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遥感科学-第二章-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课件-

遥感科学-第二章-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课件-

遥感变化监测 流程

多时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 方法及数据选取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处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界面,是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Land Use and Land Cover)。由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而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空前规模改变着陆地环境。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地球表面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动态监测(Land Use and Land Cover Monitoring)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多时相遥感数据分析地表变化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工作,大致包括:一、数据源选择,二、几何配准处理,三、辐射处理与归一化,四、变化监测算法及应用等。 一、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不同遥感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不同,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是变化监测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变化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区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光谱特性及时相变化的情况,目的是为分析任务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用于变化监测的图像最好是由同一个遥感系统获得,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获得同一种遥感系统在不同时段的数据,则需要选择俯视角与光谱波段相近的遥感系统数据。 1时间分辨率 这里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时相变化特点来确定遥感监测的频率,如需要一年一次、一季度一次还是一月一次等。同时,在选择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变化监测时需要考虑两个时间条件。首先,应当尽可能选择用每天同一时刻或者相近时间的遥感图像,以消除因太阳高度角不同引起的图像反射特性差异;其次,应尽可能选用年间同一季节,甚至同一日期的遥感数据,以消除因季节性太阳高度角不同和植物物候差异的影响。 2空间分辨率 首先要考虑监测对象的空间尺度及空间变异的情况,以确定其对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的要求。变化监测还要求保证不同时段遥感图像之间的精确配准。因此,最好是采用具有相同瞬时视场(IFOV)的遥感数据,如具有同样空间分辨率的TM图像之间就比较容易配准在一起。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瞬时视场遥感系统获取的数据,如某一日期的TM图像(30m ×30m)与另一日期的SPOT图像(20m×20m),来进行变化监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确定一个最小制图单元20m×20m,并对这两个图像数据重采样使之具有一致的像元大小。 一些遥感系统按不同的视场角拍摄地面图像,如SPOT的视场角能达到±27°,在变化监测中如果简单采用俯视角明显不同的两幅遥感图像,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例如,对一个林区,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大树,以观测天顶角0°拍摄的SPOT图像是直接从上向下观测到树冠顶,而对于一幅以20°观测角拍摄的SPOT图像所记录的是树冠侧面的光谱反射信息。因此,在变化监测分析中必须考虑到所用遥感图像观测角度的影响,而且应当尽可能采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俯视角的数据。 3光谱分辨率 应当根据监测对象的类型与相应的光谱特性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类型及相应波段。变化监测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在两个不同时段之间瞬时视场内地面物质发生了变化,则不同时段图像对应像元的光谱响应也就会存在差别。所选择的遥感系统的光谱分辨率应当足

12-遥感动态监测

第12章遥感动态监测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遥感动态监测技术 (2)图像直接比较法工具 (3)分类后比较法工具 (4)林冠状态遥感状态监测实例 (5)农业用地变化监测实例 12.1 遥感动态监测技术 遥感动态监测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1.数据预处理 (1)在进行变化信息检测前,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对不同时相图像产生的差异信息。 ●传感器类型的差异: ●采集日期和时间的差异: ●图像像元单位的差异: ●像素分辨率的差异: ●大气条件的差异: ●图像配准的精度: 2.变化信息检测 根据处理过程可分为以下三类: (1)图像直接比较法 (2)分类后比较法 (3)直接分类法 3.变化信息提取 变化信息提取可以归纳为从图像上提取信息,有以下方法供选择: ●手工数字化法 ●图像自动分类 ●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 ●面向对象的特征提取法 ●图像分割

