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作者: 刘昌春

资源:网络转载

地处五溪腹地的麻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淳朴善良。而形成于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麻阳苗族民俗文化的起源

麻阳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时时刻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在求生存的狩猎与征战需要下,在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中,便产生了民俗文化的雏形。有历史见证,古代的图腾文化、盘瓠文化、是麻阳民俗文化的重要佐证,所谓“图腾”本意为“他的家族”,在辞海中批注为:原始部落以动物或植物作为种族血统的标志并将之绘成图案,当成祖先来崇拜,这种当成崇拜对象或符合者,即是“图腾”。它是人们用原始的图文形式开始对“福”、“禄”、“寿”的追求,史书记载,它主要是源于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麻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乡土习性。经过一段历史时期,便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习俗和传说。譬如,“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山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车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

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等等,这些传说与神话都说明了古麻阳人对吉祥富贵的向往和追求。到中古时期,以吉祥富贵为主题内容的节日和吉祥物等也开始以文字形式记载。譬如,在麻阳上山区称为“过时节”,在下山区称为“过月半”,就是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祈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这个风俗现在依然盛行。到了现代,麻阳人过大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前贴上倒“福”字画,表示“福到了”。“小年敲锣”。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在麻阳苗乡的石门柱上,路边、河边的耀眼处都可以看见雕有“福”、“寿”等石刻,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富贵的祈盼、追求。近二十年来,麻阳民俗文化的形式,人民开始对其深入研究、整理和开发,其中,“傩文化”、“盘瓠文化”等一些乡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媒体、在民间作为热点被推介和传播。

二、麻阳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麻阳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在秦朝时期就已属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地。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麻阳县属辰州。其后虽几经变易,但麻阳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386年历史。麻阳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神奇独特、古朴神秘,它集对神的敬仰和对福的祈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于一身,是麻阳民俗文化的精髓。

在麻阳,“节”文化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过节,在上三区称

为“过时节”,在下三区称为“过月半”,就是基本上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企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概括起来有: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吃社”、五月十五的“盘瓠龙舟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六月第二个卯日的“吃新节”、十月初二的“过苗年”等等。

丰富的节日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虽然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有的含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站在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的角度来看,无不体现了麻阳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祈祷健康长寿、怀念先人的优良传统。

正月跳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出行时,2人先行开路,1人举姓氏灯,灯上书写堂号:张姓“清河堂”、滕姓“南阳堂”、黄姓“江夏堂”、刘姓“彭城堂”、田姓“雁门堂”或“紫荆堂”、陈姓“颖川堂”、谭姓“弘农堂”,李姓“陇西堂”等。1人下贴,通知村寨,灯班即至。灯班进寨,神灯放下,谓之扎营。诸灯聚汇村寨院落或豪富人家,谓之打栾。打栾之初,演唱“二十八宿”,即比喻前朝古人为星宿,群星聚会,吉星高照。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正月十五日,路灯活动停止。即日,杀猪宰羊敬神灯,烧掉神灯和花灯,宣告一年一度新春跳灯活动结束。

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

小年敲锣。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

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三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差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

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人文基础和特定的历史变迁。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民俗文化的熏陶,麻阳苗族人们形成了古朴厚道、勤劳善良、思想淳朴的性格,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全社会形成了追求幸福美满和富贵吉祥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谁不按照追求幸福美满好风俗就会受到村民的鄙视和谴责,会被当作没有“家教”,不孝敬长辈的例子教育幼辈。这样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其乐融融,形成了独特的“锦江民俗现象”。

三、麻阳民俗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

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大文化的分支,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归宿。

在湘西南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麻阳民俗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相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麻阳民俗文化形成的追求幸福、美满的鲜明主题,是对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

麻阳人民古朴简单。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麻阳人们依山傍水而居,伐木建房,以茅草盖之,采野菜而食,捕野畜以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花草相伴,与鸟兽为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尽情地享受着天地之间的灵气。他们过着古朴简单的生活,没有太

多的欲望杂念牵挂,平平淡淡,宽宏温和,正应了“气之温和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的真理。

