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

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

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主要有:

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

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

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岩:斜长石,辉石

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

正长斑岩:正长石

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

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

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

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

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

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

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

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分为三种:

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

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3)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③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

④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可分为:

1)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

2)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脂肪光泽,如石英;

3)玻璃光泽:如方解石、正长石

4)珍珠光泽:如白云母、滑石等

⑤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⑥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正长石;不完全解理: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石英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

水化(矿物与水化合)、水解(由于水的H+从硅酸盐矿物中,部分取代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基离子,生成可溶性盐类)、氧化(湿润条件下,含铁、硫的矿物,实质为强酸化过程)。生物风化:生活在岩石表面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直接参与岩石矿物的分解破坏,且加强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含钾丰富的黑云母和长石易受到分解,是与细菌、真菌和藻类从中吸取钾素分不开的。

同晶代换:阳离子间的取代作用。只在原生矿物及次生矿物成矿时产生,其代替条件是价荷、半径差异较小,将造成构造不稳,价荷剩余。

土壤剖面: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依次为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二、简答题

1.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橄榄石(孤立的硅氧四面体通过盐基离子相互结合)<辉石(硅氧四面体单链)<角闪石(硅氧四面体双/复链)<黑云母<钙斜长石<钙钠斜长石<钠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①定积母质/残积物: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分布在山区较平缓的高地上,是山区主要成土母质之一。地面上的残积物经水流淋洗后,具粗骨性特征,其组成和性质与原岩有较大的差别。下层的风化物逐渐过渡至基岩,具连续性特征。

②运积母质:

1)流水沉积母质:据流水的性质和沉积的地形,分坡积物、洪积物和淤积物。

A.坡积物

B.淤积物/冲积物/沉积物

C.洪积物

2)静水沉积母质:如湖积物。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高,呈暗褐色或黑色。

3)海水沉积母质:如海积物。硅质含量高。滨海盐土的一种成土母质。

4)风积母质:风力所夹带的矿物碎屑,经吹扬(风蚀)作用后沉积而成。如沙丘、沙漠。

5)重积母质/塌积物:山地陡崖上的风化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塌坠落,是山麓及谷地局部地段上母质的类型。

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重要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

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

①自然土壤剖面层次: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依次为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②耕作土壤剖面层次:

1)表土层:分耕作层(0-20 cm)和犁底层(耕作层下6-8 cm)。

2)心土层:保水保肥,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

3)底土层:生土或死土。

三、论述题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①人为作用:有益(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排水等提高肥力);破坏。

②自然成土因素:

1)母质(内因):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土壤的物理(质地)和化学性质(养分组成、酸碱性)影响明显。

2)生物:养分积累,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增加有机质,改善结构

3)气候:直接影响水、热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温度、降水量等影响矿物风化、矿质元素迁移速率。

4)地形:对母质、水、热条件、植被的再分配。

5)时间: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随着成土过程持续的时间不同,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聚积的程度不同,故受当地地质年龄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处于不同分解阶段死的动、植物残体和活的动物、微生物分泌、排泄的物质及再合成的物质,数量1-5 %,北高南低。

腐殖质:多官能团、含氮、芳香族结构、酸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体系。

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参与下,经过土壤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逐级分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生成简单的无机物质CO2、H2O和无机盐类。

1.腐殖化过程:土壤生物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作用,最终形成另一类新型的含

氮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微生物的细胞外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分半分解和缩合两阶段。生物化学过程是腐殖质形成的最主要的过程。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蛋白质在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后形成氨或铵盐。

硝化作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氨或铵盐经过一系列硝化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通气不良,含大量新鲜有机物及大量硝酸盐的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嫌气性分解,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二、简答题

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

①土壤细菌(单细胞微生物):

1)按生理作用分:碳水化合物分解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细菌。2)按营养类型分: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②土壤真菌:生理类群:腐生、共生和寄生。

③土壤放线菌

④土壤藻类

⑤作用:

1)微生物是土壤肥力发展的动力

2)氮素的生物固定主要是由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完成

3)菌根的形成大大增强了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能力

4)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

5)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化、养分的转化和循环、氮素的生物固定、植物的根部营养等

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①化学活性②分散性和凝聚性③稳定性

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

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根系的穿插作用以及在土壤中的不延伸,会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

②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促进土壤结构改善的机理在于根系分泌物中的高分子物质。根系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和多糖类物质可以团聚土壤颗粒

③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不断有死亡和破坏的根冠、根毛和表皮组织脱落。这些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④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三、论述题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这题的详细说明不确定正确)

①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1)植物矿质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植物营养元素,如N、P、K、Ca、Mg、S、Fe等重要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

2)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产生的CO2是植物碳素营养的重要来源。

3)有机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物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分的有效化。

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1)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状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通气性和透水性。2)提高土壤温度:腐殖质为棕褐色或黑色物质,使土壤颜色变暗,增加土壤吸热的能力。

③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

1)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2)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④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1)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动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也是某些土壤动物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改善通透性,从而为土壤动物的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⑤其他作用(如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物质质量,称为土粒密度(单位为g/cm3)。

