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word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word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word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word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本文将初一至二学习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动点问题进行归类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例1:(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25题)如图1,在Rt△ABC中,∠A=90°,AB=6,AC =8,点D为边BC的中点,DE⊥BC交边AC于点E,点P为射线AB上的一动点,点Q为边AC 上的一动点,且∠PDQ=90°.

(1)求ED、EC的长;

(2)若BP=2,求CQ的长;

(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PDF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

图1 备用图

思路点拨

1.第(2)题BP=2分两种情况.

2.解第(2)题时,画准确的示意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观察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

3.第(3)题探求等腰三角形PDF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转化为探求等腰三角形CDQ.解答:(1)在Rt△ABC中,AB=6,AC=8,所以BC=10.

在Rt△CDE中,CD=5,所以

315

tan5

44

ED CD C

=?∠=?=,

25

4

EC=.

(2)如图2,过点D作DM⊥AB,DN⊥AC,垂足分别为M、N,那么DM、DN是△ABC的两条中位线,DM=4,DN=3.

由∠PDQ=90°,∠MDN=90°,可得∠PDM=∠QDN.

因此△PDM∽△QDN.

所以

4

3

PM DM

QN DN

==.所以

3

4

QN PM

=,

4

3

PM QN

=.

图2 图3 图4 ①如图3,当BP=2,P在BM上时,PM=1.

此时

33

44

QN PM

==.所以

319

4

44

CQ CN QN

=+=+=.

②如图4,当BP=2,P在MB的延长线上时,PM=5.

此时31544QN PM =

=.所以1531444

CQ CN QN =+=+=. (3)如图5,如图2,在Rt △PDQ 中,3

tan 4

QD DN QPD PD DM ∠===.

在Rt △ABC 中,3

tan 4

BA C CA ∠==.所以∠QPD =∠C .

由∠PDQ =90°,∠CDE =90°,可得∠PDF =∠CDQ . 因此△PDF ∽△CDQ .

当△PDF 是等腰三角形时,△CDQ 也是等腰三角形.

①如图5,当CQ =CD =5时,QN =CQ -CN =5-4=1(如图3所示). 此时4433PM QN =

=.所以45

333

BP BM PM =-=-=. ②如图6,当QC =QD 时,由cos CH

C CQ =

,可得5425258

CQ =÷=. 所以QN =CN -CQ =257

488

-=(如图2所示)

. 此时4736PM QN =

=.所以725

366

BP BM PM =+=+=

. ③不存在DP =DF 的情况.这是因为∠DFP ≥∠DQP >∠DPQ (如图5,图6所示).

图5 图6

考点伸展:如图6,当△CDQ 是等腰三角形时,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BDP 也是等腰三角形,PB =PD .在△BDP 中可以直接求解256

BP =

. 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2:(2008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如图1,直线43

4

+-=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

(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 ①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② 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

图1

思路点拨:

1.第(1)题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暗示了两个动点M 、N 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 2.不论M 在AO 上还是在OB 上,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边上的高都是相同的,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要分类讨论.

3.将S =4代入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解关于t 的方程.

4.分类讨论△MON 为直角三角形,不存在∠ONM =90°的可能. 解答:

(1)直线43

4

+-

=x y 与x 轴的交点为B (3,0)、与y 轴的交点C (0,4). Rt △BOC 中,OB =3,OC =4,所以BC =5.点A 的坐标是(-2,0),所以BA =5. 因此BC =BA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

(2)①如图2,图3,过点N 作NH ⊥AB ,垂足为H .

在Rt △BNH 中,BN =t ,4sin 5B =

,所以45

NH t =. 如图2,当M 在AO 上时,OM =2-t ,此时

211424

(2)22555

S OM NH t t t t =??=-?=-+.定义域为0<t ≤2.

如图3,当M 在OB 上时,OM =t -2,此时

211424

(2)22555

S OM NH t t t t =??=-?=-.定义域为2<t ≤5.

图2 图3

②把S =4代入22455S t t =

-,得224

455

t t -=. 解得1211t =,2211t =.

因此,当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存在S =4的情形,此时211t = ③如图4,当∠OMN =90°时,在Rt △BNM 中,BN =t ,BM 5t =-,3

cos 5

B =

所以53

5

t

t

-

=.解得

25

8

t=.

如图5,当∠OMN=90°时,N与C重合,5

t=.不存在∠ONM=90°的可能.

所以,当

25

8

t=或者5

t=时,△MON为直角三角形.

图4 图5

考点伸展:在本题情景下,如果△MON的边与AC平行,求t的值.如图6,当ON//AC时,t=3;如图7,当MN//AC时,t=2.5.

图6 图7

三、平行四边形问题: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例3:(2010年山西省中考第26题)在直角梯形OABC中,CB//OA,∠COA=90°,CB=3,OA=6,BA=35.分别以OA、OC边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1)求点B的坐标;

(2)已知D、E分别为线段OC、OB上的点,OD=5,OE=2EB,直线DE交x轴于点F.求直线DE的解析式;

(3)点M是(2)中直线DE上的一个动点,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N,使以O、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思路点拨:1.第(1)题和第(2)题蕴含了OB与DF垂直的结论,为第(3)题讨论菱形提供了计算基础.

2.讨论菱形要进行两次(两级)分类,先按照DO为边和对角线分类,再进行二级分类,

DO与DM、DO与DN为邻边.

解答:(1)如图2,作BH⊥x轴,垂足为H,那么四边形BCOH为矩形,OH=CB=3.在Rt△ABH中,AH=3,BA=35,所以BH=6.因此点B的坐标为(3,6).