12.2 图像直接比较法工具 ENVI中的图像直接比较法工具包括Compute Different Map工具和Image Difference工具。 12.2.1 Compute Different Map工具 Compute Different Map工具对两个时相的图像作波段相减或者相除,设定的阈值对相减或相除的结果进行分类。 这个工具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在ENVI主菜单中,选择Basic Tools→Change Detection-→Compute Difference Map。在Select the Initial State Image文件选择对话框中,从前一时相图像中选择一个波段,单击OK 按钮;在Select the Final State Image文件选择对话框中,从后一时相图像中选择一个与前面 12.2.2 Image Different工具 Image Different工具可以检测两个时相图像中增加和减少两种变化信息,适合获取地表绝对变化信息。它集成在ENVI EX视图下,采用流程化操作方式。首先通过以下方式启动ENVI Zoom视图。 第一步启动Image Difference (1)在ENVI Zoom中,选择File→Open打开july_00_quac.img和 july_06_quac.img图像。 (2)在工具栏中,单击按钮,利用Portal功能浏览这两个图像相同区域地表变化 情况。 (3)在Toolbox列表中,双击Image Difference 选项,打开File Selection 对话框,分 别为Time 1 File选择july_00_quac.img和Time 2 File选择july_06_quac.img。单 击Next按钮,打开Image Difference对话框。

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

ArcGIS、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要求 采购清单 1、ArcGIS技术要求 Sever主要功能包括: 1.提供通用的框架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分发GIS应用; 2.提供操作简单、易于配置的Web应用; 3.提供广泛的基于Web的空间数据获取功能; 4.提供通用的GIS数据管理框架; 5.支持在线的空间数据编辑和专业分析; 6.支持二维三维地图可视化; 7.除标准浏览器外,还支持ArcGIS for Desktop和ArcGIS Explorer 等桌面客户端; 8.集成类型丰富的GIS服务; 9.支持标准的WMS、WFS、WCS、WMTS和WPS; 10.提供配置、发布和优化GIS服务器的管理工具;

11.地图服务支持时空特性; 12.提供动态图层服务; 13.提供预配置的缓存服务、发布服务、统计报表服务、地图打印服务、 几何服务、搜索服务以及一个地图服务实例。 14.提供富客户端Web APIs,Javascript API、Silverlight API、Flex API; 15.提供.NET和Java软件开发工具包; 16.为移动客户提供应用开发框架; 17.产品应支持跨平台,支持各种主流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如 Solaris、AIX、HP-UX、Windows等。 18.支持在多种主流DBMS平台上提供高级的、高性能的GIS数据管理接 口,如Oracle、SQL Server、DB2、Informix、PostgreSQL等。19.为任意客户端应用提供一个在DBMS中存储、管理和使用各类空间数 据的通道。 20.支持TB级海量数据库管理和任意数量的用户。 21.提供版本管理机制,允许版本和非版本编辑,支持数据维护的长事 务管理。 22.支持历史数据管理。 23.支持基于增量的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库复制功能,支持多级树状结 构的复制,支持checkin/checkout,one way ,two way 三种复制方式。 24.支持数据跨平台及异构的数据库迁移。 25.支持空间数据库导出为XML格式,用于数据交换和共享。 26.支持对空间数据元数据的管理。 27.支持对多源多类型空间数据的管理,包括矢量、栅格、影像、栅格 目录、三维地表、文本注记、网络等数据类型。 28.支持影像数据金字塔以及金字塔的部分更新。 29.保证在DBMS中存储矢量数据的空间几何完整性,支持属性域、子类, 支持定义空间数据之间的规则,包括关系规则、连接规则、拓扑规则