土壤密度(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烘干土的质量。

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总孔隙度不直接测定,而是计算出来:总孔隙度%=(1-容重/土粒密度)·100。

物理性粘粒:直径小于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物理性砂粒:直径0.01-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砂粒。

二、简答题

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1)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 2)土壤质地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

保持养分能力小中等大通气性易中等不易

供给养分能力小中等大透水性易中等不易

保持水分能力小中等大增温性易中等不易

有效水分含量少多中-少土壤中石砾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

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①土壤的表层A1层,如没有被破坏,都有良好的团粒结构,还有粒状、块状结构。

②具有团粒结构或粒状的土壤,透气性、渗水性和保水性好,有利于根的生长。

③土壤结构可以改变质地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3.土壤密度的用途

计算题:一亩地,耕层深度为20cm,土壤容重为1.15g/cm3,土粒密度为2.65g/cm3。

①计算耕层土重和总孔隙度。总孔隙度:P=(1-容重/土粒密度)·100。

②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密度·体积)

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

①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非活性毛管孔隙很少,则比较理想。

②若总孔隙大于60-70%,则过分疏松,难于立苗,不能保水若非毛管孔隙小于10%,不能保证空气充足,通气性差,渗水性也差。

第五章土壤水、空气与热量

一、名词解释

凋萎系数:导致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是以质量百分率表示。

土水势:将单位数量的水,由力场中的一已知点,移至另一相应点(参比点)所必须做的功。一般将在同一大气压下具有相同温度的自由水面作为参比点,其水势为零。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曲线。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二、简答题

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①绝对含水量(自然含水率%)

1)重量表示法: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烘干土质量·100

θm = m w/m s·100

θm:自然含水率或绝对含水量(%)m w:水的质量(g)m s:105℃烘干土质量(g)2)体积表示法: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水容积/土壤总容积·100

θV = V w/V s·100

θV:土壤实际含水量的体积百分率(%)V w:水所占的体积(cm3) V s:土壤总体积(cm3)土壤含水量的质量与容积含水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θV =θm·ρ

ρ:土壤密度(g/cm3)3)厚度法(土壤水层厚度):T w = T s·θV

T w:水层厚度(mm)T s:土层厚度(mm)②相对含水量

1)土壤相对含水量(%)= 土壤实际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100

2)土壤相对含水量(%)= 土壤实际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100

③土壤蓄水量(贮水量)

1)T w (mm) = T t (mm)·θV (%) T t:土层厚度(mm)2)土壤蓄水量(m3/hm2) = T w (mm)·1/1000·10000 (m2)

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

①基质势(-):土壤固相物质(基质)对水分影响的量度。

②重力势(+):由重力影响所产生的水势。

③溶质势(-):由于溶液中可溶性盐分所产生的水势。

④压力势(+):如气压势、静水压力势、荷载势。

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

①吸湿系数②凋萎系数③田间持水量④全容水量

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

①输入:径流输入、大气降水、水汽凝结、地下水上升、人工灌溉

②输出:径流输出、重力水下渗、地面蒸发、植物蒸腾

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

①土壤空气组成:O2(18.0%-20.03%)、CO2(0.15%-0.65%)、N2(78.8%-80.24%)及其他气体(0.98%)。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②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1)土壤空气的对流;2)土壤空气的扩散

6.土壤热量的来源

①太阳的辐射能②生物热③地球内热

第六章土壤胶体

一、名词解释

土壤胶体:具有胶体性质的土壤细小颗粒部分(粒径小于2μm或1μm的土壤固体微粒部分)。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7)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K+、Na+、Ca2+、Mg2+、NH4+、H+、Al3+等)的厘摩尔数(potential CEC)。CEC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即保肥性的高低。

盐基饱和度(BS):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BS 真正反映土壤有效(速效)养分含量的大小,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

①组成:1)无机胶体:矿质粘粒部分 2)有机胶体:腐殖质胶体

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中的腐殖质胶体和矿质粘粒通过化学键紧密结合形成

②来源:1)粘土矿物:A.直接由云母等矿物经风化或成土作用演变而成;B.由矿物的分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合成;C.在一定条件下,由粘土矿物互相演化形成。

2)腐殖质胶体: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作用形成(微生物的细胞外进行)。

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①胶核:胶体颗粒的中心部分决定电位离子层:双电层的内层,负电荷补偿离子层:双电层的外层,阳离子(Na+/Ca2+/ Mg2+/K+/Al3+等)。

②非活性亚层:紧靠决定电位离子层的那一部分,受强大的净电引力而失去绝大部分活性。

③活性亚层:扩散层,可与土壤溶液中其他阳离子发生代换反应,也可直接向稀溶液中扩散。

3.土壤胶体的性质

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能吸附大量的水分子、养分和其他分子态物质。有些微生物也被吸附在表面。