(2) 因为OE=2EB,所以

2

2

3

E B

x x

==,

2

4

3

E B

y y

==,E(2,4).

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kx+b,代入D(0,5),E(2,4),得

5,

2 4.

b

k b

=

?

?

+=

?

解得

1

2

k=-,5

b=.所

以直线DE的解析式为

1

5

2

y x

=-+.

(3) 由

1

5

2

y x

=-+,知直线DE与x轴交于点F(10,0),OF=10,DF=55.

①如图3,当DO为菱形的对角线时,MN与DO互相垂直平分,点M是DF的中点.此时点M

的坐标为(5,5

2

),点N的坐标为(-5,

5

2

).

②如图4,当DO、DN为菱形的邻边时,点N与点O关于点E对称,此时点N的坐标为(4,8).

③如图5,当DO、DM为菱形的邻边时,NO=5,延长MN交x轴于P.

由△NPO∽△DOF,得NP PO NO

DO OF DF

==,即

51055

NP PO

==.解得5

NP=,

25

PO=.此时点N的坐标为(25,5)

-.

图3 图4

考点伸展

如果第(3)题没有限定点N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那么菱形还有如图6的情形.

图5 图6

四、相似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

例4:(2013年苏州中考28题)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m,点E、F、G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E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G的运动速度为1.5cm/s,当点F到达点C(即点F与点C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关于直线EF的对称图形是△EB′F.设点E、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s).

(1)当t=s时,四边形EBFB′为正方形;

(2)若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

(3)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BE=BF,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2)△EBF与△FCG 相似,分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逐一分析计算;(3)本问为存在型问题.假设存在,则可以分别求出在不同条件下的t值,它们互相矛盾,所以不存在.

解答:(1)若四边形EBFB′为正方形,则BE=BF,即:10﹣t=3t,解得t=2.5;

(2)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①若△EBF∽△FCG,则有,即,解得:t=2.8;

②若△EBF∽△GCF,则有,即,解得:t=﹣14﹣2(不合题意,舍去)或t=﹣14+2.∴当t=2.8s或t=(﹣14+2)s时,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3)假设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如图,过点O作OM⊥BC于点M,则在Rt△OFM中,OF=BF=3t,FM=BC﹣BF=6﹣3t,OM=5,由勾股定理得:OM2+FM2=OF2,即:52+(6﹣3t)2=(3t)2解得:t=;

过点O作ON⊥AB于点N,则在Rt△OEN中,OE=BE=10﹣t,EN=BE﹣BN=10﹣t﹣5=5﹣t,ON=6,

由勾股定理得:ON 2+EN 2=OE 2,即:62+(5﹣t )2=(10﹣t )2解得:t =3.9.∵≠3.9,∴不存在实

数t ,使得点B ′与点O 重合.

考点伸展:本题为运动型综合题,考查了矩形性质、轴对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勾股定理、解方程等知识点.题目并不复杂,但需要仔细分析题意,认真作答.第(2)问中,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第(3)问是存在型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然后通过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不存在. 拓展练习:

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 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开始沿CB 向点B 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 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1题图) 备用图

2、如图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 在边DC 上,且DM=1,N 为对角线AC 上任意一点,则DN+MN 的最小值为 。

(2题图) (3题图)

3、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

(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

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90

AEF

∠=o,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6、如图, 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

求(1)△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

(3)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

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

∥,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 BC

∥交CD于点F.46

AB BC

==

,,60

B=?

∠.求:(1)求点E到BC的距离;

C

B

E

D

图1

N

M

A B

C

D

E

M

N

图2

A

C

B

E

D

N

M

图3

(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EF ⊥交BC 于点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

ADC 于点N ,连结PN ,设EP x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N △的形状是否发

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

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

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A D E B

F C

图4(备用)

A

D E

B

F C

图5(备用)

A D E B

F C

图1 图2

A D E B

F C P

N

M

图3

A D E

B

F C P

N M (第25题)

(8题图)(9题图)9、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

(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

(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

10、如图,在△AOB中,∠AOB=90°,OA=OB=6,C为OB上一点,射线CD⊥OB交AB于点D,OC=2.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D方向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到点B时停止运动,点Q也随之停止.过点P作PE⊥OA于点E,PF⊥OB于点F,得到矩形PEOF.以点Q为直角顶点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QMN,斜边MN∥OB,且MN=QC.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

(1)求t=1时FC的长度.

(2)求MN=PF时t的值.

(3)当△QMN和矩形PEOF有重叠部分时,求重叠(阴影)部分图形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4)直接写出△QMN的边与矩形PEOF的边有三个公共点时t的值.

参考答案:

1、解::(1)要使四边形PQCD 为平行四边形,则PD=CQ ,∵AD=18cm ,即18-t=2t ,解得:t=6; (2)设经过ts ,四边形PQCD 是等腰梯形.过Q 点作QE ⊥AD ,过D 点作DF ⊥BC ,∵四边形PQCD 是等腰梯形,∴PQ=DC .又∵AD ∥BC ,∠B=90°,∴AB=EQ=DF .∴△EQP ≌△FDC .

∴FC=EP=BC-AD=21-18=3.又∵AE=BQ=21-2t ,EP=t-AE ,∴EP=AP-AE=t-(21-2t )=3.得:t=8. ∴经过8s ,四边形PQCD 是等腰梯形. 2、5;3、解:(1)①30,1;②60,1.5; (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

∵∠α=∠ACB=900,∴BC //ED .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 ∴∠A =300.

∴AB =4,AC

∴AO =12AC

.在Rt △AOD 中,∠A =300,∴AD =2.

