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第一个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这场首先开始于欧洲并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战争,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的时代,以争夺世界霸权为交战双方的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世界性战争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大战的厮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沮丧地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他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它不仅是

那个时代的写照,而且其正确程度比格雷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大得多。

从表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突显的变化好像不大。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的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它们因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甚至比战前更大更完整;另外,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 世纪的第一个全球性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而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形势却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没有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反而加速了欧洲的实际衰落过程。

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 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英国失去1/4,法国失去1/3,德国失去全部;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它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

大战导致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1919 年仅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的债务就高达100 亿美元,使美国从战前持有30 亿美元外债

的债务国一举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并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

大战还给欧洲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生命损失。由于西欧战场的搏杀最为惨烈,因此参战双方的兵员死亡人数巨大,接近1000 万人:德国180 万,奥匈帝国130 万,俄国170 万,法国140 万,英国及英帝国100 万,意大利61.5 万;罗马尼亚、土耳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美国分别损失33.5 万人、32.5 万人、9 万人、5.5 万人和48909 人;俄、奥、德、法、英等国共有1860 多万人受伤。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

上述这一切,几乎从根本上损害了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前景,并导致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关系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像19 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工场和世界的银行家,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在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能力不断减弱。

大战对欧洲的政治打击同样沉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备受战争浩劫之苦的欧洲各国人民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进一步传播,使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密友和顾问豪斯上校在1919 年3 月22 日写道:“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的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就能把它点燃……”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在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巩固了

社会主义政权的时候,欧洲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便被一分为二了。欧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自19 世纪以来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受到了真正的挑战和动摇。

大战还给欧洲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创伤。它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人关于他们自己和西方文明的观念,使他们深深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从而引发了世界史上几乎是无与伦比的精神危机,以致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写下了《西方的没落》一书,而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则在自己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发动了对欧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

与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逐步衰落而同步发展的,是它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而连连后退,从而开始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这实际上也是欧洲衰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个欧洲列强集团为重分世界而战的时候,欧洲宗主国在其殖民地的威信却一落千丈,白人不再被认为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是那些殖民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对此深有感触,他在1926 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民族自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流行的革命术语和政治口号,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欧洲的殖民体系在似乎扩大到极限的同时也开始了它的解体进程。

与欧洲的逐渐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美国的崛起是在欧洲衰落的背景中出现的,而苏联则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最严重的危机时诞生的。

美国作为一个“参战国”而不是作为一个协约国的成员,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站在协约国一边作战,不仅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且完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美国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在保证协约国集团取得最后胜利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美国参战的重要性绝不仅仅表现在军事方面,也不仅仅是在现有的国际政治棋盘上增加了一颗决定性的棋子,它实际意味着当欧洲列强交战双方力量耗尽之时一个强国的出场,从而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不仅如此,美国还将把自己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即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加给欧洲,并与欧洲分享战后世界秩序规划者的角色,从根本上结束“欧洲协调”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

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是一件震撼世界的大事。苏俄的诞生,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并从欧洲内部对它的世界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关于这一点,西方的政治家是非常清楚的。例如,在构建战后和平的时候,尽管苏俄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但是正如威尔逊的

传记作者、曾参加巴黎和会的新闻秘书R. S. 贝克尔所说:“俄国问题对巴黎会议的影响是深刻的,没有莫斯科就不能理解巴黎。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俄国在巴黎起了比普鲁士更重要的作用。”苏俄的作用还可以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削弱德国的要求表现出来,他担心一个过分苛刻的对德和约将促使德国倒向布尔什维主义。

于是,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几乎同时崛起但又主张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将追随它们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帜之下,使19 世纪争雄世界的欧洲列强相形见绌,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尽管它在当时还很不清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构建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大国的多极体系。它呈现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美国、日本、苏联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在这个多极结构中,英、法代表的西欧还是具有比较决定性的力量,他们是凡尔赛体系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支配着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对全球事务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保证者,在亚太地区拥有较大影响;日本虽然在华盛顿体系下受到一定限制,但其扩张野心不变,也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个有影响的力量;苏俄/苏联虽然长期