②带电性和离子吸收代换性能:一般情况下,土壤胶体带负电,可吸附大量的阳离子,且扩散层中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代换。这对养分的供应与保存以及土壤的酸碱、缓冲性有重要意义;若土壤胶体带正电荷,则可吸附阴离子并具有阴离子吸收代换性能。

③分散性和凝聚性:土壤胶体可呈溶胶或凝胶状态,电解质是使土壤胶体凝聚的重要因素。凝聚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极为重要。不同阳离子的凝聚能力:

Fe3+>Al3+>>Ca2+>Mg2+>>K+>NH4+>Na+

④物理机械性质:土壤胶体具有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影响土壤的耕性。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因素

①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粘,土壤的交换量也就越大。

南方红壤CEC一般<5-10 cmol/kg

②腐殖质含量:腐殖质含量越高,CEC越大。

③无机胶体种类:

1)粘土矿物主要是通过其比表面积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状况来决定CEC大小

2)含水氧化物

④土壤pH:土壤腐殖质、含水氧化物所带电荷为可变电荷,受土壤酸碱环境的影响。

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依据自学内容)

①交换性离子的饱和程度②陪补离子的种类

③无机胶体的种类④离子半径大小与晶格孔穴大小的关系三、论述题

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①具有较好的保持和供应养分的能力:

1)离子态的养分被土壤胶体吸附保持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这就是土壤的保肥性。2)土壤胶体吸附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性交换,植物可随时从土壤中得到养分,这就是土壤的供肥性。

3)土壤具有一定数量的胶体,较高CEC的土壤具备较好的养分保持与供应能力,使土壤保

肥性和供肥性矛盾得到统一。

4)土壤的阴离子吸收交换性强,对土壤肥力和施肥也有重要影响。

②使土壤具备较佳的缓冲性:

1)对于局部的酸碱污染,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很重要。

2)在施用无机肥料时,局部的养分浓度过高,会导致烧根现象,较高的离子代换量可使此种危害减轻或消除。在一定范围内,此作用能协调植物对土壤营养的吸收,使土壤能较稳、均、足、适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使植物既不疯长,又不脱肥(即“稳肥性”:土壤供肥性和保肥性协调的结果) 。

③使土壤的物理状况得到调节:土壤胶粒之间的凝聚作用是土壤具有结构的根本原因。当土壤胶体表面吸附大量Na+,促使胶粒分散;而当土壤胶体特别是有机胶体吸附Ca2+/Mg2+后,有助于形成较好的土壤结构。在碱性土壤上(Na+)施石膏,结合排水洗盐,可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Ca2+/Mg2+促使土壤胶体凝聚,能减少相互有效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粘结性及粘着性。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第七章土壤酸碱性、缓冲性

一、名词解释

土壤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所引起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土壤胶体所吸附的H+或Al3+所引起的酸度。

土壤缓冲性:是指微量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二、简答题

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①N:在土壤的无机盐中,N的溶解度在各种pH值中均

很高,但有机物中N的矿化以PH6-8最好,在pH6以

下时,固氮菌的活动降低,而在pH8以上时,矿化作

用又收到抑制,使有效态N的供应减少

②P:磷在pH6.5以下时,随着pH的降低,其有效性

降低;在pH7.5以下时,随着pH的升高,磷的有效性

也在降低,但当pH8.5以上时,由于钠的存在形成可

溶性碱金属的磷酸盐,其溶解度增大,有效性也增大,

但植物根系却可能受强碱腐蚀毒害,而不能正常吸收。

③K:钾在pH小于5时,因钾的淋失而可能使土壤缺钾,当pH增高时土壤含盐基也高,钾的有效性增大。实际上pH增至6以后,以及中性和碱性范围中,钾的有效性一直是良好的。

④Ca、Mg:在PH6-8时有效性最好,在pH8.5以上时,易形成碳酸盐沉淀;在酸性条件下它们的盐为可溶性,呈有效态,但易被淋湿。

⑤微量元素(Fe、Mn、B、Zn、Co、Cu):在中性、碱性条件下溶解度降低,造成这些微量元素缺乏;在强酸性土壤中,其溶解度增大,有利于植物吸收,但若过多时,又会对植物造成毒害作用。

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①酸性土壤改良:经常使用石灰,达到中和活性酸、潜性酸、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沿海地区使用含钙的贝壳灰,也可用紫色页岩粉、粉煤灰、草木灰等。

生石灰需要量(g/m2 )=阳离子代换量*(1-盐基饱和度)*土壤重量*28*1/1000

②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的人工酸化:露地花卉可用硫磺粉(50g/m2)或硫酸亚铁(150g/ m2),可降低0.5-1个pH单位。也可用矾肥水浇制。

③碱性土壤:施用石膏,还可用磷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粉、酸性风化煤。

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①原因:是由于土壤具有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土壤胶体所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以及胡敏酸、低分子有机酸、硅酸、碳酸、磷酸等弱酸及其盐类。

②影响因素:首要影响因素: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种类。

1)一般而言,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能力越大。

2)在交换量相等的条件下,盐基饱和度越高,对酸缓冲能力越大;盐基饱和度越低,对碱的缓冲能力越大。

第八章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养分: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肥料:施入土壤中,或是用它处理植物的地上部分,能够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和土壤条件的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