∴BD =2. ∴BD =BC .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 是菱形 4、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

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

(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 5、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BM BE ∴=.45BME ∴∠=°,

135AME ∴∠=°.CF

Q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90AEB BAE ∠+∠=Q °,90AEB CEF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

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 BN BE ∴=. 45N PCE ∴∠=∠=°.Q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

△≌△(ASA ).AE EF ∴=.

6、解:解:(1)作AE ⊥BM 于E 。则AE=3,∵AB=5,∴BE=√(AB2-AE2)=4 MP=t, BP=9-t ①若AP=AB,∴9-t=2×4∴t=1

②若PA=PB ,∴BP/(1/2AB)=AB/BP ∴(9-t)2=1/2*5*5∴t=9-√5/2(9+√5/2舍去) ③若BA=BP ,∴|9-t|=5∴t=4 、14 ∴综上,t=1、4、9-√5/2、14 (2)①若∠APB=90°∴9-t=4∴t=5

②若∠PAB=90°∴BP/BA=BA/BE ∴(9-t)/5=5/4∴t=11/4 ∴综上,t=5、11/4。

7、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 ∵E 为AB 的中点, ∴

1

22BE AB =

=.

在Rt EBG △中,60B =?∠, ∴30BEG =?∠. ∴221

12132BG BE EG =

==-=,.

即点E 到BC 3.

(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 EF EG EF ⊥⊥,, ∴PM EG ∥. ∵EF BC ∥, ∴EP GM =,3PM EG ==.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 ∴6030NMC B PMH ==?=?∠∠,∠. ∴13

22

PH PM =

= ∴3cos302MH PM =?=g . 则35

422

NH MN MH =-=-=.

在Rt PNH △中,2

2

2253722PN NH PH ??

??=

+=+= ? ? ?????

. ∴PMN △的周长=374PM PN MN ++=.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

类似①,3

2MR =

∴23MN MR ==.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

图1

A D E

B

F C

G

图2

A D E B

F

C

P

N

M

G H

当MP MN =时,如图4,这时3MC MN MP ===. 此时,

61353x EP GM ===-=.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 则120PMN =?∠,

又60MNC =?∠, ∴180PNM MNC +=?∠∠.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g .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3-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 8、解: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

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

P Q

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

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

4

33BP t =

=秒, ∴

515

443Q CQ v t

=

==厘米/秒。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153210

4x x =+?,解得80

3x =秒. ∴点P 共运动了80

3803?=厘米. ∵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 ∴经过80

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

9、解:(1)证明:如图,连接AC ,∵四边形ABCD 为菱形,∠BAD =120°,∠BAE +∠EAC =60°,∠F AC +∠EAC =60°,∴∠BAE =∠F AC 。∵∠BAD =120°,∴∠ABF =60°。∴△ABC 和△ACD 为等边

A

Q

D

B

三角形。∴∠ACF =60°,AC =AB 。∴∠ABE =∠AFC 。∴在△ABE 和△ACF 中,∵∠BAE =∠F AC ,AB =AC ,∠ABE =∠AFC ,∴△ABE ≌△ACF (ASA )。∴BE =CF 。

(2)四边形AECF 的面积不变,△CEF 的面积发生变化。理由如下:由(1)得△ABE ≌△ACF ,则S △ABE =S △ACF 。∴S 四边形AECF =S △AEC +S △ACF =S △AEC +S △ABE =S △ABC ,是定值。作AH ⊥BC 于H 点,则BH =2,22AECF ABC 1

1S S BC AH BC AB BH 4322

?==??=?-=四形边。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正三角形AEF 的边AE 与BC 垂直时,边AE 最短.故△AEF 的面积会随着AE 的变化而变化,且当AE 最短时,正三角形AEF 的面积会最小,

又S △CEF =S 四边形AECF ﹣S △AEF ,则此时△CEF 的面积就会最大.∴S △CEF =S 四边形AECF ﹣

S △AEF ()()

22

1

432323332

=-??

-=。∴△CEF 的面积的最大值是3。

【考点】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垂直线段的性质。

【分析】(1)先求证AB =AC ,进而求证△ABC 、△ACD 为等边三角形,得∠ACF =60°,AC =AB ,从而求证△ABE ≌△ACF ,即可求得BE =CF 。

(2)由△ABE ≌△ACF

可得

S △ABE =S △ACF ,故根据

S

AEC F =S △AEC +S △ACF =S △AEC +S △AB E =S △ABC 即可得四边形AECF 的面积是定值。当正三角形AEF 的边AE

与BC 垂直时,边AE 最短.△AEF 的面积会随着AE 的变化而变化,且当AE 最短时,正三角形AEF 的面积会最小,根据S △CEF =S 四边形AECF -S △AEF ,则△CEF 的面积就会最大。

10、 考点: 相似形综合题. 分析: (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OF=EP=t ,再将t=1代入求出FC 的长度;

(2)根据MN=PF ,可得关于t 的方程6﹣t=2t ,解方程即可求解;

(3)分三种情况:求出当1≤t ≤2时;当2<t ≤时;当<t ≤3时;求出重叠(阴影)部分图形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4)分M 在OE 上;N 在PF 上两种情况讨论求得△QMN 的边与矩形PEOF 的边有三个公共点时t 的值. 解答: 解:(1)根据题意,△AOB 、△AEP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F=EP=t ,

∴当t=1时,FC=1;

(2)∵AP=t,AE=t,PF=OE=6﹣t

MN=QC=2t

∴6﹣t=2t

解得t=2.

故当t=2时,MN=PF;

(3)当1≤t≤2时,S=2t2﹣4t+2;

当2<t≤时,S=﹣t2+30t﹣32;

当<t≤3时,S=﹣2t2+6t;

(4)△QMN的边与矩形PEOF的边有三个公共点时t=2或.

