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一)

本文研究指出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统计的有效性,破坏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规则,政府部门有干预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在动力。但政策干预由于难以区分资产价格理性和非理性波动及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泡沫调控的非有效性而无法实行;而将资本价格信息内置于货币政策的框架又由于编制广义价格指数的复杂性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多目标困境而难以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将非基础性的资产价格波动看成外生,保持一个稳定且公开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预期通货膨胀率时才进行干预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最为可取。

资本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的功能在加强,社会各类资金不断地大量进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波动加剧,这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也必定会对货币政策效果有所冲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低通货膨胀状态,消费疲软,物价持续在低位运行。从1997年 10月至2001年3月,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41个月处于下滑状态。然而在此期间,股票价格指数却有所上扬,上证综合指数从1180.39点上涨到2112.78点,深证成分股指数也从4523.31点上涨到4965.98点。货币没有进入商品市场追逐价格,相反货币被资本市场吸纳。资本市场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使得在经济低增长时期有比商品更大的吸引资金能力,造成股价攀升而物价回落,物价(或通货膨胀)不对货币政策形成压力,而是股价对货币政策构成冲击,进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于资本市场,资本资产占家庭财富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格林斯潘在1999年8月27日怀俄明Jackson Hole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强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考虑资本市场的因素。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一)资本市场价格膨胀使生产资金与信贷资金出现转移

资本市场的实际价值由流向该市场的资金决定。流入资金中的一部分被政府发行的债券吸收,一部分被公司发行的股票吸收。剩余的流入资金在市场内部循环,构成了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剩余的流入资金决定了股票的价值及市场的波动性。资本市场的净流入资金可以吸收一定量的市场净抛售。因此股市暴跌并不是市场的均衡被打破,而是这个不均衡不能积累足够多的净资金流入来吸收市

场的净抛售。资本市场的净资金流入又决定了股票价格:当净流入增加,买单增多,市场价格将上升。这种情形持续下去,持续增加的净资金流入将造成资本市场价格膨胀。

资本市场的价格膨胀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由于税前利润由主营业务利润扣除利息支出后得到,因此使税前利润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发行股票,以此收益归还债务。当公司所有债务都被还清后,还可通过兼并或收购另一个负债公司使利润上升。当再无法并购的可能性时,可以再把子公司独立出来并发行新股将其推向市场。由于资本市场的价格膨胀,股东可以期望从其他投资者而不是公司那里获得资本利得收益。因此股东对公司生产经营监督的主动性会降低。在资本市场膨胀时期,公司的生产经营已变成次要的活动,公司主要忙于报表的重构和利用买卖子公司赚钱。资本市场为公司再融资提供流动性保证。

资本市场价格膨胀的另一个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诱导投机者利用借入的资金来购买价格正在膨胀的资产,因为从这些资产上获得的收益将高于借入成本。公司的生产经营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过度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资金进入虚拟运动的数量日益增大,导致虚拟资本膨胀。如此下去,容易产生基础生产投资不足,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

(二)资本市场价格泡沫影响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效果

资产价格泡沫在形成和持续时期,能够通过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等影响实物经济和通货膨胀率,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自我增强”的效果,能够通过金融机构放大其扩张效应。更为严重的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崩溃很可能是以股灾的形式出现,股灾不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使得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身陷困境,甚至对一个国家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提高利率可能在刺破资产价格泡沫方面产生效力。利率的提高是否能有效地制止泡沫的生长取决于利率的提升幅度是否能有效地影响资本市场。当实际价格上涨导致公司收益降低时,预期资本利得收益由于市场价格的提高可能不降反升。这样提高短期利率来影响投资者短期流动性偏好可能就不能奏效。除非中央银行将利率提高到超过股票股利与资本利得收益之和的程度时,才会减少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当股票价格增幅很小时,资本利得收益预期将减少甚至为负,资金注入持续降低,最终导致股价暴跌。资本市场价格泡沫破灭后对经济的影响是

相当大的。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在1991年利率突然提升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提升利率还加剧了1995年墨西哥市场和1997年亚洲市场的暴跌。