麻阳人民思想淳朴。孔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麻阳人民淳朴的思想里贯穿着“和”的社会理念,“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这些都是注重人际关系融洽的表现。淳朴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了福音,家庭和睦,邻里和睦,亲朋和睦,产生了淳朴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麻阳人民勤劳善良。“质之善良者寿”。麻阳人民十分勤劳,在辛勤的劳动中,他们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拥有了健康的基础。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改变生活质量。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为幸福、健康、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四、麻阳民俗文化理念的提升与发扬光大

独树一帜的麻阳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超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近年来,麻阳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弘扬民俗文化,发展县域经济为己任,提出了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的战略决策,必将进一步丰富麻阳民俗文化的内涵,将麻阳民俗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麻阳苗乡37.3万苗族同胞之福。

追求幸福、健康、和谐、美满是湘西南麻阳苗族人们美好的夙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阳人民追求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和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麻阳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符合麻阳人们的根本利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使民俗文化理念得到提升。

麻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资源,有很多潜力等待我们去利用与开发。这里有被誉为中国冰糖橙之乡、还有曾被列为贡

品的小籽花生和苞茅酒,有益寿延年的松花养身酒和雄山长寿矿泉水等特产,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这些无公害农产品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但满足了麻阳人们生活的需要,还有大量的储备等待外销。

这是一番喜人的景象,苗乡人们正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有苗乡37.3万人民的积极参与,麻阳人民离富裕的生活已经指日可待了。

麻阳民俗文化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一定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 导语:大家知道苗族民风民俗有哪些?如何写好苗族民风精选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一)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收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招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快乐。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

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本家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铁面无私。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接壤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招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 时欢·二哥舅·文英元·石绍宗·石承灵 位于湖南的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人死后实行的是土葬。 相传古时死在异国他乡的湘西苗族人,苗族巫师可以通过封丧术使尸体不腐烂,之后便用 赶尸术把死人尸体赶回故里,超度亡魂后才入土为安。 湘西苗族人死后丧葬的大致程序为:洗尸------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做道士念经超度 亡人------安葬亡人------喜相土昂{苗语,即招魂,把亡人灵魂招回家中居住}------相娘{苗语,即仙娘}找亡魂问事-----挂亲------清明扫墓。 洗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要马上用具有辟邪的桃树树枝泡水后来洗死人尸体,洗好后给 亡人穿上寿衣装入棺材里面,盖上棺盖,在棺材下面点上油灯。 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人死后,家人往往很及时请地理仙到家里,算死人停丧和安葬日,同时地理仙要负责给死人找好安葬地和给死人下葬。 做道士念经超度亡人:在停丧日里,道士不定期地给死人做道士念经超度死人灵魂,死人 下葬前夜,道士往往要做通宵法事,出门时间到了,道士发丧,礼炮齐鸣,死人抬出,道士 送至村口,回来后用五谷和大公鸡给丧家驱鬼打扫屋。 安葬亡人:亡人抬到坡上,下葬前,地理仙要在亡人墓地用米画八卦,放朱砂,在五方五 位烧香烧纸钱,敬肉敬酒。事毕,用大公鸡放煞和扎米,其咒语各师稍有区别。我师放煞和 鸡扎米的咒语如下------“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 说此鸡,道此鸡,长得头高尾又低,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放煞鸡,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上为鸡放煞咒语}。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说此鸡,道此鸡,长得头高尾又低,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跳锦{井}鸡。一跳东来,二跳西,子子孙孙穿朝衣;三跳南来,四跳北,文武 官员主家得;五跳中央属太极,龙神归位。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 无忌,一切帮忙人等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上为鸡扎米咒语}”。下葬前,鸡又扎米又高声大叫是最好的,预示主家日后必能兴旺发达。 鸡放煞和鸡扎米过后,就到洒富贵米,也叫洒八卦米。先把棺材放进安葬地,调整好位置后,孝男孝女孝孙男左女右背着跪在坟前,孝帕张开等着接富贵米。地理仙{即地理先生}手 拿一袋米,边念咒语边把米洒向孝男孝女孝孙。事毕,孝男孝女孝孙把自己接到的富贵米吃掉,留下一人外,其他的人按男左女右方向绕棺材一圈,然后不准回头不准哭地离开。留下 一孝人跪在棺材傍边,先挖三锄泥巴,挖一锄喊亡人一声。过后,礼炮再次齐鸣,帮忙的人 正式用石头把棺材旁边围好,做好墓门,用泥巴把棺材埋好,做成坟墓的样子,地理仙同时 给死人扫坟。等一切事情做好过后,再给新故的亡人以及周边的坟墓烧些香纸,然后大家一 起离开墓地归家。 洒富贵米的咒语各师稍有差别,我师的咒语为:“佛曰:时日良吉,天地开张,紫薇黄道,太乙文昌。也不早,也不迟,正是呼龙下葬时。龙神,龙神,听我叮咛------呼山要转,呼水 要逆。水逆三朝发万代,子子孙孙福无边。呼转龙头出天子,呼转龙尾状元生,呼转乾坤出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凤凰古城苗族的民俗风情

