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如何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

如何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

如何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
如何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

如何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

有些学生一看到应用题就害怕,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下面谈谈分析应用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首先要学好简单应用题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基本功。简单应用题都是一步解答的,关键要弄清数量关系,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常用的数量关系要记牢。如:路程、速度、时间三

者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

程÷速度。

2、计算公式要掌握。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要掌握,能灵活运用。

3、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1)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数量关系式:每天看的页数= 一本书的页数÷看的天数;(2)蜜蜂的速度是蜻蜓的多少倍?数量关系式:倍数=蜜蜂的速

度÷蜻蜓的速度;(3)小华6分钟做了12个零件,他每分

钟做多少个?做每个零件要几分钟?

每分钟做的个数=总个数÷时间,做每个零件要的时间=时间÷个数。多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熟练正确地写出数量关系式。

会做简单应用题了,复合应用题就好做了。复合应用题

都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怎样分析复合应用题呢?

二、如何分析复合运用题

有人说过应用题不会的同学都是语文没有学好的同学,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老师只会简单强调“审题”两字,但并不会教学生如何审题,其实审题就是“抠字眼”,也就是将题目中数量关系都找出来。一、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二、理解这些字、词和句,三、分析出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四、使用等量关系,写解设、则和列方程。

例如:小丽在水果店用18元买了苹果和橘子共6千克,已知苹果每千克3.2元,橘子每千克2.6元。小丽买了苹果和橘子各多少千克?

找关键字、词或句:用18元、共6千克、每千克3.2元、每千克2.6元。

理解关键字、词或句:“用18元”表示苹果和橘子共用18元。“共6千克”表示苹果和橘子共6千克。“每千克3.2元,每千克2.6元”表示单价。(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关于价格的公式)。

分析出数量关系:(1)苹果的单价×苹果的质量=苹果的金额,(2)橘子的单价×橘子的质量=橘子的金额,(3)苹果的质量+橘子的质量=6千克,(4)苹果的金额+橘子的金额=18元。

使用数量关系,写“设”、“则”和“列方程”:通常题目的问题就是“设”,然后根据题目选择适当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数量关系,其他的数量关系用在“则”。如此题:

解:设小丽买了苹果x千克,

则:(1)买了橘子(6-x)千克,(使用数量关系:苹果的质量+橘子的质量=6千克);(2)苹果的金额3.2x元,(使用数量关系:苹果的单价×苹果的质量=苹果的金额);(3)橘子的金额2.6(6-x)元,(使用数量关系:橘子的单价×橘子的质量=橘子的金额)。

最后使用数量关系:苹果的金额+橘子的金额=18元来列方程,此时列方程就很简单了,直接将则的(1)(2)代入列方程的数量关系中,得到:3.2x + 2.6(6-x)= 18.

再如: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了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了15个。该小组共有多少人?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

找关键字、词或句:计划做一批“中国结”、每人做5个、比计划多了9个、每人做4个、比计划少了15个。

理解关键字、词或句:计划做一批“中国结”表示:计划的总数(相对的就有实际的总数);每人做5个表示:人均做的个数,可以求实际的总数;比计划多了9个表示:实际的总数比计划的总数多9个;每人做4个表示:人均做的

个数,可以求实际的总数;比计划少了15个表示:实际的总数比计划的总数少15个.

分析出数量关系:(1)实际的总数①=人均做的个数5个×小组人数(2)实际的总数①= 计划的总数+ 9个(3)实际总数②=人均做的个数4个×小组人数(4)实际的总数②= 计划的总数?C 15个.

使用数量关系,写“设”、“则”和“列方程”:通常题目的问题就是“设”,然后根据题目选择适当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数量关系,其他的数量关系用在“则”。如此题:

解:设小组人数为x人,

则:(1)实际做的总数①②为5x个,(使用了数量关系:实际总数①=人均做的个数5个×小组人数);(2)计划总数为(5x?C9)个,(使用了数量关系:实际的总数①=计划的总数+ 9个);(3)实际做的总数②为4x个,(使用了数量关系:实际总数②=人均做的个数4个×小组人数)(4)计划总数为(4x + 15)个,(使用了数量关系:实际的总数②=计划的总数?C15个)。

最后使用数量关系:计划总数= 计划总数来列方程,此时列方程就很简单了,直接将则的(2)(4)代入列方程的数量关系中,得到:5x?C9 = 4x + 15。

如果能比较熟练掌握这几个步骤,那么几乎百分之90

的初中应用题都可以很轻松的解决。在几届学生身上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如: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了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了15个。该小组共有多少人?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

学生在练习时和出现很多错误,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在用“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了9个”这句话表示计划总数时,错写成(5x+9)个,正确的应写成(5x-9)个。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受了题目中的“多”影响,我就反复向学生提醒此处“多”要用减号,可是效果很不明显。

