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练习)【附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练习)【附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练习)【附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练习)【附答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19世纪后半期,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经济的繁荣

②医学技术的进步

③大量移民的涌入

④环境的污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医学进步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提高了出生存活率。故①②是19世纪后半期,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的共同原因。故A符合题意;大量移民涌入是美国人口增加的原因,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或④的选项BCD,故选A。

2.(2019?太原二模)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如下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

②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

③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④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轻工业和重工业基本是同时开始进行的,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故选:D。

3.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有()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德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欢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B.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C.工业革命使妇女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

D.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工业革命也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使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工业革命使妇女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的说法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C选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5.两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明了一个道理()

A.机器比人工效率高得多

B.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机器可完全代替一切人力

【答案】C

【解析】两次工业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使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从根本上说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故选:C。

6.以下对工业化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B.工业化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C.工业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

D.工业化使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使人口迅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所以A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7.能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各国政府大力倡导研发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能源是()

A.煤炭、石油

B.电能、核能

C.煤炭、核能

D.电能、石油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能源;电能和石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

的新能源;核能是第三个科技革命出现的新能源。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8.“曾经一度是多么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也是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死亡。”该内容出自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材料讲述的是()

A.环境破坏问题越发突出

B.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C.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D.自然灾害的严重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也是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死亡。”可知这是环境破坏导致的后果,故A符合题意;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自然灾害的严重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

B.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促进社会发展

D.推动城市化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需要有素质、有能力、有技术的劳动者,而想要劳动力的素质有所提高,就必须全面普及教育,故B符合题意,ACD不是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直接目的,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的“新”的具体表现有( )

①垄断组织出现

②“蒸汽时代来临

③世界市场形成

④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的“新”具体表现为:垄断组织出现、世界市场形成、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蒸汽时代”来临是在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后,与题干时间“19世纪后期”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ACD,故选B。

11.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曾表示德国“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推动德国调整外交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重要历史因素是()

A.德国完成统一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三国协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率先采用最新科技成果,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迫切要求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以看出,德国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重要历史因素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正确答案为B。ACD不是推动德国调整外交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重要历史因素,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

12.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 )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资产阶级之手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适应其发展的垄断组织

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D.形成跨国组织的国际垄断集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极大提高,生产竞争的激烈,使生产规模扩大,也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因而产生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产生体现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B 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13.20世纪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共同问题,上图漫画反映的是( )

A.贫富差距拉大

B.核战争的威胁

C.国际恐怖主义猖獗

D.地球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挑战。上图漫画反映的是地球上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地球则戴着口罩,表情痛苦,说明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提醒人们要注重保护环境。

14.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853年”及描述“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正确答案为C。英国作家狄更斯是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客观反映社会现实,故A说法错误;1853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此时应该是工业文明时期,故B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科技发明对环境的污染,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污染,故D说法有误。ABD说法均不正确,故选C。

15.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美国人口在19世纪20年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C.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

D.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美国人口在19世纪20年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可见工业革命时期人口显著增长,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人口数量增长不一定表示工人生活质量提高,故B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美国人口在19世纪20年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可见工业革命时期人口显著增长,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6.从1870年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

B.俄国、德国

C.德国、法国

D.英国、意大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故A符合题意;俄国、德国、意大利未在1870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7.1867年,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站国民总收入的40%,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9%。这反映工业革命( )

A.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B.创造巨大生产力

C.改变工农业的经济比重

D.促进资产阶级的产生

【解析】根据题干“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站国民总收入的40%,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9%”,结合所学可知,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而工人们的生活却日益贫困,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故A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生产力,也改变来工农业的经济比重,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故B和C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产生,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8.(2019?台安县一模)我们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依据是()

A.主要动力不同B.交通工具不同

C.生产方式不同D.开展国家不同

【答案】A

【解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工作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它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因此我们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划分的依据是主要动力不同。故选:A。

19.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是近代史上的两次科技革命。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从发明交通工具开始

B.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C.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D.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D

【解析】A.从发明交通工具开始,既不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不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表述错误;

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D.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两次科技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故选:D。