二、简答题

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

①来源:1)自然土壤,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风化和有机质分解、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

水和地下水。2)耕作土壤,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

②养分的消耗:1)土壤内部复杂的转化过程;2)植物吸收利用;3)淋失;4)气态化损失;5)侵蚀流失;6)人为活动引起的损失。

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

①N:1)存在形态:无机态氮、有机态氮。

2)植物吸收形态:NH4+-N/NO3--N/NO2--N

②P:1)存在形态:

有机磷:A.肌醇磷酸盐或相当于类糖的磷酸酯,或肌醇;B.核酸;C.磷脂。

无机磷:A.水溶性磷化合物;B.弱酸溶性磷化合物;C.难溶性磷化合物。

2)植物吸收形态:H2PO4-/HPO42-/PO43-(闭蓄态P:氧化铁膜包被的磷酸盐;有效P:水溶性磷化合物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是衡量土壤P素供应状况的较好指标.)

③K:1)存在形态:无效态钾、缓效态钾、速效钾。

2)植物吸收形态:K+ (全K:土壤钾素的潜在供应能力;无效态K:矿物晶格中;缓效态K:胶体固定部分→保K和供K起调节作用;速效态K:水溶性+胶体表面易交换部分;土壤钾素的现实供应指标)。

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

①根系截获:植物根系与土壤表面养分紧密接触直接获取养分。接触面小,有效性低。

②质流:植物根系与土壤水接触,获取水中溶解的养分。质流的量取决于植物的蒸腾量和水中养分浓度。

③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

4.施肥原则及方式

①施肥原则:1)明确施肥目的;

2)联系环境条件和树木/植物特性:看天施肥、看土施肥、看树施肥;

3)因肥施用、适量施肥、肥料的配合施用;

4)经济施肥;

5)其他措施的配合:精耕细作,灌溉排水,抚育管理,防治病虫等。

②施肥方式(按时期):

1)基肥(底肥):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或整地而施用的肥料。

2)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期中所进行的施肥,目的是及时补给代谢旺盛时对养分的大量需要。3)种肥:在播种或幼苗扦插时施用的肥料,主要目的是供给幼苗初期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

三、论述题

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这题也不确定)

氮素的循环示意图

一、土壤中氮素的循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物固氮:

1)一些微生物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从而为各种生物体所利用。2)共生植物的根瘤菌能与能与豆科植物的根系结合形成根瘤,根瘤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3)其他一些微生物如放线菌等,可与一些非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固定氮素。

4)生物固氮是通过固氮酶来完成的。

影响微生物活动的种种环境条件,如通气性、温度、湿度、pH值、有机质的C/N和肥料等因素,也决定着土壤氮素的积累和供应。

②工业固氮(化学肥料):工业化肥生产给土壤带来化合态氮。

③大气降水携带的氮与闪电:大气降水给土壤带来化合态氮。

④矿质化过程和固定作用:几乎所有的土壤氮都是有机态的含氮化合物。它们不易淋失但也不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氮肥的施用和有机氮的矿质化。矿质化过程包括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土壤中矿质化的氮是植物吸收的氮的重要来源。

⑤土壤溶液中,铵离子可转化为氨挥发掉。氨的挥发损失会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和液态氮肥的施用而增加。

二、

①土壤溶液中的磷:土壤溶液中的磷含量很低。磷素是以水溶性的磷酸氢根和重过磷酸根进入植物根系的,一些可溶性的有机磷也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②根系和菌根吸收:

1)植物可通过根系的伸长和菌根的帮助来增加对磷的吸收。菌丝可伸长到远离根系几厘米远的土壤中吸收磷。植物吸收的磷又可通过植物残体、枯枝落叶及动物粪便等返回到土壤中。2)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并且可能暂时将磷固定在自己的细胞中,其中一部分磷成为土壤有机质中的活性磷和缓效性磷。有机磷通过矿质化过程释放磷,固定过程固定磷。这些形态的磷将缓慢地被释放到土壤中,被植物再吸收利用,从而重复磷的循环。

③磷的固定或闭蓄:磷的闭蓄是磷被固定和吸附的累积作用。

④土壤矿物:磷的吸附和解吸将受到矿物表面类型的影响。

⑤土壤pH值:土壤pH极高或极低时,磷都很容易被固定。

⑥土壤有机质:通常土壤有机质固定磷的能力不是很强。

⑦土壤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效应:由于两价的阳离子比一价的阳离子吸附力大,因而对磷的吸附力也强。

第九章土壤质量与土壤分类

1.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

①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②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③诊断层:诊断层(33个)-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2.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①土壤经度地带性:指土壤类型随经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的内陆地区表现的非常强烈;从东向西分布为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

②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

③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在山地,由于海拔增加,温度降低,湿度增加,植被也发生变化。因此,土壤类型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第十章园林土壤类型

