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近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近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近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近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0一二年八月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假如忘记的是本民族屈辱的那段历史,就意味着更可悲的背叛!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

通过上编综述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了解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加深对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特征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素质拓展】

1.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2.试解李约瑟难题: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3.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对于储金救国之感言》)。康有为把振兴实业、讲求物质说成是“救国至急之方”。梁启超宣扬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亡:“苟实业更不振兴,则不出三年,全国破产,四万万人必饿死过半”(《饮冰室合集·文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谈谈你对实业救国论的看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确认识外国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通过比较理解今天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理解和掌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

2.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失败与民族觉醒

【素质拓展】

1.收集芜湖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历史资料,讨论开放通商口岸和今天改革开放的不同。

2.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文化渗透,结合现实讨论新形势下西方文化渗透问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

通过第二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探索和努力,加深学生对各种探索活动失败原因及其教训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改良和革命的关系,以及中国革命最终选择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力量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洋务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维新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素质拓展】

1.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国家出路失败的共同原因。

2.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而彻底的胜利,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重点】

1.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素质拓展】

阅读下面材料,请你谈谈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种方案,两种道路?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否定革命,鼓吹要“告别革命”,李泽厚、刘再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抛出《告别革命》一书。他们明确表示“决心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他们认为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革命把中国给“弄糟了”,“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他们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辛亥革命“过激地搞掉了清政府”是“不必要的”,理由是“清王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这个形式存在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问题。

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

通过中编综述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曲折历程和客观规律等,懂得近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继承

革命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教学重点】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2.人民共和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素质拓展】

1.1919年以后,尤其是1927年后,中国人民为什么还要继续革命?

2.人民共和国方案为什么最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认识近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

物,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出的崭新面貌。

【教学重点】

1.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素质拓展】

1.梁启超曾说过: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联系梁启超的认识,谈谈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的历程。

2.一种观点认为,从五四时起,中国开始了现代史,本应按照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发展下去,但历史没有按此发展下去;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运动。使得五四时期及五四以后严峻的民族危亡局面和激烈的党派政治斗争导致了启蒙受到挤

压的结局,即救亡压倒启蒙。另一种观点认为,从根本上讲,是救亡唤起启蒙,而不是救亡压倒启蒙。如何理解救亡与启蒙的关系?

3.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准确理解十月革命与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4.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缺乏社会基础,是共产国际和苏联“移植”到中国的“卢布党”,是“舶来品”、“早产儿”。针对这种观点,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探索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过程,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历程和理论成果

2.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纠正

【素质拓展】

1. “城市中心论”和“农村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分析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

通过第六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本发动灭亡中国侵略战争的主要情况,了解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性抗战形成的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加深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经验的认识,理解抗日战争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素质拓展】

1.为什么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战略地位?

2.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3.为什么中国在近代前八十年反帝斗争一次次失败,而抗日战争能取得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史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中

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为民主而进行的斗争。

2.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如何形成。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基本经验。

【素质拓展】

1.谈谈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2.第三条道路为什么会幻灭?

下编辉煌的历史征程(1949-2012)【教学目的】

通过下编综述教学,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解新国家、新道路的选择过程及意义,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使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学生拥护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素质拓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在困境中生存发展?

2.怎样认识中国从睡狮初醒到巨龙腾飞的形象跃迁?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性质演变,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使学生懂得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教学重点】

1.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素质拓展】

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不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2.三大改造是否必要?

社会实践:1、城市与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事件、遗址)

2、十八大专题学习汇报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总评成绩为平时考勤20%+素质拓展15%+社会实践15%+期末考试50%。

《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社会发展学院《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72 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学、世界历史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近代时期的发展线索、重大线索,有高级的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以及能进行初步地运用比较的方法,为良好人文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世界近代史》为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它是在大学生学习《世界古代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文明历史进程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认识并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由于《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而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近代史》又是人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是工业文明的历史,所以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资本主义的理解,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通过对《世界近代史》,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世界史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 根据历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要求,尤其是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世纪近代史提供指南,特制定本大纲。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它是从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过渡。本大纲主要讲述的就是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以来至1914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