遥感技术系统及其技术原理是什么

遥感技术系统及其技术原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其农业应用。 概念: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 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信息源即波谱特征 spectrum feature、信息的获取 Information obtain、信息的接收 Receive、信息的处理 Processing(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等)、信息的应用 applying 空间信息获取系统 地球表面地物目标空间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遥感平台 (Platform for Remote Sensing ) 是安放遥感仪器的载体,包括气球、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以及遥感铁塔等。 遥感器 ( Remote Sensor) 是接收与记录地表物体辐射、反射与散射信息的仪器。目前常用的遥感器包括遥感摄影机、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和成像雷达。按其特点,遥感器分为摄影、扫描、雷达等几种类型。 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 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遥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标的电磁波信息,被记录在胶片或数字磁带上。从遥感卫星向地面接收站传输的空间数据中,除了卫星获取的图像数据以外,还包括卫星轨道参数、遥感器等辅助数据。这些数据通常用数字信号传送。遥感图像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时,经常采用二进制脉冲编码的 PCM 式( pulse code modulation: 脉冲编码调制)。由于传送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卫星地面接收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地面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 HDDT(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高密度磁带) 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到 CCT(computer compatible tape ,计算机兼容磁带 ) 、光盘、盒式磁带等其他载体上。 CCT 、光盘、盒式磁带等是记录、保存、分发卫星数据等最常用的载体。 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遥感图像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刘 义,于克蛟,于凤荣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哈尔滨150036) 摘要:遥感技术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兴技术。分析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优势,简述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以及数据与特点,并阐述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1 引言 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当时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要求,在国家原计委、财政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的支持下,我国农业领域的RS技术应用工作经历了“六五”期间的技术与设备引进和人才培养,“七五”、 “八五”期间的技术攻关、实验研究,到“九五”期间的实用化、运行服务系统的基本建立,已经成为初具规模,能够承担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农业灾害监测等多种任务的农业RS应用主力军之一。多年来,RS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完成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3~1996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相关技术单位,利用美国最新陆地卫星影像连续4年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RS监测工作;“十五”期间农业RS应用领域重点建设主要是农作物RS监测系统、国家农业资源监测系统、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示范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以为建立农产品预警系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资源区域优势分析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供基础性和支持性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面、交通、城市用地等各类生产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和各种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 应用卫星R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优势 a.卫星的轨道一般在距离地面150~3000km 广阔的空间领域,能在太空俯视地面很大的范围,并将大范围的地面物的形态和特征囊括在一张很小的RS影像上。通过影像可以覆盖400多km长、40多km宽的广袤区域。在影像上可以找到这个地区的详收稿日期:2007208210细地物,方便快捷地观察地物的变化情况。 b.利用卫星RS技术克服了因地形复杂和气候条件极度恶化给人类实地调查监测造成的困难。 c.卫星RS技术采用的是信息自动采集汇总分析系统,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度。那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在计算机中进行,减少了很多的调查环节,消除了大量的因测量工具和各种人为技术等因素造成的误差。 d.计算机应用技术、解译分析、影像融合和影像增强处理技术的发展利用,使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得到大量丰富、珍贵的信息资料,配合完成各种动态监测任务。 e.利用卫星R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监测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 土地利用动态RS监测利用最新时相的卫星RS资料和3S技术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分类。R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应用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集成,将推向一个向多时相和多数据源的最佳融合技术、计算机辅助的定量自动制图、分析和计量探索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土地利用动态RS监测是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图为本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处理和RS影像处理分析等技术,从RS影像上利用处理分析软件提取变化信息。其工作流程是,以RS技术获得的多光谱多时相的RS数据为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如MA P GIS、SU PERMA P、ENV I、ER2 DAS等)进行影像纠正、配准、镶嵌、多源数据融合、变化信息的取得,与以前的土地变更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引导外业实地调查,进行样方验证和数据核查,最后完成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工作。 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数据和特点