资本市场价格泡沫赋予了高的期望资本利得收益。只要股利收入与资本利得收益之和超过短期证券的利率,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资金流入资本市场造成影响,只有当短期利率超过了股利与资本利得之和,才会影响投资者的偏好。然而,当资产价格泡沫被刺破后,微小甚至为负的期望资本利得又会使得权益类资本的投资即使在正的股利下对投资者也没有吸引力,除非利率降至两者和之下。当利率没有降至这一水平时,投资者会不断离开资本市场。因此不论是刺破投机泡沫还是使资本市场复苏,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价格膨胀都不太有效。想要“挤出资本市场价格泡沫”并非易事。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调控规则

货币供应量反映了社会总体的有效需求,影响着产量、价格、就业等几乎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因此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监控指标,中央银行根据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增长率、它们相互之间对比情况、关联情况及其与经济总量指标间的关系判定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总结前期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并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规划。

货币供应量指标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定期公布不同频度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检查前期工作绩效,制订下期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增幅,以期通过货币供应量达到反映、调控经济运行的目的。

在传统的意义上,货币所对应的是商品与劳务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流通,因此,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水平及其趋势便成为判断货币供求状况是否合理的标尺。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现实经济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利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同样需要用货币来标价,其购买和交易也同样需要货币来媒介。因此,仅仅使用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水平来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应,已经越来越难以做到准确,最近几年无论M0、M1还是M2的增长速度均已不低,但是我们希望出现的商品和劳务市场价格的回升局面依然没有稳定地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巨大利差,大量本可进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资金都转而进入资本市场了。

资本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使得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间的稳定联系被打破,中央银行不再能依据传统的标准判断经济形势。例如以过去的经验,当现金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当居民大量现金流人资本市场时,会出现现金的投放量大幅度增加,如果中央银行因为担心通货膨胀而收紧银根,就会对经济产生收缩效应,因为这种现金的增加并没有形成推升物价的力量,只是推升了资本市场价格。又如,广义货币M2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通常被作为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一个指标。现在中央银行对广义货币M2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纳入统计范围。因此M2中有一部分是对应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的,M2大幅度增长并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货币增长的调控目标也要随之调整,不能照搬以前的经验数据。

(四)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统计的范围发生改变

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从储蓄存款分流出大量资金,而且分流扩大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货币供应量就无法真实地反映货币供给。在此期间,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数量迅速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证券公司存放银行同业款项(其中绝大部分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1999年末为1643亿元,到2000年末就上升为4162亿元。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保证金数额随着新股发行和股市升降,在存款帐户和保证帐户之间大量流动,造成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波动,影响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很容易给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形成误导。近几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直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并在2000年第2季度例会中专门对此进行了讨论。从2001年7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对现行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了修订,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s。这一举动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以及在经济生活中日益放大的影响,已经成为货币政策操作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因素。我国已开始从货币总量上来关注股票等资产价格状况。

二、货币政策是否应干预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也使得货币政策的操作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资产价格的频繁波动,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进行干预?这一问题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论。

(一)一种极端的观点:货币政策不应干预资本市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货币政策过多顾及资本市场,不仅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会影响正常市场秩序的建立,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应该是中性的。中央银行不能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决策的参照指标,否则,所产生的风险会使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都受到损害。

货币政策传递到资本市场所产生的结果不容易控制。《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后,证券公司可用自营股票作质押向商业银行融资,在规定范围内,质押率越高,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就越多,贷款成为股票后可质押再贷款,如此循环往复,可通过乘数效应使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量成倍增加。这就使货币量的增加不再依从于货币政策的意愿,中央银行通过基础货币来调控全社会货币总量的难度非常大。

货币政策干预资产价格的波动,引导资金流向,最终是为了拉动投资、增加需求、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从实际情况看,货币当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得货币流入资本市场,但并未真正启动股市的“财富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大量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后,很大部分资金会在资本市场沉淀而难以进入商品市场,即使在股市存在较大风险的情形下,资金也不会完全撤出股市而会从二级市场流到一级市场或国债等其他市场,只要资金不进入消费市场,最终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有效需求。因此货币政策干预资本市场并不一定就能达到最终目标。

(二)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货币政策应积极干预资本市场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货币政策都应当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动,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会带来银行资金安全性的问题,股市虚拟资本的膨胀及泡沫的破灭会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1992年的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所导致的长期经济衰退,就

