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词语、方言词和俗语,保存了大量周秦时期的词义解释。

《尔雅》在汉代和《论语》《孟子》《孝经》同列学官,是当时学习儒家文献的基本教科书。

《尔雅》是十三经之一,惟一被列于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实际上却是解读经书的工具。

今本《尔雅》三卷19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普通词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词典,约占全书1/3。所释词语跟古汉语学习密切,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词语和古义古训,收录4300多个词,词语来源于《易经》《诗经》《尚书》《春秋》三传、《国语》《论语》,可帮助了解古代词义、辨析同义词,了解周秦词汇的面貌,认识古代词汇的发展规律。

后16篇按物类编排,分类解释,专门解释名物术语,相当于现代的百科词典,如: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缺点:无检字表,查检困难。

注本: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黄侃先生评价:“郝疏晚出,遂有驾邢轶邵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

⑵《广雅》

三国时魏国张揖着,隋时曾改为《博雅》。

以《尔雅》为本,又有所补充,篇目、次序同《尔雅》,增补了《尔雅》所无的词语词义,是继《尔雅》之后词语及词义汇集最全的工具书,及时记录了《尔雅》之后新产生的词语及词义,总结了秦汉至魏的词汇现象。既收古训,又释“今语”,且多以《说文》《方言》及汉代学者的注释为依据,众多雅学著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书。

⑶《经籍纂诂》(1798年出版,清阮元编)

收录唐以前经、传、子、史本文及诸家注解,广收《说文》《尔雅》《释名》《方言》《广雅》中的释义,采用古书100多种,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106韵)编排,对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缺点:查检不便,需先知声、韵,再查卷数,以韵找字。

⑷《辞通》近人朱起凤编撰

专门解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11%为联绵词。将古籍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形体不同的词语归并,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援引书证,解释词义,并指出各形体之间的关系(假借、声近义通、同声通用、或形体讹误、别体等)。

⑸《汉语大词典》——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

1986年11月第一卷出版,至1993年11月全书出齐。1998年9月4日,《汉语大词典》光盘问世。迄今为止收录汉语词语最多的一部工具书,12卷,另附《附录·索引》卷,词目37万条,五千余万字,全面收集从古至今的词语,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基本上都能查到,广用例句反映词语源流,体现词义变化。

⑹《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年出版)

全书共四十册,所收单字包括正字、异体、古字、略字、俗字、后起字,字头之下列有甲骨、金文、篆、隶、楷、草诸体。所收词语包括成语、术语、格言、人名、地名、年号、书名、职官、动植物、名物制度等,释义采用浅显的文言。

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该书的解说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或失实之处,另外引书和校对方面的错讹也较多。

⑺《现代汉语词典》

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收词目5600余条。1956年开始编写,1965年出试用本。

⒉解释形义兼标音的工具书

⑴《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许慎(字叔重)撰,成书于121年,我国第一系统完备的字典,以分析字形、说解词义、辨识声读为主。文与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缺点:①检字困难,部首无法确定。

许慎分析小篆形体,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九千多字分列各部,此法虽为首创,但部首排列没有统一标准。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排在一起,如“三、王、玉、珏”“人、匕(化)、从、比、北;同部首的字意义相近的排在一起,但此法本无法贯彻到底,许氏也没有严格遵守。

②释本义多可靠,但亦有牵强附会之说。

⑵《玉篇》

南朝梁陈顾野王编撰,分542部,收两汉、魏晋书籍及社会通行的用字16917个。释义与《说文》有别,全面分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已经有了完备的解说词义的条例。每字先注反切,再释词义,于群书古训中援引例证,但所引书籍多已亡佚。

《玉篇》仅存残卷5卷。

⑶《康熙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完成,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康熙称其“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后世被奉为圭臬。

(圭臬: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2.比喻典范;准则。)

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214部按地支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

缺点:①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造成理解困难。

②在引文和释义方面有很多错误,王引之作《字典考证》。

⑷《中华大字典》

为纠正《康熙字典》的错误而编撰的现代辞书,1915年出版,收字48200多,按214个部首排列,还收了近代方言和翻译字,可与《康熙字典》参照使用。

在新的大型字典出版以前,《中华大字典》还是一部比较好的字典,但缺点错误也还不少,如任意删节引文,沿用错误旧解等。

⑸《汉语大字典》(8卷1990年出齐)

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单字56000多个。

单字条目下先列字头,分列该字形体演变的轨迹,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到楷书,然后解说字形,再注音(现代音、中古反切、上古韵部)释义、引证。

关于汉字部首:《说文解字》分为540个部首。

明代《正字通》简化为214个部首

《康熙字典》沿用214部

《现代汉语词典》有201

《新华字典》有189部(旧版)

目前一般以201部为标准

⒊标音兼释义的工具书

⑴《切韵》与《广韵》——韵书

①《切韵》隋代陆法言著,成于601年,收1.15万字,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②《广韵》是韵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弥补了《切韵》释义过于简略的缺憾,按韵部收字,先释义后注反切,也收录了很多魏晋唐宋时的俗语词。