国家级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IngentaConnect

第25卷第8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5 No.8 152 2009年8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Aug. 2009 国家级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裴志远,郭 琳,汪庆发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 摘要:作物长势监测是农情遥感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建立稳定的作物长势监测业务系统,该文一方面选取NDVI 时间序列提取的时空参数从不同侧面描述作物长势,建立作物长势监测的综合性模型,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主要农区、由200个县组成的地面调查网络,采集地面实况信息,并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的混合结构开展系统设计,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两个角度设计实现了国家级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系统,同时对由于作物种类和监测区域不同引起的长势评价标准不一致、模型定量化和业务系统架构仍需根据应用进一步分解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中国冬小麦主产区为例,进行了作物长势监测试验,取得较好的监测结果。目前该系统已在大尺度作物遥感监测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监测,遥感,业务系统,系统架构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09.08.028 中图分类号:S127,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9)-8-0152-05 裴志远,郭 琳,汪庆发. 国家级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8):152-156. Pei Zhiyuan, Guo Lin, Wang Qingfa.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perational system for national crop growth condition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9,25(8):152-15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 引 言 作物长势监测是农情遥感监测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宏观生产管理、早期产量估计等提供快速、宏观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作物长势遥感监测非常重视,已经建立了业务运行系统,实现了区域、全球的作物长势监测,在农业生产管理及农产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农业遥感监测的研究与应用,早期以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监测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作物长势遥感监测逐渐引起重视,国内从事农业遥感的相关单位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应用[1-3]。其中,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和农业遥感业务化运行项目的支持下,以建立稳定的业务运行系统为目标,进行了大尺度作物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和业务系统的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级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系统,并实现了稳定的业务运行。 1 监测方法 作物长势监测包括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两个方面,通过面上遥感监测信息与点上地面实测信息的复合分析,可建立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系统,实现大尺度的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收稿日期:2009-05-27 修订日期:2009-08-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444);农业信息预警财政专项(2130111)作者简介:裴志远(1968-),男,安徽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工作。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100125。Email: peizhiyuan@https://www.docsj.com/doc/434014854.html, 1.1 遥感监测 作物长势监测是对作物生长状况及趋势的监测。杨邦杰等[4]将作物长势定义为包括个体和群体两方面的特征,叶面积指数LAI是与作物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有关的综合指标,可以作为表征作物长势的参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与LAI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江东等[5]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研究了冬小麦平均生长率与NDVI之间的相关关系,指出用NDVI曲线模拟的冬小麦长势,完全符合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同时,NDVI 是目前通用的植被指数,形成了标准的算法和数据产品,能满足业务系统对数据标准化的要求,所以,在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系统中采用NDVI作为作物长势监测与评价的指标。 大尺度的作物长势是时空变化的过程,其监测的核心是反映作物长势的时空差异,即同一时相的作物长势在空间地域上和同一空间地域的作物长势在不同时相上存在的差异。在建立NDVI时空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提取多时相NDVI时空特征参数,可以构建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模型。裴志远等[6]将用于作物长势监测的多时相NDVI时空特征v ijk定义为 (,,) ijk i j k v v v v =(1)式中:v i——不同生长季同一生育期的NDVI时间特征参数,反映不同年份作物长势的对比;v j——同一生长季不同生育期的NDVI时间特征参数,反映不同生育期作物长势的变化;v k——空间特征参数,反映作物长势在区域上的差异。通过相关参数的组合可以建立作物长势监测的模型体系,从不同侧面进行作物长势监测。如作物生长实时监测与趋势分析[7];单一生长季内的变化监测和不同生长季之间的变化监测[8]。

矿山遥感动态监测系统

矿山遥感动态监测系统 内蒙古阿拉善盟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特别是一些地区特定的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引起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管,是当前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遥万维公司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搭建可视化平台,以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监测为主题,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采用形象的图形图像语言和简便的计算机表达方式,可以为阿拉善盟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低成本快速高效地打击非法采矿行为提供科学执法依据。 利用多种遥感平台获取的多种类、多时相遥感数据,或者是高分辨率的无人机航拍数据,采用多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室内对比,提取出矿产资源开发地采矿活动痕迹的影像信息,发现其不同时段采矿活动痕迹的变化信息。然后在野外实地建立采矿活动痕迹遥感解译标志,再对影像进行全面解译分析。以采矿权登记信息为合理开发依据,将采矿活动痕迹解译成果与采矿权登记范围进行叠合分析,以便筛选、界定出非法盗采区域。最终形成监测成果图像、图件、统计分析成果,提供进一步执法检查,并能通过矿产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展示给相关管理部门。 “阿拉善盟市矿产资源开采状况遥感动态监测系统”是以由图形、图像、统计数据及调查研究成果等数据所构成的数据库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建立的可视化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地形数据、多时相和多比例尺的遥感数据(航飞、卫星遥感)、基础地质矿产图、矿产开发利用现状图、矿产资源规划图、探矿权和采矿权登记范围图和登记表等。主要功能包括系统初始化、查询浏览、对比监测、专题制图、滥采预警、虚拟现实、系统维护等功能。 1、矿山属性查询 在遥感解译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方法,以矿井(坑)为对象建立数据库属性表包括采矿范围、采矿许可证号、矿产种类、矿山建筑名称及尾矿种类等内容,以用户的采矿许可证为主键,把其它解译内容的采矿许可证字段作为外键关联到矿山数据库中。在矿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就可以通过点查询、多边形