是由于中央银行未能关注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动态并对之及时作出反应。资本市场持续的泡沫时间愈长,它爆破后对实体经济的损害就越严重。资本资产价格高度的波动性将在更大范围内引起金融与经济的不稳定。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剧跌意味着个人和企业财富的急剧减少,严重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跌所引起的通货紧缩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资产价格暴跌还会使银行抵押品价值缩水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这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

(三)正确的做法:只有在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

资产价格变化可能来自经济中基础因素的变化:如产出增长、企业利润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率的提高等。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里,没有政策于预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变动仅仅反映了经济中基础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

但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可能由于非基础性因素导致。资产价格波动非基础性的原因首先可能源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金融自由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开放了资本流动的大门,这就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急速增长,同时还伴有消费和借贷的快速增加(Borio et al,1994)。如果金融自由化没有相应的保障体制(如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承诺)就容易出现过度的风险和投机(Allen和Gale, 1998等),当经济链条断裂时,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暴跌。这种情形非常符合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

资产价格波动另一个非基础性的原因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如羊群效应、过度乐观、短期行为。传统的投资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然而大量事实业已证明,当事人的行为方式及心理活动对金融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往往过分相信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过分偏爱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于收益和损失,投资者更注重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仿效多数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投资等。因而他们的实际决策过程并非如现代金融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进而导致资产价格产生非理性波动。

如果与基础因素无关的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资产价格的波动就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经济不稳定的一个独立的来源,那么政策制订者就须对此关注。虽然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扰动是可能的情形,但识别非理性泡沫却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中央银行要对股票价格波动作出反应,就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即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股票的真实价值,即把股票价格变动中基本经济因素支持程度与投机泡沫区分开来。有许多因素影响中央银行政策制订者对股票价值的正确评估:一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信息产业和创新思想,影响对当前股票收益的计算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测;二是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创造了许多迅速增长的新支出,这些支出是计为资本性支出还是非资本性支出直接影响收益报告;三是对股票未来收益的预期如何科学合理地转化为股票的当前价格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难以计量。即使能够大致准确地计算出股票市场的泡沫程度,也很难保证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刺破股票市场泡沫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的矛盾:如果中央银行断定股票市场的价格上涨是非理性的,那么中央银行同样没有能力预测通过货币政策就能实现股票价格的理性下跌,更没有能力控制股票价格合乎理性地回归其实际价值。因此货币政策积极干预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合适的。