20.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如下特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①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

②发明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③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A.零项B.一项C.两项D.三项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19世纪70年代之后,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

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所以三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1.工业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大动力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所望尘莫及的。

(1)根据材料一,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两个发明及其发明者。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越来越少的企业的过程非常迅速……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的之三的汽车和电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政治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九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疾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3)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1)碳丝灯泡:爱迪生:;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回答两个即可)

(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社会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3)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工人相对贫困,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此期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社会政治制度也发生来变化,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资本家攫取大部分财富,越来越富有,而工人得到的回报却很少,造成贫富差距悬殊,工人相对贫困,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

22. 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史上,“欧洲之所以能进行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在这三大革命中,英国人都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到19世纪中叶,

工业化从英国传播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到了 19 世纪后期,俄国和日本也开始了工业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

——(美国)杰弗里·本特利、赫伯特·去齐格勒著《新全球史(下)》(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方面其名字被用做物理学单位的两位英国人。

材料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

(2)材料二中,煤炭和石油产量的迅速增长分别与哪些动力机器的发明有直接关系?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二所示发明的广泛应用促使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工业化时期,主要国家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工业化时期城市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

(5)如上图近年来我国城市中汽车越来越多,汽车排放的尾气是雾霾天气的一个因素。减少雾霾天气,从你我做起!请你拟一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答案】

(1)牛顿、瓦特

(2)蒸汽机内燃机

(3)生产方式:用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

生活方式:开辟了人类交通的新纪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4)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言之有理即可,但答案不得超过15个字,因为是标语。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名字被作为力的单位。瓦特的名字被作为电的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钻研,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使用的能源是煤炭。因此煤炭产量增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了内燃机。这种内燃机以汽油为燃料。因此石油的产量增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是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替代了手工劳动。图二是汽车。汽车的发明,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开辟了人类交通的新纪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4)根据材料“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可知工业化时期城市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我国城市中汽车越来越多,汽车排放的尾气是雾霾天气的一个因素。减少雾霾天气,从你我做起!例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知识点

九年级 全一册知识点 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 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P6页图1-2 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 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 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 北约: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 3、冷战: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 表现: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 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包括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其中经济现代化

最新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测试卷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单元测试卷1. 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等三人为要求条件。”上述新闻中透露该风潮的信息有() ①已扩展到上海②爆发的导火线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④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识读地图是历史学习应掌握的技能,与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的是() A.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 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C. 八路军主动出击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D.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3. 达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A.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近代化的进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4.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某校学生决定编排历史情境剧《红旗飘扬》。其中有一场景与历史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 A. 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 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D.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5.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革命统一战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中共一大召开 B. 遵义会议 C. 工农武装割据 D. 七届二中全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测验卷(本卷满分8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结束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C)A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华约B“热战”C“冷战”D部署导弹核弹 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A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B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在1960年宣告独立 C196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D1960年开始整个非洲大陆吹响了独立的号角 3、下列哪些事件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D) ①以色列修建隔离墙②古巴导弹危机③北约的建立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下列哪一事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和平解放西藏 5、1951年,一位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你认为“错误的战争”的含义是:(B) A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民反对战争B美军入侵朝鲜是非正义战争 C美国选择中国作为对手是错误的D美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和气魄6、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B标志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B) ①反映了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正确思想②反映了人类必然战胜自然界的坚定信心 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④导致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出现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些 创造最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可以用下列哪一句话来概括其中的道理?(D)A密切联系群众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 以课本为依托,紧扣知识要点和历史课程标准,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2. 掌握并熟悉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历史认识。 3. 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历史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内容: 八年级下册五、六、七单元,九年级一、五单元。 三:复习思路与具体安排: 根据时间,按照三个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2月16日——4月调考)此阶段是学生全面了解书本知识点的时期,所以非常重要,这一时期关键要做的就是依据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梳理基础知识,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复习过程力争做到系统和全面。同时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的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提高答题速度。针对我校学生实际,采取的主要复习方式为“练、评、讲”。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全球性的震荡 1课时第二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1课时民族复兴的新道路1课时万众一心的抗日战