教会孩子解决应用题

教会孩子解决应用题 一本好书犹如黑夜里的灯塔,为你照亮前方无尽的黑暗;一本好书,犹如冬天里的暖阳,为你驱散冬日的寒冷;一本好书,犹如沙漠里的一方清泉,为你解除旅途的干渴。 寒假拜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从中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特别是第七十七条中写到的“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给了我无尽的思考,使我联想到了我们班的孩子,应用题是小学阶段知识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应用题成为了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孩子都不会解应用题,应用题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数学课上的脑力劳动是思维能力的试金石。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叫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思考的源泉。”从中我注意到,孩子不会解应用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思考,缺乏对生活和学习的一种联系的观察能力。 据资料显示:“在数学上,应用题分成两大类:一个是数学应用,另一个是实际应用。数学应用就是指单独的数量关系,构成的题目,没有涉及到真正实量的存在关系,实际应用也就是有关数学与生活的题目”,解应用题有一定的模型,孩子能够根据这一模型建立等量关系,从而解决应用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不会解应用题,通过平时的观察,我注意到孩子不会解应用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大部分孩子缺乏耐心,不会思考,没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当遇到应用题,孩子们不会认真审题,想当然的做题。其次,孩子们缺乏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平时缺少相关训练,在大多数孩子的头脑中缺乏相关的数量关系与数学模型,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能从头脑中提取出相关的知识经验,这是属于一种应用缺陷。最后,理解能力是解决应用题所不可缺乏的一种能力,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还不够全面,有少部分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有待提高,不会理解题目的含义,从而不会解题。 应用题已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一大难点,应用题也是现在学习的一大重点,所

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来自一线教师的经验反思 摘要:数学教育极大程度关系到幼儿的智力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但是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忽视幼儿身心特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等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促进幼儿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极大程度关系到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在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进行适合的数学教育师非常重要的。而真正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对幼儿的数学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在一线教学中,通过观察和体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笔者发现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幼儿本身的学习特点 现在很多幼儿园为了使教学过程简单,减少工作量,直接采取说教的方式,直接以口头的语言向幼儿传授数学知识,忽略幼儿本身的学习特点,有些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拉长课堂教学时间,强制灌输,幼儿变成被迫接收者。而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直接的、具体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完成自己的对事物的认识,而简单的、抽象的说教不能给幼儿一种实际的经验,因此要想让幼儿形成自己的实际思维方式是不可能的。正如教育名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应做到教学做合一,而做才是教与学的中心。 (二)现有的幼儿园数学教育脱离幼儿生活实际 在幼儿园的一线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学内容是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的。在教师提到某些内容时,幼儿出现茫然的表情,由于茫然、不能理解,因此幼儿对教学内容也会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一年组王金芸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呢?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例如:加法的应用范围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这两个问题就是加法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 首先要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其次,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下面以建立有关倍的数量关系为例来说明。 两个数量相比,既可以比较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

家长应该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应该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方法 一、做孩子成长的真正守护者 教育孩子需要用心,需要技巧,需要心甘情愿的付出。其实只要用心也没什么难的,1-3年级的时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6年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初中三年把握孩子走正确的道路,高中做好心理呵护生活保障就行了。》》断奶是你想断就能断的么 1、把握方向:我们的孩子要经历人生中的三个逆反期,青春发育时期,所以家长一定更多的关心孩子,和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做到交心,同心,理解,引导。 2、帮助孩子成长:要刻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改变平时的给你做、替你做;逐步过渡到教你做、看你做、放心你做。发现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提高兴趣点,增加知识面,注重表扬提高兴趣。 3、牺牲自我:我们要做孩子的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学习,注意自己知识的更新,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少打麻将少喝酒,多和孩子交流,好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 二、指导孩子学习的问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效率是最重要的过程,成绩是最后的结果。比如:通过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引导孩子看三

国演义原著;通过看电视百家讲坛引导孩子看史记、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书籍,自然就促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2、博览群书精益求精:知识是互动的,触类旁通。特别是英语、语文、历史是一个长期积累提高的过程,让孩子看更多的书以增加知识宽度和深度,做到积累提高,先博而后精。 3、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暴跳如雷,甚至打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次考试后不是只看孩子多少分,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回忆做题的过程、思路,找到错题的原因。 4、发挥孩子的特长: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也都会做好学生,只是平时我们要注意发现孩子的特长。只要我们注意发挥优势,重点解决弱项,相信孩子一定会扬起学习的风帆,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育孩子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夫妻互相抱怨,家长老师互相抱怨,甚至抱怨孩子。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当我们能抱怨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得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等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像许多条条框框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