⑵《佩文韵府》——类书

清张玉书等奉敕而作,成书于1711年,书名源于康熙皇帝的书斋“佩文”,此书也是为当时人写作诗词曲赋时押韵选词而编,故名《佩文韵府》。

体例:单字—反切—释义—以该单字为末字的二字、三字、四字词语(逆序词典)—文献用例。

⒋探寻语源的工具书

⑴《释名》

东汉末年刘熙撰,借鉴《尔雅》的排列方法(义序),所收词语范围比《尔雅》广,1502条词语。

刘熙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内容: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刘熙为说明事物命名的缘由,探寻“其所以之意”,首次大量、有意识地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事物命名之由,因声求义,即声训,也叫音训。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光,晃也,晃晃然也。

价值:①《释名》用声训探求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释名》及后代类似的研究成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即“《释名》派之训诂”。

②刘熙不拘泥于文字形体去探求意义,意识到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为汉语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时有牵强附会之处,所求也不全是词语最初的意义。

⑵《同源字典》王力著,1982年,商务印书馆。

根据词语的音义关系探求词与词之间的同源关系。(所谓同源字,就是指同源词,是词汇中那些音义相同或相近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词。)

收集原则:以古韵29部为纲,以声纽为目。同源字必须双声兼迭韵,必须有古代训诂材料作依据。

体例:辨声韵关系—分析意义上的联系—引用古训诂材料证明。

皮、被、帔,兼、鳒、鹣、缣,背和负,麸和肤,洗和跣,煌和晃

⒌研究方言词汇的工具书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西汉扬雄,与司马相如齐名,汉代最受推崇的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世称“扬马”。被当时人誉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收9000多字,今人增补至11000多字,历时27年。“方”,邦也。商周称周边为“土方”、“鬼方”。“方言”即邦言,“别国方言”即指不同邦国之特色语词。

①所涉及的方言区域: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

《方言》也包括部分外族语言,如东齐青徐方言包括夷语,南楚方言包括蛮语,西秦方言包括氐羌语,秦晋北方言包括狄语。

②体例:释词一般是先列举一些不同方言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来加以解释,以下还要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也有时先提出一个通名,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称。

《方言》体例仿《尔雅》,十五卷,卷一、二、三释语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七释语词;卷八释动物;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一释昆虫;卷十、十二、十三也释语词,大体与《尔雅》释言相似。

③扬雄提出多种术语:

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共同语;

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某地通语、某地与某地间通语——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转语、语之转、代语——因时代地域变迁声韵有别的方言词;

古今语、古雅之别语——古语词或古代不同的方言词。

④价值:第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书,是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以活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方言词汇专著。欧洲同类著作晚至十八世纪才问世。

⒍解释虚词的工具书

⑴《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成书于1711年,此前有元代卢以纬《语助》(1324年),盖为第一本专讲虚词的书,为启悟童蒙所用,不足以言著述。

《助字辨略》实是第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王引之《经传释词》成就超越刘淇,但其筚路蓝缕之功实不可没。

⑵《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成书于1798年。收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齿唇五音排列,注重分析虚词的特殊用法,通常用法少论,所用术语与现代不同,初学者不易看懂。

⑶《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530多个虚词,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可利用笔划检字,一方面训释所收字的意义,一方面结合现代语法学,指出虚词在词句结构中的作用。此书比较通俗,初学古汉语者适用。

⑷其它虚词著作:杨伯峻《文言虚词》

吕叔湘《文言虚字》

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

王海棻《古汉语虚词词典》

⒎人名、地名及特殊词语工具书

⑴《中国人名大辞典》(1921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收录自太古至清末四万多人的姓氏名号,都是群经典籍以及正史中出现的人物,也收录不见于经传的名人。除记载姓名之外,还说明每人的朝代、籍贯、生平事迹等。

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收录自上古至1929年的古今地名4万多条,对历史地名的建制、沿革、变迁情况有详细记录,引证丰富,数据涉及经史子集。

⑶《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编著

1953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唐代以来流行在诗词曲中的特殊语汇2000条左右。

⑷《诗词曲语辞例释》王瑛编着

补充《汇释》未收300多条。

⒏现代综合性工具书

⑴《辞源》

始编于1908年,正编初版于1915年,1939年出正编、续编合印本,1959年作修订,1979年出修订第一册,1983年出齐。重在溯源,第一义项多为本义,可解决读古书的疑难问题。

初“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修订后删去初版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词语,专收古汉语词语,书后附拼音索引。

⑵《辞海》

初版于1936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委员会)1958年修订,采用简化汉字编排,行文较《辞源》通俗,多出不少百科性条目,故新版改为百科全书性质的书,一些百科性的古代词语只有在《辞海》中才能查到。

⑶其它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二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补充

⒈《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纂,成书于624年。将经史子集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排比,事类居前,诗文居后,开创了类书“事”“文”合编的体例,保存了唐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大量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的全篇或片段。唐以前的很多文学作品主要是依靠它才得以流传至今。

⒉《十三经索引》

叶圣陶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是一部专门查找“十三经”语句出处的工具书。

⒊《四库全书总目》

清代纪昀主编,共收录书目10254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

沿革和简要评论。

⒋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⒌二十四史之外: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故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⒍子书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计有189家,除去汉代的49家外,先秦诸子还有140家。清《百子全书》载:历代子书包括儒、法、道、墨、兵、术数、小说、杂家等类100种,先秦诸子类9种122家。《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列子》、《商君书》等。⒎集