被排除于国际事务之外,但仍然是一个决定性的成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并以独特的方式对该体系的形成和实际运作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及其他亚非拉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也在发展。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身存在的弊端与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也不断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局部战争最终导致了该体系的崩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彻底崩溃之日,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欧洲作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源地,曾在几个世纪中处于主宰世界的中心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使这一地位受到严重动摇,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随着又一代青年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几乎也在这场战争中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当战争结束时,欧洲的大片土地已变成

废墟。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其国民收入只及战前的30%~50%。而且,就是这样的经济状况,也是在美国的援助下才取得的。

更大的打击是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

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但是二战之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二战后仅仅20 年,昔日欧洲列强所构建的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终于土崩瓦解,这是对旧欧洲的致命打击。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创伤使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感叹“西方的没落”的话,那么更多的人在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更大创伤之后,则直截了当地认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死亡。因此,经过第

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在19 世纪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终于发生质变,如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与欧洲的整体衰落形成极大反差和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苏联的

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空前强大。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占全球财富50%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使西欧复兴;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控制着制海权和制空权,1946 年美国军队在56 个国家驻扎,1947 年它已在海外建立了484 个军事基地,还一度垄断着原子武器,并将整个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美国所具有的这种巨大优势,不仅使它有了一种“飘飘然的自我优势感”,而且认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了。早在二战后期,罗斯福总统就表明了这种思想,1944 年10 月21 日他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的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讲演中说: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战后的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上和政治上十分强大。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它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还兼并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领土,不仅使其西部战略环境得到了重要改善,也使其东部战略环境得到了有利的调整;它进一步使

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与西方相对而立;再加上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当二战结束时,只有苏联的国际权势和影响能够与美国相比。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以欧洲为中心并支配世界的时代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时代。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三、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大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与会晤,达成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史称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雅尔塔体系是大同盟内部相互妥协(或者说“合作”)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也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

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因此,雅尔塔体系实际成为美英苏三大国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三大国在雅尔塔体系中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就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英苏之间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在西方,它从卢卑克到的里亚斯特;在南方,到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在东方,从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到朝鲜半岛的38°线,直到中国的旅大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恰恰成为以后美苏形成的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但是,雅尔塔体系并不是冷战。大同盟所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其本意是希望在战后保持大同盟之间的继续合作。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和平的到来,使昔日大同盟建立的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内部原有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由于美苏双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不同,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体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必然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并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于是,冷战就在双方的政策与行动的对立互动中爆发了。

随着冷战的发展,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两极格局形成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和基本过程如下。

在政治上,美苏分别形成了对立的两极思维模式。1947 年3 月12 日,杜鲁门主义出台。杜鲁门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宣布美国将

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因此“杜鲁门主义”便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不仅使其意识形态味道十分浓烈,而且标志着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抑制共产主义的扩张”。1947 年9 月,苏联主持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同时提出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的“两大阵营”理论,并以此作为各国共产党行动路线的根本出发点。于是,苏联对世界政治的两极看法也正式确立。

在经济上,美苏分别形成了两大集团。杜鲁门主义虽然语言强硬,但只是一项政策声明,1947 年6 月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的形成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该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乔治?凯南等人的打算是,如果苏联拒绝美国的提议,美国“正好就把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到苏联头上”,如果苏联接受,那么美国就以援助为手段迫使东欧国家“放弃其经济生活中的几乎是排他性的苏联取向”,并可能倒向西方。苏联则对马歇尔计划充满疑虑。诺维科夫在给莫斯科的报告中写道,“马歇尔计划就等于建立一个西欧集团作为美国政策的工具”,并认为在美国宣布马歇尔计划之前就事先预料到苏联不会参加这个计划,因此该计划显然是直接反对苏联。最后苏联以一项联合计划和共同事业对主权是一种侵犯为理由,拒绝接受援助,而马歇尔计划也变成了“西欧复兴计划”。不仅如此,为防止东欧国家倒向西方,苏联还针对马歇尔计划,迅速与东欧国家签订了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初步筑起了东欧

的经济壁垒。1949 年1 月经济互助会的成立,东欧的经济完全纳入了苏联的轨道。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马歇尔计划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经互会的对立,标志着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经济集团的对立。