凤凰古城苗族的民俗风情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稀客、贵客来到苗寨,往往是主人家请客喝酒吃饭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菜肴。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装差别不大 婚俗:婚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多数以本人意愿与征求父母意见相结合。 丧葬:行土葬,葬礼较简朴,但均以芦笙奏哀乐。主要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礼节:宴会上,鸡头一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赐于年纪虽不大但不常来的远客。吃鱼时,主人往往将整条鱼敬给客人。有些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有人酒量小,不喜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区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在古代曾称雄中原。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九黎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居住荆州一带的“荆蛮”势大力强。西周初年,荆蛮首领熊绎受封并立国为楚。楚国西垂的荆楚,由于地处边远,武陵山脉等高山大川的阻隔,受中原文化影响渗透甚少,仍长期保持原有的习俗及心理。这部分荆蛮的后裔,就是后来操苗语东部方言的湘西苗族。 秦昭王置黔中郡,统治当地苗族。西汉初年,于黔中地置武陵郡,管辖今湘、鄂、川、黔四省毗邻区域,郡属苗族称“武陵蛮”。以苗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夹溪散布,因此又称“五溪蛮”。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苗族受制于蜀。唐宋两代在与内地毗邻的区域,设立经治制州,边远地区设置羁靡州,在与内地邻境的武陵地区,宋朝则设官屯兵,常派大员“经制蛮事”。元朝创立行省,在少数民族地区又专设宣慰司作为流官行政机构,其下设各土司进行管理,这样就将湘西苗族纳为湖广行省管辖明清两代,湘西苗族长期生活在土司统治之下;清康雍年间,朝廷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湘西的土司制大都削除。近代史上,湘西苗族人民开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苗族地区社会经济乃至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招商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2009)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州政办发[2009]2号 【发布部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09.03.18 【实施日期】2009.03.1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规范性制度性事务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 的通知 (州政办发[2009]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结合实际,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加大招商引资特别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工作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推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奖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奖、引进单个重大招商项目奖、履约项目包装奖、引进单个重大招商项目第一引资人奖四个奖项。 第三条州人民政府每年分别对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吉凤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州直有关单位(以下简称“被考核单位”)完成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任务先进单位和符合奖励条件的单个重大招商项目、履约项目包装先进单位以及在引进单个重大招商项目工作中做出实质性突出贡献的公认第一引资人予以奖励。 第四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奖。本着“注重质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对被考核单位完成招商引资目标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奖励。 (一)目标任务:根据全州招商引资总体情况和增长趋势,结合被考核单位实际,每年年初下达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任务,明确直接利用外资(按商务部统计口径)、内联引资和工业招商引资比例。 (二)考核办

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两篇

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两篇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苗族的民风民俗作文1 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 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

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 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有着几千年历史演进中积淀的传奇、异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那你知道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很久以前,大山里生活着一只母熊。她经过上千年的修行,终于修炼成精。成精后的母熊到处胡作非为,无非作歹。山里的动物们见了她,无不闻风丧胆。就连老虎们见了她也俯首称臣。因为熊精会法术,还会变成各种东西,一会儿变成一颗树,一会儿又变成一块石头。没有人知道她下次又会变成什么。 熊精经常出没在人类村子附近,因为她说村子里有非常美味的食物,那便是她常说的小孩,她说吃掉一个小孩,可以增加500年法力。于是,她经常想着法的去寻找那些善良的小孩。把自己变化成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欺骗小孩说是他们的外婆,要带他们回家,稍不注意的小孩上当之后,很快就会被吃掉。于是,村子附近就会经常徘徊着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有聪明的小孩见了她撒腿便跑,熊精虽然厉害,却也害怕人类的猎枪。所以不敢轻易进入村子。 久而久之,大家都管她叫熊娘嘎婆。 一天,有一对姐妹要课行婆家去。但是外婆住的远,要经过一座山才能到。没想到在半路却遇见了熊娘嘎婆。熊娘嘎婆拦住两姐妹问:“妹子妹子,你们这是去哪儿?”