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二、词汇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⒈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

⑴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此类古今词义相同的多数基本词汇,如身体部位名称、亲属称谓及自然现象名称等。

耳,《说文》:主听也。《现汉》:耳朵(听觉器官)。

雨,《说文》:水从云下也。《现汉》: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泉,《说文》: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现汉》:泉水;泉眼。

“鸡、牛、大、小、笑”等,虽少,却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⑵古今词义差异很大

此类情况在汉语中更占少数。如“傩,驱逐疫鬼。”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卫风·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貌,一本作“盻”。毛传:“盻,白黑分。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宋玉《招魂》)王逸注:该,亦备也。《说文》:该,军中约也。

⑶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①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魏以后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庄子·在宥》)《说文·手部》:捐,弃也。

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三国演义》第六回)

⒉古今词义相异

⑴古今多义词的义位(义项)不完全对应

①某些义位古有今无——阅读困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郁结于心;憋闷。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史记·酷吏列传》)报,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断狱为报。

②某些义位古无今有

③某些义位古今都有,但古常用,今不常用,或古不常用,今常用。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今词“去世、去职、去留”

⑵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类型:

①词义范围不同

A词义扩大

河:黄河→河流响:回声→声响洗:洗脚→洗(洗,盥,沐,浴)

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

B词义缩小

瓦:指陶器的总名→泥土烧制的纺锤

《说文·瓦部》:土器已烧之总名。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臭:气味→难闻的气味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记·大学》)

恶:一切不好的事物和行为→不好的品行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论语·乡党》)

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韩非子·说林上》)

其它如“虫、金、子、禽、吃、宫”等。

C词义转移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说文·穴部》)

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寺,古指官署。今指寺院。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后汉书·刘般传》)

汉代有鸿胪寺,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先住鸿胪寺,后居白马寺。

《说文·艹部》:“荤,辛菜也。”

其它如“兵、城、羹、管”等。

②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晋葛洪《抱朴子·遐览》)

③词义的轻重不同

古义重今义轻或古义轻今义重。

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与你前日无怨,往日无仇,如何下此毒手,害我性命!”(《醒世恒言》)

人恨不用公叔坐之言也。(《史记·商君列传》)

今语“相见恨晚”“恨铁不成钢”。

注意:“古”“今”含义

分析古今词义异同,“古”与“今”是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

④词义所指名物制度不同

布,古指麻葛织品,与“帛”相对,故有“布

衣”,有棉之后,多指棉织品。

半斤八两,古制一斤十六两。

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⑤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词义构成:理性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报孙会宗书》)

(二)单音词和复音词

⒈古代以单音词为主(今以复音词为主)

原因:(1)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为单音词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2)书写条件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3)口语和书面语分离——重要原因。

⒉汉语词复音化的原因及方式

⑴复音化的原因

①内因——新词累增,单音词义位过多。同音同形词增多,表义模糊,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

②外因——语音系统简化,同音字增多,使用复音词区别词义。

上古汉语音节结构比较复杂

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

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汉语拼音35个韵母

复辅音声母(bl、pl、kl等);语音的剧烈变化,必然影响交际。

密,形状象堂屋的山。《尔雅·释山》:“山如堂者,密。”

隐秘、慎密、严密、紧密、精密、周密、稠密、亲密、秘密、密封

⑵古代单音词变为复音词的方式

单音词

复音词结构方式:联绵词

迭音词(一语素或两语素)

合成词(两语素)

复合词(……)

派生词

①原语素与添加语素意义上的联合、偏正、动宾、主谓、动补等关系构成复合词。

时:时间、时候、时辰、时机、时代、时势、当时、及时、时常

厚:厚重、深厚、宽厚、醇厚、浓厚、优厚、厚度、厚道

疑:疑惑、疑难、嫌疑、疑心、怀疑、猜疑

②用原单音词之外的另两个单音词作语素构成新的复合词。

术:道路、途径、方法、手段、技艺、学说

与——参加师——军队

③原单音词之前或之后附加词缀(派生词)

鼻——鼻子石——石头鼠——老鼠

竟——竟然偶——偶尔盖——盖子

怜——可怜苦——苦头马——马匹

④原单音词重迭,变为迭音词

时——时时常——常常渐——渐渐

稍——稍稍偏——偏偏伯——伯伯

⒊古代汉语里的复音词

偏义复词、转义复词、联绵词、

⑴偏义复词:两个单音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复音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承载复音词的意义,

另一个起陪衬作用。

①词义偏落于前

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

②词义偏落于后

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国语·吴语》)

趋走不足以逃利害。(《列子·杨朱》)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偏义复词并不科学,结构不固定,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不起作用,显示出偏义性,有的则仍是两个单音词。

今词“国家、动静、妻子、窗户、兄弟、好歹、忘记、安危、质量、教学”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周礼·天官冢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

⑵转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合成,复合词义既不同于两个语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

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杜预注:“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杨伯峻注:“寻常意谓尺寸之地。”

⑶联绵词(单纯词)

①双声叠韵联绵词——字仅代表复音词的两个音节,不能拆开解释。

A、双声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诗经·豳风·七月》)

B、叠韵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诗经·卷耳》)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司马相如《上林赋》)