遥感监测系统可行性报告

遥感监测系统可行性报告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针对违章建筑新决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新一代通信技术成果,搭建“我省城乡规划遥感监测服务系统”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多频率宏观监测服务体系,打通“省、市、县区”多级业务主管部门信息共享交互通道,建设城乡规划空间“大数据库”,并提供公众参与渠道,全面提升我省违章建筑执法监察效率。系统分为:信息监测子系统,执法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后台;由城乡空间大数据和监测数据自动化生产线,数据交互共享,信息统计分析等5个部分组成,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的基本架构。 1建设目标 围绕“提升住建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互联网+"住建监测”目标要求,构建基于空天信息的住建省、市、县多级互动遥感业务化监测体系,实现住建土地资源业务化、常态化监测,辅助违章建筑清查、管理与应急决策,服务于我省住建信息化管理发展需求,做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促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目标为: 1.1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 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的政务管理联网、信息发布和指挥调度联网、普法宣传和推广联网,基于已有的规划数据资源,由省级管理部门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打造一体化的我省城乡规划建设遥感监测执法管理平台。 1.2执法部门 研发手持执法仪实现与服务系统综合联合网,信息共享。一方面满足住房和建设管理部

门对行业监控的需要,另一方面支撑执法部门的业务流程,帮助执法部门明晰违章建筑工期、详细地点、施工范围,快速反馈处置时间、地点、结果等执法信息,增加执法效率。1.3便民服务 弥补公众参与违章建筑监测的技术手段,开发基于移动智能手机随手拍APP及服务系统接口,建立奖励机制。以市民为违章建筑监测数据源的一部分,可以避免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监测的视觉盲区。同时,根据反馈问题市民的数量,可以得出违章严重程度分析结果,为后续的加大监察力度、及时执法提供有效依据。 二、平台建设 我省城乡规划建设遥感监测执法系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云存储、并行计算、GIS、新一代通信等技术成果和技术手段,系统分为监测子系统、执法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后台,由城乡空间数据库和监测数据处理、执法监察、数据交互、统计分析等5个部分组成,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的基本架构。平台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最新12-遥感动态监测汇总

12-遥感动态监测

第12章遥感动态监测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遥感动态监测技术 (2)图像直接比较法工具 (3)分类后比较法工具 (4)林冠状态遥感状态监测实例 (5)农业用地变化监测实例 12.1 遥感动态监测技术 遥感动态监测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1.数据预处理 (1)在进行变化信息检测前,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对不同时相图像产生的差异信息。 ●传感器类型的差异: ●采集日期和时间的差异: ●图像像元单位的差异: ●像素分辨率的差异: ●大气条件的差异: ●图像配准的精度: 2.变化信息检测 根据处理过程可分为以下三类: (1)图像直接比较法 (2)分类后比较法 (3)直接分类法 3.变化信息提取 变化信息提取可以归纳为从图像上提取信息,有以下方法供选择: ●手工数字化法 ●图像自动分类 ●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 ●面向对象的特征提取法 ●图像分割 12.2 图像直接比较法工具 ENVI中的图像直接比较法工具包括Compute Different Map工具和Image Difference工具。 12.2.1 Compute Different Map工具 Compute Different Map工具对两个时相的图像作波段相减或者相除,设定的阈值对相减或相除的结果进行分类。 这个工具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在ENVI主菜单中,选择Basic Tools→Change Detection-→Compute Difference Map。在Select the Initial State Image文件选择对话框中,从前一时相图像中选择一个波段,单击OK按钮;在Select the Final State Image文件选择对话框中,从后一时相图像中选择一个与前面相同的波段,单击OK按钮,打开Compute Difference Map Input Parameters对话框。 图12.1 Compute Difference Map Input Parameters