大妹回答:“我们行外婆家。” 熊娘说:“我就是你外婆啊!” 小妹说:“不是的,我外婆脸上有颗痣。”熊娘嘎婆反手变了颗羊屎沾在脸上说:“我脸上的也有颗痣呢!” “你不是,我外婆头上有个大髻子。” 熊娘嘎婆顺手抓了陀牛屎沾在头上,说:“我有个大髻子。” 于是,姐妹俩就相信了熊娘嘎婆,都非常的高兴。这时,熊娘嘎婆便要带姐妹俩去她家,聪明的大妹似乎察觉到去嘎婆家的路由点不对,就问:嘎婆,嘎婆,我们上次行你屋好像不是这条路。 “米有嘞(没有)就是这条路,是你记错了。“熊娘嘎婆欺负他们小没有当回事。 可是,聪明的大妹去过很多次外婆家,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记错。她本来就觉得在半路遇见嘎婆有点不对劲。开始怀疑嘎婆是熊娘嘎婆变得。想跑!可是年幼的小妹肯定会被抓住。所以,只有等机会再和小妹一起逃跑。 于是,两姐妹跟着熊娘嘎婆进了深山老林中“嘎婆”的家。下午做饭的时候,熊娘嘎婆杀了只鸡迷惑两姐妹。到了晚上,熊娘嘎婆和两姐妹围着火坑烤火,熊娘嘎婆对两姐妹说:“你们俩今晚谁要是跳过了火坑,就跟我睡一头,我给她吃好的,跳不过的就睡我脚那头,闻我的脚臭味。” 大妹假装跳不过去,小妹贪吃,一下子就跳过去了。 到了半夜,大妹醒了。忽然感觉脚那头湿湿的,就问熊娘嘎婆: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小班苗族民俗优秀范文大全

小班苗族民俗优秀范文大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班苗族民俗优秀范文大全一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口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敬酒、交杯和扯碗酒,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酒,各自喝干两杯。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

饭后,又继续喝酒,以酒作乐。喝酒的方式由大家决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大家吃饱喝足要收席时,还要喝一次团圆酒。此外,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苗族同胞在社会交往中,凡有嫁娶等喜事或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时,还保持着相互敬传酒礼的传统美德。 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酒。只有在重要的场合下才使用牛角酒。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客人来了,顺势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敬牛角酒是种高规格礼节,在任何情况下,喝牛角酒都只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下来。 进寨拦路酒礼。这种礼仪多用于公共节庆活动,它是传统习俗和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一种礼仪。进门拦路酒礼。这一礼仪多用于苗族聚居的村寨住户嫁娶,小孩长毛酒时较为常见,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阿佐”)的主要内容。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苗语叫“保酒”。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转转酒”。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与刚才不同的是,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每唱一首敬一个人。