C、双声兼叠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无从诡随,以谨缱绻。(《诗经·民劳》)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诗经·绵蛮》)

D、既非双声又非叠韵

滂沱噫嘻吁嗟

常见联绵词还有“逡巡、徘徊、逍遥、抑郁、造次、忸怩、倜傥、仿佛、彳亍、匍匐”等。

(联绵词)注意:

①语音是古音

匍匐《广韵》:匍——并母模韵匐——并母屋韵

逶迤《广韵》:逶——影母支韵迤——喻母支韵

②常借别字表示,书写形式多样。

望洋——望羊盳洋

委蛇——逶迤委迤逶移

匍匐——蒲服匐伏蒲伏扶服

仿佛——彷佛髣髴方物放物放茀

倘佯——常羊尚羊尚阳尚佯相佯相翔猖羊襄阳

⑷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迭成词,古也叫“重言”,迭音词或摹声,或状物。

①两音节只包含一个语素。

多数迭音词的单一音节在该迭音词中并不表示意义。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

②两个相同单音词的重迭,其词义与单独一个音节所表示的意义相同,词与字在意义上是一致的。《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说文》:杲,明也。杲杲,日出明亮貌。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喈,鸣叫。

清李渔《意中缘·沉奸》:两意谐相怜爱,双凤喈声和霭。

⑸古代为语素组合,今为复音词,但意义差异很大。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成公三年》)

荃(通“ 筌”,捕鱼器)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汉书·霍光传》)

注意:阅读古籍,要正确分清词与短语的界限。

⑹同义词的临时组合

①同义词的自由组合,词序可颠倒(同素逆序词),也可单独成词。

恐吾至阻险而还。(《史记·淮阴侯列传》)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逾越险阻。(《左传·成公十三年》)

路幽昧以险隘。(《离骚》)

每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隘而不列”“阻而鼓之”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战国策·齐策》)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

吾甚恐。(《孟子·梁惠王下》)

②泛指,段玉裁叫“浑言”,特指也叫“析言”。浑言则同,析言有别。

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义;同义词对举时,是特指义。

稼穑:春种曰稼;秋敛曰穑。

仓廪: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桎梏:在足曰桎;在手曰梏。

变化:自有而无谓之变;自无而有谓之化。

衣裳:上曰衣,下曰裳。

事业: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

困乏: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嫉妒:害贤曰嫉;害色曰妒。

婚姻: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三)同义词

⒈同义词的类别

同义词只须某一义项相同。

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贫、穷——“生活困苦” ,具同义关系。

贫,本义是缺少钱财,《说文》:“贫,财分少也。穷,本义是极、尽,常用以指仕途不得志。《左传·昭公四年》:分贫振穷。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角度分类:

⑴本义相同的同义词

徒——步本义皆为“步行”。

舍车而徒。《周易·贲卦》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庄子·田子方》)

《后汉书·徐穉传》:穉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穉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徒”引申为“步兵、门徒”,“步”引申为“脚步”。

顶——颠本义都指“头顶”《说文·页部》:顶,颠也。颠,顶也。

过涉灭顶,凶,无咎。《周易·太过》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秦风·车邻》

⑵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官——吏“官”本指“官署”,即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指“官员”,与“吏”同义。“吏”本义“官员”。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韩非子·八说》)

树——木:树,本义种植;木,本义树木,后“树”引申为“树木”后,两者同义。

⑶引申义相同形成的同义词

治——理治,本义治水;理,本义理玉。

禹之治水也,水之道也。(《孟子·告上》)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和氏》)

徐——慢徐,本义慢走,慢,本义怠慢,傲慢。引申出“缓慢”义后互为同义词。

⒉同义词的时代性

⑴有些词从古到今一直同义,如“至、到”、“恐、惧”。

⑵有些词在上古原本同义,后来不同义。

劝——勉

上古都有“勉励”义,“劝、勉”可连用。“劝”中古常用为“劝告”“劝说”,与“勉”不同义。

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⑶有些词在上古本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成为同义词。

伪——假

伪,本义人为的,引申为虚伪的、不是真的。

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史记·高祖本纪》)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庄子·齐物论》)

上古“假”主要表“借”义,汉代后表“虚假的、不是真的”义,与“伪”成为同义词。

等——候

等,上古有“相同、等级、次序”义,无“等待”义。上古表“等待”义,一般用“俟”“待”。“候”有“守望、放哨、侦察、问候”义。

《陈书·后主沈皇后传论》:(张贵妃)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

中古以后,“等”“候”都有“等待”义,成为同义词。

父老年年等驾回。(范成大《州桥》)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有花时采。(《梦溪笔谈·药议》)

⒊同义词的差别及辨析

⑴理性(词汇)意义上的差别

柴——薪

都指烧火用的木柴,但大、小有别。《礼记·月令》:“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说文·木部》:“柴,小木散柴。” “薪”是粗大的木柴。

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赤壁之战》)

坟——墓

都指埋葬死人的地方,但形状不同。筑土隆起的叫“坟”,穴地而平的叫“墓”。

《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 郑玄注:“古谓殷时也。土之高者曰坟。”

“墓”是埋葬死人时都有的,“坟”则不一定,可以“墓而不坟。”《史记·文帝本纪》:“不治坟,欲为省。”