应该如何配合孩子在应用题上发挥

应该如何配合孩子在应用题上发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呢也不是一样的,我们家长不能要求说别的同学怎么样,然后咱们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就要怎么样,就要几点到几点把什么作业写完什么作业没写完,这样是不行的。 有的同学是喜欢早晨早点起床的,对不对?像背英语一样,如果早晨早点起床提前10~20分钟,然后背些单词来可能会很有效果,但是有些同学呢,他可能是晚上觉得晚上睡觉之前背上个10~20分钟的记忆的效果更好,那么咱就不能要求他必须早晨起来,因为大脑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每个孩子消化吸收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们只需要锻炼孩子认真的思考,独立的写,独立的理解就可以了,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去抄袭别人的方法、抄袭别人的步骤,如果孩子做事情都是抄袭别人的方法来做的,那么考试的时候去抄谁的呢?所以呢,还是理顺了学习思路,找到最有效的,最能提高记忆的方法,尽量早休息,保证每天学习的质量。 平时同学们觉得比较难的、考试的时候比较难的就是数学题中的应用题,小学一开始的时候我也在应用题的方面栽过很大的跟头,可是后来通过自己耐心的去总结经验教训,逐渐的意识到做应用题应该用哪些技巧和解题方法,多套用

一些定义去计算,坚持多学多练,慢慢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就有提高了。 今天把解应用题的这个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咱们说应用题是数学的半壁江山,不少同学觉得应用题太难了,成绩很难提高,其实做不好应用题的学生,恐怕整体的成绩也不会很高,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要综合咱们以前学过的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性质、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最基本的知识,其实他其中有的还有需要咱们的分析判断,大家都知道,数学它是最离不开生活的,生活中的处处都有数学,所以呢还要实际情况实际去分析,需要我们有一个判断推理的过程,其实孩子觉得数学很难,一个主要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应用题上需要用到的综合概念很多,需要推理判断的东西很多,所以有一些同学不想思考,就觉得很难。 今天给大家讲一些解应用题常见的方法,相信在解应用题上会有所帮助。 首先我要讲的是要对题意理解,因为通过很多学生的做题能够看得出来,有很多常见的错误,就是犯错误的比例非常高的题,其实是对题意的理解失误了,虽然老师上课的时候一直在强调一定要仔细审题,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在这个审题上面掉到了坑里,在没弄清题意、没有读懂题目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解答。平时在应用训练中因为很多题目描述比较简单,题比较容易理解,而忽略了他们隐藏的含义,导致很简

幼儿园教育常见的20个问题的处理方法

幼儿园常见20个问题的处理方法1、孩子在教室里乱跑该怎么办 建议一:让孩子上他喜欢的课程:如果连上三四次还是安静不下来,有可能他不喜欢这个课程,可以换换其它课程。 建议二:课上不要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三种孩子:一种表现正常,喜欢并很容易接收早教课程,和老师产生互动,这类孩子占70%。另外两种就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哭闹,不愿意进教室,这类孩子主要经常封闭在家里,很少与外界有联系,怕生。另一种就是非常兴奋,到处乱跑。 建议三:两岁后的孩子宽松与纪律并行.孩子这种情况有些是引起大人的注意表现,大人可以去观察孩子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地点,给予适当的引导。 2、有的孩子喜欢脱鞋怎么办 (1).观察孩子,若在无事可做情况下脱鞋,让孩子在任何地方都要做到有事可做。 (2).孩子是否是触觉敏感,如拿软刷子触摸孩子孤脚看孩子是否有反抗意识也可以让孩子走在石子路上,自然按摩孩子的脚底,这样你

就可以知道孩子是否触觉敏感。 (3).当你无法阻止孩子脱鞋的异常行为时,你可以做为训练项目来训练孩子,如叫孩子的名子问孩子这是什么—鞋子,这是谁的鞋子—我的,鞋子穿在什么上面------脚上,脚上穿什么----鞋子,什么时候可以脱睡觉脱鞋子。可以利用孩子脱鞋的不好现象强化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孩子逐步理解,鞋子应该穿在脚上,就在睡觉时才能脱掉。在他有脱鞋的迹象的时候不妨带他四处走走,转移他的注意力。 3、孩子中午睡觉时,喜欢让老师陪着怎么办? (1).对环境的陌生、恐惧心理导致,尽量满足孩子; (2).待到对环境完全适应了,教师逐步的退出来。 4、新入园的孩子在幼儿园不哭也不闹,但是晚上睡觉时说害怕,怎么办? 老师要跟小孩子多沟通,接近小孩子了解情况,多给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成好朋友关系,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请家长理解这个情况,特别对于胆小的孩子刚入园,很多都会出现此情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 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三年级下册应用题 1.按要求画一画,填一填。 (1)下面每个方格的边长代表1厘米。图示长方形的面积为16平方厘米,请你在方格纸上,再画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先算出你所画图形的周长,再填一填下表。 长/厘米宽/厘 米 面积/平方厘 米 周长/厘 米 经观察,我发现:在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中,()的 周长最短。 1611634 16 16 2. 3.在点子图中,圈出方框“2”表示的意思。 4.学校新购进900本图书,打算把这些书平均分3个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书?

