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经济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课程名称:社会学

授课导师:毕天云

职称:教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定义社会化的角度

1.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2.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这个界定表明: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既是社会将一个“生物人”(或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又是一个生物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强制性首先表现为父母对幼儿行为的硬性规定,后来则表现为周围的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并不总是完全被动第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地认识社会,加工、改造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他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能动性即使在婴儿阶段也有所表现,如婴儿通过对哭和笑的控制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心成熟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三)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社会本身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个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因此,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个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并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社区”。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二)预期社会化

(三)发展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五)再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个体的需要

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还是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必经的基本途径。

(二)社会的需要

(1)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社会成员,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2)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的一致性是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一致性主要通过社会化来实现。

(3)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顺利地传给下一代;新的一代如果不能通过社会化从上一代手中接过社会文化发展的接力棒,社会发展将会因后继无人而中断。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借助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语言更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有了语言,可以丰富社会化的内容,扩大社会化的范围,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二)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三)人类具有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学习能力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①人凭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迅速地、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②人在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事物的同时,能够迅速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③人类意识活动的意志能力,可以使人主动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使个体的社会化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

(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过程理论

长期以来,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甚至文化人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化过程的阶段划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一)自我意识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二)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在1950年出版的《儿童和社会》一书中,把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分为八个阶段,并且以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来表示社会化的八个阶段。

(四)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论

哈维格斯特在1953年出版的《人类发展》一书中,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并具体描述了各阶段的发展任务。

(五)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2.生命的相关性

3.生命的时间安排4.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一)儿童期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从时间社会看,初始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却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初始社会化失败,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

(二)青年期。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青年期大量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

(三)成年期。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在现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继续社会化问题非常突出。

(四)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高龄化到来,老年社会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1.无效的文化传递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三)代际差异1.产生代际差异的原因2.缓解代际差异的途径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和途径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也只有社会化内容的广泛性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文化变迁的累积性趋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要全面描述社会化的每一项具体内容,或者以若干项目穷尽它,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基本内容的或主要内容的角度描述社会化的内容。

我们认为,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要能够生活,除了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人要发展自身,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得首先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也就是说,掌握个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内容。人类的基本生活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对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习得的过程。

(二)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

在所有的社会中,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和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后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职业活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个性、完善社会性的重要途径。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先天遗传的,因此,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

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与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不同,它不是在个人出生后就立即进行的,一般是在进入青年期才开始的(如农业中学、中专、职业高中、技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分为不同的阶段、类型和层次,进行职业知识

和职业技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是学校和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三)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规定和协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维持和巩固社会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作为认为行为的规矩和方式,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矩、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规则、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等。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对个人的外定型即社会为每一个成员确定的一套行为模式。因此,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内容。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

(四)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相应地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整个社会才能达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人们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正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并按社会结构的规定行动。

二、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机构包括一般机构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和特殊机构如监狱工读学校和劳教场所。社会化的执行者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以及具体实施社会化的人。

1.家庭

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并且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因此,家庭社会化化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的主要作用在于教人如何做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导家庭生活技能。(2)传授待人接物礼仪。(3)促进家庭人伦角色的扮演。

2.学校

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强的。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学校已经成为继家庭之后对个人进行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机构和场所,甚至是最重要的机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执行机构,其基本的功能就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帮助个体成功地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并且还帮助个体进行继续社会化。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作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起来的教育机构,它的使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公民,把社会的、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财富传给他们。”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近、地位相仿、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与家庭、学校一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执行者。尤其是是个体进入青年期以后,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益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是由其特点决定的:(1)平等性。(2)自由性。(3)规范性。(4)亲密性。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所产生的作用具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两重性,结果主要取决于同辈群体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如果一个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趋于上进,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一致,那么,同辈群体对成员的社会化就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相反,如果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相互冲突和对立,就会形成群体反文化,对群体成员的社会化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成员走上反社会的道路。总之,同辈群体对于个人社会化的作用,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娘跳假神”。

4.工作单位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工作单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化机构。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工作单位中,个人要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工作单位是成人继续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2)工作单位提供了一个检验个体基本社会化成果的重要场所。在家庭和学校中完成基本社会化的社会成员进入工作单位,意味着他开始真正地走入社会,他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完成的基本社会化训练能否使他适应社会要求,需要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加以检验。通过工作实践的检验,可以帮助个人调整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或社会组织为了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所使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声媒介。印刷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书籍;电声媒介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和执行者。

