形的钻和梭形的凿,有些圆钻是用钻子钻成的。胛骨扇部的正面,有时也有钻凿。这时,准备工作完成,甲骨可以用来占卜了。

上述的过程,包括甲骨的来源,修治甲骨的人员,以及修治后交付哪一卜人保管,都要记录在甲骨上面。为了不妨碍占卜,一般是刻在不用于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缘,腹甲甲桥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顶端或背面内缘等处。这部分刻辞,我们称之为署辞。

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使甲骨坼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名为“兆”。兆的情况和次第,刻记在兆的旁边,我们称之为兆辞,表示次第的兆辞,也称为兆序。

占卜的时日,卜者的名字,所问的问题,都刻在有关的兆的附近。关于卜问时间,有时还有地点的部分,称为前辞,问题本身,称为贞辞。得兆后,应对照占书,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称为占辞。最后把占卜后是否应验的情况也记录下来,称为验辞。附图是刻有卜辞的甲骨的拓本(图七、八)。

以上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构成甲骨卜辟的整体。不过并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辞都能够具备这六个部分,更多的实例是比较简化的。

下面以《殷虚文字乙编》7126腹甲为例,按上述试加分析:

背面右甲桥“入五十”是关于腹甲来源的记录,甲系所贡纳,共五十版,此为其中之一。左甲桥“妇示十,争”,是关于腹甲修治保管的记录,由妇主管修洽,共十版,交卜人争收掌,以备卜用。以上为署辞。

正面左右对贞,右侧七兆,兆辞为“(一),二,小告,三,四、不许黾,五,六、二告,七。”左侧六兆,兆辞为“(一),二,三,四,五,六、不许黾。”

与右侧兆关联的是从正面问的卜辞,与左侧兆关联的是从反面问的卜辞。一正一反对问,

是这时期卜辞的常例。此版一对卜辞是:

“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戊戌”,是纪日的干支,“戊戌卜”即在戊戌这—天占卜:‘永”,执行占卜的卜人名。“贞”,意思是“问”。“戊戌卜永贞”,是前辞。反问则从简略,只用一个“贞”字。

“今日其夕风”是贞辞,意思是:今天在晚上起风么?反问“今日不夕风”,意思是:今天不在晚上起风么?两问一正一反。

这一版没有占辞和验辞

另举一条有占辞,验辞的例子,这是《殷虚文字乙编》6664腹甲:

“丙申卜贞,来乙巳下乙?王日:‘,惟有祟,共有设。’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星(晴)。乙巳夕有设于西。”

“丙申卜贞”,是前辞,“来乙巳下乙”是贞辞。“王曰”以下是占辞,“乙巳”以下则是验辞。整条卜辞大意是:丙申这一天由卜人卜问,乙巳是否祭祖先下乙(即商王祖乙)。王(武丁)作出判断说,此次祭将有灾祟,而且有设(有学者以为是霓)。到乙巳这一天举行祭,天亮开始下雨,行人祭时雨停,人祭结束又落雨,到陈列祭品和杀鸟仪式时天才放晴,当晚又有“设”在西方出现。占辞、验辞的体例大致如此。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从盘庚在现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灭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变化,需要分期。一九三三年,董作宾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把殷墟甲骨划分为五期,即:

盘庚至武丁第一期

祖庚、祖甲第二期

廩辛、康丁第三期

武乙,丈丁第四期

帝乙、帝辛第五期

五期分法以当时考古成果为依据,所以为学术界接受,沿用至今。董氏的分期,现在看起来有一些缺点,近年有学者主张以更合考古学原则的分组法来代替,尚未得到普遍采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读者如有兴趣,可参考本书第十二节推荐的有关论著。

一九四零年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发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题目叫做《陕西曾发现甲骨文之推测》。他根据古书的一些记载,推想在陕西可能发现周代的有字甲骨。这本期刊流传不广,何氏的意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五十年代,果然发现了西周甲骨,何

氏的预言竟得到实现。

有字的西周甲骨,一九五四年在山西洪洞县坊堆首次发现。到现在,西周甲骨文已先后在四个地方出土过,除坊堆外,有北京昌平县的白浮,陕西长安县的沣镐遗址和扶风、岐山两县间的周原遗址。周原所出数量最多,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的近三百片。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甲骨不一样的特点,如胛骨上多作圆钻,龟甲上的凿则是方形的。《周礼·卜师》说周的卜甲有“方兆”,正是指这种方形的凿而言。在陕西、河南等地还出过一些没刻字的西周卜甲,上面的凿也是方的,一看就知道和商代的不同。

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个时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属于周文王时,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时候。别的地点的西周甲骨,有的年代更晚。大家知道,周文王是商朝的诸侯,当时商的末一代王帝辛(纣)在位,所以文王时的卜辞就是商末的卜辞。事实上在周原发现的几片文王时卜甲,虽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区别,卜辞的文例却是相近的。