5.三(2)班的同学们去划船,男生有29人,女生和男生同样多,每4人坐一条船,一共需租多少条船? 6.小红带了20元钱,想买这两本书,钱够吗? 7.在学校六一儿童节演出开幕式上,120名学生组成了2个花束队,每个花束队排4行,平均每行有几个学生? 8.王叔叔带着456元钱去批发市场买水,每桶水的批发价是8元。回来后,以每桶12元的零售价出售。 (1)王叔叔可以批发多少桶水? (2)王叔叔卖出了34桶,卖出了多少钱? 9.三年级同学一共做了100个小红花,送给幼儿园45个,剩下的平均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10.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1) (2) 11.三(1)班收集了68个矿泉水瓶,三(2)班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是三(1)班的3倍,两个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12.张爷爷围着一个边长是25米的正方形花坛散步。 (1)张爷爷走了8圈,一共走了多少米? (2)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3.学校食堂买了16袋大米,每袋25千克。一共买了多少千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教会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小学数学学科作业 1.案例回放:暑假,小明到当教师的阿姨家去玩,当小明完成当天的作业跟小朋友出去玩耍时,阿姨将小明的作业拿出来一一检查,并将有错误的地方用笔注明。小明玩耍回来后,阿姨告知其作业的错误之处并要求他订正。小明用异样的眼神望着阿姨,嘴里嘟嘟囔囔地说“你怎么这么多事啊?”然后很不情愿的去订正了。 (1)请对案例中小明的学习态度做一分析,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2)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作业习惯的有效指导。 (1)请对案例中小明的学习态度做一分析,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明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特别是检查作业、作业出现错误后自觉订正的习惯。也许是老师平时的养成教育做的不够好,也可能是孩子的自觉性比较差,明知有错就是不愿改正。暑假作业老师开学忙,查的也不是很仔细,也许小明抓住这一特点,觉得阿姨多事,反正老师不一定查的出来,做了就行了,阿姨多管闲事。总之,这种做作业的行为习惯是不好的,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工作、生活等的习惯态度。 (2)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作业习惯的有效指导。 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非常重要。不少学生没有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经常提醒学生做完作业后要认真检查。作业本发下来,不少学生一般只注意看得分多少,而不留心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因此,必须对学生强调:作业本发到手中,要集中注意力去寻找错误、缺点,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认真订正作业,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同时对学生作业质量也是一个有利的推动。 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好习惯,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家校联合,共同矫正学生作业订正中的不良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学校、家庭、教师形成有效的教育监督网,如我在教学中通过教师面对面辅导、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家校联系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问题,矫正学生作业订正中的不良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订正习惯。 巴金老先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也是一种好习惯,我们应该重视和督促孩子养成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 2、雷夫.埃斯奎因,被誉为全美最好的老师,他说“教会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之一。”的确,很多的策略比如画图、列表、枚举等等,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数学问题的“门”。在教学中如何展现策略的价值,怎样指导学生灵活应用?请举一例阐述你的思考和实践。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数学课上的脑力劳动是思维能力的试金石。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经验证明,如果从童年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劳动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 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思维比作小湖泊,老师要设法把这个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世界的海洋接通,那时候学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 但是如果认为周围世界能自然而然地教会儿童思考,那也是错误的。如果离开了理论思维,客观事物就会像隔着一堵墙一样把儿童的视线遮蔽起来。只有在儿童能从他周围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即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训练脑力劳动的学校。 要使解题过程中的独立的脑力劳动取得成果,还需要在儿童的记忆里经常而牢固地保存着一些概括性的东西——如公式、概念、自然数列的构成等,缺少这些要进行思维是不可思议的。 我是这样理解的: 1、学生的应用题学习需要借助熟悉的情境。 2、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 对于第一点教师们都非常清楚,也很重视。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都很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新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用文字描述的模式出现,而常常把应用题容入到计算课,与计算教学相结合,这样老师们往往是通过一个情境得出一个算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教学上,而忽视了应用题结构的呈现。忽视了学生应用题模型的建立。我们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题目又往往以文字形式表述,这样长此以往一些接受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就无法读懂应用题,就会掉队;变成差生。