在地缘政治上,划定了东西方地理界线。美国不仅把马歇尔计划用于美英法占领的德国,而且在苏联退出后,正式启动了建立西德国家的工作,并采取了从合并美英法占领区到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币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分裂德国的行动。这些行动,使苏联认为他们对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将西部三个占领区分裂出去以建立依靠并忠实于美国的西德国家的判断得到了证实,于是,以西占区的币制改革为导火索,终于导致日益不安的苏联在1948 年6 月对进出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实行封锁,从而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尽管这次危机在历时近一年后以苏联的退却得以结束,但是德国的分裂过程已完全不可逆转。以1949 年9 月和10 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相继成立为标志,欧洲冷战对峙的经济、政治和地理界线基本落定。

在军事上,成立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伴随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和苏联强化对东欧的控制,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要求按照马歇尔计划的自助互助与他助方式,在军事上谋求美国的援助。1949 年8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 年5 月5 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 年5

月14 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

综上所述,美苏双方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地缘政治版图和军事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 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 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 倍。苏联虽然只在军事能力上与美国基本相当,但是在整个冷战期间却有能力摧毁美国的西欧盟国。因此,尽管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在整体军事能力上优于苏联,但是这种优势从没有大到使美国领导人觉得足以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于是便导致了双方的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持续攀升进行。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两国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苏联对美国的伤害程度。

其次,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些独立的国家或没有加入两个竞争的集团,或被开除出其中的某一集团,还有主要处于亚非地区的尚未获得独立的广大旧殖民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

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随着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进行和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最初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四、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冷战的发展,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极为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分化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以及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成长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这一切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动摇,欧洲、日本、中国等世界其他力量中心不断成长,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单独承担复兴西欧的重任,只有走联合之路。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这种通过成员国将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的方法,不仅将欧洲联合的理念逐步转为具体的现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使历史上战乱迭起的欧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较长时期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局面。另一方面,以打破美国的西方霸主地位为其特色的法国的“戴高乐主义”,以及以突破美国战略限制为其特点的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则是西欧国家谋求独立发展和推行具有本国特色的外交政策的重要标志。西欧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正在发展。随着西欧在

经济上不断摆脱对美国的全面依赖,欧洲的政治联合步伐也将逐渐加快,欧洲正在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

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1960 年,美日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日本将继续在政治上追求大国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路线。从当时的世界格局来说,“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施以恩惠的问题,两国关系友好。但在苏共20 大召开之后,两党两国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日益发展。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西方的持续压力,成为推动中国摆脱苏联模式,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终于拥有了“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1971 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已经看到了这种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尼克松在1971 年的对外政策报告中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极外交的新时代;同年夏天,他在堪萨斯城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是决定未来世界命运的五大权力中心。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国采取主动行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当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它在联合国内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候,全世界也看到了一个潜在大国的崛起。

新中国的崛起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同步进行。1955 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举行的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崭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以及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77 国集团”的应运而生,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他们将以联合国作为讲坛和斗争的场所,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

20 世纪70 年代后,美苏继续冷战,但多个力量中心仍在发展。西欧联合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欧共体通过的有关建立欧洲联盟和“统一大市场”的宣言与法令,表明西欧的联合所追求的是要实现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一体化。与此同时,随着日本于70 年代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继续在政治上追求大国地位,逐步将过去的“对美一边倒”的“被动外交”转变为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自主外交”。中国则在“文革”结束后,以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自20 世纪6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出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五、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1991 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

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它在带来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世界局势出现新的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

当苏联解体时,世界呈现出这样一幅历史发展的宏观画面: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时刻”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环视全球就可以看到,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印度、东盟等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经历了90 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国际格局更加明显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发展特点与态势。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综合国力方面,还没有另一个大国或地区可以和美国匹敌。但是美国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与此同时,“多强”的力量也在发展: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的出现,使欧盟长期以来力图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在形式上已实现;俄罗斯得益于21 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上涨,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其积极推行的“多极化外交”也显示出明显的强势特

点;日本继续推行“大国外交”,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于1991年9 月的联大第46 届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至今仍在为此努力;[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2003 年中国的“神州五号”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大国,201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社会,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大力推向多边外交,积极参加维和行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巴西等国也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2004 年印度、巴西和德国、日本联合提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如前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所说:

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为依托的经济外交正在拆除各种围墙藩篱,跨越各国国界,编织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冷战后的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一些

重要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使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适应全球化的因素不断暴露出来,从而进一步迫使人们反思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应当共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与改革,为建立一个在权利与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一方面,冷战中和冷战后形成的“七国集团”(G7)和“八国集团”(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继续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的机制,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1999 年9 月,八国集团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二十国集团(G20)。其成员包括阿根廷、澳洲、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这是一个非正式对话的国际论坛,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二十国集团的成立,使发展中国家有了在国际经济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上升的表现。另外,自2001 年以来,国际社会出现了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称为“金砖四国”的说法,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新兴国际力量的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中话语权的增加。

当然,目前国际格局所呈现的“一超多强”态势,是向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渡,还不是真正的多极世界。尽管世界多极化的实现还需要长期与复杂的过程,但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是毋庸置疑的。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1-3题。 1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动力是() A.资金的积累 B.市场的需求 C.劳动力过剩 D.政治的保障 2 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变革,与其相关的是() ①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基础 ②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③第一国际产生

④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3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和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正确的描述是() ①使工厂的布局摆脱了河流的限制 ②使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 ③人才和交通成为布局的决定因素 ④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④ 凡是大工业代替手工工场的地方,产业革命都使资产阶级最大限度的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和扩充了自己的势力,使它成为国内的第一阶级。结果,凡是完成了这种进程的地方,资产阶级便夺取了政治权力,并挤掉了以前的统治阶级──贵族、行会师傅和代表他们的君主专制。据此回答4-5题。 4 这段材料的本意在于说明()

A.资产阶级比封建地主阶级进步 B.经济的发展最终决定了社会政治的变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代替了封建君主专制 D.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地主阶级是历史的必然 5 这段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产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B.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也在发展生产力 C.通过发展社会经济来巩固阶级统治 D.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是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成熟和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三、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 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

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 地点:西欧、美洲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 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知识点总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知识点总 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知识点总结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重建战后世界,特别是如何解决世界经济领域里的货币、贸易等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 二战前的近 2 间,世界经济一直以欧洲国家为中心。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实力大减,特别是以英国为核心的旧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产业力量,经济实力在战争中急剧增长,这就为美国取代了英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的受益者,美国乘机要求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内容,使学生经过具体数据理解,二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崛起,成为建立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核心力量的必然性。 2.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英等西方国家为了稳定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制度,于1944年7月10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机构,以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

会议经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布雷顿森林会议各代表团团长合影》和【资料回放】,一方面经过插图想象、感悟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场景,另一方面经过史料的解读,了解《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加深对此次会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经过了体现美国意志的决议及附件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美国领导世界经济的时代到来,由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也说明国际地位的表现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经过第一目的学习,总结出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特点,并经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了解美国如何必然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认识到:经济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基础。 二、第二目“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主要介绍了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建立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美国经过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在这两个组织的决定性控制权。由此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成立: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并于1947年3月1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

【精编_推荐】世界体系分析与全球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 --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 阿里夫·德里克 1989年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一部分社会科学家断定,“现代化”理论战胜了用来替代它的其他变革理论,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的变革理论。在以下的讨论中,我将提出相反的观点。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比以前更加切合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科学文献中这种当代资本主义日益被描述为“全球资本主义”(GlobalCapitalism)。在这里我特别地感兴趣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一个流派的“世界体系分析”对于资本主义的剖析。世界体系分析及其对全球资本主义的看法,对于认真思考社会主义的现状和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一、世界体系分析:思想来源 “世界体系”这个术语在7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它最初与美国的一位名叫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uelWallerstein)的社会学家的著作有直接关系。沃勒斯坦在1974年发表了一部著作,名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兴起》。该书不仅引入了“世界体系”这一概念,而且在发展研究和社会科学界直接引起了震动。在随后对欧洲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中,沃勒斯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论题。 虽然沃勒斯坦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对在学术界普及世界体系分析上起了重要作用,但为了评估其实际影响,我们仍必须把他本人的著作置于70年代的整个背景之中。世界体系分析之所以被热烈地接受,首先是因为它对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理论一直在欧美社会科学中占据