举凤雏出土的一片为例(图九):

这条辞中的“王”指商王帝辛,大甲是商的先王,“周方伯”即当时任西伯的周文王。卜辞是说商王祭祀大甲,以西伯的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能够得到福佑,所用词语和殷墟最晚的卜辞是很近似的。由此可见商周甲骨在卜法上虽非同一系统,彼此仍有影响。

西周甲骨有些片上刻有一串数字,数字以六个成为一组,如长安张家坡的一块胛骨上有“六八一一五一”。类似数字在青铜器、陶器等等上面也出现过,包括由一到十,都是“卦”的原始形式。原来当时人占卜的方法,在用甲骨的卜法以外,还有用蓍草的筮法,

“卦”便是筮法的记录。古人占问大事,常先筮后卜,这时会把筮得的“卦”记在占问同一事项的卜用甲骨上,以便对照参考,于是在甲骨上面保存了筮法所用的数字符号。

西周甲骨文是新发现,有些问题现在尚不清楚,有待于深入探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甲骨文字典.doc

甲骨文字典 1、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2、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造字本义: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女,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从女。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像妇人之形。这是王育的说法。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采用“女”作边旁。 3、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造字本义:婴儿的生育、哺乳者。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母,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4、婦,甲骨文(帚,扫箒,家庭洁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扫地等家务。造字本义: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帚”改成,表示手持扫帚。有的金文调整左右顺序。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女”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帚”简化成“彐”。“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 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妇,服侍男人的女人。字形采用“女、帚”会义,表示女人持帚在家洒扫。 5、男,甲骨文(田,田野,庄稼地)(力,体力),表示种地的劳力。造字本义:在田间出力做事的雄性劳动者。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的写成。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将字形简化成。在造字时代的古人看来,“妇”* 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屬皆从男。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男,丈夫,即成年雄性。字形采用“田、力”会义,意思是男子在田间劳动耕作。 6、“兄”是“祝”的本字。兄,甲骨文(口,说)

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

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 讨论了先商及商代方国与都邑的背景,现在再回过头来,接着前面风姓、姜姓、姬姓三大部族及风姓部族鸟 秦汉以来所传文献中燕国的“燕”字均作“燕”,但是西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燕国的“燕”字均作“匽,战国时又加邑旁作“郾”。于是遂有人认为“匽”当是“燕”的本义。其实“匽”仅为“燕”的假借字,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匽侯鼎释文引潘祖荫(伯寅)说“此匽当为燕之假借字”,是对的。但是在商代燕国的“燕”究竟作何 如前所述,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址的发现说明在西周以前当地已有一座具有都城规模的城邑存在,这座城邑非商代燕国莫属。又从商代以及先商今河北北部方国林立交错等情况来看,这一商末存在的燕国其始 其实商代晚商时期(自武丁至武庚)作为燕国国名的“燕”字早已见到,并且为人们所熟知。这个“燕”字既不作假借的“匽”字,而且和后来写定的“燕”字字形也略有不同。在商代青铜器的早期(包括武丁、祖庚、祖甲)铭文中,已见到有“亚④”二字。在甲骨文二期(包括祖庚、祖甲)卜辞中,也有某某日“卜④ “亚”字在甲骨文、金文及周初史籍中常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和方国国名 连写,有时与方国名笔画相连,有时将方国名框在“亚”内,成为一种合文的符号。在周初史籍中,有“惟亚惟服”、“侯亚侯旅”等句,与服并称,与侯连称。唐兰《武英殿彝器考释》据金文、甲骨文中“诸侯大亚”、“多亚”等语,认为亚为爵称,说:“凡此亚旅之文,前人多不得其解,得甲骨金文互证,始可定亚为爵称。”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进一步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认为亚为商代内服的诸侯。丁山说:“殷商王朝‘邦畿千里’之内,实分田、亚、任三服。”“甲骨文的‘多田亚任’决可当以《尚书》、金文所谓‘侯甸男’。”“就甲骨文以论商代的封建制度,应该是邦内甸服,甸外亚服,亚外任服。”依丁山的解释,亚服即是侯服。商周的分封制度是以都城为中心,按照距离的远近划成一个个的同心圆。王畿之内称为邦内,是畿服、甸服、多田。此外是侯服、亚服。再外是男服、任服。这三服是内服的三服。内服以外,又有“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的外服。在《尚书·禹贡》中,甸服、侯服、绥服(男服)、要服、荒服之间的距离各为五百里,其中从王朝的都城到侯服即亚服的距离是一千里至一千五百里。据此,亚就是商代侯国的爵称,可以称为侯的封国同样也有资格称为亚,而亚与侯国名称的合文符号也就是这一封国的徽号。 卜辞中的“卜”和“贞”字之间的一字,最初曾以为是地名或职官名。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1931)首先确定这一字为贞人名,说“贞上一字……可知其决为卜问命龟之人。有时此人名甚似官名,则因古人多有以官为名者”。又说贞卜时,“有时王亲为之,有时使史臣为之”。在以后的甲骨文研究中,又逐渐知道了贞人并非普通史官的身份,他掌管命卜和刻辞,而这一职事有时又由商王亲自承当,说明能够担任贞人的人也必定是王朝中的重臣,其中也包括从各方国中征召而来的诸侯,其身份类似周初及春秋时在周王室任职的三公和卿士。王献唐《黄县█(上己下其)器》就认为甲骨二期中的贞人“④”既是贞人,又是█(上己下其)国侯爵。在武丁时他是█(上己下其)国侯爵,在祖庚、祖甲时是贞人,在商王身边。他是武丁、祖庚、祖甲三朝旧臣,深受重用。武丁之妻妇好在世时,他还曾将“亚其”铜器进献给妇好,妇好死后该铜器被放 甲骨文“④贞”和金文“亚④”中的“④”字,《西清古鉴》释作虔,孙诒让《名原》释作⑦,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释作█(上上下矢),《海外中国铜器图录》释作█(疑字右改为匕),孙海波《甲骨文编》