教你一招:孩子的口算算不快、常出错,怎么办

开篇明义: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字词;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是口算。补充一句:我认为。 不少家长们都觉得,低年级数学简单,孩子早就会数数、会计算,图形也认识很多,至于钟表、人民币,都是生活中每天接触的,有什么难度? 可是一做题,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其实,数学比语文难学。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因为学数学(学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以语言为媒介,语文学得不好,数学也很难学好。 二是因为数学的本质是抽象,数学研究的是抽象概念,运用的是抽象方法,数学的发展体现为抽象程度的逐渐深入。 拿计算来说。目前一年级刚刚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很难提起兴趣,我猜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会算”。好,抛开算法算理,既然会算,那计算题就应该很少出错吧,实际却并不是这样,每当计算题大量出现的时候,全对的同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改错的时候,都不能一次改对。 第一周我没敢计时测口算,刚开学,给学生一点儿适应的过程。第二周由易到难,第一次做了20题,给了3分钟,第二次做了40题,给了5分钟,第三次做了60题,给了7分钟。 第三次因为题目多了,测试结果一下就有明显的区别了: 一部分同学依然是算得快,算得对;一部分同学能算完,偶尔有错;还有一部分同学,算不完了,而且不是一两题、三四题算不完,而是很多题算不完。 好,我们说,这就需要加强练习。 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在家里并不是没练,为什么还总是出错?

有的家长说:老师,我们每天在家都练口算,但孩子就是做不完,您说怎么办? 有的家长说:我看着他一题一题的算,也能算对,但就是在规定时间里做不完。应该怎么练呢? 是啊,再练也做不完,每天这样低效的重复,没什么意义啊! 看来,练习口算,也并不只是机械练习就够了。 2 我是这么想的: 一,孩子要对10以内的加减法非常熟练,注意,是非常熟练,因为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全要以10以内的为基础。计算进位加法,主要算法是凑十法,如果10以内的加法不熟,凑十这一步就容易出问题,导致计算出错。 检测方法: 1. 找10以内的加法题目,每次计时,5分钟完成50道题。连续测几次,看正确率。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参里明确写着,口算正确率要保证98%(时间久远,快20年了,可能记忆有误,但绝对不低于95%。) 达到了,说明这一关过了,没达到,就要多练。 2. 测10以内的减法。 3. 测10以内的加减混合练习。

教会你的孩子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会你的孩子解应用题的方法 一、三种关系 1、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 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从小学数学到大学数学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老师们如果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这一意识,那么他们将来的数学一定不会差。 “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的变式是“部分量=整体量减去其他部分量” 2、整体量=一份量×份数 “整体量=一份量×份数”是“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当各部分都相等时的特例,这是归一问题的本质关系,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后就要有意培学生的这种意识。有两种变形,“一份量=整体量÷份数”,“份数=整体量÷一份量”。 3、“部分量=整体量×分率”有两种变形,“整体量=部分量÷分率”,“分率=部分量÷整体量”。 正是因为许多学生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关系,没有对这一关系变成自已意识中的一部分,才使他们怕做应用题,才使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的。虽然到了高年级大多数学生能够解相应的问题,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的学生不多,因此必然要影响到初中高中剩至大学的学习,数学老师们千万要

加强这个意识的培养! 二、吃糖吃瓜子 从具体的、形象的、身边的东西为对象进行数学教学在哪个年级都是实用的,只要你对你所教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怎么教都行,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小学数学的三种关系就是小学数数的灵魂一定要把握好。 例1、左手抓3粒糖,右手抓6粒糖,两手共抓几粒糖? 例2、两手共抓几13粒糖,知道了左手抓5粒糖,问右手抓几粒糖? 例3、平均1分钟吃4粒瓜子,则5分钟吃几粒? 例4、3分钟吃15粒瓜子,平均1分钟吃几粒瓜子? 例5、3分钟吃15粒瓜子,问5分钟能吃几粒瓜子? 例6、小明3分钟吃15粒瓜子,有一堆瓜子,小明吃5分钟后还剩下20粒。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7、小明3分钟能吃15粒瓜子,小红5分钟能吃20粒瓜子,一堆瓜子,小明与小同时吃了4分钟恰好吃完,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8、小明3分钟能吃15粒瓜子,小红5分钟能吃20粒瓜子,一堆瓜子,小明与小同时吃了4分钟恰好吃完,剩下的部分小明还吃了2分钟,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9、一堆瓜子共60粒,小明先吃掉其中的1/3,接着小红吃掉剩下的1/5,最后还剩几粒?