中央银行应致力于稳定价格水平和维持经济最大持续增长。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保持关注,是因为资产价格波动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只有当资本资产价格的波动影响产出和预期通货膨胀率时,货币政策才应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财经研究》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第一单元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年) 中国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是中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资金通过行政手段逐级下拨到生产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萌生的经济和社会土壤。 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证券 春秋战国时期,王国的举贷的王侯的放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债券。明末清初,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历史上股票的雏形。 1872年(清朝同治十一年),洋务派仿照西方发起创立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向社会公开招股,中国最早的股票出现了。 1918年6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证券市场曾经非常活跃,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 第二节股份制改革和股票的出现 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采用“以资带劳、以劳带资”的方式集资,兴办了一批合股经营的股份制乡镇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股份制经济最早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开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1984年,国家提出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1984—1986年间,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选择了少数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1986年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国营企业纷纷进行股份制试点,半公开或公开发行股票,股票的一级市场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且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具有一定债券的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早期股份制尝试198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支行代理抚顺红砖厂面向企业发行280万股股票,获得成功。1980年7月,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按面值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发行股票,招股2 000股,每股1万元,至1983年实际募资1 400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载的第一家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1983年7月,广东省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招股公告,以县财政为担保,向社会发行股票集资1 300万元。这是首家通过报刊公开招股的公司。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定期3年的股票。这是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 第三节债券的出现 1. 国债。中国于1981年7月重新开始发行国债。当时国债的特点是周期较长(10年)、不可转让,对购券的企业支付较低的利息,对居民支付较高的利息。尽管此时购买国债近乎一种行政摊派,但国债的出现仍旧唤醒了很多人的投资意识。 2. 企业债。从1982年开始,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并支付利息,最初的企业债开始出现。到1986年底,这种没有法规约束的企业债总量约为100多亿元。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一) 本文研究指出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统计的有效性,破坏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规则,政府部门有干预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在动力。但政策干预由于难以区分资产价格理性和非理性波动及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泡沫调控的非有效性而无法实行;而将资本价格信息内置于货币政策的框架又由于编制广义价格指数的复杂性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多目标困境而难以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将非基础性的资产价格波动看成外生,保持一个稳定且公开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预期通货膨胀率时才进行干预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最为可取。 资本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的功能在加强,社会各类资金不断地大量进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波动加剧,这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也必定会对货币政策效果有所冲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低通货膨胀状态,消费疲软,物价持续在低位运行。从1997年 10月至2001年3月,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41个月处于下滑状态。然而在此期间,股票价格指数却有所上扬,上证综合指数从1180.39点上涨到2112.78点,深证成分股指数也从4523.31点上涨到4965.98点。货币没有进入商品市场追逐价格,相反货币被资本市场吸纳。资本市场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使得在经济低增长时期有比商品更大的吸引资金能力,造成股价攀升而物价回落,物价(或通货膨胀)不对货币政策形成压力,而是股价对货币政策构成冲击,进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于资本市场,资本资产占家庭财富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格林斯潘在1999年8月27日怀俄明Jackson Hole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强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考虑资本市场的因素。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一)资本市场价格膨胀使生产资金与信贷资金出现转移 资本市场的实际价值由流向该市场的资金决定。流入资金中的一部分被政府发行的债券吸收,一部分被公司发行的股票吸收。剩余的流入资金在市场内部循环,构成了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剩余的流入资金决定了股票的价值及市场的波动性。资本市场的净流入资金可以吸收一定量的市场净抛售。因此股市暴跌并不是市场的均衡被打破,而是这个不均衡不能积累足够多的净资金流入来吸收市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要协调发展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要协调发展 "> 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渠道已逐渐拓宽。但这两个市场目前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渠道增多,运行关系加强。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两个市场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而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首先要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基础,即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活动,成为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的基础。其次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将来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发行金融票据等进行流动性融资,以增加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趋于密切 近年来,随着证券公司和基金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渠道已初步建立并逐渐拓宽。但是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存在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资本市场来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太小。2002年末我国股票总市值为375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6%。国债(包括凭证式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到期余额为3491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1%。该比值在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是106%,在亚洲市场经济国家是86%,相比之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很小。 从债券市场的结构来看,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太小,占比太低。在我国企业筹资渠道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次是股票融资,企业发行债券筹资的相对规模最小见表1。1992至2001年,企业从资本市场累计筹资不到1万亿元,而向金融机构借款却增加了8.6万亿元,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国债市场上短期国债的比重太低。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逐年扩大,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7年的7.5%上升到2002年的18.9%。但是我国发行的国债基本都是中长期的,1997年以来发行的25711亿国债中,只有在2000年发行了200亿元1年期的短期国债,所占比例不到1%(见表2)。而西方发达国家短期国债一般占全部国债的40%至50%。 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是相对的,两个市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大量相同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大量使用的工具,如债券,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筹资和投资使用的主要工具。尽管资本市场上债券的发行期限比货币市场上债券的发行期限长,但是在二级市场流动性很高的情况下,两类市场的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大量相同的市场参与者。相同的市场参与者在两个市场上的投融资行为,也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经常互相流动。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众多相同的市场参与者,市场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货币市场工具资金滚动来筹措长期资金,或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短期融 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存量相互影响。(4)利率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纽带,利率的变动同时影响着两类市场的资金供求。在一个资金充分流动的均衡市场上,投资与货币市场工具和投资于资本市场工具的资金的风险回报是相等的。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货币市场的利率和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才形成了金融市场的收益率的风险结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论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论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目录 摘要-----------------------------------------------------------------------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2 (二)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之间的理论研究-----------------------------------3 (三)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关联机制-----------------------------------------4 二、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5 (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6 (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7 (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8 三、近期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际研究-------------------------------9 四、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12 (一)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12 (二)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12 (三)加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系-----------------------------------14 (四)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14 (五)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信贷的关系---------------------------16 五、结论-------------------------------------------------------------------17 参考文献-------------------------------------------------------------------18

