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64学时)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 Programming

课程编号:COMP1001

学时:64 学分:3

适用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罗建军等编著,《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高教出版社,2007年8月。

2.罗建军编著,《C++程序设计教程学习指导(第2版)》,高教出版社,2007年8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计算机程序设计”是面向非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必修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和重点。

目的: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了解初步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把各个领域的基本计算和数据处理问题变成计算机应用程序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

任务: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同时包括程序设计方法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1.C++语言基础知识

掌握变量与常量的定义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数据类型和表达式的使用方法,掌握C++的基本语句。理解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有关概念,掌握C++程序的基本框架和上机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过程。

2.数组、指针与引用

掌握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访问方法;掌握字符串使用方法;理解指针和引用的概念,掌握指针使用方法,理解指针与数组的关系,了解动态内存管理方法。

3.函数

掌握函数的定义与函数调用方法,理解变量的生命周期、作用域和存储类别(自动、静

态、寄存器、外部),掌握C++库函数的使用方法。

4.类与对象的基础知识

理解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类及其成员的声明、定义、访问方法,对象的创建与使用方法;掌握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定义与使用;掌握静态数据成员与静态成员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5.类的复用

掌握类的组合语法;掌握派生类的定义和访问权限,类的数据成员与成员函数的继承;理解多态性概念及虚函数机制的要点;了解运算符重载。

6.输入/输出流

理解C++流的概念,掌握数据的格式输入输出,掌握文件的I/O操作。

7.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掌握利用所学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编制含有多个类的程序;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和给定的算法,设计类结构并编码实现,解决小型问题。

8.程序调试

掌握C++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理解程序错误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掌握排除语法错误的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技能(如设置断点、单步执行、查看中间运行结果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C++语言简介

1.了解C++程序基本要素和结构;

2.了解算法与程序;

3.掌握用C++解块实际问题的步骤;

4.掌握C++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

5. 学会编程环境的使用方法。

第2章基本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1.理解数据类型;

2.理解常量和变量;

3.理解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自增运算符和自减运算符;

4.理解表达式中各运算符的运算顺序;

5.理解类型不同的数据之间的混合算术运算;

6.掌握变量、常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7.掌握各种表达式的书写方法。

第3章控制结构

1.理解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

2.掌握选择、循环控制结构的使用方法;

3.学会使用基本控制结构进行简单问题的编程

4.学习程序的调试方法,能解决程序编译中出现的语法错误问题。

第4章数组与字符串

1.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字符数组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3. 学会使用字符数组表示字符串的方法

4.学会字符串的输入输出和字符串的基本运算程序设计5.学会使用字符串处理库函数;

6. 了解string类。

第5章函数

1. 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

2.掌握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调用、函数原型;

3.掌握函数间的参数传递;

4.理解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5.了解函数的声明、默认参数、变量的存储类别等。

第6章指针

1.理解按址操作;

2. 理解地址和指针概念;

3.理解指针的运算;

4.理解指针与数组关系;

5. 掌握指针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啊;

6.掌握通过指针操作数组元素的方法;

7.掌握动态存储分配的方法;

8.了解指针数组、指向指针的指针。

第7章函数与指针

1.理解递归的概念、形成递归的条件和递归的适用范围;

2.掌握递归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3.学会使用递归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4.理解函数重载,掌握重载函数的定义和使用;

5.理解指针和函数的关系;

6.掌握带参数的main()函数的定义和使用;

7.了解内联函数,void和const类型的指针。

第8章结构化设计方法

1.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

2.理解结构体和枚举类型;

3.掌握结构体和枚举类型的定义和使用;

4.学会简单的综合应用问题的程序设计方法;

5.了解编译预处理。

第9章类和对象(一)

1.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2.理解类与对象;

3.掌握类、数据成员、成员函数的声明方法;

4.掌握成员函数的定义和数据成员的初始化方法;

5.掌握类的使用、对象的声明方法;

6.了解接口与实现方法的分离。

第10章类和对象(二)

1.理解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

2.掌握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3.掌握构造函数的重载;

4.理解指向对象的指针及应用;

5.了解this指针。

第11章继承

1.理解继承的概念

2.理解派生类的继承方式;