大众传播媒介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其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①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②大众传播媒介的形象性和易感染性。③大众传播媒介的复杂性。大众传播媒介的上述特点,使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也是双重性的: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如使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提高人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们宽容的社会心理,易于了解和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是消极作用。消极的大众传播媒介会腐化人们的心理,误导人们的社会行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其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老年人的社会化影响较小;而对青少年的影响较,有时甚至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个人经过一定发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它是个人认识社会现实,加工社会影响,并使之转化为个人内部意识和内在素质的过程。1.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就是个人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和态度,并使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与之相同或相似,从习得这种行为和态度的过程。模仿学习是个体内化的普遍现象,儿时的机械模仿往往是个人主动社会化的开始。从人的自觉性角度可以把模仿学习分为无意的模仿和有意的模仿。无意的模仿学习,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模仿他人。有意的模仿学习,则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模仿他人。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了解所模仿的意义,仅仅是一种迎合社会行为的心理表现;另一种是有意识、有选择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模仿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目的性的角度可以把模仿学习分为盲目的模仿和合理的模仿。盲目的模仿学习就是对榜样人物不作分析、不加研究、不进行选择,简单地仿照他人,如东施效颦。合理的模仿则是模仿者的分析思考之后,有选择性地模仿学习。这种模仿学习不仅对于人的社会化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把个人内化推向一个新的高级阶段。

2.主观认同

一般认为,当个人理解了模仿对象的内在意义,并再现他人的行为时,就发展成为主观认同。主观认同主要表现在行为模式的内化上,是指个体向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看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成为自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观认同的对象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被认同的个人称为“重要他人”(即对自我发展具有最大影响的人,米德)。个人与群

体认同,这个被认同的群体成为“参照群体”。认同者会把“参照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行动模式自觉内化于心,并按照其要求来行动。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了解社会的角色期待和自己的角色领悟基础上,完成角色行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当个体获得一个社会地位后,就要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多重的,因而个体将会获得多种社会地位,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每扮演一个社会角色,个体就要学习和掌握该角色的行为模式,以便与他人交往。因此,角色扮演是个体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角色扮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扮演真实的角色,即与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所拥有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角色。这是角色扮演的主要情形,如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教育学习。二是扮演假想的角色,即把想象或假设中的角色作为个人扮演的对象。

4.自我强化

个人在某种活动中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内化形式,它往往是个人凭借理智而形成观点、信念的过程。自我强化的社会化意义在于,它增加了个人在今后的活动中依照曾经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行动的可能性。自我强化也称为“自我奖赏”,它与“外部奖赏”相区别。

5.反思总结

反思是人类的重要特性之一,个体必须经常回过头来对自己的经历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将来。“人生如走路,看近不看远会迷路,看远不看近会跌交。”这种反思性的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且使之发扬;二是总结失败的教训,吃堑长智——自己吃堑,自己长智;别人吃堑,自己长智;集体吃堑,个人长智。

总之,上述五种内化方式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一、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社会化再社会化“镜中我”

2.简述个体社会化的特性。

3.简述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4.简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论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6.联系实际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二、进一步阅读书目

1.黄育馥,1986,《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

2.[美]乔治·H.米德著,霍桂恒译,1999,《心灵、自我与社会》,华夏出版社。

3.刘豪兴、朱少华,1993,《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4.周晓虹,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如果失去了互联网,我们根本就无法构建起所谓的现代社会。 既然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其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化和互联网的相关定义与互联网与不同年代人的社会化的交互影响这三大方面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化不同时代交互影响 【前言】仅仅作为自然人的人类与动物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漫长的地球进化史中,人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脱颖而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从而成就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比如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那么,人的社会化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互联网又对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显然,我们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化,并非普罗大众日常接触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等词语中所涉及的社会化的含义。准确的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总之,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以上定义来自MBA智库百科) 2.社会化的历程