新型遥感探测系统_白光激光雷达

第20卷第10期强激光与粒子束Vol.20,No.10 2008年10月HIGH POWER L ASER AND PAR TICL E B EAMS Oct.,2008  文章编号: 100124322(2008)1021603205 新型遥感探测系统———白光激光雷达3 张立文1,2, 林 晨1,2, 辛 立1,2, 高军毅1 (1.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43007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 要: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大气遥感探测系统———白光激光雷达,发展了一种雷达模式的宽谱范围长程 差分吸收光谱探测方法。介绍了白光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和时间分辨光谱探测技术;阐述了飞秒激光在大气中 自导光丝传输和产生的超连续白光的特性;利用该白光激光雷达系统对大气中氧气成分在685~694nm和 759~769nm范围的长程差分吸收光谱进行了探测,并与Hitran数据库拟合计算的标准值进行比对,结果一 致,验证了白光激光雷达遥感探测系统的正确性和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大气遥感探测; 白光激光雷达; 时间分辨光谱探测; 超连续白光; 后向散射增强 中图分类号: TN958 文献标志码: A 超强飞秒激光脉冲在大气中传输时,能够实现超过光束的瑞利长度很多倍的长距离传输[126]。这种长距离自导传输和产生超连续光的特性使得一种新型遥感探测系统2宽带激光雷达的发展成为可能。2000年,P. Rairoux等[7]首次利用飞秒激光进行了遥感探测实验,发现TW级飞秒激光脉冲能传输到十几km的高空,检测到从12km高空反射回来的自导光丝产生的超连续白光。2002年Teramobile项目小组[8210]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车载TW级激光雷达,并成功进行了大气中主要成分的长程差分吸收光谱的探测。本文开展了飞秒宽带激光雷达的研究,建立了白光激光雷达新型遥感探测系统;介绍了白光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和时间分辨光谱探测技术;阐述了飞秒激光在大气中长距离自导光丝传输和产生的超连续白光的特性;利用白光激光雷达系统对大气中氧气成分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长程差分吸收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 1 白光激光雷达系统的结构 白光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将高功率飞秒激光脉冲发射到大气中,利用强激光与大气介质的强非线性作用产生宽带的白光光谱,探测大气散射回来的白光光谱信号,从中可以提取出大气组份、空间分布、浓度等相关信息。飞秒白光激光雷达系统主要四个部分组成:高功率飞秒激光系统、光栅压缩(啁啾控制)器、发射/接收系统及时间分辨光谱探测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 Fig.1 Configuration of t he White2light Lidar 图1 白光激光雷达系统结构示意图 3收稿日期:2008205209; 修订日期:2008209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475110);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和改造项目(Y2004019) 作者简介:张立文(1980—),女,河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超短飞秒激光脉冲在大气中传输、探测方面的研究;zlwshm@https://www.docsj.com/doc/434014854.html,。