教育孩子的常见典型问题,孩子成长中常见问题对策,教育问题案例分析

教育孩子的常见典型问题 孩子成长中常见问题对策 问题一:老师您好,有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我家孩子今年7岁,刚上小学。是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可就是脾气实在让我们受不了。因为我们父母工作比较忙,孩子现在是交给婆婆和公公带的。可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孩子了,现在在长辈面前不讲礼貌,在学校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想要什么得不到满足,她甚至还会发狠打人和咬人……公公婆婆实在是太溺爱了,有求必应,都7岁了,我发现他越来越懒了,穿衣,吃饭,睡觉,上厕所还都依赖爷爷奶奶。可是我们的工作实在很忙,总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求回答! 答:首先,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完全忽略孩子的教育。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能把教育权完全交给长辈们。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等孩子长大了,或者祖辈离世了,你们再想介入孩子的成长,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就非常困难。“现在你没有付出,将来可能就要加倍的付出。” 第二,多跟你的公公婆婆谈一谈,统一一下教育观点。双方应该先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再探讨出相应的教育方式,然后明确分工,严格执行,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上的分歧,维护父母的威信! 第三,适当的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7岁前的孩子,只要给与相应的鼓励,还是很愿意做一些事的,如果现在不给她做,她就永远没法尝试。如:让孩子给下班回家的父母端一杯水,吃饭前帮忙摆凳子,碗

筷…… 最重要的,是你要下定决心,去执行,去坚持!不然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叛逆期的时候,那就相当不好办了。 问题二:您好,我家孩子今年11岁,上五年级了。前一段时间开家长会,老师反映孩子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于是他爸爸在家监督他了几天。发现孩子做作业老是磨蹭的不得了,爸爸都气得打孩子屁股了。关于孩子为什么磨蹭,以及孩子磨蹭怎么办? 答:我先举个例子:小孩从出生开始就在度过窗口期,从走路开始,说话、吃饭、写字等等,都是在这期间内完成。如果被破坏,比如出生后就蒙上眼睛,学习走路的时候强迫他始终坐在椅子上,或者躺在床上。该学习说话的时候,堵住他的耳朵,再或者是,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做完一件事的时候,家长的疏于管教,那么可能某些东西就再也学不会了。这就好像那些狼孩、猪孩,他们因为从小没有和人类在一起生活,在他们的窗口期内他们没有学到人类应有的生活模式,也没有学会人类的语言,所以即使他们后来回到人类社会也没有办法再学会人类的生活模式了。 不要认为上面的例子是危言耸听。和上面的家长一样,除去一些天性使然的成分,你们在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一定有忽略孩子的这一部分的教育问题。下面我提几点建议,看看有没有效果。 1.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可以相应奖励和惩罚(如:在一个小时内写完作业可以看一会电视。写不完则不能够看电视。当然这个同样需要坚守你的底线,不能因为一次的同情,或者经不住孩子的死

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我们必须准确地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很重要,它是为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题方法非常重要。在一年级的应用题学习中以下两点很重要: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首先,必须让孩子自己读题弄清题意。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认字少,总是自己给孩子读题,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照成离开老师或家长就不会读题,也就不会解答应用题。因此,必须让孩子自己读题,即使刚开始孩子读不成句也没关系,家长可以把题里孩子不理解的词给孩子讲解清楚,然后让孩子多读几遍,孩子就会弄懂题意了

其次,在列式解答的时候必须让孩子自己讲清算理。一年级只学习了加法和减法,有的孩子解答应用题时,一看列加法算错了就改为列减法算,根本不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对,那样算就错。其实,解答应用题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它是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要小看简单的加减法,必须让孩子弄清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结合题意让孩子讲清这样列式的道理。如果长期坚持这么做,孩子不仅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希望大家在看了这篇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以后,能够对数学应用题有了新的认识,掌握解题规律。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如何点拨孩子做应用题

如何点拨孩子做应用题 1、让孩子反复读题。许多题目并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题目,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总是迁就孩子这种消极心理,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算式都列好了,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想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正确的方法是:“你很聪明,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题目,你会做得出来的。”当孩子做出来以后,要高兴地称赞:“我说你很聪明吧,只要仔细一读题,就会做了。”这时,孩子也一定会高兴起来。 孩子不会做的题,老师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意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是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2、用例题作辅导。对于孩子经过思考实在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直接告诉原题的解法,最好的方法是根据题目,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由于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题目,如果仍然不会做题目,那么应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有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题目。这种做法,虽然大人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处在就题解题的被动思维定式中,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会学习的孩子,说到底就是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能够以弄懂例题为基础,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习题。这就叫做“活读书”,而

不是“死读书”。有的家长,似乎很疼爱孩子,生怕他多动脑,一遇到难题,就告诉其做法,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应该避开。 3、只讲关键点。对于有些数学难题,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计算。而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第—步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如果这祥辅导孩子,那么他的解题思路永远打不开。 当然,孩子到了上四年级以后,数学题都很难了,许多拓展题家长也无能为力,需要请家教辅导,那么我建议家长按上述方法去辅导孩子,不要一来就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列算式,怎么做题,如果是这样,看起来孩子的难题解决了,但思路总打不开。