点评:考查了相似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图形的面积计算,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的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初二数学坐标系动点问题汇总

初二数学坐标系动点问 题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坐标系动点问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梯形,OA ∥BC ,点A 的坐标为(6, 0),点B 的坐标为(4,3),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 在OA 上运动,从O 点出发到A 点;动点N 在AB 上运动,从A 点出发到度都是每秒1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求线段AB 的长;当t 为何值时,MN ∥OC (2)设△CMN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S 是否有最小值 若有是多少 (3)连接AC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MN 与AC 互相垂直 若存在,求出这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山东济宁)如图,A 、B 分别为x 轴和y 轴正半轴上的点。OA 、OB 的长分别是方 程x 2-14x +48=0的两根(OA >OB),直线BC 平分∠ABO 交x 轴于C 点,P 为BC 上一动点,P 点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B 点开始沿BC 方向移动。 (1)设△APB 和△OPB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求S 1∶S 2 的值; (2)求直线BC 的解析式; (3)设PA -PO =m ,P 点的移动时间为t 。 ①当0<t ≤54时,试求出m 的取值范围; ②当t >54时,你认为m 的取值范围如何(只要求写出结论 )

3、(金华)如图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0 A,点B在x正半轴上,且 30 ABO ∠.动点P在线段AB上从点A向点B 时间为t秒.在x轴上取两点M N ,作等边PMN △.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求等边PMN △的边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并求出当等边PMN △的顶点M运动到与原点O重合时t的值; (3)如果取OB的中点D,以OD为边在Rt AOB △内部作如图2所示的矩形ODCE,点C在线段AB上.设等边PMN △和矩形ODCE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求出当 02 t ≤≤秒时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 4 A(18,0),B (18,6), Q沿OC,CB向终点B运动,当这两点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1)求直线OC的解析式. (2)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秒.如果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试写出点Q的坐标,并写出此时t的取值范围. (3)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秒.当P,Q两点运动的路程之和恰好等于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这时,直线PQ能否把梯形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有可能,请求出t 的值;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5、如图2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直角梯形,OA∥BC, BC=14cm,A点坐标为(16,0),C点坐标为(0,2).点P、Q分别从C、A同时出(图(图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证明题 含答案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BE=EF,连接DF,G为DF的中点,连接EG,CG,EC. (1)如图1,若点E在CB边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EG与G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2)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请问(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若BE=1,AB=,当E,F,D 三点共线时,求DF的长及tan∠ABF的值. 解:(1)EG⊥CG,=, 理由是:过G作GH⊥EC于H, ∵∠FEB=∠DCB=90°, ∴EF∥GH∥DC, ∵G为DF中点, ∴H为EC中点, ∴EG=GC,GH=(EF+DC)=(EB+BC), 即GH=EH=HC, ∴∠EGC=90°, 即△E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2) 解:结论还成立, 理由是:如图2,延长EG到H,使EG=GH,连接CH、EC,过E作BC的垂线EM,延长CD,∵在△EFG和△HDG中 ∴△EFG≌△HDG(SAS), ∴DH=EF=BE,∠FEG=∠DHG, ∴EF∥DH, ∴∠1=∠2=90°-∠3=∠4, ∴∠EBC=180°-∠4=180°-∠1=∠HDC, 在△EBC和△HDC中 ∴△EBC≌△HDC. ∴CE=CH,∠BCE=∠DCH, ∴∠ECH=∠DCH+∠ECD=∠BCE+∠ECD=∠BCD=90°, ∴△EC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G为EH的中点, ∴EG⊥GC,=, 即(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3) 解:连接BD,

初二数学总复习经典例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总复习 第十六章 分式(分式方程部分) 一、本单元 知识结构图: 二、例题与习题: 1.解方程: (1) 233x x =- (2)1222x x x +=-- (3)263111x x -=-- (4)01 2 142=---x x 2.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雪灾,某地电线被雪压断,供电局的维修队要到30千米远的郊区进行抢修。维修工骑摩托车先走,15分钟后,抢修车装载所需材料出发,结果两车同时到达抢修点。已知抢修车的速度是摩托车速度的1.5倍,求两种车的速度。 4.某人往返于A 、B 两地,去时先步行2千米,再乘汽车行10千米,回来时骑自行车,来回所用时间恰好相等.已知汽车每小时比这人步行多走16千米,步行又比骑车每小时少走8千米. 若来回完全乘汽车能节约多少时间?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例题与习题: 1.下面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 ) A . 13+=x y B .x x y 22 += C . 2x y = D .x y 2= 5.某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定值,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 (Pa )与受力面积S (m 2)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这一函数表达式为p = . 6.点(231) P m -,在反比例函数1 y x =的图象上,则m = . 7.点(3,-4)在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上,则下列各点中,在此图象上的是( ) A.(3,4) B. (-2,-6) C.(-2,6) D.(-3,-4) 12.对于反比例函数x k y 2 =(0≠k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的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 B. 点(k ,k )在它的图象上 C. 它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 D. 每个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14.已知反比例函数y = x 2 k -的图象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则k 的取值围是( ). ( 第 15 题 ) 2