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14世纪—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巩固;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一战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和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冷战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冷战后时代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上,我国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划分历史阶段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应当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成为人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历史里程碑。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据主要是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阐述的解读。马克思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认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当年的苏联学者认为,如果说世界古代史主要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世界近代史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那么世界现代史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分期,首先反映在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及其后陆续出版的13卷本《世界通史》的编纂体例和历史分期上。该书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排列历史,形成了苏联的世界通史体例。 该书对新中国的世界史教育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4卷本《世界通史》,即简称为“周吴本”的世界通史教材。同样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该教材的世界近代史的下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十月革命只被比较简单地带过,缺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以后中国学者编写的世界通史或世界现代史教材,都以俄国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中的世界现代史,也基本沿用这样的分期,甚至一直到《标准(实验稿)》,都是如此。 另一种看法认为,以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比较合适。这种看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新研究。它的理论依据,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阐述,而且根据他们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二十世纪世界史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一、教学大纲 第一讲导言20世纪的性质与发展动力 一、时代性质 二、20世纪世界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动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讲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 一、20世纪初西方文明的成就 二、西方文明的扩张 三、西方文明的动力——自由资本主义 四、西方文明面临的挑战 五、西方文明的评价 第三讲改革与革命:20世纪初的东方 一、改革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土耳其、墨西哥、中国 二、改革成为革命替代物:印度宪政改革 三、东方改革与革命的历史地位 第四讲大国争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火药桶:巴尔干危机 三、一战过程 四、大战的后果 第五讲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的革命传统与列宁主义 二、战争与革命 三、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四、关于十月革命评价的几种观点 第六讲亚非拉现代民族解放运动 一、帝国主义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控制的加强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与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一、意大利法西斯运动与墨索里尼上台 二、希特勒与德国法西斯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四、法西斯政权的特征与性质 第八讲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终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九讲合作、对峙、缓和:1945—1975年美苏关系 一、美苏合作与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美苏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

三、冷战的逐步缓和与东西方关系的调整 四、两极关系之下的世界和平 第十讲中东问题 一、中东地理与历史概况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一战后阿拉伯地区新国家的形成 三、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国的成立 四、五次中东战争 五、海湾战争与美国入侵伊拉克 六、中东问题的实质 第十一讲欧洲统一进程 一、欧洲历史与文化 二、欧洲一体化过程 三、欧盟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斯大林“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辉煌与问题 四、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解体 五、有关苏联改革及其命运的思考 第十三章艰难前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与发展过程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理论范式 第十四章东亚的崛起 一、东亚的革命与东亚的政治崛起 二、东亚的改革与东亚的经济奇迹 三、东亚的合作与东亚的未来 第十五章21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一、21世纪:历史的终结还是美国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全球化和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三、形形色色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我们应有的心态 二、参考书目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二十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以后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 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说明:为使学生复习方便,期末考试规范,本题库基本以章为单位设定一个代码,其中将上编综述与第一章合并,代码为A,计22题;第二章代码为B,计12题;第三章代码为C,计13题;中编综述与第四章合并,代码为D,计15题;第五章代码为E,计14题;第六章代码为F,计15题;第七章代码为G,计15题;下编综述与第八章合并,代码为H,计18题。第九章、第十章因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重叠,故略。总计124 题。 A.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A.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A.3、在近代,中国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的反抗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A.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有哪些 1、城市贫民 2、手工业者 3、破产农民 A.5、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有哪些 1、革命性最强 2、组织纪律性强 3、集中、团结 4、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A.6、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哪几部分 1、官僚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A.7、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 1、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2、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

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A.8、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A.10、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A.1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2、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1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A.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A.14、近代中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A.15、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A.16、近代中国,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A.17、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文化渗透主要表现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南开大学09年近代史纲要试卷及答案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本科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期末统考试卷(A卷)[闭卷](100分钟) (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30:70)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将1-20题的选项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处,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2.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外国资本企业 D.辛亥革命后的新兴企业 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4.康有为创立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堂是()。 A.时务学堂 B.万木草堂 C.京师大学堂 D.同文馆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6.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D.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 7.毛泽东认为,()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A.十月革命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第一次国共合作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 A.发动、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 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0.中国共产党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1.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中国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地域辽阔,战线长,敌后战场的开辟 B.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仍相对弱小,无力开展反击 C.中国国民党不积极抗战 D.中国抗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十分困难。 12.()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根据地建设 D.武装斗争 13.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是 ( )。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2007-03-30 历史论文 从高考命题的改革谈世界近代史教学 高考命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客观的评价作用和积极的导向作用。自恢复高考至80年代,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主要特征是采取闭券式知识型考试。命题范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试题类型以填充、列举、解词、问答题唱主角。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列举、解词和问答题虽有测试归纳、综合、分析的功能,但由于评分时按点记分,不管概念的正确与混乱,观点的清晰与含糊,表达有无逻辑性,只要有一个知识点,就给分数。结果也变成知识点的考查了。 受高考命题的影响,在较长的时间里,中学历史教学“抓纲务本”照本宣科,师生追求单纯的知识记忆。这与高校选拔、培养专业人才相矛盾,所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不断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改革。 进入9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切实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以世界近代史高考问答题为例,分析比较一下,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高考命题的趋势,也有助于把握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1979年试题:“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如何?”1983年试题:“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答案基本上是教材原文,按点记