大班象形文字教案

语言:汉字的演变 活动目标:1.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并让幼儿知道现代汉字是由古代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 2.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喜爱。 活动准备:ppt 象形图片 活动过程: 一1.导入语,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小吴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看的视频。小朋友们想不想看呀?好,那我们认真听故事,还有问题等着你们回答呢! 2.幼儿观看《仓颉造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国最早的汉字是由谁创造出来的?他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师小结:我国的汉字是由仓颉创造出来的,叫象形文字,像图画一样,非常有趣。

3.师:我们的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变来的,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变的吗?接下来请小朋友们继续观看动画《汉字变身》。分析视频中:这是一个什么图案?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它是字吗?如果是字?它是一个什么字?中国字?外国字?外星人的字?还是中国古代的字?你们看得懂它们的意思吗? 教师: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幼儿:像鸡蛋!像球!像一张饼!像太阳!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古代的文字是什么?变变变,原来它是太阳的意思,那这个字演变到现在,会变成汉字里的什么字呢?变变变,噢!原来是日字! 教师:这个图案在古代代表太阳的意思,到现代变成了日字。以此类推接下来的字(“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月”就像一弯明月依次举例等) 二、1.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们,字宝宝想请大家帮它们一个忙,是什么忙呢?哦!原来它们找不到自己是怎么从古代字宝宝变成现代字宝宝的模样啦,我们小朋友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当老师音乐声响起的时候,就请小朋友们拿起手中的铅笔快快帮助它们找回自己吧! 2.总结 吴妍。

汉字趣谈

汉字趣谈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繁衍、发展,后来,便有了人类文化。按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是先有文化而后才有文字的。这样说来,汉文化,就是汉字的根基。汉字起源,可能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故象形字最早出现。而象形,又可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因而就有多种的表现手法,这就产生了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后来,又造出形声字来,就出现了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了。这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汉字不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华夏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生活实践,逐渐创造发明与积累起来,以后通过某些人的搜集、整理、总结,才逐步完善与完成的。即使是从秦始皇时代至明、清时代,都一直存在着官方推行的法定文字与社会上流行的俗体字(大众通用字)并存。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有一些地方方言字并没有被收进字典里。我国地域辽阔、广袤,人口众多且居住极其分散,许多地方的方言字是很难收集的。或许法定字与俗体字,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理由是,即使收进了典籍作为法定字,而社会上随时都有可能造出新的流行俗体字。这是循环发展的关系,是无止境的。认真学习汉字,熟知汉字的写法,了解汉字的字义与历史,这对我们增长知识,加深对汉字内涵的理解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也是很有趣的。如“大”字,《甲骨文字典》虽然列出17个不同的写

法,然因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故写法上大体相同且形似,均是一个站立的人伸开双臂的形象。大,《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天地之间站立着一个人,伸开双臂似一画,是以人得一为大也。天地之间,即宇宙间,如果没有人类的出现与存在,也就没有思想的存在,就无所谓大与小了。若没有人类的出现,那只是个混沌鸿蒙之宇宙,而无所谓世界了。天大矣,无限大也。然而,如果没有人,没有人鼎立其间,没有人的出现,没有人类的存在,便什么也不是了。世界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有人,才是大。无人,便不存在大与小之分别了。只有人,才有思维,才有思想,才能产生和分辨出世上那无穷无尽的东西。又如“中”字,《甲骨文字典》列出19个不同写法的中字,因是象形字,均是以圈中之一竖为主。中,在古代是表示方位的。假设古代的某一群体,部落头人带领一帮身强力壮的雄性男人去某地打猎,而留下来的人,都是雌性女人与幼儿、少年和老人,头人怕出去打猎的人走远了,找不到回来的路,便会在出发之前,在住宿营地的某一地方,竖一根高大的树杆(或竹竿)作标志,为了让大家在远处都能看见竖立的树杆(竹竿),便在其上端,扎上一条牦牛的尾巴做标识,告诉大家望着这个标记走回来。这一标志,最初的意愿只是表示方位的。过了许久、许久,我们华夏的先民们发现,每天早晨,当日头(太阳)升起,树杆的一侧,会有一道影子,斜斜的倒在另一边;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字.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至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观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