争1课时第三周新中国的诞生1课时《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 1课时第四周《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战后世界新格局1课时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课时第五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课时第六周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 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第七周生活在国际社会1课时综合测试 1课时第八周四月调考模拟训练3课时第二阶段:专题复习(4月调考——5月20日左右)通过前一阶段的复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基础知识,但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不够清晰,所以这一阶段要做的就是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成专题,进行系统性的专题复习了。 例如:可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专题:列强侵华史(1840-1945年);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1840-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史(1949-至今)。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0世纪20-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两次工业革命前后经济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国际关系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世界格局新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 “冷战”与“两极” 冷战的具体表现“ 铁幕演说” 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 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 殖民体系瓦解与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追求现代化发达国家 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 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 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 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有哪些表现? 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②“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结回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 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3)结合上述及所学,请大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 提示: 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0:10 编辑 优质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周虹 一、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概况,列举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实例,说明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用地图呈现国际关系的图景,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确东西方对峙的区域分布的同时,熟悉现代世界政治地理和地缘关系。 二、课标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与地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多角度探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特点,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当今国际大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概括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列举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

点,解释“冷战”的含义。3.运用材料分析“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2.通过读图比较与材料分析,初步具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战后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2.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突破方案:“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该部分内容是初中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念和世界全球视野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其政治性较强,政治术语多,涉及的事例又关乎初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求借助更多的地图、漫画等图片资料来直观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 C 2. D 3. C 4. D 5.A 6.B 7.C 8. C 9.A 10.(1)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 (2)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冷战”全面展开。11.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距离,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收回苏伊士运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殖民主义统治,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 C 2. C 3. A 4. B 5. C 6. B 7. A 8. B 9.(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土地改革。 (2)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10.朝鲜战争。第二问答案略。1 1.(1)人民公社化运动。 (2)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 C 2. C 3. B 4. A 5.D 6.A 7.B 8.B 9.(1)C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 lO.(1)澳门。中国。(2)“他们”指葡萄牙殖民者。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1 999年12月,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1.(1)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美国总统访华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两国长达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1)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这次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3)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些都表明中国综合实力增强。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 A 2. B 3. D 4. A 5. B 6.B 7.C 8. A 9.D 10.(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5.1%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量的20. 8%,人均国民生产总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30分。请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1、新中国成立后,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的是………………() A.肃清反革命残余 B.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 C.和平解放西藏 D.抗美援朝的胜利 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现象出 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3、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4、在土地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后,有过三次重大变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改后,农民耕种“自己的地”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民耕种“公家的地”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D.三次变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航天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 A.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B. 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 D.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6、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我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有利于……………………() A.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B.扩展资源开发的空间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改变资源的时空分布 7、下列是党和国家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措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 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设立汕头、福建、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8、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 ①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②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③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④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9、2013年4月,日本媒体编造莫须有的新闻,以及领导人物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中日矛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优质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木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出行时可以坐火车。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上述文字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5%~1%。在土地比较辽阔的地方,如北美的新英格兰和俄国,人口增长率要超过1%,但人口已经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在法国,则低于0.5%。有的年份,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造成了人口大幅度下降,比如遇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代。 材料二: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特别像英、法、北美、爱尔兰、意大利、俄国……欧洲人口在1750年时有1.4亿,到1780年时达1.88亿,1850年达2.66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约40%。 设问1: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 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不断,医疗卫生条件不好。 设问2: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的稳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设问3:试着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知识点

第一单元 1.一战背景 1)为了争夺霸权,重新划分殖民地 2)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3.一战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4.一战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巨大灾难)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两败俱伤) 3)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革命高涨)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双刃剑) 5.巴黎和会的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2)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6.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7.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 3)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立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 4)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 8.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政治: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经济:列强争筑铁路;掠夺矿产资源、原材料;倾销商品 3)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些革命性组织的成立 9.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1)1894年:建立兴中会 2)1905年:建立同盟会(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三民主义 10.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 11.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2)经济发展:武汉经济发展,不仅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 3)革命基础:湖北的革命团体长期在新军中做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4)四川的保路运动:使鄂军西调,武昌、汉口等兵力空虚 5)资产阶级的革命果敢精神,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 因素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1:31 编辑 公开课资料《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瞿媛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以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简述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字资料,初步具备语言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图片和表格的阅读,提升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提炼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的经验,理性思考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 2.难点:了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给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知道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查阅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1:31 编辑 公开课资料《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瞿媛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以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简述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字资料,初步具备语言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图片和表格的