分。考查的范围仅限于教材的一章。均是浅层次、低要求的叙述题,只考查了知识的记忆能力。 1989年试题:“根据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的主要史实,说明美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大国的?”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变化。”高考命题出现“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命题向考查思维能力为主过渡,命题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继续保持“大跨度、高概括”优点的同时,出现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问答题,如1991年试题“以英法关系”论证帕默斯顿名言的材料论证题。 近二年则进一步出现理论性问答题。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试题注重考查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由于审题能力差,不理解题中“19世纪70年代以前”和“据此”二字的暗示,把三次工业革命的后果或工业革命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全答上了。命题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有很强的区分度。试题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方面也颇具特色,试题范围涉及教材第七章至第十五章的重大历史事件;概念涉及对“ 世界政治领域的进步历史潮流”含义的理解及其与工业革命的因果联系。对考生的理论素养要求是很高的。 1994年试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 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 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 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 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 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 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 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 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 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 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 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 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 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 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 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 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陕北 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 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 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 风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 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 布投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 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 始 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 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 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 始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 始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 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 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 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开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 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中苏签定<<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 始实行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抗 美援朝胜利 1954年4月至7月日内瓦 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的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 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 厂---------沈阳第一机床 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 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 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 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1月全国各地掀起 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一月 风暴"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 炸成功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 逝世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 团 1971年10月25日我国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发表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 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 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 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 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 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8月12日刘少奇 追悼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 召开 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 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 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 亚洲运动会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1840-1999)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 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 产阶级产生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 国建立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 战争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 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 签订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 京条约》签订 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产生 60—90年代洋务 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7—1895.4年中日 甲午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 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898年(6.11—9.21戊戌变 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10月10日武昌起 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 国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 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 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护法运动开始

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题 一、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运动和发起阶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 太平天国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3)直接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难。 (4)主观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 二、太平天国制度建设的两大方案及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一)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三)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四)没能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一)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二)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没能付诸实施。 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五)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首先,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其次,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再次,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最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客观原因:敌人(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强大。 教训:天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 兴办洋务事业之目的 1.压内——镇压农民起义 2.防外——加强海防、边防 3.固体——发展本集团的政、经、军实力 五、洋务事业的主要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一)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二)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三)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解答:(1)近代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3.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纲领。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建立圣库制度,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们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不可能实现。 6. “洋务运动”(性质、时间、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了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失败。 7. 什么是“戊戌维新”的意义? 解答: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 学 大 纲 二0一二年八月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假如忘记的是本民族屈辱的那段历史,就意味着更可悲的背叛!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 通过上编综述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了解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加深对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特征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素质拓展】 1.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2.试解李约瑟难题: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3.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对于储金救国之感言》)。康有为把振兴实业、讲求物质说成是“救国至急之方”。梁启超宣扬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亡:“苟实业更不振兴,则不出三年,全国破产,四万万人必饿死过半”(《饮冰室合集·文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谈谈你对实业救国论的看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确认识外国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通过比较理解今天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理解和掌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 2.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失败与民族觉醒 【素质拓展】 1.收集芜湖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历史资料,讨论开放通商口岸和今天改革开放的不同。 2.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文化渗透,结合现实讨论新形势下西方文化渗透问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 通过第二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探索和努力,加深学生对各种探索活动失败原因及其教训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改良和革命的关系,以及中国革命最终选择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力量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洋务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维新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素质拓展】 1.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国家出路失败的共同原因。 2.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