遥感动态监测实践探讨及研究

遥感动态监测实践探讨及研究 摘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辅助城乡规划督查,通过不同时期遥感影像,辅以违法建设动态监测系统,定期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遥感监测,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日常工作的典范,是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和行政监管效能的有效措施,本文总结查违监测的工作流程、分析动态监测系统的实际成效及探讨后期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城乡规划;遥感;动态监测;违法建设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区位优势凸显,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违法建设与城市规划矛盾也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新的规划观念、管理方法及工作方式产生诉求。 规划监察主要采取城市网格化管理,常规的手段是人工巡查,发现规划违法行为,获取与分析,耗时费力,效率低且不能保障全覆盖,建立违法建设动态监测系统,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辅助城乡规划督察具有全面及时准确,同时可进行空间定位和定量分析,做到“监测有手段、执行有依据、事后有跟踪”,达到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的工作目标[1]。维护了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建立违法建设遥感动态监测系统,采用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城市建设变化监测,并且与GIS、GPS、移动技术相集成,利用基础空间数据、总规、历史及最新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检测变化、自动和半自动人工比对、空间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建设的监控,第一时间为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的辅助决策。既可掌握被督察城市规划的总体情况,如规划管理水平、规划审批情况、违法建设的类型及规模,还可以监督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绿地、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地区的规划执行情况。是规划研究和管理手段从定性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体现。是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 2 违法建设遥感动态监测工作流程 2.1 遥感监测目标 遥感监测目标主要是城市用地类型及变化、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等。 1、城市用地变化重点监测目标:建设工程监测,如建筑物、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监测,包括用地范围、用地布局和用地性质与总规是否一致。 2、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道路红线的保护情况,例如城市绿地资源监测、城市水系监测,城市水厂规模和布局及水源保护区范围等是否侵占保护线、城市禁建区的保护情况等。

遥感动态监测在土地利用方面作用

遥感动态监测学习体会 ------ 在土地利用方面遥感动态监测是很深奥的一门课,同时也是广泛应用的一门课,它包含的东西,它要求的基础,一度让我有些害怕,深深地体会得自己有限的基础知识可能学好这门课有些难。好在教员的细心教授,我还是了解了不少的知识的。谢谢教员。 因为能力有限,也只能听懂部分内容,所以写起感受也不怎么有理论性,大部分是查资料所得。 我国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状况方法及特点 1、我国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状况 我国应用遥感技术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20世纪80 年代初,首次利用美国陆地卫星MSS 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按1 ∶50万比例尺成图,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此后,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如80 年代中期,我国利用美国的Landsat 资料进行了土壤侵蚀分区、分类、分级制图;1989 —1993 年,实施了中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1993 —1996 年,连续 4 年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遥感监测工作;1996 和1997 年,运用TM 和SPOT 等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对19 个城市和100 个城市的扩展与耕地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 1999 和2000 年,又对全国66 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近10 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为配合“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 HDP)的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开展涉及全

球变化的研究项目,其中有多项是土地利用变化研 究,如应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将遥感监测纳入土地管理业务化运行体系。 2、我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 (1) 目视解译方法。如常庆瑞、魏永胜等利用乾县枣子沟流域不同时期的航空遥感影像进行了区域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实验研究;孙依斌采用航空和资源卫星遥感图像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率极高的福州市区进行了长达20年的环境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实验;张松岭、杨邦杰等研究了应用GIS的人机交互解译成图系统,为大面积耕地解译提供了较为实用、快捷的方法。 (2) 计算机动态信息提取自动分类方法。如王杰生、戴昌达等利用1986 年SPOT多光谱数据图像和1987年TM数据,通过建立“亮度指数—垂直植被指数平面”,输出变化分类图;郑兴年等设了一个分级结构的遥感图像分类系统,在GIS支持下,对得到的TM分类图像进行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黎夏、叶嘉安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利用TM 图像进行了城市扩展的监测研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改善了监测精度。 (3) 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如莫虹采用1994 年的1 ∶1 万土地详查图、1996 年5 月26 日的TM图像及1996 年8 月30 日的光盘数据,监测分析了黑龙江省阿城市土地动态变化;黄敬峰等采用TM CCT 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对新疆干旱区进行了土地利用类型识别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在近期的土地遥感监测中,国土资源部主要是利用不同时相TM 和SPOT数据融合所显示的光谱特征变异来提取变化信息,并针对各监测区内的地形地类特征,分别采用了HIS 变换法、主分量变换法、加法和加权相乘等融合方法。随着