初二数学练习题.经典题型

八 年 级 数 学 试 题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 A. 32=+ y x B. 2 23y x =+ C. 022=-y x D.31-=+y x 2.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是……………………… ( ) A.整数 B.有理数 C.无理数 D.实数 3. 下列各组数中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 ) A. 6,8,10 B. 9,12,15 C. 1,2,3 D. 7,24,25 4.如图,所示是直线y kx b =+的图象,那么有( ) A .k >0,b >0 B .k >0,b <0 C .k <0,b <0 D .k <0,b >0 5.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36°,则它的边数是( ). A .15 B .13 C .10 D .7 y 6.抽查初三年级8名学生一周做数学作业用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小时)5,4,6,7,6,6,7,8.这组数据中,中位数为 ( ) A.6 B.6.5 C.7 D.7.5 7.如图所示,△ABC 沿射线AC 的方向平移5厘米后成为△A 'B 'C ' ,则BB ' 的长度是( ) A.10cm B.2.5cm C.5cm D.不能确定 8. 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和8,则它的周长为 ( ) A.5 B.10 C.20 D.40 9.一次函数y kx k =+,不论k 取何非零实数,函数图象一定会过点 ( ) A .(1,1-) B .(-1,0) C .(1,0) D .(1-,1) 10.如图,AOB △中, 30B =o ∠.将AO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52o 得到A OB ''△,边A B ''与边OB 交于点C (A '不在OB 上),则A CO '∠的度数为( ) A .22o B .52o C .60o D .82o 11.甲、乙两名学生运动的一次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图中s 和t 分 别表示与出发地的距离和时间,根据图象可知,快者的速度比慢 者的速度每秒快( ) A .2.5米 B .1.5米 C .2米 D .1米 12.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F ∥AC ,四边形AEFC 是菱形, 则∠ACF 与∠F 的度 数比是 ( )A .3 B.4 C.5 D.不是整数 A A ' B C O B ' 64 t/秒 12 s/米 O 8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 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 2、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 (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

4、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 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 (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5、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压轴题(非常好的题目)

压轴题精选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 (0,6)、点B (8,0),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 ⑴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⑵当t 为何值时,△APQ 与△AOB 相似? 2、“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如图):将给定的锐角∠AOB 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边OB 在x 轴上、边OA 与函数x y 1 =的图象交于点P ,以P 为圆心、以2OP 为半径作弧交图象于点R .分 别过点P 和R 作x 轴和y 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M ,连接OM 得到∠MOB ,则∠MOB=3 1 ∠ AOB .要明白帕普斯的方法,请研究以下问题:(1)设)1,(a a P 、)1 ,(b b R ,求直线OM 对应的函数表 达式(用含b a ,的代数式表示). (2)分别过点P 和R 作y 轴和x 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Q .请说明Q 点在直线OM 上,并据 此证明∠MOB=3 1 ∠AOB . 3、(1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矩形OEFG 的顶点E 坐标为(4,0),顶点G 坐标为(0,2).将矩形OEFG 绕点O 逆时针旋转,使点F 落在轴的点N 处,得到矩形OMNP ,OM 与GF 交于点A . (1)判断△OGA 和△OMN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2)求过点A 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设(2)中的反比例函数图象交EF 于点B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4)请探索:求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经过矩形OEFG 的对称中心,并说明理由.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点()0,2B ,且与x 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A ,点P 、点Q 在线段AB 上,点M 、N 在线段AO 上,且OPM 与QMN 是相似比为3∶1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90OPM MQN ∠=∠=。试求: (1)AN ∶AM 的值; (2)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表达式。 x O P A B

初二数学经典难题(带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经典难题 一、解答题(共10小题,满分100分) 1.(10分)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2.(10分)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交MN于E、F. 求证:∠DEN=∠F. 》 3.(10分)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C、BC为一边,在△ABC外作正方形ACDE和CBFG,点P是EF的中点,求证:点P到AB的距离是AB的一半. 4.(10分)设P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部的一点,且∠PBA=∠PDA. 求证:∠PAB=∠PCB. 5.(10分)P为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并且PA=a,PB=2a,PC=3a,求正方形的边长.

; 6.(10分)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为V立方米,开始用一根小水管向容器内注水,水面高度达到容器高度一半后,改用一根口径为小水管2倍的大水管注水.向容器中注满水的全过程共用时间t分.求两根水管各自注水的速度. 7.(10分)(2009?郴州)如图1,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 (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当点Q在第一象限中的双曲线上运动时,作以OP、OQ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PCQ,求平行四边形 OPCQ周长的最小值. 8.(10分)(2008?海南)如图,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动点(P与A、C不重合),点E在线段BC上,且PE=PB. (1)求证:①PE=PD;②PE⊥PD; (2)设AP=x,△PBE的面积为y. 、 ①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②当x取何值时,y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八年级数学经典练习题附答案

八年级数学经典练习题附答案(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练习题 一、填空题: 2.(a-3)(3-2a)=_______(3-a)(3-2a); 12.若m2-3m+2=(m+a)(m+b),则a=______,b=______; 15.当m=______时,x2+2(m-3)x+25是完全平方式.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式的因式分解结果中,正确的是( ) A.a2b+7ab-b=b(a2+7a) B.3x2y-3xy-6y=3y(x-2)(x+1) C.8xyz-6x2y2=2xyz(4-3xy) D.-2a2+4ab-6ac=-2a(a+2b-3c) 2.多项式m(n-2)-m2(2-n)分解因式等于( ) A.(n-2)(m+m2) B.(n-2)(m-m2) C.m(n-2)(m+1) D.m(n-2)(m-1) 3.在下列等式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a(x-y)+b(m+n)=ax+bm-ay+bn B.a2-2ab+b2+1=(a-b)2+1 C.-4a2+9b2=(-2a+3b)(2a+3b) D.x2-7x-8=x(x-7)-8 4.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a2+b2 B.-a2+b2 C.-a2-b2 D.-(-a2)+b2