幼儿园十二生肖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十二生肖与甲骨文教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名称:幼儿园十二生肖与甲骨文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甲骨文,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是象形文字。 2、感受十二生肖字体的的演变过程,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在幼儿了解殷商文化时,注意激发幼儿对甲骨文的兴趣。使幼儿知道,安阳是甲骨文之乡,激发幼儿热爱文物,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我是安阳人的本土自豪感。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有关殷墟的资料,殷墟、甲骨文、青铜器的各种图片, 2、设置“殷商文化区十二生肖图片以及相对应的象形字,让幼儿观看、交流,进一步了解殷商文化。 3、十二生肖字体演变课件。 活动过程 1、了解十二肖中的12种动物,知道其顺序,理解其含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喜爱的生肖动物及自己或家长的属相 2、向幼儿讲解属相是我国古代用代推算年龄的一种方法,以及人们是如何发明这些汉字的。 3、探究甲骨文: (1)、什么叫甲骨文:让幼儿自己选择所喜欢的十二生肖动物,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互相探讨所选择的十二生肖动物名称。

(2)、让幼儿具体感知一下甲骨文的特点,然后教师演示十二生肖甲骨文演变为简化字的例子,如,“马”让幼儿感受字体的演变过程, (3)、介绍甲骨文的常识,如制作方法,文化背景(当时还没有纸和笔,最初是一种占卜用途) (4)、 教师小结:在遥远的过去,安阳是一个繁荣的都城,甲骨文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至今仍被世界上的人使用,成为唯一流传到今天的文字,真的让我们从内心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先直是太了不起了。 4、幼儿操作,人手一份十二生肖的象形字,让幼儿按顺序摆出。

甲骨文如此形象——说文解字图文并茂

甲骨文-说文解字 每天学习几个字, 天天都能涨知识。 搜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 一起每天学习甲骨文哦!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象生动,宛如会跳舞的历史。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它,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呈现出华夏民族悠久的回忆。因为时代的遥远,它更加让人好奇。因为文明的伟大,它更加让人崇敬。 阿乖:那老师,你说甲骨文就像会跳舞的历史,请问什么才是历史呢?俞老师:哈哈,过去的都是历史啊!

“历”字的由来 在甲骨文中,“历”字上面为两棵树(林),下面则很像一个脚印,代表有人从那里经过。因此,“历”的本义是“经过”,至今还有词语“经历”等。在篆书中,上边的“木”变成了“禾”,并且还增加了一个“厂”,用来表示山崖,意思是游历的既有树林、庄稼地等平原丘陵,又有陡峭的地方,表示游历的地方多。因此。“历”字有历程之意。此外,人们常常用“历历在目”,表示对过往事物的追思。 甲骨文:历 篆书:历 明白啦啦啦啦,那老师,“史”字怎么理解呢?

甲骨文(中,即“仲”的本字,仲裁决断)(又,手,表示持笔记述),表示仲裁并记述。造字本义:在星象观测、凶吉卜筮等重大活动中作出论断并记录在册。 另一种观点认为:“史”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又”是手。意思是一个人拿着一个容器,容器中有简策等。更形象的是:容器中的“丨”就像一个利钻,史官常常用它在龟甲、兽骨上刻画、记载。所以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从字源看,“史”、“吏”、“使”原本是一个字,后来才慢慢分开,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史”,称行政管理官员为“吏”。 也有学者认为,“史”甲骨文就像手上拿了一个空的瓮一样,表示已经忙完,引申为记载过去的事情的人或记载过去事情的官。以此延伸,如:“驶”,“史”表示空的,没有负担,马身上没有负担自然就跑得快,“史”还可以表示官员,因此“驶”整个意思含有管理马的行动,以及驾驶等。 太棒了!我好爱你哦!