3.掌握派生类的定义和使用;

4.学会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定义和使用;

5.理解派生类对基类成员的重载和同名覆盖;

6.了解基类成员的显示访问。

第12章多态性

1.理解多态性;

2.理解派生类对象替换基类对象;

3.理解虚函数;

4.理解抽象类;

5.掌握虚函数、纯虚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6.掌握运算符的重载。

第13章模板与异常处理

1.理解模版的概念,掌握函数模板与类模板的定义;

2.理解异常处理机制,学会简单的异常处理

3.了解友元函数和友元类。

第14章标准库和输入输出流

1.了解标准库;

2.理解流的概念;

3.掌握格式化I/O的方法;

4.掌握文件处理的基本方法。

四、实践环节

五、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法

实验、作业:编程题,在线评测;期中测试:5道编程题,机考;期末考试,5道编程题,机考。成绩评定:平时实验、作业(20%)+期中测试(10%)+期末考试(70%)。

西安交通大学

“计算机程序设计”(64学时)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程序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C++ Programming

课程编号:COMP1001

实验学时:3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50%。

学分:课程总学分为3

适用专业:一、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

开课学院:电信学院

开课学期:春、秋季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罗建军等编著,《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高教出版社,2007年8月。

2.罗建军编著,《C++程序设计教程学习指导(第2版)》,高教出版社,2007年8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本实验旨在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编程方法与调试技术。其实验内容分为二个部分,第一,介绍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概述、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控制结构、数组类型、函数、编译预处理、结构体和共用体、指针和文件;第二部分为介绍面向对象技术,包括类和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模板。

二、实验课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计算机程序设计”是面向非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必修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实验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

任务:

(1)培养学生C/C++程序设计能力,涵盖C/C++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软件测试与调试的能力,学会C/C++程序的基本调试技术。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三、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1.C++语言基础知识

掌握变量与常量的定义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数据类型和表达式的使用方法,掌握C++的基本语句。理解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有关概念,掌握C++程序的基本框架和上机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过程。

2.数组、指针与引用

掌握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访问方法;掌握字符串使用方法;理解指针和引用的概念,掌握指针使用方法,理解指针与数组的关系,了解动态内存管理方法。

3.函数

掌握函数的定义与函数调用方法,理解变量的生命周期、作用域和存储类别(自动、静态、寄存器、外部),掌握C++库函数的使用方法。

4.类与对象的基础知识

理解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类及其成员的声明、定义、访问方法,对象的创建与使用方法;掌握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定义与使用;掌握静态数据成员与静态成员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5.类的复用

掌握类的组合语法;掌握派生类的定义和访问权限,类的数据成员与成员函数的继承;理解多态性概念及虚函数机制的要点;了解运算符重载。

6.输入/输出流

理解C++流的概念,掌握数据的格式输入输出,掌握文件的I/O操作。

7.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掌握利用所学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编制含有多个类的程序;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和给定的算法,设计类结构并编码实现,解决小型问题。

8.程序调试

掌握C++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理解程序错误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掌握排除语法错误的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技能(如设置断点、单步执行、查看中间运行结果等)。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名称:C++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实验目的:

(1)掌握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

(2)了解C++程序的基本特点。

实验内容提要:

(1)熟悉Visual C++集成开发环境。

(2)编写一个计算矩形面积的程序。

(3)编写乘法计算器程序。

(4)编写生日卡程序,使其能够输入和显示日期。

2.实验项目名称:基本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实验目的:

(1)理解数据类型,整型、长整型、浮点型、双精度型和字符型等数据类型; (2)掌握常数和变量的使用方法; (3)掌握各种运算符及表达式的使用; (4)掌握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换原则。 实验内容提要:

(1)带数据检验的三角形面积计算。

(2)输入两个角度值x 、y ,计算如下式子的值。

|

)cos(||)||sin(|y x y x ++

(3)求平均值并四舍五入。 (4)字符加密。

3.实验项目名称:控制结构 实验目的:

(1)掌握C++的选择结构语句的使用,如: if …else …, switch … (2)掌握C++的循环结构语句的使用,如: while …, do …while …, for …. 实验内容提要:

(1)编写计算n 的阶乘程序。

(2)编写程序求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 项和前n 项之和。

(3)编程求 ...)