湘西苗族服饰区别

沅吉古丈为立领大襟式。这一带的苗族人自称为“瓦乡人” 服装非常朴素简单,春夏季节的上衣为纯白色,秋冬季节的上衣为蓝色,没有纹饰。围挑花胸围兜,包挑花头帕。挑花颜色多以黑白或蓝白对比,图案工整严谨,素洁秀雅。湘西民歌中“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头帕。泸溪苗族尤喜白布挑花帕,而沅陵苗族除了未婚少女及新妇包白布挑花帕外,中年妇女包蓝色挑花帕,老年妇女则包黑色布帕,不挑花。 凤花麻阳上衣为云肩式,环绕肩部伸展一条刺绣花边和两道滚边,纹样虽简练,却精巧别致。配上呈梨形状的高腰绣花胸围兜,与盘肩组合构成上装优美的弧线,舒展而流畅。下穿绣花裤,着绣花鞋。凤凰型头帕是苗族妇女头饰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以高为美,因高而奇。腊尔山台地的苗族妇女多喜欢用蓝白相间的格纹帕,或有扎染梅花纹样的花帕包头。头帕层层相叠、高高耸立,有如峨冠,若遇严寒,还加包短帕一截,由额头包至脑后,裹住耳朵。这一地区最有特色的是披肩,工艺极其琐碎复杂,华美非同一般,表现出该地区苗族女子独特的审美情趣。 保古吉首上装为胸襟式,胸襟及袖口处均以黑色底布为陪衬,以此烘托绚丽的刺绣纹饰、精巧的花边和纤细的镶径。有的苗族妇女还把袖口往上翻卷,刻意露出素色挑花的白色袖套,以此为美。下着宽脚裤,裤口有黑色拼布,用绲边、花带和刺绣花边等装饰裤脚,足穿花鞋,腰系绣有龙、风、花、草、虫、鱼等纹饰的围裙,极为精巧美观。春夏季时,喜穿白色或浅色条纹布衣, 秋冬季,老人习惯在衣服外面套一件背心,衣着颜色较为沉稳,多为深蓝色、灰色或自己纺织格纹布等,与浓艳多变的纹饰互为映衬。头包黑布帕或丝帕,头帕层层环绕呈螺旋状,额前绕成平面,脑后盘成梯形,末绾一道,平整于额眉,显示出精致妩媚的魅力。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 施 方 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苗族习俗—苗族传统风俗大全

苗族习俗—苗族传统风俗大全 家庭苗族普遍实行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极少。多数是儿子结婚以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爱的儿子一起生活。在家庭中,男性家长有较大权力,女性家长其次,成年子女有“参议”权。家庭财产只有男子才有继承权。分居时,除留一份给父母作“养老田”外,其余由儿子继承。兄弟多的实行平均分配。没有长子(或幼子)继承制。有些地方前妻长子可多分点,但没有形成制度。女子没有继承权。有的地方,如黔东南地区的部份苗族中,对未出嫁姑娘也分给小部份田产,供其作生活开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后,便无权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后才收回。赘婿有财产继承权。寡妇若不另嫁,也可继承亡夫家产,如果转房,则由原夫儿子继承。苗族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关系,一般比较亲密,仅有程度轻微的亲疏之分。他们组成一个家族,守望相助,贫困相扶持。在家族同辈成员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计亲疏远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称。对与父辈者,均以叔伯父母称呼。对与祖父同辈的人,均以祖父或祖母称呼。对祖父以上的辈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对下辈,一般是直呼其名。苗族很讲究家教家规。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尊重长辈,爱护晚辈,是传统美德。叔嫂之间不可越伦。长辈不能对儿媳、孙媳开玩笑。晚辈不能在长辈前面戏耍轻浮。苗族家族内部聚合力很强。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间比较关心。若某家有重大困难,则举族相助;有贫困无衣者,全族极力扶持。相互相若发生纷争,小事则批评劝解,大事则由族中有威望者召集族人公议处断。家族中,团结对外的观念也很强。苗族家族过去都有自己的姓氏,即苗姓。它起源于古代氏族,一般称为某某支或某某分支。有的支以其首领名字命名,有的支以地名、动物名命名。为了便于追叙族谱,个人取名时多采用父子连名制,按连名顺序上溯,就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父子连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也有个别加连祖父名,如父名保,子名岩,即取名岩保。如祖父名里,连起来就成了岩保里。这是一般直系血统成年人的正式取名法,小儿取小名不在此列。安顺地区取名很隆重,要到藏有神鼓的人家举行仪式,并办招待,于席间取名。紫云地区取名要办盛大宴席,用很多四方高桌相连,从堂屋一直摆到屋外院子,本家族坐一边,岳父家族坐另一边。边吃边议。取名以吉祥为利,但不能与双方家长长辈之名雷同。丧葬苗族丧葬形式,在历史上很复杂。见于记载的有洞葬、悬棺葬、土葬、树葬等数种。洞葬:即人死入棺之后,要把灵柩停放在天然的溶洞里。这类葬法主要流行于惠水、龙里、贵定、平塘、都匀、独山、罗甸、平坝、长顺、紫云、望谟等县的部份苗族中。近几年来在民族考古研究中发现了这类葬法的大量遗址。洞内灵柩从魏晋南北朝起到明清两朝止,历朝皆有,以唐宋至明代的为最多,但迟至明清时期方有记载。长顺县交麻乡的天星洞,平坝县的棺材洞,是其中几大大型的洞葬群,除朽榻不可计数外,可辩认的灵柩在百具以上,多的达五百余具乃至千余具,而且都是头东脚西方向陈列。这类葬式今已绝迹。悬棺葬:即人死入棺后,把灵柩存放在悬崖绝壁的缝隙中,或在悬崖上打洞插上木桩,将灵柩横放于上。早在唐代,五溪地区就有这类葬式的记载。明代时黔中南地区苗族还普遍实行这种葬法。清代时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到抗战前仅有个别人家保留这种习俗。土葬:很早就有,有木棺,也有石棺(黔中地区)。葬式有顺葬和横葬两类。横葬是一种极古老的葬俗,头东脚西,过去主要流行黔西北、黔北、川南的苗族中,现在还有部份人家采用这种葬式。树葬:是人死后用树皮包起来裹起来挂在树上,这在《隋书.地理志》有记载,今大部份地区已绝迹,仅个别地区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用。老人临终时,一般要烧“落气钱”,有的要放在火塘边落气,这显然是受了汉族的影响。人死后一面以鸣枪、放炮为号,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及亲朋。还要给死者剃发、沐浴,换上寿衣,停尸于堂屋中,供亲属吊唁。惠水地区要把尸体停放在竹席上,挂于堂屋中柱横梁上,离地五六