5.若9x2+mxy+16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是( ) A.-12 B.±24 C.12 D.±12 6.把多项式a n+4-a n+1分解得( ) A.a n(a4-a) B.a n-1(a3-1) C.a n+1(a-1)(a2-a+1) D.a n+1(a-1)(a2+a+1) 7.若a2+a=-1,则a4+2a3-3a2-4a+3的值为( ) A.8 B.7 C.10 D.12 8.已知x2+y2+2x-6y+10=0,那么x,y的值分别为( ) A.x=1,y=3 B.x=1,y=-3 C.x=-1,y=3 D.x=1,y=-3 9.把(m2+3m)4-8(m2+3m)2+16分解因式得( ) A.(m+1)4(m+2)2 B.(m-1)2(m-2)2(m2+3m-2) C.(m+4)2(m-1)2 D.(m+1)2(m+2)2(m2+3m-2)2 10.把x2-7x-60分解因式,得( ) A.(x-10)(x+6) B.(x+5)(x-12) C.(x+3)(x-20) D.(x-5)(x+12) 11.把3x2-2xy-8y2分解因式,得( ) A.(3x+4)(x-2) B.(3x-4)(x+2) C.(3x+4y)(x-2y) D.(3x-4y)(x+2y) 12.把a2+8ab-33b2分解因式,得( ) A.(a+11)(a-3) B.(a-11b)(a-3b) C.(a+11b)(a-3b) D.(a-11b)(a+3b) 13.把x4-3x2+2分解因式,得( ) A.(x2-2)(x2-1) B.(x2-2)(x+1)(x-1) C.(x2+2)(x2+1) D.(x2+2)(x+1)(x-1) 14.多项式x2-ax-bx+ab可分解因式为( ) A.-(x+a)(x+b) B.(x-a)(x+b) C.(x-a)(x-b) D.(x+a)(x+b) 15.一个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其x2项的系数是1,常数项是-12,且能分解因式,这样的二次三项式是( ) A.x2-11x-12或x2+11x-12 B.x2-x-12或x2+x-12 C.x2-4x-12或x2+4x-12 D.以上都可以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答案)

动态问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 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 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 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 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 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5 3、如图,在Rt ABC △中,9060 ACB B ∠=∠= °,°,2 BC=.点O是AC的中点,过 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 CE AB ∥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 (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 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 (2)当90 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解:(1)①30,1;②60,1.5; (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 ∵∠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 ∴AB=4,AC=2 3. ∴AO= 1 2 AC =3.在Rt△AOD中,∠A=300,∴AD=2. ∴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是菱形 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O E C D A α l O C A (备用图)C B A E D 图1 N M A B C D E M N 图2 A C B E D N M 图3

初二数学压轴大题集

题型一一次函数与行程问题 方法:遇到一次函数与行程问题的结合,要将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线段图结合起来,根据两个图像来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最终要在线段图中来找等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路程;○ 2追及问题:a.同追地不同时出发,前者走的路程= 追者走的路程;○ b.同时不同地出发,前者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距离=追者走的路程。 3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 - 水流(风)速度。 等量关系的找法与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方法类似;抓住两地距离不变,静水(风)速度不变的特点来找等量关系。 1、一次运输任务中,一辆汽车将一批货物从甲地运往乙地,到达乙地卸货后返回.设汽车从甲地出发x(h)时,汽车与甲地的距离为y(km),y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这辆汽车的往、返速度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2)求返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3)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出发4h时与甲地的距离. - 1 -

22、小颖和小亮上山游玩,小颖乘会缆车,小亮步行,两人相约在山顶的缆车终点会合.已知小亮行走到 缆车终 点的路程是缆车到山顶的线路长的2倍,小颖在小亮出发后50 min才乘上缆车,缆车的平均速度为180 m/min.设 小亮出发x min后行走的路程为y m.图中的折线表示小亮在整个行走过程中y与x的函数关系.⑴小亮行走的总路程是____________㎝,他途中休息了 ________min. ⑵①当50≤x≤80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小颖到达缆车终点为时,小亮离缆车终点的路程是多少? 3、某中学九年级甲、乙两班商定举行一次远足活动,A、B两地相距10千米,甲班从A地出发匀速步行到B地,乙班从B地出发匀速步行到A地.两班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设步行时间 为x小时,甲、乙两班离A地的距离分别为y1千米、y2千米,y1、y2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y1、y2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甲、乙两班学生出发后,几小时相遇?相遇时乙班离A地多少千米?(3)甲、乙两班首次相距4千米时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4、在一条直线上依次有A、B、C三个港口,甲、乙两船同时分别从A、B港口出发,沿直线匀速驶向C港,最终达到C港.设甲、乙两船行驶x(h)后,与港的距离分别为y1、y2(km),y1、y2与x的.B.....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初二下册数学最经典题

初二(下册)数学题精选 分式: 一:如果abc=1,求证11++a ab +11++b bc +1 1 ++c ac =1 解: 二:已知a 1+b 1= )(29b a +,则a b +b a 等于多少? 解: 三: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为V 立方米,开始用一根小水管向容器内注水,水面高度达到容器高度一半后,改用一根口径为小水管2倍的大水管注水。向容器中注满水的全过程共用时间t 分。求两根水管各自注水的速度。 解: 四:联系实际编拟一道关于分式方程228 8+=x x 的应用题。要求表述完整,条件充分并写出解答过程。 解略 五:已知M =222y x xy -、N =2 22 2y x y x -+,用“+”或“-”连结M 、N,有三种不同的 形式,M+N 、M-N 、N-M ,请你任取其中一种进行计算,并简求值,其中x :y=5:2。

解: 反比例函数: 一:一张边长为16cm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面积一定且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1所示.小矩形的长x(cm)与宽y(cm)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E”图案的面积是多少? (3)如果小矩形的长是6≤x≤12cm,求小矩形宽的范围.