12()!(2)!2(...5423132arcsin 2

21

253++++????+?+≈+n n x n x x x x n n 。 (4)求解猴子吃桃问题。 (5)用牛顿迭代法求方程。

(6)求a+aa+aaa+aaaa+... ...+aa...a (n 个)。

4.实验项目名称:数组与字符串 实验目的:

(1)掌握一维、二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2)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处理的库函数 实验内容提要:

(1)使用数组来求斐波那挈数列的第n 项和前n 之和。 (2)编写程序实现矩阵的转置。 (3)替换加密(恺撒加密法)。

(4)编写程序,实现不同数制的转换。

5.实验项目名称:函数

实验目的:

(1)掌握函数定义及函数调用;

(2)掌握函数间参数传递方式(值方式和引用方式);

(3)掌握库函数的使用。

实验内容提要:

(1)编写字符串反转函数mystrrev。

(2)编写一组求数组中最大最小元素的函数。

(3)编写函数isprime(int a)用来判断变量a是否为素数,若是素数,函数返回1,否则返回0。

(4)打印杨辉三角形。

6.实验项目名称:指针

实验目的:

(1)掌握指针的概念,学会定义和使用指针变量;

(2)掌握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3)正确使用字符串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实验内容提要:

(1)编写一个字符串复制函数mystrcpy。

(2)不区分大小写字母的部分字符串比较mystrnicmp。

(3)字符串反序输出。

(4)利用指针输出数组中的元素。

(5)用指针编写冒泡排序函数。

(6)编写生成一个空白字符串的函数。

7.实验项目名称:函数和指针

实验目的:

(1)掌握递归函数的调用方法;

(2)掌握函数重载的方法;

(3)掌握函数调用中参数的值传递、地址传递,理解返回指针的函数。

实验内容提要:

(1)用递归算法编写求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的函数。

(2)重载判断两个数值大小的函数max

(3)编写一个用于去掉字符串尾部的空格符函数。

(4)整数转换成相应的英文单词。

8.实验项目名称:结构化设计方法

实验目的:

(1)掌握结构体、枚举等自定义数据类型的定义与使用方法。

(2)理解并应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

实验内容提要:

(1)输入某小组5个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份等信息,统计男女人数以及1988年以后(含1988年)出生的人数。

(2)定义一个名为Circle(圆)的结构体,其数据成员是圆的外接矩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两点的坐标,计算该圆的面积。

(3)读入5个用户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按姓名的字典顺序排列后,输出每个用户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4)口袋中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小球若干个。如果每次都从口袋中取出3个不同颜色的小球。问有多少种取法?要求使用枚举类型来表示小球的颜色。

(5)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找出2~10000之内的所有完全数。

9.实验项目名称:类和对象(一)

实验目的:

(1)理解类和对象的概念。

(2)掌握类的定义和使用。

实验内容提要:

(1)设计并测试Dog类。

(2)设计并测试Ellipse类。

(3)设计并测试Time类

10.实验项目名称:类和对象(二)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理解类和对象的概念。

(2)掌握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理解对象和指针的关系。

实验内容提要:

(1)设计带构造函数的Dog类。

(2)设计带构造函数的Ellipse类。

(3)设计带构造函数的Time类。

(4)为类Person增加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11.实验项目名称:继承

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继承方式下对基类的成员的访问的控制。

(2)掌握通过继承派生出新类的方法。

实验内容提要:

(1)定义基类Person的派生类Teacher。

(2)从Student类和Teacher类多重派生Graduate类。

(3)Line类继承基类Point。

(4)从Date类和Time类派生一个DateAndTime类。

12.实验项目名称:多态性和运算符重载

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虚函数实现多态性;

(2)掌握运算符重载的方法。

实验内容提要:

(1)虚函数的声明和使用。定义一个类Base,该类含有虚函数display,然后定义它的两个派生类FirstB和SecondB,这两个派生类均含有公有成员函数display,在主程序中,定义指向基类Base的指针变量ptr,并分别定义Base、FirstB、Second的对象b1、f1、s1,让ptr分别指向b1、f1、s1的起始地址,然后执行这些对象的成员函数display。