每种类型的特点、特征、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改良措施

①城市绿地土壤:

1)类型:填充土、农田土、自然土壤

2)特点:A.土体层次紊乱; B.土体中外来侵入体多且分布深;

C.市政管道等设施多; D.土壤物理性质差;

E.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缺乏; F.土壤pH偏高

3)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良措施:

A.换土; B.可设置围栏、改善树体周围的铺垫状况;C.植树时按规范化要求挖坑; D.植物凋落物归还土壤

②容器土壤和盆栽混合物

1)特点:A.通气性差、难于排水; B.植物所需的水分、养分受容器的影响;C.频繁的浇水和施肥使表土板结,使通气性更差

2)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良措施:

③保护地土壤

1)特点:土壤溶液浓度高

2)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良措施:

A.土壤溶液浓度高:要注意减少土壤盐分聚积。改良措施:控制施肥、完善排灌系统、栽培水稻、淹水处理。

B.氮素形态变化和气体的危害

C.土壤消毒造成的危害

改良措施:土壤消毒前,不要施用过量的有机肥和氮肥;消毒后,应充分搅动土壤,与空气多接触;消毒后,多施硝态氮肥;消毒后加入5%未消毒的土壤,可使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复习提纲:2012级园林专业土壤学王海燕老师版

*答案来源:教材及PPT,以PPT为主

*部分答案相当不靠谱= =请对照教材及PPT复习

土壤学复习题_解答

土壤学复习资料 资环《土壤学》复习题 答案仅供参考(By Vincent)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 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地下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 4、土壤退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 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是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 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 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 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 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阴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17、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土壤学复习题

绪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园林土壤 二、土壤与土地有什么区别 三、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 四、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第一章地学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二、试述下列矿物含有的主要营养元素: 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三、什么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四、酸性岩包括哪几种岩石 五、基性岩包括哪几种岩石 六、主要的沉积岩有哪几种 七、主要的变质岩有哪几种 八、运积母质包括那些层次 九、第四纪沉积物包括哪几类 十、试述常见的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 十一、试述常见的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及土壤剖面 一、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二、化学风化包括哪几种作用 三、风化产物的主要物质组成是什么 四、简述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五、从土壤肥力角度出发,简述土壤成土母质与岩石的区别 六、岩石风化物的母质类型有哪些 七、什么叫土壤剖面如何挖掘土壤剖面 八、土壤颜色能反映哪些物质组成

九、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包括哪些 十、自然土壤剖面包括哪些层次 十一、耕作土壤剖面包括哪些层次 第三章土壤生物 一、土壤微生物包括哪些类 二、土壤细菌有哪些生理类群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是什么 三、菌根对林木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四、名词解释 1、氨化作用;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4、根际效应 五、林木根系的类型有哪些 六、试述常见的土壤动物类型。 第四章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哪些类 二、土壤腐殖质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三、简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四、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五、名词解释 1、土壤矿质化过程; 2、土壤腐殖化过程 六、森林土壤腐殖质类型有哪些 七、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土壤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1、单粒; 2、土壤机械组成; 3、土粒密度;; 4、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5、土壤孔隙度; 6、物理性砂粒; 7、物理性粘粒;8、土壤结构 二、土壤质地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三、简述土壤矿物颗粒各粒级的性质。 四、简述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五、土壤容重有哪些用途

833高级土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3 考试科目:高级土壤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土壤学理论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壤学理论应用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两部分。 四、考试大纲 (一)土壤学基础知识 1.土壤质地与结构 2.土壤水 3.土壤热量 4.土壤胶体与特性 5.土壤酸碱性与酸碱缓冲性 6.土壤氧化还原性 7.土壤生物种类与功能 8.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9.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 10.土壤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与有效性

11.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12.土壤形成因素 13.土壤形成中的物质循环与代表性成土过程 14.土壤发育与剖面 15.地带性分布概念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 16.我国土壤分布状况 17.土壤质量概念与评价 18.土壤退化概念与主要类型 19.土壤调查基本原则与方法 20.土壤信息系统组成 (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 1.土壤肥力评价原则与实例分析 2.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手段与实例分析 3.土壤酸碱性的意义与调节途径 4.土壤生物与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关系分析与防治措施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6土壤养分有效性与调控 7.土壤过程与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与实例分析 8.土壤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 9.农田、园艺、草原、城市土壤特征分析 10.土壤学与现实问题(如再生水灌溉、垃圾施肥、食品安全、碳贸易,等等)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复习题2010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请同学们认真复习!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代换;土壤剖面 二、简答题 1.风化作用的类型 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二、简答题 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 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 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机械组成;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 二、简答题 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3.土壤密度的用途 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 第五章土壤水、空气与热量 一、名词解释 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热容量 二、简答题 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 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 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 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 6.土壤热量的来源