二:是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部分,点(110)A ,,(101)B ,是它的两个端点. (1)求此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请你举出一个能用本题的函数关系描述的生活实例. 三:如图,⊙A 和⊙B 都与x 轴和y 轴相切,圆心A 和圆心B 都在反比例 函数1 y x 的图象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 四:如图11,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都经过点M (-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 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 垂直于 x 轴,QB 垂直于y 轴,垂足分别是A 、B . (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当点Q 在直线MO 上运动时,直线MO 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 ,使得△ OBQ 与△OAP 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初二数学经典几何题型

A P C D B F 初二数学经典几何题型 1.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 证明如下。 首先,PA=PD ,∠PAD=∠PDA=(180°-150°)÷2=15°,∠PAB=90°-15°=75°。 在正方形ABCD 之外以AD 为底边作正三角形ADQ , 连接PQ , 则 ∠PDQ=60°+15°=75°,同样∠PAQ=75°,又AQ=DQ,,PA=PD ,所以△PAQ ≌△PDQ , 那么∠PQA=∠PQD=60°÷2=30°,在△PQA 中, ∠APQ=180°-30°-75°=75°=∠PAQ=∠PAB ,于是PQ=AQ=AB , 显然△PAQ ≌△PAB ,得∠PBA=∠PQA=30°, PB=PQ=AB=BC ,∠PBC=90°-30°=60°,所以△PBC 是正三角形。 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 F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AC,并取AC 的中点G,连接GF,GM. 又点N 为CD 的中点,则GN=AD/2;GN ∥AD,∠GNM=∠DEM;(1) 同理:GM=BC/2;GM ∥BC,∠GMN=∠CFN;(2) 又AD=BC,则:GN=GM,∠GNM=∠GMN.故:∠DEM=∠CFN. 3、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 证明:分别过E 、C 、F 作直线AB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O 、N , 在梯形MEFN 中,WE 平行NF 因为P 为EF 中点,PQ 平行于两底 所以PQ 为梯形MEFN 中位线, 所以PQ =(ME +NF )/2 又因为,角0CB +角OBC =90°=角NBF +角CBO 所以角OCB=角NBF 而角C0B =角Rt =角BNF CB=BF 所以△OCB 全等于△NBF △MEA 全等于△OAC (同理) 所以EM =AO ,0B =NF 所以PQ=AB/2. 4、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求证:∠PAB =∠PCB . 过点P 作DA 的平行线,过点A 作DP 的平行线,两者相交于点E ;连接 BE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动点问题 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3x??6y?P、QO BA、点出发,两点,动点年齐齐哈尔市)直线同时从与坐标轴分别交于20091、 (4y Q OAA 1沿线段个单同时到达点,运动停止.点运动,速度为每秒B O ABP→运动.位长度,点→沿路线B、A两点的坐标;1)直接写出(P tt OPQ△Q SS之间的面积为的运动时间为与秒,(2)设点,求出x Q O A 的函数关系式;48?SQ、O、P MP的求出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3)当时,5坐标.,6)(0)B0解:1、A(8,2 S=t<3时,2、当0<t S=3/8(8-t)t<t<8时,当3 B所有时间分段分类;)问按点提示:第(2P到拐点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O、P、Q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为边。然后为对角线、OQ为边、OQ为对角线,③OP同分类-----①OP为边、OQ为边,②OP 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年衡阳市)2、(2009,是⊙O 的直径,弦BC=2cm如图,AB o.∠ABC=60 的直径;1)求⊙O(与⊙O相切;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BCD,当BD长为多少时,CD(2)若D是点出发沿的速度从BAB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以1cm/s的速度从(3)若动点E以2cm/sA点出发沿着t)?t?2)(t(s0为直角三角形.为何值时,△BEF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BCEF,连结,当C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分析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分析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 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 1.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2.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3.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1.点动问题。 2.线动问题。 3.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 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本大类习题的共性: 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 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三、双动点问题 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中考试题的热点, 1.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2.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双动点问题的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四: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五: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中考经常考察,有一类动点问题,题中未说到圆,却与圆有关,只要巧妙地构造圆,以圆为载体,利用圆的有关性质,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类问题方法巧妙,耐人寻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期末压轴大题精选

1、如图所示,ABCD的周长为36cm,由钝角顶点D向AB、BC引两条高DE、DF,且DE=3 5 4 cm,DF=3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上一点,AF平分∠DAE交CD于F,求证:AE=BE+DF 3、如图所示,在□ABCD中,AB=2AD,点M是AB的中点, 求证:DM2=AB2一MC2 4、如图中的菱形EFGH是菱 形ABCD绕点O顺时针旋 转900后得到的,请你作出 旋转前的图形 5、如图所示,以平行四边形ABCD两邻边BC、CD为边分别向外作等边△BEC和等边△DCF,求证:△ AEF是等边三角形

8、□ABCD 中,M 是BC 的中点,且AM=9,BD=12,AD=10, 求ABCD 的面积。 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2,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且CE=CF , 三角形AEF 的面积等于1 求证:EF 的长 4、矩形ABCD 中,AB=3,BC=2,点E 、F 、G 、H 分别在AB 、BC 、CD 、AD 上,且AE=CG ,AH=CF ,AE=2AH , 四边形EFGH 的面积等于2 5 求:EH 的长 6、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B=CD ,AC 、BD 相交于O ,∠BOC=60°,G 、E 、F 分别为AB 、OC 、OD 的中点 求证:△GEF 是等边三角形 A B C D M