模——型都指用来制造事物的“模子”“模型”,但所用材料不同,用泥土做的叫“型”,有木做的叫“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范。”

府——库都指藏放东西的地方,但用途不同《说文》:“府,文书所藏也。库,兵车所藏也。” “府”还可收藏财物。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左传·僖公五年》)仓无陈粟,府无余财。(《韩非子·外右上》)

城——郭都指城墙,但有内外之分,内城曰城,外城曰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公下》)

完——备都表“全”,但侧面点不同,“完”着眼于形体的完整、完好,没有残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备”着眼于数量上的齐全、齐备,没有缺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韩非子·外左上》)

“体无完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德才兼备”

追——逐都有“追赶”义,侧重点不同。

“追”侧重于把追赶的东西、对象追回。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左·桓13》)

“逐”侧重把追赶的对象赶跑或驱散,有“放逐、驱逐”义。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谏逐客书》)吾尝三仕而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

⑵语法意义上的差别

耻——辱敏而也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

畏——惧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⑶附加意义(色彩义等)上的差别

比——周都表“与人亲近”,但感情色彩不一,“比”含贬义,是“勾结”义,“周”含褒义,“团结”义。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安国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征——伐都表“军事进攻”

“征”用于上伐下、有道伐无道,褒义词。“伐”指公开宣战,有钟鼓,中性词。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尽心下》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墨子·七患》

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⒈词(字)的本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引申义的源头。词的原始意义——汉语发生时代的意义。

当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时,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

益本义是水漫出来,后作“ 溢”。《吕氏春秋·察今》:雍水暴益。

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易·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理《说文》:治玉也。从玉,里声。《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寳

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向本义为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牗也。《诗经·豳风·七月》: 塞向墐户。引申为“朝着,对着”。

⒉如何探求字的本义分析字形,以形索义

《说文》——小篆字形;

甲骨文,1899年,安阳,王懿荣,4600多个单字,辨识1700多个;金文

⑴象形字

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说文》:水中可属曰州。本义即水中陆地。

⑵指事字

本,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本义树根。

⑶会意字

粪:甲文字形为,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战国策·秦策五》:负秦之日,太子为粪矣。吴师道补正:粪,弃除也。

《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

陈澔集说:“粪,除秽也。”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

⑷形声字

①据形(义)符求本义。

适之也。从辵,“帝口”声

造《孟子》:不幸有疾,不能造朝。登峰造极、造访

防《说文》:堤也。从阜方声。《周礼》:以防止水。

②右文说(据声符求义类)

A 晴(日之无障蔽)、清(水之无混浊)、睛(目之能明见者)、精(米之去粗皮)。

B 浅、贱、践、栈、饯、钱、残

C 浓(露多也)、醲(酒厚也)、襛(衣厚貌)、脓、秾、哝、燶

D 湍、喘、踹、瑞

E 泡、饱、跑、庖、炮、胞、袍

注意:

(1)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

而《说文》:“颇毛也”。本义络腮胡子,借用作虚词后,连词成了常用意义。

(2)词的本义也不一定是常用义,同基本义有区别,跟假借造词也要区别开。

叔拾取。《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毛传:“叔,拾也。”

字《说文》:“乳也。”本义生孩子,文字的“字”和名字的“字”都是引申义。

(3)注意字形的讹变,必须依据古文字形体,如莫、射等。

臣,《说文》:牵也(声训)。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庖丁解牛》分解、溶解、解说皆为引申义。

里,《说文》:居也。从田从土,会意。乡村的庐舍、宅院。后泛指乡村居民聚落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毛传:“里,居也。”高亨注:“里,庐也,即宅院。”

本义与字形无关。未知本义。

⒊引申义

⑴直接引申义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与本义关系很近,产生的时间较早,易辨认。

月,月亮→表时间城,城墙→城市

⑵间接引申义由本义辗转再引申而来的意

朝,早晨(旦也)→上朝、朝见→朝廷、朝堂→朝代

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任,《说文》:保也。即抱。

《诗经·大雅·生民》:是任是负。

担东西→A 所担的东西→责任、义务→委用、任用→听凭

→B 担当→担保→信任

鄙,边邑→质朴,厚道。

→浅陋,庸俗→鄙夷,看不起。

→贪吝。

①四鄙之萌人。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⒋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⑴相似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关,本指门闩,因功能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奋,本指鸟奋飞,因方式情态相似,后指马、牛奋蹄。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四》: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

⑵相关

齿,本指门牙,牛马幼小者,岁生一齿,因以齿计其岁数,后表示年龄。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生因问莺齿,夫人曰:…十七岁矣。?”