(2)基类Shape含有一个虚函数Area,由它派生出一个类Point类。Point类有两个数据成员x和y。正方形类从Point类派生,增加一个数据成员:边长;圆类也由Point类派生,增加一个数据成员:半径;圆柱体类从Circle类派生增加一个数据成员:高。编写程序,输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体积。

(3)扩充实例编程中的日期类,为Date类增加一个成员函数,可以判断一个日期是否是系统当前日期。

(4)定义Point类,有坐标x、y两个成员变量;对Point类重载“++”(自增)“--”(自减)运算符,实现对坐标值的改变。

(5)重载矩阵加法运算。

13.实验项目名称:模板与异常处理

实验目的:

(1)理解函数模板和类模板的概念。

(2)能够编写和使用函数模板和类模板。

(3)理解异常处理机制。

(4)编写具有异常处理功能的程序。

实验内容提要:

(1)编写一个求绝对值的函数模板,并测试。

(2)请将的冒泡排序函数改写成为模板函数并编写一个程序进行测试。

(3)编写同时带有虚拟类型参数和常规参数的函数模板,其功能是求数组的前n个数的和,它有两个参数:一个是数组,类型为T(模板类型参数,虚参);另一个参数是整型(常规参数),表示待求和元素的个数。函数的返回类型为T,返回值表示计算结果(和)。

在主函数中定义两个数组,一个为整型,元素为:1,2,3,4,5,6,7,8,9,10;另一个为双精度型元素为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调用模板函数,根据用户输入,求它们的前n项和,在主函数中显示结果。

(4)数组下标超界的异常处理。

(5)编写求阶乘n!的函数,当用户的输入太大时(如51),会出现错误,使用异常处理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6)编程并观察当库函数sqrt()的参数为负数,log()的参数为0时,系统会出现什么情况,请解决之。

14.实验项目名称:标准库和输入输出流

实验目的:

(1)掌握C++的流和流类库的使用方法。

(2)掌握C++的格式化输入输出方法。

(3)掌握文本文件的读写方法。

实验内容提要:

(1)分别用不同的域宽显示整数和浮点数。

(2)打印出ASCII字符集中码值为33~126的字符的ASCII码表。

(3)编写一个程序,可以读入一个C++语言的源文件,每一行加上行号后保存到另一个后缀为.prn的同名文件中。

(4)编写程序,读取第上题保存的有行号的文件,去掉行号后,写入另一个文件。

15.实验项目名称:线性表

实验目的:

(1)理解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顺序表和链表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实验内容提要:

(1)线性表采用顺序表类来存储,编写程序,颠倒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的顺序。

(2)线性表采用带头结点链表类来存储,编写程序,颠倒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的顺序。

(3)设计一个算法,将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A分解为两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B和C,使得B表中含有A表中序号为奇数的元素,而C表中含有A表中序号为偶数的元素,且保持其相对顺序。设单链表中的数据元素为英文单词及词义。

(4)设有一个带头结点的链表,其数据元素值为整数,试编写程序,反复查找链表中的最小元素并删除该结点,直到链表为空。

16.实验项目名称:综合程序设计

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所学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编制含有多个类的程序;

(2)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和给定的算法,设计类结构并编码实现,解决小型问题。

实验内容提要:

(1)编写一个电话簿管理程序,可以增加一个电话号码,删除电话号码,按姓名和电话号码排序,显示电话列表,分别按姓名和电话号码查询等。请用类实现,电话簿能保存在

文件中。

(2)编写程序,模拟手机的菜单功能。

(3)编写程序,模拟电视遥控器的功能,能存储电视屏道,存储常看电视屏道。五、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1.实验考核每次依据预习、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综合给出实验成绩。未参加实验者或实验成绩不合格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2.实验成绩加作业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