货币与资本市场练习题参考答案

货币与资本市场习题参考答案 复习题和练习题: 一、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 9、对,10、错11、对,12、对,13、错,14、错,15、对,16、对,17、错,18、对,19、错20、对,21、错,22、错,23、错,24、错,25、对,26、错,27、对,28、错29、错,30、对,31、对,32、对,33、对,34、错,35、对,36、错,37、错38、对,39、错,40、错,41、错,42、错,43、错,44、错,45、错,46、错47、对,48、错,49、错,50、错,51、错,52、错,53、错,54、对,55、错 56、对,57、错,58、错,59、对,60、对 二、填空题: 1、以银行存款为对象的货币市场有(CDs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2、工商企业可选择(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来筹措所需的发展资金。 3、证券投资分析方法一般可分为(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 4、某股票市价为每股16元,该股票的每股净资产为4元,每股税后利润1元,其市盈率为(16倍),净资产收益率为(25% )。 5、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6、证券是一种对其发行者的未来收入或资产的要求权,包括(债券)和(股票)。 7、债券是一种承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定期支付的(债务)性证券。 8、货币政策主要是对(货币)和(利率)进行规定。 9、(银行)是经济中最大的金融机构。 10、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且如果经济中有10种商品,那么确定的交换比率有( 45)种。 11、在有货币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经济中有10种商品,那么确定的交换比率有( 10 )种。 12、(货币)在所有的资产中流动性最高。 13、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关键取决于它的(可兑换)性。 14、货币按形态分类,可分为(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 15、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主要取决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 16、金融市场按期限可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7、证券发行方式可分为(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 18、到期收益率是(衡量债券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19、短期证券市场包括(短期债券市场)、(存单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20、优先股的特点是(公司清算时优先受偿)、(股息收入较稳定)和(无表决权)。 21、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包括(资金供求者)、(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22、(道琼斯)指数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股票价格指数。 23、实际利率是指(从名义利率中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 24、债券的发行从定价上分,可分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 25、流通市场又称之为(二级)市场。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构成 一、场内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证券交易所市场或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时间,在多数国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场所,因此是全国最重要、最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接受和办理符合有关法令规定的证券上市买卖,投资者则通过证券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买卖。 1、主板 主板市场也称为一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通常指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主板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 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 2、中小板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3、创业板 创业板市场(GEM(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级证券市场,以NASDAQ市场为代表,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在上市 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

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 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添砖加瓦。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 规则》,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内容,落实到上市规 则之中。 二、场外市场 1、NEEQ(National Equities Exchange and Quotations),全国中小企业 股份转让系统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2年9月20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注 册资本3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 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 为公司股东单位。 2、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是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一般以省级为单位,由省级人民政府监管。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 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 有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建成并初具规模的区域股权市场有:青海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重庆股份转让系统、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大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海峡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十几家股权 交易市场。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关系分析

《统计学》课程设计 题目: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关系分析 姓名:王超来、李德民 班级:金融142 学号: 21/32 指导老师:郑延智 完成时间:2016-1-10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关系分析 摘要 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途径包含两个环节:一是货币政策如何传导到资本市场,二是资本市场如何将货币政策信息传导到实物经济。本文主要研究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本文以利率调整这种货币政策为例来说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的理论进行简单梳理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传导到资本市场的利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等途径,以及影响传导效率的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资本市场规模与效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者的预期、资本市场参与者等因素。然后,进一步分析得出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有资本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低下以及资本市场规模小等。最后,提出了要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协调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以及完善货币政策运行体系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事件研究法货币政策资本市场

摘要 (1) 前言 (3) 1币政策对资本市场影响的理论 (4) 1.1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理论 (4) 1.2有效市场理论 (4) 2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5) 2.1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影响资本市场 (5) 2.2货币政策通过通货膨胀影响资本市场 (5) 3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6) 3.1货币政策的调整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 (6) 3.2资本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 (7) 4.结论与心得 (9) 4.1结论 (9) 4.2心得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0)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根据金融工具的到期期限长短,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区别 从定义上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一年期以内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总和。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和风险小的特点,在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上被置于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之后,称之为“准货币”,所以将该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和,包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证券市场以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银行信贷市场。可以将资本市场分为银行信贷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四个子系统。 从资金性质上 货币市场,侧重于其"货币性"。期限在一年之内的融资活动,通常只能形成企业的流动资金,被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它们对资本形成贡献很小。货币市场工具:政府短期债券、中央银行短期债券、商业票据、银行同业拆借、债券回购以及外汇远期交易或互换交易。 资本市场,侧重于其"资本性"。期限在一年以上,筹资者方能运用所筹资金进行诸如建造厂房、购置机器设备、更新技术等形成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率的活动。资本市场工具:股票、中长期债券。 从功能上 借助货币市场,经济主体可以有效管理其流动性。这表现在:货币市场一方面可以满足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资金盈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能够获取赢利机会的出路。 资本市场具有促进风险的改善、信息收集和企业监控三大功能。 联系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场来阔控金融和经济活动。 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但资本市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货币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长期内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水平的因素较多。由于货币市场的投资功能越来越明显。金融机构来自于货币市场的收益占其总收益的份额已相当可观,而且这一收益表现出较大程度的稳定性。所以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与资本市场的盈利性,也将逐渐的被融进一种金融工具。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9页word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市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的犹豫和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的“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