《系统汉语》序言

序言 2011年9月,李银带着名为《系统汉语》的书稿来到岳麓山下,看到厚达300万字的三大册,我与李阳春教授为他的执着与辛勤的成果而震撼。六年半过去,再次看到他的书稿时,已精减为两册,但其内容却又比原来完善了许多。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不是语言本身,但人类文字的产生无一不是以词语所代表的对事物认知的结果为基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许多文字已经由象形、表义走上了表音的道路,汉字则是仍然存留的能够体现语言与事物之间认知关系的书写符号,汉字研究也就成为汉学界不衰的一支。 古代汉字代表的是语言当中的词,研究汉字的表义关系实际上就是在探索语言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后世分析《说文解字》的“六书”,区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说”与转注、假借的“用字说”,《说文》的体系主要是以形求义;而对形声字的声旁进行研究又有“右文说”的发现,证明声音对字义有重要作用,丰富了训诂学的方式和理念。其实,“六书”与“右文”都在致力于反映语言符号与事物的联系。李银认为,《说文》与右文理论各有优劣,还可以将形音义综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解说体系。 很多事情是评说容易,自己动手难。对汉字形音义进行系统溯源解释,工程浩繁,举步维艰,李银可谓将研习、反思、研究、再反思,直至建立新的体系连成了一条15年的艰苦奋斗、创立学问之路。作为一个汉语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以一己之力,呕心沥血,建筚路蓝缕之功,完全没有功利,这不是常人能够企及的,在当代社会,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这本《系统汉语》认为:解源汉字,字形是基础,字音是根本,最初的文字,应该都是象形和象声的,其内容就包含在字形和声音中,是形音义一体的,没有谁先谁后之分。全书用“章”“卷”“部”为经纬布局,十二章中共11个义类,可以合为自然生长规律的“孕”“育”“成”三大类;每一章下设卷,卷以音为系;每一卷下设部,部以字根率先,后列该字根的衍生字。在详略上,重视对一级字根和二级字根的诠释,其它衍生字则主要通过归类展列显示其义群位置。 在字形分析上,该书严格依据《甲骨文字典》《金文编》《战国古文字典》等著作所载的古文字体;在字音、字义的引用上,采信的是《说文》《广韵》《集韵》《玉篇》《康熙字典》等古典字书。应该说,这本书内容是严谨的,也不乏真知灼见,所付出的艰辛更是非比寻常。 作为依据汉字形音义的原初关系来进行语源系统构拟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最大贡献是归纳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虽然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是很多,离完善还相差较远,但它的价值仍然可以说是非凡的。它对汉语诸多疑难问题特别是语源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系统思考和构建,可能对揭示汉语基本词汇的发生关系,绘制出基本词汇发生谱系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书中根据音义关系重新整合字群,汉字的个体与其它相关个体容易构成“情景汉字”群,很可能给学习汉字带来族群学习、加速习得的效果,尤其在对外汉语成人教学领域,学习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可以说,本书开启了研究汉字、研究汉语的一扇崭新窗口! 彭兰玉 2018年2月18日 (作者系语言学教授、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督导专家)

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k楷体)

汉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楷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 象形性强,有很强的描画物象的色彩,甲骨文笔画消瘦,直笔与转折多,且书写置向不定,字形结构不固定,异形字多,字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

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且整体遒丽,古朴厚重,异体字繁多,象形性强,金文与甲骨文结构无大的区别,字体只是有明显区别而已。 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由金文发展而来。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有趣的象形字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有趣的象形字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阅读活动,对文字产生兴趣。 2、通过阅读图片和象形字卡,了解象形字的特征。 3、能细致观察并进行大胆地猜想与讲述。 活动准备: 1、象形字演变图一份,象形字卡、汉字卡。 2、象形字组合图画一幅。 3、动画片《36个字》。 活动过程: 一、观察组合图,导入活动。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有趣的画,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告诉大家。 2、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在这幅画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想知道吗?那请仔细听在结尾爸爸说了一句什么话?记好了告诉我,让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片吧! 二、观看动画片,激发对象形字的兴趣。

1、请问你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 2、动画片里爸爸画了一个太阳,小朋友说了什么? 3、爸爸在故事的结尾说了一句什么话?(咱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创造了象形字)这些看上去象图的东西其实是古代的象形字。 三、分组观察并讨论象形字,了解象形字的特征。 1、观察象形字卡,互相交流、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字卡,并能讲述理由)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象形字,请你们来猜一猜它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到的? 2、小结象形字的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象形字,看这个"象"字,这是长长的鼻子,四条腿,就像大象一样,所以它就是象字,那请你们想一想古代人是怎样造出象形字的呢? 小结:古时候的人就是照着事物的样子画下来形成了象形字。 四、观察象形字演变图,比较汉字与象形字的不同。 1、出示现代汉字"日",问幼儿这是什么字? 2、出示象形字"日",告诉幼儿这是汉字"日"的象形字朋友,让幼儿比较两个字哪里不一样? 3、小结:古代象形文字是圆圆的,而现在的汉字变成方方的,