支配性的地位。因此毫不奇怪,世界体系分析会得到年轻的激进学者的极大支持,这些年轻的激进学者在60年代走进学术界,他们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研究者。此外,沃勒斯坦的著作在当时也不是对现代化理论提出挑战的唯一著作。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SamirAmin)和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论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若不是在制度上便是在思想上),他们也提出了替代现代化理论的其他理论,这些理论与沃勒斯坦的著作在理论前提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说,这些著作标志着第三世界社会科学家的时代的到来,他们力图对体现在现代化理论中的霸权主义的欧洲中心论提出挑战。而且不管怎么说,这些研究发展的新方法都受到了全球性的激进运动的鼓励,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在过去20年中,世界体系分析在解释发达与不发达问题上提供了取代现代化理论的最佳选择。现代化理论形成于二战以后的年代,在解释发展问题上它基本上是“文化主义的”。明显的证据是,它最初用“现代性”和“传统”这些术语来提出发展问题。现代社会是这样一些社会(在欧洲和北美),它们设法从旧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创立了理性的思想模式和制度模式;传统社会则是这样一些社会,它们在文化上和制度上仍与过去相联,从而无法进入现代世界。根据这种区分,落后与传统几乎是同义语,而发达则与朝着欧美范式方向的进步密切相关。在80年代以前,现代化理论家极少用“现代性”来指资本主义,而是把欧美的现代性当作进步的范式。所有社会若要摆脱其落后状态都必须遵循这些范式。进而言之,现代化理论显然受到了韦伯理论的影响,它强调与欧美的现代化相联系的那些价值的规范性力量。然而,它所缺少的却是韦伯对“理性化”的批判。现代化理论把现代性的规范当作是保证人类不断进步的积极价值。最后,我们应当注意,现代化理论由于强调文化的价值,而把整个现代化问题看作是社会

人教统编版高中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案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包括:“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三目内容。 第一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拉丁美洲是最早被殖民的地区之一,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此时西方国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拉丁美洲的殖民主要采取掠夺资源的方式,这一方式限制了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目“亚洲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国家对亚洲的殖民首先是采用股份制公司的方式,直接掠夺,出现了东印度公司等股份制公司。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殖民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合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殖民扩张的手段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印度、中国等国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第三目“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方处于商业资本为主导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非洲的掠夺,是以暴力为主要特征,表现在黑奴贸易。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之后,为了把非洲大陆变成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掠夺方式逐渐从奴隶贸易转向领土占有和殖民奴役。第三个阶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投资场所,并争夺未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要地,开始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识别地图、阅读史料,了解西方列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文本阅读,认识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双重作用,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3.通过课堂学习,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感受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家国情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第一个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这场首先开始于欧洲并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战争,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的时代,以争夺世界霸权为交战双方的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世界性战争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大战的厮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沮丧地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他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它不仅是

那个时代的写照,而且其正确程度比格雷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大得多。 从表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突显的变化好像不大。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的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它们因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甚至比战前更大更完整;另外,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 世纪的第一个全球性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而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形势却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没有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反而加速了欧洲的实际衰落过程。 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 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英国失去1/4,法国失去1/3,德国失去全部;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它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 大战导致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1919 年仅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的债务就高达100 亿美元,使美国从战前持有30 亿美元外债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练习题(2017)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练习题(2017)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是 (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 D.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 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 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是 ( C )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资本主义再生产 4.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 )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5.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 ( C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垄断 D.滞胀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D ) A.垄断完全排除竞争B.只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只有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D.垄断和竞争并存,并凌驾于竞争之上 7.垄断时期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A ) A.竞争目的不同B.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C.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D.竞争范围相同 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C ) A.竞争目的相同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C.竞争范围扩展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9.垄断资本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统治的目的归