姝,本指女子貌美,以性状代人,后指美貌女子。

官,本指官署,以方位处所指人,后指官员。

⑶相因引申义间有因果条件关系。

危,本指高,后指危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正襟危坐

⒌词义引申方式

⑴连锁式引申

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后作“腰”。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①→②→③→④→⑤→⑥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防止(泛指堵塞禁阻)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①→②→③→④→⑤

①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防备、防止

④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盐铁论·本议》)约束

⑤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⑵辐射式引申

节,《说文》:节,竹约也。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旌节、节杖

⑶综合式引申

信,《说文》:诚也。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④的确

——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诗)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⒍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由具体的、个别的引申为一般的、抽象的;由实词引申为虚词。

道,本义指道路→(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抽象的规律、道理。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泛指所有动物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⒎引申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⑴词义的引申与词义的更替要区别开。

①词义的更替(转移)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脚”本指“小腿”(胫也),后来指“足”。

②词义的引申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如“道”,“路”的意义一直使用。这既使语言稳固,也使语言丰富。

⑵当引申义距离较远时,为求区别,又另造新字来表示,两字音形上常有近似关系。

要——腰责——债解——解散——懈(懈怠、松懈)树——树立——竖

⑶正确辨识假借义,与本义不相关。

朱骏声体例:本义——转注(引申义)——假借(本无其意,依声讬字)“解”例p99

错,本义用金银嵌饰,假借为“措”。离,本为鸟名,假借为“罹”

(五)考求词语古义(本义、引申义)的方法

⒈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古义

造字之初,汉字形体与所表词义有一定关系。

诛,从言,本指言语批评。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⒉通观上下文推求古义

侵,《说文》:侵,渐进也。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苏轼诗: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杜甫诗:“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从容,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⒊从并列复合词的语素义推求词语古义

易,《孙膑兵法·十问》: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

《战国策·秦策二》:自殽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

《淮南子·兵略训》:易则用车,险则用骑。

⒋利用对文分析古义

古文讲求整齐对称,结构相同的句式,对句相应的位置,多出现成对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墨子·尚贤》: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沈约《谢灵运传论》: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⒌通过成语和谚语推求古义

《墨子·公孟》: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求全责备

李斯《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高不成,低不就

《史记·田单列传》: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⒍通过词语的同族关系推求古义

蓐,《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杜预注:蓐食,早食于寝蓐也。

《汉书·韩信传》:亭长妻晨炊蓐食。张宴注:未起而床蓐中食。

《说文》:蓐,陈草复生也。缛,繁采饰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蓐”和“缛”为同族词,皆寓厚义。

一、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与字体发展脉络

⒈关于甲骨文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号廉生,福山古现村人,我国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鉴定出商代龟甲兽骨文字的第一人。

刘鹗《铁云藏龟》(1902年出版)甲骨文字最早之拓本,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是“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共六册,拓印了甲骨1058片。“知其所重而定为殷人之物者刘氏也,拓墨付印以广其传者亦刘氏也”。

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罗振玉---雪堂首先弄清楚了甲骨的出土地点——武乙之都。

王国维---观堂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

董作宾---彦堂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郭沫若---鼎堂《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

甲骨文4500多单字,已认识2000左右。图画性很强,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形声字占27%左右。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特点:部分字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多),缺乏统一、固定的样式;因以锐器刻就,笔划细瘦,方折笔居多;字体大小不一,笔划多的字大,少的字小。

⒉汉字字体演变

甲骨文

金文周代金石文、籀文、大篆

战国文字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俗体流行,齐燕晋楚秦各系文字特点不一

小篆秦官方字体,经过整理,规范,异体字减少

隶书秦古隶用于处理政务、日常工作;汉今隶,形成现代汉字格局,书写方便,笔画简单。

楷书东汉末年,真正意义上的方块汉字南北朝全面应用,因书写材料固定、印刷手段推广、科举考试的规范等,此后汉字字体不再出现大的变化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盛唐709-785)欧阳洵(唐初)柳公权(唐778-865)赵孟俯(元1254-1322)(二)汉字形体分析——“六书”

⒈“六书”的来源

周朝——“六书”为六艺之一。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吉、嘉、宾、军、凶等方面的礼仪),二曰六乐(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之乐),三曰五射(举行射箭礼时的五种射法),四曰五驭(驾驭车马的五种方法),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九类数学问题的解法)。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郑众《周礼注》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清代以后论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⒉“六书”的内容

文与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文”——构形单一的独体字,如象形、指事。

“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如会意、形声。

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是文字创造初期所用的基本方法,占汉字总量的5% 用简单线条表现事物的特征。

①与图画的区别:象形字线条简略,成为形象化的符号;能够表示固定的概念;有一定的读音;跟语言里的词发生了联系。

②优点:一目了然,清楚表达具体事物的形貌。

③局限:形体往往不统一,书写麻烦;难以表达抽象概念

④象形字与象形文字:

象形字是六书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各种文字中的一个类型。

埃及文字距今5000多年前。

玛雅文字850字,认识三分之一。

纳西象形文字也叫东巴文,是丽江纳西族的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⑵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抽象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来记录某个意义的造字法。

指事弥补了象形的某些不足,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意义。

与象形字异同:都是独体字,区别在于字内是否有抽象性指事符号。

①纯符号指事字基本上是由早期的符号演变而来,由极简单的点画构成,如一二三四上下

②在象形字上加注指事符号——较晚产生如“本、朱、末、亦、刃、甘、寸、中、天、夫、太、川、州、血”等。汉字的造字方法中,指事字最少。

⑶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字部件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方法。

比类就是把表示事类的字放在一起;

合谊就是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会意字字义不是几个偏旁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常通过提示、比喻、象征等关联方式表现,需要通过“会合成意”来理解。