了解几个甲骨文(优选.)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呢?就是甲骨文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甲骨文的世界!那么什么是甲骨文呢?他的发现和出土又有什么意义呢?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兽骨文。那么这么重要的资料又是哪里被发现的呢传说清朝光绪年间,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先生有一次看见了一味中药,叫做龙骨。身为古董商和金石学家的他看到龙骨上刻着字,觉得非常奇怪,于是翻开药渣,没想到上面都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就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了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文字,他认为,这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曾是商朝后期中央都城的所在地,殷商灭亡后,这里便成了废墟,所以称之为阴墟,在这里又出土了大量龙骨,因为这些大都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们就将他们命名为甲骨文,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商代的统治者们非常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或者兽骨进行占卜,然后再把占卜有关的事情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它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也有很深的渊源,甲骨文不断地演变才成为今天的汉字,我们可以从许多汉字中看到甲骨文的影子。如下面三幅图中的甲骨文,大家可以猜想一下到底是什么。 豕字在甲骨文中是很接近原始图画了,但也已简化得光靠看“图”是很难理解成这个动物了。比如: 女: 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造字本义:名词,两胸丰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像妇人之形。 寸: 篆文在手腕(又)的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手腕某个位置。造字本义:切脉位置,离手腕十分的脉口。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的“又”写成“十”。 白话版《说文解字》:寸,十分。由手掌后退一寸,即动脉位置,叫作“寸口”。字形采用“手、一”会义。所有与寸相关的字,都采用“寸”作边旁。

古文字学入门书目

古文字學入門簡明書目 【古文字:就時代論:漢武帝以前之文字;形體論:小篆及其以前之文字。(一般認為)】 甲骨文金文的出土研究情況: 胡厚宣《殷墟發掘》 王宇信、徐義華《商周甲骨文》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 王宇信等《甲骨學一百年》 馬如森《殷墟甲骨學》 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學古文字的目的無非在於考史及研究漢語本身,當然還有其他書法、篆刻等目的】 陳絜《商周金文》 【讀金文前須知金文之著錄材料,所以先讀馬承源《中國青銅器》,工具書杜廼松《中國古代青銅器小詞典》(深入就要看《商周彝器通考》等】 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 【讀以上書可知出土及研究概況,對相關重要學者著述皆一一紹介】 入門類: 李學勤《古文字初階》【立足考古歷史層面上,略述古文字材料】 林沄《古文字學研究簡論》【注意考釋方法】 陳煒湛《古文字趣談》 許慎《說文解字》【識記篆文】【讀說文前建議先讀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張舜徽《說文解字導讀》還有周祖謨先生的《說文解字概論》等】【說文謬識不少,可參見季旭昇《說文考證》(專釋說文謬解之字)(說文考證類著作頗多,諸如董蓮池《說文考證》等不一而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吳大澄《說文古籀補》【依金文、古币、古玺、古陶器文补说文古籀3845字。後增1200余字,共4775字。】 郭忠恕夏竦《汗簡古文四聲韻》 通論類: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上编讲述古文字学基础,下编分论甲骨文、金文及战国文字(载书、缯书、兵器刻辞、玺印)】 唐蘭《中國文字學》 唐蘭《文字學導論》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夏含夷《中國文字學導論》【對甲骨、金文、盟書、帛書、簡牘紹介,後有“推薦書目”及索引】 【還有胡樸安《文字學常識》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龍宇純《中國文字學》徐中舒《古文字學講義》陳夢家《中國文字學》陳煒湛等《古文字學綱要》湯余惠等《古文字學概要》、、、不可勝數】 摹本拓本選注類: 李圃《甲骨文選注》 陳抗等《商周古文字讀本》【古文字文选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玉版字。古文字概述,讲古文字类别,内容及价值,考释的方法,古文字形体发展规律,甲骨文、金文的语法。最后讲古文字常用字231字。】 陳輝《商周金文》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錯字頗多】 湯余惠《戰國銘文選》 文編類: 高明《古文字類編》【收字5600強,繁體字頭下列甲骨、金文、戰國文字(包括簡牘、帛書、璽印、錢幣、石刻等文字)說文篆文四欄,不按說文排列。問題:所收說文篆字不全,或體(說文有些或體是其假聲之借字,無關形體,故未收)古文漏收(固然有些古文有錯誤,不當收,但是正確的也有漏收的)等,所以自己讀的時候也再次查檢說文,以便補充,並把對本義闡釋合理的抄寫在最下面(也再次熟悉說文)。還有就是隸定的問題,此書節寫為現行正字(中華說文上面的楷體乃近人所增,其有按形體隸定者,也有寫為今字者,對看時需注意)。疑惑:此文編常有有甲骨之文,無金文古文,而直接篆文。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有其字而為發現,二是非其字】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共收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的字头约三千个。《说文》所有者,以小篆为字头,《说文》所无者,则写成楷书,注明所见字书。选用古文字体约一万余。字表依次为殷代、西周、春秋战国。字形之排列,不受甲骨、金文、竹帛、陶玺等的种类限制。末附笔画索引。】孫海波《甲骨文編》【說文有其字者,則首列說文篆文(所以要熟悉說文篆體),無則列楷書。並有引說文等略釋】 劉釗等《新甲骨文編》【按說文排列,首列楷體,說文為有之字則標星號,無簡釋,看時建議翻檢說文,一是加深理解識記,而是熟悉說文】 容庚《金文編》 湯余惠《戰國文字編》 字典類: 徐中舒等《甲骨文字典》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 馬如森《甲骨文實用字典》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