六、使用的主要仪器

1.硬件环境:普通联网的PC机

2.软件环境:VC++ 6.0或者Quincy 2002

七、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学时:78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071174 执笔人:钟伟成 审定人:余明辉 说明部分 一、前言 计算机技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2003年6月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编写了《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这一教学文件,在此之前,也有一份旧版本的《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但是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近两年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网络专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就业市场的反馈情况,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企业需要网管人员具有一定的服务器硬件方面的知识。为了尽量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尽量能跟上网络行业的发展,并且由于近几年服务器的发展很迅速,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技术内容,因此我们决定修改《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教学大纲,加入服务器硬件方面的内容,减少一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比较偏深而不影响主干的内容,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服务器硬件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课程教学大纲。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制定了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的基本内容、技能训练要求、考核的形式要求等内容,同时指明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是组织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地位来说,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石课程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将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础知识与内部运行机理以及服务器的基础知识、服务器的各种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服务器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够清楚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原理,特别是具有相当服务器方面的硬件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掌握服务器的架构与服务器技术,具有服务器选型、服务器简单配置的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操作员必修课。通过学习,测试学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它是学员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提高学员的综合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领域基本的名词术语,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对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2.正确理解微机及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 3.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声音图像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1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1.常识 (1)计算机常用术语:位(bit)、字节(byte)、存储容量(KB,MB, GB,TB)、ASCll码 (2)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系统等 (3)微型计算机工作平台:视窗、网络、多媒体等 (4)计算机病毒的常识:定义、来源、特点、表现、预防与清除 (5)软件的知识产权常识:商品软件、共享软件(shareware,PD)、自由软件(freeware) 2.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功能框图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①主机: ·中央处理器(CPU) ·内存(ROM、RAM) ②外设: ·外存(软磁盘、硬磁盘、光盘)。 ·输入/输出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 ·其他外部设备(声卡、网卡、调制解调器) ·软磁盘、硬磁盘、只读光盘的使用常识 键盘、鼠标器的使用常识 ·软件系统 机器指令与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 程序设计的常用术语:源程序、目标程序、运行程序、编辑、编译、解释 人机交互方式 第2章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 1.操作系统的应用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35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计算机培训班的教材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自学参考书。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本书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全书共14个项目,主要包括了解并使用计算机、了解计算机新技术、学习操作系统知识、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编辑Word 文档、排版文档、制作Excel表格、计算和分析Excel数据、制作幻灯片、设置并放映演示文稿、认识并使用计算机网络、做好计算机维护与安全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

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注:此表中内容为该课程的全部考核方式及其相关信息。 六、学生学习建议 1. 理论配合实战训练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 2. 熟练操作Windows 10操作系统; 3. 能够使用Office常用软件制作各类常用文档;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该课程为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教学形式为基础知识掌握+案列讲解+实例训练。相对于过去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方式,改革后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学习,通过更多案列,让学员学习到更实用的知识。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在线学习习题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建议书 2017年