第六章土壤胶体 一、名词解释 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 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3.土壤胶体的性质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第七章土壤酸碱性、缓冲性 一、名词解释 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 二、简答题 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土壤养分与园林土壤肥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养分;肥料 二、简答题 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 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 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 4.施肥原则及方式 *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 第九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 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园林树木栽培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 园林树木:指城市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以及相关景观中以观赏和防护功能为主的各类木木植物的总称。包括?裸了植物和被了植物中的乔木、灌木及木质藤木。 园林树木栽培: 狭义:从苗木出圃(或挖掘)开始肓至树木衰亡、更新这一较长时期的栽培世间活动。 广义:园林树木栽培包括茁木培冇,定植移栽,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树体支撑加固,树洞修补及树木各 种灾害的防治等。 园林树木栽培(Aboriculture):是关于园林树木繁殖、种卅i养护与管理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园林树木栽培学的研究内容: 以园林树木为硏究对象,硏究园林树木生长发育习性、弓I种驯化、繁殖、栽植、养护管理技艺及应用的理论和技术。 我国园林树木资源 我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树木资源极其丰富;原产我国的乔灌木树种有7500余种,其屮不少属活化石如:银杏、水杉、水松、金钱松、鹅掌楸、银杉等等;有些种经长期栽培选冇、变异众多,如梅花有200多品种、杜鹃花有600余品种;有些树种被卅界各地引种, 在园林事业中发挥重 要作用,如水杉是冃前世界上引种栽培最广的树种 冃前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树种并不很多,仅占10% 1、研究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技术; 2、研究和发掘园林绿化种质资源、引种驯化栽培的技术体系; 3、研究园林树木栽培的立地条件及其控制技术;特殊立地环境下的栽培养护技术体系; 4、研究园林树木生态配置、整形修剪、营养管理以及安全性管理等理论和技术; 5、研究各类园林树木栽培、养护管理的关键技术。 园林树木栽培的特点 园林树木栽培不同于一般的造林绿化: 造林相对比较粗放,用少数树种进行大面积栽植,可形成纯林或混交林; 园林上,种植每一棵树都需严格的选择和配置,多采用大苗甚至幼树,讲求景观构图;耍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树制宜、细致种卅i、精心管护,才能收到布置景观的预期效果。 林树木栽培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园林树木栽培学是园林专业的主干专业课Z—,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应用科学,是以植物学、树木学、土壤学、气彖学、遗传学、树木生理生态学、树木病虫害学、市场营销学等众多学科为基础 所面临的挑战由于城市绿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高标准要求,使得园林生产经营而临着巨人挑战:栽植苗木规格加人、外调量人,导致园林树木栽培及养护成木增加,绿化效果降低;园林树木配置、造型等不能满足绿化耍求;景观效果日趋重视,在树种规划、选择和配置上,存在绿”有余而 “彩”不够的局而;需进一步加强园林树木的养护、安全性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发展非公有制园林绿化事业。 第二章 一、植物学的系统分类法 植物学的系统分类法是依照植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过程,以种作为分类的基本单元,按类上归类、类下分类的方法,以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系统排列,所有的植物种类都有一个合法名称。尽管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但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被大家都接受的系统。各国学者根据现有资料和各自观点,创立了TT同的分类系统,基本分为两大

种植基础知识清单

种植基础知识清单 绪论: 1、种植业的特点: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 2、当前种植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种植业的功能日益拓展,已经由单一保障供给逐步向多样性发展。 3、种植业面临的问题: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灾害威胁加剧; 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千克,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 第一章:植物生长的外部环境 1、太阳光是生物存在的基本能量来源太阳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自然能源 2、夜间太阳辐射为零;清晨太阳辐射较弱;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为最大值;午后逐渐减弱。 3、在一年中,夏季太阳辐射量大,夏至最高;冬季太阳辐射量小,冬至最小。 4、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减小;随纬度降低,太阳辐射增大。 5、海拔高度高,太阳辐射强;海拔低,太阳辐射弱。 6、我国北方地区称为长日照地区,南方地区称为短日照地区。 7、光照度是太阳辐射强度中的可见光部分。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度的增强而增强。 8、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而确定的,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主要反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1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情况。 9、光中能促进植物组织的分化,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花芽形成、开花结果,强光的照射可使植物花色艳丽。 10、长日照植物包括小麦、油菜、萝卜、白菜、甘蓝;短日照植物有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菊花、甘蔗;中间性植物有四季豆、番茄、黄瓜等。木本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如草本植物敏感。 11、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需要选择早熟品种,南种北引需要选晚熟品种;短日照植物北种南引需选择晚熟品种,南种北引需选择早熟品种。 12、喜光植物有银杏、梅花、向日葵、玉米、谷子、芝麻、花生、棉花;阴生植物有人参、吊兰;耐阴植物有大豆、豌豆、绿豆、红小豆、桧柏、君迁子。 13、植物幼年阶段比较耐阴;湿热条件下耐阴能力强;肥沃土壤植物耐阴能力较强。 14、光能利用率的原因:光的漏射、反射和投射的损失;受光饱和现象的限制;环境条件及作物本身生理状况的影响。 15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选育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合理密植;间套复种;加强田间管理。 16、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外因有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表覆盖。 17、在正常条件下,一日内土壤表层最高温度出现在13点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之前。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幅度不同.一般情况下,表层土壤的日变温幅度最大,随土层加深,土壤的日变温幅度逐渐减小,在80—100cm深土层日变温幅度为零。 18、一年中,土壤表层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 19、一天中,气温(离地面高测定)的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2—3时,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日出请的时间段。 20、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7—8月;月最低温度一般出现1—2月。 2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离地面越远,温度就越低。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在线课程试题库 绪论 1、水、肥、气、热是土壤的(肥力)要素 2 3 4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四个选项都选。)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生物支撑作用 接纳、储存和供应水分 储存和供应养分 物质,所以答案大家选有机质这个选项。 7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8、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9、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0、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 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认识矿物 1、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是方解石解理面 2、硬度为4的矿物是萤石 3、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正长石