甲骨文教学文档

甲骨文被发现始末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古语有云:“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非常之人的出现,又须依托其所处之时代。清代翰林院制度实行二百余年所形成的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厚重的学术积累,词臣对金石文字的高深造诣与对古代典籍的融会贯通,以及对文物古董之收藏癖好与鉴赏传统,为这一发现创造的良好条件,提供了必要前提。而王懿荣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之人。王懿荣出身于纵贯明清两朝昌盛不衰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生于一八四五年。六岁入王氏私塾,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的正统而严谨的文化教育。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他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他觉得很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非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中药店,以每片很高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0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王懿荣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等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字典教学内容

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字典 1、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2、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造字本义: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女,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从女。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像妇人之形。这是王育的说法。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采用“女”作边旁。 3、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造字本义:婴儿的生育、哺乳者。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母,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4、婦,甲骨文(帚,扫箒,家庭洁具) (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扫地等家务。造字本义: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帚”改成 ,表示手持扫帚。有的金文调整左右顺序。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女”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帚”简化成“彐”。“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 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自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即公元1899 年为人所发现,到今年已有100 周年了。这一直接来自殷商时代的古文字记录,证明文献中的商王朝世系并非杜撰,是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资考索的历史相应上推到三千年前。殷墟甲骨文堪与古埃及纸草、巴比伦泥版文字等相辉映,并且是与今日汉字一脉相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字,由此构成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之大事,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创造性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奥秘,逐渐揭示开来,崭然产生了甲骨学这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 在甲骨学科领域,集成性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百年来代有其作,最早的著作,实肇自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考释》 (1914)和《xx契待问编》 (1916)。 在百年甲骨学史上,这类工具书的编纂,大体有过三个热盛时期: 一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0,天津博物 院)、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1923,决定不移轩;又1 927年删校本;又1971,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哈佛燕京学 社)、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日本高田忠周《古籀篇》(1925,古籀篇刊行会)等为代表。一在五六十年代,以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台北艺文印书馆)[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1965,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中华书局;又1979 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 增订本)、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京都大学人文科 学研究所)、赤井清美《书体字典》(1974,东京堂)和《书体小字典》(1976,东京堂)、小林博《古代汉字彚编》(1977,木耳社)等为著。 一在八十年代以来,主要有高明《古文字类编》(1980,中华书局)、徐 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和《甲骨文字典》 (1989,四川辞书出版社)、日本小林石寿《展大甲骨文字精华》(1985,木耳社)、

甲骨文

二十节气歌 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分别象征什么 见,甲骨文(目)(人),表示人眼的动作。造字本义:睁着 眼睛看。 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水生甲壳软体动物的外形,左右两瓣对称,中间的咬合部有两排齿状的横纹。 弟,甲骨文(倒写的“弋”,木柄武器)(己,纪、绑),表示缠束戈戟木柄,以增强其韧性。 去,甲骨文(大,人)(囗,聚邑),像一个人跨步离开村邑。造字本义:离开住地,前往他方。 先,甲骨文(之,即“趾”,表示行走)(人,他人),“之”在上,“人”在下,表示走在前面。造字本义:走在他人前面。 長,甲骨文像头发飘散、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 示发簪。造字本义: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 衣,甲骨文(入,插入)(像有两袖、两襟互掩的上装),表示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造字本义:动词,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 从,甲骨文(人,行路者)(人,行路者),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在路上相随而行。 门,甲骨文像在房屋入口并装两“户”、。造字本义:房屋入口 处可开关的双户。 言,甲骨文,字形在舌的舌尖位置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舌头发出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鼓舌说话。 大,甲骨文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造字本义: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人,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分,甲骨文,八,甲骨文表示切分,再加“刀”造“分”代替。造字