附件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项目) 2、申报单位概况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科研实验室。中心现分布于不同的教学楼的3个楼层,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80余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实验及业余时间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性实验等任务,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接近100门,实验人数6500人以上,实验人时数25万次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都在对机房建设、实验环境、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等都带来模式的革新。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纳,为打造我校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建构学校实验教学云计算基础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特色实验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等要求,我中心现申请升级改造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备及环境、建设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考试平台,创建考试中心,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面貌,加强教师人员培养档次。 3、拟建地点 拟建在综合楼5--6层,规模15间实验室、1个数据服务中心 4、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改造和升级原有计算机机房设备。 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600余台,实验室布局分散,该方案实施应前先搬迁现在所有实验室进行集中建设(搬迁方案见原提交的搬迁报告:综合楼或重型楼)。目前实验室有335台为2012年以前购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增加,在两年内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在此基础上利旧建设350点的智能云桌面平台,实现机房设备升级。建设内容:实验数字服务中心机房1间、数据存储服务器2台、网络管理服务器2台、云平台管理服务器8台、云终端控制器350台、移动管理平台5个、网络布线及实验室装修等。 (2)建设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 目前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应用在许多高校中逐渐取代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在部分省市高校试点,而今年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中职对口高考技能测试的考核中已经开始试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ZBB061020-20140008 总学时:68(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学分:3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一、课程说明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前导课程。 课程的重点是讲授单处理机系统的一般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功能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并对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教育部1999年批准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为要求,结合运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特点,将相应的体系结构分为四大部分:计算机系统概述、计算机系统硬件结构、中央处理器(CPU)、控制单元(CU)。 教学难点: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死锁;进程调度算法;地址转换;页式管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本章是学习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基础。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 了解:硬件和软件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同。 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准确画出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并能解释其工作的过程;能深刻理解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并用这些技术指标描述常见硬件的性能。 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 培训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 浙工大之江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一、制订的依据 本大纲制订的主要依据是参照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理论课程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在校生的特点制订该大纲。 采用教材:国家统一试题库不同模块的培训教材。 二、性质与任务 随着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及部门已将其作为一种必备的基本工作技能,相应的培训及技能鉴定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求。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是原劳动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根据劳部发[1996]19号《关于开展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授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开展这项考试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高新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促进其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应用人员的使用水平和高新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对高新技术应用人员的择业、流动提供一个应用水平与能力的标准证明,以适应劳动力的市场化管理。本课程的培训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设置的。 三、基本要求和内容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的培训面向全体劳动者。 本课程突出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注重实践环节,兼顾理论知识。学员学完该课程后,将在理论与职业技能上得到系统的训练,达到国家职业技能的鉴定要求。 四、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 培训和考试以实际操作为主,考试方法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相应的程序完成具体的作业任务,重在考核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采用模块化的培训考试设计,根据不同领域中的计算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交换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主要讨论交换基础知识,电路交换技术、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和ATM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以及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概念,理解交换技术的分类,掌握交换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掌握信令的概念和功能、信令方式和NO.7信令系统;了解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帧中继技术;理解ATM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掌握TCP/IP原理和IP交换技术。掌握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及组网技术,熟悉当今电话通信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课程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交换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又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院达到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 《现代交换技术》作为一门公共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现代交换理论已成为我院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的公共专业课。课程内容着重讲解交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新交换技术,并努力增加最新交换技术如IP交换、软交换技术的比重。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对交换网络进行简单的数据配置;具备一定的设备和网管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交换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利用了吴静老师在2009/2010学年第1学期的教改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录像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以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加工、处理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特性;从一台计算机的整体结构出发,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内部各部件之间的互连、指令系统和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详细介绍组成计算机的各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和设计方法;为了便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使用方面的能力,给出一种或两种有代表性的机型的结构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逻辑功能、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等的有关基础知识和技术,建立完整、清晰的计算机整机概念。并使学生具备对计算机系统整机和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围绕机器指令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微操作级和汇编语言级,从计算机硬件到计算机软件以及软硬件的有机结合,从计算机内部工作机制与编程求解问题相结合,从CPU部件与整机系统两个层次,从逻辑组成、内部工作机制、程序设计等三个方面,通过课堂授课和实验,达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并培养本学科的学生在设计、分析和解决大型数字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物理》、《计算机导论》、《电路与电子学》、《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是《组成原理》的先修课程。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是它的后续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组成部件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相应的有关新技术和方法。 3.理解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算器的计算方法,了解非数值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方法以及校验码的表示方法。 4.理解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以及有关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各个部件的组成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是中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速度训练、办公软件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在小学和初中学生们都接触过,因此学生并不觉得新鲜,有些同学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寻求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标签: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一、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在初中教学中,每节课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原因是初中阶段重理论轻实践。但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因此可以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每节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案例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些案例一定要有一定的实用性,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讲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本节的案例能完成什么样的工作,这样学生会提出这个任务是通化什么命令或什么方法来完成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分析和讲解。在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做相应的解答。通过案例,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和问题,很自然的会去想探究一番,展开对问题的学习,而不再是把学习当成任务或者只是仅仅的去听一堂课的内容。现在中职的学生都是各学校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要从课程的设置上要下功夫,还要从教师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老师,愿意和老师亲近,自然而然的孩子们就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成一种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去完成。并且会在他们完成后的第一时间请老师批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指导。 二、巧妙的运用语言,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一些专业的术语,对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硬件和软件,硬件很好理解,而软件我们就可以把计算机比喻成人,硬件像人的躯体,而软件就像人的血液。再比如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我们就可以把它比喻成人的大脑,能够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项工作。比如对于光盘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清楚光盘本身是硬件,而光盘里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是软件。再如在讲解文件压或路径时可以画图的形式来打比方,画一个树形,有根、枝和叶。分别比作根目录(c∶d∶e等)文件夹和文件。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就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 长岭县东鹏职业培训学校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 一、制定依据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本大纲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岗位职业标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而制定。 二、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学习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具有计算机的初步知识;掌握微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操作系统概念并掌握Windows的有关知识及使用;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及处理方法;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初步知识。 (一)整体教学设计 (1)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紧密结合,突出上机操作环节; (2)每一教学单元列出学习目标和重点,配合的操作实例综合本教学单元知识点,设计的操作实例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学生完成实例后,不仅理解和掌握本单元学习重点,也全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每个任务分为“任务要求”、“任务目标”、“基础知识”和“任务实现”4部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达到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效果。

