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和中介)

二.了解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动物本能。2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前苏联米丁斯坦、凯洛夫。

三.基本形态(1、社会教育2、家庭教育3、学校教育)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四.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1、促进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负向功能。社会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4、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5、负向功能

五.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1、控制人口数量2改善人口素质3完善人口结构)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七.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关键期、互补性、个体差异性)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七、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免费性);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八、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中学课程

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美国布鲁纳德国瓦根舍前苏联赞可夫知识是课程的中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其重要作用)、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杜威)社会中心课程论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二、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三、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杰克逊)四、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制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组成)、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课程改革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中学教学

一、理解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2、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

排)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

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

和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3、教学过

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

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

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相统一时要注意的问题防止只

传授,防止只探索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

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

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

机制。注意问题忽视知识传授和忽视能力培养都不可取二

者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

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意的问题)、4、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

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么积极学习知识

奠定了基础注意不能孤立来谈)

三、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引起学习动机2、领

会知识-感知教材形成能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3、巩固

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四、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

当4表达清晰5教态自如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五、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正确

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

视运用直观性语言教学方法;2、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

发扬教学民主。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

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

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

极巩固。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

统一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有区别的教学、注意培养学

生的特长。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书本实际、运用知识能

力、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乡土教材7、发展性原则8、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六、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

演示法5、练习法6、实习作业法7、实验法8、探究活动

为主的教学方法9、情感陶冶法

七、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策略是坚持

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改革的重心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现象适应、

后像、对比、不同感觉得相互作用);理解知觉的特性(选

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长性)。

二、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其分类有有意注意、无意注

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有1、注意的广度(受注意

对象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三个影响

因素)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对象特点、主体精神状态、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对原

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

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力)

掌握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

慢,呈负加速型)。遗忘的原因(1、时间因素2、识记材

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识记者的态度)记忆能力培养1、明确目的,加强记

忆自觉性、2、复习练习3、理解4多感官、5自我检查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

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

段11-15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

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时与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是以感

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

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三、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1、创设问

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学习作业难度,恰当控

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

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迁移和垂

直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

移和重组性迁移5、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的基本理

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

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材料3、合理安排教学程

序4、教授学习策略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五、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

源管理策略)

六、学习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

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注意、记忆、思维特点。

二、情绪的分类(心情激情应激),掌握中学生的情绪

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2、

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3、情绪理解能力增强,

学会用情绪表达规则4、能采用有效地情绪调节手段)情

绪情感的调节方法(转换认知角度、自我暗示、调节期望

值、适当宣泄、转移注意力、升华)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培养

中学生的情绪自知力和挫折承受力3、帮助中学生掌握情

绪情感调节方法4、充实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理解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四、奥地利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

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生理(1、身体外形巨变2、

体内机能增强3、性发育成熟。心理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掌握性心理

的发展(1、异性疏远期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2、异

性接近期3、两性恋爱期)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教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引导抓好青春期教育、提

倡异性学生的正确交往、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2、异

性交往应遵循的原则要自然适度、注意交往的方式和场

合、要留有余地、不能随便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尊自知与

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和工作高效率)

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

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

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特点以来访者为中心、将咨询

看成是转变的过程、采用非指导性咨询的技巧)理性-情

绪疗法等。

中学德育

一、品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

志),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

自律性,言行一致处于伦理形成时期。2、品德发展有动

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动荡高中成熟)。

二、理解皮亚杰(1、他律阶段2、自律阶段)和柯尔伯

格(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和相对功利取向2、习俗水

平寻求认可和遵守法律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

和普遍伦理取向的道德发展理论(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

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

渐进的原则)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家庭社会同

伴,内部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

教育程度)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

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的约定4、价

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

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

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四、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

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

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

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

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五、理解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

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

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

素的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

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6、

个人修养法

六、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①提高

教师的生命意识,营造和谐的生命教育环境②结合学科特

点,有机渗透生命教育③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正确的生

命观④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生命教育⑤按学段分层教育,形

成教育体系⑥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安

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一、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初步形成、发展、成

熟)

二、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1、提供正确清晰的2、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及时而认真的进行反馈)理解影响

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

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

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集体促成、任务促

成、自我促成)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

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

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1、正确对

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四、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2、组

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

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写好工作计

划和总结。)

五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外部社会学校家庭。内部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2、

掌握自我调节策略3、加强锻炼,保持健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