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建设变迁动态监测

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建设变迁动态监测 摘要该文探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监测,基本出发点是:以RS、GIS、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获取城市扩张用地信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的变化情况,对城市建设实施监测,为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和权威的基于城市建成区的监测管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建设;动态监测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某市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新城建设的浪潮席卷全市域,城市规模迅速膨胀,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量逐年增大,城市急速扩张导致城市用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为了监测和整治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及时、准确地掌握城市建成建设的范围、质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规划。遥感技术在城市动态监测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对完整、全面、具体的城市变化信息,也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事实依据[1-5]。 1 监测目标范围 城市建设建成区范围的定义:建成区概念是指城市行政范围内,实际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到近郊区内、但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城市近郊的一些建成地段,尽管未同市区连成一片,但同市区的联系十分密切,已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视作城市建成区[6-7]。 该文监测具体时间段和范围:针对城市规划标准(GB/T50280)对城市建成区和开发区分的定义,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特利用遥感影像对该市市内6区、环城4区的中心城区以及各类开发区等区域的范围和面积进行统计核定。监测时间为2008年至2012年的变化。 2 遥感监测所用的资料 监测用的遥感影像数据的是2012年和2016年的8月SPOT-5卫星遥感影像,需要先期对遥感影像做处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工作包括纠正、融合、配准、镶嵌、分类等处理。SPOT5的数据参数如下表[8]。 3 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建设变化监测方法 城市遥感动态变化监测一般有2种方法。第一种是目视解译:直接在遥感影像判读,可以叠加地形图等辅助信息进行精确判读。第二种是计算机信息提取:这里主要是运用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技术(监督和非监督分类)进行计算机自

土地动态监测中遥感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动态监测中遥感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发表时间:2018-08-21T12:06:46.7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作者:关国银 [导读] 本文就从土地动态监测中遥感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展开分析。 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510630 摘要:在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国策引领和规划之下,我们要充分运用遥感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以及时地掌握土地资源的变更信息,合理地评价土地资源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在先进科技技术的充分、全面运用条件下,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从而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效用。基于此,本文就从土地动态监测中遥感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土地动态监测;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信息技术概述 遥感信息技术主要是运用遥感器装置,实现由空中对地面物体的探测,它可以基于不同物体对波谱的不同的响应原理,实现对地面不同物体的辨识和区分,从而可以获得遥远感知事物的能力,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遥感信息技术是利用遥感器装置对地面物体自身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等目标物体,实现测控和辨识,它主要是通过对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实现远距离的感知。其应用装置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这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可以极大提升遥感器的分辨率,实现全天候的作业,在极强的抗干扰能力下实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也称GIS系统,它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对地理分布数据实现有效的、实时的采集、存储、运算、分析和显示,它以地理数据库为核心,实现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这个GIS系统之中,主要的装置设备包括有:数据采集装置、人机图形交互装置、中央处理装置、数据存储装置、图形输出装置等。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地应用于房地产、公共卫生、军事、景观建筑、物流等领域,并在与移动电子装置整合的条件下,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就提出了数字计算机处理土地数据的理念,并运用遥感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土地利用地图的叠加和面积的测量、计算。到了九十年代,运用计算机遥感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建构了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用于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和分析,并逐渐认识到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之一,基于这一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变化项目及科学规划开始突显出其国际性的影响力量。随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又深入建构了不同尺度、不同内容的分析模型,使之更为规模化和综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随后开启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项目。美国也将土地利用变化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日本也运用遥感信息技术开启了土地利用灌溉变化核心项目。由此可见,在国际范围内的遥感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启动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动态监测的发展。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程中,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了分析,并提出了预测模型和方法学,使之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数学模型和数据系统的整合。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八五”和“九五”期间,通过对遥感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的遥感预测。在近些年以来,我国重点对一些热点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更新研究,并对土地利用的驱动转换机制加以深入的研究,通过遥感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预测,更好地分析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在我国不断深入研究土地动态监测的过程中,对全国范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如下:2000年,运用遥感影像预测和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动态变化;2004年,运用遥感信息技术对青岛市、苏州市的土地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等。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耕地的三级编码为:1山地;2丘陵;3平原;4大于25度的坡地(如“113”为 平原水田)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乔森51070803030 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