优点:相对于象形,会意可以表示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尘、尖、歪、岩”。

局限:较之象形字,辨识尤难。许多事物和抽象概念很难用会意来表示。

①同文会意:如“林、从、并(并)、北、双、友、丝、棘、枣、比、赫、哥、卉、炎;众、森、品、晶、磊、犇、猋、鱻、骉、羴(膻)、鑫、茻”等。

②异文会意:如“莫、涉、步、逐、秉、及、析、伐、宗、光”等。

③其它会意字:始、如、妇、烦、改、初、解、位、集、冰、泪、沙、阳、阴、利、删、班、劣、耷、岩、嵩、昶、粥、掰、男、旦、旱、美、至、合、灰、灭、灾、室、宝、安、家、牢、间、折、盲、采、弄、套、您、黑、墨、内、库、尾、明、休、吠、尖、尘、艳、裕、苗、功、章、孝、看、眵、伐、戍、灶、盥

后代多造会意字:忐、忑、粜、籴、拿、瞾

为书写方言词语的需要,古今都造过一些方言字,其中多会意字,例如:歪、甭、孬、

歪从不长,本义矮。音矮。

甭从不生,本义死。音终。

孬从不大,本义瘦弱。音恩。

⑷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

“以事为名”,即按照事物的类别特点去选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意符),用以标示字义所属的大致范围。

“取譬相成”,即取一个发音相近的字作新字的声符。

①几种形声字:A普通形声字:江、胜、基、裁、闽、视

B加声符形声字:齿、鼻、鸡、星

C加意符形声字:箕、蛇、腰

②优点及贡献:

1)使汉字具标音功能,造字方便。

甲骨文形声字占27%,《说文解字》占87%,《康熙字典》约占90%。

由于形声造字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汉字才没有演变为纯标音的文字。

A、同一个声旁,加不同的形旁→新字

方——访放房芳防纺坊仿舫彷

B、同一个形旁,加不同的声旁→新字

木——柏杨柳枫枪架松榆桃梨

C、声旁、形旁位置灵活,但约定俗成,长期固定以后,不可任意变动。

汕讪舢仙——崎岖峰屿

肚吐杜牡——城堡坦场

2)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可以表示类属。

如:关于“玉”的形声字《说文解字》中,“璧”本义是瑞玉环,“瑗”本义是大孔璧“璜”本义是半璧,“瑛”本义是玉光,“玲”本义是玉声,“理”本义是治玉。诸字字义不同,但都跟玉有关,“玉”作为形符,表示出它们的字义类属。

不常见部首:

攴 (pū)从“攴”之字有敲击、驱使意,在字的右边多写作“攵。如“寇、敛、牧、攻、放等。

髟(biāo)与头发有关。如:髫髦髡鬓髻鬟

彡shān 与修饰有关。如:形修彰衫彩彪

韦(wěi)(韦)与熟牛皮有关。如:“韬”(弓套),“韧”(柔韧)

隹(zhuī)与鸟类有关。如:“雄”(雄鸟,与雌相对)雏雉雀雕

③形声字识记的缺点及局限:

A绝大多数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形声字的具体含义。

B语言的发展,使得形符不能准确表义,声符不能准确表音。

C某些形声字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情况复杂。

1)义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固定。

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圆、固、匾、病、闺,内形外声:闷、问、闻,形占一角:载、腾、颖、修、荆,声占一角:旗、徒、徙、爬、胜,形被拆开:声居中间:裹、衷、衢,声被拆开:形居中间:雠、辫、随、哀。

同一符号分做形符和声符:祖、祈、福—视铜、铁、银—锦、钦副、割、刈—钊、到关、阎、闾—问、闷、闽

形符和声符位置特殊:条、修、修、倏—攸声胜、腾、滕—朕声颍、颖——顷声

2)省形省声及隶变使形符或声符不易辨识。

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省去一部分,称为省声、省形。

A、省形弑,从杀省,式声。籑,从食省,算声。星,从晶省,生声。耆,从老省,旨声。

B、省声产,从生,彦省声。雷(靁),从雨,畾省声。累(累),从纟,畾省声。豪,从豕,高省声。

毫,从毛,高省声。夜,从夕,亦省声。

C、隶变恭,从心共声唐,从口庚声徒,从辵土声归,从帚追声香,从黍从甘书,从聿者声p169

注意:

1、了解省形和省声,对研究字形与字义的关系颇为有益。

许慎对省形省声就用得过滥,有的颇令人怀疑。如“俯”字是“从逃省”,妃字是“配省声”。有的则是明显的错误,如“奔”是“贲省声”。对《说文》之言省,特别是省声,我们不可轻信。

2、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与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叔,本义用手拾,《说文》:叔,拾也。从又尗声。假借表年少。本义虽然保存下来,但在古文献里不处主要地位。举,对举也。从手与声。引申为“举兵;举荐”。“全、都”是假借义。

举世混浊我独清。(楚辞·渔父)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权,《说文》:黄华木也。从木雚声,一曰反常。另一常用义是“秤锤”,也用如动词“称”。

《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战国策》: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后起的形声字,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不必拘泥于意符去探求本义。

悬——县(县,系也,会意字)p166 影——景(本为形声字,日光也

4、有些意符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互相通用。

“辵、足、走、彳、止”“言、口、欠”等。

④意符、偏旁与部首

意符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

A部首所统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信、休、莫、安

B有些部首本身不是形声字的意符,如“首、放、冓”等。

⑸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建类一首指同一偏旁部首的字。同意相授,谓两字意义相同,并互作解释。