方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 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小学课程 改革不断深化,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要义便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贯穿小学教育的一条主线。不容置疑,这一环节也是最难实施的。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作答应用题为例,往往是“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可见提升小学高年级应用题解答能力势在必行。关于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笔者结合从教 以及教学所悟 如下几点。 一、利用“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在处理应用题时思维会跟不上,更不能强烈要求学生具有实质性综合性分析的能力,而且解题能力非常容易被所设计的题目情景影响。学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只能够遵循 的 和结合熟悉的套路对应用题进行解答。因此要积极培养孩子们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此时需要引入“数学活动”。 所谓的“数学活动”简言之就是教师引导学习主体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主管部门颁布并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在数学 活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因此,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提升必须要融合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涉及到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类似题目时,我们将问题延伸到现实中,举最简单的生活小案例。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让学生们自主发挥、自由推理列举生活中类似情况。比如有学生会拿自己与父母的年龄来举例就是很生动的例子。一来二往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面思考,进而转化为自己知识储备。同时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教授审题技巧,提升学生答题准确率 解答应用题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题型,也是一部分学生头疼的题型。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所做错题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压根没有弄清题目本质何在,往往对题目不能够准确把握。这样一来,题目都没有搞懂,更别指望学生能够准确做大。因此在教授应用题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如何审题。在出问题的学生中,很多人精神不集中,因此这时候可以采取让学生将题目读出声方法,增加其对问题认识的集中注意力。第二步就是在学生读题清楚以后开始找出题干中的问题。在找问题的时候,要教会孩子附属题意,尤其是在繁琐、冗长的题目简化,将不需要的描述去掉,用通俗易懂的话进行描述,使得题目简单明了。如果题目审清,并能够找出题目中的准确问题,第三步就是需要找数量关系。无独有偶,任何小学阶段的应用题的考察点都有一定的数学关系蕴含其中,也就是说能够准确把握应用题题目中数量关系也是解题思路关键的一点。因为前期,学生思维已经经过反复锻炼,已经掌握住一定的数量关系公式,这时套用公式就可以将问题成功作答。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此笔者就不再赘述,需要重点提一下的就是对于隐含条件的挖掘。例如“一根铁丝长20厘米,工人师傅将其截成A、B两截,其中B铁丝的长度是A的60%,求A、B两截铁丝各多少厘米”。题干中隐含的条件是“B铁丝的长度是A的60%”,由此可以得到“A铁丝长度+B铁丝长度=总铁丝长度”。因此题目就变得简单清楚,将A铁丝的长度设为X,那么B铁丝的长度就变为60%X。因此,可以解答公式,即:X+60%X=20。因此,在实际教学

孩子粗心问题归总及解决方案(特级教师版)

孩子平时作业做错了,当你问及他们原因时,听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太粗心了”。如果简单的把过错归结于粗心,就会掩盖很多真相,也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忽视实质的问题,无法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 01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 1.“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就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01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02 粗心,因为孩子对基本知识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解决办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03 粗心,因为孩子的习惯有问题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解决办法: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04 粗心,因为孩子缺乏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孩子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孩子解应用题的方法 一、三种关系 1、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 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从小学数学到大学数学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老师们如果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这一意识,那么他们将来的数学一定不会差。 “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的变式是“部分量=整体量减去其他部分量” 2、整体量=一份量×份数 “整体量=一份量×份数”是“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当各部分都相等时的特例,这是归一问题的本质关系,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后就要有意培学生的这种意识。有两种变形,“一份量=整体量÷份数”,“份数=整体量÷一份量”。 3、“部分量=整体量×分率”有两种变形,“整体量=部分量÷分率”,“分率=部分量÷整体量”。 正是因为许多学生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关系,没有对这一关系变成自已意识中的一部分,才使他们怕做应用题,才使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的。虽然到了高年级大多数学生能够解相应的问题,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的学生不多,因此必然要影响到初中高中剩至大学的学习,数学老师们千万要

加强这个意识的培养! 二、吃糖吃瓜子 从具体的、形象的、身边的东西为对象进行数学教学在哪个年级都是实用的,只要你对你所教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怎么教都行,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小学数学的三种关系就是小学数数的灵魂一定要把握好。 例1、左手抓3粒糖,右手抓6粒糖,两手共抓几粒糖? 例2、两手共抓几13粒糖,知道了左手抓5粒糖,问右手抓几粒糖? 例3、平均1分钟吃4粒瓜子,则5分钟吃几粒? 例4、3分钟吃15粒瓜子,平均1分钟吃几粒瓜子? 例5、3分钟吃15粒瓜子,问5分钟能吃几粒瓜子? 例6、小明3分钟吃15粒瓜子,有一堆瓜子,小明吃5分钟后还剩下20粒。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7、小明3分钟能吃15粒瓜子,小红5分钟能吃20粒瓜子,一堆瓜子,小明与小同时吃了4分钟恰好吃完,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8、小明3分钟能吃15粒瓜子,小红5分钟能吃20粒瓜子,一堆瓜子,小明与小同时吃了4分钟恰好吃完,剩下的部分小明还吃了2分钟,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9、一堆瓜子共60粒,小明先吃掉其中的1/3,接着小红吃掉剩下的1/5,最后还剩几粒?