(二)单元教学设计 (1)计算机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了解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了解Windows XP基础知识;使用汉字输入法;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设置Windows XP (3)文字处理软件Word 了解Word 2007基础知识;设置文字和段落格式;设置页面和打印文档;使用表格;使用图形和图片;使用文本框和艺术字 (4)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工作簿的创建、保存,工作表的插入;作表的编辑及格式化;工作表数据处理;公式和函数;数据的图表化 (5)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创建;;幻灯片的制作、美化;幻灯片的动画效果设置,创建超链接;演示文稿的放映设置;演示文稿的打印、打包及发布(6)计算机网络基础 了解Internet基础知识;浏览与搜索Internet信息;利用电子邮件 传递信息;使用压缩/解压缩软件与杀毒软件。 附件: 计算机培训课时安排

修订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号: 120007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授课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先修课程:无 学时:72学分:4 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任务,能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及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建议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张小梅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大学计算机》蒋加伏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应用基础》黄逸凡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sows7+office2010)》周利明主编南明大学出版社 4、《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级教程:MS Office高级应用(2013年版)》教育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考勤成绩占10% 期末考试占70% 执笔人:李小红,范建坤 编写时间:2014年12月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比较系统、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生活奠定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网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以及网络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排版等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 (1)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和幻灯片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机关、企业、事业、公司单位,任何有关IT行业的单位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工作就变的十分重要,因此,该专业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由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要熟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就成业推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动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而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课程建设是重点,它的建设要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构建素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迫切的,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教育目标受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对文化优化、对人才就业的现代化影响,而教育既承担人的培养任务,又有文化发展的前瞩性目标。所以,教育目标既是现代化的课题,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改革。对我国现代化而言,还是一个由中国国情出发,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现代化的需求,对教育内部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对教育外部赶超世界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的定位,都有许多亟待研究的现代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社会需求较大的特点,对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 (1)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胜任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电脑操作人员; (2)能进行简单网页制作、网页动画设计、产品演示课件制作的企业Internet维护与应用人员; (3)能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形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印刷图片、产品广告、网页图片及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人员。 (4)能熟练运用电路基础及单片机课程的知识。 (5)能进行一定能力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同样适用于教育技术学、应用物理学、电子类和水利水电类及相关专业学生,也可作为信息类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62学时)和实验教学(10学时)两部分。本课程从计算机基本原理讲起,密切注意与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相结合。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目标之一,计算机软件运行在计算机上,微电子的水平体现在微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上,这就说明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了解计算机硬件。在本课程中把计算机结构定义为系统程序员所能见得到的计算机硬件特性,计算机组成则是指计算机硬件的具体实现。 目前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已深入到微电子领域,作为计算机、电子和物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会有一部分人从事硬件设计工作。有一些基础知识后,可在工作中进一步自学。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掌握CPU、内存储器子系统、I/O接口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计算机常用运算方法及典型电路,了解存储系统基本原理和基本I/O方式。最终具备简单CPU及其计算机系统设计、分析能力,并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发展现状。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讨论了组成计算机的基本硬件部件,包括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和连接它们之间的系统总线的构成、组织方式和工作原理,以及部件和单元的设计思想。 难点:如何以控制流和数据流为主线, 将计算机的各大部件联系起来,建立整机概念。如CPU和存储器,CPU和I/O、存储器与I/O之间的逻辑关系,控制器如何控制每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等。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_240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教学研究,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尤其是新一代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都是必然要求。并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遭受冲击,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要积极的进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尤其是新一代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都是必然要求。并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遭受冲击,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要积极的进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要不断创新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更高的教学发展目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形势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办公基本工具、必备工具。无论是各种职位的员工、各种级别的员工,都应该掌握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包括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事务,还包括对多种办公软件的熟练掌握。在这样的现状和趋势下,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才能对工作岗位应对自如。尤其是民办高校和职业学校,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社会需求的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很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具备参差不齐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大一新生全国各地,而各地的发展水平、教育模式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尽管当前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但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计算机硬件条件,亦或当地的教学要求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2)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日益下降,使用频率日渐下降。当今社会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无论是手机、ipad,功能的逐渐完善和强大,都能满足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甚至学习、运动、烹饪的各种需求。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电脑的兴趣越来越小,其不方便携带等劣势更是让学生的使用频率日渐下