人的社会化是从其诞生之日就开始的。虽然人在降生之时只是一个“自然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已和社会及社会上的人建立了某种关系,如儿子或女儿,社会阶层等。然而,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这种互动从满足需求开始。此后,他从学习社会或群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中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中。这种互动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胡荣社会学概论有删改) 社会化不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而将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是由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决定的。(胡荣社会学概论)结合中国学者对社会化研究的情况,具体划分社会化的历程,可将其分为儿童社会化、少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李芹社会学概论) 3.社会化的条件与途径及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社会化阶段,即个体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实现显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与途径。首先是内在条件,也即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涉及到了个人对社会的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而在主观认同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般认为,当个人理解了模仿对象的内在意义,并在再现模仿对象的行为时,就发展为主观认同。(李芹社会学概论)例如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乐观的家庭里,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当然不排除后期生活等其他方面发生的巨变而引起的性格转变,不过这也同样说明了主观认同的力量)。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在进行主观认同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机会与途径接触到不同的模仿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父母长辈和其他有限机会接触到的群体。我们从网络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比如时事新闻,英雄模范,媒体时评等。我们从更丰富更鲜活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方面了解到我们的社会,了解到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认同,造就不同的人格。 其次,我们在个人内化的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可能会形成与之前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和人生观。例如,当代青年由于社交网站等平台学会了从多样的衡量标准来理解和定义成功,而不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考量。而孝顺女孩凌一凡一个微博就让病重的外公得以“周游世界”,互联网的力量让爱与梦想又多了一种温情的方式来传递。

马原作业——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探究人和社会的关系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 堂 论 文 经贸管理学院

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探究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生物,我们生活于社会,交流于社会。所以我们也一直想给我们人和社会的关系一个定义。 今天我要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进行这个问题的探究,而什么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呢,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只有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首先我认为对人来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生于社会,享用在社会。而在百度百科的基础介绍中也讲到,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位,那么无数的社会单位聚集起来的社会就必定是大家庭了。社会一直包容着我们,这也是我们能存在于地球,抗击自然的种种风险,获得一丝生存之地的原因。不用以一己之力,或几人之力,去于广阔的地球上,追求一丝生存之地。回想几千年前,人们的社会还不够完善的时候,用自己微薄的能量,不够强健的肉体去苦苦生活。而现在,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大的社会作为我们的后盾,包容着我们,才使得我们能够享受现在的繁华现世。所以第一点就是社会包容着我们人类。

其次就是是社会是我们人的老师,不管现在的人的知识水平已经达到如次的高度,但我们在出生下来的时候却依旧是一张白纸。而当我们进行社会化的时候,不可否认的就是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性。学校就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的主要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它是人们后天学习和接受教化的主要场所。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而不管学校,我们生存于社会的时候,其实很多东西都在教我们如何成为社会人,媒体的宣传,人与人的交流等都在告诉我们社会对人的评判,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与动物的区别点,也正是因为社会对我们的改变。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去更好的认知自己作为人的这个属性。如果没有社会给我们的教导,没有社会给我指引方向,那么我们其实也就没有人这个属性了,就像狼孩这个例子,从生物特征上来说可以是个人,但又有多少人把他称为一个正真的人,不能交流,不敢直视人的眼,只能用喉咙发出低沉的咆哮,虽然对这样的孩子表示深切的同情,但这也正好反应了社会对我们的重要性,社会就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

(整)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1.7)

1、什么是人,人有哪些属性,其本质是什么? 答: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有肉体的需求。包括食、性、休息等,第二,人有体力与智力,第三,人有遗传和变异。人的自然属性不完全等同于动物,它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其次,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为阶级性。 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研究人不能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而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研究社会关系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个人与社会又互为因果。一方面,人的活动受到社会客观必然性支配,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一切又都是人所创造的,由人来改变的。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3、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02简答)? 答:一般来说,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导生存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需要,但无医食本领,必须靠成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一直依赖他人生活,他要通过劳动自谋生路,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教化,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视角) 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

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 二.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 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 6-8周快乐 3-4个月生气 8-9个月悲哀、害怕 12-18个月亲切感 18个月害羞 2岁骄傲感 3-4岁内疚感 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一)填空题 1.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2.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 3.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6.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7.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8.马斯洛于1943 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9.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0.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二)选择题 1.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2.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弗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3.“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三)名词解释 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的产生不完全是主观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本能 就是指人们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文化 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四)简答及论述题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 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