根结底是为了( B ) A.制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D.协调垄断组 织之间的矛盾 10.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B ) A.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11.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12.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A ) A.垄断B.信用 C.竞争D.积累 1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 2.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 【学习重难点】 1.认识殖民扩张的过程及对世界的双重作用; 2.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亚非拉各国人民的独立愿望。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一)过程 1.西班牙: (1)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2)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3)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建立了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总督由国王任命,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 2.葡萄牙 (1)葡萄牙紧随西班牙之后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殖民地。 (2)葡萄牙在巴西设立制度,由国王派遣大臣到巴西代表国王管理当地事务。 (二)结果 到,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 (三)影响 1.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发展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 3.为弥补劳动力不足,他们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发展起臭名昭著的。 4.为保证宗主国利益,殖民者禁止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1.葡萄牙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到达东方。 (2)概况: ①他们最初在亚洲的殖民活动主要是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②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已经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2.西班牙: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 (二)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殖民统治 1.南亚: 时间: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印度。 表现: ①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向中国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十四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南北战争 材料:美国媒体对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的评论 2008年11月4日,东部时间晚上11点刚过,一名黑人———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赢得了足够多的选票,当选美国总统,就在这一刻,南北战争真正结束,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一刻至关重要,因为尽管一百年来出现了公民权利立法、司法介入和社会活动家的奔走呼吁……可是如果在美国占到多数的白人不真正选出一名非洲裔美国人担任总统,那么就永远不能说南北战争已经真的结束。 提问:为什么奥巴马的当选会引发美国媒体如此的评价? 借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回溯近150年的历史,完整地审视这场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 一、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 1、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独立战争胜利后,尽管民族独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美国南方和北方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两条发展道路。(插入“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视频) 北方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尖锐了。那么,南北方之间的矛盾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1815年到1860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方对于劳动力极度渴望。大量移民的到来,也没有完全解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急需的自由劳动力问题。 材料1 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奴隶制度也在恶性膨胀。南方的黑人奴隶人数从1790年的70万增长到了1860年的395.4万,其中有200万黑奴在种植园里从事着极其艰苦的工作。 思考:这组材料反映了南北方之间的一个什么矛盾? 可以看到,被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视为大量自由劳动力来源的黑人,在南方却以奴隶的形式被禁锢在了种植园里,双方对于劳动力问题的矛盾立即显现。 材料2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试题(2017)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试题(2017)

————————————————————————————————作者:————————————————————————————————日期: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是(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 D.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是 ( C )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资本主义再生产 4.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 )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5.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 C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垄断 D.滞胀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D ) A.垄断完全排除竞争B.只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只有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D.垄断和竞争并存,并凌驾于竞争之上 7.垄断时期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A ) A.竞争目的不同 B.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C.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D.竞争范围相同 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C ) A.竞争目的相同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C.竞争范围扩展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9.垄断资本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统治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 B ) A.制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D.协调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10.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B )

(完整word版)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练习题(2017)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是 ( A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 D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B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 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是 ( C ) 10 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A.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 资本的原始积累 4.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 A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 .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5.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 A. 商业信用 C. 垄断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 垄断完全排除竞争 C 只有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7.垄断时期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A 竞争目的不同 B C 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8 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C A 竞争目的相同 C 竞争范围扩展 B. 资本积累 D .资本主义再生产 ) B. 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C ) B .银行信用 D.滞胀 D ) B. 只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D 垄断和竞争并存,并凌驾于竞争之 ) 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D 竞争范围相同 9. 垄断资本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统治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 ) B 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D 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B ) A. 制定垄断价格 C. 掌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B.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D. 协调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濮阳市一高高三历史组潘自力 一、概念: 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通过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和对世界的瓜分,使世界市场形成,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 二、主要内容: 1.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殖民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 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 地点:西欧、美洲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 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 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定型: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政治模式:实行议会民主制的政体,同时实行政党政治,自由竞选和公民自由 经济模式: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扩张。15-18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练习题(2017)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是(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 D.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是 ( C )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资本主义再生产 4.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 )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5.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 C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垄断 D.滞胀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D ) A.垄断完全排除竞争B.只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只有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D.垄断和竞争并存,并凌驾于竞争之上 7.垄断时期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A ) A.竞争目的不同 B.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C.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D.竞争范围相同 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C ) A.竞争目的相同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C.竞争范围扩展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9.垄断资本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统治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 B ) A.制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D.协调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10.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B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概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概述 江苏唐庆喜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巩固的基础上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其实质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一、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从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商品,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进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二、形成过程 1.14~17世纪是准备时期。 长达300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准备时期。从16世纪初到工业革命前:①在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生产力发展表现在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发展;②在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级不占主体地位; ③在思想文化方面,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政治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会;④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化起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 2.19世纪是形成时期。 在19世纪长达10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下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此时:①在经济结构中,两次工业革命带来整个社会的大变化;现代化工业占主体地位;生产力发展表现在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②在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级(工人、资本家等)占主体地位;③在思想文化方面,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是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④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直接动力是市场需求,推进方式是殖民扩张。 三、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评价