湘西苗族婚俗文化初探

湘西苗族婚俗文化初探 12本一034刘燕 【摘要】婚俗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文化也有其地方特色 【关键词】湘西;苗族;婚俗 湘西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作为地域概念的湘西则是泛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地区及常德的桃源,澧县,石门,益阳的安化等23县作为行政区划的湘西指的是湘西自治州的八县市。它占地1.5万平方公里,人口270多万,其中土家族112万人;苗族89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6%,汉族及其它杂居少数民族约占全州人口24%。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湘西独特的民俗文化。 一、湘西苗族婚俗文化的内容 苗族婚俗文化表现为赶边边场、恋爱歌会和掷草标等。 赶边边场。在湘西苗族地区,有的地方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婚俗:男女双方首先通过赶“边边场”认识,几次交往后,如果双方满意,就会在山上住宿一晚,然后约定再次见面的时间。觉得时机成熟后,女方就会住在男方家里,直到有了小孩子之后,男方再派人上门提亲、迎亲。在麻阳,就有“麻阳十八怪,抱着小孩谈恋爱”之说。 恋爱歌会。在婚恋习俗上,苗族的男女青年婚前都会有以对歌为主要形式,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自由社交活动,湘西称之为“跳月”或“会姑娘”。 掷草标。所谓“掷草标”是指苗族男女群体游玩择偶时,女方会用草枝扎成一束草标,对着她喜欢的人抛掷,扔在哪位小伙子身上,那么这小伙就得和这姑娘对歌,歌若对得好,那么双方则可单独幽会谈爱。 摸咪。苗族往脸上抹锅底黑,是有讲究的,它源于男女相爱,是识别姑爷的“钢印”。后生初次上女方家去相亲,得有同寨的兄弟陪伴。为了方便未来的岳父辨认特意在“姑爷”脸上抹上黑记,以显示区别。 放口酒。恋爱中的苗族青年男女与双方父母见过面后,若无异议,就该喝放口酒了。男方根据女方亲族的多寡,买酒,称肉,打糯米粑粑送去女方,由女方筹办放口酒。男方亲族和媒人将进女方寨子时大放爆竹,显示名花有主了。吃放口酒时,女方要请族长和寨上长老,叔伯,同宗兄弟等喝酒,说明家族都放口了。 哭嫁。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对自己乱定终身的痛恨与无奈等等。 二、湘西苗族婚俗文化的特色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

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民风民俗的初二精选作文

民风民俗的初二精选作文 导语:中国的傣族是一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人口近百万。那么关于民风民俗的初二精选作文怎么写呢? 【篇一:苗族的民风民俗精选作文】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接壤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招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篇二:我家乡的民风民俗】爆仗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仗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仗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仗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土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渐渐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妙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仗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繁忙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仗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错成除夕愉快的乐章。

相关文档