201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轨道。2019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19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9年9月底。)。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2019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的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

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在90年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决策之所以尤其重要,一是因为资本市场在9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二是因为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和对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影响在增强;三是因为资本市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其发展、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 __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变革货币政策,使之能更加有效地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相适应。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但是,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股权价格和实体经济的,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变革与操作的复杂性。货币政策间接影响资本市场时,资本市场必

须首先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参与而并非个别企业参与的资本市场;二是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与丰富的金融产品;三是经营处于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督与约束,真正意义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成熟程度来看都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譬如,利率变动并不能撬动资本市场运作,但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将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中介或操作目标应从货币总量转向利率 由于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货币总量目标并不能在短期和中期里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可靠的数量指导。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当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废除了货币总量目标,转而实行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 从 __经验来看,利率是最具稳定性的一个经济变量。尽管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的寿命在延长、经济组织在变迁、金融市场在扩张和深化,利率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 利率具有即时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因而能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佳操作目标。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不断变化的交易及时地反映出来,利率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能反映

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以前都处于萌芽阶段,发展比较缓慢。虽然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西欧就已有了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比如1602年就在荷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但是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并不非常旺盛,因此资本市场仅仅在萌芽。后来,受工业革命影响,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出现,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资本市场的作用开始真正排上用场。运输公司股票、铁路股票、矿山股票纷纷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同时银行股票、保险公司股票及一些非金融机构的公司股票也开始露面,股票交易开始盛行。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从雏形到正式诞生,正式顺应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期,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时,资本市场获得了初步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证券市场以其独特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同时,其自身也获得了高速的发展。首先,股份公司数量剧增。以英国为例,1911—1920年建立了64000

家,1921—1930年建立了86000家。至此,英国90%的资本都处在股份公司控制之下。其次,在这一时期,有价证券发行总额剧增。1921—1930年全世界有价证券共发行6000亿法国法郎,比1890—1900年增 加了5倍。 1929年股灾爆发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大萧条之中,资本市场也处于停滞阶段。这次股灾导致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动荡,不仅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而且证券经营机构的数量和业务锐减。到1932年7月8日,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数只有41点,仅为1929年最高水平的11%。危机过后,证券市场仍一蹶不振。与此同时,加大证券市场管制力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使证券市场的拓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停 滞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因欧美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国的经济增长,使得资本市场进入了恢复阶段。这时,公司证券发行量增加,证券交易所开始复苏,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买卖越来越活跃。但由于人们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会不会卷土重来仍心存疑虑,加之在此阶段许多国家面临着资本稀缺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对资本的流动实

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复杂,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时间或者是同一时间的不同地区的表现都不一样,因而这也是当前金融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又存在一些争议的问题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从马克思有关虚拟经济的论述,到后来产生的各种经济学理论,都对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进行过不同角度的阐述。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资本市场不仅提供了企业筹集资本的场所,并且还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 资本市场代表着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资本市场将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很多要素转化为证券,公司的股份成为股票,信用成为债券,人的潜能成为期权,在电子平台上便捷迅速地交换,而市场参与者在买卖证券、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从长期来看,更多的金融资源走向资本市场是一个基本趋势。 资本市场也对社会诚信水平和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资本市场是一个最为人性的市场,人性中的自私、贪婪、狂热等弱点,往往在资本市场上表露无疑,市场因而常常表现出较强的非理性和脆弱性,有时会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出现危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尽管此次危机证明现代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具备了巨大的破坏性,并对金融监管的优化和金融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总的来看,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全流通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借鉴国际成熟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此次金融危机也表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各国金融市场相互影响的程度超出了原来的想象,这要求我们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步伐。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资源、人才、资本、专利等各种经济要素配置的效率。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壮大,加速了我国经济要素的配置方式从计划方式向市场方式的转变进程。资本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而且带动了股份制在我国的普及,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上市公司日益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 1、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比较少,难以适应投资的需要,阻碍了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2、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 (1)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 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现象;公众流通股的比重低,绝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流通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比重小。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国家股和法人股就始终占上市公司股份的主要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虽经改制而成为股份公司,实质上仍然是原来的国有企业,很难期望它能真正转换经营机制。而且在国家股和法人股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流通股规模较小,很容易形成机构大户操纵市场的局面。并且由于国有股不能自由地交易和转让,由市场所决定的资产兼并重组就很难发生。 (2)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①国有企业比重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小;②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小企业比重小;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企业整体上市公司少;④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少。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上升到%,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