本义:用刀将物体切成两部分或几部分。 小,甲骨文像三(众多)颗细微的沙粒。 力,甲骨文金文。像向下伸展的手臂,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典,甲骨文(册,权威古籍)(双手,捧持),造字本义: 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 学,甲骨文在算筹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 义。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 冬,甲骨文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 终结。造字本义:结束一个结绳记事的主题。 初,甲骨文一件衣服一把裁衣服的刀。造字本义:做衣服要先裁剪,这个时候就是“初” 文,甲骨文,甲骨文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胸部刺画着花纹的图案。西,甲骨文像用绳带缠绕的、装行李的囊袋。造字本义:古代女性装行李的囊袋。 口,甲骨文像人张开的嘴巴。造字本义:名词,嘴巴,人类用来 进食、呼吸、发音的器官。 令,甲骨文(朝下的“口”)(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 级指示下级。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授命,作出权威性指示。月,甲骨文,金文表示半圆形天体发光的特性。 光,甲骨文(火炬)(人),字形像蹲跪着的人擎着火炬, 高过头顶。造字本义:古代提供照明的、由奴隶手举的火把。 宝,甲骨文(宀,房屋)(貝,财富)(朋,玉串),造 字本义:名词,藏在家里的珠贝玉石等奇珍。 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水,甲骨文像崎岖凹凸的岩壁两边液体向下流泻飞溅的样子。。

“大”读音溯源

“大”读音溯源 奈何 “大”应当是从“人”演绎而来的,所以讨论“大”需要从“人”开始。 一关于“人” “人”可能是远古先人出现智力时,最早形成的概念之一。以下是甲骨文“人”字图形的临摹: (一期.后上三一.六)临 (一期.铁四三.一)临 最初人们称呼“人”的发音,可能是近似于yin的发音,而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标准注音ren。猜想最初人们用近似于yin的发音称呼“人”,是因为一些以甲骨文“人”字图形为基础图案所形成的甲骨文字,也采用近似于yin的发音称呼,比如甲骨文“身”、“殷”等字。 称呼“人” 音仁。由《康熙字典》可知,“人”字在《唐韵》中的读音声是“如邻切”,由此可知声母可能近似于r,韵母可能近似于in。《集韵》、《韵会》、《正韵》说“人”字读音是“而邻切”,虽然与《唐韵》稍有不同,但认定韵母是近似于in无疑。所以我感觉古音称呼“人”的发声,至少韵母是近似于in,而不是鼻音很重的韵母en。韵母en与in比较接近,用ren的发音称呼“人”,也许是后来在口语应用和传播过程中,随着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由近似于yin 的发音逐渐演化的结果。 人们在认识“人”的基础上,对“人”的形态及活动能力等各方面差异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逐渐衍伸形成了“身”、“殷”等概念。以下是甲骨文“人”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以下是甲骨文“身”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以下是甲骨文“殷”字图形的临摹:

从甲骨文“身”和“殷”字图形不难看出,甲骨文“身”和“殷”字,都是在甲骨文“人”字图形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 二用近似于yin发音称呼的“大” 应当就是远古先人从“人”中分离出“身”、“殷”,即“怀孕女性”概念的时候,还注意到体魄强健、威力超群、舒展自信,并且从来不会怀孕生育的“男性”,从“人”中细化分离建立了“大”概念。以下是甲骨文“大”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甲骨文“人”字图形的背景,是一个人双臂略向前自然下垂的侧面剪影。与甲骨文“人”字图形背景的逻辑一样,甲骨文“大”字图形,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岔开双腿,伸展双臂的剪影。由于“大”是“人”概念的延伸和演绎,所以远古先人很可能是用与称呼“人”相同或者近似的发音yin称呼“大”。 A 关于“丁” 远古先人用个近似于yin的发音称呼“大”,还有一个佐证,即用近似于din的发音称呼“丁”。以下是甲骨文“丁”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548.在解释“丁”字时说:“……..口形乃窗孔,因其位于宫室最上部位,故甲骨文以窗孔之口形表示顶颠之顶,即顶之本字,复借用为天干之丁。…..”“丁”最初表述的,大约是人们定居之初进入半地穴居室的出入口。为什么用近似于din的发音,称呼进入居室的出入口?其实就是源于人们用近似于yin的发音称呼“大”。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3.在解释“天”字时说:“……大象人形,….口像人之顶颠,……。”下图是甲骨文“天”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观察甲骨文“天”字图形典型式样的第一、第二幅,都是在“大”字图形的头部画有“口”。这个在“大”字头部的“口”应当不是“头颅”的表达,因为甲骨文“人”、“大”字图形,都是用短竖画表示“头颅”的。因此,甲骨文“天”字图形中位于“大”上端的“口”形,应当是“大人头顶之上”的出入口“丁”。“丁”是居室圆锥形覆盖上的出入口,因此由“丁”演绎出了表述房顶的“顶”。由于“丁”是由“大”演绎而来的,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大”近似的发音din称呼“丁” “丁”后来有了两个发展,一是延伸“大人头部之上”的含义,成为“顶”的解释;还有一个就是继承“大”也是“人的本质”,成为“人”的别称“丁”,比如“壮丁、园丁”之中的“丁”都是“人”的意思。 B 关于“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