转注字三条件:①部首相同。②意义相同。③相互为训。

“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八上》)

“考,老也。从老省,丂声。”(《八上》)

“建类一首”指《说文》部首;“同意相受”指部首字与属于该部首的字同义,即凡某之属皆从某。《说文》中同一部首的字,如果意义相关就是转注字。——形转派清江声

“数字转展,互相为训”,即几个字互相解释就构成转注关系。转注即互训。——义转派戴震段玉裁

“一首”指词源(音义相近相关,同一语源)上同韵或同声(“老”和“考”两字同属一韵,“颠”和“顶”同属一声),即有共同来源。声音和意义上都有联系的字是转注。——音转派章太炎黄侃

“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一字,即转注。词义引申为转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⑹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是文字记录语言时,与词汇发生关系的一种现象。

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的假借字:汉字和汉语中词的关系不能一一对应时,某一个词,本来没有记录它的字,找一个音同音近的字表示这个词的意义,即假借。

①本字和假借字:本字是专为记录某个词而造的字。

假借字是使用已有的形体记录另一个音同音近的词。

“毕(田网)、旧(鸟名)、我、来、北、而、耳、亦、笨(竹白)、其(畚箕)、何(担荷)”等。

后人认为举“令、长”例不确,当为引申义。

②假借字的几种情况:

A 一字被借,身兼二职,本义与借义并行。耳、之(本义往)

B、一字被借,本义消失,借义独行。难、骗、我、而、笨、九(本义曲钩)

C 一字被借,借而不还,本义另造新字(为本义造字)

其—箕莫—暮然—燃求—裘亦—腋孰—熟止—趾西—栖

D 一字被借,借而又还,借义另造新字(为假借义造字)。

禽——擒戚——戚昏——婚田——畋何(本义负荷),《诗经》:何蓑何笠。荷(负荷,荷花)

③假借字的贡献:

A假借突破了表义造字的局限,通过同音借用的方式,为许多意义抽象的语词找到了书写符号。

B假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字数量的急剧膨胀。当某个字被借用得太多,而在书面语言中难以达意的时候,就不得不再造字。

如“辟”字(本义法也,指刑法)分化为“避、辟、僻、嬖、譬”等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避)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欲辟(辟,后又简化为“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3、苟无恒心,放辟(僻)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

4、友便辟(嬖),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5、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假借代表着汉字发展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个重要发展倾向——单纯标音。

形声字遏制了假借字单纯标音的发展倾向。

④与通假字的区别:

A通假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4)

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术语整理 术语01 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汉语史(汉语史的分期)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笔记

通论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今音的差异表现为声、韵、调三个方面。 一、古今韵的不同 读唐诗发现韵不协调。如,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回、来、台、杯,为押韵字,在“平水韵”中同属“灰”韵,但5字韵尾同,韵腹有差别。再如, 李白《越女词》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月、袜同属入声“月”韵,但今音差别大。 上古更甚,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与下面的“流、求、逑”相押,但第二章的“得、服、侧”,第三章的“采、友”,按今音就不押韵了。从《诗》到南北朝,一千多年过去,韵母系统变化很大。古人不理解,如《诗.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音、心押韵,但“南”不押。于是沈重提出临时改读说。宋朱熹“叶音说”,或提“协句说”,都是主观的,不知古韵是发展演变的 叠韵联绵词窈窕、輾转、崔嵬、婵媛、蹉跎、须臾,古今一致,但“仓庚、芣苡”就不同。 二、古今声母的不同 从双声联绵词看,彷彿、参差、踟蹰、蝃蝀、蒹葭、栗烈,古今一致;零声母的“伊威、逶迤、犹豫、鸳鸯”也双声。但“缤纷”古今不一致。 古代有“三十六字母”,代表了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大致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古今声调的不同古今四声的不同 1.平分阴阳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间、还、山”的分析。

(练习)下面的字为什么分成两组? 石,白,人,浊——高,空,飞,机 2.浊上变去 王维《新晴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垢、口、后、亩, (练习)下面哪些字符合此规律? 运动大会胜利闭幕 3.入派三声 王昌龄《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诗.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黄、章、章、庆,押韵,但“庆”古平声,今去声。 (练习)把下面的字按四声分类 即,集,忽,恶,吉,息,孽,服,郝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1古代汉语笔记之一

献诗说: 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 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诗说: 删诗说: 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3、这个说法不准确; 吴越春秋: 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 2、作者是越晔;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主以明道” 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九歌的艺术特色: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神灵的价格化; 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冯谖客孟尝君 【题解】 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补充注释】 自存:指养活自己。 食之:给他吃,食音si。 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 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 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

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 辞曰:辞,告别。 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 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 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 高枕:形容词使动。 “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 【题解】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 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 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 鲁仲连义不帝秦 【题解】 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 【补充注释】 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à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 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 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 “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逼俺复习诲料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 )按音序排列。3 )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啲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懷好啲“好”。3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 )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 )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岀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训“。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 1、汉字的性质: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 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杞、问、物、里、过、发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 (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①弟悌②责债 ①弟,弟弟。又读ti\,敬爱兄长。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 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 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 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 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 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 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 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