应用题教学必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应用题教学必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好应用题的解答,用好应用题的各种数量关系是学好数学学科全科知识的关键。教学中,必须把相关应用题融入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会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顺利解答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选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数学课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地域例外,学生年龄例外,相同或例外年龄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新知识能力的例外,只纯正依靠数学教科书不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绝不可能在应用题教学中获得好效果。教师必须客观分析应用题的内容,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上的难易程度,所涉及的文字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边生产生活实际。 1.切合实际,激发兴趣。所改编、新编的应用题要富有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例如,妈妈领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一瓶AD钙奶1元5角钱,买5瓶这样的奶付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自编这样的应用题,学生在购物中提高了生活能力的同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了动脑思考问题能力。也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一种尝试。 2.难易节制,合适延伸。自编或改编应用题时,不可超过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不应过高超出学生理解程度,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选择内容,选择数字,设计数学关系。例如,1付手套3元5件钱,一个口罩2元钱,买3个口罩和1付手套付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本题与上题对比,物品单价前者出现小数,后者是整数,而从解题步骤上看,前者与后者只有一步之差,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恰当点拨,在掌握了前题解答方法基础上不难解答,从而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也使知识得以延伸。 二、巩固练习,紧密联系实际

如何教会你的孩子解应用题

如何教会你的孩子解应用题 一、三种关系 1、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 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从小学数学到大学数学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老师们如果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这一意识,那么他们将来的数学一定不会差。“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的变式是“部分量=整体量减去其他部分量” 2、整体量=一份量×份数 “整体量=一份量×份数”是“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当各部分都相等时的特例,这是归一问题的本质关系,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后就要有意培学生的这种意识。有两种变形,“一份量=整体量÷份数”, “份数=整体量÷一份量”。 3、“部分量=整体量×分率” 有两种变形,“整体量=部分量÷分率”, “分率=部分量÷整体量”。正是因为许多学生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关系,没有对这一关系变成自已意识中的一部分,才使他们怕做应用题,才使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的。虽然到了高年级大多数学生能够解相应的问题,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的学生不多,因此必然要影响到初中高中剩至大学的学习,数学老师们千万要加强这个意识的培养! 二、吃糖吃瓜子 从具体的、形象的、身边的东西为对象进行数学教学在哪个年级都是实用的,只要你对你所教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怎么教都行,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小学数学的三种关系就是小学数数的灵魂一定要把握好。 例1、左手抓3粒糖,右手抓6粒糖,两手共抓几粒糖? 例2、两手共抓几13粒糖,知道了左手抓5粒糖,问右手抓几粒糖? 例3、平均1分钟吃4粒瓜子,则5分钟吃几粒? 例4、3分钟吃15粒瓜子,平均1分钟吃几粒瓜子? 例5、3分钟吃15粒瓜子,问5分钟能吃几粒瓜子? 例6、小明3分钟吃15粒瓜子,有一堆瓜子,小明吃5分钟后还剩下20粒。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7、小明3分钟能吃15粒瓜子,小红5分钟能吃20粒瓜子,一堆瓜子,小明与小同时吃了4分钟恰好吃完,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8、小明3分钟能吃15粒瓜子,小红5分钟能吃20粒瓜子,一堆瓜子,小明与小同时吃了4分钟恰好吃完,剩下的部分小明还吃了2分钟,问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 例9、一堆瓜子共60粒,小明先吃掉其中的1/3,接着小红吃掉剩下的1/5,最后还剩几粒?例10、一堆瓜子共60粒,小明5分钟先吃掉其中的1/3,接着小红4分钟吃掉剩下的1/5,最后还剩下瓜子的由两人同时吃还要几分钟能吃完? 例11、一堆瓜子,小明5分钟先吃掉其中的1/3,接着小红4分钟吃掉剩下的1/5,最后还剩下32粒瓜子,问(1) 这堆瓜子原来有几粒?(2) 小明与小红共同吃3分钟能吃几粒瓜子?用这此学生最常见并且常吃的东西出应用题学生是容易理解的。学会了吃糖吃瓜子就可以学会算术了,哪个年级都可以用吃糖吃瓜子出题。 三、鸡兔同笼 古老“鸡兔同笼”问题是小数数学中及好的问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可以如下出题: 学会了吃糖吃瓜子就可以学会算术了,哪个年级都可以用吃糖吃瓜子出题,古老“鸡兔同笼”问题是小数数学中及好的问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可以如下出题: 例1、一个笼子里有鸡4头,兔5头,鸡与兔共有与几条腿?(小学一年级) 例2、鸡和兔在一个笼子内,笼内有兔4头,鸡与兔共有20条腿,问鸡有几头?(小学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