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How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青岛市黄岛区第九中学于成祥

摘要: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文分析了《大纲》中的德育目标的不足,《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的进步,旧德育样式的落伍,新德育样式的进步。要做好德育在体育学科的渗透,就必然要大胆创新、去糟取精的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回归生活,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德育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作为“道德之舍”的体育,自然也要推陈出新。因此,研究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德育的革新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析了旧体系的不足,对新体系作了一些设想,以期为体育课程改革借鉴。

一、《大纲》中德育目标不足

1、存在“散、大、空”的问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只注重总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散、大、空”的弊端。如“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与习惯”,如此几个不同的目标并放在一起,显得混乱,很难理解,其为“散”;“培养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整个教育的目标,超出体育的培养范围,而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做什么反而没有说清楚,其为“大”;“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三热爱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如何做,怎样培养从目标中很难看出,使目标空洞化,其为“空”。

2、德育目标难指导实践。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往往是被体育教师毫无意义地引用到了教学目标中,但却无法落实。如“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如此抽象的目标,又如何能落在实处,相反的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就能培养创造性;只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能发展个性,亦能造成自由散漫;集体活动能培养集体主义,亦能分散集体意识,造成不团结。可见体育大纲中的德育目标缺乏行为目标,缺乏达成目标,缺乏评价目标,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

二、《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的进步

1、具有很好的操作性。《课程标准》中的德育水平目标不同于《大纲》中的目标和“散、大、空”。它不再是从前的期待目标,而是每个行动、行为要达到的行为目标,是马上就可以去做的事情,是别人可以看得到,可以进行及时评价的目标。如“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不故意伤害他人”、“见到别人做不好的动作时,不说风凉话”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再是从前的“团结同学”、“坚强不屈”、“勇于克服困难”等等不易掌握的方向目标了。

2、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我体验。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对内心体验的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主要信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如《课程标准》中:“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境中,体验困难环境中运动的乐趣;努力克服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惧怕等现象;在具有挑战性运动中体验乐趣。”由此不难看出,《课

程标准》中注重的是让学生对克服困难的体验,从而达到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都具有很强的评价性和指导性。

三、旧德育样式的落伍

我国的道德教育哲学中赋予了“人格”与“道德”的含义,在孔子那里,具有道德理想意义的“仁”上升到本体地位,董仲舒、朱熹以来,道德理想则以“天理”为基础,体现为统治阶级的典章礼仪、伦理规范。当学生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全盘否定学生新品德发展状态。当学生在活动中故意伤害他人时,他们等到的可能是老师和同学的一通抱怨和白眼,甚至避而远之,而不是引导和帮助。这导致道德教育具有较多的封闭性、防范性而未能积极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创造新生活。这种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道德的丰富性的道德教育很容易退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它造成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中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乐趣。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可见,旧的德育样式中“我比你高尚”式的说教及行为训练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和发展是相悖的,是必然要被淘汰的。

四、新德育样式的进步

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享用生活的功能。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要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除了要充分利用体育教材的优势,把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外,还要做到以下四条原则:

1、与时代要求结合。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这些消极因素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冲击了他们的世界观。出现一些学校学生不毕业就下海捞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乱纪活动,以及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应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创设情境,融合一些与时代要求相适合的德育内容于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与现实生活结合。新形势下,道德教育内容侧重点主要是强化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这主要渗透在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之中。学习生活方面,要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坚持力;交往生活方面,由于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且更紧张,人际间直接接触减少,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体育活动是学生之间交往训练的天然营地,教师要注意创设交往机会,给学生广阔的体验空间;学校道德教育应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认为,“生活是检验德育效果的唯一标准”。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道德教育才能走得正行得远。

3、与体验诱发结合。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域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诺丁斯发现,人的关怀能力来源于被关怀的体验。吉利根、麦克费尔等人强调,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触动情感,促进道德体验。当一个学生完成动作失败后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后,他才能体验到失败后的心理感受和被关怀时的温暖,然后才能知道,别人失败后的心理感受

及别人现在最需要的是自己的关怀。这样的体验诱发与说教的效果优劣是不言而喻。所以说,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活动,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感,再加以正确的引导,然后形成的道德观才是刻骨铭心的。

4、与自主创造结合。创新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材、课堂教学、突发事件进行不失时机的道德教育,实现道德教育创新化、物色化。

可见,课改后要做好德育在体育学科的渗透,就要大胆创新、去糟取精的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回归生活,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将“思想品德”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赣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江西教育;1991年10期

2 刘文军;;体育教学中怎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才智;2008年06期

3 张宇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J];继续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