第11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习题及答案)

第11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选择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缩小之间的矛盾 C.单个企业生产的有序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 D.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A.满足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B.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C.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D.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其自身范围的调整主要表现为: A.自由竞争时期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制度 B.自由竞争时期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4.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为: A.社会化的生产力 B.社会化的经济关系 C.社会化的市场 D.社会化的管理机构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突出地表现为: A.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B.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促进了专业化生产 D.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6.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的主要矛盾是: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7.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是: A.使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人 B.比封建制度更快的速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个别资本规模的扩大 二、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生产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当代资本主义体系 三、分析判断 1.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②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实质及其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既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②理解国家的实力与外交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难点:1、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什么能居主导地位?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为战后全球霸权政策的需要,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加以扶植与控制;同时力图控制广大“中间地带”。并操纵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为防止社会主义势力的扩展,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力图帮助西欧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以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二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操纵联合国。为稳 定战后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经济进而从政治上控制西欧。那么,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还采取了那些措施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 过程:怀特计划——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极其宗旨。 投影:战后德国、日本、美国的相关图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实力大减,尤其是英国想保持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反,美国的经济实力却大增,这就为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这种经济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背景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的盟主粉墨登场了。为此,美国一方面领导着相对削弱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着手重组以本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前者的典型代表为马歇尔计划及美国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后者则为至今仍是世界经济主要架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机制。 1944年7月召开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一系列文件,以及根据这一系列文件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以美元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一阶层最为有利 A.农业资产阶级 B金融资产阶级 C.工业资产阶级 D.商业资产阶级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亚非拉美落后地区所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主要是 A.激发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B.促进了当地传统经济的发展 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 D.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3.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现包括①一些重要国家通过改革和革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大为增强,形成世界市场③.西方列强加强对外扩张,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地区④.封建势力在世界上濒临灭亡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造成19世纪中期以后奴隶贸易逐渐停止的最根本原因是 A.黑人奴隶的反抗斗争 B.工业革命后殖民活动内容的变化 C.美国南北战争 D.启蒙运动使人权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5.最能显示近代史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工业革命后,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B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C.欧洲出现工商业危机 D.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推动 7.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 A.带来了深重灾难 B。奴役了各国人民 C.加深了民族矛盾 D。破坏了传统经济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同步 A.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B。英国工业革命 C.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D。世界殖民体系 9.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的组成部分没有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资本主义国家体系 10.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英国最终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亚非拉国家全部论为欧洲殖民地 C.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D.工人运动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11.与拉美独立革命相比,亚洲革命风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殖民者对亚洲的控制力量强大 B.亚洲革命风暴没有启蒙思想作指导 C.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孤立无援 D.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低 12.近代史上,造成东西方经济差距日益拉大,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的基本原因是 ①.科学技术水平进步②.资产阶级革命成功③.无产阶级革命受挫④.殖民主义疯狂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3.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潮流形成的最主要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是 A.工业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D.商业革命和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4.能正确反映下列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顺序应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方面。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 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北美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没有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是资本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的最重要标志。 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 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 结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定型 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形式: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异常活跃,自由竞选,胜者执政。 代表:英法美————政党政治、公民自由、民主代议制。 德日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紧密联系的整体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起来。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自由竟争时期(自由竟争主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19世纪中期,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陆续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此阶段,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对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美的侵略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如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同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作业】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宁(西非国家)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等。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创造与征服(1800年至今) 2.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敛的地方风情,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品——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 A.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B.反映殖民扩张给荷兰带来的财富 C.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D.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 3.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A.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B.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D.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 4.“地图探究历史”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所学判断下图斜线部分标记的是() A.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 D.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分布 5.下图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三角贸易() A.目的是补充美洲的劳动力 B.始作俑者是英国人 C.以欧洲国家为贸易的中心 D.推动了非洲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