————————————————————————————————作者:————————————————————————————————日期: ?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关键期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二)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2)社会化是经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另一类是非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3)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 作为个体的人,不经过社会化就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更无法获得更高的发展。 个人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1、自理技能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初内容)——生存首要必需的技能。 2、谋生技能的社会化——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㈡行为规范社会化 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强制性。道德规范社会化:使人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角色社会化 1、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2、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 3、培养化解角色冲突、适应角色变化的能力。 4、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吴重光等人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 (四)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五)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类型 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 培训、成人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 代。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又是怎么样被改变的?我们将引入5种理论来阐释人的社会化。尽管理论的详细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我的概念是通过社会相 互作用而来的。 1.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被视作上个世纪内学识最渊博、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中的某些说法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儿童长大以后常常不再能清晰地记起他在童年早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来的个性发展却十分重要。他论证说,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梦、失言和长时间地与一位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探寻性的会晤来查明指导着大量人类行为的无意识 的动机,这就是他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的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欲的作用而被称为“泛性论”观点,他也因此而受到广泛批评,但他对无意识的发现和早期社会化的强调也深受重视。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H.Mead,1863—1931)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米德认为,要在主动和被动这种两重性中把握自我,并以“主我”与“宾我”之名进行对比。“主我”(I)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宾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著名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须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他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答:(1)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社会化研究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为社会化更是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了新发展: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拓宽对个体概念的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其含义分别为: (1)初始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

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4)逆向社会化。即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答:(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这使人类具有了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在这种长达十几年的依赖生活期内,个体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风俗、父母或抚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二、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包括五种类型。它们是: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三、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即生物条件,和外在因素,即社会条件。 内在因素包括: 一、语言能力。二、思维能力。三、学习能力。它包括模仿、内化和创造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过程和层次。四、人又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但主要是指在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起的初始作用。库利这里所说的初级群体概念主要是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并强调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人性的养育所”。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切群体。 2特征 第一,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之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一种角色关系转换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

一种标志。从单纯的“同事”转换为亲密的“朋友”就是如此。正是在多种角色的交往中,初级群体中的成员表现了他们全部的个性,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彼此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在单位,某个职位的空缺,可以随意按程序再挑选一个人来顶替,同事关系可以不断变更。但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不是随意可以由另一个人来替代的。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很高。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的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行动、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依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给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论家庭 家 庭是男女双方基于婚姻而组建的。婚姻的缔结方式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和自由恋爱式,在封建社会因父母之命、媒妁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过程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一、社会化的内容 二、社会化的途径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人的本性是什么? ?隔绝的孩子:Isabelle&Genie ?制度化的儿童: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互动可能对人的智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恒河猴的试验 结论: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语言、温暖与爱、互动 ?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文化延续和传递(内化) ?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了解地位扮演角色发展社会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社会化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终身持续性 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basic socialization 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 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 (二)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三)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1、主动型 2、被动型 (四)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后喻时代的文化反哺 米德:文化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信息文化。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个体的需要 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并独立生存 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二)社会的需要 1、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条件。 2、社会化与文化的一致性和社会目标的实现。 3、社会化与文化、社会的延续、发展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五、社会化的可能性 (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狭义社会化主要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广义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扩展的广义社会化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等,二是扩大“个体”的概念范围,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位也可称为个体。 此外,社会化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价值标准)的内化。美国社会学家W.托马斯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形成有个性的人。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和G.米德看来内化他人的态度,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萨金特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帕金斯进一步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习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任务。 社会化包括五种类型。它们是: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基本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级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有五个,分别是“镜中我”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生命历程理论 “镜中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科学家C.库利。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自我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继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 角色扮演理论的代表人物是G.米德。他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将社会化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能力都是不同的。 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弗洛伊德。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go)。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前三个时期对人格的发展至为重要,一生的人格在这三个时期即已经基本确定下来。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埃里克森。他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2)自主与羞怯;(3)主动与内疚;(4)勤奋与自卑感;(5)认同与角色混淆;(6)亲密与孤独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8)完善与绝望。 生命历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学派。他们认为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四个要点:第一,生命的时间和空间;第二,生命的相关性;第三,生命的时间安排;第四,人的能动性。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人类只有借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