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一、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Windows 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Windows环境下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因特网(Internet)。具有计算机安全使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知识。 2、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Word的功能和使用;Excel 的功能和使用;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上机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分配 序号内容理论课时实践课时 计算机基础知识10 30 1

的操Window15252 五笔字型输入20320 文字处20 4 30 - 2 - 演示文稿制作20 10 5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5 6 25 7 90

150 计小 240 计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30课时+10课时实践)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及其发展;二进制及其特点;计算机对数据的编码;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安全操作,病毒及其防范。 2、教学要点:二进制的应用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基本内容 1)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展望 2)二进制与计算机 3)ASCII码、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 4)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内、外存储器;I/O设备;基本软件。 5)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第二章 Windows的操作(30课时+10课时实践) 、教学目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逐步熟练掌Window的使用方法 、教学要点Window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应用程序的数据交换 - 3 - 3、基本内容 1)操作系统的功能 2)Windows的启动与退出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10072 课程名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学时与学分:32(8) / 2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及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C 语言)、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应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教材及参考书:《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徐士良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系自动化等专业有关计算机科学的选修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概念、熟练上机操作及调试的基础上,加深对软件开发与应用中数据结构的应用的理解,熟练掌握抽象数据类型以及面向对象的方法组织、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工具。使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掌握数据库应用的一般知识,包括关系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方法和使用方法,能够完成有关数据库的简单应用,使学生掌握支持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和环境等知识,并通过实验(实践)达到灵活动用。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结构化软件设计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对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其含义,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 2、掌握重要数据结构的概念、使用方法及实现技术; 3、能运用所学数据结构及其有关算法编制有关小型程序。 4、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管理对数据库技术的需求、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5、能运用关系数据库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分析数据库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掌握E-R图、规范花理论、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及其在构建系统数学模型和应用功能中的作用。熟悉和实践数据库管理系统共有的数据存取语言和标准接口SQL。 6、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方法,主要包括软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7、掌握软件工程中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 8、结合模拟案例,要求学生从实际中掌握瀑布型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面向对象分析的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组织各种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传递和转换。内容包括: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线性表、栈和队列、树与二叉树、图、查找、排序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任务,多道程序,进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查询优化、关系理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功能设计等几部分。 共分六章进行教学,各章内容如下: 第1章内容:算法 重点: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要素,算法描述语言,算法设计基本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过程来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全区各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也是自治区中职、技工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大纲对应的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该课程虽然多年来在多所学校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但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着眼于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我们有必要把该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秉承“系统工程建设”的理念,不断地去完善它。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总目标 本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体系、规范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和创建适用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

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三、课程建设依据 我校承担着我区商贸流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不断重视,近年来学校生源结构变化较大,加上信息化技术更新频繁,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任务不断加大,特别是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07年下发的《关于在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的通知》(新教职成〔2007〕1号)文件和中职、技工学校在能否很好地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的实施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程建设思路及步骤实施阶段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长期积累和沉淀。结合本课程特点,建设思路和步骤分如下阶段实施: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总 体设计与步骤实施阶段-分析教学任务实施的可行性-明确课程建设 目标-确定课程建设内容-建设保障-实施-总结-持续改进。 (一)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载着培养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潜在行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学生实习、就业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请毕业生返校座谈等与企业沟通方式,了解社会对技工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根据教学目标,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同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