4、没有解理的矿物是石英 5、具有油脂光泽的是石英断口 6、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方解石属于原生矿物。× 8、晶体石英有六个光滑的晶体表面,所以它有六组解理。× 9、黑云母比白云母更容易风化。√ 10、矿物的颜色有自色、他色和假色之分。√ 认识岩石 1、下列SiO2最多的岩石是花岗岩 2、下列岩石中,具有斑状结构的是流纹岩 3、以下变质岩中,片理最不发达的是板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 5、下列岩石中,具有变晶结构的是石英岩 6、花岗岩是变质岩× 7、板岩属于沉积岩× 8、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 9、只有深成的岩浆岩才具有块状构造。× 10、沉积岩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来分类的,因此同一类沉积岩可能其 组成的矿物不一定相同。√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判断题: 1岩石的风化按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事实上这三者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长的。√ 2. 母质的物理性质对形成土壤的土层影响主要表现为:抗物理风化 弱则土层薄,抗物理风化强则土层厚。×

土壤学复习题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具有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土壤的8个特点:1.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2.土壤是个三相系统3.土壤具有巨大比表面积4.土壤具有一定的空间面积5.土壤是个多分散系统6.土壤内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迁徙和交换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8.土壤是个生态系统 二、简答题 花岗岩的风化特性: 园林土壤改良的常用措施:1.筛掉粗砾2.加入石灰调节pH值3.加入泥炭增大有效水范围4.施肥 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石灰岩既是化学沉积岩又是生物沉积岩。 1.石英(SiO2)石英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颜色种类多,常见颜色为乳白色,硬度7,贝壳状断口,具脂肪光泽,纯石英不含养分,原生矿物,抵抗风化能力最强。 2.正长石:钾长石,肉红色,晶体为短柱状,硬度6,易化学分解,为土壤提供钾 形状鉴别:角闪石长柱状,辉石短柱状 云母:无色,片状,具弹性,硬度2~3,极完全解理。易发生物理崩解,很难发生化学分解,为土壤提供钾,原生 方解石(CaCO3)晶体菱形,乳白色,完全解理硬度3,与盐酸强烈冒泡。无色透明者称冰洲石。 条痕鉴别:褐铁矿褐色,赤铁矿樱红色,磁铁矿黑色。 沉积岩---岩石中既是化学沉积岩又是生物沉积岩的是石灰岩,遇稀盐酸有泡沸现象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 白云岩——白云石大于50%,粉末遇稀HCl冒泡。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同晶代换;阳离子被比它价态低的阳离子代换产生阴离子的过程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凋落物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土壤剖面 二、简答题 岩石风化的产物:可溶性盐、合成次生矿物、残余的碎屑 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定积母质、运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第四纪沉积物(黄土、次生黄土、红土、冰碛物) 4.土壤的剖面规格:宽1.0~1.5m,长2m左右,为便于观察时上下,需挖成逐级台阶式。 剖点选择:关键是代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地面景观上具有代表性2)避免人为扰动3)自然断面可作参考,但不能作正式的土壤剖面4)山地应平行于等高线,无林地应使观察面向阳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气候:能量源泉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土壤学复习题纲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重要基地 ②农业生产力与土地利用管理密切相关 (2)土壤是地球表层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圈与 大气圈。。。土壤空气 水圈。。。。土壤溶液 岩石圈。。。土壤矿物 生物圈。。。土壤生物 人类智慧圈。土壤肥力 (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是珍惜的自然资源 ①再生速度缓慢 ②数量有限,质量可变和空间固定 ③退化破坏严重 2.土壤的概念 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次,是土地的一部分 3.土壤退化 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4.土壤污染 由于人类行为造成土壤污染物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导致肥力下降的现象。 5.三图一书 xx县土壤类型分布图 xx县土壤利用现状图 xx县土壤养分分布图 xx县土壤 6.土壤学概念 研究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形成、发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肥力特点,理化性质和改良利用的一门学科 7.土壤学的学科任务 (1)提高土地肥力,以获取高额农业产量 ①保持现有高产土壤的生产力,合理用地,用养结合,维持地力 ②改良中低产田 (2)防止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3)合理开垦新耕地