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1、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万亿、万亿、万亿, 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资本市场发展应注意解决的四个问题

资本市场发展应注意解决四个问题 王国刚(《金融时报》2004年6月29日) 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和资本性资金相对紧缺的矛盾,不可能通过间接金融的机制予以化解,只能通过加速发展资本市场,运用资本市场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其关键是,通过资本市场机制,将资金供给者所提供的资金转化为企业营运所需的资本性资金,加速资本市场发展。在目前条件下,需要着力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积极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有效调整证券产品结构 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和股票是证券市场的三大基础性产品,其中,公司债券是证券市场的主体性产品。在西方国家中,就每年融资额而言,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融资额远高于股票。但在中国,企业债券占三大证券产品中的比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的内在机理有四:其一,对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消费剩余的资金是为了满足家庭支出的需要,因此,对金融产品的投资一般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同时,对他们来说,不论是风险偏好、知识准备、心理素质还是时间保障、投资技能都不适合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证券。公司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若干个百分点,其安全性高于股票,因此,是适合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投资的证券产品。其二,对企业来说,5年期以上的公司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具有准资本金的特点,既可用于技术开发、产品创新、项目投资等长期安排,也可用于公司并购、资产重组等战略投资,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以这些资金为基础向商业银行申请一定数额的贷款资金,因此,有利于推进经营状况和资产结构的改善;同时,由于公司债券利率低于贷款利率,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提高赢利水平。其三,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通过投资于公司债券放出资金,既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流动性,避免贷款风险,又有利于保障资金的基本收益率,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其四,对证券市场来说,受期限利率制约,公司债券在交易中一般不易产生金融泡沫,同时,又有利于制衡股票等证券的价格,使证券市场各种产品的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需要解决四个主要问题:一是加快修改1993年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从积极发展公司债券的角度出发,将该条例中不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内容(包括利率限制、资金用途限制等)予以调整,以保障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取消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一、资本市场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09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718家,已是1990年的118.7倍。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目前沪深两市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有1050家,仅发行B股的24家,同时发行A、B股的86家。境外上市公司(H股)共66家,仅发行H股的39家,同时发行A、H股的27家。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45794.37亿元,流通市值为15063.82亿元。全年期货市场交易总量超过13.64亿元,约占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的1/3。 (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得到发挥 2008年市场融资3396亿元,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5家,其中中小企业69家,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同时,资本市场有力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年171家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3273亿元,每股收益增加75%。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4年以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然而在2006年宏观经济续写“中国奇迹”、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的情况下,股票融资占全部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5.6%,较上年提高2.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由2005年的1:99提高到20:80,实现了跨跃式进步。 (四)主流公司回归A股市场势头强劲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掀起了大蓝筹股的回归浪潮,2008年,交通银行、中国神华等在H股市场上市的优质超级蓝筹股陆续回归A股市场,为A股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逐渐显现 2007年、2008年股票市值分别占当年GDP的43%和130%,基本反映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加强 截至2008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15 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5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有待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结构有待完善 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市场也有待发展,体现在市场规模较小,品种结构简单,品种创新相对不足,投资者结构需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实力有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狭小。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场上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还比较弱小,难以适应投资的机构化的需要,阻碍了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二)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还未形成,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仍然采用高度依赖行政审批的核准制和额度制,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交易机制有待完善且交易成本较高,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套利机制,降低了市场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