A B C F 7、已知矩形ABCD ,CF ⊥BD 于F ,AE 平分∠DAB 与BD 交于 G ,与FC 的延长线交于E ,求证:CA=CE 8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CF 上的一点,四边形DBEF 是菱形. 9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C=1350,∠BCD=1200,AB=6,BC=5-3、CD=6 求证:AD 的长度 19、已知在△ABC 中,AD⊥BC,AB=13,BC=14,AC=15,求AD 。 20、已知,如图,AB=AC=20,BC=32,∠DAC=90o,求BD 。 A C B D

初二数学分式典型例题复习和考点总结

第十六章分式知识点和典型例习题 【知识网络】 【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非常广泛,运用转化思想能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本章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转化思想,如,分式除法、分式乘法;分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思想: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得到分式方程的解等. 2.建模思想 本章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分解因式、通分、约分、去分母等,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建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数学化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对培养通过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类比法 本章突出了类比的方法,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及分数的运算法则类比引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及分式的运算法则,从分数的一些运算技巧类比引出了分式的一些运算技巧,无一不体现了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分式方程解法及应用也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讲 分式的运算 【知识要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基本性质; 2.与分式运算有关的运算法则 3.分式的化简求值(通分与约分) 4.幂的运算法则 【主要公式】1.同分母加减法则:()0b c b c a a a a ±±=≠ 2.异分母加减法则:()0,0b d bc da bc da a c a c ac ac ac ±±=±=≠≠; 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b d bd a c ac ?= ,b c b d bd a d a c ac ÷=?= 4.同底数幂的加减运算法则:实际是合并同类项 5.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a m ● a n =a m+n ; a m ÷ a n =a m -n 6.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ab)m = a m b n , (a m ) n = a mn 7.负指数幂: a -p = 1p a a 0 =1 8.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式 (a+b)(a-b)= a 2 - b 2 ;(a ±b)2= a 2±2ab+b 2 (一)、分式定义及有关题型 题型一:考查分式的定义(一)分式的概念: 形如 A B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例1】下列代数式中:y x y x y x y x b a b a y x x -++-+--1 , ,,21,22π,是分式的有: . 题型二: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 有意义. 【例2】当x 有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44+-x x (2)232+x x (3)122-x (4)3||6--x x (5)x x 11- 题型三:考查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1、分母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值为零,否则分式无意义 2、当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时,分式值为零。 【例3】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0. (1)31+-x x (2)4 2||2--x x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训练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 近几年有关“线段最值”的中考试题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往往综合了几何变换、函数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尽管形式多样、背景复杂、变化不断,但都可以通过几何变换转化为常见的基本问题. 最值题目类型多:作图、计算;有求差最大,求和最小;求周长最小、求时间最短;求最值、已知最值求待定系数等;对称载体多:几乎涉及到初中全部的轴对称图形(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正方形、抛物线、圆、坐标轴). 我们知道“对称、平移、旋转” 是三种保形变换。通过这三种几何变换可以实现图形在保持形状、大小不变的前提下而使其位置发生变化,具有更紧凑的位置关系或组合成新的有利论证的基本图形.通过几何变换移动线段的位置是解决最值问题的有效手段,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运用几何变换把最值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却是不变的。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几何变换的应用也不是单一的,有些问题需要多种变换的组合才能解决,看看以下策略对解决问题能否奏效。 (1)去伪存真。刨去不变的线段,看清楚究竟是几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必须仔细研究题目的背景,搞清楚哪些是动点、哪些是定点、哪些是定长。 (2)科学选择。捕捉题目的信号,探索变换的基础,选择变换的手段.平移把不“连”的线段“接”起来,旋转把“碰头”的线段“展”开来重“接”,对称把在同侧的线段翻折过去重组,因此“不连——平移、碰头——旋转、同侧——对称”是一般的思路;对称变换的基础是轴对称图形,平移变换的基础是平行线,旋转变换的基础是等线段,所以选择哪种几何变换还要看题目中具备何种变换的基础信息。 (3)怎么变换?对称变换一般以动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构建定点(直线)的对称点(直线),如有多个动点就必须作多次变换;平移一般是移动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线段中的某一条,与另一条对“接”;旋转变换一般以定点为旋转中心旋转60°或90°。 (4)怎么求值?几何变换成了“两折线”或“三折线”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题

例一: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和平行四边形QMNP,∠M=∠B,M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称中心,MN交AB于E,且AB=mBC,探索线段ME与线段M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二:如图,Rt△ABC'是由Rt△ABC绕A顺时针旋转的到的,连接CC',交斜边于点E,CC′的延长线交BB′于点F,证明:△ACE∽△FBE 例三:如图,点M,N分别在三角形ABC的BC、CA边上,且BM=CN,AM,BN交于点Q。 求证:①∠BQM=60°②BM2=MQ·MA ③若BM=1,CM=2,求AQ·AM

例四:如图(1),点M,N分别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边AB、AD的中点,连接CN,DM。 ①判断CN,DM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设CN、DM的交点为H,连接BH,如图(2),求证:△BCH是等腰三角形; ③设△ADM沿DM翻折后得到△A'DM,延长MA'交DC的延长线于点E,如图(3),求A'E 例五:如图,矩形ABCD中,E是AD中点,将△ABE沿BE折叠后得到△GBE,且点G在矩形ABCD 内部,小明将BG延长交DC于点F,认为GF=DF,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若DC=2DF,求AD/AB的值 (3)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若DC=n·DF,求AD/AB的值

例六:如图①,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使点B 落在AD边上的点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连接EP。 (1)如图②,若M为AD边的中点 ①△AEM的周长=_cm ②求证:EP=AE=DP ③求△DMP三边的比值 ④(2)随着落点M在AD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不与A,D重合)。△PDM的周长是否发生 变化?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