8.土壤学研究方法 (1)调查法 ①研究区域地形、水分、气候、地质特征对程土的影响 ②目前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土壤信息技术、土壤数据库、精准农业中 (2)实验法(田间试验、盆栽实验、化学分析) 注重土壤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物质相界间的性质、结合方式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主要运用现代化仪器去研究。 9.土壤学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土壤是发展植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2)土壤是发展动物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 (3)我国土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良 ①地形地貌构成比例不良 ②我国土地的利用类型比例失调 ③我国现有耕地中,坡地多,平坝地少,瘦地多,肥沃地少,望天地多,灌溉地少 (4)土地的非生产性损耗严重 ①乱占滥用耕地 ②土壤退化 ③土壤污染 第二章土壤行成过程 1.土壤形成的三个阶段 地表岩石(风化作用)土壤母质(成土作用)自然土壤(人类的耕种熟化作用)农业土壤 2.岩石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 地标裸露的巨大坚硬岩石,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物理风化 岩石在物理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破碎分解过程 ①温度作用:层状剥落,球状分化 岩石颗粒颜色不一、吸热不一、体积膨胀不一导致岩石碎裂 ②水的作用:冰的破坏作用、流水的磨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 ③风的作用 (3)化学风化 岩石在水、CO2、O2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破坏,并且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①水的溶解作用 ②水化作用 ③氧化作用 ④水解作用,是整个风化作用中最重要的方式,只有水解作用可以将岩石矿物彻底破坏(3)生物风化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岩石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包括生物机械破坏和生物化学分解作用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 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 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主要有: 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 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 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岩:斜长石,辉石 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 正长斑岩:正长石 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 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 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 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 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

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 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 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分为三种: 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 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3)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③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 ④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可分为: 1)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 2)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脂肪光泽,如石英; 3)玻璃光泽:如方解石、正长石 4)珍珠光泽:如白云母、滑石等 ⑤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⑥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正长石;不完全解理: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石英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八、心得体会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认识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 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花溪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 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 - 绪论 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 B、水域底部 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D、浅水域底部 参考答案:A 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 B、环境 A、营养 D、健康 参考答案:B 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 B、交界面上 A、中心 D、底层 参考答案:B 学派。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 B、农业化学土壤学 B、农业地质土壤学 A、土壤发生学 D、现代土壤学 参考答案:A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B、贮存和供应养分 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 A、生物支撑作用 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参考答案:AD 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 B、有机质 A、空气 D、水分 参考答案: 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 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 9、2013年12月第 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 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 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 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参考答 案:土壤物理##%_YZPRLFH_%## 土壤物理学 单元作业 - 绪论 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

土壤学提纲

土壤学 水解作用(P26) 水解作用是指水电解离出的H+对矿物的分解作用,它是化学分解的主要过程,可使矿物彻底分解。根据矿物在水解过程中的分解顺序可划分为:脱盐基阶段、脱硅阶段、富铝化阶段 脱盐基阶段: K2Al2Si6O16+HOH=KHAl2Si6O16+KOH KHAl2Si6O16+HOH=H2Al2Si6O16+KOH 脱硅阶段: H2Al2Si6O16+5HOH=H2Al2Si2O8.H2O+4H2SiO3 富铝化阶段: H2Al2Si2O8+4HOH=2Al(OH)3+2H2SiO3 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故不同的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类型:单粒结构、粒状结构、片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结构、大块状结构。 氮有机物的分解: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P48)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P49) 土壤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转化的同时,其部分分解产物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腐殖质,有关土壤腐殖质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归纳起来有3种学说:①木质素-蛋白质聚合学说;②生物化学合成学说;③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图式 土壤腐殖质(P43)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 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50%~65%。 ●它是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 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 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分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 敏素 ●土壤腐殖质主要由胡敏酸和富里酸组成 土壤腐殖质的作用(P45) ●土壤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对土壤结构体、保水保 肥性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富里酸对促进土壤矿物风化和矿质养分的释放 都有重要作用。 ●胡敏酸和富里酸能多次与次生黏土矿物紧密结 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构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体, 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腐殖质还具有与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结合形成非水溶性络合物的特性,使土壤中这些有毒有 害物对生物的危害性降低,从而形成了土壤自净能力的物理化学基础。 土壤元素的循环(碳循环(P54)、氮循环(P53)、流失、吸收(大气、水氮从哪来,通过什么途径来循环(P51)) 毛管水——非毛管水(P79)孔隙度(P109)

(完整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p):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 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0.2-2μm 3.如何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分组? 答:可分三组:(1)胡敏素:在腐殖物质中,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的组分。(2)胡敏酸:碱可溶,水、酸不溶,颜色和分子量中等组分。3)富理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组分。 4.什么是土壤粘结性,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土粒通过各种引力粘结起来的性质。粘结性影响因素有: (1)质地粘土比表面积大,粘结性强(2)代换性阳离子种类,K+ Na+离子多,土壤高度分散,粘结性增强,相反Ca2+Mg2+为主,土壤发生团聚化,粘结性弱。(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