阅读,提升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提炼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的经验,理性思考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 2.难点:了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给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知道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查阅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1:31 编辑 公开课资料《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参考答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练习精编参考答案 (《历史与社会》九上)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A奥匈帝国;C意大利。D法国;F俄国。2.欧洲。二、1.(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重新瓜分殖民地;(3)军国主义;(4)萨拉热窝。2.1914;1918。3.同盟国;协约国。4.是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5.坦克;大炮;飞艇;飞机;毒气弹等。6.欧洲;西线;东线;南线。 7.(1)1914;马恩河;英法。(2)1916;凡尔登;绞肉机。8.同盟国集团。 第三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2.1919;凡尔赛宫。3.战胜国;美;英;法;意;日;美;法;英。4.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5.德国;中国山东。6.凡尔赛条约。7.日本。8.(1)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非洲。(2)欧洲;东亚;太平洋。二、1.(1)东亚和太平洋。 (2)1921;华盛顿。(3)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4)九国公约。(5)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收回租界;门户开放。(6)巴黎和会。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课辛亥革命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第二框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掠夺。2.民族资产。3.知识分子。二、1.清政府;民主共和;革命军。2.(1)1894;夏威夷的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振兴中华。(2)1905;日本东京;孙中山;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民报;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E民族主义;F民权主义;G民生主义;H三民主义;革命;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三、1.铁路国有;铁路修筑;保路;同盟会。2.保路;湖北;文学社;共进会;武昌。3.1911;10;10;武昌;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4.清政府;清朝。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1.南京;孙中山。2.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五、1.袁世凯;共和。2.1912;2;12;共和。3.北京;中华民国。六、1.清朝;君主专制;共和。 2.思想解放。 第三框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南京;北京;北洋政府。2.(1)正式大总统。(2)日本;二十一条。3.中华帝国;洪宪;护国运动;撤销帝制。二、1.直系;皖系;奉系。2.军阀割据混战。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框新文化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知识分子;民主;科学。二、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2.民主;科学。3.青年杂志;新青年;北京大学。4.1915;青年杂志;新青年;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青年》编辑部。5.民主和科学;专制和愚昧;陈独秀;民主;科学;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新文学;旧文学;胡适;白话文;文言文;陈独秀。新道德;旧道德;鲁迅;狂人日记;鲁迅。三、1.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1)思想文化;思想启蒙。(2)极大解放。(3)马克思主义。 第二框五四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巴黎和会;势力范围;二十一条;山东;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二、1.1919;5;4;还我青岛;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2.北洋;上海;工人阶级;工;学;商;全国性。3.工人阶级。三、1.被捕学生。2.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凡尔赛条约。四、1.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2.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极大解放;新的眼光;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知道城市化和工业化密不可分,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很多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从而理解是工业革命带给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生活。 【教学重点】 从现实出发,通过列举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工业革命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教学难点】 “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工业化的烙印,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新的痛苦。工业革命到底让这些工业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的呢,还是有害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学生讨论:为什么工业革命能够促进人口增长?(生产力、医疗等方面) 2.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大众化教育 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二)城市化 1.概念解释: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历史上城市的形成。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的高度集中逐步形成城镇和城市,这就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的运动——城市化。因此,工业化必然会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又进一步推进工业化。 (三)社会问题 1.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病”) (工业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 ①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 ②环境污染。 2.分组探究:如何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如何改善城市环境(水、大气、噪音、固体废弃物等)? 三、合作探究: 你所在的城市(城镇)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城市化的程度如何? 四、作业布置: 目前我国也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调查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或你家庭生活的变化,写一篇题为《工业化对我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板书设计】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二)城市化 (三)社会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